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活得明白——生涯咨询的十八个典型

我的朋友为何没良心

来访者,男,37岁,销售总监。
“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不知道原因在我这里,还是在别人身上。我是个很仗义的人,周围的朋友只要有事情,我一般都会尽力去帮忙,谁没有个困难,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虽然不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也算是做到了掏心掏肺。可为什么,我一旦有事情,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呢?甚至,他们连问都不问。我怎么会遇到这么多没良心的人?所以,我一直在想,是我做人不到位,还是择友不善?”
“在朋友们的眼里,你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那肯定是:有能力,仗义,人脉广。”
典型的“强人无朋”,不过,还是要先排查一下这是“常态”还是“偶尔”。
“这是你的常态吗?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这样,还是只有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你才会表现成这样?”
“常态。”
问题澄清了,觖问题还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引导吧。
“打个比方,在他们看来,你是更像一头狮子,还是更像一只
松鼠?”
“必然是狮子,他们有什么事都找我。”
“再打个比方,在他们看来,你更像老鹰,还是更像画眉?”
“必然是老鹰,他们认为我很厉害。”
引导得差不多了,回归正题。
“在他们看来,狮子和老鹰,需要别人帮助吗?”
“哦……你是说,他们不认为我需要帮助?”
“你觉得呢?”
“可那是我表现出来的,有时候,我还是需要的。”
这是“表里不一”的贻害。先澄清第一个部分:需求是否表达出来了?
“我想澄清两个问题,第一,你有发出‘我需要你们帮助’的信号吗?”
“他们应该知道啊。”
“他们有你这么敏锐吗?”
“好像没有。”
“如果你表达了,他们没有帮助你,那是他们的问题;而如果你没有表达,甚至还表现得不需要,没有得到帮助是正常的。”
“我知道了,我用外表的不需要蒙蔽了别人。”
“是的。第二个问题,发自内心地问自己‘从现实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你是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还是仅仅需要他们有一份愿意帮助你的
心意?’”
“哈哈,这个问题一下子问到重点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他们有能力帮助我,只不过希望他们能够有所表示,让我感觉自己还是有人缘的。”
“看来更多的不是现实需要,而是情感需要。对吧?”
“对!”
“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吗?”
“知道了。”
“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吗?”
“让他们知道我也有需要,而且需要的是安慰、鼓励等精神层
面的。”
“送你一句话:‘狮子也需要别人帮着挠痒痒。但是,你得让别人知道你哪儿痒。’”
“哈哈,太经典了,我记住了。谢谢。”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3:47:00 +0800 CST  
老公为何离开我

来访者,女,41岁,市场经理。
“结婚13年,可以说我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外面,我努力打拼,挣钱养家,家里的两套房子都是我全款买的。在家里,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和双方老人,包括亲戚家里有事,都是我在操心。我丈夫什么都不用管,可他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居然在外面找小三儿。如果是比我还能干的女人,我可以心服口服。可他居然找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女人,老家是外地农村的,没有正式工作,离婚带着一个7岁的孩子。我不知道他究竟看上她哪一点,虽然我们已经离婚一年多了,但是,我至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要离开我,选择和那样的女人结婚。”
“我们把时间倒回去。在你们之前的婚姻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他去做呢?比如接送孩子上学或者照顾老人。”
“他怎么可能做好?有一次说好他去接孩子,可他居然忘了时间,本来是下午四点半放学,六点多了还没有去,直到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我才自己去接的。”
“后来呢?”
“后来?算了,干脆我自己接吧。”
典型的“角色剥夺”,我继续排查。
“还有类似的事情吗?”
“刚才提到的照顾老人,也是这样。老人去医院看病,有时候要起很早去排队挂号。有一次他自告奋勇去,结果忘带老人的身份证,挂不了号。而专家门诊每周只有一天,就这样耽误到第二个星期才挂上号。”
“然后呢?”
“然后我很生气,以后这样的事情我自己来,他还是不要添乱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问题基本确定,我开始慢慢引导。
“看来不是他不做,而是在他做错之后,你直接收回了他的权力。对吧?”
“那怎么办?总不能老让他添乱。”
看来问题很严重,因为她至今都没有反思过。只能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了,不过直接换位家庭角色,有些风险,要另辟蹊径。
我斟酌了一下,问:“如果在公司,你不小心出了一些疏漏,领导说‘以后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干了,还是我来吧。你会有什么感觉’?”
“肯定会有挫败感,觉得不再被信任,也没有机会去改正了。”
这旁观者是有多么的清醒啊。
“如果在你们部门,别人都有事情做,领导不再分配给你工作,就让你一天到晚自己待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
“肯定不好受,没有成就感,没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有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虽然待遇可能不如这里,但是可以让你大显身手,从中感受到强烈的被需要感,并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你会怎么做?”
“肯定跳槽。”
铺垫得差不多了,该“回来”了。
“现在,你能理解他为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投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了吗?”
“我理解了。在我这里,他没有感受到‘被需要’和‘价值’。谢谢你,老师,你为我解开了持续两年的困惑。我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里,该注意什么了。”
“这就是成长。”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3:47:00 +0800 CST  
为什么我比别人累

