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对天才的看法,珍惜当下吧

前几日出了点状况住院了,被确诊为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以后需要长期服药副作用很大,眩晕嗜睡。现在看来天才神马的真心都是浮云,身体好能在外面走,少上些网有时间多陪父母亲朋,看看绿色植物,花草树木听听鸟鸣就是一种快乐啊。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1:58:00 +0800 CST  
不知哪位先哲说过,人们总是痛恨天才,因为不想一个年轻的肩膀上扛着一个老脑筋。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02:00 +0800 CST  
我这里要分析一下思维
从广义上来讲,人的思维有两种:intuitive and logical
intuitive minds


logical minds
如同上图,就把红色实线和红色须先擦掉就好了
A,B,C,D...代表相互有逻辑关系的事件,黑色实线代表它们的逻辑关系,红色实线和虚线就代表直觉的关系,如此,思维的路数就很清晰了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20:00 +0800 CST  
平时两种思维人们都有,只是所占比例不同,直觉思维简称I,逻辑思维简称L
一个人的大脑=a*I+b*L (a+b=1), (0<a<1,0<b<1)
没有绝对的I与绝对的L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26:00 +0800 CST  
如此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逻辑思维用的多一些的,人就显得理性,刻板,遵守规则。情绪也相对稳定。多见于工程师。而直觉思维用的多的人就显得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有高超的图像化能力,情绪波动大。多见于艺术家与数学家。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35:00 +0800 CST  
删了一些回复实在抱歉为了观帖的连续性,请在楼内回覆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38:00 +0800 CST  
既然人的思维大致如此,那么天才和常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基因说占了很大部分。但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层面讨论,就要引入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


人的记忆,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大脑中海马体的作用。科研数据表明,人脑中海马体被激活是在2-6个月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最早记忆可以追溯到3岁。当然也有些人早一些,有人晚一些。这与悟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影响心智的关键在于记忆的连续性,或曰:人格的完整性。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42:00 +0800 CST  
叔本华曾说:「没有人活在过去,也没有人活在未来。现在的确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形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片段式的人」。那么何谓「片段式」?
从生理上看,人们都活了一些年岁。一年365日,每一日都没有漏过。人从生理上看,是连续的。与生理上的人相对,我们假想出一个「心智的人」。然而这个心智的人,却并不是连续的。
生理上人的成长,需要水,无机盐,糖,蛋白质等。而心智的人的成长,在于经历,在于读书,在于思考。人经历事件的过程,就是增加经验的过程。人读书的时候,大都是联系到自己的切身的经历才会有所启悟。有了启悟,人的心智才会更上一层楼。而记忆力的强弱会影响经验的多少。经验多了,才会引发思考,从而获得启发。所以说人的记忆力对于心智的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记忆力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44:00 +0800 CST  
我曾问过许多周围的朋友关于幼年的经历。很多人都说出幼儿园生活的零散生活片段,以及小学的诸事,越到现在,记忆也就越清楚。没有一个人不是由过去而来,然而真正要他回忆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事件,分配到每一年中,1,2,3,4,5...到现在年岁的记忆,在不借助任何照片影像资料的提示以及亲友的帮助下,真正能回忆起来几件呢?
多数人在1-3岁时间的记忆是空白的,抑或只记得模糊的片段。4-6岁时有些较完整的事件。而6岁以上的孩子,记忆就算是很清楚了。普遍来看,大多数的人的心智发展是在10岁以后。即使记得之前发生的琐事,也都是琐事而已。没有经过思考的事情,就像是未经过加工的坯料,是不可能用于心智大厦的建设的。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45:00 +0800 CST  
一个人心智的年龄,是与经过思考的事情有关。然而这些事情,必然是深深印刻于人的记忆中。记忆的事情越多,就愈加容易引起思考,人的心智也愈加成熟。人的记忆是不连续的,一年中只能记得几件事情,多数日子只是空白。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能印刻在人的记忆中呢?比如:玩火,触电,生大病,竞赛获奖,得到老师/上司褒扬,亲人离世。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只对于能使身体或心灵产生重大刺激的事情记忆尤其深刻。而惟有这些事情,参与到了人心智大厦的构建中。
由于每个人天生的敏感度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下,在不同人的身体、心灵中产生刺激的程度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敏感的人,感受力越强,记忆力就越好,记得的事情就相对多一些。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47:00 +0800 CST  
这样,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假设人平均每年经历的事件数目为a,记忆的事情为b件,在记忆中中产生启悟的事件为c。而人的心智岁数是X,假设一个人的生理年龄为d。那么一个人心智年龄X=b/a*c/b*d=c*d/a。


