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内心,培养自信 ,戏说金庸心理学

大家可以想象到,无论哪个层次的轻安,最关键的就在于无牵无挂的清静心。心中越静,轻安的层次越高,保持的时间越长。
我们修心,除了获得坚韧无比的意志力和自信之外,最低的目标也是要能使自己常常进入轻安状态(哪怕只是初级版),并进一步努力使自己能更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当然,不能以贪心的态度去追求,否则就成了新的执着和心障,那就是缘木求鱼了,轻安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平时修炼到了,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而不是刻意追求来的。
那么想让自己的心更加清静智慧,那就得从修炼第六识着手,采取类似诸如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禅定”或者练习书法等方式,使自己对意识的控制力大幅增强,随时可以停止或压制住大部分甚至是一切杂念、妄念和各种负面情绪。
这样就可以使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给我们捣乱,使智慧不会被蒙蔽,免得导致我们因此做出错误判断,最终遇到逆境、灾祸。
我们常说,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心想事成、顺心如意,除了他的善因善缘足够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潜意识没有被杂念、妄念、恶念所干扰,总是在正确的运行,准确的反映事实,使他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推动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2:00 +0800 CST  
善缘分内缘和外缘。外缘就是外部条件,大多数不归我们控制,比如天气变化、交通状况、合作单位的人事变动、物价涨落、股市涨落、政策变动等等,都是外缘。
而内缘就是自己的表意识和潜意识做出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曾经造就的善因足够,再加上现阶段的表意识和潜意识都没有恶意,并且外缘没有巨大阻碍的话,那么他的外在表现看起来就是,他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做出最正确的言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即便出现外界的阻碍,也能以谁都意想不到的方式得以解决。而这些并非全部是在他表意识的有意控制下完成的,也就是说,他也说不清为何会这么幸运。这才是“吸引力法则”的正确用法。
如果一个人,以前善因不够,现在外缘不足,但假如他近来能够比较好的掌控自己的表意识和潜意识,使之不出现各种恶念,那么即便他得不到各种比较大的成功,也能保证平安度日,因为他切断了内在的恶缘,使恶果不能成熟,自然就会最大概率的远离灾祸。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5:00 +0800 CST  
第十四章、意识的秘密(下)
其实关于因果规律,仍有没说透彻之处。这里就对上等心胸智慧的人,介绍一些更深刻的理念。
前文讲了很多善恶的道理,其实从最高层次来理解,善恶不是二元对立的,是没有区别的,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善恶不二”。这个观点,一般资质的人,一辈子也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其实这个理念讲或不讲我很犹豫,因为它对于上等智慧的人来说,是破执的重要方式。而对下等心智的人来说就可能成为致命毒药,使他/她有借口放纵自己的欲望,他/她会安慰自己说,反正善恶不二,那我堕落一点、自私一点也没什么,都是梦幻泡影嘛。如果这样那就无药可救了。不过再三斟酌后,还是决定讲出来,不能为了少数恶念重的人,而放弃使更多人接触正确理念的机会。
“善”与“恶”本质上说都是便于大众理解而立的“假名”。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不过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思想理念以及利益得失来定义的。
所以,历史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个拼杀的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团体、民族或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正义的,对方是邪恶的。并且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真的就是这样认定的。
比如十字军东征时作战的双方便是如此。这是国外的历史,我们可能没有代入感。
再比如成吉思汗,杀人如麻,被他入侵的国家,当然认为他是邪恶残酷的。但目前仍有很多人称之为民族英雄。同治回乱屠杀汉人过千万,首领白彦虎也被一些人称为民族英雄,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也杀了数百万回族人,于是有人称之为屠夫,有人称之为民族英雄,尊称为左公。
人就是这样,总是站在自己的身份立场上去判定善恶并执着善恶,于是天下纷争不断,然而到了今天又如何呢,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当年的善恶已经烟消云散了。
所以说,什么都不要执着,延长了时空来看,一切善恶都是不停转变的,今人今日以为是恶的,他人他年可能以为是善,反之亦然,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都是害苦了当时的人,却惠泽后世之人。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6:00 +0800 CST  
再比如,唐朝时张巡守睢阳,间接拯救后方城市千万百姓,可以称之为大善。但为了守城,以食人而续命,被杀者数达几万,给后人传递并强化了一个极恶的却貌似高大巍峨、冠冕堂皇的理念,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大义”之下,无辜的老弱妇孺就是可以被吃掉,被牺牲掉的。于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多少罪恶大行其道。他的善恶你如何区分?
