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传

1656,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吴梅村此后不复出仕。1665年,卞玉京去世(未知真实)。1668,康熙七年,九月吴梅村独自一人前往无锡拜谒卞玉京墓。悲伤往事由此被勾起来,因而回来后开始了《石头记》的创作。
回忆自己的一生,吴梅村说:“吾生平无长物,惟经营贲园,约费万金。”“吾于孝道不能克尽,葬事又未完,深負罪愆”。“吾同事諸君多不免,而吾独悠游晚节,人皆以為后福,而不知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今心力俱枯,一至於此,职是故也。岁月日更,兒子又小,恐无人识吾前事者,故书其大略,明吾為天下大苦人,俾諸兒知之而已。辛亥冬十一月二十八日書。 ”《与子暻疏》《梅村家藏稿·卷五十七》。吴梅村于是访吴永调于锡山,诗曰:“廿载京华共酒尊,十人今有几人存?多愁我已嫌身世,高卧君还长子孙。”
《池北偶谈》载吴梅村祭酒病革时,有绝命诗云: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
《病中赋·贺新凉》一阕云: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迭。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忍死偷生廿载余”此处的“廿载”,即是《红楼梦》第五回的“二十年”: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35:00 +0800 CST  
吴梅村死后,有尤侗《念奴娇·赠吴梅村先辈用东坡赤壁韵》:
江山如梦,叹眼前、谁是旧京人物。走马兰台行乐处,尚记纱笼题壁。 椽烛衣香,少年情事,头白今成雪。杜陵野老,风流独数诗杰。 更听法曲凄凉,四弦弹断,清泪如铅发。莫问开元天宝事,一半晓星明灭。 我亦飘零,十年湖海,看雨丝风发。何时把酒,浩歌同送明月。
吴绮有缅怀诗:
江关萧瑟古今愁,宗衮文章八代优。
雅志岂须题墓见,余生端为著书留。
乱山短梦传佳咏,落日高台忆旧游。
青史飘零华屋冷,羊昙空自哭西州。
纵览吴梅村的一生,对比《红楼梦》中的“作者自云”,毫无疑问,全部都能对得上。而吴梅村同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相恋爱情故事则恰恰就是贾宝玉同林黛玉的爱情的故事。
清朝中后期后人评价为什么吴梅村的诗不流行了,而王士祯和袁枚的诗却受到众推?日本学者安积信(1791——1860)说出了实话。见《蕉轩随录》记载日本刊有《梅村诗钞》,其国人安积信(姓安积,名信,字思顺)。序云:“梅村溯源《风》、《骚》,陶治六朝、三唐;其高者直闯李、杜之室,次亦可以参长庆一席。镂金错采,出天入渊,纵横变化,不拘常套,要皆从胸臆间流出,而风格之高超,法度之齐整,悉具其中矣。谁谓之非大家耶?......第梅村受知于庄烈帝,南宫首策,莲烛赐婚,不十年累迁至宫詹学士,负海内重名久矣。当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时,不能与陈卧子、黄蕴生诸贤致命遂志,又不能与顾亭林、纪伯紫诸子自放山林之间,委蛇优游,遂事二朝,是则不及尚书之峻整、随园之清高远矣。向使梅村能取义成仁,或隐身岩穴间,其节概文章,皆足为后学标准,而天下所推为一代冠冕者,亦将不在阮亭而在梅村矣。岂不尤可惜哉!”
