《山海“怪”谈》——奇葩生物全解析

(改图了,重发)
064 狰
“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狰生活在章莪山上,这座山上无草木,遍布美玉,其上有许多奇怪的生物,狰便是一怪,它长得像红色的豹,有五条尾巴,头上有一角,所发声音如同敲击石头。
《广韵》等一些典籍认为狰是一种狐狸,并且有翅膀,也就是五条尾巴的飞狐。此种看法可能是受到九尾狐的影响,虽然尾巴减到五条,却会飞了,跑到雪山就是名副其实的“雪山飞狐”。网络搜索后发现有一种描述,说狰是上古蛮荒的神兽,出于钟山,是烛龙之息经久而成,尾巴有羽毛,腰生双翅,头有四角,琉璃眼,红皮毛,全身黑纹。但此种描述并未找到原文出处佐证,所以未知真伪,仅当参考。还有一种说法,狰和狞、猖、狡、獗是四大神兽之一白虎的五个后代,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形”亦有“像”,就“狰狞”、“狡猾”、“猖獗”这几个词的色彩来看,虽然原文没有说狰是正是邪,但八成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1:00 +0800 CST  
069 獓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是食人”

住在三危山上,它长得像牛,身体白色,有四角,全身长毛如同披蓑,吃人。它长得几乎如同高原野牛,或者说牦牛,最显著特征是有一身的长毛,毛色方面牦牛因种类而异,有白色、棕色、黑色等,也满足要求,唯一一点不符合,是牦牛并没有四角,与普通牛一样,牦牛也只有两角,四角的动物,除了昆虫类,较为人所知的是四角羚,两耳之间与前额上共有角四只,不过很可惜四角羚是羊,而非牛,獓䝱这种四角牛,可能是已经灭绝的千万生物中的一员。至于对“食人”此种描述,疑点重重,一是当时人怎么知道它吃人,二是怎么样算是吃人。首先比如老虎,吃人肉,最重要的是它有很大概率主动地攻击人,因为在它眼里“人”与其他动物没有两样——都是肉组成的,从人的角度看,说它“吃人”并不为过,豹、熊、犀牛这些凶兽也一样;其次,如果只讨论“是否吃人肉”这一点,可以说所有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包括人)都有吃人肉的可能,对于人还有道德不道德、犯法违法之嫌,动物却不顾忌,它们大都是有本能、无底线的生物,所以看见人肉(死的或者活的),吃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最后,“食人”这个结论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不甚明了,个体代表不了整体,人大代表也不行,因为个体有个体的思想、行为,而不是机器,即使是一众人控制的机器,也总会有人觉得它代表不了自己,因为“众人”的思想、行为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如果碰巧有一只獓吃了人,又碰巧被人看见了,而被冠以“食人”之名,那也太冤了,要以这样的判断标准,你知道的,人也是“食人”的了。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1:00 +0800 CST  
070 鸱
“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其名曰鸱。“

“一首三身“,顾名思义,有一个脑袋三个身子,这是鸱身体结构上最大的特点。之前介绍过的鴸即长得像鸱,但它并没有三个身体,此特点算是鸱独有的。鸱可能是鸱鸮,枭类,俗称猫头鹰,因其形象丑恶,被视为不详之鸟,典型的”外貌协会“主义思想,但在考古中又发现,在殷商礼器上有其图形,与饕餮纹之类的图腾类似,可见当时它又有了某些神圣的意义,而到了汉代,它成了灵魂世界的引导人与守护者,干的是勾魂使者、孟婆的工作,常见于与丧葬有关的绘画、石像与画像中,因此在文化意义上,不同时期是有所分歧的,九尾狐也是这样,时好时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鸱也可能是鸱趾,是印度神话之鸟,或说就是迦楼罗鸟,为八部众之一,毗湿奴神的坐骑,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鸱还有可能是钦原,郭璞与汪绂皆认为《山海经》古文中还有“扶兽则死,扶木则枯”八字,这个描述与昆仑山钦原的描述几乎一样,汪绂还认为鸱也可能是钦原的同类下属或者后代。总之它是鸱鸮、鸱趾也好,钦原也罢,一首三身的特点是以上三者皆不具有的,未必要认为它像谁或者是谁,显得它多么卑微,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可以不像谁,反之,鸱鸮、鸱趾还有钦原像鸱,都有可能是鸱,这么说不也挺好。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2:00 +0800 CST  
071 耆童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