来访者,女,35岁,项目经理。
“为什么一个部门,这么多人中,领导总是使唤我一个人呢?”
按照惯例,我要先澄清一下,是工作内容本身带来的挑战,还是内心的不平衡。
“假如,每个人都和你一样被‘使唤’,感觉会好些吗?”
“会的,至少心里会平衡很多。”
接着,澄清是否“表里如一”。
“这些工作量,是否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不在。很多时候,为了完成额外的工作,加班甚至熬夜是家常
便饭。”
“领导知道你这么辛苦吗?”
“不知道吧。”
“为什么?”
“我没有说过。”
“那假如领导说‘你这么多工作,很辛苦吧’,你会怎么回应?”
“我肯定会说‘没事儿,我能做好,这也是学习的机会’。”
“看来,领导多给你‘机会’也是很正常的。”
“表里不一”,这是造成大多数悲催者的原因。
我继续排查其他人的情况。
“其他人是如何做到不被这样‘使唤’的?”
“他们说自己不会,担心做不好。”
“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也有过,但我觉得即使有一些挑战,也应该去克服它。”
典型的“任劳不任怨”,我继续问:
“既然有学习的机会,你也认为在克服挑战的过程中可以有收获,那你难受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因为分配给我的工作越来越多,需要占用我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越来越多。”
问题基本明确,还要排查一下,占用时间过多的问题是工作内容的现实要求,还是个人内心的完美情结。
“是工作量太大,还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要求所有工作尽善尽美?”
“……是我个人要求太高。其实,现在想想,有时候没有必要追求完美,但一旦接到任务,就身不由己。”
典型的“习惯性完美”,继续引导:“任务交给了你,你总能用超常的水平,给领导惊喜,是吧?”
“惊喜可能不常有,但至少可以让领导完全放心。”
“其他人呢?”
“其他人可能就没有这么让领导放心了,领导往往要亲自跟进或者再做一遍。”
剖析得差不多后,该往回收了。我先开个了玩笑:“如果我是你们领导,也会这么‘使唤’你,多放心呐。”
“没办法啊。”
最后,该“出招”了:“有句话这样描述一个团队的不同成员:‘逞强者苦,完美者累,善卖萌者得天下。’”
“这形容的就是我们部门啊。我应该算是逞强者加完美者,怪不得我又苦又累。”
“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吗?”
“学会卖萌?可是我不太会啊。”
“这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慢慢学习和体会。”
“我懂了。”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3:48:00 +0800 CST  
谁挡了你的瘦身之路