再比如,洪承畴投降满清,辅佐满清灭亡明朝,自然被称为汉奸叛徒,当时的明朝人很是鄙视痛恨他,但是他们也承认,明朝确实是自己烂到根了。然后呢,汉人习惯了满清的统治,到了民国要剪辫子的时候,他们又要死要活的不愿意剪。
史可法拼死抗击满清侵略者,这种气节当然被称为民族英雄。但引发了“扬州十日”的大屠杀,百姓死亡几十万。
再比如说,清朝杀戮汉人无数,逼汉人“剃发易服”,不服者杀,这是何等的残暴。但其统治期间也曾经强盛一时,开疆拓土。
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金庸先生对此已经有所反思。韦小宝的父亲就可能是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他自己也无法确定。
国家、民族,这方面总是在变化、融合或分裂的,那么这些善恶你又如何去区分呢。
即便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事,也会出现这群人以为是善的,另一群人以为是恶的情况,反之也亦然。
《天龙八部》原文:萧峰道:“我想请问他老人家:倘若辽兵前来攻打少林寺,他却怎生处置?”玄渡道:“那自是奋起杀敌,护寺护法,更有何疑?”萧峰道:“然而我爹爹是契丹人,如何要他为了汉人,去杀契丹人?”玄渡沉吟道:“弃暗投明,可敬可佩!”
萧峰道:“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我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宋为暗。想我契丹祖先为羯人所残杀,为鲜卑人所胁迫,东逃西窜,苦不堪言。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现今你们汉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过来攻杀你们。如此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
段誉……喟然吟道:“……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萧峰……高声而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段誉点头道:“这是匈奴人的歌,当年汉武帝大伐匈奴,抢夺了大片地方,匈奴人惨伤困苦,想不到这歌直传到今日。”萧峰道:“我契丹祖先,当年和匈奴乃是同族,和当时匈奴人一般苦楚。”
玄渡叹了口气,说道:“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将军们都信奉佛法,以慈悲为怀,那时才不再有征战杀伐的惨事。”萧峰道:“可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这等太平世界。”
又有一段:那辽人见强敌尽歼,奔到那少妇尸首之旁,抱着她放声大哭,哭得凄切之极。我听了这哭声,心下竟忍不住的难过,觉得这恶兽魔鬼一样的辽狗,居然也有人性,哀痛之情,似乎并不比咱们汉人来得浅了。”
赵钱孙冷冷地道:“那又有什么稀奇?野兽的亲子夫妇之情,未必就不及人。辽人也是人,为什么就不及汉人了?”丐帮中有几人叫了起来:“辽狗凶残暴虐,胜过了毒蛇猛兽,和我汉人大不相同。”赵钱孙只是冷笑,并不答话。
再有一段:萧峰悠悠一声长叹,……寻思:“若不是有人揭露我的身世之谜,我直至今日,还道自己是大宋百姓。我和这些人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又有什么分别?为什么大家好好的都是人,却要强分为契丹、大宋、女真、高丽?你到我境内来打草谷,我到你境内去杀人放火;你骂我辽狗、我骂你宋猪?”一时之间,思涌如潮。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6:00 +0800 CST  
《倚天屠龙记》原文:张无忌道:“魔教中就算有人做了坏事,难道人人都做坏事?正派之中,难道就没人做坏事?说到杀人,那青翼蝠王只杀了二人,你们所杀之人已多了十倍。他用牙齿杀人,尊师用倚天剑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善恶之分?”
其实,从最高层次看来,善恶犹如是硬币的两面,又犹如无论伸掌还是握拳,都是那只手而已。
如果过分执着善恶,就可能会酿成悲剧,害人害己,甚至是涂炭生灵。
倚天中还有一段原文,是谢逊评价张翠山的,“谢逊道:“你心地仁厚,原该福泽无尽,但于是非善恶之际太过执着,难免厄难重重,你一切小心。无忌胸襟宽广,看来日后行事处世,比你圆通随和得多。”
结果就真的一语成谶,张翠山得知妻子是导致俞岱岩瘫痪的罪魁祸首,便无法承受道德感上的巨大损失,看不开也化解不了这个心结,只能自杀了事。若他能有一灯大师的智慧(一灯当年对瑛姑的孩子见死不救,比他这件事的道德损失感要大得多),那么这件事便可另行化解,虽然不见得能完美处理,但总胜过了自杀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就是表达一个观点,善恶其实到了最高层次就不是那么分明了,非黑即白那是不成熟的价值观。执着更是极大的缺点,哪怕执着的是善恶。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7:00 +0800 CST  
为什么举了这么多家国天下、大善大恶的例子,这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又不密切。
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这些几乎已经成了不可质疑、不可思考的东西。涉及到国家、民族,有几个人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说这些其实并不具备根本意义,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都是暂时的,有时甚至是被扭曲的,颠倒的,被利用的。一旦这样说了,有无数智商、心胸即弱且窄的人就会疯狂攻击、谩骂。
尤其是年轻人里面,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越是身处社会底层的越是明显,这些早有历史可证,于是日本政府和希特勒可以毫不费力的煽动起本国青年去侵略他国,屠杀百姓。
