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姐の高中历史讲义

再次重申一下这个讲义要怎么用:
1,知识点部分。楼主列出来的都是重点知识的关键词,让你记忆的工作量小一些,对你的答题语言规范是有帮助的。
2,例题都是楼主自己的解析。楼主在更新一段时间后也许会提炼出来一些解题方法之类的,但更多的做题方法、技巧、思路都融合在了例题的解析里,希望各位学不好的同学可以好好看看,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
3,在更新完一部分之后,楼主也许会手写一些框架或者打出来一些,总之就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抓住主线吧,减少大家负担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00:07:00 +0800 CST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知识点


【中央集权的发展】
郡县、郡国并存。
汉武帝,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列侯(归郡管))——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汉——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矛盾:
唐:节度使,藩镇,政治自主权,经济财权,军事武力,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北宋: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给地方,其他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官僚机构、军队膨胀扩充,冗官(推卸责任,不干实事,效率低下)、冗兵——官俸、军费开支大,财政入不敷出,冗费——积贫积弱)
元:行省制度。地方,行中书省,朝廷任命,路府州县,宣慰司(边远民族地区)。虽有经济、军事大权,但中央节制——中央对地方管理,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统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初:丞相(决策、司法、行政)位高权重。汉武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唐朝: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分相权(牵制、监督),皇权独尊(也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宋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宰相,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削弱宰相职权,加强皇权。
元:中书省替代三省。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题目如果问政治制度也要想到这一块的内容)
汉:察举制。汉武帝,郡国举孝、廉,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门第入仕,有才但出身低微没有机会。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世族衰落),分科考试。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完善。(唐贞观,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武举、殿试)
科举,选官制度的进步。读书、考试、做官——特权垄断、官吏人才来源、官员文化素质——选人才、任命官吏权力,世家大族to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沿用,影响。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0:59:00 +0800 CST  
二、例题
(这一部分的知识在高考中考查的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说大家要重视一下。很多人说不知道历史的重点内容在哪里,你做题碰到哪里的知识点考的最多,那不就是重点吗?)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18:00 +0800 CST  
解析:这题说简单那是相当简单,但是就怕有人跑偏。其实光看一下选项,也能选出来。不信就跟猫姐一起来看。你想一下,咱们历史一共就学了三个必修,政治、经济、文化,这道题的选项里能跟所学知识沾边的好像就只有B、D吧?什么女性地位,什么选女婿方法,这也跑偏的有点远了吧?再看B、D,魏晋南北朝时期,拉帮结派、门第,哪个是最突出的,那不就只有B重视门第了吗?所以这题就是B。
我估计有人会纠结C。选中了王羲之可不是独特的吗,他啥都不干还被选中了。问题是孩纸,你觉得这是历史题啊还是阅读理解题?历史题会考查你选婿方式吗?果断不会,所以就可以排除掉了。
再说说正经做法。材料里,东晋,就应该想到门第、世家大族、九品中正这样的知识,“朝廷重臣”“选婿”,那就很明显了,结婚也要看门第,果断选B。
如果你还是纠结,那也要注意“主要反映”四个字,你觉得A、C、D三个哪个可以算得上是主要反映的?没有。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19: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19:00 +0800 CST  
解析:
因为自己第二次做错之后反思的经验,我决定还是先看选项再看题。
A,中国何时有过很明显的宗教权威吗?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一直认为自己最大,也就是夏商西周那个时候有些迷信、神崇拜的思想。再说君主专制是商鞅变法那个时候开始的,跟宗教权威有半毛钱关系吗?C,祖先崇拜从n早之前就有了,难道在秦始皇的皇权至上之前中国就没有祖先崇拜了?D,祭天活动只能是巩固,宗法制度的强化还轮不到一个祭天活动来。所以即使不读题,也能选出来了。只有B在史实上是对的。
那么正经做法,题目要求秦汉以后,那就看秦汉以后的就可以了。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祖先。可见政治统治与人伦秩序是相结合的,皇帝的权威为什么大?因为就像普通人家是祖先一辈辈传下来一样,皇帝也是天传下来的。所以祭天、祭拜祖先也是有联系的,皇帝依靠这个来加强政治统治。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28:00 +0800 CST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49:00 +0800 CST  
解析:
首先看题,这题其实真挺实在的,就考了科举一个知识点…还考的很明显,不就是科举的特点还有科举的积极影响吗,其他的都没考…做不好的同学,赶快回去补科举的相关知识。
(1)题目要求,材料一,归纳特点。
很多人一看特点就傻了…应该有一部分人很怕这种归纳题。
其实就是需要你把材料看懂了,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成比较像特点的词或者句子就好了。即使你材料没读懂也不要紧,你联系下自己学过的科举制度的内容,也能说出几点来的。
6分,一般就是3个点。
看到文言文,又有人要傻了…没人让你完美地翻译出来,找到关键词就好。
历代,说明后世历朝历代沿袭了这个制度;修正,那就是不断在完善;益密、益公,就是缜密、公平。其他字句你不需要弄明白,找得到这些就ok了。
所谓像特点的词或句子,就是说你以前肯定看过一些总结里面有总结xx的特点啦之类的表述,那些语言一般都是比较精炼的,喜欢用形容词的,那你在回答的时候也就要模仿一下那些表述。
这题就是:使用时间长,后世影响大,不断完善,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公平。
答案不就出来了吗?所以特点题、文言文题也不要着急,慢慢答就好。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50:00 +0800 CST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57:00 +0800 CST  
解析:

(2)题目要求,材料二、三+所学,积极影响。
其实刚刚上面的知识点里已经有了几个积极作用,你都可以不用看题了,直接拿下来摆在这里先。特权垄断、官吏人才来源、官员文化素质。
10分一般是5个点,那还不够呀,所以继续看材料。
材料二,西国慕,就是西方国家都羡慕,借鉴了考试取人才的方法。
材料三,贫、纨绔子弟,苦读,否则虽富不荣,鼓励一种学习之风(无分冬夏、夜静三更)。
所以另外两个点不就出来了吗?一个是对西方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社会上兴起了刻苦学习的风气。
如果所学知识不足以撑起一个题那么肯定要在材料中找答案,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材料里的点不够也要回到所学知识里找。这样看来,如果你的教材掌握不好,你肯定会丢一两个点的,分数就这样没了,真是可惜。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57:00 +0800 CST  
所以这完整的一道大题的答案如下: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如果没能答全的孩纸,对照着我的解析找找你的问题在哪里吧~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1:58:00 +0800 CST  
猫姐自恋地说一句=-=
我觉得市面上卖的参考书里的解析都没有我写的这么明白...(不要pia我)...我肯定不是用语最规范的,但我的解析应该是能让人有所收获的...
第3课内容完毕,开始弄第4课的,一个单元结束我会大概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轮廓框架,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以后等我全部更新完肯定要出本册子卖,应该会有市场...

再次厚颜无耻地推广猫姐的微信平台,不仅是历史学习,还有高中文科各科学习的内容,以及一些自己的心灵鸡汤小感悟...欢迎大家关注:猫姐帮帮考(微信号:maomaostudy)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04:00 +0800 CS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知识点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中书省,左右丞相辖六部。朱元璋裁撤中书省、丞相(不许再立),六部分理政务(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加强。
(明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事)、按察司(监察),隶属中央,集权中央。注意与宋三司的差别)

【内阁的出现】
朱元璋:力不从心,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出现。
地位有所提高:草批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权压众臣。张居正,大权归内阁。(但皇权一直是至尊地位,没有动摇)
不是法定行政、决策机构,只是顾问的内侍机构。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取决于批红。

