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西和南海北

不染亭南,前院东侧游廊南部(前院东南角)。机位向西,自南向北移动。
1.图左,可见南游廊临水的敞厅。图右可见临水抱厦房的南侧。




2.机位继续向右(向北)移动。中景可见临水抱厦房。



3.机位再继续向右(向北)移动


4.东游廊北侧尽头。图右侧未出现的是“不染亭”。



5.前院东南向西北俯拍。可见三卷房,挂匾“西花厅”



后院,西荷花池边。西南向东北拍。可见东、西荷花池间的石桥。可见石桥北侧尽头正对的后院抱厦房。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6 16:46:00 +0800 CST  
十洲尘静
集灵囿载沣摄政王府的西二路。位置在西花厅东,
即图中红色区域。也是现今“十洲尘静”这组建筑群仅剩的建筑。





上述此处现为国*院一会议厅。
下图机位的移动可参考上图中黄颜色箭头。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9 08:58:00 +0800 CST  
新*门
只有视频的截图,才能有此角度和高度。



门后的南海





影壁。西北望。



旧时19--年




仁曜门
门前位置在丰泽园以东,昆仑石渡桥以西,与瀛台北侧隔水相对。
门后是勤政殿南侧,与勤政殿北侧德昌门南北相对。
光绪前期德昌门一直作为勤政殿正门,仁曜门为“后门”
光绪后期勤政殿布局南北对调,仁曜门为正门,
袁世凯时期,拆除勤政殿北侧德昌门及顺山房,东西配殿,兴建大礼堂。
仁曜门及勤政殿得到保留。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与大礼堂一并拆除。勤政殿区域建成现在建筑。
1953-4年时的仁曜门


一组西向东来的图片,可见西八所花窗影墙。





西顺山房



仁曜门



仁曜门东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30 16:58:00 +0800 CST  
主题:建国后 怀仁堂门前。


下图是终难海公园图的截取部分。图下方可见怀仁堂门前(景福门)的长方形院落。


下面三图是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时的怀仁堂门前。
可见门东的景泰蓝铜狮子



门外,南侧的影壁。



背景可见宝光门






一组怀仁堂现在影壁南侧的图片
整个影像就是影壁南侧的位置,即是终难海公园图中的长方形院落。
也可见远景中,海墙上的豁口门。

豁口门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2 10:39:00 +0800 CST  
宝光门的变化
景福门外为长方形一横向院落,院中央是影壁墙(请注意影壁在院中央),北面是景福门,东面原来是中海西墙,墙上有原运料门。新建仪鸾殿即后来怀仁堂后,原中海西墙运料门改命名“宝光门”,运料门变“宝光门”后,开始由简单随墙门改为三间门屋形式,最后改为砖花门带左、右角门形式。与宝光门对称西面位置设门一道,也是门屋后改成砖花门。门内设值房一座。长游廊院南为长游廊。长院内拟挖河桶,绕影壁而过并建三座桥”。但从后来的形制而看,三座桥及河桶好像并未实施。至于长游廊院再南侧,后来图示中标注的是果园或者药园。





现状




下图可见民国“府右街”的“右”字旁的运料门,以及长游廊院落南侧的药园。


上图可见影壁居于长游廊院中央,宝光门位于影壁东北侧(影壁之后)


上三图对比今昔变化:

1、宝光门,不存。随门南北延伸的海墙(黄颜色)不存。黄颜色南段(来福堂东侧)还存在。
2、宝光门西,在东四所寿膳房大门西墙向南添盖墙体,在添盖墙体偏南侧打开“豁口”。
3、影壁南侧,长游廊不存,长游廊院西侧门不存。导致长游廊院格局被破坏掉。

4、运料门及药园、果园,不存。


下图时间是1954年。可见带左、右角门形式的宝光门的中门和南侧角门。




下图隐约可以看出宝光门和门左景泰蓝铜狮子的相对位置。
此时,建国后,对怀仁堂的改造已经完成。
但宝光门还是存在的。(宝光门在影壁后,更靠近景福门。后开的“豁口门”距离景福门较远。)



论点2的示意图


其中,A是来福堂后的一排类似值房的建筑。
B是东四所头所寿膳房,面阔五间的大门。
C是长游廊院落西侧门内的值房。


下图时间未知,但可见改造后怀仁堂,时间一定在1954年以后。
可见上面对比今昔变化时,论点2提到的“豁口”及添建的墙体




现状图,A,B,C的位置与论点2示意图是一一对应的。同时也可参见下图远景中添建墙体。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2 14:58:00 +0800 CST  
接着楼上,
远景中的建筑疑似喜福堂后那排连房,即论点2示意图中的A




