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经典电影《大决战》三部曲(字幕修订版)

蒋总统的士气加成还是很有效果的。邱清泉和李弥这就来解黄百韬的围了。(只是李弥不要那么早就跑路的话,这个围根本就不存在的嘛!)
但是像邱清泉这样的悍将,对于解围什么的,真是兴趣不大啊。







ps--------貌似当时邱清泉是三个师轮流上的 未尽全力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31:00 +0800 CST  
邱清泉的行动迟缓(是不是没出全力就众说纷纭了),让被围的黄百韬着急了。


于是,国共双方所有人都在盼望的黄维,终于出场了。



这个镜头不用说,其本身就是经典了。


说黄维是书呆子还真是,一出场就掉书袋。








ps------------黄维左肩挡住的人是朱文泉,当时在12军干师长,后来的南京军区司令,龙套的部队都是他的兵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34:00 +0800 CST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315870/这可是经典哦@光轮骑士大周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36:00 +0800 CST  
认真的黄维,一气推进到了南坪集,一个即将和碾庄一起留名军史的地方。


注意这里的12CA18A,有了前面的提示,这是什么意思就很明白了吧?


从这辆吉普里下来的应该是杨伯涛,著名的十八军的最后一任军长。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38:00 +0800 CST  
“徐东大捷”是大决战电影中与史实相差最大的一个地方,值得好好一说。
碾庄在徐州正东60公里,三野的4、6、8、9、13这5个纵队包着黄伯韬7兵团的4个军在打,三野的1纵单独在窑湾搞定了7兵团的63军,目前作为全军预备队在休整,阻援集团由10纵主打,7纵和中野11纵配合。此外2、11、12纵也在赶过来。
国军增援集团包括邱清泉的2兵团和李弥的13兵团共7个军,邱清泉上来就用5军的200师(这个师不用多说了吧,戴安澜的部队,5军第一主力),7个军打华野的2个半纵队,华野稍显吃力但还顶得住(主要是10纵这个全军第一阻击王牌抗得动)。
这时186的路子又野了,说你粟裕打黄伯韬的意思不就是吸引邱清泉来支援吗?现在邱清泉出来了,应该暂停攻击黄伯韬,阻援集团慢慢后撤,把邱清泉的2兵团和李弥的13兵团拉出徐州,再以剩余的几个纵队包抄敌后,直接把邱李围起来,粟裕一听头都大了,最强的8个纵队,5个在打黄伯韬,1个在休整,2个挡着邱李,拿毛去包抄敌后?但是186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执行起来恐怕包抄敌后的几个纵队会被邱李会同徐州的16兵团来个反包围,那麻烦可就大了,这就是粟裕后来忆其战争经历中的第二次精神高度紧张时期,后来实在没办法,让阻援集团后撤(杜、邱把这一后撤说成了徐东大捷),同时派了2、11、12三个纵队走潘塘去“包抄敌后”。
国军这边,眼看正面进展缓慢,杜、邱也想出个主意,派2兵团的74军同样搞了个包抄,结果74军和三野的2、11、12纵在潘塘撞个正着,打了两三天闹了个平手,再打下去也没意思了,于是双方撤军,杜、邱由此判断出粟裕有包抄其身后的动向,向东攻击变得谨慎起来,粟裕也请示186,下定决定先把黄伯韬拿下,再找机会收拾杜邱集团,7兵团的顽强已经让土共放弃了包围7兵团吸引2兵团支援并在野战军拿下的意图了。
放在电影里,由于2、11、12这三个纵队打不赢74军这个重组军的史实不能体现在电影中,所以阻援集团后撤的原因无法解释得很清楚,同时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邱清泉变得谨慎小心,经过深思熟虑,只能给邱清泉安排了"不要伸出太远,一定距离迅速收回、脱离战斗"这样的台词,给邱清泉背上了自私自利的锅,谁让他是被击毙而不是被俘虏呢?如果邱清泉的结局和杜聿明一样,这段电影恐怕又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39:00 +0800 CST  
在国军步步紧逼的时候,编导却让我们暂时放松了一下,镜头转到了支前民工的身上。我个人认为这个段落是本部影片中必不可少的段落,拍得也很好,只是放在这里有点突兀。


