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西和南海北

消失的11楼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0 16:01:00 +0800 CST  
消失的49楼。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1 13:57:00 +0800 CST  
1949年后
可对比楼上倒数第二张。
已无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意境。
周围太湖石的叠山驳岸,与旧照相比,风格差异很大,基本不复原貌。

可能是1949年后屡次重修,缺乏专家指导,粗糙施工所致。
但此处艮岳石是康熙年从北海白塔之下移来的原物,现存不多的精良南太湖石。可惜现世已没有像,张南垣、张然等以“山子张”世家为代表叠石大工匠。





1.下图左侧。可见建筑一角。是原来云绘楼处地基。原建筑迁移后,新建了现代建筑。
2.水池与南海相通的水口上,已改建成了石桥。且,过桥,向西(图中人群行走方向),拆除韵古堂,道路被取直。韵古堂原大致在图中流杯亭后假山——近景单株绿树一线之后。



临水殿,“千尺雪”已经不在。




1.韵古堂——淑清院一线,拆除后,淑清院的水院成了单调的水池。此水池在图中流水音后假山的另一侧。
2.原来淑清院的水院,及韵古堂前的水池,二者南北成“葫芦状”。伴随着韵古堂的拆除,韵古堂西侧桥面的拓宽。占用了韵古堂前即南侧水池一部。南北“葫芦状”连环的水池变得模糊不清。
3.反之,拆除淑清院的水院,与流水音以东的水池。二者形成了东西“葫芦状”或者“眼镜状”,中间以流水音为界。
但是,大量的拆改,使得流水音附近已难复原貌。



曲苑流觞,石桥步石。(向北拍)





右侧疑似日知阁的一角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1 15:20:00 +0800 CST  
消失的51楼。。。。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1 16:49:00 +0800 CST  
八边形“荷风蕙露”亭和“静谷”的西洋钟式八方门


图一,民国,丰泽园中路宫门前的照片,可见面阔五间的大门。向西侧,远处是“荷风蕙露”亭。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国朝宫史》卷十五记载:
“丰泽园而西有亭曰荷风蕙露与亭相对有门南面石刻扁曰静谷。。。”
《日下旧闻考》记载:“丰泽园西有亭,曰荷风蕙露。与亭相对有门。入门为崇雅殿。。。”


图二,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全图,丰泽园部分


图中标识“惠风荷露”。
亭下,水道西侧尽头,湖水进入一片水域,此片水域再向西是丰泽园西路的大墙,墙外是当时的西海墙。
亭北,可见随墙门,即记载中“与亭相对”的门,两侧应该是东、西值房,各五间。

门内是丰泽园的西路,在图中也是有体现的。
而亭北丰泽园西路园门是随墙门,其实可能是西洋门。
在乾隆十五年正月二十五奏案:“丰泽园添盖西洋式门口一座,纯一斋后檐接改抱厦三间。。。。”
请注意,奏案的时间是正月,而乾隆全图完成于1750年。
所以很大可能性,西洋门添建时间比乾隆全图要早。但都完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现在网络搜索“静谷”,显示图片大多是此门。此门南刻(门外)“静谷”,北刻(门内)“云窦”。
只是西洋门内外的石刻时间不得而知。
由于丰泽园西路再西侧即是西海墙。
可见此时丰泽园西路再往西。即后来的植秀轩、虚白室、大圆镜中等建筑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还不存在。没有建筑。
实际此后在乾隆年西苑大修中,主要在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到1758年)(此时还营建了同豫轩、茂对斋、宝月楼等),将丰泽园西路再西的海墙向西又一次拓展。才营建了春藕斋—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建筑。即现在称为的“静谷”。


图三,丰泽园细准底局部。此准底,可确定同治十三年时的概貌。




7是为荷风蕙露亭,8是为上述“西洋门”,1是丰泽园中路宫门,五间。2是二门垂花门。
其中8即是《国朝宫史》、《日下旧闻考》中提到的“与亭相对”的门,也是乾隆全图中“惠风荷露”北侧的西洋门。
入门是丰泽园的西路,即崇雅殿、静憩轩、怀远斋、扮戏房、戏台、纯一斋区域。
后来的样式图中,又称为“西洋八方门”,应与静谷东墙上的小门(上图最左侧小门)相区别。
其实乾隆大修后,在后来同光年间对于西苑的大修中,同治帝“壮志未酬”,只在光绪年间在丰泽园的西路主要重新建盖了纯一斋水院南侧的重檐式戏台。丰泽园西路前部基本没有变化。
故为了更加清晰可辨,
也可参考民国的下图。图四




