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经典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字幕修订版)

九兵团的末日来临了。



注意这辆吉普上的9CA的字样,说明这是九兵团的车,《淮海》中的七兵团、十二兵团等等,其吉普都有专门的数字标志,可见本片之细致。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3 23:37:00 +0800 CST  
全歼九兵团的场景也是很壮观的,这里只是截几张图。




这段航拍据说是一次完成的,这对导演的组织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3 23:38:00 +0800 CST  
也许就像前面的网友说的那样,九兵团就这么窝囊地失败,肯定有人是不服的。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3 23:39:00 +0800 CST  
东北国军,现在只剩下沈阳、营口。而卫总司令现在在干什么呢?


难道是在等待组织吗?


结果还是被架着逃离了。(这话好像哪里有点不对。)


其实廖兵团覆灭之时,国军方面的飞机连着两天报告说在辽中通往沈阳的路上, 有一群大约一万人的部队在前进。沈阳方面一直以为是廖兵团突围出来的。等这帮人来了才知道,原来是锦州附近地区的一些保安团、以及一些富户组成的逃难队伍。一方面这是欺负TG没有空军,另一方面也说明东野行动之迅速。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3 23:40:00 +0800 CST  
辽沈战役至此结束,对于TG来说,这是他们历史上第一次面对KMT有了军事上的优势。


辽沈战役完结 明天继续淮海战役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3 23:41:00 +0800 CST  
腐败一会儿 晚点儿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4 18:34:00 +0800 CST  
这两天应酬比较多 刚刚打了一局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0:45:00 +0800 CST  
《淮海战役》一开篇,仍然是介绍双方的最高统帅。




TG这边已经准备动手了。当然,这时候的“淮海”的概念和真正打起来之后形成的概念还远不是一会事。

华野和中野的联合作战,正好和蒋军的各自为政形成了鲜明对比。


KMT方面,颇有些“大厦将倾各自逃”的光景。


“小诸葛”如果能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可能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0:51:00 +0800 CST  
上一部《辽沈》中提到,淮海的第一阶段是去打黄百韬,可是这边华野还没有出场,中野却先出场了。


刘帅这时还在教小参谋一些小常识。



这两位是刘帅此时的助手,后面也没有什么戏,主要只是露露脸。特别是李达在影片上映时还在世。
问题是,黄维现在就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太早了一点吧。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0:56:00 +0800 CST  
不过刘帅的判断还是很精到的。


这里的这封电报和历史上真实的电报基本一致。可以说是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的原因之一。
由于刘和陈、邓这时还没有会合(他们分兵的事在《辽沈》中有提及),所以是电报开头是“中央军委并陈、邓”。
这里的津浦路是指天津到南京的铁路,因为当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铁路只到浦口,所以称津浦路。

原来的字幕里这一段错误很多,比如把“盖如此”写作“该如此”,不敢想象刘帅会对军委用这种口气说话。


陈、邓接此电报,当然也没有什么异议。他们是一起去过法国的,没事的时候便开始怀旧了。


这首诗,大家如果读一下的话,其实也有点文艺范。



ps--------电报原文是: 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建议中野主力截断徐宿间铁路致中央军委、陈毅、邓齤小平的电报(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三日) 军委、陈邓: 一、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江日已全到),邱[倩泉]刘汝明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授,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授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0:59:00 +0800 CST  
国军似乎认为共军还不会大举出兵,似乎还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布置。



只是为什么要把部队这样纵向地放在铁路两侧呢?这样调整的目的何在?
不过看到作出这个计划的人,我也就释然了。


当然,郭厅长的这个布置,如果能得到彻底执行,国军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太惨。毕竟几个兵团能在比较近的距离内相互策应,共军想打出后来的实际战果,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是……,难道还有比郭厅长更高级的“匪谍”吗?不敢想象……












