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些风光卓华胜桃夭的女子

近来颇是不顺,先是牙疼犯了,再是练琴伤了指甲,倒是寻到了借口怠于更新。

    但是绝不弃坑,此话作数。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06 08:57:00 +0800 CST  
细君公主

     悲愁歌   汉·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随感刘细君   柳静沅
     满目苍草啾雁鸣,手抹琵琶曲调轻。
     北风寒凛凝玉泪,却送乡思归帝京。
     第一篇是西汉细君公主所作《悲秋歌》,又名《黄鹄歌》,是历史上第一首边塞诗,收录在班固《汉书》之中,也是开创抒情诗的鼻祖。
     第二首,是我信手所著,未苛平仄,不过是凌乱念头罢了。

     言归正传,说一说这位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和亲公主——刘细君。

     细君公主有三个第一: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和亲公主;第一位抒情诗作者;琵琶的首创者。
     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光环,在历史厚重的封卷中,不过如河底沙砾,在耀阳下方可一闪而已,更多的真实是在边远的乌孙,远离故国的痛苦。

     细君是汉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意图谋反,未成,自缢而亡,其妻以同谋论斩。时年细君年幼,躲过一劫。
     无父无母的孤女,谋反王之女,即便是苟活,终是难容于宗亲。相传细君再那之后流落民间,直至被叔父广陵王寻回。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也一改前几任皇帝对匈奴政策,开始对匈奴武力对抗。只是时机未成熟,第一次远征匈奴失利。
     匈奴周边三十多个国家,汉先后远嫁三位公主去和亲,可是史书上对这三位女子的姓名和事迹都无任何记载,直至细君远嫁乌孙,才第一次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那些远嫁异国的女子,从无真正的公主。她们是被宗亲抛弃的孤女,是被皇室遗弃的子嗣,甚至她们本是宫女,本是奴婢,只因忽而有了用处,便成了过河卒,拿捏在人手里。
     细君也是如此,没有人为她求情,没有人为她说话,她被汉武帝封为江都公主,远嫁乌孙。
     《汉书·西域传》中对乌孙还有这样的描写:“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乌孙在今新疆维丄吾丄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北依群岭绵延的乌孙山,南濒波涛湍急的特克斯河。乌孙是天山脚下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汉与匈奴的较量中,乌孙国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和拉拢,始终摇摆不定。
     细君嫁过去,被封为了右夫人。可同时嫁过去的,还有匈奴的一位公主,被封为了左夫人。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不亚于汉宫的斗争,细君的苦闷不难猜想。
     年迈的乌孙王昆莫在细君嫁过去两年后去世,将王位传给孙子岑陬,按照西域的风俗,新继任的国王将把前一任国王的夫人一并娶了,这一个惯例在乌孙和匈奴都有,那位匈奴来的左夫人自然是欣然接受,可是接受儒道教育的细君如何接受?!细君上书汉武帝,希望汉武帝能襄助,可是汉武帝的回复是“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细君再嫁,做了昆莫孙儿的夫人,并生下一女,名少夫。有悖人伦的婚姻,远离故国的苦痛,下嫁乌孙的第五年,细君撒手人寰。

     天山横雪,琵琶声咽,一曲悲愁无人和。
     家国天下江山万里,女子如飘萍随波舞,无根之叶,碾碎在风尘中。
     史书有关细君创琵琶一事来自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另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还有石崇《明君词·序》申傅之说:“昔公主(刘细君)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王昭君)亦必尔也。”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06 10:54:00 +0800 CST  
随手翻检汉史,那些远去大漠的公主们,聆听着驼铃寥落,孤雁长鸣,目之所及或是黄沙,或是苍茫,大汉在她们身后越来越远。

    和亲的公主,不吝是人牲祭品被推上高台,肩负起所谓社稷家国的企盼。

    并不是每一个和亲或是被掳掠去的女子,都能入蔡琰写出《胡笳十八拍》,被迎回汉室,更多的,是寂寥枯萎在历史的罅隙中,红颜破败成灰。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13 08:28:00 +0800 CST  
解忧公主

    其实所谓和亲公主,多是宗室之女,不是父母获罪,便是支系旁亲。在汉时,鲜少有真正的公主远嫁万里之遥。

    解忧公主,也不例外。

   她是罪臣之后。“七王之乱”中的兵败身亡的楚王刘戊便是她祖父。少时解忧的境遇我们不难猜想:空有王族之名,从无王族荣华。
   如果不是细君公主溘然长逝,乌孙求娶,大汉天子怎会想到这样一个卑微的小女子。
   细君公主逝世后,乌孙王再次向汉皇求取,汉武帝一纸诏书,解忧自此一去九千里。
   十八岁的解忧,披上了公主朝冠,登上车辇,西出而去,这一去,便是五十年。

   史书中多赞颂解忧为大汉和乌孙做出的贡献,如促进与大宛、康居的通商,联络各部与大汉结交等等。
    这些史书赞颂的,不过是一个女子以自己做祭品换来的功勋。祭台上披红挂彩的祭品,谁也没有去想过它们的恐惧,因为只不过是祭品而已,流泪的权利也被剥夺。

   解忧一生三嫁,都是嫁与乌孙王。
   三嫁,如被继承的牛羊草场金银财宝一样,被新任的乌孙王一并继承。
   三披红妆的解忧,是怎样的心情?
   乌孙没有红烛垂泪,没有锣鼓钟磬,在庆贺新王登位的时候,解忧与其他妃嫔一起,迎接新一任丈夫。
   有人说,这三位丈夫里,有解忧倾心相恋之人。
   于我,宁可解忧一生无爱,因为唯有无爱,方能无忧。若她真爱了,在爱人远去后,她强颜欢笑面对新王,这一份悲苦,如絮雪,纷纷扬扬累在心头,累成天山终年不化的坚冰。

