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探秘】唐僧取经图册之谜

我们继续来探一探。
《唐僧取经图册》的作者是谁,可以从画作的创作年代来推断一二。如果是元代之后的画作,自然不可能是王振鹏的作品,但会不会是元代之前的作品呢?


提到元代之前的书画作品,这里又有另一位大家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了:董逌。
董逌,南宋收藏家、鉴赏家。他写过一本《广川画跋》。

《广川画跋》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绘画品评著作,以偏重考据而称于世。其偏重考据是由题跋对象的性质决定,也与当时学术风气和董逌的学术思想有关。其考论结合的品鉴方法在今天的美术鉴赏和创作中还具有重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广川画跋》的卷四, 有一篇《书玄奘取经图》!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27 16:06:00 +0800 CST  
原来居然还有一套《玄奘取经图》!而这套《玄奘取经图》会不会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套《》唐僧取经图册》呢?!我们来看看【董逌的原文】:


《广川画跋》卷四,《书玄奘取经图》:


自梵经入中国五百年, 而教始备。然译释或失法意, 夷夏异音不得正处。故玄奘自五天竺得经六百五十七, 西京翻经院尝写玄奘游西域路道所经, 此图岂传是邪。玄奘陈氏, 偃师人。尝至灵岩方取经西域, 庭柏西指, 凡十七年, 一日柏枝复东指, 其徒知师归。当时谓负经东来, 常有云若华盖状, 所至四人废业。此书皆不及之, 得毋不尽传邪。


------------------------------------------------------------------------------------


首先,《广川画跋》是一部以偏重考据而称于世的绘画品评著作,其中品评的画作一定不会是乱来的,至少画作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曾有一套《玄奘取经图》传世。
而细读上面那段文字,我们会发现,书中提到的《玄奘取经图》是完全按照玄奘西行的路道所
经描绘的, 甚至连有关“庭柏”之类的传说也“皆不及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32幅《唐僧取经图册》并不是完全按照玄奘西行的路道所经描绘的。
由此可见,董逌所品评的《玄奘取经图》和我们所说的《唐僧取经图册》并非同一个作品。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27 16:19:00 +0800 CST  
不好意思,几天都很忙,年底年底,原谅原谅。


接着上回的聊。上回说到南宋收藏家、鉴赏家董逌和他的《广川画跋》,及《广川画跋》卷四的一篇《书玄奘取经图》。还得出一个结论——董逌所品评的《玄奘取经图》和我们所说的《唐僧取经图册》并非同一个作品。


既然与《唐僧取经图册》不是一个作品,那上面是不是说了些无关的废话呢?包不同曰:非也非也!且听我道来……


《广川画跋》是南宋的一部以偏重考据而称于世的绘画品评著作。而著作中提到了《玄奘取经图》,这证明是有这套图的。而却偏偏没有提到同类别的精品《唐僧取经图册》,这又证明了什么?这从侧面证明了一点:《唐僧取经图册》不是南宋之前的作品。


好了,综合上面的一些证据,我们发现,从绘画技巧和画面故事内容看,《唐僧取经图册》不会是元未明初之后的作品,从南宋《广川画跋》推测,它也不是南宋或之前的作品,那只有元代了。只剩下元代了——《唐僧取经图册》基本上可以推测为元代的作品,而《广川画跋》提到的《玄奘取经图》应该就是《唐僧取经图册》的前身。再结合图册上“孤云处士”的题款,作者为王振鹏的可能性太大了。


总的来说,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出现之前,图册应该认作是元代大家“孤云处士”王振鹏的作品。至少,比吴承恩是百回本作者的可能性大。没在书上落款的吴承恩大家都认了,直接在图册上落了款的王振鹏还不可信么?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2:03:00 +0800 CST  
好了,上面确实都是无关紧要的谜。不过真假断代而已。是谁的真迹又如何呢?断错了朝代又如何呢?我们看到的是图册本身,所以《唐僧取经图册》本身才是大家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
而从收藏者到作者和创作年代就有这很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这部作品本身又如何能没有更大的谜团呢?



