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缘看世界》之中央之国的形成

位于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平原,是我们所圈定的三个原始东夷基地之一,按理说并无可能成为周人的封地的。如果说燕国的封建得益于周人对商人的全面征服,那么在黄淮、江淮平原尚未征服的情况下,周人的势力似乎还难以到达长江以南地区。
不过大规模的渗透固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但并不代表不会就个体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以下吴国的背景资料为百度百科提供:
吴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6:00 +0800 CST  
关于吴国的先祖是否真的这么高风亮节,亦或吴国的这位开国之君是否真是周武王的远房表弟,一直都有人表示怀疑。不过对于周人来说,这门亲威算是认下来了。
只是周人对于血统的远近还是很在乎的,吴国最终所给予的爵位是“子”,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中的倒数第二等。(最低的男爵国据说只有二个)。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7:00 +0800 CST  
尽管周人从理论上在长江以南封建了“吴国”这样一个同姓的诸候国。但这并不足以改变环太湖平原地区的地缘属性,对于中原的华夏族来说,吴国始终还是一个化外之国。而吴国对这种名义上的认亲行为也并不感冒,毕竟周人还未能将整个泛黄河流域纳入核心区。这种时候就想融合长江流域为时过早。这种地缘上的距离使得吴国最终决定不买周王室的帐,而自己称王。这就使得吴国自认为在名义上获得了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
吴国的这种做法并非是孤例,它的冤家对头越国,以及江汉平原的楚国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属于长江流域。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7:00 +0800 CST  
尽管周人所确立的原则为“华夷五方格局”,即东、南、西、北、中的格局。但事实上仅仅划定四个方位是不够的,因此才会有“四面八方”之说。
对于周人来说,潜在的威胁不仅来自东南方,更是来自西南方。这一次出场的方国就是来自江汉平原的楚国。
关于楚国的原始位置,我们可以从这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平原示意图》看到。江汉平原就是楚人的根本所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8:00 +0800 CST  
关于楚人最初的族源(实际上也就是其上层贵族的族源),一般都认为是南迁的华夏族。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屈原在《离骚》中的那句“帝高阳之苗裔兮”,翻译过来也就是“ 我是古代帝王高阳的后代”。这里的“高阳”据传是黄帝的孙子。
这种说法无疑也使得楚人获得了西部族群的出身。不过比之吴国来说,他们与周人的亲缘关系显然要更远。这种出身也可能是楚人自己附会上去的,为的是证明自己有比周人更为高贵的出身。
无论楚人是否真的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周人显然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周人眼里,楚人是属于边缘的边缘。周人的目光还是主要集中东部。
最终楚人所获得的爵位也是“子”。在楚人看来,这就是一种侮辱。特别是他有可能获得的战略纵深,比中原诸国加起来还是大的多的时候。
楚人最终亦决定自行称王。由于到这战国时期,楚国已经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将势力范围推到淮河流域。因此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不能只贴上“周”的标签。而应当将之称为“周王国”与“楚王国”共同的历史。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8:00 +0800 CST  
下面将要出场的将是长江的霸主——楚国。让我们先设定一个广角镜头,将黄河——长江下游的那些主要平原放在一起审视一下,看看楚国所处的江汉平原是否具有一些独特的气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9:00 +0800 CST  
之前我们分析了渭河平原相对华北平原的地缘优势,通俗的说就是我打出去容易,你打进来难。在之前的历史中,基本上只有山东丘陵地区由于也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一为高度,二为海洋),可以与之对抗,争夺中原地区。
之所以要争夺中原地区,很大程度是为了争夺黄河边上那些松软的黄土地带。在青铜尚属于奢侈品的年代,能够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开耕的黄土对农耕民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并非没有自己的文化,只是最终取得文化主导权的黄土民族,暂时对那些难以开耕的粘土兴趣不大罢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华夏民族的记忆当中,很少有对长江文明的记载。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29:00 +0800 CST  
不过不被黄河文明所重视,并不代表长江流域就没有机会成为历史的主角。随着金属的广泛运用,长江流域的那些冲积平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历史机遇。他们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属于长江流域,而不同点则是前者位于长江以南,后者位于长江以北。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0:00 +0800 CST  
环太湖平原的地理优势一目了然,长江就是它可以依仗的天险。如果居于其上的族群不是那么有进取心的话,据险自保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
而江汉平原的位置决定了长江并不能成为它的保护者。它需要有其他地理优势以保障自己的独立性。否则这些因技术的提升而变得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土地,只会象华北平原一样成为其他地缘力量博弈的牺牲品。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0:00 +0800 CST  
仔细看那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平原示意图》,我们就会发现,在江汉平原的东北侧,有一系列的山脉为这块平原提供的保护。这无疑提升了江汉平原的地缘力量,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山脉,那么江汉平原就可以具备象渭河平原那样易守难攻的地缘力量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1:00 +0800 CST  