,我来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淮海战役发生前的历史背景。
淮海战役是三野主打,就先从三野说起,三野在参加淮海战役前,步兵纵队共16个,包括1、2、3、4、6、7、8、9、10、11、12、13、中野11纵、鲁中南、渤海、两广纵队。带数字番号的纵队中,人最多的9纵接近4万,人少的2万多,平均3万左右,鲁中南、渤海、两广这种纵队兵力是几千到一万出头。
从战力角度考虑,1、4、6纵是粟总担任新四军一师师长时新四军一师的部队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粟总的嫡系部队,在与山东野战军合并前称为华中野战军,粟总就是带领4、6纵打的七战七捷,这3个纵队的特点是野战能力极强。
第二大坨就是许世友谭震林的山东兵团,9纵头号打手,13纵后起之秀,这两伙都是胶东子弟兵(和东野守塔山的4纵是亲戚),加上原属新四军系统的7纵。
第三大坨是3、8纵,也是山东子弟兵,特点是旷工比较多,玩攻坚比较强。
第四大坨是苏北兵团,2纵带着11、12纵两个小弟。
10纵只有2个师,但稳坐全军狙击第一宝座,长期以来作为一路偏师单独行动。
16个纵队中,最强的纵队包括1、4、6、9、13,稍差一点的有3、8、10、2、7,酱油纵队是11、12、中野11纵、鲁中南、渤海、两广,
在淮海战役之前的济南战役中,粟总和军委的算盘是攻城打援,以山东兵团为主进攻济南,其他纵队在济南以南静候徐州的邱清泉(第2兵团,主力是五大主力之一的5军)来援,兵力分配大约是攻城集团44%,打援集团56%,济南战役的结果是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8天拿下济南,邱清泉还没出发战役就结束了,这一战彻底暴露了许世友等原山东野战军将领与粟总之前的矛盾(这种矛盾说来话长了,总之三野的山东野战军和新四军两个系统从来不是同心同德),济南战役后马上进行了第二次曲阜整风会议,会议结果是许世友离开部队去干地方,粟总的嫡系但从来不服他的1纵司令叶飞称病离任,但是也最大可能得保证了粟总的令行禁止。
国军这边,济南战役打完,国军的配置就像电影里说的摆了个一字长蛇阵,从徐州往东一直到连云港。
大主力肯定是徐州附近的3个兵团,其中邱清泉的第2兵团最强,包括5、12、70、72、74这五个军,5军不用说,国军5大主力之一,其他4个军也不弱;李弥13兵团包括8、9两个军,这两个军也是多年的中央军嫡系;孙元良的16兵团包括41、47两支川军。
徐州和连云港中间的新安镇是黄伯韬的第7兵团,25军仅次于国军五大主力,100军也是中央军嫡系,加上粤军的63和64军。
连云港有个川军44军。
此外,蚌埠还有国军李延年、刘汝明的6、8兵团,共7个军左右,因为是配角,就不细提了。
还有一个大家伙,从武汉增援徐州方向,就是黄维的12兵团,包括10、14、18、85这4个军,其中18军是五大主力之一。
中原野战军此时有6个纵队,分别是1、2、3、4、6、9,纵,陈赓的4纵兵力三万多,其他纵队一两万。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03:00 +0800 CST  
听了郭厅长的布置,徐州剿总的各位都沉默了。作为徐州剿总司令的刘峙只能出来调节一下气氛。


不过他手下的诸将可轻松不起来。


邱清泉是主张就在徐州一战的。


这两位酱油角色也只是随大流。(李延年的九绥区很快就被取消了,后来他去蚌埠率领了一个新的兵团,不过一直没什么作用。)


非嫡系的黄百韬一下子实力大增(注意这里的四十四军)。


七兵团的强大当然引起了别人的嫉妒。


而真正面对敌人的三绥区,似乎又处在“爹不管,娘不要”的境地。老冯真是无语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08:00 +0800 CST  
在徐州剿总扯皮的时候,华野的部队已经南下了。


还在路上的粟大将知道了黄百韬已经开始向徐州撤退的消息。


要是追不上黄百韬的话,这就麻烦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10:00 +0800 CST  
知道了黄百韬向徐州撤退,粟裕便想怎样让七兵团的速度慢下来,这样就牵扯到了过运河的问题。