下图是终难海西门的入口内部,机位向东。远景中红色区域即是示意图中的C。
那座值房。



放大一点。这是那座值房的西面。




下面是怀仁堂影壁的东、西两方向的的影像
东向西(影壁北)





对称,西向东(影壁南)





最后一张
这是一张民国时景福门西侧的一个角门。再向西即是怀仁堂西侧的西八所。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2 16:56:00 +0800 CST  
1953年左右,曾对庆云堂等四所进行过改造。主要目的是家庭居住住。
正房及东西厢房的格局是定式,无法改变。主要添建了厨房、卫生间、暖气。


下图就是楼上所述:进入随西四所东墙的东侧门的一瞬间,图右即是门框。
向前右转(向北转),进入“二门”,即是三所,含秀轩



含秀轩。下图,游廊东南角。可见图右,东厢房的前廊。图中远景,含秀轩面阔五间的正房。



下图可见,含秀轩面阔五间的正房及西厢房北侧一角。



含秀轩正房





现今的西四所




民国的西四所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3 10:55:00 +0800 CST  
此贴未进行任何设置,完全公开。不知何故,吧友“嘿嘿嘿嘿了”无法跟帖。
致歉的同时转发“嘿嘿嘿嘿了”跟帖如下:


“关于宝光门的。


怀仁堂之宝光门 (1916年6月)



新仪鸾殿之宝光门 (1905年9月)


收起回复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9 10:17:00 +0800 CST  


上图是集灵囿摄政王府大门外南房的唯一遗存,位置在大门正对面。此图是北向南拍摄。


下面一组三张截图与上图相反,是南向北拍摄。但机位是在西向东的移动中。


图1



图2,可见王府大门西侧的石狮。



图3,近景是比较完整的南房遗存。远景是相对完整的王府大门。



上三图拍摄时的大致示意图。红色箭头是机位行进方向,黄颜色箭头依次是三张图的大致的视角。



下图是集灵囿摄政王府布局今昔对比。
蓝色范围是王府。可见与西海墙间存在的夹道。昔日,往北可达大路(今文津街),
有门。位置和今终难海北门相近。红色框出的王府门前区域,不存。(包括:东、西阿斯哈门,东、西转角房),仅存,正中南房一部。




海墙里就是紫光阁。可见集灵囿摄政王府大门几乎与紫光阁是一线的。
之前一张民国在景山拍的图片(详细见楼上),可知,王府(集灵囿)的地势比紫光阁应该高。
但是,现在由于中海“福华门”(不存)内现代建筑的遮挡,在景山上已不可拍摄出与民国时同角度的王府大殿。
同时由于紫光阁西侧礼堂较高。也自东向西,把王府大门、东、西配殿和王府正殿,完全遮挡。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09 16:56:00 +0800 CST  
芳华楼之南,残墙残又残。
一段视频的截图。车沿着南海西岸向北行驶。视频出现一段残墙。(红色区域)




过残墙后,向东北继续,行驶至丰泽园宫门西侧。下图左,未出现部的不远即是“荷风蕙露”亭。
可见丰泽园宫门前的水道(西侧)和灯笼墙。




再近一点



下图是上三图的对称侧(与上三图东西对称),可见上述提及“未出现”的荷风蕙露亭。



残墙。
民国时还完整,箭头所指处。可见这道墙是东西向,在芳华楼的南侧。蓝色交叉为现今不存的部分。



现状。芳华楼,不存。南侧,一直讨论的东西向墙,与其交汇的南北向墙已经不存。
东西向墙的东侧又缺失一段,
可谓残了又残。



现在卫星图。可见残墙以北,现在静谷西墙外的开阔地。芳华楼,不存。
又北,双环亭、万字廊、方胜亭、扇面亭。
其中双环亭、方胜亭、扇面亭于1975年迁建至天坛西北角。万字廊,拆除。
再北(即春藕斋水院西侧),蝠式殿,不存。可见蝠式殿院落的西墙(箭头所指)。
院落西墙南侧应原有一个三间的建筑,此建筑南侧与万字廊相连。院落东墙情形与其对称。




网络上的“芳华楼”。应是西南向东北拍。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16 16:52:00 +0800 CST  
众楼上内容的拾遗
结秀亭,时间在建国后。远处可见“电报大楼”