假设一个人4岁,经历的事件为400件,但记住的事情为10件。产生启悟的事件2件,那么他心智的岁数则是10/400*2/10*4=2/400*4=0.02岁


假设一个人10岁,经历的事情为1000件,记住的事情为50件,产生启悟的事件有30件,那么他心智的岁数是10/1000*30/50*10=0.06岁


假设一个人10岁,经历的事情为1000件,记住的事情为100件,产生启悟的事件有100件,那么他心智的岁数是100/1000*100/100*10=1岁


假如一个人10岁,经历的事情为1000件,记住的事情为800件,产生启悟的事件有800件,那么他心智的岁数是800/1000*800/800=8岁


假如一个人4岁,经历的事情为400件,记住的事情为300件,产生启悟的事件有200件,那么他心智的岁数是300/400*200/300*4=2岁


由上分析可知,在发生同样多事件的情况下,记住的事件越多,产生启悟的事件越多,心智的成熟度就越高。


人心智的年岁0<X<d(生理年龄)。上面是一个粗糙的宏观的量化过程,片段式的人与完整的人的本质上的差异所在,我们在下面叙述。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48:00 +0800 CST  
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记得从小到大发生的全部事情并产生启悟。然而我来讲一下,「片段式的人」的特征与表现。
一个人的一生是无数个瞬间组成的,我们假设一共有n个时刻。因此



我们来作一个极端的想象。假设人只有一刻的记忆,一刻的概念是


(d为人的生理年龄)
那么下一刻的人完全不记得自己上一刻在做什么。如此,人就会感觉自己并不是上一刻的人。然而现实中没有一个人会承认上一刻的自己和下一刻的自己不是同一个人,那是因为我们拥有上一刻的记忆。那么我们把这个时间拉长,t=一年。上一年的自己和下一年的自己来对比一下。应该有很大的变化。t=五年。那么变化更加大了。t=十年,也许人就快认不出自己了。人之所以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自己和十年前的自己差异的巨大,不仅仅是因为生理的长大,衰老。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丢失了从前的记忆。