有的,更大的谜团在后面,在《唐僧取经图册》的全身。让我们继续探秘吧……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2:08:00 +0800 CST  
以下谈资,多出自日本学者板仓圣哲、矶部彰的论文及河南大学教授曹炳建的相关论文。
--------------------------------------------------------------------------------------------------------------


现存的《唐僧取经图册》是分为上、下两册的,上下册作蝴蝶装。
什么是蝴蝶装?那是一种古代的图书装订方法,就是作品有图面的正面相对折叠,中缝的背面用胶或糨糊粘连,展开时,两边向外,像张开的蝴蝶双翅。


上面说过图册基本可以认为是元代王振鹏的作品,实际上疑问还是颇多的。
在《唐僧取经图册》的32幅图中,最可疑的是画风似乎不尽相同,其中大部分图面在山水背景上加上蟹爪树、云头皱等为特征,正是元代李郭派山水画风的表现。而另一部分图又继续南宋书院的传统,还有向幅图有与南宋画作《五百罗汉图》类似的表现。

从《唐僧取经图册》每一幅作品的尺寸看,也有出入,其中长、宽差异最大的有两CM以上,而且在主角唐僧的表现上,各幅图也可以看出是有不同之处的。



总之,这本图册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要素,集中反映出了元代画坛上的华北、江南等不同绘画传统及多样性特征,这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人画的,有可能是元代后期的南人绘画工房的集体制作。
当然,就算是提出“南人绘画工房集体作”一说的日本学者,也认为作者还应该是王振鹏,板仓圣哲坦承:”仍该认为是一件出自同一画家之手,且颇为复杂的作品。“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3:04:00 +0800 CST  
下面来说图册内容之谜吧,这是重头戏。


说到唐僧取经,大家都知道取经是从一个地方开始的,哪里?当然是长安,所以,这32幅画中,自然要把与长安有关的放在第一幅。
有人要有疑问了:怎么第一幅是由你说了算么?不是作者说了算么?不是蝴蝶装装订好了的么?这就是《唐僧取经图册》的又一个谜团了。


《唐僧取经图册》有两种十分奇怪的现象,
其一是:题签和画面的实际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画上画的和题签上写的总有些不对路的地方——有的相符,有的完全不符,有的很难判断相符与否,有的干脆就没有题签。
其二是:册页装订次序混乱。就算有题签,装订时也没按题签顺序来装订,怎一个乱字了得!
从以上两个情况看再结合画面反映的故事内容,会发现有些图面明显反映出了故事情节,而另一部分画面却无法看出它的故事内容,而且每张画之关毫不连贯。这又存在了两种可能:一是现存的图册只是残本,二是可能根本当初就没有整体创作完成。
另,《唐僧取经图册》有浓重的密教色彩,而没有什么道教色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图册创作于西游记故事形成的前期(宋、元时期),而不会是明、清的作品。因为,西游记故事的前期,根本就是以佛教为基调的。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3:25:00 +0800 CST  
现存的图册32幅,可以大致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致可以认定为西游故事体系的图,别一部分则是难以确认故事体系的图。待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的慢慢探。


先来探探故事情节明显的,可以认定故事体系的这一类图吧。最先要看的,当然是我们认为的唐僧取经的起点——长安。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3:30:00 +0800 CST  


先上图,这就是第一幅图。原图没有题签。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3:32:00 +0800 CST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这是一座宫殿。宫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张榜文,敕文有”乃招天下方外贤士、僧尼道俗、军人万姓等, 如求得 XX甘雨三尺者“等文字, 可见这是一道皇帝求雨的榜文。日本学者矶部彰先生曾将此幅图题为”西天取经的皇榜“,其实不妥,更贴切说是”唐皇祈雨的皇榜“。
图面上半部分是一个和尚在官吏的引导下走上宫殿玉阶的情景。这就是唐僧取经的源头吧:唐三藏做为能求雨的人进宫,接受西天取经的敕命。



