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西和南海北

四幅图,从北向南。标注有误,请指正。欢迎补充!
一、中海西岸。
可见,
时应宫、摄政王府、紫光阁、新仪鸾殿(怀仁堂)建筑群、迎春堂、旧仪鸾殿后喜福堂、原来的海墙(至少同治十三年的墙围)



二、中海西岸(偏南)。
可见,
春藕斋北:
两卷殿(新仪鸾殿或怀仁堂)、仿俄馆(庆安堂)、海晏堂(居仁堂)、旧喜福堂
、旧仪鸾殿西跨院(民国改为“锡”、“永”、“增”、“来”福堂)。
春藕斋西:
此图比较清晰可见:春藕斋—听鸿楼——大圆镜中西侧墙外的狭长地带,南北长、东西窄。
从南至北可见,芳华楼、双环万寿亭、扇面亭、万字廊。
疑问:北侧圈出区域(或许有错)。涉及两个名词:“蝠式殿”和“西敞亭”。可有详解?愿闻其详。
春藕斋东:
纯一斋、戏台、扮戏房、静憩轩、丰泽园内(遐瞩楼、含和殿(堂)、颐年殿(堂))





三、南海北
可见,
中部:
仁曜门、勤政殿、大礼堂。
勤政殿东:
昆仑石碑、昆仑石渡桥、东八所、俯清泚、淑清院、韵古堂。
勤政殿西:
西八所、丰泽园大门、二重门。
丰泽园内不再赘述。
又西侧静谷树木遮挡较重,可以想象,
静谷门内:连理柏、崇雅殿、静憩轩、怀远斋。
听鸿楼南:植秀轩、爱翠楼、竹汀亭、虚白室、大圆镜中。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4-24 14:41:00 +0800 CST  
瀛台:(网络上带标注的图)
瀛台标注得很
疑问:面宽五间,前后廊,静谷门内的崇雅殿。是否还存在?




很遗憾,我没有更好的南海南侧、东侧及中海东侧清晰明了的航拍图。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4-24 14:42:00 +0800 CST  
又没了几楼。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4-25 13:42:00 +0800 CST  
数十小时前“嘿嘿嘿了”发过,后来又不见了。我只能从微博原作者那转过来。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4-25 21:39:00 +0800 CST  
载沣摄政王府遗存的部分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始搬迁蚕池口北堂。由于北堂位于诸多民房包围之中,其东墙与西苑西海墙相距二十一丈有余。即使拆除北堂,北堂地界这处飞地,仍不能与西苑连成一体。于是慈禧太后征收北堂附近民房,圈建围墙,扩充西苑西侧地界后,命名集灵囿。(迁堂合同中:北堂所有百鸟堂,古物,钟楼的风琴都奉送中国)
光绪十四年(1888年),紫光阁迤西,西苑海墙上开集灵囿门(三座并列砖门式),为西苑与集灵囿相通的孔道。
。但北堂被收购后,并未立即对遗留建筑进行改建。后续对集灵囿原北堂建筑群的改造也仅限于安花窗,添玻璃,建前后廊,堆假山,加油饰。如对集灵囿正所(北堂大堂西侧)和西所(正所西侧)的门窗,隔扇的改造。北堂甚至一段时间还当作仓库,并且大堂建筑一直存在。至少在“1901年,熱氣球航拍北京。蠶池口教堂(老北堂,東南向)。可見中海紫光閣、時應宮和西苑小火車等。”图中还可见蚕池口北堂、武成殿后西海墙上三座门(感觉同1887年有改动)、洋房“正所”(疑似还有二层后罩房)、洋房“西所”,及北堂北墙外。




载沣摄政王府工程于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十六正式动工。此时北堂应已拆除,具体时间待考证。集灵囿正所改建成王府的“大圆宝镜”建筑群,西所改建成“十洲尘静”建筑群。并且还并入了集灵囿西墙外部分用地。为扩宽府邸北面道路,将北外墙外一带的东来玉煤场、天河汽水厂、火器营新军队占用的官房和商铺迁移,并将一百五十七间拆除。