一个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乾隆编修的《明史》中把吴梅村归入了“贰臣传”,因而吴梅村其诗也因此不待见了,《石头记》也只能手抄本地下流行,即便知道的人也不说。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36:00 +0800 CST  
从是否有“同时代的人诗文或者著作中直接提及吴梅村的《石头记》”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以下条件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1,这些人是有一定的机会接触吴梅村和《石头记》的。没有机会接触,肯定说都不用说。
2,必须假设《石头记》是成文的,否则谁都不想拿一个没完成的东西来示人,至少也得初具规模的构架,从而才能透露一二信息。
3,必须具备《石头记》能够光明正大地行于世面的条件。如果社会不允许,作者不允许,人们不屑于一谈,那么即使有,也不会有记录。就是有,也得化名,而且还不能承认。
那么,上述条件是什么性质呢?第一条,就是作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圈群体。
第二条,就是必须存在作者的原稿和真实创作行为。第三条,就是必须有充裕的时间和祥和的环境来支持这个条件的实现。
对于第一点,吴梅村有一个相当良好的朋友圈。第二点,吴梅村存在创作行为和动机,这涉及到有原稿的可能性。第三点,吴梅村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不允许,这言外之意就可得出,他写有原稿保留在家里,但没有整理付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保留”概念。
对于究竟有没有“吴梅村的原作记录残本实物”可以提供给人们以开眼界的问题,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该残物实证必须能保全到至今,谁来保全?怎样保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历史路径。
2,该残物实证是没有人经过改动或者恶劣的使用途径。是原装处女物特色的。
3,该残物实证必须确保流通渠道和存放地址的稳定性。
对于第一点,可说明作者死后转手或嘱托的特征和纸质所保存的年限问题。第二点可说明文本的原质性。但我们发现文本有不断增加的批语和改写特征,这个原质性就难以保持了。第三点可说明必须排除不断转移文字的可能性,一旦无法保证流通渠道的稳定性,就有可能发生岐误和实物证明能力的递衰。
因此,从第一点来说,可证明作者死后转手嘱托的可能性。这同癸酉本的批语说法是一致的。从第二点可证明文本拥有权在任何实物中的分布程度。从第三点可证明文本流传同《红楼梦》钞本流行的历史事实进行有效对证。我们可以从上面二个方面来直接证明吴梅村有遗稿留下所具备的各种条件。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0:00 +0800 CST  
那么对于《红楼梦》现存在文本来说,是否也有说明留下遗稿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确定一点,在今天流传下来的文本作者自序中,有完整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活动。
第二点,从改名《情僧录》到题名《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的过程中,可发现后人的整理增删行为,改动文本,甚至大规模地较为“恶劣地破坏”行为,即“披阅”。披阅么就是把稿纸一张张摊开寻找文本故事内容衔接性。增删行为,还需要改动文本,校对文字的可能性,分出目录,纂出回目,还需要不断地翻阅纸质材料的可能性。这些内容不言而喻,他们都在原稿基础上进行了实物搬动和文本整理。
第三点,脂砚斋和他人还有写上批语形成一种批语系统,说明在一定的人群社会圈中有相互传阅,甚至探讨研究的可能性。那么,这就能证明原稿到遗稿出现性质中的严重关注特点和使命性质。如果没有价值,谁也不会吃饱了撑的。
第四点,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的《姽婳词》录入式操作和第七十九回的一首诗歌不完全诗歌,以及癸酉本第一百零七回的残诗,可直接证明这是吴梅村遗留下的遗稿。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2:00 +0800 CST  
接着我们在历代传本的批语系统中也可以发现这些遗稿特征。
1,前八十回脂本系统中有批语提示后半部存在的情况,但世面上却没有看见任何流通的影子。如第三回,【蒙府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月上窗纱人到堦,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境先到矣。】。 脂78本十八回眉批:“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脂78本十九回双行夹批:“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等等。可证《红楼梦》还有遗稿残留。