那么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高大光辉到常人不敢质疑不敢思索的东西,包括善恶观念的本身,都去看透彻想明白,都不再执着,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当然就更容易解脱放下了。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能轻松打败萧锋,还怕打不过慕容复、包不同吗。
当然,凡事不可矫枉过正,善恶不二是不错,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当下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那就有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虽然一切都是虚幻无常的大戏,但你自己的角色得演好。
比如说,郭靖既然选择了固守襄阳城,带领满城军民进入了战争的流程,那么即便是他突然大彻大悟,明白一切国家民族的争斗都是过眼云烟,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也不能随便转身离开,不止是他,城中其它军人也都是如此,各有其角色所带来的职责,不能随便放弃,否则,襄阳立破。
再有就是,虽然蒙古必然灭亡大宋,这是大势,个人纵然粉身碎骨也无法扭转,但一个国家无故被侵犯,百姓被屠杀,也不能直接就屈膝投降。否则,后世的侵略者就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对主动来犯的侵略者,那是可以杀的。只不过,若是修心人,杀人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悲悯,既为了悲悯本国的百姓,使之免于被屠杀。也悲悯对方的将士,因为贪嗔痴,作下杀戮无辜的大恶。
杀他们既是为了救本国人生命,也是为了制止对方更多的作恶。这是以大慈悲心,施展雷霆手段,济世救人,宁可自己承担其中的因果。他心中明白,杀人是为了救世,是残酷人世中的无奈之举,对整个人类来说,即便是为反抗侵略而进行的杀戮,也只是饮鸩止渴,别无选择下的一种悲哀。并没什么值得自豪和兴奋的,不动声色的尽最大努力作战、击败敌人便是,不需要把杀戮同类当成赏心乐事,更不需要为了用对方人命换来的功勋而欣喜。作为真正的名将,应该是悲天悯人的反战主义者。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8:00 +0800 CST  
话又说回来,郭靖守城、殉城固然可敬可佩。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其它人,比如杨过、小龙女、郭襄、黄药师等,说这些人没有和郭靖一起守城殉国,就是卑鄙自私、就是汉奸。这种言论就是独裁的种子,以大义之名行至恶之事。一个国家如果不允许子民选择避世退隐,甚至逼着早已避世的人也要必须参军杀敌,那这样的国家,即便保住了,也是罪恶的渊弊,其国的人民也是被统治者鱼肉欺凌的羔羊。
神雕侠侣中,襄阳英雄大宴,郭靖、黄蓉邀请隐居多年的赵老爵爷和乌鸦山聋哑头陀赴宴,二人都没有参与。难道要因此斥之为汉奸、叛徒?按照某些执着者的逻辑,这二人武功高强,却不为国效力,抵抗蒙古,那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啊。
避世或隐居就是对整个世界的金盆洗手,不参与一切争斗,每个人都有选择这条路的权力,因为人家看明白了,一切争斗,小到两个人之间为了财色名利或理念之争,大到两个国家的战争,都不过是蜗角之争,千百年后都是过眼云烟。那人家为什么不能避而远之呢。
还有倚天屠龙记里,蒙古已经统治中原,张三丰武功大成,也没有全力去造反,推翻元朝啊。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这也是汉奸啊。还有当时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选择了忍耐度日,没有和蒙古人拼命,难道都要打成汉奸一派。
当然,反过来思考,隐居者、避世修行者也好,普通百姓也好,不应当因为自己不参与战争,而指责为了保家卫国而血战牺牲的将士。一切都是因缘际会,把每个人推到了当下的角色,各负其责,各走各路,谁也不要指责谁,因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38:00 +0800 CST  
因果规律,与其说善因与恶因,不如说是顺从与敌对,因为善恶往往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得失定下的标准,并不能全部准确,前文说过,人经常以善为恶或以恶为善,说到底都是人类的分别、妄想造就的概念。
比如发财这种事,大多数人认为是善果,其实如果善因善缘不够,定力不足,就可能因为骄奢淫逸、吃喝嫖赌甚至是吸毒引来灾祸,比如那些因拆迁暴富后,挥霍无度导致短期返贫甚至横死的人;生病则大多以为是恶果,但如果善因善缘足够,病人因此反省人生信念,以后注意保养身体,修心行善,那就其实是善果了。
所以用顺从与敌对描述就更准确一些。你顺从世界、众生,世界、众生就顺从你,你敌对世界、众生,世界、众生就敌对你。你令世界、众生快乐愉悦,世界、众生就令你快乐愉悦;你令世界、众生痛苦烦恼,世界、众生就令你痛苦烦恼。这就是因果规律的本质。
说了这么多善恶不二的道理,要强调的是,这是最高理念,是为了破解执着的专用药方。智慧、心胸不够的人,不要乱用,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以善恶不二为借口,从此善恶不分,对己不修善,对外不止恶。
有一句话极其重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做人也好修心也好,切不可好高骛远。善恶不二那是最高理念,没到那个层次之前就要老老实实地止恶行善,一点一滴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半点不能马虎。没有长期的具体事情的积累,是不可能直接真正彻底体悟到最高理念的。
修心过程中万万不可学倚天屠龙记中的朱长龄,原文:“朱长龄……当即从洞穴中钻了进去,没爬得多远,便到了五年前折骨之处。他心中只一个念头:“这小子比我高大,他能钻过,我当然更能钻过。”想法原本不错,只是有一点却没料到:张无忌已练成了九阳神功中的缩骨之法。
……这时双手给四周岩石束在头顶,伸展不开,半点力气也使不出来。心中却兀自在想:“这小子比我高大,他既能过去,我也必能够过去。为什么我竟会给挤在这里?真正岂有此理?”
