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大赛】事实如此

1L致柯南道尔和江户川柯南

楼主 羽泩  发布于 2016-07-19 21:36:00 +0800 CST  
题目2


事实如此




我在来之前就清楚我适合这儿。我曾担心过间歇的晕眩,但这无意中成了体贴的暗示,在我凝望着深蓝的油漆时提醒我把一切忧郁看淡。我人生的前十六年已经厌倦了做一个旁观者,不得参与其中。如今即便我被迫栖身于此,但内心却有落魄的感激。

弘树尽职地提醒过我,这是非完全虚幻的虚拟。他向我解释了许多原理,浅显的内容混在了晦涩的说明里,最终我什么也没听进去。他放弃了,反复告诉我:“你记住,你在这里面就像在现实里一样。有车撞过来,你要躲开。”

我跟他说尽管放心,我是个胆小的人。即使是虚拟世界我也忌惮伤痛,我对我精神的爱护几乎等同于对肉体的怜惜。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未曾见过比现实更凶险的事物。我时常想假使我生活在一条河底,每天仰望着铁皮、树叶、塑料袋从身体上方漂过,日影抽象地编织在膨胀的云朵之间。因为折射,那些东西都贴在一只倒立的圆锥里,锥尖就戳在我的眼球上。我看到的世界将完全不同,但又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说到底,现在我看到的又会比一个巨大的圆锥真实多少呢。

我并不太喜欢伦敦,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它仿佛是一个吸烟的老人,拼命从肺里抽出混有尼古丁和煤油的空气。这些雾流动在我四周,如同一条大河。我顺流而下,渴望能遇到一群鱼。弘树那个严谨的孩子不会这样设置,所以我遇到的仅仅是一群人而已。

“你好。”我咳嗽了一下。

“你来这儿做什么?”

“不知道。”

“有人遇害了。”

“也许吧。”

他们之中的头头和我维持了这样寡淡的对话,另一个女孩探究地看了我几眼,然后发出了邀请:“你要不要和我们一起?”

“不用了。”我冷淡地回答。他们是很大一帮小孩,为首的是一个戴眼镜穿西装的。只有一个成人——也许只是高中生,谁知道呢。他们一个接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去,然后走上了桥。

一分钟以后桥塌了。那些孩子没有跑过去,站在桥那边的只有女高中生。她喊着那些孩子的名字,大本钟响亮地敲了几下,淹没了她的声音。我不擅长描写悲剧的画面,所以我尽快走开了。但我还想着那个很高的女孩子,我理解她将这一切看的很重,不过没关系,一切尽可重来。与其这样,我倒宁肯死亡也同样真实。现实依靠虚假来骗取希望,虚拟就该利用切肤之痛。这样看来,两边的真假可能是倒过来的。

我想弘树这样的天才不会放弃如此一类的想法。或许他正在嘲笑我将此时的惨剧视为一次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他总想用现实世界里同等的损伤证明虚拟世界里伤害的确凿,我不明白他为何非要用虚拟来证明真实——就算再惨痛,在这里也是无知无觉的,那样的真实还存在意义吗?我现在走在伦敦,另一个我可能躺在茧里任人宰割。但此时此刻我在走着,这是改变不了的。或许这是假的,是无意义的表象,不过谁知道呢。

浓烟逐渐散去,那个高中生离开了。前方不远处是一群人,他们问我:

“怎么了?”

“不知道。”

“有人死了。”

“也许吧。”

我转过头,看见泰晤士河上的桥完好如初。

楼主 羽泩  发布于 2016-07-19 21:37:00 +0800 CST  
字数:1182

楼主 羽泩  发布于 2016-07-19 21:38:00 +0800 CST  
@插花的芯


我想写的是一种对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质疑,但因为字数少所以没太展开,有点儿晦涩了。剧情上的一个点,“我”遇到的第一群人就是江户川柯南等人(不知道能不能看出来),M6里他们走的桥也塌了,只有一个富家子弟死了。但由于和“我”短暂的交谈,他们没能及时跑过桥,所以除了毛利兰,其他人都坠河了。


之后“我”遇到另一群人,进行了一场非常相似的对话,“我”看到桥完好如初。


这暗指之前“不过没关系,一切尽可重来”


“我”是一个虚无感很严重的人,身处现实世界是充满对现实的否定。现实赋予“我”的感官令“我”觉得虚假,因而“我”投身虚拟世界并非为了逃避,而是刻意寻求虚幻借以证明现实的真挚。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悲观者无用的自救。但进驻虚拟之后“我”对真实有了新的体悟,并对弘树所持态度进行了批判。看M6的时候就觉得弘树的想法非常有意思,值得深究一下。他用虚拟决定现实的命运,对现实有着极强的不信任感。他和主人公都共享着一种虚无感,不过两个人用他创造的世界印证着不同的想法。


柯南等人在这里充当的角色是“绝对真实”,或者说理想化的真实。他们这群人的性格就是这样,毫无负面,有负面也是积极的负面。这群人的悲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真实在虚拟中幻灭的荒诞感(不过我没太写好),第二层就是隐含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主角,他死了大家也不担心。死亡似乎最有杀伤力,但是成了“没关系”,这是第二层的荒诞。


“我”认为:人们以为现实世界真实可感,所以一点点虚幻都被上万倍地放大,然而在虚拟世界,真实的感觉却能超越其虚拟本质,欺骗人们信服。人心对于真实和虚幻的定义,或许并不如人们想的那样理所当然。


印证着一点的是结尾完好如初的大桥,弘树曾经反复强调“这里跟现实一模一样”,但是这明显矛盾了。弘树对真实的描摹看起来十分确凿,但在虚拟时空也许万物自有法则。他努力呈现客观,主观却渗透其中。世上无真理,有的只是观点。


至于“我”又碰到的那群人,可能走进了我会发现他们中还有一个戴眼镜穿西装的小男孩。不过也可能没有,但他们会不会也死在坍塌的桥上呢?这就见仁见智了。


坍塌的桥和柯南等人的覆灭,看作是信仰崩塌也未尝不可。


我欢迎其他解读,我觉得写作者完成写作之后就应该适时退出一点,把剩下的交给读者。不过也借用马尔克斯一句话:读者往往读到他们想读到的而非能读到的。 也许你读到的就是你赞同的那一部分。

楼主 羽泩  发布于 2016-07-20 08:49:00 +0800 CST  

楼主:羽泩

字数:2145

发表时间:2016-07-20 05: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03 06:14:31 +0800 CST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