2,第二十二回,【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接着第二十五回,【甲戌(庚辰、戚序)夹批: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蒙府夹批:余所谓此书词句中,翻出者身之妙,皆从诗,此非隔花人远天,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这个内容可直接证明文本在一定的程度上很大的改动,有改动,就说明有遗稿。
3,第一回批语:【甲戌(靖藏)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甲戌(靖藏紧接)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这个批语直接说明作者原稿的遗命性质,写批语的人有受嘱托和使命的责任在肩。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2:00 +0800 CST  
第三,吴梅村的长诗《偕穆苑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中记载:
再拜告石公,相逢慰饥渴。既从人间世,忍再洪波没。
志怪作大言,嗜奇私神物。肯学扬马镌,愿受壶公诀。
缩之入怀袖,弄之置盆钵。栽松龙气上,蓄水云根活。
长留文士玩,勿被山君窃。尝闻岣嵝峰,科斗尊往牒。
剥蚀存盘螭,扪索嗟完缺。 此山通巴陵,下有神禹札。
后代文字衰,致起龙蛇孽。我有琅玕管,上洒湘娥血。
濯足临沧浪,浩思吟不辍。未堪追阳冰,犹足夸李渤。
隐从烟霞闭,出供时世阅。刻之藏书岩,千载应不灭。
这首诗是非常关键的一首,它关于“石头”的理念,历史的理念,写为闺阁昭传的说法相对应,“志怪作大言”“神禹札”“我有琅玕管,上洒湘娥血。”“刻之藏书岩,千载应不灭。”都指向《石头记》这本书的缘起。这首诗基本上同《红楼梦》的“作者自云”和“楔子”部分的内容一样。由于诗文较长,我在这里具体就不注释了。原诗更长,我这里引录的内容才一小部分。
第一首诗,证明吴梅村《石头记》的遗稿存在并且直接针对《红楼梦》后半部的遗稿内容。第二首诗就是完整描述《石头记》这本书的存在和流传以及描写的主要内容。第三首诗歌提供吴梅村写《石头记》的动机和创作行为。这三首都一一同上面所说的证据成立条件提供基础并证实。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5:00 +0800 CST  
我们还可以从吴梅村的已有著作中来证明《红楼梦》产生的合法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在没有任何诗文流传的基础,居然还能突然创作出一部史无前例的伟大著作,而且还内容广泛,笔触精到,思想深沉,诗文蔚为大观。这是说给鬼听,鬼也不相信。因此,这是最起码的证明,是作者知识储备和创作能力的证明。任何其他作者说,首先得必须通过这一关。爬都不会爬,就想站起来就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吴梅村创作的已有三部杂剧传奇,《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就是《石头记》创作的扎实基础。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吴梅村《通天台》杂剧,借沈初明流落穷边,伤今吊古,以自写其身世。其第一出《煞尾》……,苦雨、凄风、灯昏、酒醒时读之,涔涔者不觉湿透青衫,较之‘我本淮南旧鸡犬,不随仙去落入间’之句,尤为凄惋。”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认为《通天台》此剧“情节单纯。上之舞台,虽不知若何景象,然作者所欲表出之中心幽愤,已尽吐露之,一无余緼。如第一折通天台下痛哭之独唱独白,字字鸣杜鹃血之声,洵可比拟归庄《万古愁》道情一曲之悲壮文字也。”此剧借梁尚书左丞沈炯亡国后旅居长安,痛哭于荒郊汉武帝通天台遗迹,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痛心情。
《临春阁》写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秣陵春》又叫《双影记》,其实名字意义上就是《石头记》,等于就是一部小《红楼梦》。开曲就唱:“一卷澄心堂纸,改抹莺花史。”同“为几个亲闻亲睹的女子作传”异曲同工。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谱《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
第十八回,元春点戏: 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这四出戏是相对《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石头记》的情境来写入的。不排除作者的原稿本身写的就是自己这四本杂剧的可能,由于为了隐藏真实的作者,经过改写替换了这些名字。甲戌本上没有这些内容,是在己卯本上才开始有的,且有脂砚斋的批语。说明脂砚斋所接触的这个钞本还是从别人的手中得到。