也就是说,从前的记忆并没有参与到人格的塑造中。现下的人格只是由于当下环境的作用,或是一,二年前环境作用的结果。当环境改变后,头脑中三,四年前的记忆又被近一,二年的记忆重写,而在这样的重写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只活在与他自身相对应的1-2年中,当想一个问题时,他所能调动的经验与记忆也只是在最近的两年中。他对于事物的认知,局限在环境造成的观念约束中。当人回首过往时,总会惊异自己为何变化如此巨大。就像完全的两个人一般,而从前的经历也恍若隔世,甚至不像是自己的故事。因此说记忆的连续性,影响人格的完整性。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55:00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当苏格拉底变得善良和文雅时,我们并不说他绝对地生成了,当这些品质失掉时,也不说他消灭了,因为载体即苏格拉底自身持续存在着。」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就像春天草木发芽,秋天凋落一般。然而一个人的人格却不会轻易改变,人格的形成确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智年龄。「片段式的人」的人因记忆力与思考力较弱的缘故,心智年龄普遍较小,而与之相对的是完整的人。
如果一个人从4岁开始思考,而其他不敏感的到10岁开始思考相同的问题。那么他思考的时间便会多出6年。一旦有所得,便会进阶更高深的领域。思考的多了,从点到线到连成面,他的思考力与对事物的综合认知将远远高于同龄人。在阅读书籍时,也容易理解书中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因为这些都是他曾经思考过的。
一个「完整的人」,在他的每一段生命历程中,都有一件甚至几件引发他思考的事情。即使回忆幼年时光,也会记得当时的诸多感悟。对于他来说,从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整体,他晓得自己思维成长的过程。他不会局限于此时的情境来思考一个问题,不会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他会思考事物的成因,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来的,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整体。他会调动从小到大的经验与记忆,来剖析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思想会到达平常人没有的深度。然而「完整的人」也是痛苦的。因为无数的记忆堆叠在他的心中,无论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不论想记住不想记住,都因为敏感体质造成的超强记忆力而深深印在了心中。「完整的人」是孤独的,因为在周围人看来理所应当的东西,在他看来并不是这样,因为他从前有过思考而他人却是空白。因此要说服自己,就需要作更加深刻的探究。这样的人想要寻求心灵的解脱,大都投身于哲学或宗教。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57:00 +0800 CST  
天才,就是「完整的人」。
OK首更结束。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2:59:00 +0800 CST  
观念,直觉与悟性


首先谈谈观念,何为观念?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看到第1个碗是圆形的,第2个碗是圆形的。。。一直到第n个碗,都是圆形的,那么我们会认为第n+1个碗也是圆形的。如果恰好那第n+1个碗是方形,他就会质疑它是不是碗!
这就是人的观念,它是人的头脑在长期经验的作用下产生的概念。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经验屏蔽真知,人们长期生活在观念中而非这个“真实世界”中。康德也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讨论过empirical knowledge and transcendental knowledge区别。他举了数学来作为超验的例子。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3:13:00 +0800 CST  
晕,狂躁发作。。先滚了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3:16:00 +0800 CST  
@南宫弥@翼·左·Z
没人,吧主来看一下吧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3:19:00 +0800 CST  
@翼·左·Z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7 13:20:00 +0800 CST  
心智论


所谓心智,包括智力,天赋与悟性。
智力涵盖了语言,逻辑,记忆力,体育,音乐以及社交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在某一方领域做的出色,则是在那个方面的智力高超。
天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一个人用相对短的时间学会弹琴,画画并做得出色。我们便说他有某种天赋,这是与其它同阶段人比较的结果。若是幼儿能做出成年人的成绩,也可以说他有天赋,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称其为天才。然而这二者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
至于悟性,大都表现为理解一项事物的能力,它表现为建立连结。不同的领域能够发现其相通之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悟性高的人,能够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表现为能够迅速理解一个概念或快速掌握一项技能。
在了解心智的概念以后,我们就来谈谈影响心智发展的因素。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48:00 +0800 CST  
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的哭或笑,完全出于机体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饿了,冻了都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出来。大人们听到婴儿的哭叫,便会来看查其所需。一个孩子心智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效率。
发育正常的婴儿,会望人。观察大人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听人说话。在听与望的过程中,人的语言与行为方才印到了婴儿的记忆中。这是记忆的初步形成。一开始,婴儿并不晓得「妈妈」,「爸爸」的意思,只是大人不断重复,婴儿方才将这「妈妈」,「爸爸」与真人联系起来。正如学字,在幼儿看来,字只是毫无意义的「图画」,而音调是与其对应起来的。掌握了对应的关系,便识得字了。前面所说的两例子,都是信息接收的过程,而信息交互,分三部分:



楼主 天体運行論  发布于 2014-07-08 02:51:00 +0800 CST  

楼主:天体運行論

字数:19372

发表时间:2014-07-07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21 05:14:59 +0800 CST

评论数:140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