这个应该是对照着当时民工的实物做出来的道具,但我找不到原文物的照片了。



这个戴孝支前的镜头也是很感人的。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44:00 +0800 CST  
不管怎么说,邱清泉一步步逼近了碾庄,而华野再也拖不起了。于是马上就要发动对七兵团的总攻。


王建安是山东兵团的副司令,而正司令是许世友,因病未参加淮海战役。


真希望这个部署是由粟大将来说啊。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46:00 +0800 CST  
黄百韬已经穷途末路了。


这位属下力劝他突围。


不过老黄似乎已经放弃了逃生的希望。


ps--------------关于黄百韬之死,TG说是被击毙,KMT说是自尽。电影中采取了折衷的表现方法:自尽未成而被击毙,这稀泥和的有水平啊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5 21:48:00 +0800 CST  
既然已经解决了老黄,现在就要来解决小黄了。


毕竟,按影片中的描述,中野打黄维是286争取来的任务。在真正动手之前,286还是想得到186的明确指示。


他没有想到等来的是:“一切OK,但是……”:


看了这个,再看以后杜聿明被蒋介石耍(我实在找不到别的词了)得团团转,就知道谁能最后胜利了。
ps-----------------186肯放权,放手让部下发挥,不过多干涉。蒋委员长喜欢亲力亲为,搞越级指挥,搞出过亲自调到某个团的事情。话说林帅也喜欢越级指挥,但林帅是精密计算的结果,蒋委员长嘛,要是会精密计算,当初北伐时他的第一师就不会全师被击溃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2:57:00 +0800 CST  
小黄被包围了,不过毕竟是国军的主力,很快就能稳住阵脚。(中野刚开始时乐观地估计两天就能搞定小黄,但马上就清醒了。)


顾总长又来欺负TG没有空军了。他很钦佩小黄的防御能力。不过总是被围着也不是个事。


小黄则表示:我们马上就能突出去!




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结果叫廖师长一忽悠变成廖师一马当先了。然后廖师长是TG……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00:00 +0800 CST  
四个师要突围,估计有三四万人。


防守的只有两万多,不太有把握啊!


不过,幸好TG的人脉就是强。四个师里自愿打头阵的就是廖运周的一一〇师。而一一〇师为什么要主动打头阵呢?


你知道为什么廖师要除外了吗?
ps---------------廖运周是黄埔五期,27年就加入过我党,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一直与北方局朱瑞单线联系,而且走到哪都能和组织联系上。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02:00 +0800 CST  
看到前面有too young too simple的小兔子在问“为何”廖师要除外。
哎!实在是还没有学到“腹黑”的真谛啊!
没办法,只有提前剧透了。


ps--------------据说为了推卸某战失败的责任,郭汝瑰和刘斐互相指责对方有共谍嫌疑,结果解放了发现原来都是共谍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03:00 +0800 CST  
回到剧情中来,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廖还没有起义,起义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毕竟后面就是国军三个主力师,一旦发现问题打起来的话就麻烦了。(历史上小廖是一边跟黄维通话:“一切正常,我们已经出来了”,一边通过TG阵地的。等后面已经打起来之后,就直接把电台关了。)


刘帅所说的当面的一个纵队,就是中野六纵。而286问他抗不抗得住的,就是


六纵的司令员影片中没有出现,其实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王近山。
(演杜义德的宁晓志后来还演了《水浒》中的吴用。)
“烧铺草”是大别山区的土话,因为当地人穷,只能睡在草上。人死之后就会连他的铺草一起烧掉。这里杜义德的意思就是:我已经准备好牺牲。
但是自己死不要紧,死掉了阵地还是被突破就不好了。于是他想多要点人守住阵地,没想到286火了。


中野这个时候能围住黄维其实也是“薄皮包了个大馅”。为了吃下黄维,286也是下了狠心的。


这句话是他实际说过的。


连一向说话文雅的刘帅也不得不用粗了。


(原字幕这里的第一句是“都说你们是军夫”,什么跟什么啊!)