可是世上确有不少岂有此理之事,这个文才武功俱臻上乘、聪明机智算得是第一流人物的高手,从此便嵌在这窄窄的山洞之中,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出。”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穿越回到1937年,做了全国军事总司令,明知道抗日战争必胜,这是最高理念,确信无疑的。但每一场战役也还是得殚精竭虑的去筹划、指挥,还得靠一点一滴的的战斗堆积起最后的胜利,不可能放任不管就轻松胜利,这就是事须渐修。
所以呢,不只是对自己心中的恶要尽力制止,对正在严重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恶行,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全力制止,只是心中不能因他人之恶行而引发类似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不到那个境界之前,不要妄谈善恶没有分别,否则就是卖弄嘴皮子,误人误己。
说到这呢,小结一下,要表达的就是分别、妄想要不得,那是所有人际关系矛盾的重要根源,因为它会告诉我们,这是好的,我要得到,我要亲近;那是坏的,我要避开、推远。
然后就产生了各种被认为是利益的事物,物质利益,情感利益,道德感利益。而除了道德感利益是无限的,不怕被分割以外,其它利益都是有限的,都具有排他性。那结果显而易见,要得利就要争夺,争夺自然就有矛盾,小利益还好办,大利益就要杀人流血。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43:00 +0800 CST  
举个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例子,比如某人低价买了二手房,各方面都满意,住了几个月,什么都好,吃得饱睡的香。然后某一天,突然无意中听到邻居议论,原来这所房子是凶宅,就在这房子里原住户老婆杀了老公,然后自己在屋里上吊了。
他一查证,确实是真的,不是邻居造谣。这下好了,所有的分别妄想就全出来了,他听过的关于凶宅如何不吉利的所有知识就都出现在脑海里了,这屋子怎么住怎么不舒服,进屋就觉得阴森森,晚上怎么也睡不安稳,那是非得设法搬家卖房或者和卖家打官司要求退房不可。
但这个房子,真的不能住吗?当然不是,前几个月他不知道的时候,住的很好,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啊。
那现在为什么不舒服,知见障带来的分别、妄想啊,他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他,“住凶宅有百害而无一利,”然后再经过第七识的执着一加工,再他心里就成了真理了,自然所有的感受都会变得极其不舒服。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了。
所谓“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会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这个例子简直就是这段话的最佳生活化诠释。
外界环境没有丝毫变化,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家具还是那些家具,一切都如从前。但他的心动了,一切就都恶化了,幸福马上变成了痛苦,心魔既生,烦恼立起,焦恼忧怖就全来了,哪还有平静从容。
如果是一位真正有定力有信念的修心人,碰到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动心,也就不会仅仅因为知道了一个信息而产生烦恼忧惧。如果他是单身,那么他会平淡的继续住下去,如果他有家人同住,家人极其恐惧,并无法通过劝解开导化解这种恐惧,那他就可以配合家人去起诉要求退房,只是为了化解家人的妄念而已,既不是必须退房,也不是必须不退房,要看其它条件是怎样的,再做决定,而所有的决定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他人心中不起恶念,这就是随缘而动。
生活中其它一切引起烦恼的事都可以此类推,你仔细反思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本来是可以没事的,都是因为你心动了才有烦恼。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44:00 +0800 CST  
如果只是分别、妄想,那还有救,毕竟还可以讲道理,还可以慢慢的自己想通,扭转那些错误的观念。但一进入第七识的程序就难办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就是执着啊,白话翻译就是钻牛角尖、固执、认死理。这就好比说,人有妄想是用手摸热铁,如果一触即收就基本没事,就算受伤也是轻伤,如果执着了,那就等于烫的皮焦肉烂也要死死握住,非重伤不可。
第七识最大的本事就是把第六识的那些分别、妄想出来的概念,也就是前文说过的知见障,自行给真理化了,然后就会理直气壮的和别人辩论、争执,因为他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嘛。最极端的例子,就好比IS组织。
即便能靠表意识强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与人争执,这些偏执也会长期影响整个第六识的表意识和潜意识,使整个人的言行、气质受到影响,一旦外缘恶化就会遇到逆境,甚至因为自己意识的错误判断是逆境加剧。
比如飞狐外传中,苗人凤的妻子南兰,对田归农就起了严重的分别妄想和执着。
原文:她睡在床上,……忍不住暗暗伤心:为什么当日救她的不是这位风流俊俏的田相公,偏生是这个木头一般睡在身旁的丈夫?……