当江汉平原的地缘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后,居于其上的楚人也开始表示出对于争霸中原的渴望。尽管周人最初勉强给予了楚国“子”的爵位,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楚人的胃口。既然周人瞧不起楚人,那么楚人似乎也并不再刻意的强调自己华夏族的出身了。
对于周人来说,楚人所处的方位应该被冠以“蛮”的称号,以示与华夏族的区别。而楚人索性做的更彻底些,在蛮的后面再加上个“夷”字,即自认为“蛮夷”。并以此为据脱离周人的封建系统,自立为王。
从地缘的角度看,楚人自认为“蛮夷”并非只是在玩文字游戏。事实上周人所确立的“华夷五方”原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些边缘民族的方位来源。因此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夷狄、戎狄、蛮夷的名称出现。当然,古人在用词上是十分精准的。这种称呼只会出现在相邻的两个方位上,因为相邻的两个方位的民族很容易混杂在一起。而相对应的两个方位是不会连用的,就像你不会看到“蛮狄”的用法一样。而西“戎”与南“蛮”虽然在方位上相邻,但由于秦岭的阻隔,它们之间基本上不会发生交融。因此你也见不到“戎蛮”或“蛮戎”的用法。
对于楚人来说,从东部的“夷地”只收人口和文化显然是很有可能的。在炎黄时代的传说中,东夷的主力——蚩尤族在败给炎黄部落联盟后,就是败退至长江中游地区的。从地缘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即使那场战争是虚构的,东部文化也很有可能沿着淮河长江传至江汉平原,因此楚人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1:00 +0800 CST  
无论楚人是否决定称王,周人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江汉平原的威协。周人所作出的反应并没有什么新意,仍然是“封建”诸候,封建的对象当然是同姓的诸候。
如果周人想要监控楚人,将同姓的诸候封建在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一线靠近中原的一侧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就象如果仅仅在泰山以西封建“鲁”,而不在泰山以东再封建“齐”,就无法打破山东丘陵的地缘优势一样。周人需要超过这些明显的地理特征,将前沿阵地推进到江汉平原的边缘。
周人最初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由此在汉水边上诞生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史称“汉阳诸姬”。关于这些诸候国的具体位置,一直是有些争论的。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2:00 +0800 CST  
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地缘结构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3:00 +0800 CST  
我们知道,在楚国的根据地是在江汉平原,也就是在现在的湖北境内。江就是指长江,汉是指汉江。最早的时候“江”就是特指“长江”的,汉江是被称做汉水的。
就汉水而言,它对中国地缘的影响并不止于江汉平原,其作用甚至要高于秦岭。不过就目前我们所要分析的方向而言,汉水的下游与长江共同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之前我们分析过,在江汉平原的东北侧有一系列的山脉为它提供屏障,由北向南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前者现在在河南省境内,后两者则为河南湖北的分界线。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三条山脉的西南侧,并非只有江汉平原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事实上这一地区是由两个南北相邻的地理单元共同构成的。南侧当然就是江汉平原了(目前属于湖北),北侧则被命名为“南阳盆地”(目前基本属河南)。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4:00 +0800 CST  
我们先来说说南阳盆地。
既然称为盆地,那么它的四周应该是被山包围的了。让我们来看看南阳盆地边缘都有哪些山(山脉)。
南阳盆地的西面是秦岭和大巴山脉的东部,北面、东面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伏牛山脉以及桐柏山脉西头。
在盆地的南面有一个体量不是很大,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山——大洪山。这几个山(山脉)共同合围形成了南阳盆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4:00 +0800 CST  
作为盆地,除却周围都是山以外,一般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盆地内部多为适合耕种的平原(东亚地区);二是有良好的封闭性,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合适的道路与外界发生联系。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5:00 +0800 CST  
有个朋友问道,鲁国究竟是周公的封国还是他儿子的封国。这个周公应该问得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个周公,也就是那个辅佐武王灭商,创立了周礼,后又成为托孤典范的周公了(武王的弟弟)。他的名字叫“旦”,后世也有人将之和他的姓连用,称为“姬旦”的,不过估计这样叫的人也觉得别扭,所以我们一般还是称之为“周公旦”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周公实际上是一个世袭的封号。即历史上实际上有不止一位周公。如果周公旦的后代都是湮没无闻的,那么让他独占“周公”这个称号也未尝不可。只是周公这个封号在周朝的地位有点象《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王室有什么事第一个就会想到找周公。以至于周王传至第十代的时,由于当时的周王(周历王)失德,引发“国人暴动”(中学历史中学过的),结果是周厉王越过黄河跑到山西去避难。这个时候朝臣们只有请周公和召公出山主政,史称“共和”,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正式的纪年,至此以后的中国历史变得清晰可辨。因此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西方人只承认中国历史到这一年为止。
既然这位周公(参照周厉王的辈份,也差不多离周公旦有十代八代了。那位召公也同理)的历史地位如此显著,那么周公旦即使能够独享周公这个称号,后辈也容易将二者搞混。当然,如果真的要争起来,崇尚祖先崇拜的周人(也包括后世的华夏族)是一定会把周公这个称号给周公旦的。因此后面这位周公在历史当中的正式称呼是“周定公”。
