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家谱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0:31:00 +0800 CST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潘国静字齐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一代伟大教育家、书法家。潘受献身他热爱的中华文化,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书法和诗词上的优异成就,为东南亚华人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产;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高深修养,更成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1998年,潘受于得知南洋理工大学将授以名誉文学博士之时,特地请见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表示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项荣誉,因为他的贡献是在“南洋大学”,而非“南洋理工大学”。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杨部长认为南大精神仍然活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里,鼓励他接受。在颁授典礼中,潘受主张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可见他对南大感情的深厚。他的呼吁,获得东南亚华人社会热烈的反响   潘清(?--乾隆三十一年),为青帮三祖之一,于雍正四年间和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清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乾隆三十一年,潘祖于运粮时在凤林闸下仙逝,由潘祖开山门弟子王降字相阳,淅江杭州西门外人,及关山门弟子萧玉德,字明新,苏州府昌门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门外。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
[编辑本段]【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老,黄岗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将军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潘永阶烈士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潘国静字齐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一代伟大教育家、书法家。潘受献身他热爱的中华文化,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书法和诗词上的优异成就,为东南亚华人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产;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高深修养,更成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1998年,潘受于得知南洋理工大学将授以名誉文学博士之时,特地请见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表示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项荣誉,因为他的贡献是在“南洋大学”,而非“南洋理工大学”。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杨部长认为南大精神仍然活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里,鼓励他接受。在颁授典礼中,潘受主张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可见他对南大感情的深厚。他的呼吁,获得东南亚华人社会热烈的反响   潘清(?--乾隆三十一年),为青帮三祖之一,于雍正四年间和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清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乾隆三十一年,潘祖于运粮时在凤林闸下仙逝,由潘祖开山门弟子王降字相阳,淅江杭州西门外人,及关山门弟子萧玉德,字明新,苏州府昌门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门外。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
[编辑本段]【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老,黄岗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将军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潘永阶烈士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潘国静字齐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一代伟大教育家、书法家。潘受献身他热爱的中华文化,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书法和诗词上的优异成就,为东南亚华人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产;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高深修养,更成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1998年,潘受于得知南洋理工大学将授以名誉文学博士之时,特地请见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表示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项荣誉,因为他的贡献是在“南洋大学”,而非“南洋理工大学”。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杨部长认为南大精神仍然活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里,鼓励他接受。在颁授典礼中,潘受主张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可见他对南大感情的深厚。他的呼吁,获得东南亚华人社会热烈的反响   潘清(?--乾隆三十一年),为青帮三祖之一,于雍正四年间和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清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乾隆三十一年,潘祖于运粮时在凤林闸下仙逝,由潘祖开山门弟子王降字相阳,淅江杭州西门外人,及关山门弟子萧玉德,字明新,苏州府昌门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门外。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
[编辑本段]【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老,黄岗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将军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潘永阶烈士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潘国静字齐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一代伟大教育家、书法家。潘受献身他热爱的中华文化,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书法和诗词上的优异成就,为东南亚华人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产;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高深修养,更成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1998年,潘受于得知南洋理工大学将授以名誉文学博士之时,特地请见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表示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项荣誉,因为他的贡献是在“南洋大学”,而非“南洋理工大学”。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杨部长认为南大精神仍然活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里,鼓励他接受。在颁授典礼中,潘受主张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可见他对南大感情的深厚。他的呼吁,获得东南亚华人社会热烈的反响   潘清(?--乾隆三十一年),为青帮三祖之一,于雍正四年间和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清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乾隆三十一年,潘祖于运粮时在凤林闸下仙逝,由潘祖开山门弟子王降字相阳,淅江杭州西门外人,及关山门弟子萧玉德,字明新,苏州府昌门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门外。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
[编辑本段]【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老,黄岗人。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


楼主 玩轉潮流無極限  发布于 2010-05-20 11:04:00 +0800 CST  

楼主:玩轉潮流無極限

字数:43488

发表时间:2010-05-20 18: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1 09:45:11 +0800 CST

评论数:4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