她对他说:“你跟我丈夫的名字该当对调了才配。他最好是归农种田,你才真正是人中的风凰。”……
她于是下了决心。丈夫、女儿、家园、名声……一切全别了,她要温柔的爱,要体贴和热情。……但她已经下了决心,只要和归农在一起,哪怕只过短短的几天也是好的,只要和归农在一起,给丈夫杀了也罢,别了也罢。……”
她先是分别,苗人凤木讷无趣,田归农俊俏体贴;然后妄想只要和田归农在一起就会永远快乐幸福;最后再执着一下,为了以上分别、妄想出来的虚幻场景,决定私奔,就算是死也不后悔。可实际上最后她逐渐发现田归农的真实面目,就变得郁郁寡欢。抛夫弃女最后换得这个结果,何等的愚痴。
如果她不那么执着,只是分别、妄想。即便是已经私通并私奔了,那么苗人凤抱着女儿去追她时,原文:“厅上有很多人,但谁也不说话,只听到一个小女孩在哭叫:“妈妈!妈妈!抱抱兰兰!”即使是最硬心肠的人,也盼望她回过身来抱一抱女儿。”那时候她还能回头。可惜她执着过重,深陷其中无法解脱了。
再比如商震对马春花,马春花对福康安,令狐冲对岳灵珊,岳灵珊对林平之,游坦之对阿紫,阿紫对萧锋。统统都是先起了分别心,也就是告诉自己,这个人比其他人更优秀,更适合我;然后再妄想一下,我和他/她在一起就绝对幸福,如果失去他/她就绝对痛苦;然后就把这个想法当作了天经地义的真理去追求和捍卫。最后落得一生心伤甚至是丧命。
日常生活中的男女感情也大多是这个流程(欺骗感情的、以及只是为了某种目的婚恋毫不动情的例外),只是程度轻重不一而已。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47:00 +0800 CST  
当然,不是说因此就不能爱、不能谈感情了,毕竟绝大多数人是要恋爱结婚的。那么怎么能避免为情所伤呢?
那就是理智的去爱,随缘的去爱,绝不执着。无论有多爱一个人,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要把任何人在心中完美化了,无论对方看起来有多完美。更要明白,感情必定是有起伏的,没有任何一种感情是可以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必然要从热烈转为平淡。还要明白,一切都不是坚固不变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人心更是世界上最善变的,无论当初有多么亲密,多少海誓山盟,只要缘分尽了,就会无法控制的冷淡或分离,强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要说对方可能变得不再爱你,就是你自己的心念,你都没把握控制。
更何况人有旦夕祸福,英年早逝的人多得是,既有生离就有死别,没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更不可执着的认为感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认为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失去对方的人或感情,就从此不会再幸福。
比如说,任盈盈就没有执着的要求令狐冲必须心中只有她一个人,她允许令狐冲长期感怀小师妹。郭襄更没有因为爱上杨过,就执着的希望杨过离开小龙女和她长相厮守。这就是一种洒脱。
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无论你爱谁,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不会在失去时,极度失望甚至是绝望,痛苦的无法排解甚至自杀或杀人。完全可以云淡风轻、从容不迫的面对任何生离死别。并且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你会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情感关爱,更用心的呵护和关爱身边的亲人和爱人。
这段只用了感情来举例,其它事情也是同理。
要破解分别、妄想,可以用强行制止和转变观念的方式。简称“止”和“观”。要解脱执着,那就主要是靠“观”了,把执着看破-放下-解脱之。后续章节会谈到止观双运的内容。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5-12-17 14:51:00 +0800 CST  
第十五章、“止”、“观”及有漏之善(上)
有一句话叫做“历事练心,对境修行”。这是所有修心之人应该时刻铭刻在心的理念,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含义,大多数逆境都很难使你烦恼忧惧,大多数顺境也很难令你得意忘形。
历事练心,“历”是经历,经历种种事相,“练心”练什麼?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真的功夫,这是练功,这是真实的成就。没有接触各种境界时,你说你不著相、不动心,不贪财、不好色、不好名、不生气,那未必可靠。真正接触了,财色名利的诱惑放在面前了,贪念不生,嗔心不起,那才叫真正功夫到家。
《神雕侠侣》中,铁掌水上漂裘千仞出家为僧,法号慈恩,来到绝情谷与二十几年未见的妹妹重逢,最初时心境大乱。这就是对境修行的功夫不到家,导致心随境转,恶念发作。
原文:“慈恩……回首前尘,心中一阵迷惘。……他以往二十年隐居深山,倒还安稳,这时重涉江湖,所见事物在在引他追思往昔。常言道“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但若一见可欲,其心便乱,那里谈得上修为自恃?一灯这次带慈恩上绝情谷来,固是为了相救师弟和朱子柳,但也有使他多历磨难、坚其心志的深意。”