《临春阁》本于《隋书•谯国夫人传》后文有结语这样说:“毕竟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你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这个说法同样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第六十三回: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癸酉本,第八十五回 湘云噘唇道:“我要是会变,就变个男人把那些贼寇杀尽。天天战战兢兢的,实是没趣!”第八十六回 凤姐道:“但凡我是个男人,就带兵打他娘的贼寇。老娘可不是谁想欺负就欺负的。”
这些共同语言形式的描述可证出自同一种风格和思想的继续。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6:00 +0800 CST  
整子(120054383) 14:46:05
第17章 遗稿流向
关于吴梅村的遗稿流向问题,我们分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个流向:吴梅村是否有遗书中的明确标示。
第二个流向:《红楼梦》书中的本身记载内容是否存在流向线索。
第三个流向:传本和传本中是否能说明这个流向问题的信息。
第四个流向:吴梅村人际关系圈或朋友圈同此书的关系。
如果理解了这四个流向问题,基本上就敲定《石头记》遗稿的初始性质。从作者到书稿,从书稿演变历史到接触主体的确定,已经概括了所有问题的方方面面,也再也没有旁生枝节的可能了。我们已经确定作者是吴梅村,且有遗稿流传到《红楼梦》产生的合法性,一个重要的关节问题,就是《红楼梦》合法性的证明基础。即作者必须具备创作能力,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天才不但拥有自己的创作能力基础,还需要合法的创作素材,创作工具,创作条件等等来演绎一部著作的内容并把它催生下来。因此,在著作合法性理由面前,还需要催生模式来证明遗稿流向和流传进入社会流通渠道的可行性。
第一个流向:《吴梅村家藏稿》卷五十七《與子暻疏》记载:“吾於言動,盡寸不敢有所逾越,具在鄉黨聞見。吾詩文外,尚有《流寇紀略》一部,為無錫、常熟友人借去其半,婁中尚有抄本,須收葺完全,及《氏族》《地理》二志以付三子,此事周玄恭主之。”当时这个记载也被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关于《绥寇纪略》的《跋》云记录:“梅村以顺治壬辰舍馆嘉兴之万寿宫,辑《绥寇纪略》。久之,其乡人发雕(难)。是编仅十二卷而止,《虞渊沉》中下二卷未付枣木传刻。《明史》开局,求天下野史,尽上史馆,於是先生是本出。予抄入《百六丛书》。归田之后,为友人借失”。该借失内容有类似在《红楼梦》中记录:第二十六回,【庚辰墨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 笏叟。(甲戌回末)】。【 甲戌(庚辰墨)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第二十回,【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此处写批语的人均为畸笏叟。畸笏叟三次强调这个“借失”的情形,有意图是拉脱这个愧疚的心理,确实同我无关,而且已经发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么,上述吴梅村的,朱彝尊的,畸笏叟的说的是不是同一个内容呢?根据《流寇纪略》的概念性质,应该是同指的。癸酉本钞本的内容似乎也能提供一点说明力。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8:00 +0800 CST  
吴梅村的“无锡、常熟友人”,在无锡有秦德藻(1617-1701)和秦松龄(1637—1714)父子,有邹式金(1596-1677),邹兑金(1661年左右在世)兄弟。邹祗谟(1627-1670)是江苏武进人,曾经为《梅村诗余》搜集并作序。邹漪(1615-?号西村)有说是无锡人,有说是常熟人。出版家。康熙十三年(1674),与父亲变卖居第、筹措资金刻成吴伟业《绥寇纪略》(又称《鹿樵纪闻》)十二卷。书成之后,清廷因其中多有忌讳之语,遂逮邹漪下狱。后邹漪为安徽施润章所营救,得以幸免。同年亦刻有钱谦益之《有学集》五十卷。此外,邹漪本人还于顺治年问编刻《明季遗闻》一书。全书共四卷。癸酉本在第一回里的一条批语中提到这个人:【雪芹不肯署名,答曰:“何妨假以梅村、醉茶、西村、箨庵、石林缀之乎?众皆系作者熟客。”】
常熟的朋友有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钱陆灿(1612年-1698年)。钱陆灿曾学诗于吴伟业,也算是朋友兼半个学生。
除了上述这些人外,其他即便有,也交集很少,再加上文本具有纪史内容,除却有的人不在了,时间上不符合之外,可定范围性质就狭窄了。因此,就只剩下邹漪和钱陆灿和秦松龄。在吴梅村到1671年死的时候,已经62岁。能出动身体出去借阅的人原则上说也微乎其微。再加上经济条件是否允许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延续《红楼梦》的历史时间的角度看,只有被秦松龄(1637—1714)借阅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既然说,还有常熟的朋友,那么钱陆灿和邹漪的可能性就很大。而钱陆灿和邹漪的比较中,则邹漪的可能性和条件就有优先分配。因此,吴梅村的遗稿有一半在自己家里,有一半的一部分在秦松龄手里,而另一部分在邹漪手里。根据年龄和描述生活情况来看,秦松龄则能可能有更长的时间保留下去,而邹漪即便有也永远丢失了。因此,正确分析,所谓“借失”的部分内容应该在邹漪手中的部分内容。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9:00 +0800 CST  