来访者,女,30岁,就职于某公司财务部。
说实话,来访者看上去挺胖的,尤其在这个大众审美偏瘦的时代,这体形确实会有一些烦恼。
咨询开始,她的目标就很明确:“老师,我决定了,这一次一定要将减肥进行到底。”
“下定决心就好。能说说你具体的行动打算吗?”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最有效的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少吃,二是多运动,不想受罪还想减肥,那是不可能的。”
看来她很明白,不愧是多年的经验积累。目标很明确,办法也很清楚。
有句话叫作:我们不怕痛苦,怕的是痛苦得没有价值。
所以,价值是行动的动力,也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来源,更是我们赋予挑战的意义。于是,我要挖掘一下背后的价值。
(待续)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5:28:00 +0800 CST  
“如果减肥成功了,拥有了自己理想的身材,对你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我会更加自信,虽然我有时候表现得不在乎,但是作为一个女孩子,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个好身材。另外,身材好的话,很多衣服就都能穿,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好很多。在第一印象中,长相几乎占了80%。而且,我也老大不小了,总这么胖,找对象也不容易,一见面就失败。别人给我介绍对象时,一听说我的体重,很多干脆都不见面了,我的自尊心太受打击。”
看来痛苦程度足够了,这就说明改变的前提满足了。至此,咨询的作用就变成了督促和调整行动。不过,还是要看看她对咨询的期待。
“看来目标很明确,行动计划很清楚,动机也足够。那为什么来找我呢?”
“唉,我意志力不够,少吃点还容易做到,但要坚持运动太难了。别人都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就属于无志之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坚持不下来。老师,你能不能给我点意志力呢?”
这是一个来寻找“灵丹妙药”的,好像咨询师会魔法,能把意志力输入给需要的人似的。
按照惯例,我只能耐心地给予解释,调整她内心的信念:“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种看法?”
“因为事实就是这样。我妈都说,‘放弃吧,就你那点自控力,还坚持运动,鬼都不信’。”
估计这位妈妈也是恨铁不成钢,我继续引导她:“首先,要明确一件事,人从本性上好逸恶劳。也就是说,能坐着,不会站着;能躺着,就不会坐着。这一点你可以理解吗?”
“嘿嘿,可以,我就是这样。”
“不仅你这样,只要条件允许,每个正常人都这样。”
“其次,无论是维持现状,继续胖着;还是坚持运动,重塑体形,都会有痛苦,对吧?”
“对。”
“也就是,摆在你面前的其实有两种痛苦,一种是维持现状,感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另一种是突破自己,接受挑战。对吧?”
“嗯,是这样。”
(土比抗踢牛)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5:29:00 +0800 CST  
其实,痛苦对于每个人都是如此,当我们因不接纳现实而痛苦的时候,我们期望通过行动来改变现状。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痛苦和挑战。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接纳痛苦,并且制订合理的计划。
“就像天平一样,维持现状会有烦恼,坚持运动会有挑战。当坚持运动的挑战小于维持现状的烦恼时,你就会坚持运动。反之,如果坚持运动的挑战远远大于维持现状的烦恼时,你就会放弃行动。这样你能理解自己以前的行为了吗?”我在纸上边画图边讲解。
“能。有时候,运动实在太痛苦了,我就破罐子破摔;累得我想哭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算了吧,让我胖死算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往下进行了。我继续了解:“所以,在咨询师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缺乏意志力的人。人们之所以无法坚持自己的行动,是因为行动计划不够合理,你觉得呢?”
“嗯?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不太明白。”
我继续解释:“如果行动是循序渐进的,带来的挑战并不大,远远小于维持现状的痛苦,人们是不是更容易去行动呢?”
“是的。”
“反之,如果行动带来的挑战太大,超过了维持现状的痛苦,人们是不是很快就放弃了?”
“嗯。”
“所以,科学而又合理的行动计划,必须包含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有一点挑战,但一定可以实现。第二,至少能坚持三个月以上。”