不经历世事磨砺考验的平静、不动心,终究是不可靠的。幸好各种机缘巧合下,加上一灯大师的不懈努力,慈恩终于大彻大悟,将亲情羁绊、前尘旧恨、昔日威名统统解脱放下,洒然离去。正所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26:00 +0800 CST  
简单的理解,“历事练心”就是说每经历一件事,首先,立即要关注的是心理的变化,情绪的起伏,并努力把心灵引导、控制到淡定从容、不贪不嗔(生气、愤怒的意思)的状态。主要把这件事当做一次锻炼心灵的机会,至于事情本身如何发展、处理以及成败得失,是放在第二位的。
“对境修行”意思类似,面对一个情境,无论大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必须全部当作是对心灵修养的考试。能保持住冷静理智、无忧无惧的心态,没有被各种忘形张狂的自得、酒色财气等欲望和悲怒狂喜等负面情绪击败,那就是这次修行成功了,考试过关了。如果再从中悟出一些正确的理念,那就更是优秀,等于是进阶了。反之,就是失败了一次。
普通人受到逆境、挫折,即便坚强的撑了过去,内心深处也会视之为伤痕,一道道伤痕积累下来,心境就会受到很大损害,性格会逐渐改变,或阴暗或沮丧或暴躁或抑郁或恶毒或疲惫或麻木市侩等等。
而历事练心的人会把一次次逆境视为一场场考试,每一次逆境,只要没有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那就是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一枚军功章,只会为之自豪、自信,绝不会有伤痕、负担的想法。所以,同样的人生起伏,同样的历经挫折,有的人越活越累,总想逃避压力。有的人就越活越轻松自信,豪情满胸,压力越大越振奋,正好借机验证自己、锤炼自己。
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心态其实就是任何时候都使自己保持一种局外人、观察者的视角,自己在自己的局外,自己观察、研究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控制自心的定力,并最终领悟明白世事人心的根本规律。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27:00 +0800 CST  
人遇到财色名利以及情感得失等境界现前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用比喻来说明,由低到高:把各种顺境、逆境比作一堆火,有五种东西放在火旁。第一种是干草,一遇到火,立即燃烧。第二种木柴,虽不会立即燃烧,但只要吹几口气,也就燃烧了。第三种铁块,铁虽然不会燃烧,但烧到一定的热度,也会熔化。第四种水,不但不能燃烧,而且还可以把火熄灭。可是如果把水装入容器中,还是可以被烧沸的。第五种是空,因为空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任你烈火怎样焚烧,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必然会自行熄灭。
在这五种境界中,第一种如同是最无定力、修养,缺乏智慧的普通人,心境完全被外境牵动,有得就喜而忘形,有失就或怒或悲。中间三种的木材、铁块和水,如同定力、修养由浅至深的三种人;最后一种“空”,才是圣贤的精神境界。
《神雕侠侣》中重阳宫被霍都放火,事后丘处机与郭靖对话的原文:丘处机将手一挥,笑道:“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宫殿馆阁,尽是身外之物,身子躯壳尚不足惜,又理这些身外物作甚?……“其实我眼见重阳宫后院为烈火焚烧之时,也暴跳如雷,此刻才宁静了下来,比之马师哥当时便即心无罣碍,我的修为实是万万不及了。”
丘处机当暴跳如雷之时,也就是木柴的修养,面对逆境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幸好他毕竟是修行人,还是有些定力的。所以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制止了愤怒的持续,这时可以说是达到了铁块的层次,但他终究是不稳定的。
而马钰应该已是心静如水的境界,重阳宫被烧,当时就心无波澜,不嗔不怒,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当然,马钰应该还是达不到空的境界,也就是说,当逆境再升级的话,他就恐怕是控制不住了,也就是前面说的,水放在容器中也会被烧沸的。比如,全真七子如果一次被杀五人以上,只怕他就要急怒攻心了。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28:00 +0800 CST  
那么草、木、铁、水、空,沾火就着的草我们就不多说了,这样脾气暴躁或极度自卑的人是极少数的,他们也很难主动修心养性。
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想过修心问题的普通人,是处在木材的阶段,他们虽然不会很轻易的得意忘形或怨愤不甘,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初心。也就是说,虽然不会马上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开始还算平静,但稍有风吹,就会心动。
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类似情况,有些人面对事情时本来没想那么多,但当听到外人说出一些话语时,心中立刻就起了妄念。