【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内阁、六部、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皇权限制。
康熙: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替皇帝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西北军务,军机处。召见、笔录,皇帝一人裁决。诏令按照皇帝意旨写成—皇帝审批—各部、地方执行。行政效率、快速处理文书,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26:00 +0800 CST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35:00 +0800 CST  
解析:
这题应该也会有人出问题。首先看选项,A明清时期皇权是鼎盛时期,哪里来的弱?排除。C内阁啥时候取代了六部?一直到最后六部也都存在着,排除。
B和D估计就是大家的纠结项了。
题目的意思是,明初设立的内阁是为了防止权臣乱政。明后期内阁首辅控制了朝政,权力一时非常大。很多人可能就看到了首辅的相关描述,于是投向了D的怀抱。
但首先,D,失控一词用的太过了。什么是失控,是失去控制,是大大超过了原本的情况。首辅权力大并不代表首辅权力就失控了,如果真失控了那得出现逼宫这种情况,或者篡位这种情况更能说明问题。就用词来讲,就很不严谨,很有可排除性。
但又有人说了,很多考试的正确选项用词也不准确呀。But你要知道,首辅的权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内阁,内阁的权力又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皇帝。内阁的设立本身就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所以内阁的情况如何那也是皇权所造成的。所以归根结底,首辅权力大,背后代表着君主集权的加强。
所以这道题就是B了。光看选项,符合明政治制度特点的,也就只能选出B了。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39:00 +0800 CST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54:00 +0800 CST  
解析:
这一题先扫一下选项,好像都没什么问题。那就先看题吧。
题目又有文言文,不要怕,找关键点就行了。沿明旧名,实权不逮明,名存而已。这几个都能看懂吧,很通俗的了。所以要说的意思就是清朝虽然也有内阁,但是内阁的权力、宰辅的权力都远远比不上明朝。只要你的基础知识扎实,你肯定就会知道,因为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呀,有南书房呀,有军机处这样的机构出现了,所以内阁就慢慢衰落了。直接就能选出D。但如果要用排除法怎么办呢?
A,武力立国,这跟内阁权力有毛关系?如果这题说武士地位高或者靠武力当官的人多,那倒是可以选。果断排除。B,六部在明的时候就已经分掌了行政权力,清也是,所以体现不出变化。排除。C. 议政王大臣会议不都是满洲贵族吗,也没见贵族特权削弱了。排除。那就只剩下D了。
下面说说排除法的一些原则吧:
1,与历史事实不同的直接排除。2,与题目毫无关系的直接排除。3,与题目表述有出入的直接排除。(比如题目是一种对比关系,而选项是一种常态,并体现不出对比的差异的;比如选想表达的意思和题目意思正好相反的;比如虽然和题目有关联,但是并体现不出题目意思的。)
反正就是有好多可以自己总结出来的小规律,大家可以在做完题之后抽空总结一下~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2:55:00 +0800 CST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3:11:00 +0800 CST  
解析:
题目要求,材料+所学,简述政治形态+分析原因。
所以这个题有两个层次,依次来看。
first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
和政治形态无关的可以排除掉了。比如戚继光、利玛窦。
相关的段落摘出来: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涉及到的内容就是万历皇帝依赖内阁+司礼监太监;首辅张居正,没有突破内阁的底线,但内阁政治搞得不错。
千万不要丢了所学内容里的东西:这个时期,君主专制是加强的。这种大的定性的句子一定要亮出来。
简述,不是归纳特点那么精炼,字可以多一些。
所以形态就是这样:君主专制加强。皇帝依赖内阁,但也要用司礼监来制约。内阁是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内阁大臣的权力、地位提高。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3:12:00 +0800 CST  
Then看原因:
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首先要想到那个僵化的体制,然后肯定要从参与政治的主体里入手。所以首先就要亮出来君主专制体制僵化、腐朽这样的话。然后想到参与政治的主体:皇帝、内阁、宦官。皇帝都不上朝了,宦官都把权力拿走了、妨碍内阁了,内阁大臣自身也存在着问题。所以这样一考虑,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不过这题的答案我还是比较不满的…
答案: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8分)


原因那部分写的也太简略了,不过高考的答案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就是很片面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各位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我上面所说的那些才好,这种拓宽思路的练习对于文综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楼主 ruc猫猫  发布于 2014-11-15 13:12:00 +0800 CST  

楼主:ruc猫猫

字数:53071

发表时间:2014-11-14 04: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8 16:23:21 +0800 CST

评论数:230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