北向南拍,近景灯笼墙在结秀亭北檐下。亭下有水口,圆弧形水道自此起始,
向西八所、丰泽园呈弧形折去,至丰泽园宫门中线,此“弧形”收尾。
开启下一个弧形,经“荷风蕙露”,奔“大圆镜中"而去。
此机位后面就是西八所的“五塔门”。



《我们走在大路上》视频截图。出现在1949年政协筹备会的视频内容期间。之前还有西八所花窗影墙的景象。
所以此图应是仁曜门。人从南侧的门外而入,准备去往勤政殿礼堂。



颐年堂



下图左侧应该是丰泽园二门(垂花门)内的木屏风。图右侧是颐年堂。颐年堂,原是面阔五间,前后廊。
颐年堂作为正殿,采用了楠木进行修建。东、西厢房为松木。
建国后,1958年对颐年堂进行了改动:封闭了前廊。即现今所见到正面的玻璃结构。



颐年堂西厢房,不是很很清晰。记载是面阔三间,前后廊,西出抱厦一间。
此图西厢房东侧。抱厦应在背后(西厢房西侧)。那就可以通到“静谷”门内,崇雅殿前了。
此房光绪大修时,慈禧曾经题额:“烟雨图”



图中,西厢房和颐年堂“夹缝”中房山墙,应是崇雅殿西侧类似值房建筑的东山墙,面阔五间(参考1933年中南海公园图)
也猜测过可能是崇雅殿的东山墙,但觉得离颐年堂和西厢房太近了。崇雅殿前,“静谷”门后的院落空间应该没那么小。



图右侧是颐年堂的东厢房。
记载也是面阔三间,前后廊,光绪大修时,慈禧曾经题额:“出山画”
中景远处的房山墙是菊香书屋正房(现挂“松寿斋”匾)的西山墙。
图左颐年堂的后廊和上述菊香书屋正房(现挂“松寿斋”匾)的后廊,原是相通的,现状未知。
菊香书屋正房在丰泽园这组建筑的东路,类似跨院。



可见颐年堂改造后,封闭的前廊。





下图右侧是紫光阁的北面。
紫光阁与后侧武成殿间有转角游廊连接,东、西游廊共三十四间,东游廊中部开垂花门一座。
此图机位在西游廊内,向东拍摄。
远景中,东游廊外侧类似“石屏风”的物体,应该是“下马必亡碑”。当年周总理曾亲自嘱咐,得以被保留。
碑遮挡处应是东游廊中部那个垂花门。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20 15:58:00 +0800 CST  
下图,好像是楼上那个碑的近景。但是放置位置似乎不是楼上所示。



图片来自微博“看碟听雨”
1920s年代,紫光阁内部。可见“下马必亡碑”,原是在紫光阁的内部。


《紫光阁赐宴图卷》局部。乾隆二十五年,紫光阁修缮完成后。
次年正月,乾隆皇帝在此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西征将士百余人出席。
此幅描绘了当时宴庆的宏大场面。
可见东侧抄手廊中间门。



图片来自微博“看碟听雨”
1920s年代的紫光阁后东游廊影像。


“十年”期间,“下马必亡碑”,被移至封闭的北海内,后移回楼上所示的东游廊处,方才保留至今。


中海,紫光阁西北,原时应宫西南。现代建筑。“工字楼”。
楼西山墙位置大致应该是紫光阁和时应宫间的原西海墙。
下图之前发过



下图,是最新看到。感觉很像是“工字楼”。应是上图后面的第二栋前。
是上图“进院”后拍的。同有时代的标杆“大屋顶”;同上图后面的第二栋,一样的一楼西侧门;图左的“墙”。

第二栋后面,就应该快到原时应宫前,西南了。
上两图的大致机位及拍摄方向:




依据武成殿位置,可见紫光阁西侧礼堂北墙基本与武成殿是平齐的。因此可在1913年图中大致
画出紫光阁西侧礼堂的位置。由下图礼堂北墙的位置,可见礼堂北墙紧抵西海墙通往集灵囿的随墙门。
而现今这个位置,正是“工字楼”与礼堂北侧的东西道路。箭头所指恰恰大致就是三座随墙门处。
也就是“工字楼”也恰恰在东西道路(三座随墙门)的北侧。
再观察下图,自中海时应宫后北侧海墙至随墙门北侧(白色箭头)。时应宫院落山门位置基本将箭头平分为二。
回到上图,工字楼南至现在文津街南的位置(当年因修桥或扩街使海墙南移,可以忽略),“北侧第二栋”恰好在中间位置。所以可见时应宫院落山门,大致在“工字楼”后(黄颜色框上方,东西一线)




西楼。在怀仁堂南。大致怀仁堂南,原长游廊院以南。1951年竣工。1952年进行了完善性地改建。
后续是否改建?不知。
一张网络图。字母处建筑与卫星图中一一对应。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9-24 16:56:00 +0800 CST  
图1
大违建!太揪心!