吴梅村此出提到“玄恭”这个人,玄恭即归庄(1613年8月29日——1673年10月1日),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昆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学家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的曾孙。但归玄恭在吴梅村死后就不到二年也逝世了。这对除了是否有遗稿丢失的可能性就不大,即便有其他未知的手稿,应该也还在吴梅村自己的家中。后来吴梅村的儿子吴暻整理出《梅村家藏稿》。《梅村家藏稿》原为十卷本的诗集,未见传世。康熙七年(1668)又编成诗文集《梅村集》四十卷。康熙九年(1670)卢綋编《梅村集》四十卷。后来顾湄、周瓒续编。最后《吴氏家藏稿》抄本收集凡12册60卷,有吴伟业之子吴暻的朱笔校注,“一至八为诗前集,九至二十二为诗后集,仍各自分体,殿以诗余。二十三至五十九为文集,终以诗话。以较旧刻,多诗七十三首、诗余五首、文六十一首及诗话。其刻本有而稿本无者,诗文各八首。稿中溢出诸篇,皆世所未见。其他标题、字句,亦视刻本为详”。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49:00 +0800 CST  
第二个流向:空空道人第一个经手,并把《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空空道人是虚构的,不是史实。原则上是这样确认的。但文字描述也有个先后问题。我们不确定它是不是真的或假的。因为是否真假没有任何意义。说真的我们也不会相信,说假的,我们也不会相信。
我在这里主要确定它的一个性质,且该性质相对于后来描述的内容是否意义,后文是:“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从空空道人的楔子这一段主要有四个性质:1,石兄。这是写入文本的人的叫法。我在前文有论述过。2,接受石头的说法,即释疑自己提的二个问题,无年代可靠和恐世人不爱看。3,再检阅一遍。这个情况透露了空空道人在该书整理成书中的角色问题。4,毫不干涉时世。
综合这四个性质,也等于就是给出了传书条件。满足了这四个条件,那好吧,我给你传。如果不满足,对不起,这个责任太大,如果连身家性命也搭上,而且是还吃力不讨好,不会有人干。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就是发现写这个楔子的人是因为同吴梅村的交情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太好,而且也有能力和条件,且有他的环境所允许的摆明。
下文有批语,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犭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其实就是继空空道人之后的第三个问题。言外之意,就是原来是谁来负责吴梅村遗稿的整理。这就是一个遗稿流向的第一个步骤。接着,我给你传,把名字也改掉,理由很简单,遗稿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因此叫做《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个初始流向的线索虽然简单,但内容复杂,未知因素太多。批语一进入,有的写批语的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明二点问题,1,后来的不知道前面的事情,2,写批语的人同写“正文”的人不在一起。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1:00 +0800 CST  
这个情况就导致二个分支流向,一个流向是正文流向,一个流向是批文流向。
由此得出,1,二个不同流向意味着二个不同流传的钞本,这由不同的人分出章回回目不同的钞本可以获得证实。比如说 :第七回:(甲戌回目: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戚序回目:尤氏女独请王熙凤 贾宝玉初会秦鲸卿)。那么,就是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人不止曹雪芹一个人,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干着同样的事情。甲戌本所记录的是根据正文流向执行的。另一个记录则是是根据批语流向执行。2,从非传本到传本的过程中,有二个明显的阶段,即在甲戌本出现,告一个段落。到庚辰本出现又告一个段落。初本定本是甲戌本,最后定本是庚辰本。甲戌本流向脂砚斋,是依照正文流向形成。庚辰本最后依照批语流向形成。
这就形成了第三个流向的问题。在历史时间顺序上的的排列是:
癸酉本(1693年)→甲戌本(1694年)→己卯本(1699年)→庚辰本(1700年)。
但是在流向问题上并非是线性的。它可证二点:
1,秦松龄有吴梅村的遗稿《流寇纪略》,相对较少,但非常关键。“空空道人”有明确的《石头记》原稿兼部分诗稿文稿等。而癸酉本最初必须具备《石头记》和《流寇纪略》。这是一个所有遗稿总集的保存方式。
