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提问专用楼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15 20:36:00 +0800 CST  

唐代男童


唐代女童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19 23:40:00 +0800 CST  


宋代男女童

宋代儿童

宋代儿童。可能有一女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19 23:43:00 +0800 CST  

明代儿童


明清时代儿童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19 23:45:00 +0800 CST  


清代画中男童

清代婴戏图

五子夺莲


五子奪蓮寓意取自《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五个儿子,均接连科举得中,莲,连谐音,入画取意。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19 23:48:00 +0800 CST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28 16:21:00 +0800 CST  

这种叫“盘花扣”,样式很多的。我曾经向一老奶奶学过做“琵琶扣”,可惜现在忘记了。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28 16:25:00 +0800 CST  
蒋勋细说红楼梦——
警幻仙姑密授云雨之事



此时的警幻仙姑扮演了一个性导师的角色,带领贾宝玉进入性的行为。她说她要把她的妹妹许配给宝玉。她的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兼美是兼具着不同的美。可卿,是外面坐着等宝玉醒来的秦氏的小名。古代女子的小名是她非常隐私的部分,即使结了婚,连她的丈夫可能都不知道。嫁到婆家以后她就会有另外的名字。所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不知道她叫可卿。可是宝玉竟然在梦里叫出可卿。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神秘的方式,似乎梦里的可卿跟现实里的可卿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巧合,它是暗示,宝玉的第一个性对象就是兼美,也就是可卿。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30 23:12:00 +0800 CST  
警幻仙姑就要带宝玉进入性这个世界了。说完后,就秘密地教他做爱这件事情。于是,“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宝玉就跟兼美,表字可卿的这个女孩,在房子里面“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以至宝玉“与可卿难解难分”。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30 23:13:00 +0800 CST  
宝玉第一次性的经验是梦里的幻想,是他的春梦。秦可卿是梦里的幻象,这里的软语温存和难解难分,其实都是跟他自己,根本没有别人。可是在梦中,宝玉沉溺其中,陷入迷津。警幻仙姑用了判词、曲子要贾宝玉领悟,可贾宝玉却执迷不悟。最后,警幻仙姑就用最大的一个事件——性来警醒他。可是他还没有醒,做完爱后就跟可卿跑去游玩。游玩时忽然发现前面是万丈深渊。悬崖,常常是要人勒马的地方,可宝玉是一定要掉下去的。警幻赶来跟他说,掉下去就没有命了。其实是在提醒他不能沉沦。“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有一个成语叫槁木死灰,形容人所有的热情都没有了。人生的迷津只有到心如槁木死灰的时候才可以悟,只要你还有一点热情或激情,肯定会难以自拔。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怎么可能槁木死灰?所以他必然会陷落其间。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30 23:13:00 +0800 CST  
“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下去。唬的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梦中的宝玉醒过来了。袭人等丫头就搂住他,叫宝玉别怕。贾宝玉叫的是梦里面的可卿,可是坐在外面现实中的可卿吓了一跳。“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知道得,在梦中叫将出来?”粗心的读者大概没有发现,这是多么细腻的一种关系。可卿当时正在嘱咐丫头们看着猫儿狗儿打架,此时回到了现实。其实那个梦很短。可我们觉得那个梦好长梦中的宝玉看了好多判词,又听了好多曲子。可是其实就在秦可卿说你们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的刹那之间。梦里的时间跟现实里的根本不一样,梦中十年,在现实世界可能就是一刹那。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3-30 23:14:00 +0800 CST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18:00 +0800 CST  
[注释]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18:00 +0800 CST  
[鉴赏]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19:00 +0800 CST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19:00 +0800 CST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 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 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20:00 +0800 CST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20:00 +0800 CST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21:00 +0800 CST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4-15 23:21:00 +0800 CST  
《红楼梦》与《唐顿庄园》贵族精神对比
2016-10-14 02:32:20 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
文/王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也是以封建社会贵族家庭为创作背景的章回体小说。《唐顿庄园》是英国版的“红楼梦”,也是基于英国贵族家庭来记述上流社会阶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经典著作。两部作品立足各自不同的贵族实际,从维护自身阶级利益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贵族精神。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围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讲述家族兴衰历史中来映照世事变迁;同样,在《唐顿庄园》中,依然是从庄园主人的生活中,来揭示贵族阶层森严等级制度下对自由的向往,对维护庄园荣誉的毕生追求。两个大家族在相似的家族观念下,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多线性叙述手法的运用中,来为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贵族文化气息。

楼主 河心云影  发布于 2017-06-19 21:59:00 +0800 CST  

楼主:河心云影

字数:22136

发表时间:2016-08-04 06: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02 09:11:24 +0800 CST

评论数:61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