图2
字母一一对应



图3
时代的标志,“大屋顶”



图4



图5



图6
曾经不确定的G建筑。放大卫星图后,可辨认的垂脊和戗脊。应该是图3和图5中的G建筑。




以下图片来自“北京记忆网”。
图7和图8远景中,可见宝月楼的背影。
图7
瀛台西侧。“怀抱爽”亭。与东侧的“待月轩”基本对称。



图8 怀抱爽 再近一点。





图9
现代




图10
水云榭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0-08 15:28:00 +0800 CST  
图一,宝月楼后,月台上的影壁。之前发过类似的。但觉得这张更清楚些。



图二,向西望俯清泚。可见看出现状和之前的远景中:桥的变化。



图三,瀛台石桥,西向东拍。



图四



图五——图八,一路向北(图中方向是向右)。
一组曾经是“中南海勤政殿仁曜门前”中的内容。时间和图四一样,1967年左右。
但是感觉这次发现的视频截图较之前的更清晰。就再次分享下。
图五



图六



图七。仁曜门前。有位高人曾经指出:门前的狮子没了。



图八。仁曜门。




图九,仁曜门内,勤政殿的前廊和屋顶。但是图九的时间要早。是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期间。
此殿后(殿后原是殿前),袁世凯拆掉原殿前的东西配殿和原正门(德昌门),建成了大礼堂。
据说在中海北都能看见大礼堂高大的圆顶。



图十。这幅图,如果没有移动过楹联,后面建筑应是丰泽园中路最后一进院落的遐瞩楼。
上下联应是“益寿延和昭福景 登祥荐祉颂清时”
李文田 题遐瞩楼
很多北京名胜联里,在关于终难海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0-12 16:28:00 +0800 CST  
中海东——万善殿。
西向东,自东南——正东——东北向拍。
图1



图2



图3



图四



图五



图六,中海东北角。



图7



图八



图九





图十。
可见,东侧被拆除较多。大悲坛群落整体被拆除。东值房及以东皆被拆除。
西院房一部也被拆除,西北院墙也有拆改。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0-28 09:49:00 +0800 CST  
图一。之前关注过图中标有“花窗影墙”的一段。
再向东,应该还有一段。即A—B之间。





图二,中景里人的后面就是B处。花窗影墙自西八所A处延伸过来,至B处完毕。再东即是勤政殿院落的西南角。



图三 依稀能看到一点影墙东侧的尽头。



图四,影墙东侧的尽头能更清楚一点。但被李宗仁挡住了一点。



图五。影墙东侧尽头与勤政殿西南角交界处。算是比较明朗的,即B处。



图六 图一平面图可看出:A处是拐角。图六是建国后的。



图七。个人觉得这是去往勤政殿仁曜门的路上。人群的后面应该不再有墙体,不应是影墙西侧尽头。
人群处疑似一个墙垛。所以个人认为是A处。但是问题来了:图六和图七,A处花窗不一样呢?



图八,图七的继续向东。



图九,图八的继续向东。出现了个门。这个门是怎么个存在?西八所东所花窗影墙中开个门?


图10 这个位置开了门?还是图七的位置本就不是A处?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0-28 14:42:00 +0800 CST  
图一,迎薰亭西北岸上,向东南望。视角几乎是迎薰亭东南向45度。远景中,东南偏,地势偏高点,依稀可见亭建筑物(圈处)。据记载南海东南岸是土山,土山之上有建筑若干,不再赘述。
图二,略早点的西苑图局部(奥山恒五郎的,全部此图中可见旧仪鸾殿还在)。图一视角如图二标识。图一圈处应是图二里的“自在观”。
图三,“自在观”的实景(绿色箭头)。可见其在土山之上,实际应是半山腰。俯瞰南海东南岸。
以上景色已不存。土山已平。取而代之的是大内现代建筑,大内南红墙外可怜能见一点屋顶。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0-31 21:45:00 +0800 CST  
材质变了,桥墩似乎也变了。但是位置如故,依旧重要。韵味遗存。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11-21 16:28:00 +0800 CST  

楼主:LT102350

字数:15199

发表时间:2019-04-24 22: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02:52:25 +0800 CST

评论数: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