2,癸酉本(1693年)→甲戌本(1694年)和己卯本(1699年)→庚辰本(1700年)都是连续二年分开的二个历史阶段,说明文本整理的过渡性很强。包括对吴梅村遗稿第一次披阅增删,加上这四个钞本的时间,正好符合“增删五次”,可证这个说法是真实的。
在批语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跟批”现象,就像今天的论坛发帖。“跟批”现象能够说明遗稿流向的稳定性,这就对追踪遗稿到底经过谁之手就有了线索依据。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2:00 +0800 CST  
第四个流向问题,吴梅村的朋友圈。不管朋友有多少,既然有遗稿留传下来,作者肯定会先作一个权衡人选。首先是1,理解他的人,2,作者能够信任的人,3,有能力刻画的人,4,有水平同他不相上下的人,5,有足够时间并富裕的人,6,能撑得起至少也能避过小风浪的人。
在吴梅村生前和死后,就已经有二宗事件就是前车之鉴。1,庄氏明史案,2,邹漪刻《绥寇纪略》被逮下狱。到了乾隆朝,后来靳荣藩(1726—1784)以《梅村家藏稿》写吴诗注释本《吴诗集览》,一度因“内有钱谦益唱和诗篇”而为闽浙总督三宝奏缴,乾隆四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奏准禁毁。这个历史其实非常重要,是导致后人到今天都不知道吴梅村是谁的一个主要原因。能知道的人,能读他的诗歌,欣赏他的诗歌的人一般也都是在少数的范围之内。
我们在现有的《红楼梦》文本中,能够通过诗歌风格,史笔描述,作者自云,楔子的文本题名情况可得出作者是谁,在根据作者的朋友圈来限定几个人,这本事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批语,这个朋友圈就会被放大。因此,有绮园落款的批语和明确时间的落款批语就能组合起一个狭缩朋友圈的指定范围。通过绮园就是吴绮为基本线索,符合吴梅村的朋友圈的遗稿流向嘱托条件,只有二个人,就是无锡的秦松龄和苏州的尤侗。
无锡的秦松龄是属于遗稿批语流向系统。苏州的尤侗则是遗稿正文流向系统。吴梅村死后,绮园写了缅怀诗。尤侗写了《祭吴祭酒文》。《西堂杂组》二集卷八:吾闻先生遗命,殓以观音兜,长领衣,殆将近其初服,逃轩冕而即韦布乎”。而顾湄的《吴梅村先生行状》中仅以“殓以僧装”。说明尤侗所得情况比顾湄更加具体。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4:00 +0800 CST  
整子(120054383) 23:02:27
第18章 文本结构
《红楼梦》在我们看到的章回小说,是后来形成的。这个情况根据第一回楔子补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即可得知。
很多人读这本文学作品的时候,头脑中会经常萦绕这种固定的看法,认为此书是作者本身一开始就是以小说文本的体裁形式出现,就像我们现在写小说的模式一样。如果这样认为,进入的视角首先就发生错误。事实上并非如此。章回小说是“后因曹雪芹”而来。
在《红楼梦》前史中,为什么原来的名字是《石头记》并经过多次更名后,又重新返回使用《石头记》?一个主要的原因,作为章回小说的构架,原本的素材已经收到限制。而限制的原因则是后文没有更多的资料可利用。如果要整合成一本完整的小说构架,且不影响原作者的思想表达因素,这个远远比自己直接创作一部小说更有难度。因为文风,笔法,思想,这些东西是无法统一的。
因此,综合考量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是一个失败的提纲,在尊重作者的遗稿情况下,还是重用《石头记》的书名。而《红楼梦》的书名则恰恰是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给出,且作为准备付梓行世的效果来考量的。这既能满足书中描写的主题和内容,也能满足作为章回小说的可行性,更能满足把遗稿统一起来塞进该书中。所以说,对于吴梅村所遗留的稿件,全部搞成一本书,选择的路线是对的,但陷入一种高难度的困境。最后不了了之,毕竟是别人的东西。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前半部的内容。
对于这些遗稿集合同《红楼梦》之间划上等号,那就得必须析出构成这些文本因素的文本结构。
第一,《石头记》
第二,《流寇纪略》
第三,诗稿。
第四,诗话。
第五,文稿。
这五个部分是《红楼梦》的主要结构。主体结构是《石头记》,大部分属于前半部的内容,而下半部没有行于世面的内容恰是遗稿《流寇纪略》。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5:00 +0800 CST  