全部工程计划分为十项。
第一项:中一路前所工程。包括:殿宇、房屋、宫门、墙垣、地面、山石、河池等。共四十五座,一百四十间。
第二项:东跨院工程。共三十九座,一百二十九间。
第三项:大圆宝镜至后所工程。共三十四座,一百五十三间。
第四项:大圆宝镜前所工程。共二十八座,一百八十一间。
第五项:十洲尘静前所工程。共四十六座,二百八十三间。
第六项:西花园内工程。共二十九座,一百七十四间。
第七项:马圈和值班房、更房工程。共十一座,一百三十六间。
第八项:府邸周围大墙和门座工程。共六座,三间。
第九项:中一路后所工程。共五十五座,三百零六间。
第十项:上述各项工程内各座殿宇、房间的内檐装修工程。
之后十洲尘静前后又有添建。总共修建了三百一十四座,一千五百四十六间。


摄政王府主要布局:
中一路东跨院:王府服务性建筑。再东侧与西苑西海墙有一夹道相隔,经“三座门”通往武成殿后。夹道北有宫门通往现在的文津街。
中一路:自南而北中轴线,南房—宫门—大殿—三门—神殿—后罩楼—垂花门—思谦堂—蝠式房。
西一路:自南而北以大圆宝镜正房为核心的一组建筑群。
西二路:自南而北以十洲尘静正房为核心的一组建筑群。
十洲尘静西侧为西花园。
南侧有官员住房、马神庙、马圈。
四围有值房、更房等。
但直到宣统三年,革命爆发,历时三年的摄政王府工程还尚未竣工。
载沣退隐醇亲王府后,摄政王府交由奉宸院收管。民国时期先后多次作为政府办公地。建国后一直为政府办公区。


以下三幅图中,红色方框部分标注1、2、3三个区域。三幅图中同一编号是同一区域。
一、从最后卫星图图3看,此三个区域在1970年代末,拆改王府时基本留存了下来。
1.王府中路宫门,大殿。对应10楼中有石狮的宫门和门里***会议室。
2.十洲尘静的后院。现在是一个会议厅。
3.西花园。不用多说,现在,西花厅。
二、图1和图3中还用蓝颜色标注了西苑西海墙三座随墙门的大致位置。
图1和图3中蓝色标注门的位置应该大致一致。参考点在武成殿,门在武成殿侧后方。可结合上图中的实拍。
也因此结合图3中标注门与标注1上方现存的会议室相对位置,再结合图1,确定会议室即是王府大殿。
图3中“十字”和图1中“十字”不是一个位置。
图3中“十字”是宫门内,大殿,东西配殿院落。
图1中“十字”是宫门外。
图1



图2



图3


三、三幅图中标注4的蓝色区域大致为同一区域。
1.图3区域右侧,王府中一路宫门前,标注1南侧,树木中现存“小亭”一座(十楼第三幅中左上),个人认为疑似图1中黑色圈出位置,王府中一路南房的遗存。(原中一路宫门外,自南而北有南房、东西转角房、东西阿斯哈门)
2.图3红色箭头位置建筑,树木遮挡,不知还存不存在。看图1和图2红色箭头同一位置,特别是图2,个人怎么感觉那么像紫禁城“祀马神之所”调转了90度呢?呵呵。并且王府南侧确实有马神庙的规划。
3.图3标注4蓝色区域的南侧也拆除了。标注“门”和标注1之间,南北狭长树木带,即是原东跨院。已不存。原东跨院与西海墙夹道北有门通向大街,现有文津街的北门。两门是否为同一位置,待定。考虑修北海大桥时,拆福华门,向南移动过北墙,不知道是否连带到这个门?标注1和2之间,南到北狭长树木部分为西一路(大圆宝镜)的大致位置。可见,原物已拆除。有研究人员认为,1970年代末,拆除的部分主要是原摄政王府里原本堂的遗物。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4-28 11:54:00 +0800 CST  
图一,紫光阁。
图二,图三,中海南岸向北拍,可见北海大桥和白塔。
图四,新华门内影壁。
图五,图六,西苑门远景和近景。
图七,摄政王府大门。现在某某某会议室。
图八,紫光阁西,礼堂。
图九,迎薰亭。南海东南岸向西北拍。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13 08:26:00 +0800 CST  