    年过七十,解忧应是青丝银镀红颜老了。
   这一年,应是解忧最放肆的一回。她上书汉皇,请求落叶归根。
   《汉书》对于这一段描述较详实,可惜却只道解忧思乡。
  
   如果说细君公主郁郁而终是悲剧,那么解忧的一生更是悲剧。
   如果解忧不曾请求回汉,或许我们可以猜想,在乌孙她有夫有子,有民众爱戴,有子民臣服,解忧公主一如她的封号,解愁无忧。
   当红颜不再青丝染霜,满目望过去,望不见长安街畦;侧耳听过去,听不见长安钟鼓。乌孙不是家,三王不是夫。
   五十年经营,五十年坎坷,最终得回故土,这是解忧比细君幸运之处。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14 09:00:00 +0800 CST  
解忧公主这一篇,写得七零八落,只因心中有悲愤。为解忧五十年辛酸,为解忧五十年辗转。

当解忧公主端坐大汉高堂之上,受汉臣顶礼膜拜时,不知她可有五十年大梦一场的恍惚。如果可以,解忧不曾接诏,她会不会在长安一隅子孙绕膝,颐养天年?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14 09:03:00 +0800 CST  
回复:89楼
多谢捧场,放心,我会慢慢写下去。只是这几日有些忙乱,待过几日一切妥当了,再慢慢来写。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20 09:04:00 +0800 CST  
更新开始。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26 08:13:00 +0800 CST  
冯嫽

    乌孙去国万里,除去解忧公主,还有一位女子在天山脚下异彩灼灼,她便是冯嫽。《汉书》中并未为她单独辟一章节浓墨重彩的记传,但这个女子传奇一生不可小觑。

    公主和亲,仆众无数,冯嫽便是其中之一。冯嫽的家世、背景、成长经历已不可考,唯一所知的,便是初时冯嫽,只是陪嫁侍女之一。
    在驼铃阵阵,苍雁孤鸣声中,冯嫽伴在解忧公主的车驾旁,可曾料到,这一去会是几十载风云……

    在一众侍女中,冯嫽应是极出色的,她脱颖而出,嫁与乌孙右大将军,被民众尊称为冯夫人。在解忧公主滞在乌孙的数十年中,冯嫽应是友,是她对大汉牵念的代表。

    史书中并无任何冯嫽与解忧并肩作战的直接描述。但是,在汉昭帝末年,乌孙大乱时,冯嫽为保西汉与乌孙联手抵抗匈奴盟友关系的牢固,孤身前往觐见乌就屠,说服他与西汉联合。这一去的危险和未知,是人皆知:乌就屠乃是乌孙王匈奴夫人的儿子,他弑杀乌孙新君,扬言要引匈奴入乌孙。这时的解忧公主,束手无策,她是被新王一并继承的夫人,是与匈奴夫人水火不容的汉妃。曾想,在那风雷涌动的时日里,冯嫽定是与解忧公主在风声鹤唳中紧锣密鼓的部署。背井离乡的两个女子,在情势逼迫下,用智慧和勇敢让情势急转直下。
    乌就屠接受了冯嫽的劝说,汉宣帝招冯嫽万里回朝,面见直呈。
    于是,在这一年,西汉有了第一位女外交家,女使节。
     汉宣帝正式任命冯嫽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她乘锦车,持汉节,自长安出发,重返乌孙。
    这一次,冯嫽完胜,西汉完胜。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被册封为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

    多年后,解忧公主陈情回汉,冯嫽也随解忧一同归汉。
   与解忧不同的是,冯嫽心早已遗落在乌孙,在那个草莽苍苍的天山下。

   不久乌孙国内动荡,两鬓斑白的冯嫽再次请缨出使乌孙。

   这一去,冯嫽再未回汉。

   史书上为冯嫽歌功颂德的篇章不少,彪炳她功绩的笔墨众多。我不过一小女子,无法去评说前人功绩,无法论断古人荣辱,我所思所念,只有一个女人在红颜老去时,执意返回异乡的执念。
   
    史书中并无冯嫽与她夫君的只言片语,有的只有冯嫽受当地人尊敬和爱戴。我暗自揣测,那位右将军,应是一个胸襟坦荡之人,不然怎能容得自己的夫人在政局风云变幻中征战。他应是懂冯嫽之人,不然怎会放手让夫人涉险斡旋。
    那位右将军生卒年不明,也许在冯嫽归汉前已撒手人寰。
    长安晨钟暮鼓,汉宫更漏迢递,没有天山巍峨,没有乌孙草清水美。
    白发万里征乌孙。冯嫽再回乌孙时,她撩起车驾的帷幔,那天边的一抹远黛连着天山,连着她心之所向,心之所衷。

    自古最恨有情痴,女子的长情与痴心,在岁月涤荡中,如砾金般坚韧,永不失光芒。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26 08:58:00 +0800 CST  
回复:94楼
谢谢亲捧场。

    最近有些松怠,加之沉溺于当代文中,写起来有些不顺畅了,还请多包涵。

--------------------------------------------------------------------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0-08-27 08:09:00 +0800 CST  
个人喜好。

楼主 柳静沅  发布于 2011-08-18 10:14:00 +0800 CST  

楼主:柳静沅

字数:27043

发表时间:2010-07-20 04: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2-02 21:54:41 +0800 CST

评论数:10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