图五是一张个人辨识很久的照片。终于得到结果。




机位即是图一中箭头所指处再向南侧一点,一直到丰泽园宫门前石桥的西北侧。向西拍摄。
图一和图五的关系,不知算不算是历史的巧合。

图五远景中可见“荷风蕙露”亭。可对应图四相应红颜色标识进行对比。
红色实线处是静谷东墙外的一组建筑。橙色箭头所指处是丰泽园西路园门(西洋八方门),可形象描述为:刻有“静谷”的西洋钟式门,门洞呈八方形。此门同治年拟定拆改成垂花门,同治驾崩,拆改此门未果。

图六,机位再略向对东一点。



图六远处白色石门(绿色圆圈处)是静谷东墙上的小门。门朝东,与西洋八方门成九十度角。
绿色方框内建筑是丰泽园西路西洋八方门外的一组建筑。也与静谷东墙上的小门成九十度角。
绿色标识对应图四中标识。因怕与图四中绿色方框叠加,实际绿色圆圈应再往上一点,至黄颜色路尽头。

图六再次平面化,截取民国**海公园图,可直观静谷东墙外小门。下图七




绿色圆圈对应图六小门。可见正好是在丰泽园宫门前道路西侧尽头。这个尽头再向西,在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到1758年)之前,丰泽园西拓前,是之前提到的一片水域。
对于静谷东墙外这个小门,《国朝宫史》卷十五、《日下旧闻考》三二四皆记载:大圆镜中“其东稍北有石门。。。。石门以外即荷风蕙露亭。。。”
民国《三海见闻志》记载如上。

在图四,民国图中,橙色圆圈处应该有门一座,即是丰泽园西路园门(西洋八方门)。不知为何没有表示出来。
图四中橙色箭头是大致机位,拍摄后,对应下面两图。可见西洋八方门制式


“荷风蕙露”亭东 图八




“荷风蕙露”亭西 图九



“荷风蕙露”亭内,向正北拍,图十




一些疑问:

1.植秀轩东北角有游廊与丰泽园西路内怀远斋相连。怀远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穿堂”,使进入丰泽园西路后能与后来添建的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现称“静谷“”区域”)相通。不至于绕道经纯一斋—春藕斋—听鸿楼一路向南再进入植秀轩——大圆镜中区域(即“静谷”)。
2.又因大圆镜中东北墙上有小门(图六、图七所示小门),出此小门又有路可直达丰泽园西路西洋八方门和中路的宫门。
因此,疑问:
1.在添建丰泽园西路园门西洋门时即石刻上“静谷”?后来添建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因之称为“静谷”?如果是这样,那么,其实这个区域现在叫“静谷”也因该与门上这个石刻“静谷”二字有关。
2.还是由于后来添建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现称“静谷“”区域)后,并且上述1,2中丰泽园西路与添建的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现称“静谷“”区域)相通的原因,才把这个丰泽园西路的园门改为了“静谷”?
症结所在,之前也在文中提到:西洋门内外的石刻时间?节点: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到1758年)
之前存在,就可认为,丰泽园西路园门石刻本是“静谷”。
之后存在,就可认为,很大程度上和新营建的“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线(现称“静谷“”区域)”有关。


盼请高人解惑。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8 15:01:00 +0800 CST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国朝宫史》卷十五记载:







《国朝宫史》,36卷,清乾隆七年(1742年)始编纂初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细校。
乾隆及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纂成《国朝宫史》进书表。
我看到的《国朝宫史》,收录于《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中。
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是第一部《荟要》,藏于紫禁城坤宁宫摛藻堂,完成于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比乾隆二十三年,丰泽园西拓,营建植秀轩—大圆镜中一组建筑,整整晚了二十年!
虽然此《国朝宫史》中,记载了“门南面石刻扁曰静谷”,
但同时也记载了植秀轩,爱翠楼、竹汀、大圆镜中。
虽然开始编纂初修(1742年)在丰泽园西拓前,但是由于后来的重修,已无法确定西洋八方门石刻:“静谷”的时间。




再附两张荷风蕙露亭和西洋八方门的现代的图片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8 15:38:00 +0800 CST  
个人觉得,图中八方门没了门槛,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8 15:48:00 +0800 CST  
静谷里“大圆镜中”与牌楼
偶然在旧书网上看到一张牌楼的旧照,如下图1



其实很早就看过一张如下图2的照片,只是之前一直不确定是哪里?加之图片也不是很清晰。




当看到图1自带的注释“静谷内假山上的牌楼”,才想起了下图3中内容。
图3,大圆镜中的地盘准底,大致能见乾隆至同治十三年的概貌。
先看,《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国朝宫史》卷十五记载:


《日下旧闻考》、《三海见闻志》也有几近相同的记载。没有记载牌楼。


图3大圆镜中地盘准底

结合图3可知:
大圆镜中(图3中白色1),正殿临池北向,面阔三间,明间前出抱厦一间,东、西各有耳房两间,
大圆镜中迤北正对一间牌楼(图3中白色2),牌楼两侧围墙合围成大圆镜中的围墙,呈波浪形
类似样式让人想到:西苑旧喜福堂北墙沿波浪状的山脚形成曲线行平面,样式雷称之“荷叶墙”