以上,远处可见宝月楼北面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13 13:11:00 +0800 CST  
皇城艺术馆的全景沙盘图
可见“昆仑石渡桥”上还存在“垂虹”亭,后来就不存了。现在甚至连桥都不是原物了。

上图和下图1,2,3处是对应的。
依次是后来的茂对斋一组建筑、同豫轩一组建筑、云绘楼—清音阁的位置。
乾隆全图的截图:




1处,南海西南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成,茂对斋。
2处,南海东南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成,同豫轩。
2处中,乾隆图的海墙折弯处和沙盘图相比,有所不同。
3处,云绘楼—清音阁,推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
疑问:


上图是沙盘图里南海南,宝月楼。记载宝月楼始建于1758年,建成于1759年。比其略早茂对斋和同豫轩(1757年建)在沙盘图中却没有体现。难道是为了刻意体现“新 * 门”。
南海南,南海东,未来再详细分析吧。


继续题目内容:南海北。
一、就沙盘来看,南海西北,丰泽园处。


上图是沙盘中“丰泽园”处的截图。可见丰泽园大门前,伸入水中的建筑,“乾隆全图”里叫“玉润珠辉”。
亦可见丰泽园西南侧的一片水域。这片水域在乾隆大修西苑后是不存在的,是明显特征标志。水域北侧应该能是后来的“静谷”南侧一部分。(静谷建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丰泽园扩建的时期之内。故1750年的乾隆全图中还是一片水域)
下图是“乾隆全图”,绿色箭头与上图示意同一位置。


绿色箭头处的水域,水中的玉润珠辉,以及丰泽园东同勤政殿西的空白区域(后来的西八所)
这些都和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相符合。
排除沙盘里,宝月楼的存在不合理,沙盘参照的基础应是1750年的“乾隆全图”。



二、就沙盘看,南海东北,淑清院处。



上图是沙盘里南海东北,淑清院的截图
下图是乾隆全图中淑清院的截图。

布局二者基本相同。
a、1750年,乾隆全图中“蓬瀛在望”殿。乾隆二十四年,易名“韵古堂”。
沙盘图里没有了韵古堂左侧的垣门(垣门上有康熙御笔“曲涧浮花”)。
b、沙盘图里中上方可见一处建筑,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图里标注的是“赏修竹”,沙盘和乾隆图相同。而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素尚斋西有室曰“得静便”,向南有室曰“赏修竹”,显然位置不同。但是清朝有移匾的先例,所以也存在图和书记载都合理的可能性。
c、沙盘图里右上方,由于“树木”的遮挡,很难看清“日知阁”。但是可以看出日知阁南侧依次的两个建筑。其中最明显的是更靠南即沙盘里右上角的建筑,对应上面乾隆图里的右下方“芸斋”。


综上,抛开最大的不合理——南海南的“宝月楼”和其他细微的差别,整个沙盘的南海北是以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为基础的,再现了当时的布局。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0 16:25:00 +0800 CST  
清 周鲲 绘 奕钟嘉候
觉得有点罪过,在此涂鸦。欲图清晰可辨,实属无奈之举。




此图清晰可见康熙御笔“曲涧浮花”位置。以及:
1、淑清院的水院。
2、淑清院同蓬瀛在望(韵古堂)的相对位置、二者间连廊。
3、蓬瀛在望(韵古堂)与流水音的相对位置。
4、日知阁下的日知阁闸。
5、南海东北侧的那一小段海墙以及同大内西南角楼的相对位置。
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
疑问:“蓬瀛在望”左前侧,小桥下水口,是否为水文记载中提到的“南海葫芦嘴闸”?
还是淑清院正门前,桥右侧,海墙下通往蜈蚣桥的水口为“南海葫芦嘴闸”?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0 16:54:00 +0800 CST  



