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版的龙兽争霸

第八章:斜阳
二叠纪晚期,从晚泥盆纪(380ma)开始的海西运动(华力西运动)将各大陆逐渐聚合到一起,最初是自泥盆纪就彼此相连的欧洲与北美洲大陆与南边的冈瓦纳大陆相连,北美洲与非洲和南美洲相连,欧洲与非洲相连,古老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与非洲阿特拉斯山脉及欧洲的内华达山脉等,在超级大陆的缝合线形成连绵不绝的庞大山系,随后西伯利亚地盾也靠了过来,最后是构成东亚的陆块,在晚二叠纪,盘古大陆彻底成型,使得龙兽争霸剩余的各方势力有机会踏遍每一片土地,然而伴随着自二叠纪中期以来海平面的暴跌,晚二叠纪的海平面比现代还要低20米(早二叠纪比现代高60米),广袤的超大陆与渐行渐远的海岸一同促成了可能是自植物登陆以来最大规模的沙漠,干旱的气候让羊膜动物以外的四足动物日渐衰微,“多余”的干扰角色越来越少,龙兽争霸逐渐变成纯粹的蜥形纲与合弓纲双方(或者我觉得理解成副爬行动物,真爬行动物和合弓纲三方问题也不大)的陆地争夺战。图一二分别是中泥盆纪(3.8亿年前)和早二叠纪(2.8亿年前)的地图。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0:01:00 +0800 CST  
当合弓纲的剩余势力努力瓜分占据恐头兽亚目留下的生态位时,一类这些动物头疼的竞争者大摇大摆地壮大并扩散至盘古大陆各地——锯齿龙类抓住食草动物生态位的空缺,根据井蛙的数据目前已知的锯齿龙类有三十多种。不同种类的身长在0.6至3米之间,最大的重大600公斤以上,后期种类大多没超过开匹坦阶的缓龙,在晚二叠纪的种类有着加点装甲的趋势。锯齿龙类的牙齿与早先的阔齿龙类(准确的说同一时期也有,虽然快不行了),基龙科和卡色龙科很像,大致是现代鬣蜥牙齿的样子,同样有着庞大的体腔容纳消化系统,此外纪录片和维基都提到了盾甲龙的胃石,但我并没看到相关文献,所以暂时对其准确性不做评判。图一到四锯齿龙属(卡鲁盆地,身长2.5米),图五到七盾甲龙,图八艾尔加奈角龙(Arganaceras,2米长,摩洛哥)。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2:20:00 +0800 CST  
图一二河南济源的Shihtienfenia,带有清楚的牙齿特写,苏格兰的埃尔金龙(图三四)头部长有众多尖刺。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3:19:00 +0800 CST  
关于盾甲龙,不知为何当初央视版翻译成了西伯利亚杯龙,因为解说里就是称作Scutosaurus ,应该没有歧义,此外里面的翻译还出现了好几处低级错误,有的能严重影响理解,可以考虑一下专门开个帖,不过是后话了。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3:26:00 +0800 CST  
补充一个中二叠纪的Deltavjatia ,同样是大型种类,锯齿龙类是为数不多存活过开匹坦阶灭绝事件的大型动物。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3:35:00 +0800 CST  
艾尔加奈角龙的图补充在这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4 23:36:00 +0800 CST  
在晚二叠纪,副爬行动物只剩前棱蜥形目,不过这并不代表副爬行动物衰落了,因为前棱蜥形目可以看做是副爬行动物的主干,包含了大多数的物种,正当锯齿龙类占据中大型素食动物的位置时,其他前棱蜥形目仍然守着小型动物的生态位,例如不出名的欧文蜥科,欧文蜥科是前棱蜥科的姊妹群,这一类群有着宽大的头部和粗短的身材,有点像大鼻龙科和晚期的兰炭鳄科,不过这类动物存活到了更晚的年代——三叠纪中期的拉丁尼阶,估计与不少主龙类甚至可能有早期的恐龙形态类接触过。欧文蜥科的复原图不算太多,楼主目前只找到一张欧文蜥的,欧文蜥发现于南非卡鲁盆地晚二叠纪的小头兽集合带和二齿兽集合带,以及早三叠纪的水龙兽集合带。欧文蜥科已知的五个属都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南美洲一带。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8 11:53:00 +0800 CST  
欧文蜥科的近亲前棱蜥科多样性要高得多,而且后期演化出了素食种类,只不过作为仅有的两个存活过二叠纪大灭绝的副爬行动物类群之一,前棱蜥科的大多数种类都生活在三叠纪。二叠纪的代表是前棱蜥属,跟近亲欧文蜥科一样体型比较浓缩,没有颞颥孔,细小的牙齿表明前棱蜥可能吃昆虫或者植物。前棱蜥的身长约30厘米。尽管不太出名,也不算多么强盛的动物,前棱蜥属的化石分布十分广泛,在中国,俄罗斯,德国,南非(卡鲁盆地),北美洲,巴西,南极都有发现,时间跨度从二叠纪末期到三叠纪初期(印度阶)。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19 15:16:00 +0800 CST  
恐头兽亚目灭绝后,不仅是副爬行动物,二齿兽类也得到了空前的机会并迅速辐射演化,二齿兽类常被认为是恒温动物,尤其年轻个体骨骼富有血管,带有密集的沟槽。不过二齿兽类的消化模式仍不算出色。晚二叠纪的二齿兽类主要分成以下演化支:相对不那么大的Emydopoidea,这个类群种类不算很多,总体而言体型也不算很大,但有部分种类存活过了二叠纪大灭绝,另有一个庞大的演化支是Pristerodontia,其中出现了很多中型到大型的种类,例如巨型种类Odontocyclops(图一二,图二是与双齿兽的头骨对比,可见其悬殊的体型差异),仅头骨就可达60厘米长,头骨保存了松果眼,图三是Tropidostoma,标尺长度5厘米。著名的二齿兽属, 水龙兽及三叠纪的肯氏兽类也属于Pristerodontia。大型二齿兽类在晚二叠纪的兴盛程度不输于锯齿龙类,仿佛是对合弓王朝的挽留。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26 15:31:00 +0800 CST  
二齿兽属(图一二)体型中等,身长平均约1.2米,生活于长兴阶,而水龙兽(图三)不同物种的体型差异很大,小的身长仅0.6米而大的可达2.5米,难怪有理论认为水龙兽会挖洞穴居。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26 15:40:00 +0800 CST  
补Tropidostoma 的头骨图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1-26 23:27:00 +0800 CST  
另一类需要特殊介绍的二齿兽类是原始的双齿兽类Diictodontia(直译),这是一类具有悠久历史的原始二齿兽类,其中有包含两个类群,Pylaecephalidae 包含二叠纪中期的罗伯特兽和双齿兽,当然后来双齿兽在晚二叠纪走出非洲并且分化出若干新种,而另一类群Emydopoidea一直存活到三叠纪。图一到三双齿兽,图二的两只成年双齿兽可能正在寒冬中取暖,图三带有双齿兽的洞穴化石,图四到六Kingoriidae 的Dicynodontoides。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9-12-10 15:03:00 +0800 CST  

楼主:印尼姬兜65

字数:26950

发表时间:2019-07-15 23: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31 16:05:51 +0800 CST

评论数:7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