这里要说明一下:刘帅问属下“有没有XX”,其实不是在这里,而是刚刚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无后方作战,大家的情绪都很低。后来拍《大转折》的时候也用了这个梗,而且是用到了正确的时间和地方。这里用这个梗,主要是突出中野首长的这种不要命的劲头。只是苦了杜义德,本来按历史,当面防守的就是六纵和一个陕南旅,他在影片的这里必须出现,可用了这个梗之后,搞得好像他是没有XX的了。而且杜义德一直活到了2009年,所以影片这里也就无法点出部队番号和人物姓名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06:00 +0800 CST  
终于,剩下的三个主力师的突围还是被防住了。但中野的伤亡也是很大的。


这里我估计是编剧的艺术加工。因为就我看到的材料,防住黄维兵团的这次突围的战斗中,伤亡最大的就是和六纵算在一起的那个陕南旅。这里的三团三营应该是陕南十二旅三十五团一营。一个营,如果足额的话应该有800人,这个营此战之前就只有200多人,此战之后只剩40多人了,但阵地一直还在。
当然,我的学识有限,也许这里的三团三营是确实存在的,跪求众位高手指点。


后面的这个重建三团三营的戏,在我看来可能就是网上流传的《淮海战役》中“加戏”或者“补拍”的部分了。


新的三营长和这个新战士,估计就是“加戏”部分的主角。
另外,这最后两个字读作“水泡”,但指膀胱。




小黄这下子是被围住了。中野也开始了总攻小黄的准备。


这里为什么要特别介绍这两位呢?看下一张图你就明白了。


是的,这两位就是后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没良心炮”的发明者。
特别是聂佩璋,他原来是国军,因为实在看不惯国府的“不抵抗”政策,才投的共军。注意,他不是“解放战士”,他是自愿来投的,因为他知道TG的部队是打日本人的。KMT的“不抵抗”,现在害到自己头上来了。如果KMT抗战积极些的话,现在又怎么会被TG掌握这种大杀器?搞不好还是中野他们要经受“没良心”呢!


为了打破黄维自诩的防御,中野也发扬了著名的坑道战法。挖,挖,挖!


影片拍的这一段其实是在黄海边的滩涂上,反正这些坑道又不要用很久,而且在滩涂上挖也比较省事。
这个坑道战法其实是从华野学来的,据说华野就是这样挖掉黄百韬的防御的。也有人说是陈赓发现这种战法的有效。总之,黄维的阵地就被这样越挖越小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11:00 +0800 CST  
黄维被围困,美国人也看出来蒋介石气数已尽。这不,司徒雷登大使直接来找李宗仁了。


后来蒋的下野、李的上位,都和美国人的态度有关。美国人的这种作法,后来南越的吴庭艳也是深有体会。


应该说司徒雷登是中国的朋友,却不能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喜欢的是中国文化,他接触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中国最广大的平民百姓。这在平时没问题,但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在历史巨变的漩涡中,他的这种“清流”态度就很狭隘了。毕竟他是学者出身,被赶鸭子一样赶上前台当这个大使,也是不得已。再加上以他名字为题的著名文章的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定位就颇为尴尬了。应该说,他是为美国在中国内战期间的总体外交策略的失败背了黑锅。毕竟像前面提到的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就被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完全无视了。以至于70年代双方重新接触的时候,美国人重新审视和中共交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机会。


ps--------------豫湘桂等战役告诉全世界,国府就是一个废物中的废物,这样的废物面对日军尚且这样,面对远比日军强大的苏军,国府的表现就更不用说了,到时候美国不但要投入不计其数的资金、物资不说,还得大量流血去亲自对付苏军,这在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可以说,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战后的计划中就已经准备抛弃中国了,可以说,解放战争是美国给国府的最后一场考试,如果国府能够交出一份好一点的答卷,告诉美国人自己长进了,美国人也许还会考虑一下,但是国府依旧吃了个鸭蛋,美国人那就只能耸耸肩说Sorry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14:00 +0800 CST  
蒋也知道小黄被围,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正愁没有办法的时候,他的智囊陈布雷又来献计了。


虽然现在才提醒蒋要收拾民心有点晚,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史记》的原文是“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赴,同利相死”。老陈这里是化用,而不是直接引用。