“哦,我明白了。”
可实现 + 三个月 = 合理计划
翻来覆去,总算把逻辑理顺了,接下来我们进入行动计划调整阶段。
“说说你这次计划的运动方案吧?”
“我计划每天早上起床去附近的学校操场慢跑半小时。”
“半小时,以你的速度大概是几圈?”
“四五圈吧。有时候,我几乎是在走着……”
“空想”问清楚了,我开始把她往“地面”上拉:“你接下来的计划是,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去操场跑四五圈,对吧?”
“对,只要我能坚持下来,一定能瘦。”
“现在,自觉参照以往的经验,并且考虑个人现实的心理品质,你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三个月的可能有多大?想好了再说。”
“啊?估计我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下来……”
“这就是你为什么一直说自己没有意志力的原因。你总是制订这种连鬼都不信的行动计划,当然是自找打击了。”
“看起来真的是这样,那我该怎么办呢?”
(还没完)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5:30:00 +0800 CST  
看着她已经清醒一些,我开始大刀阔斧地往下“砍”:“参考这张图上提到的。一星期锻炼几天,对于你来说,实现的可能最大?”
“五天,周末在家休息一下……不对,四天吧,四天……我觉得还是三天吧,三天比较靠谱……不过,三天挑战也挺大的……但还是三天吧……总没五天那么可怕。”
看到了吗?人们是最清楚自己能力的。我继续“砍”:“那就保二争三吧?一周有两天早上去跑步就算你完成任务,如果还能争取到三天,算超额,你看怎么样?”我边说,边在纸上记下“2次/周”。
她赶忙回答:“好好。这样,我感觉轻松多了。”
我继续细化:“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每天跑几圈,符合刚才说的,虽然有一点点挑战,但一定可以实现?要以依然以你的经验和个人心理品质为判断依据。”
“3圈吧……3圈差不多1200米,先这样吧。”
我在“2次/周”的后面写下“3圈/次”。
继续审定:“现在我念给你听。×××决定,从2013年×月×日开始,每周至少跑步两天,每次至少慢跑3圈。听到这个计划,你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三个月的可能性有多大?”
“哦?”
“坚持三个月,如果完全能够做到是100%的话,根据经验和个人心理品质,你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可能性多大?”
“老师,你每次强调以往经验和个人心理品质的时候,我都觉得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这样我就更加现实了,没有那么虚无缥缈的。”
“呵呵,让你看出来了。这就是解决你这类问题的关键。请正面回答我,你能做到的可能性是多大?”
“大概70%吧……是不是有点儿低?”
“是的。一般可能性超过80%,我们就不再修订。你只有70%,我要降低你的挑战程度。是减少次数?还是减少圈数?”
“2~3次,已经是最低要求了,减少圈数吧。我先跑两圈,等慢慢适应了,再增加,可以吗?”
“当然可以,不能一下把自己吓回去,循序渐进形成习惯,才是制胜法宝。”
终于,从“空想”回到“地面”了,我继续确认:“现在,请再听一遍。×××决定,从2013年×月×日开始,每周至少跑步两天,每次至少两圈。听到这里,你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三个月的可能性有多大?”
(后面还有)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5:31:00 +0800 CST  
她明显舒了口气,笑了:“这个没有问题,坚持三个月,至少有85%的可能。”
虽然行动计划做了调整,似乎比以前容易很多,但依旧不能给来访者压力。因为,咨询师不能成为压力的来源,否则就违背咨询作为服务行业的宗旨了。于是我说:
“我就不给你压力了。你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否则,你就又回到原点。我们保持开放,先让自己试一试。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实践和探索。两个星期后,看看你的结果反馈。如果,你跟我说,‘老师,这个计划很好,我能坚持下来,我觉得挑战恰到好处’,那就继续。如果你说,‘老师,这个有点太容易,我希望增加挑战’,那我们就讨论是增加次数还是增加圈数。当然,如果你说,‘老师,我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订的过程,咱们再重新降低挑战难度。总之,还是那句话,没有缺乏意志力的人,只有不合理的行动计划。你看怎么样?”
“你这么说,我就更加轻松了。”
“那就把这两周看作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吧。”
“好的。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循序渐进的。”
“嗯,加油!”
(这个故事结束)