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其中有这么一段:小官虞世南, 奉观音佛法旨, 荐陈玄奘于朝。小官引见天子。京师大旱, 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 大雨三日。可见,西游记流传故事中,玄奘确曾有祈雨之举,而这幅图就是一个证明。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3:44:00 +0800 CST  


这一幅,应该为第二幅。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的题签是”唐僧过女人国“。

从题签看,这怎么也不可能是第二幅,女儿国的故事嘛,我们大家都听过,怎么可能排到第二幅?可是,我们再看看图面,就会奇怪了——怎么画面上这么多男人?!这可能是女人国的景象么?!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题签写错了,明显的错误。


而从图面上看,这里还是宫殿建筑,此图的门为三开间,中间的门没有打开,只开了两侧的门,这是典型的三开间皇宫式建筑,很可能画的就是皇宫之门了。据日本学者矶部彰先生推测,这幅图就是紧接上一幅的图的故事内容:乃是看守皇榜的官员向上级官员汇报已经请到玄奘祈雨一事,而不是什么”女人国“。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4:42:00 +0800 CST  
我们上面呈出的两幅画是唐僧在出发取经之前在长安的事情。
而在这32幅图中,还有两幅的图面与这两幅类似,都是宫殿或官衙的场面,人物造型打扮等也很相似。不过那两幅实在是无法确认故事情节,虽然可能是长安的故事,也不好放在确认了故事情节的这一类图画里来了。

话说这唐僧进宫祈雨是否成功了呢?这个结果在图册中没有表现。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杨景贤杂剧所说,祈雨成功了,唐僧趁机提出西天取经一事;二是祈雨不成,唐僧发誓西行取经。
从后面的图像故事内容来看,唐僧的取经并不是官方批准的,应该还是偷渡出境的,否则也不会有张守信向唐僧索贿和烽官追赶唐僧的情节了。所以说,唐僧的祈雨应该是……失败的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3-12-31 15:29:00 +0800 CST  
长安虽好,唐朝虽好,唐僧要西行毕竟是要离开唐朝,离开长安的。所以我就不多说长安了,虽然图册里可能还有些属于长安的画,只是因为故事内容不明显,我们放到后面聊。这儿我特佩服老雷,他也是聊西游,但他就有毅力和决心把唐朝、把长安的风物用独特写作手法耐心地向大家介绍,为了道出心中的西游记,老雷甚至专门研究了唐史,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辈仿效!
唐僧离开了长安之后的旅程在这本《唐僧取经图册》里如何表现?从图面上分析,描绘了唐僧旅途的画共有三类:
一类是只画了唐僧一人;第二类除了唐僧,还有一个侍者;第三类,有唐僧,有侍者,还有龙马。
从这三类画看,人物的增加当然就是和时间先后直接相关了,这三类画是最好判断顺序的了。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1-06 16:28:00 +0800 CST  


这幅图从画面上看,可以看到唐僧独自走在路上,后面一人正在合着掌走近他。是问路的?还是斋僧的?都不是,应该是拜师的。因为在其他图里这位合掌的人是与唐僧一起西行的,是唐僧的侍者。
这是这幅图的原题签写的却是:“中印度寻法伽寺”。这个题签很让人费解,难道说故事是唐僧向这个人问法伽寺在哪里?那应该是唐僧向这人合掌才对?或是这个人向唐僧询问法伽寺的去处?这也不对呀,一个本地人向外地人问路?最后却问着问着成了唐僧的随从一路西行了?这都说不太通,不符合讲故事的路子。最后,法伽寺在哪里?对这个名字,没有任何记载,无法找到出处。
因此,日本学者矶部彰先生认为题签是错了,应该改为"唐僧赴西天, 得到侍者的归依"。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到这里为止故事发展的脉络也很清晰:唐僧在长安求雨不成,在没有得到官方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偷渡出国,西行取经。这个故事倒是和传统的唐僧取经故事一脉相承的。
关于传统取经故事里唐僧的第一个随从,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说法。《取经诗话》中写的是三藏法师遇猴行者,《西游记》杂剧写的是花果山解救孙行者,《三藏法师传》写的是收石盘陀,还有当然就是取经故事集大合者,我们都熟悉的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
《唐僧取经图册》里的故事并没有以猴子为主角,而唐僧的侍者也是人的形象。所以,我们姑且把这个侍者就认为是石盘陀吧。关于石盘陀的故事相信不少吧友都很熟悉了,从石盘陀的故事看,他出现在这套图册里是很理所当然的事。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1-07 12:37:00 +0800 CST  