耆童即是老童,是颛顼之子,耆童为黄帝玄孙,死后奉为神。《大荒西经》记,颛顼是他爸,祝融是他儿子,太子长琴是他孙子。耆童声如钟磬,天生的金嗓子,他的音乐天赋很高,而这样的音乐天赋也遗传给了他的孙子长琴,长琴创造了音乐并使之风行于世。音乐的来由并不只这一种,即便是在《山海经》里,也有几种说法,以上长琴创造了音乐是其一,《海内经》帝俊八子创始音乐和舞蹈是其二,晏龙创作瑟瑟——即音乐是其三,《西山经》帝江创作了音乐和舞蹈为其四,《大荒西经》夏后启派三个妃子到天上学习音乐,带回了《九辩》、《九歌》等乐章,演出了《九招》,人间始行乐风,此为其五。《山海经》之外亦有音乐来源的记载,例如《世本》就做了很详细的描述,“伏羲造琴瑟,女娲作笙簧,随作竿、笙,神农作琴作瑟,伶伦作律吕并首创磬,垂作钟,巫咸作鼓,毋句作磬,舜作萧,夔作乐。” 例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土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所以此处长琴造乐未必为真,亦即耆童未必为“音乐之祖”。《大荒西经》还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城之行次。”也就是说耆童超生了,他至少有三个孩子,祝融、重还有黎,祝融是大火神不多说,颛顼命令重托着天向上举,命令黎压着地向下按,黎下地后生了噎,噎住在大地最西端,主管者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的次序,这样的家族三代实在是牛。传说耆童为蛇媒,即其周围常有蛇集聚,没人知道那些蛇从哪来,到哪去,所以汪绂画的耆童脚下有很多蛇,郝懿行认为耆童所住的騩山多蛇就是源于此。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2:00 +0800 CST  
072 帝江
“有神焉,其状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

天山上住着一位神祇,他长得像黄色口袋,身上发出赤红色的光,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面目模糊不清(或是没有五官),懂得唱歌跳舞,这个神就是帝江。
帝江就是浑沌,在中文解释中“浑沌”亦作“混沌”,指的是天地未开,元气未分前的模糊状态,《庄子·应帝王》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集解》说浑沌是”非无非有者“,即比喻自然状态,是最合乎道的境界,而倏为有像,忽为无形,倏忽二帝不顺自然,而为穿凿有益,强开耳目,是以浑沌不终天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道家的无为,是顺应自然,不说当时道家思想盛行的年代,即便现在,顺应自然的理论亦极为实用,演变成了”敬畏自然“,这样的故事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今天的小学生大可不必发了疯似的看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本土的故事拿出来照样是精品。在《神异经》中,帝江就完全以兽的形态出现了,说的是帝江住在昆仑山西边,长得像犬,全身长毛,有四只脚,像熊罴而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腹部没有五脏,肠子是直的,食物直行而过,遇见有德行的人它就大肆施暴,而遇见恶人,它便俯首称臣,它经常无所事事,便追逐自己的尾巴转圈,然后仰天傻笑。这完全是一个高逼格、低智商的凶兽,间接讽刺了那些无德无才的坏人们,与浑沌为伍,也是傻醉了。在《左传》里的浑沌是个凶残的富二代,“昔帝鸿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沌。“所以毕沅认为的“帝江就是帝鸿”的说法在此证实是错误的,帝鸿是皇帝,帝江(也就是浑沌)要么是帝鸿之子,要么就是凶兽,跟帝鸿没什么关系。大家对浑沌作为四大凶兽之一的身份最为熟悉,四凶指的是浑沌、穷奇、梼杌以及饕餮,个个凶名远扬,反而对《山海经》中帝江作为神的身份以及《庄子》中代表自然境界的身份都不甚了解,所以即便是鲁迅,也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里写到:“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3:00 +0800 CST  
放个图组,给你们解解馋!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4:00 +0800 CST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4:00 +0800 CST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5:00 +0800 CST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6:00 +0800 CST  
温迪戈8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6:00 +0800 CST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6:00 +0800 CST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7:00 +0800 CST  
看图看晕了没?看晕了?那姐姐我就放心了!
我们接回上面图文。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9:00 +0800 CST  
073 讙
“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痹。”