觉得可以的话支持啊,我会继续贴,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0 15:31:00 +0800 CST  
我本来可以上清华

这是一个被父母抓来的孩子。大二男生,就读于湖北某大学。大一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可以,大二第一学期末,成绩出现颠覆性滑坡,挂科5门。父母很着急,趁着放寒假,以去北京旅游为由,将其带到了咨询中心。
接到这个单子,一看是父母代为填写,我暗暗叫苦,又是一个被动来咨询的,费劲。
没办法,干咨询这行,就像戏里唱的那样:“垒砌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0:00 +0800 CST  
带着档案夹,拿着笔袋,端着水杯,我走进了咨询室。
长方形的谈话桌一旁坐着他和他妈妈,对面坐着的应该是他爸爸。打过招呼之后,我坐在了桌子的顶头处。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的信任,来这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不敢保证,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决定的。所以,接下来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尝试的结果。”我先做了一个说明。
听到这儿,孩子的父母冲我一个劲儿地点头,但那孩子依然在低头玩手机。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0:00 +0800 CST  
我没有理会他,接着说:“不过我能保证两点。第一,可以让你们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第二,我们的所有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当然,这也包括,待会儿我要是和他私聊的话,只要他的谈话内容对自己和他人没有危害,我对你们两个也是保密的。”
这时候,孩子看了我一眼,依旧低下头玩游戏,我能明显感到他的母亲有一些不安,可能是觉得孩子不够礼貌,我用微笑示意她不必在意。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1:00 +0800 CST  
接下来,我拿出一张纸,说:“在和他谈话之前,我先向你们了解一些关于他成长的情况。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是谁负责带他的?”
“三岁之前,是我和他奶奶。”妈妈赶紧说。
“那个时候,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一边记录一边问。
“不爱说话,特别乖,不像别的孩子那么闹。”
“后来上了幼儿园呢?”
“幼儿园也很顺利,他那个时候长得很可爱,幼儿园老师都很喜欢他,经常让他表演节目,还教他弹电子琴。”
我记下:可爱,老师喜欢,电子琴。我继续问:“小学呢?”
“小学也挺好的,成绩一直不错。三年级的时候由于他爸爸工作调动,我们转了一次学。”
“是四年级。”孩子头也不抬地纠正道。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2:00 +0800 CST  
“哦,对对,是四年级,”妈妈赶紧改正,边看着他,“转学后一段时间,和那边的同学搞不好关系,老师还请家长,我们出面干预过几次,后来总算适应了。对吧?”
我记下:四年级转学,同学关系,家长干预。我又问:“初中呢?初中是怎么过来的?”
“初中就很顺利,他也长个儿了,特别懂事,不仅学习好,放学还老帮我们干活。他爸爸经常出差,有时候我礼拜天加班,他一个人在家写完作业,还帮我做饭,真的特别照顾人。周围亲戚长辈们也都夸他。”妈妈一边自豪地说着,一边看着他,“都说,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惯得什么都不干,我们这个可不是,什么活儿都会干。”
“嗯,”我点头微笑,“确实很难得,会干活,还会做饭。”
孩子依旧无动于衷。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3:00 +0800 CST  