不过等到他说出自己的办法之后……

蒋就翻脸了。


于是,陈也就只有去死了。
原来的字幕中是“自怨……”,查过陈的遗书之后发现是“自验……”,遂改之。

原来的字幕中是“自怨……”,查过陈的遗书之后发现是“自验……”,遂改之。






ps---------------说到这里 我想到明末崇祯要大臣捐钱的段子了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19:00 +0800 CST  
反正蒋总统是不愿意出钱的,那也就只好出兵了,而手头能用的兵也只剩下在徐州的三个兵团。所以急招杜聿明回京(南京)商议,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蒋知道杜不愿意,于是也就恩威并重了一把。




这样的小恩小惠也的确是可以笼络人心的。杜在后来回忆说虽然知道出徐州肯定会完,但是“江山是他的,他要丢,我也就随他去吧”。


不过,依杜对蒋的了解,预防针还是要打的。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31:00 +0800 CST  
美国人这个时候算是真得要撇开老蒋了。


宋美龄被现在一些果粉所推崇的流利的英语,怎么没有派上用场呢?


现在华野和徐州剿总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杜聿明的三个兵团会走哪条路撤退。


这个判断对于双方都是正确的。但是,国军方面还多了一个国防部,就麻烦了(这话好像不对呢)。



杜聿明终于“将在外”了一回。当然,他早就怀疑郭厅长了。(比偶还清廉的人,还会是KMT吗?)


这里的“前进指挥部”,是蒋为杜专门搭的一个班子,独立于徐州剿总。其参谋长舒适存,还是很有来历的呢!曾经和彭德怀在根据地里一锅吃犯的呢,不过后来成了红军的叛将,最后去了台湾。另外,最后这张剧照里左边的瘦子角色可能就是文强,前进指挥部的副参谋长,他的来头比舒适存还要大呢!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07 23:36:00 +0800 CST  
徐州剿总很快就要变成陈官庄剿总了。



这个撤退的镜头据说也是在徐州实地拍摄的。

粟大将是有内线情报的,但却因为内线情报而没有相信自己的判断,导致了对杜聿明的突围方向的准备不足。看来,杜聿明的“将在外”多来几次的话,国军也许还不会那么快失掉大陆。
ps-------------------粟总这一手留的漂亮啊,留下的1、2、4、8、9、10、12纵队中,10纵阻击最强,后来果然是10纵卡在杜聿明和黄维中间,1、4纵野战能力强,8、9纵攻坚能力强,兵力调配合理的很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10 21:34:00 +0800 CST  
ps--------------------土木系。
土木系是中央军中陈诚派系的代名词,这个派系核心的力量就是第18军,早期是在11师基础上扩编的,可以说大部分土木系将领都是从18军出来的(,像陈诚、罗卓英(貌似担任过远征军司令)、黄维都是18军早期的军长,那为什么叫土木系呢?因为“土”字拆开就是十一,“木”字拆开就是十八,陈诚先后担任11师的师长和18军的军长,11师和18军是他的基本力量。
不知道陈诚是太念旧情还是有强迫症,18军绕来绕去总是不离11和18这两个数字,抗日胜利后叫整编十一师,辖11旅、18旅、118旅,内战后期又叫回18军,辖11、18、118师。
18军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从淞沪会战开始到淮海战役覆灭,一直作为国军重点部队(朝中有人好办事啊),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整编11师在胡琏手下大放异彩,华野和中野吃了胡琏很多苦头,中野和18军(整编十一师后改称18军)仇深似海,所以当黄维兵团来攻的时候,中野一定要弄死黄维。
整十一师的防守很有特点,很厉害。南麻战役共军吃了大亏(当然老天也帮了不少忙)。但是作为友军,它的兄弟部队就很危险。因为一般都只顾自己防守,不顾别人的侧翼。戴之奇整六十九师的覆灭具体体现出这个问题。戴之奇是蒋某人的嫡系,不是土木系的人

楼主 宋神宗赵頊  发布于 2016-01-10 21:36:00 +0800 CST  

楼主:宋神宗赵頊

字数:36705

发表时间:2016-01-04 0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27 08:16:51 +0800 CST

评论数:2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