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对天才的看法,珍惜当下吧

谈到反馈(feedback),反馈的形式有多种,最简单的就是说话。
正如众人所知,正常幼儿说话的年岁是在2岁。这是在父母多次重复引导之下,孩子发出了第一个音节。然而一些发展迟滞的幼儿,说话的年龄当推迟到4岁。然而,若是不给婴儿任何语言引导,婴儿会自行说话吗?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不给婴儿任何语种的语言引导,虽然饮食方面照常供给,结果发现婴儿陆续死亡。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在幼儿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交互的方式,不仅是听话说话。还有识字读书。当一个孩子在很小年龄就学会了说话,且掌握词汇量广泛,口齿伶俐,这样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更早地了解交际的艺术。通过不同的人理解这个社会。而一个孩子识字早,认字多,就可以阅读书籍了。比同龄人更早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这样的孩子,信息交互的效率相对较高,他们的心智就的成熟度将远远高于同龄人。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53:00 +0800 CST  
心智的差异,从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正如我国有「三岁看到老」的古谚。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形容小孩子灵秀早慧,则用「目如秋水」,「博闻强记」这样的词语。西方人研究智商,东方人强调悟性。人的心智的成熟,究竟是外因的作用还是内在先天的禀赋?
让我们回到先前信息交互的模型。
首先,悟性与智商就像是内在的处理器。心智的成熟是反馈的结果。所以外因在于信息接收。如果将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那么必然得到的反馈也是可观的。同样的信息量作用下,如果处理的速度中等,反馈的量也就相应地减少。如果外在的信息量少,而处理的速度快,那么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但这样的反馈就有一定局限性。而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那么反馈的量也就很少了。心智的成熟度就是这样依次排列下来的。

如此说可能有些抽象,下面我们来分别讨论一下。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55:00 +0800 CST  
第一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这样的孩子,能够通过现象自发地展开联想与研究,发现其中的意义。会在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到大多数人忽略的现象,并发现其中的道理。这样例子有很多,例如帕斯卡,11岁时偶然在一次勺子落地中发现震动是物体发声的原因,并写了一篇论文,《声音的本质》。12岁独立证明三角形各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这样早慧的儿童是我们常说的天才一类人,在日后若机遇合适,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但处理速度慢。这就像是像家长努力地展开各种早教,在引导下小孩也可以背诗算数,但并非自愿的。日后再学习起来会比同伴快一些,因为已经有了基础。日后参加各种补习班,成绩也可以达到优秀,但没有原创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按部就班地走,这类人是大量的都市民众。在年龄渐长,心智可以达到中上水准,若是努力得当也可以越居上乘。
第三种,外在的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这样就像是生在穷困的山区,但脑子很灵的人。但这种人由于接触的人少,在社交方面会有欠缺。也就是情商偏低(EQ),不利于心智发展。如果智商(IQ)很高,就会失衡,对社会发展不利。像马加爵杀人案。然而如果有好的机遇,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印度数学家拉玛努金,他就是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的典型人物。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问题,虽然信息量不丰,但有很多独创的想法。
第四种,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这样的人,心智发展程度是相对低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山区或偏远小镇作简单的工作。但也算是保持了很单纯的头脑,算是居于陋巷不求闻达的市井平民。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56:00 +0800 CST  
我们大概以心智与信息量的方式将人分成了四种。我们心智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互的效率,而非外在的信息接收,而交互效率关键在于中间的处理阶段。为何有的人学的快,有人学的慢。有人一点即通,有人冥顽不化。这就需引入记忆力的概念。记忆力是决定处理信息速度的关键。关于记忆力对心智的影响,我们下一节来详细讨论。(已发过)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57:00 +0800 CST  
观察岩石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14 07:18:00 +0800 CST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15 04:41:00 +0800 CST  
达芬奇画的城镇图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15 04:43:00 +0800 CST  
如何停止思考??求解!!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15 05:12:00 +0800 CST  
第一类,精神分裂的天才。第二类,狂躁,抑郁或躁郁症的天才,第三类,人格障碍的天才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16 06:51:00 +0800 CST  
讲一讲双情感障碍
严格来讲,双向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终身脑部疾病。之所以要提出讲,是因为它特殊的状态。与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也有诸多天才患有此疾。作为一个患者,在道出它通往天才之路的秘密前,须给大家分享一下必要的心理知识.


从心理上讲,人的心境分4种,由低到高 :抑郁(depression),正常(normal),轻躁(hypomania),躁狂(mania)。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22 06:49:00 +0800 CST  
抑郁的状态下,人少言懒动,此时的创造力是极其低下的。轻躁表现为正常的人,即使有情绪的起伏,但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正常的黄色区域内。而轻躁发作时,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此时创造力和工作效率都是最高的。而诸多天才之所以能够不知疲倦地工作,正是因为大脑处在轻躁的状态。而轻躁患者就是在黄色与蓝色区域间来回摆动,正如绿色线条所示。本人作为患者,也深切体会到了这种超速思维,联想丰富,浅层记忆重组,灵感奔逸的美妙境界。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22 07:08:00 +0800 CST  
那么,为何轻躁患者的创造力高于普通人呢?我们可以这样想:假设外界传来的信息量是相等的,人脑受到的刺激强度也是相同的。但常人和轻躁患者的应激阀值不同。


如上图所示,红色表示总的信息量,绿线表示应激阀值(A轻躁患者,B普通人)。蓝色表示接收的信息量,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轻躁患者1接收的总信息量要明显高于普通人B。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22 07:22:00 +0800 CST  
这样一来,应激阀值低了,受到的刺激也增多,久而久之就会记住更多的事情。大脑内有如内置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想要什么可以随时调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如果我们把人脑比作一个管子,思考时信息流过管子。那样在天才的管子的半径要远高于普通人。截面的面积要大于正常人。思考时,每秒流过管子的信息也相对多。