我接着问:“那高中呢?”
“高中成绩一直挺好的,文理分班的时候,我们想让他读文科,但是他自己喜欢理科,也没有怎么劝他,反正他爱好嘛,就学了理科,”说到这儿,他妈妈忽然叹了口气,“他有几个同学,关系比较要好。他们经常在一块儿打球,一块儿吃饭,并相约都考到北京去,以后就在北京闯天下。是这么说的吧?”
他妈妈一边说,一边看他,他这时变得有些不好意思,冲她甩了甩手:“这些都过去了,还提它干什么。”
我记下:北京,又继续问,“后来呢?”
“后来模拟考试,都还考得挺好,老师们也觉得他上清华肯定没问题,”顿了顿,看孩子没有阻止她,继续说,“可是,就在高考的时候,发挥有些失常,差了20多分,特别可惜。其实按照他平时的成绩,完全没有问题。模拟考试的时候,分数甚至都比清华分数线高。不知道高考的时候怎么了,没有发挥好。”
看着孩子没有反应,她继续说:“成绩出来后,他就很生气,在家难受了好几天,我们特别怕,不敢刺激他,怕他不去上学,又怕他干出傻事。后来,总算他自己想通了,报了现在这个学校,我们才算松了口气。你不知道那段时间我有多么担心。”
我一边记录,一边回应:“确实很让人担心,不过,总算他自己想明白了,说明他的思考还是很成熟的。”
“现在这个学校,虽然不如清华,但也是一流的大学。第一个学期他还挺好的,我们也没有太多在意。可是这个学期不知道怎么了,前几天他们老师打电话的时候,我都懵了。”妈妈明显情绪很激动,“总共7门课,有5门不及格。从小到大,没有过这样的事啊。他也不跟我们沟通,只说,挺好的,不用你们管,我自己能解决。你说让人着急不着急?”
孩子已经停止了玩手机,但依旧低着头,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3:00 +0800 CST  
我记下:5/7,然后继续问:“那您这次带他来,对咨询,或者对我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呢?”
“我就是希望您能帮我们弄清楚,这孩子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什么心理方面的疾病,还是有哪些话他不好跟我们讲?”妈妈迫不及待地说道。
“好的,我只能说尽力。”我一边点头,一边说,“无论他是否上大学,或者他将来干什么工作,你最期待他日后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哎呀,贾老师,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多大啊!以前我可能还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现在,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快快乐乐的就好。现在的年轻人太辛苦了。”妈妈又说了一长串的话。
我在纸上记下:平安,顺利,快乐,转向一直不说话的爸爸问道:“作为爸爸,您一直没有说话。我现在有个问题想问您,和别的同龄孩子相比较的话,您觉得自己儿子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4:00 +0800 CST  
“哦,”爸爸迟疑了一下,“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我觉得他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懂事、自理能力强。是吧?”爸爸边说,边看了一眼妈妈。
“是。自理能力特别强。大一开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是爸妈跑前跑后的。他先找到宿舍,让我们俩休息,一个人办各种手续,真的很有能力。”妈妈赶紧补充。
“我需要向你们了解的信息基本就是这些了,再次感谢你们的信任。”我一边收拾纸和笔,一边看着他们说,“现在我要单独和他谈谈。不过,要说明一下,他接下来和我谈话的内容,只要对他自己和他人没有危害,我不会告诉你们,请你们也不要问我,除非是他要求我告诉你们,你们能做到吗?”
“好,好,那我们先出去了。”父母起身离开,我把他们带到了等候区,并且嘱咐不要过来偷听,那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1:57:00 +0800 CST  
有支持就有动力!耶!