翼望山上有一种野兽,样子像野猫,只有一只眼睛,有三条尾巴,名叫讙,它能发出百种动物的声音,可趋吉避凶,食之可还可以治疗黄疸病。
古有比目鱼,“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相传比目鱼是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古人认为比目鱼只有一只眼睛,其实比目鱼虽然确实是一侧有眼,却有两只,只是贴很近,如同”一只眼“而已。类似的,讙虽说按文中描述只有一只眼,但可能也是误解,也许只是因为讙的两眼细长且相距很近,所以又被人看成是只有一只眼睛。胡文焕认为,文”御凶“指它的皮毛可制作盾器,而不是趋吉避凶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对讙来说,这样认为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在食之肉可治病的情况下,前者注定了它必死,既然皮毛可加工作盾,肉亦可治病,它将难逃被捕猎的危险,就像现在濒临灭绝的众多野生动物那样,可若是后者,总会让人心里多一分期盼,也多一分畏惧,吉凶运势之说总能让本不值当的东西变得身价百倍,比如一张符,比如庙里的一炷香,甚至是路边的一块石头,所以若讙真能趋吉避凶,即使不身价百倍,也将大大降低被猎杀的可能。不过很可惜,这由不得它,有买卖就有杀害,即便它是神也一样。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39:00 +0800 CST  
074 鵸䳜
“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䳜,服之食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鵸䳜长得像乌鸦,有三个脑袋,六条尾巴,喜欢笑,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恶梦,它还可以躲避凶邪。
《北山经》也有一个鵸䳜,长得也像乌鸦,身上有五彩花纹以及红色羽毛,与类一样,“自为牝牡”,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痈肿,可见,两者虽同名,但不同形亦不同用,所以不是同一生物。原文“善笑”,若是指鸣叫声像人的笑声,似乎更说得通,否则不管是它“喜欢笑”还是“擅长笑”,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灌灌声音“若呵”,即叫声像人在吵架会让人很好奇到底怎么个吵架法,是说方言还是普通话,会不会说TMD或者SHIT等等一样,人们也会很好奇鵸䳜是怎么个笑法,是人那样的笑声还是鸟类的笑声,笑的时候是开怀大笑还是笑不露齿……同时,还会让人一头雾水,鸟类的笑声是怎么定义的,如果笑声不是人所说的笑,又是怎么看出它在笑。可能是中国的阴阳相生的理念起了作用,笑代表了“闹”,所以它还有“静‘的作用,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做恶梦,安安稳稳睡个好觉,即是说它的肉含有镇静剂的成分,或者类似安眠药作用,古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镇静剂、安眠药,倒还是有方法对付一些精神问题,比如这里的“镇静剂”鵸䳜,还比如之前的“兴奋剂”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3:00 +0800 CST  
075 当扈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当扈鸟长得像野鸡,最大的特点是使用长髯做翅膀飞行,其肉可治眼花。原文其实并没有说当扈“无翅”,所以不清楚是当扈没有翅膀必须得靠胡须飞,或是有翅但不能用,反而胡子使之能飞,还是在用翅膀飞行时胡须另有妙用,比如掌握平衡、改变方向等,就像飞鼠的尾巴。就空气动力学上来说,很难想象长在下巴的长胡须可以用来飞行,一是不平衡,二是胡须间隙大不能承载气流,因此在“用胡须飞”这一点上,较为可能的猜测是一是它的胡子有足够的长度、韧度和密度,二是它可以控制胡须像直升机翼那样快速转动,不管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三是当扈本身较为轻巧,且飞行状态如同直升机。此外也不排除当扈就是那么牛逼,就是可以将胡须当成翅膀那样扑扇然后就飞起来了的可能。想美髯公关羽冬天还会用锦囊乘须,把胡子当成宝贝照料,对于他,胡须还只是脸面上的玩意儿,没了也死不了,不一样的是,长髯就是当扈的生活资本,且不论它漂不漂亮,是白色的还是红色的、棕色的,想来当扈也不在乎这个,若是失去了长髯,当扈也就失去了生存之本,因此它对胡子的护理必定不会输给关羽,打理是必要的。当扈的肉有治疗眼花的药效,而有一些书则认为“眴目”是指眨眼的意思,所以当扈的肉应有治疗眨眼不停的作用,确实不能否认“眼睛眨个不停”现在能够认定为一个病,但大多数时候,眨眼只是一个正常现象,即使眨的多一些,也可能只是眼干眼涩而已,说治疗“眨眼不停”还不如说能治“眼干眼涩眼疲劳”,前者一说反倒有点像是在说华春莹,记得以前每次召开记者发布会发言,她总是眼睛眨个不停,中国人认为说话时眼睛老眨是心虚、说谎的表现,可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她确实说不得谎也不会说谎,所以挺替她着急的,最近半年表现好了很多,如果当扈真是治“眨眼不停病”,那算是有特效药了。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3:00 +0800 CST  
076 神