如此,大脑和身体受到的压力也越大。长期以往,部分天才承受不住压力,坠入颠狂。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22 07:37:00 +0800 CST  
抑郁是透过黑色镜片观看外在的世界,躁狂则是由万花筒所见及的世界,虽然经常光彩夺目,但却支离破碎。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8-05 04:01:00 +0800 CST  
第三节:认知与思想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是物理世界在内心的呈现。下面我们先谈谈对事物认知的来源。
某种物体的物理形态决定了人脑的直观感受。比如一只杯子放在桌面上,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形状,是圆柱体,颜色是蓝色。然而最先没有“圆柱体”,“蓝色”的概念。古人就说大海与天空是一样的,这是第一阶段:对比。第二阶段蓝色就会表现为一种特质,伴随着物体出现。例如“大海是蓝色的。”第三阶段就是性质自身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蓝色可以代表人忧郁的情绪。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4:47:00 +0800 CST  
人有记忆,这是生物本能。当人看到第一个杯子,他的脑海里只会模糊地就会印有“杯子=》喝水”的概念,这源于杯子的功能。等他看到第二个,乃至更多杯子的时候,他会有“杯子=》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概念,这样可以利于盛水。这样久而久之,人们看到“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物体,便会调动从前的记忆,想到杯子。然而同样地,根据大小,材质不同,“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东西还有可能是锅,是花瓶。但是人们可以辨别这个东西是锅,花瓶和杯子因为人有它们各自的颜色,材质和记忆。人的经验源于记忆,同时它也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得来的,它加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就是归纳逻辑(inductive logic)。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它有四条腿,有靠背,我们会想到椅子,而不是杯子,因为它不符合“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能装水”的功能,然此我们把它排除在杯子之外。这就是演绎逻辑(deductive logic)。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知基于这两种逻辑。逻辑是基于长久以来的记忆经验,因此它是理性的根基。情感是一时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生物反映,因此只代表瞬息的感受。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4:55:00 +0800 CST  
对于1+1=2,全世界人都不会有质疑。然而同样的一盘菜,拿去给不同的人尝,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但菜本身只有一盘。这是源于不同的人体质的差别,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在北方的人忧郁天气寒冷干燥,普遍喜欢吃咸辣,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吃酸甜有助于保持水油平衡。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取决于自身感知与经验的限制。感知与经验早就了经验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然而超验,即是脱离感知,纯粹的自在之物。它并不会受人类经验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数学就是超验知识(transcendental knowledge)的一个例子。
父母、朋友灌输观念。这些观念与行为方式或建立在祖先的行为方式上,在数代的实践经验中得到增强,因此被流传了下来,它的优越性无法自证。它的缺陷与优势只有在与同辈异族竞争中方能体现出来。而除去父母、亲友与同侪间影响,大致来看,人对事物的概念(perception)通过建立在每个人不同体质上的经验的体悟+阅读所得,体质决定体验,体验获得经验,以经验来判断书本中的概念,或通过书中概念调动自身经验,以获得更深领悟。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4:57:00 +0800 CST  
首先谈谈体质,体质健硕之人,普遍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体质纤弱,多病的人大都感情脆弱,喜欢伤春悲秋。人体质的不同首先决定了感觉的差异,对于一件事有不同的认知。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一个身体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我不愿意要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一无用处的学生,因为他成天耽心的,只是怎样保全自身,他的身体损害了他的精神的陶冶。」,「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虚弱的身体使悄神也跟着衰弱。」这样,在外界相同事物的作用下也许就会有不同的体验,看书的种类,做事的方式也许就会有所差异,这都是由于先天体质不同所致。同样,情志不舒,内脏则虚损。如此,精神更加萎靡,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人们平日里就该调节情绪,适当娱乐,然而饮食,游乐也须有节制。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之谓也。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4:58:00 +0800 CST  
更多地,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一个平时很喜欢打牌的人,在发高烧的时候也觉得打牌了无趣味,会躺在床上休息而不是去打牌,这是由于身体的不适。一个平时积极乐观的人,在经历事业打击,情感不顺时也会郁郁寡欢。这是由于心理的压力所致。妄想导致的认知扭曲,之所以扭曲,是因为它跳过了正常的逻辑,扭曲后的认知会基于一时的感受,调动与之相应的记忆,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偏离正规的行为。
如果把认知作为人脑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那么思想就是反馈的结果。
叔本华说过,「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但不能想自己所想的。」,仔细想来,似有一番道理。行为是思想的外化,而思想的源头有三:1.前人的教授2.实践的经验 3.灵感。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5:00:00 +0800 CST  
关于前人的教授,包括在为人处事方面父母以及长辈的影响,或在学校内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者合之,形成了我们的“思想”。细细思量,到底有多少思想是属于我们自己呢?当没有经过检验(如果可能以一种方式检验的前提下)的思想,我们在没有经过思考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这些思想就早早地植入到了我们的个性之中,其自然程度让人们无法发觉。但无论它是多么自然,也无法否认它是被植入的事实。它统领我们到一定的年龄,对于正误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观念后,方能发现其局限性并逐渐剔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人甚至于一生都生活在被植入的观念造成的困境之中。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9-11 15:01:00 +0800 CST  

楼主:天体運行論

字数:19372

发表时间:2014-07-07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21 05:14:59 +0800 CST

评论数:140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