《石头记》是一本杂剧传奇。是戏文,戏剧,剧本。这个我已经证明过。但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剧本,因为故事太过宏大,《石头记》的内容仅仅是前七十七回中的主体内容。后来把一些诗话,杂录,诗稿整理到一起的时候,遂改名为《情僧录》。由于《石头记》是一种剧本主体,因此,戏文结局的煞尾所记录的情节,通常会走向一种收敛,收缩的行为导向。任何一种戏本都是这样的故事结尾手法。那么,名称之所以写《石头记》就旨在记录南京的这些亲闻亲见的女子同作者的关系为止,主要内容是戏子解散,送出大观园,到此终结。然后给出一个名列仙班的大合唱,敲锣下台。这个仙班没必要等每一个人死后才进入,因为作者写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榜,没有癸酉本那么复杂。为什么《红楼梦》里有那么多的诗,为什么小说的手法如此独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石头记》原来作者是一本完整,已经写好的戏剧剧本,只需整理一下遗稿,稍微补充一下大概就可以了。但是由于遗稿是散纸,在搬动的时候,或者有残缺,或者有可能把吴梅村的遗稿先保留了几年再拿出来整理,因为吴梅村毕竟不是一般人物,而且当时风声也比较紧,吴梅村的儿子也尚未长大,所以遗稿嘱托人不能不有这个问题的考虑,因此,就导致了整理散纸的难度。而之前的《情僧录》《红楼梦》和《风月宝鉴》的题名恰是针对《石头记》的剧本情形来定义的。曹雪芹改写为章回小说,就是因为增加了下面四种材料,且素材众多。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6:00 +0800 CST  
1,缺少第六十四回。第六十四回的回目是:“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这个回目的“五美吟”内容是属于诗稿或者诗话中加入的文本。它同“十独吟”是一起的。“情遗九龙珮”开始描写“二尤”的故事。对于这个情节的加入,曹雪芹根据原先《金陵十二钗》的思路,是有一定的顾虑的。
2,缺少第六十七回的内容。这第六十七回的回目是:“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它为了继续引出尤二姐的故事而准备的。因为前文尤三姐自尽来自于杂录的故事文本,并非是原来《石头记》的内容。这一回就是靖藏本有批语,戚序本的回目是:馈土物颦卿思故里 讯家童凤姐蓄阴谋。如果是纯粹故事引入,要么都不要,要么就得必须增加这一回的情节。但怎么增加?弄成了正册还是付册?大伤脑筋。后面新的女人角色摆上台面出现越来越多,曹雪芹于是就整理不下去了,因为“金陵十二钗”不好定义了。之所以把吴梅村的《石头记》杂剧散稿改写为章回小说之流,是因为不但原稿文字多而杂乱,更主要的是后半部的内容定性失去了标准。为了统一起见,即便采取章回小说体裁是一条整理文章的最便捷的方式,但也还是困难重重。
3,晴雯之死,这个情节写入同样十分难缠。一旦放开,后文就不可收拾。后面所有的主要人物就必须给出完整的过程,否则没有意义。但这样以来,文本的扩充就成了无限制的东西。不放开,后面的诗文还有这么多,怎么处理?因此,它也不是《石头记》中的内容,而是杂录中提过来,然后把诔文也不得不提过来。脂砚斋是一个戏剧编导老手,他一看曹雪芹改写的也有不对的地方,就在第二回写上批语:雨村忙回头看时——【己卯夹批:语言无味,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视此则视墨如土矣。似此则演至千回万回可也。】我们一看《芙蓉女儿诔》就知道,这是一个言犹未尽的文章。因此不在《石头记》中文章。第七十九回批语也说过:【庚辰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靖藏: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这同癸酉本的黛玉诔文是一样的。其实就是黛玉的诔文,不是晴雯的诔文。
4,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以及《姽婳词》都是关于《流寇纪略》中的内容和诗话诗稿内容提过来。《中山狼》和《疗毒汤》是杂剧,里面的文章其实纪史的内容,或有作者的评论杂录。好说歹说,最后还是把这二个内容改一改收录到前面来,也就是马马虎虎还可以利用。第八十回甲戌回目,庚辰本此回无题。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7:00 +0800 CST  
《流寇纪略》,这是《红楼梦》下半部的主体。如果都按照章回小说的递进方式,正如批语中所说的预设,上半部到下半部的应该主要描写以下三种内容:
1,从大观园到紫檀堡。2,从林黛玉到妙玉,3,从贾宝玉到甄宝玉。只要掌握这三个主旋律,就能把上半部的批语和《流寇纪略》的主体内容完美掺加进去。
任何其他写法和说法都会脱离主干线。癸酉本的后二十八回肯定是粗疏的。而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不但把人物写丢了三分之二,还把“梦”也写丢了。人死梦灭不是一种良好的主题导向。
诗稿结构,《红楼梦》的诗歌是这本小说的最卖力的地方。可以看出,有四种诗歌来源:1,《石头记》中本身析解出来的诗歌,2,作者诗稿中整理进去。3,诗话中整理进去,4,残诗遗稿。例如,第七十六回的凹晶馆联诗,妙玉的后凑的诗歌不知道搞到哪里去了,找都没法找。应该是《石头记》中的结尾诗。其他如《螃蟹咏》《怀古诗》《菊花诗》《海棠诗》《咏梅诗》《咏絮诗》等等都是诗话或者诗稿中提取出来。
诗话结构,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结构,例如行酒令诗歌,香菱学诗,《好了歌》《姽婳词》《大观园题咏》等等。《姽婳词》的记录,是吴梅村的独立诗稿或者诗话记录。因为它所记载的内容是山东青州衡王(红楼梦文本改写为“恒王”)已经不是《石头记》应该剧本的内容,它无关石头城的主题意义。因此,这是既有故事情节(应该是序言)也有作者诗稿的的诗话记录。
文稿特征就是杂文杂录的遗稿,例如诔文,林子洞的故事,正邪两赋论,金哥的故事,二尤故事,茗玉的故事,五鬼的故事等等。