图4,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奥山恒五郎的西苑图,可见“喜福堂”北墙“波浪状”(绿色圈处),
此图是旧仪鸾殿时期(当年就遭火灾,仅余喜福堂。后区别于新址新仪鸾殿喜福堂,称之“旧喜福堂”)



图5,民国时期,可见旧喜福堂北墙“波浪状”(绿色圈处),和图4有出入。



图6,民国公园时期,庆安堂后的旧喜福堂“北墙”被“取直”。
实际,对比图5和图6,
是在旧喜福堂北墙后又添建了并排的两个院落。
图6中绿色圆圈处是添建后的“新北墙。”反而,旧喜福堂东墙倒是有了“波浪状”,不知为何?还是原就是这样?








不知大圆镜中的“波浪状”围墙和被样式雷称为“荷叶墙”的旧喜福堂北墙是否为同一样式?


光绪十一年,将大圆镜中围墙改为半圆形。从下面两张民国图,图7,可见,半圆形围墙。




而大圆镜中这个佛宇,至今也没看到影像资料,倒是图1里的牌楼,个人觉得就是大圆镜中正北对着的牌楼。
显然,图1的牌楼是位于假山之上,整合大圆镜中周遭环境,也符合大圆镜中的地盘准底。
但两侧围墙已无。
下图是1986年的挂历,图8。
应该是时间最近的一张。注释:静谷假山牌楼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19 16:56:00 +0800 CST  
连理柏(北向南拍),中间可见西洋钟式八方门北侧石刻的“雲”字,清晰可见两侧楹联。




旧照。疑似东南向西北拍。




一组西洋门南的照片 198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刷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24 11:04:00 +0800 CST  
后面建筑的匾额写的是什么?看了好久,没看出来。或者哪位高人能看出背景是哪里?但“流水音”亭是没出现图里的。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6-24 16:53:00 +0800 CST  
两张时空相隔的图片。两图都是西向东拍摄。
光绪十四年,《南海新建各座匾额对联略节》:“双环亭前檐向南横匾“蕙圃珠泉”,后檐向北横匾额曰:"风亭月榭”。前檐即是亭南,图右侧,额曰:蕙圃珠泉;后檐即是亭北。图左侧,额曰:风亭月榭
1940s,中南海公園南海雙環萬壽亭內部。原註釋:Curved marble balustrade at water's edge at Nanhai Gong Yuan.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远处墙体是静谷西墙外侧。长廊尽头左转(北拐),不远处是方胜殿(亭),外檐柁方上“霓萦绣栌”



移建至天坛公园后的现状。






旧影,南向北拍摄。双环亭南。右侧长廊即是第一张里长廊南侧(第一张图右)。远景中右侧“双顶”建筑即是方胜殿(亭)
图中可见亭前檐横匾“蕙圃珠泉”。后檐横匾"风亭月榭”,前有树木和山石遮挡,不易见到。



现状,双环亭南。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01 12:01:00 +0800 CST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17 10:27:00 +0800 CST  
乾隆皇帝曾言:“所以临西苑,淑清必一至”。可“闲坐流杯亭”,愿“更登日知阁”,一个可与北海镜清斋媲美的园林景观。。。。。。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06 20:26:00 +0800 CST  
摄政王府西花园
不同时期的平面图,图中各标注一一对应
图1


红色划叉处,在图2中,已不存。其中包括王府中一路大门外东西阿斯哈门。仅余南房。


图2 黄颜色区域为西花园。圈注了“不染亭”。橙色箭头方向为下面一系列图的轨迹。




图3,今昔的对比。




下面的一个视频的截图,轨迹可参考图2。
图A-C轨迹是3的位置,由南至北。可见有门。
图A

图B

图C





图D,如3位置的门之后。 图D-E是3-4之间。

图E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14 11:21:00 +0800 CST  
图3



图F,这是刚刚向北过4的位置。也是图2中第一橙色箭头的头部。



图G,图H,继续向北向东。下图是图G,正在向北,马上转东。
也是图2中第一、二个橙色箭头交接处。




图2




图H,向东。图2中第二个橙色箭头尾部。绕过西花厅 南侧。沿着东侧继续向北。



图2




图I,图右是西花园东墙。墙的另一侧是当年的“十洲尘静”建筑群——图5南北区域
(基本被拆除,所剩无几)。



图J,图左可见“不染亭”。
继续再向北,向左,可见媒体中频频出现的西花园“正房”。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14 12:23:00 +0800 CST  
西花园
由南至北:
三转木板桥、敞厅、莲花池、点景游廊、点景八方亭、点景抱厦房、石板桥、点景房、(东、西)点景扇面游廊、点景三卷房、穿堂、(东、西)荷花池、西房、抱厦房。