重新回到咨询室,那孩子明显有些慌张。他已经不再玩手机,看着我坐下来,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身子前后微微地晃着。
我把面前的瓶装水往他跟前推了推,示意他喝水,他点了点头:“谢谢。”
我打开刚才记录的那张纸,说:“刚才我说的话,你都听见了吧?我再次说明一下,我们的谈话,是保密的,包括对你父母。你清楚了吗?”
他面无表情,说:“清楚。”
我继续说:“现在就是我们正式咨询的时间了,我叫贾杰,你可以叫我贾老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怎么称呼你,你会觉得更自然一些?”
“嗯……叫我小丰吧,丰收的丰。”
“好的,小丰。对于刚才你妈妈描述的成长经历和爸爸描述的优点,你怎么看?”我面对记录纸,看了看他,随即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纸上。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2:18:00 +0800 CST  
他想了一会儿,说:“基本都符合。在他们的眼里,甚至在周围人的眼里,我确实挺懂事,也挺能干的。”
他一点点地在打开内心,我不敢和他有太多对视,以免给他压力。所以,我继续头也不抬地问:“对于自己的优点和想法,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补充?”他自言自语道,“有时候自己也挺希望像以前一样努力,但就是管不好自己,我对自己挺失望的。这一点可能他们没有感觉到。”
我低头记下:失望。看了他一眼,我马上又把目光集中在笔记上,接着说:“你说的对自己失望,具体是指哪方面?”
“唉,当然是学习了。”他叹了口气,把身子往后靠了靠。我知道,他这才算真正地打开心扉。
“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这个学期成绩变化的事情?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这时,我才慢慢抬起头来,打量着他,他明显比刚才要放松多了。
“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其实那些都挺简单的,”他又往后靠了靠,完全靠在了椅背上,接着说,“就算平时没有好好学,考试前一个月甚至两个星期突击一下,还是可以及格的。”
“哦,”我边点头边说,“敢用突击,说明你的学习能力很强。”
“可是,”他看了一眼手机,接着说,“我觉得那样太没有意思,就是混个及格,不叫真正的学习。那种方法记得快,当然忘得也快,完全不是我要的学习状态。”
“确实是这样。看来你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挺高的,”我一边记下:状态,一边继续问,“你期待中理想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期待中理想的学习状态?”他顿了顿,不过,这时候他已经可以很自然地和我进行目光接触了,“厚积薄发,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还要多练习和实践。”
我飞快地记下:思考,练习,实践,继续问:“这种学习状态,我大概了解,但还是不太清楚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2:19:00 +0800 CST  
“我认为,学习就是在搞一门学问,”他已经开始变得有些兴奋,“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学习高等数学,我不仅看我们的教材,还把图书馆里别的出版社的高等数学教材也借出来。每一道题我都做,并且上网查资料,看有没有更好的解题办法。对于里面设计的函数和理论,我还去数学系的学校论坛看他们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这哪儿是读本科,分明是读研究生啊!这孩子哪儿冒出来的这些想法,太好学了。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2:22:00 +0800 CST  
我一边睁大眼睛表示惊奇,一边频频点头:“哇,确实像你说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
“是啊,”他有点自豪,“所以,大一的时候,高数上下两册,两个学期的考试,我一次98分,另一次100分。”
好吧,这才是真正的学霸。想想自己读大学时候的学习状态,确实很汗颜。
“这样的学习,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赶忙称赞他,“不过,还是要问个特别令人讨厌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学期开始,就变成这样了?”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学期,我觉得没意思,学来学去,还不是这样。”
我一边庆幸他的反应,一边问,“你说的没意思,指的是……?”
“现在的学校,学得再好,出去了,也一样前景不大。”他顿了顿,情绪明显变得有些失落,“你也知道,我之前是立志要考上清华的。当时高考没有发挥好,所以,我心里就一直有这个结。”
“没有考上清华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你心里仍然有个结。”我重复道。
“是啊,”他甚至变得有些沮丧,“上学期,刚进学校,我什么也不懂,低头学习就是了,反正在哪儿都是学习。但是,随着对学校和对社会的了解,我觉得,没考上清华很遗憾。我开始想,尤其是晚上躺在床上,或者早晨醒来时我都会想,都是因为当时没有发挥好,不然,我肯定能上清华,不会在现在这样的学校。”
我不再看他,降低了语调,若有所思地说:“确实是这样,当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可以得到,而且所有人也都同样这么认为的时候,如果由于临场发挥,而让自己没有得到,会很难接受。”
“是的,”他说,“我确实接受不了。现在想起来,大一那样刻苦地学习,有可能在别人眼里,很可笑。关键时刻,发挥不好,平时学那么用功,有什么用。”
听着他的陈述,我在想,要是平时上课或者和实习生聊天,对于这类问题,我会一招制敌,但此刻,我无法预估这个人的承载能力,只能耐着性子,慢慢地抽丝剥茧。
“看来,高考没有发挥好这件事情,到今天还一直在影响着你。对吧?”我试着问道。

楼主 森冠三元  发布于 2015-01-21 12:23:00 +0800 CST  

楼主:森冠三元

字数:18103

发表时间:2015-01-20 21: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8 11:24:12 +0800 CST

评论数:9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