诗话,诗稿和文稿,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文遗稿”。这些东西一进入《石头记》,这个事情就难办了。这正是章回小说形成的主要原因,于是就拆解了《石头记》的剧本语言系统,进入催生模式。
所有的诗歌都必须恰好地镶嵌入故事情节,于是《红楼梦》中的诗成了《红楼梦》的心脏。例如《题帕三绝》,《桃花行》,《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芦雪厂联诗》,《凹晶馆联诗》,《四季即事诗》,《贾雨村对月寓怀组诗》等等。其中主要是《葬花吟》带动整个文本旋转起来。所以,要把上半部的《石头记》和下半部的《流寇纪略》统一起来,必须要整顿好诗歌在情节中位置。诗歌一读错,永远不会有下文。曹雪芹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二十一回 庚辰:有客题《红楼梦》一律:“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这二首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癸酉本末回也有一首诗歌批语:红楼梦已尽,朱门痴未完。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程高本的末回: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7:00 +0800 CST  
整子(120054383) 12:38:09
第19章 锁定畸笏叟

“畸笏叟”这个人在《红楼梦》是非常重要的写批语的人物。至少有以下特征可以证明:
1,第十三回甲戌本,靖藏本批语:“因命芹溪删去”。什么样的人对曹雪芹能够做到指手划脚。可想而知。
2,癸酉本和前八十本都有畸笏叟的批语,而且批语中经常明确说明后半部的情况。如“茜雪,小红,贾芸,狱(岳)神庙”的事件,“卫若兰射圃”等等。可直接证明畸笏叟是绝对掌握后半部情形的人物之一
3,纠正他人的批语的看法。如:第一回:【甲戌眉批:斯亦太过。】。第十八回:【己卯(庚辰)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第二十七回:【庚辰眉批: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4,畸笏叟大多数是眉批,且跟批形式中是最后的出现的特征,可说明他具有审稿人资格。
“畸笏叟”的称呼顾名思义,就是前朝人到后朝做官。那么,这个性质确定历史年龄的出生年份必须在公元1644年之前,并且知道和亲身经历同作者相同的历史。根据能力水平最好和年龄最长的吴梅村朋友圈关系中,只有秦松龄(1637年—1714年)和尤侗(1618年-1704年)二个人,因为脂评本的批语时间落款到最晚的时间是辛卯即公元1711年。明末遗民到这个时候,基本上都死光光了。即便能活到1700年的江南文人中,也鲜有人迹可寻。何况还得必须同吴梅村发生比较友好的关系。
这个时间是确定脂批中“三十五年”“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真实性。离开这个时间范围,别说在一千年以内,就是亘古到无限遥远的将来也找不出可对应性。因此说,这是唯一的。
大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十五岁的尤侗来到永平府专治刑狱的推官尤侗于上任之初即在永平府治卢龙官衙的大门上题写一联:“推论官评,有公是,有公非,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无失入,无失出,期于扶弱锄强。”卢龙公署内有一高楼,尤侗将其题为“拄笏”。分别了近一年的妻子曹令携三个女儿及长子珍儿在这个九月来到了永平,兴高采烈的尤侗采黄花,酌白酒,怡然忘贫矣。见尤侗诗《喜家人至二首》。这里的“拄笏”同“畸笏”就反应了尤侗的对“笏”字的使用定义以及思想变更。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8:59:00 +0800 CST  
第二十八回,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庚辰眉批: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尤侗有《西堂全集》《西堂余集》《西堂杂俎》(此书乾隆时因“有乖体例,语多悖逆”,被列为禁书)《西堂曲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书斋名为“西堂”,故自号“西堂老人”。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9:00:00 +0800 CST  
第十六回,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第十七回:【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好景界,山子野精于此技】。



楼主 整子  发布于 2020-05-23 19:02:00 +0800 CST  

楼主:整子

字数:121445

发表时间:2020-05-24 01: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09:22:13 +0800 CST

评论数:12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