光绪十一年大修前的准底。北没接抱厦,南没接五间殿身,还不是三卷殿。图左为德昌门



1949年6月15—19日新政协筹备会议时的中南海勤政殿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7 09:37:00 +0800 CST  
东八所,红色箭头是东八所的南侧,湖中



下图拍摄角度大致为上图红色箭头处。图中蓝色箭头即是上图中的“库房一”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7 09:59:00 +0800 CST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7 13:53:00 +0800 CST  
建国后的春藕斋。春藕斋水院,拆除了南侧的听鸿楼,改水院成露天平台,据说是舞池。
比较少见角度的一张


近景长廊处,原是听鸿楼。楼高两层,上下共五十八间,明三间前出抱厦,上层为露天平台。
远景灰棚顶处是纯一斋。
拉近镜头处,纯一斋,




1940s。听鸿楼(右),春藕斋(左)


机位:水池西稍偏北。时间:1940s。图左可见春藕斋西侧游廊,春藕斋(似乎还没有抱厦)。
右侧远景听鸿楼。中间远景石质渡桥,桥后为纯一斋建筑群。




可见听鸿楼明三间前出的抱厦,及上方露台。此处有考证说是戏台。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8 14:17:00 +0800 CST  
集灵囿摄政王府中一路,王府大门(先国*院第四会议室大门)外的单体建筑。
建筑的过往,参见11楼。
疑似王府中一路南房的遗存。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29 13:25:00 +0800 CST  
图中字母是相互对应的。箭头表示大致机位和拍摄方向。



以上图中区域现为丁字路口。此处向北道路延伸,与文津街交汇。
此通道区域由原三处区域组成:西海墙、海墙与集灵囿摄政王东墙间夹道、王府中一路东跨院。
其中海墙与集灵囿摄政王东墙间夹道北侧,原就有门通往大街。





I、J位于武成殿西北、原来的时应宫西南。现代建筑,位置或在原海墙内,或夹道与海墙各占一部。






远处是某某海北门。






紫光阁西侧礼堂。现代建筑。原为空地。紫光阁四周原皆很空旷。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30 09:14:00 +0800 CST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5-30 10:41:00 +0800 CST  
记载这个石刻在“韵古堂”左侧垣门。记得看过一篇论文提过,大致意思是:“曲涧浮花”石刻挪过位置。这个位置是不是挪过的?看“奕钟嘉候”图卷里,“韵古堂”左侧垣门石刻,不是这个位置,在桥东。照片里在桥西。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01 14:53:00 +0800 CST  
存那边论文和资料的电脑不在身边。依稀记得,有种论断在哪里看过?凭印象总结,我的记忆和观点:记得《金鳌退食笔记》载:康熙二十年,构亭于无逸殿旧址,曰流杯亭,圣祖题“曲涧浮花”四字。《国朝宫史》记载:韵古堂,左侧垣门石刻“曲涧浮花”四字,为圣祖皇帝御笔。1750年,乾隆全图中,韵古堂左侧有疑似墙垣,并有“曲涧浮花”四字。稍后些的,清 周鲲 奕钟嘉候 图卷,韵古堂左侧有垣门,个人猜测是题“曲涧浮花”。所以,再进一步猜测:题字由流杯亭,石刻至垣门,民国垣门与更早些位置是否有异?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01 20:46:00 +0800 CST  
清 董邦达 西苑千尺雪 图卷
左至右:










卷前部:


卷后部:


全卷: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06 11:51:00 +0800 CST  
有了解的没?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06 13:12:00 +0800 CST  

楼主:LT102350

字数:15199

发表时间:2019-04-24 22: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02:52:25 +0800 CST

评论数: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