“是多神,其状如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刚山上有很多神,它们都长着人面兽身,只有一手一脚,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打哈欠。
不是神,在《山海经》中,按照惯例,在生物出场前总会先说“有神焉”、“有兽焉”、“有鸟焉”或者“有鱼焉”等,既是表明此山上有此种生物,同时也给生物下了一个类型上的定义,而在神之前,有别于”惯例“,什么定语也没有,所以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兽还是鬼怪之类。郭璞认为,“亦魑魅之类“,即他认为神是鬼怪,《史记》司马贞索隐引:‘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此描述倒是与原文有七分相似,据胡文焕记载:“刚山多神魃,亦魑魅之类,其状人面兽身,一手一足,所居处无雨。”此说法更是有九分相似,唯一区别是他指的是神魃,不过他用了一个“亦”字,刚山如果同时存在两者,那么他说的“亦”,就不难理解为同类型者即神,所以按照郭璞和胡文焕的意见,它当属魑魅之类。也有一些书认为它是神,认为“”为其名,而“神”指代其身份,当然有这种可能,怎么猜其实都没有错。再者说到它只有一手一脚,使人联想起了比翼鸟、比肩兽,它们也是只有一手一脚,但不一样的是神除了手脚只有一只以外,其余部分是完整的,跟前两者只有一半躯体有所区别。虽然有所不同,但推测还是与比翼鸟、比肩兽类似,他们也必须两两甚至成群生活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否则只有一手一脚,如果想剪手指甲了怎么办,如果炒菜时候需要一边翻锅一边加料怎么办,除非他们的生活质量差到不用自理,否则不难想象,对他们来说群居是十分必要的。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4:00 +0800 CST  
077 蛮蛮
“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蛮蛮长得像鼠,头部如鳖,发出狗叫的声音。这里的蛮蛮不是之前那个同名生物(050),之前那个是鸟类,是比翼鸟,而这个属于兽类。郝懿行觉得这个蛮蛮是獱,《集韵》:“(獱)獭属。似狐靑色,居水中,食鱼。”蛮蛮的头部似鳖,即有较为尖的头部,嘴部也可能比较长,就像水鸟那样,这样十分有利于它快速将头埋进水中捕食鱼虾,而且在图示中,蛮蛮都被画在水边,估计此兽的生活习性与水有关,大概生活在水滨之地,以鱼为食。但郝懿行的说法不一定对,首先蛮蛮不应是《集韵》中说的那样生活在水里,因为看图可见,蛮蛮身上有较长的毛,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有毛是多余且不利的,所以时至今日,水中生物无一有毛,身周多光滑或有鳞,以利游水,再者根据原文描述以及图片,蛮蛮鼠身鳖首,并不似狐,更未提及颜色,因此蛮蛮是獱的说法有待商榷。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4:00 +0800 CST  
078 冉遗