这幅图的原题签为“张守信谋唐僧财”。
从图面上看,有两组人物。下面一组是一个官员和三个士兵,左上一组是唐僧和侍者。地点是一个城门附近。如果题签正确的话,下面那个官儿就应该是“张守信”了。
看看匆匆在左上角离去的唐僧,就可以想象他是被官家私放过关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放唐僧过关的官儿张守信,必是得了唐僧好处的。再回头看看题签,所谓的“谋唐僧财”实际上就是收过路钱了。此关是我占,此路是我开……张守信何许人也?是不是玉门关的守将?不是,这个城门应该也不是玉门关。那这城门是不是我们在《三藏法师传》中提到的“五烽”的第一烽呢?应该也不是。话说玄奘在第一烽确实是被守关将士捉到了,可当头的校尉叫王祥,不叫张守信。同时王祥放了玄奘并不是谋他的财,而是知他是高僧,还想请他到自己的家乡敦煌说法。而《唐僧取经图册》里这个张守信就没那高的境界了,直接就是个收买路钱的档次。张守信这个人的出处也不可考了,只知道唐朝天宝年间有个杭州太守叫张守信,但应该不是指的同一个人。
此图另一点也值得留意,这里唐僧骑的马并不是后面观音送给他的“火龙马”。这也为此图的排序提供了依据,应该就是初上西行路时的情节。


唐僧就这样私自出了长安,西行路上收个了弟子,又在过关时贿赂了守关将官,一路向了西去。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1-07 13:34:00 +0800 CST  




这是一幅没有题签的画。故事情节好像很难猜,怎么解释似乎都牵强。
但是,如果把他和其他相关的画摆在一起,故事情节一下子就清楚多了。现在,我们就把它放在“张守信”那幅图和另一幅图之间看看。
另一幅图:




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两幅图和“张守信”那幅图放到一起?

因为这三幅图有个共同点,就是其中都画了穿着甲胄的官军。根据图面人物的装束判断,三幅图应该是同一段故事片断的不同时间点。
先看前面那幅图。前面是一幅没的题签的图,如果放在了“张守信谋唐僧财”一图之后,那故事情节就大概有了:
在张守信收受了贿赂私放唐僧过关之后,事情也许败露了,且不说张守信是否受到了惩罚,唐僧的境遇就总不会好了,一定会被别的官军追拿的。
而前面这幅没有题签的图从画面上看,上部画的是一个官军在向女人询问情况,估计就是在询问:“你这两日有没有看到一个光头和他的侍者路过?他们向哪方去了?”之类的问题。图的下部画的是另一个官军正在张弓搭箭,应该是前行一步的他已发现了前方唐和尚的踪迹了吧。还真够狠的,也不知道开弓之前有没有先警告一下……


再来看看有题签这幅。
首先题签再次让人跌了眼镜:“流沙河降沙和尚”。这都哪跟哪儿呀?这小小的河就是流沙河?那河里的人样子可有一分像和尚?那河面上断掉的树是怎么回事?


