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贵·萨如拉:论清代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及其特征

图片来自:纳兰赫拉小诺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纳兰赫拉小诺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纳兰赫拉小诺的百度相册
八旗满洲旗帜上三旗镇楼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7-14 15:37:00 +0800 CST  
摘要:文章利用相关蒙、汉、满、日等文字的档案、文献资料,对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旗兵制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兵役制度的性质等问题做了探讨。认为,有清一代,呼伦贝尔地方的兵丁制度,以旗兵制度为主。作为根植于满洲八旗兵制的一种,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与黑龙江将军衙门辖治下的其他各城驻防八旗兵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且亦不同于外藩蒙古的札萨克旗兵制。


关键词: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旗兵制度
兵丁是清代蒙古社会旗苏木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有关清代蒙旗苏木组织及其相关问题,早就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以札萨克旗组织为中心加以探讨的成果居多,而总管旗的苏木组织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试就清代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将其与札萨克旗及驻防八旗苏木组织兵丁问题做一比较。清朝统治者在蒙古地区原有社会组织基础上实施以旗即苏木为中心的统治制度。苏木组织是清代蒙古社会地方军事、行政基本单位,是仿照满洲八旗的牛录制度编设的。满语的牛录(niru),原意为狩猎用的箭,蒙古语称作苏木,汉译为佐领。田山茂在《清代蒙古社会制度》一书中称,原来满洲人的牛录是出师行猎时,由族党、屯寨参加的兵丁编组的一种军人团体组织,后来成为由一百五十人组成的军事、行政单位。[1]可见,旗制以满洲人的出师行猎组织形式即牛录(苏木)为根源,而牛录以兵丁为基础。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7-14 15:39:00 +0800 CST  

楼主:纳兰赫拉小诺

字数:633

发表时间:2014-07-14 23: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1 10:07:06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