是的,这里就是当年黄百韬兵团过运河的地方。拍电影的时候,铁道部专门让陇海铁路停运了2个小时。剧组也拼命在2小时内完成拍摄。而这里担任群众演员的是12集团军的一个师。




ps---------------------新安镇距徐州不过200公里,北面有三绥区的西北杂牌挡枪,中间有13兵团接应,正常情况下仅靠一座铁路桥足够撤退了,只不过原地等了44军两天后,三绥区的59和77军起义,刘峙判断三野来打徐州命令13兵团回徐州,三个原因让黄伯韬本来充裕的撤退时间变成负数了。
本来杜聿明在徐州,为了收复济南,整的是攻势阵型,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是攻击主力。结果老头子着急东北战场,把杜聿明调过去。留下刘峙主持徐州局面。结果经福兄不了了之,既不变动阵型,也不行动。结果在陇海路一字排开。不知道将某人为什么把这个饭桶放在这个位置。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13:00 +0800 CST  
ps---------------7兵团在新安镇等44军,13兵团原来在徐州和新安镇中间,三野南下之后13兵团没等7兵团,先跑回了徐州,即使这样黄伯韬还是来得及在华野南下之前赶回徐州,但国军没想到的是,华野的7、10、13纵南下,三绥区的77、59军在何基沣、张克侠的带领下起义了,于是华野的7、10、13纵直接插到了徐州和7兵团中间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14:00 +0800 CST  
7CA25A,即七兵团二十五军。


这时,突发情况出现了。


何、张二人不能说叛变,应该说归队。


直到这时,黄百韬才醒悟


难道你在此时才想到浮桥的问题吗?


至于为什么刘峙要把四十四军从陆路撤回徐州而不是走海陆南撤(毕竟连云港是港口),主要原因之一是








ps-----------------------四十四军其实是老刘的镖师,护送自己的小金库的。另外 张克侠这个时候已经加入TG20年了...总理兔单线直接领导的。。。何基沣这时加入TG也快10年了,这俩哥们等的就是这一刻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18:00 +0800 CST  
黄百韬于是就这样被围在了碾庄。而蒋也不意外地想到了自己最得力、最信任的将领来解决困难。


而共军这边,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刘、陈、邓这时已经会合,而他们的目标用刘帅的话说是






ps--------想起亮剑里,刘帅训得李云龙这帮骄兵悍将跟孙子似的,一个个还甘之如饴。也就刘帅这种资历地位的能镇住他们,让一帮大老粗,兵痞子拿起书本学兵法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20:00 +0800 CST  
蒋所倚重的杜聿明回到了徐州剿总。而刘总司令善于活跃气氛的天赋又一次得到了施展。



杜副总司令可没时间笑。他的计划是这样的


可这个计划一提出就被否定了。可惜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23:00 +0800 CST  
杜聿明想找刘伯承没有找成,刘却找上门来了。
中野乘宿县空虚之时,一下子就斩断了“常山之蛇”的蛇腰。


应该说徐州剿总把李弥、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往徐州,是造成黄百韬被围和宿县被占的主要原因。而从战役发展看,这两部都是很致命的。哎,杜聿明要是早点回到徐州,也许情况不会是这样。


中野当然也不是没有危险的。


ps-----刘总司令担心三野打徐州,把徐州东面的13兵团和南面的16兵团都撤到徐州,导致7兵团在徐东被围,为解黄伯韬之围又要从徐州向东把13兵团扔的地盘打回来,徐州南面也被二野掐了脖子,徐州集团在战略上被包围,又得指望蚌埠得6、8兵团把16兵团丢的宿县打回来...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25:00 +0800 CST  
于是,关系到战役如何进行的争论在国共双方的统帅部都开始了。 国军方面,到底如何摆脱困境;共军方面,是进一步扩大战果还是只限于干掉黄百韬。 下面的这场隔空辩论是《淮海战役》甚至是整个三部曲的精彩段落。所以全部截出图来,以飨诸位。
@光轮骑士大周@艾滋瑞奥 经典来了


常大队长那个二次北伐说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在自己的国土上外交官被倭奴把鼻子耳朵都割掉残忍杀害了,还有个济南惨案,大队长屁都不敢放,还有脸弄个绕道北伐,就这一件事就把北伐的脸都丢尽了,大队长每次提起还挺洋洋得意的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29:00 +0800 CST  

楼主:宋神宗赵頊

字数:36705

发表时间:2016-01-04 0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27 08:16:51 +0800 CST

评论数:2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