好吧,我要回家了,回家后再说……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1-08 16:38:00 +0800 CST  
今晚好多事情,只上来更新一小截罢了。
上面说到“流沙河降沙和尚”那幅图其实画的不是沙和尚,那是谁呢?我们对比一下前面那幅图中的官军,和后面这幅图中落水的那个人的脑袋,就很容易明白了:


这分明就是画的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后面落水的这位,就是之前追唐僧的官军。他尖尖的挻鼻子、唏嘘的胡茬、忧郁的眼神和那顶销魂的军帽都深深地出卖了他。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1-08 22:04:00 +0800 CST  




从这幅图开始续更。


继续更新之前先向大家道歉: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特色原因),断更了几个月,没什么好解释的,只有道歉!接下来我会一步步把图册之谜给更完了。


----------------------------------------------庸俗的分割线-------------------------------------------------




之前说到“流沙河降沙和尚”那幅图其实画的不是沙和尚,那是谁呢?我们对比一下前面那幅图中的烽官,和后面这幅图中落水的那个人的脑袋,就很容易明白,后面落水的这位,就是之前追唐僧的烽官。


这里还有些个问题:河中那棵被斩断的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追唐僧的烽官掉了脑袋?谁干的?


这里我们离题来说说神仙。
《唐僧取经图册》说的不是历史故事,神仙一定是有的。说到神仙,我们自然会想到一路上护佑取经人的六丁六甲、四值功曹护法神,而在《图册》这个故事体系里有没有类似的护法神呢?
有。在图册的其他部分出现过不少护佑唐僧的神。在《取经诗话》中, 毗沙门天王和观音都是取经的护法神, 但到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平话》和杨氏杂剧中, 取经的护法神已变为了观音。而我们这套图册中两者都有出现的迹象。


回到问题:河中那棵被斩断的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追唐僧的烽官掉了脑袋?谁干的?


上一幅图中唐僧师徒在逃亡之际被烽官追上,境况自然是危急的。而下一幅图却是追来的烽官落水身亡,河边大树被利器斩断,唐僧师徒顺利走脱,这是不合情理的。
故事里,唐僧和侍者都没什么神通,如何能出现这样的画面?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应该是神仙帮忙了。是哪位神仙帮的忙呢?学者们通常的说法是:毗沙门天座下的神将帮的忙。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另一幅图中,毗沙门天座下的神将手中持着大斧。
我不知道学者们是怎么想的,我个人觉得,由另一幅图中手持大斧的神将想到这幅图中的树就是那柄斧头砍的,总是有些牵强。
我个人的意见如下:没错,唐僧师徒在这里确实没神通,但要逃跑成功不一定非得弄什么神通。这幅图我个人的理解是:砍断树的是唐僧的侍者石盘陀,断树拾桥就是为了渡河,而追来的烽官是在尾随渡河时,那临时搭的树桥被水冲走了,烽官才落的水。


为什么我不认同学者们的共识,却做这样的判断呢?因为,石盘陀砍树,是有典故的,熟悉西游记文化的朋友们相信都知道这个典故。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和石盘陀行至葫芦河边时,在离玉门关大约十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河面只有丈许宽的地方。他们砍伐胡桐树,割草填沙,搭成小桥,这才过了葫芦河。


实在不清楚这个典故的同学,可以看看西吧的其中一期吧刊:http://tieba.baidu.com/bakan/view-kid-13115?kw=%CE%F7%D3%CE%BC%C7
这期吧刊是西吧的原创漫画《向西 向西 回东土》之第一卷《瓜州受戒》,故事是漫画文学脚本是本人原创,绘画者为吧友“天外堂堂主”……好吧,只有第一卷,后来?后来堂主没空画了,就没后来了……文学脚本还在,借本帖做个广告:有漫画达人可与本人联系,把这部西吧原创漫画制作完成~~~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4-26 14:54:00 +0800 CST  
昨天说到石盘陀砍胡桐树渡葫芦河的典故。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三藏二人过了葫芦河便出了玉门关地界,再过五烽,就进入了800多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这是历史上玄奘西行的真实线路。
而《唐僧取经图册》之前的图面故事情节是师徒二人被烽官追赶,砍树过河。我认为是实际上结合了石盘陀砍胡桐树和过五烽的故事。照此情节发展,下一步的故事自然就是出了玉门关之后,发生在大沙漠中的故事了。


接下来这三幅图之所以要放到一起,正是因为从画面背景上看,唐僧师徒到了沙漠地带了。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4-27 14:13:00 +0800 CST  
好吧,继续我们的《唐僧取经图册》故事解谜。
看图:


从题签“遇观音得火龙马”上看,这幅图似乎应该画一画观音赐马的情节。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观音,在天上“赐马”的却是个男神。若非是男相观音?当然不是,男相观音也不可能为武将装束。

正因为《图册》的题签错漏之处甚多,所以此题签自然也让人质疑了。日本学者板仓圣哲认为是带来了天龙的是毗沙门天,而矶部彰先生更是直接题此图为“毗沙门天王送龙马”。
照日本学者的猜测,这段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唐僧二人进入大沙漠后,迷路了,也找不到水源,情况危殆。毗沙门天带着天龙来了。天龙化为龙马有意在泉水处饮水,将面临困境的唐僧二人引到了水源边上。当唐僧小心翼翼地接近龙马时,龙马却奔走了,回到天上向毗沙门天说明了唐僧的情况。毗沙门天令他从此化为龙马驮唐僧西去。
从图面上看,日本学者的猜测是有道理的,而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这种说法,我国学者曹炳建就认为,这幅画的题签并没有错,确实应该是“遇观音得火龙马”。理由是在元末明初那个时代,的西游记平话和杂剧中,唐僧的保护神都从毗沙门天变成了观音。而同一时期创作的《唐僧取经图册》应该也将护法神定为观音才合理,何况题签上已写出了观音的名字。所以,没毗沙门天什么事。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道理。日本学者从画面人物入手,否定了”遇观音“的题签,毗沙门天之说合情合理。中国学者从图册创作年代背景入手,认为毗沙门天之说无确凿的证据,这也无可厚非。
要相信哪一种说法,就看大家自己的了。我个人其实更偏向日本学者的论点,眼见为实的男性神将摆那儿呢!看神将的武器应该就是三叉戟吧,而毗沙门天的典型形象就是左手持三叉戟。
如果从创作年代来看,元末明初时期的西游记杂剧中确实火龙马是观音让木叉把火龙三太子化成的白马借卖马之名给的唐僧。而大约同时期的《图册》是不是也是这么设计的呢?难道图册里出现的那个男性神将就是木叉?我个人觉得那不太像木叉吧?
退一步说,若画的是木叉,题签就不应该写”遇观音得火龙马“,而应该直接题作”遇木叉得火龙马“更合理吧。
至于年代的问题,我只想说,那个年代的故事体系中唐僧的护法神从毗沙门天及观音变成了只有观音,那是平话和杂剧,谁能肯定图册的作者那个故事体系也变了呢?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4-27 16:08:00 +0800 CST  
上面提到了毗沙门天。也许有些新吧友不太清楚毗沙门天,我来简单的八卦一下吧。
毗沙门天又叫多闻天,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是的,在佛教中多闻天王是天龙八部中的护法天神之一,是北方的守护神,与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合称”四大天王“。我们小时候在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看到的四大天王里那个被悟空撑破了雨伞的悲催天王,就是毗沙门天了。
当然佛教中的毗沙门天可没动画片里那么弱,原本也不是拿雨伞做武器的。最初的多闻天王形象是右手托宝塔,左手持戟。后来为了配合四大天王各掌”风、调、雨、顺“的说法,才改成了手持雨伞的。还有,哪吒本来就是多闻天王的儿子(或言是孙子),手托宝塔的托塔天王李靖,其实就是多闻天王的化身。
而在婆罗门教中,毗沙门天也是北方的守护神。他是梵天的孙子,有着象征财富的飞天马车,又叫“施财天”,还曾率夜叉和罗刹打败了魔王,被尊为武神、军神。
我国唐朝时也把毗沙门天当军神用来着,唐朝军队之中,皆以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叫“天王旗”。佛教传入日本后,小日本还把毗沙门天弄成了他们的“七福神”之一。

楼主 eyes2  发布于 2014-04-27 16:45:00 +0800 CST  

楼主:eyes2

字数:14255

发表时间:2013-12-22 05: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28 23:03:25 +0800 CST

评论数:3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