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的演变

【以花树、钿为核心的隋唐礼服冠】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5:00 +0800 CST  
隋文帝即位后,参照损益北周、北齐和南朝服制,定皇后服为袆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其中用于祭祀、朝会、亲蚕等大礼的袆衣、鞠衣参照北周制度,首饰由花树、两博鬓组成,并通过花树数目不同区分等级(用于礼见皇帝、宴见宾客的次等礼服青服、朱服,则“参准宋太始及梁、陈故事”,“去花”留钿,不使用花树)。隋炀帝即位后,于大业元年诏吏部尚书牛弘等再次更定服制,皇后“首饰花十二钿,小花毦十二树,并两博鬓”,明确提及“钿”的使用,等级降差也略作调整。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5:00 +0800 CST  
唐代大体继承隋制,唐高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武德令》,以国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规定唐代礼服制度;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在序列中记录礼服与首饰礼仪;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也有详细条文。以上三种属性的令、礼、行政法典中关于礼服首饰的记载基本相同,整理后可得如下: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5:00 +0800 CST  
•皇后服: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首饰与褘衣同,亲蚕则服之。钿钗礼衣,十二钿,宴见宾客,则服之。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6:00 +0800 CST  
•皇太子妃服:褕翟,首饰花九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首饰与褘衣同,从蚕则服之。钿钗礼衣,九钿。宴见宾客,则服之。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6:00 +0800 CST  
•内外命妇服:翟衣,花钗(施两博鬓,宝钿饰)。第一品花钗九树(宝钿准花数,以下准此);第二品花钗八树,第三品花钗七树,第四品花钗六树,第五品花钗五树,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则服之。其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亦准此。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内命妇寻常参见、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6:00 +0800 CST  
•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官等服礼衣,无首饰佩绶。
•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已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钗覆笄而已。其两博鬓任以金、银、杂宝为饰。)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钗以金、银涂,琉璃等饰。)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7:00 +0800 CST  
归纳制度原文可以了解,唐代后妃命妇礼服首饰可分为完整版和简省版两类,分别用于头等礼服和次等礼服,基本构件包括博鬓和数目不等的花树、钿、钗。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7:00 +0800 CST  
•头等礼服,即皇后袆衣、鞠衣,皇太子妃褕翟、鞠衣,和内外命妇翟衣。适用于受册、助祭、朝会、亲蚕(从蚕)等最重要的礼仪场合。其首饰由完整版的花树、宝钿、博鬓组成。(单从令文看,按身份细分有又两种模式,皇后与皇太子妃为大小花树、左右两博鬓模式,内外命妇则为花钗、宝钿、左右两博鬓模式。)花树或花钗、宝钿的数目自皇后而下依品级递减,分别为十二、九、八、七、六、五,配置隆重而华丽。
•次等礼服,为钿钗礼衣,即隋代的青服、朱服。适用于皇后、皇太子妃宴见宾客,内命妇寻常参见,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等相对次要性礼仪场合。其首饰也与隋代相似,仅保留数目不等的钿,是相对简省的首饰模式。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38:00 +0800 CST  
那么问题来了,文献里屡被提及的花树、钿、博鬓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首饰史中著名的大疑难杂症之一,由于以往没有宋以前后妃完整首饰实物出土,画像、形象也罕见,对于中古后妃首饰的研究长期只能停留在文献层面。至于花树、钿的对应,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以来有着各种想当然的推测,讹误已久。萧后冠的出土,为大量不明首饰的属性判断提供了依据。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08:41:00 +0800 CST  
下面我们就依次来看看三者真正的形态。
【花树】:首先是最重要的花树。花树的具体指代,在长期以来的首饰史研究中,被视为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供养人头上极其常见,并且大量出土的一种花钗。通常两两成对,钗首为片状镂空纹样。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21:00 +0800 CST  
左:国家博藏晚唐花钗花簪;
右:莫高窟9窟晚唐供养人, 头插花钗以往被认为即花树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22:00 +0800 CST  
但若进一步细考,易知其相当牵强。首先此类花钗的流行时代仅在中晚唐,实物最早出现在西安、洛阳附近的中唐墓葬,壁画也是如此,仅是短期流行做法;其次其形态仅为金属片状,无有杂宝琉璃装饰,与文献形容不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花钗出现的场合均属于非礼服性的盛装,插戴随意,普通身份的插戴数目往往比后妃花树数还多(比如上图供养人十钗)。花树为隋唐最隆重的大礼服首饰,难以将其与普通花钗混为一谈。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28:00 +0800 CST  
我们再来看看新发现的萧后冠。在框架上装有13组花饰,每组花饰的基座包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木质短柱,中有一根铜管为柄,其上伸出12根弹簧状的螺旋花柄。花柄首端为鎏金铜箔片制成的花朵,其中有玻璃花蕊、小石人、细叶等装饰,中央还有一朵宝花,恰好共13朵小花。中央宝花花柄穿过木座的钗脚可插于框架固定。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29:00 +0800 CST  
左:一株花树,可见螺旋花柄、木短柱和下端钗脚。右:13朵小花有多种样式,还有小人。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30:00 +0800 CST  
萧后花树原件与安装后的复制件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31:00 +0800 CST  
若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新结论。
第一点,这种由螺旋花柄集为一束,可随步摇动的构件,即形制长期不明的北周隋唐“花树”,并且应源自于汉代后妃首饰中的“步摇”。
汉《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是一种在金属竖枝上缀金银、珠玉花叶片的首饰。步摇或源于中西亚,与桂冠同源,约在汉代传入中原,进一步流传至东北亚、日本,在整个亚欧大陆流行,学者们早已做过大量详细论证,不再赘述(如孙机先生1991年发表的《步摇·步摇冠·摇叶饰片》)。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45:00 +0800 CST  
女史箴图中的步摇及魏晋北朝墓葬出土实物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45:00 +0800 CST  
步摇在汉代成为皇后、长公主等的最高礼服首饰构件,《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皇后谒庙礼服首饰“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即在黄金山题(基座)上的桂枝以金、珍珠,缀饰花鸟,夹杂走兽,是高级配置,但没有出现身份等级的数目差降规律。魏晋南北朝大体继承了步摇的使用,“俗谓之珠松”。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51:00 +0800 CST  
到了北周,首次提出“花树”的概念,并且有了明确的数目等级降差——皇后花树十二,对应皇帝冕旒十二,以下数目依次递降,“后周(北周)设司服之官……皇后华(花)皆有十二树。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数为之节”。

楼主 朴仁团子  发布于 2017-05-18 11:53:00 +0800 CST  

楼主:朴仁团子

字数:10040

发表时间:2017-05-18 08: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2 23:07:29 +0800 CST

评论数:2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