周公在周王室的显赫地位只是在王室兴旺的那些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渐衰,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比的是谁的拳头硬。这个时候周公的影响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你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会那么愤愤不平的希望恢复周礼了,毕竟到了比实力的时候,鲁国就只能成为二流的诸侯国了。(这和我们都希望中国强盛一样。不过光这样想的话,就有点小人之心了,圣人想的永远要比我们多些)
周公旦其实并非没有机会改变他后世子孙的命运,问题是他有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从技术的角度看,如果他当时将鲁国的封地调整到泰山以东(也就是姜太公的封地“齐”)。那么无论鲁国后来能否凭借文化和地利的双重优势一统天下,最起码鲁国也可能位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列,并且会是前三强。
只是周公旦当时并没有足够长的历史作为参考,毕竟信史的开始要到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辈才开始。另外在王朝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般都认为王朝可以千秋万世的传下去,不是没一个人都能够事先做好天下大乱的预案。
因此无论是周武王还是周公旦自己,做出将鲁国封建在中原核心区与山东丘陵之间的决定,在当时无疑都是正确的。从王室的角度看,最有思想和辅政能力的人当然要离自己近一点。而让武力最强的姜太公去扫荡山东丘陵那些“夷人”,也属于上策。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尽管先人们一直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相对于变化纷杂的政治格局来说,稳定的地缘优势才是最为可靠的。一千多年以后,那位人气极高的刘皇叔也和鲁国一样接受了同样的命运安排。所不同的是,刘备其实是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最起码他身边那位著名的地缘政治家——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已经为他指明了方向。只是这一伟大构想最终只完成了一半,荆州的丢失让蜀汉只能以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而存于世(关于三国部分会非常精彩,不过详细的要到时再分析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6:00 +0800 CST  
说到南阳,只要看过三国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主要是诸葛亮的名人效应。名人嘛,大家都喜欢,特别是在现在名人效应可以转变为经济效益的今天。为了争这个“最受群众喜爱的军师”,南阳和襄阳两地可是打了千年的嘴仗了。
如果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还是有可能分析出诸葛亮是在哪里种地的。不过这与今天的主题无关,之所以先将这两个地名提出来,是因为他们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也就是都属于南阳盆地。所不同的是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而襄阳则在盆地的南部边缘。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别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战略定位。前者更容易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后者则成为的中原的政治力量向江汉平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扩张的战略要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7:00 +0800 CST  
不过南阳也好,襄阳也罢,都是要到秦汉以后出现的地理名称了。但这并不表示西周时的政治家们就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战略地位。名字嘛,只是一个符号,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地缘属性。
从昨天上的那张〈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位置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地理分割点叫做“大洪山”。
比起周围几座山脉来说,大洪山的体量并不算大,被夹在大巴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中间。在具体解读大洪山的战略地位之前,我们还是要先说说大巴山脉。
说到大巴山,重庆以外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地理学上的大巴山脉其实是绵延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在地形图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东西向的走向(基本与秦岭平行)。不过古人可没有那么广的视角,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眼前的那段山命名。于是大巴山脉东头被分别细分为武当山和荆山。
武当山对于在坐的男同胞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在武侠小说中,那可是与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少林所在地)齐名的两大武林圣地。不过也许是习内家拳的原因吧,行事风格不似少林那么张扬。以至于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少林那个肥头大耳的大和尚招摇过市,却很少有人知道武当山是由哪位道长做掌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8:00 +0800 CST  
尽管武当山现在名气没有嵩山大,但还是相当有名的。这不光是金庸老先生的功劳,事实上他早就被那些崇尚道教的皇帝奉为圣地了。不过在道教还没有出现之前,对于楚人来说,位于它东南部的“荆山”更有资格被称为圣山。无论最初的楚人来自何方,荆山都是他们最初的根据地。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荆楚”之称。
从这个“荆”字亦可想象楚国先民当日开这片处女地的艰难。对于生活在黄土地区的族群来说,这些部满荆棘,土质相对黏重的土地本来并不会被放在眼里。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8:00 +0800 CST  

楼主:枯声

字数:89832

发表时间:2016-08-23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2 17:06:46 +0800 CST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