比如:你老公现在有钱了,小心他学坏找小三啊;你老婆现在升职了,女强人啊,天天出去应酬,小心给你戴绿帽子啊;你儿子怎么长得一点都不像你呢;你看你,出来喝顿酒还得受老婆限制,她不就是因为赚钱比你多,瞧不起你吗;你生了女儿,小心你老公和公婆对你不满啊;你老公连几千元的东西都舍不得给你买,那就是不爱你,和他过日子还有什么意思;男人怎么能做家务呢;女人怎么能不掌握家庭财权呢;你儿子考得这个大学马马虎虎,不如我儿子那个学校好啊;你买的这辆车(房子、衣服、化妆品等等)有好多缺点啊,性价比不高啊;你这么大年纪该找个人结婚(生孩子)了;你父母把财产都给了你弟弟(哥哥或姐妹),对你不公平;某某人(同事、朋友或领导等)昨天说那句话,好像是含沙射影的针对你啊;某某人平时干活没你多,业绩没你好,奖金怎么比你高啊;这次升职应该一定有你啊,要是没有你,那可太不公平了;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29:00 +0800 CST  
说这些话的人,有的就是不怀好意的的挑拨或赤裸裸的嫉妒。有的是潜意识里看不得别人生活平静幸福,心情淡定从容,以搅乱别人心境为乐事,把这种有意无意的嫉妒和恶意掩藏在貌似关心的面具下。对于这种人,请大家牢记一句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无论对方表现的多么古道热肠,多么为你鸣不平,其人品都已经是十分可疑,动机更是不良。
还有极少一部分,是没有恶意,但因为思想观念的狭隘,总想把自己认为“幸福”、“正确”的生活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如果人人都按照他(她)的生活轨迹走下去,他(她)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告诉自己“看,我这一辈子活的多正确、多明白,身边人不都得这样活着,我的三观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能这样对你的人,以亲戚居多。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这种心态,本来挺开心的,却被别人的几句话,就搅得心绪不宁。然后,猜疑、嫉妒、怨愤、不甘、忧虑、焦躁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就被牵动出来了。这些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即便被理智强压下去,也会或快或慢、或轻或重的、有意无意的找个因由发泄在亲人或外人身上。
以上都是负面语言的引导,还有一种情况是捧杀,别人出于各种目的或想法,对你大肆褒扬、赞赏,你就洋洋自得了。
这两类情况都是心随境转,是愚痴啊。自己的事自己判断、自己处理,即便因为信息不足或判断失误做“错”了什么,这个“错”也可以成为经验教训,成就你日后更大的“对”。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30:00 +0800 CST  
别人无论什么动机来说这些试图乱你心神的话,你都不应该受到影响。否则,一切生活轨迹和情绪都被外界诱导着发展,你哪来的自信,自己潜意识里对自己都会下个定义,“我就是个墙头草,没有做决断的能力。我是个玻璃心,承受不了任何冲击。”天长日久的负面自我暗示下来,对心灵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情绪完全被外界环境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这和刚愎自用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他人给你提供了以前你不了解的确凿、真实的信息,你因此调整对某人某事的处理和应对方式,这是很正常的。前文指的是,不应因为外境的转变而动摇心境,生起负面情绪。
说到这里,我们还得反向思考一下,有些话我们听了不舒服,那么我们也就不要对别人说那种消减对方幸福感的话语,将心比心嘛。
那我们既然要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当然就不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要努力的调整自己。一般人对自己的心是比较放纵的,即便偶尔做些调整也是一种娇惯的态度,要是受点委屈时忍了下来,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夸得不得了,觉得我好宽容,好悲壮啊。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惯着它,应该告诉它最多的就是,你错了,你又让“本我”冒头了。任何事不吃苦、不努力都不会有大的成就,修心也是如此。
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和思考,到了铁块的境界,就不大容易受他人影响了,一般的得失也放得下,但一些较大的顺、逆境还是经受不住,仍然会动心,比如亲朋好友的离弃与背叛,自身有了一定成就带来的傲慢、张狂,或财色名利方面的重大诱惑等。如果他(她)能够较快的反省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那么问题还不大,如果就此滑落下去,那么就可能会推翻以前自身坚持的理念,改变初心。
到了心静如水时,那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除了至亲的生离死别还可能撼动心境,其余一切财色名利,身外之物的得失,都不能引发贪嗔痴了。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31:00 +0800 CST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不同意,觉得活着就是靠爱情、亲情来支持人生意义的,失去了这些还不能悲痛,那岂不是没有人性。抱有这种观点,那是对人生意义思考的不透彻,对世事无常这个根本规律,未能深信。