旧貌



不染亭。东南向西北拍




以下是个人观点:

三卷房北



最后一进院落。西向东拍摄。可见西荷花池,隐约有座桥。



最后一进,北侧抱厦房。但总感觉这个抱厦怪怪的 。但除了三卷殿,整个西花园就两处带抱厦的建筑,
另一处是在前院,西侧,临池。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0 12:31:00 +0800 CST  
现状


外面是府右街

西花园,西






三卷房






不染亭


推测:最后一进,北房,抱厦,西侧。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0 12:36:00 +0800 CST  
1949年时的南海,东及东南。只可见地势较高,因为此处为土山。建筑物,不清晰。



同豫轩、鉴古堂、静柯室、香远室。趋于宝月楼地势渐缓,依次有自在观、五神祠。此图不清晰、不可见。
或已残破,或已不存。



现状,土山被平,地势变平。沿着南海墙,现代建筑若干。当年布局完全不见。



可见宝月楼及迎薰亭。此图若清晰,信息量会很丰富,
不仅南海东南角布局会清晰可见,还可见南海船坞、云绘楼、清音阁等。



1949年,新华门。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南海勤政殿召开。



1949年,勤政殿大礼堂内,新政协筹备会。
大礼堂,袁世凯时期,勤政殿北侧,拆除正门德昌门及顺山房、东西配殿所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勤政殿、仁曜门、及勤政殿以东(光绪时期寿药、膳、茶房)一并拆除,建成现在建筑。



1949年,新华门。1949年9月21日,下午7时,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海怀*堂举行。



当时的景福门。可见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二层礼堂还未改建。可见景泰蓝铜狮子。


二门,来熏风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1 09:56:00 +0800 CST  
西花园,卫星图,图左是府右街。
不染亭、前院游廊、水上的敞厅、临水的抱厦房、正房的三卷房、后院正北的抱厦房。很清晰。
后院的荷花池,树木遮挡较多。



天津,纪念馆里1:1仿制的西花厅。
特别是后院的东、西荷花池。



视频截图,北京实景。西向东俯瞰前院。近景右,临水抱厦房后。近景左,西侧点景房南山墙。
远景右,不染亭及游廊。







后院。西南向东北俯瞰。图右可见三卷房后侧。图上方可见最后一进院落北侧的抱厦房。



后面应该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后院的西北角



后院正北抱厦房抱厦西侧




东、西荷花池间的桥



桥上,水池为西荷花池。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2 11:21:00 +0800 CST  
接楼上



正北抱厦房前



正北抱厦房前




怀*堂
门前影壁,北侧。东北向西南拍摄。可见影壁北中部的旗杆和大门与影壁间的开阔区域。




“第一届政协会议结束后,全面规划改建怀*堂的工作就自然地被提到日程上来。建筑学家梁思成亲自参与设计。从1950年初开始动工到1951年底,一座万余平米的心新怀*堂,在旧址基础上顺利竣工。铺满青绿色的大屋顶拔然而起。景福门旁,两座尖顶四间阁楼分列左右。门内,舞台,礼堂,正厅,后花园为一线的中轴贯穿始终。按照一般会堂惯常布局,应是礼堂在前,舞台在后。而怀*堂设计恰好相反。因为正厅四根立柱与大礼堂屋顶承重相连,无法拆除。只能拓展正门前近处作为舞台基地。正好利用大屋顶下方高阔的纵向空间,建造宽敞美观,功能齐备的大舞台。具体:正门位于南侧,进门后为前厅,北接礼堂,可供上千人开会。礼堂东西两侧各有一休息室。礼堂北有一门,进门为正厅,正厅北门通往后花园。

扩建后的怀*堂,为迎接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做着准备。”


依据上述可知,怀*堂礼堂是利用新仪鸾殿前的院落之上加扣“棚顶”改建。并且礼堂进门后先是舞台,人从舞台后侧出来,之后才到礼堂中。舞台面北,座位朝南。舞台是在南侧“倒座”的。礼堂后方是“仪鸾殿” 。
怀*堂内部
礼堂内,东侧及匾额。



“前方”是舞台,实际是南侧。图左即是东侧。可见的廊柱应该是仪鸾殿前,东配殿的前廊。



“正前方”的舞台。其位置大致能是仪鸾殿建筑群的二门——来熏风


西侧。图右即是西侧。与东侧对称。可见的廊柱应该是仪鸾殿前,西配殿的前廊。



座位后方,即北侧。可见仪鸾殿明间及前廊。后部已被嵌入“棚顶”。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22 12:00:00 +0800 CST  

楼主:LT102350

字数:15199

发表时间:2019-04-24 22: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02:52:25 +0800 CST

评论数: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