原文:(涴水)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冉遗是生活在涴水中的一种鱼,它有鱼的身子,蛇的头部,长着六只脚,眼睛像马的耳朵,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恶梦,它还可以御邪避凶。虽说依照原文,冉遗之眼当如马耳,但此描述着实诡异,难以想象,可能是作画之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把眼睛画成马耳,因此在古人画的图中,无一例外,都不是按此描述画的,至多把眼睛画得大一些,反倒是有些画别出心裁,给加了对马耳朵。胡文焕图说云”(冉遗鱼)其目如珠,马耳“,不知是他看了画中圆目马耳的冉遗因此有此描述,还是画者依着他的描述画了圆目马耳的冉遗。冉遗的肉使人不眯,此处”眯“不是常言闭眼的意思,《庄子》云:”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解释”眯,厌也“,而”厌“又作”魇“,即指恶梦,所以冉遗之肉使人不眯,是说吃了它的肉,可使人不做恶梦,有安神功效。古人多迷信,因此有周公解梦,梦中场景倘若醒后未曾遗忘,必要测测吉凶,恶梦往往代表了凶兆,比如鬼压身之类,食用冉遗肉,能不做恶梦,冉遗能够祛邪避凶大概便由此而来。其实不用说古人迷信,自诩不迷信的现代人,也不乏离不开周公之人,梦凶梦吉、前半夜梦正、后半夜梦反这些不是”常识“的”常识“便是最好的证据。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5:00 +0800 CST  
079 驳(bó)
原文:(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中曲山上有种野兽,样子像马,白身黑尾,头上有一角,有老虎一般的牙齿和爪子,它的叫声像在击鼓,名字叫做驳,常捕食虎豹,有避免兵刃灾祸之能。
《海内北经》亦有关于驳的描述:“有兽焉,其名曰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两处描述基本一致,不过后者未提及有角,《周书》及《尔雅》所述与后者相同。《管子》中有一则故事:有一次齐桓公骑马出行,相遇一虎,虎见之而伏于地,莫敢妄动,桓公疑而问管仲:“今天我骑马外出,一只老虎看见我竟吓得不敢动,这是怎么回事儿?”管仲答:“我猜您骑的是一匹杂色大马,正迎着太阳奔跑是不是?”齐桓公称是,于是管仲说:“这种马很像一种叫“驳”的生物,驳以虎为食,那只老虎以为您骑的是驳,因此害怕。”巧的是晋平公也有这么一次经历,只不过他是打猎中而非出行中,问的人是师旷而不是管仲。《宋史》记载顺山中有一种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北人不能识,问刘敞,他说这是驳,还说出了驳的样子,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读了《山海经》和《管子》所以知道。秦朝大将秦琼有匹宝马名忽雷驳,又名呼雷豹,原为“四宝将军”尚师徒爱马,长一丈,高八尺,神骏异常,不鸣则已,叫声若雷。常言道“宝马配英雄”,英雄也惜宝马,不是英雄的更要惜,古有带着刘备千钧一发“跃马过檀溪”的的卢,也有陪着关羽斩将过关“千里走单骑”的赤兔,两相映衬,显得英雄更英雄,宝马更宝马,所以不管是齐桓公还是晋平公,他俩的故事孰真孰假也好,都真都假也罢,借谋士之口,想说的都只是四个字,“我是英雄”而已。


楼主 精华静华  发布于 2015-02-09 20:46:00 +0800 CST  

楼主:精华静华

字数:25768

发表时间:2015-01-22 23: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0 20:19:18 +0800 CST

评论数:1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