世间万物,一切生命有生就有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既然人人都必须死,为什么我们所爱的人就不能死。一切相聚最终必然分离,人人都可能分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被分离。怎么可以那么贪心。
当你对感情有了执着的贪恋,就必然会有忧惧发生,因为你害怕失去,一旦失去就必然痛彻心扉,越执着就越痛苦,而有些分离是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无论你多抗拒,多深爱也阻拦不住。
所以说要放下对感情的执着,解脱感情对心灵的束缚。放下、解脱是避免情感对理智的蒙蔽,而不是放下慈悲心、关爱心,以此为借口,对身边人冷漠无视。
越是对感情没有奢求和期望、不求回报,越是要对他人诚挚关爱和付出,这样才彰显出你的慈悲和宽宏。否则对别人的爱,也不过是试图交换回来情感的满足而已,一旦抱了交换的心态,得失不均衡时自然就要怨怼或伤悲了。
放下对感情的执着,指的是,当他们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尽力去关爱,一旦无可挽回的分离或失去,就要马上放下,不是说一点不能悲伤,而是悲伤的原因主要是悲悯人类生命的脆弱易逝,由自己此刻的痛苦,感受到众生失去亲人的痛苦,由此生起慈悲之心。而不是只悲伤自己失去了一个能给自己情感温暖的人,而且把心念长时间的驻扎在这份悲伤上。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33:00 +0800 CST  
悲悯和悲伤完全是两个概念,悲伤总是离不开“我”的利益得失,有物伤其类的意思,悲悯则是对万物苍生的大爱,“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当然,如果彻底看透了生死,那就丝毫不用伤悲了,这样的人,即便自己临终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和畏惧,对他们来说,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一场旅行的结束,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所以,庄子丧妻,鼓盆而歌,我们不能认为他是薄情寡义,实在是境界不同,感受和做法自然不同。
而且,即便纯从实用角度出发,如果一场生离死别,已经注定发生,无法挽回,那么你悲有何用?能改变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实吗?既然改变不了还要折磨自己,那不是愚痴是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悲伤,主要的作用是无意识下维护自己的道德感和情感利益。如果不悲伤,他(她)会怀疑自己的道德层次,觉得自己薄情寡义,越悲伤他越会觉得自己是重情义的人,这样也会一定程度的增加他的自信,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嘛。
而且悲伤也是一种情感抚慰和满足,也就是说,他(她)潜意识里会告诉自己,我已经为你痛苦到茶饭不思,憔悴不堪,说明我对你的亲情(爱情)是真挚无比的,我这样折磨自己,对得起你曾经为我付出那么多。痛苦的时间越长,他(她)就越觉得对得起离去的人。然后等到,他(她)觉得这种痛苦,足矣和对方的付出均衡时,他(她)就会有意无意的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悲伤下去了。然后他(她)才能放下这个心结,开始新生活,重新寻找快乐和幸福。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潜意识中为了符合重情义的标准,悲伤一辈子的,这是极少数,就不多说了。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37:00 +0800 CST  
当我们明白这些之后,就不会轻易的悲痛欲绝了,可以把悲伤转化成悲悯。有些人可能会疑惑,现在一切都讲人性化,悲伤是符合人性的,悲悯是逆人性而动的,为什么一定要悲悯呢?
办理具体事务,为人处事上,大多是以顺为贵,以逆为贱。处处和人对着干,你很难有一个顺利的人生。而修心则相反,对于人性中的种种恶念、私心,就是以逆为贵,以顺为贱。
《天龙八部》中童姥想要说服虚竹时,虚竹的一段应对,原文:童姥喝道:“呸呸,胡说八道!你武功低微,处处受人欺侮,……这世界上强的欺侮人,弱的受人欺侮,你想平安快乐,便得做天下第一强者。”
虚竹念经道:“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童姥的想法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一切要争要抢,要压在别人头上,这就是“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而经中有云“智者悟真,理与俗反”。所以,修心的人,常会感受到一些他人对你三观的反对,这时候,请不要迷惑与动摇,记住这句“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如果没有一个人反对你,那说明你没有悟到真理,有人反对你才说明你可能掌握了真理。

楼主 诸法空相ok  发布于 2016-03-01 15:38:00 +0800 CST  

楼主:诸法空相ok

字数:68386

发表时间:2015-06-08 21: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9 23:22:52 +0800 CST

评论数:4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