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下的“不可说”——冥想和禅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1:37:00 +0800 CST  
导论:“不可说”的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1:40:00 +0800 CST  
某位佛学大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
“禅宗”的意义说明什么?——佛本《楞伽经》有记载:“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句中的“智”既不是普通的“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同时彻见洞察人的本质,以及所有存在、非存在之物的本质而显现的根本智慧,梵文称之为“般若的智慧”,与禅家的“见性”和“悟”显然是相同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1:47:00 +0800 CST  
《楞伽经》主张:如若获得根本智慧,将不产生“有”、“无”之分别及分析观念,而生大悲之心,从大慈大悲的源泉之中不断地涌出禅的经验和智慧。这句经文并非说明叙述,而是如实地阐述了禅的真谛,由绝对无的深层直接喷涌出“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大慈大悲的满腔热忱。如果这一热忱属于缺乏对众生无边无际、爱情洋溢的“无”的经验,就是所谓似是而非的见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1:52:00 +0800 CST  
哲学无非就是思想的“见性(悟)”,而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除了精神自在之外,就是经验的“认知”。然而,柳艺诚认为通常的“本觉”(内在)经验并不是源自于思想——即使意志本身有相同的逻辑、相同的思想,也应该区分为由“知识”(外在)经验创造出来的思想,以及不具备“知识”(外在)经验而作为各种“逻辑的归结”(思辨的自洽)去预示所谓的——“本觉”(内在)经验,二者之间具有天壤之别。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2:03:00 +0800 CST  
苏轼有诗云: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通常情况下,我们显然会见诗而生欲一睹庐山为快的激情。这与许多人看到反映阿尔卑斯山脉壮丽雄姿的照片而萌生登顶览胜的欲望如出一辙。但是,无论诗句或照片的描述映照如何逼真,都不过是画饼充饥。如果不亲临绝景佳境,用自己的双眼去仔细观察或用自己的双手去亲自触摸,终究难解千般之恨。只有通过切身实地的体验和观察,才能够使人心情释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2:09:00 +0800 CST  
体验是本觉的根本。不亲口尝一尝梨子,就永远不知道梨子的滋味。眼观一叶可窥知群山景色,即如身临其境而获得的经验,获得“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感慨。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感慨,这种感慨就是所谓“无别事”的境界就是对不为悲喜而动的自然风光的感叹,就是向尚未目睹此般佳境的生传递萌发的热情。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2:14:00 +0800 CST  
禅乃什么,当下足见——“见性”者自有“庐山蒙蒙烟雨淅沥而降,钱塘江澎湃潮水涌来”的境界。“见性而为”(或者说悟性本身)既不能称为所谓的“先知”,也不能称其为“空无”的“虚心”,“见性而为”即是“不可言说”,是我们意志所赋予的“未被分化的统一体”,可以说“见性”乃“自我内省的意识流”。
英文“continuum”(连续统一体)这个单词,乃“现在发生时”,是“想在当下”的至高境界。显然,当(我)在冥思理念的时候进入的是一个空寂无人的绝对境界,环境将多少发生变化。
这正如,(我)在“冥想”:——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在那淅沥而降的烟雨中,心境是否与那起伏翻涌而来的潮汐融为一体?
此刻,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此时,我再也听不到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侧耳倾听的是苏轼和庐山都荡然无存的“统一世界”展现“而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8:15:00 +0800 CST  
经历了这一刹那而获得的即是“至禅的本觉经验”。《楞伽经》称这种“至禅的本觉经验”为“一缘”(ekāgra)。所谓“一缘”就是禅家所说的“打成一片”。如果将其称为“统一”可能较为容易理解。《楞伽经》云:“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将“先知”在世之前与现在当下的自身打成一片;当庐山与苏轼、苏轼与“我”打成一片之时,就是“未分化连续统一体”,就是净土,就是寂灭。这一境界可以说是一个神秘或秘密的境界,但是如果从“一缘”这一立场出发则毫无任何神秘之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8:27:00 +0800 CST  
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这是一个鸡犬鸟兽乃至山间百合都可以自由自在生存的世界。虽然没有比这个世界更加完美的世界,那么世人就要将这一世界重新还原于自身生命之中,更加深刻地增强“禅性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基于禅而存在”,不可用“语言”解构的形而上学之实在。这种“禅性的自我意识”与通常的意识的着眼点略有不同,“禅性的自我意识”源于理性之上的“灵性智力”的意识,或者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意识,即所谓灵商的本身自在自为。
例如,为能够饮水一杯或张口呼吸而感叹“弥足珍贵”,这是“未分化连续统一体”洋溢出来的意识。这种“意识”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生活顿悟”。然而,我们去在“物我同一”的环境感受中才突现了“禅性的自我意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8:44:00 +0800 CST  
当我们在黑暗中把头部砰的一声撞了一下而脱口喊疼时,砰的一声碰撞动作的“本身”即为尚未感觉疼痛的“未分化连续统一体”。——简单说,“continuum(连续统一体)”就是“现在进行时”,是所谓的“瞬间的未分化”,即所谓的“当下的一缘”。
柳艺诚认为,如果能够明了碰撞动作本身与疼痛感觉之间的相异,则将更清楚地明了禅性与“禅的自我意识”,以及禅性与基于“禅的而存在”的真谛。感觉疼痛之时漾出的“未分化连续统一体”,渗透于意识之中的瞬间或当下的“一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9:03:00 +0800 CST  
我们可以再略微深入地分析一下。碰撞头部这一普普通通的经验的根基就是“绝对未分化连续统一体”,它通往人的生命内在的根基,通往本性的预设,通往“先知”的先验,通往认知的“极端”。在这个世界上,经验与彼此的根基,一根草乃至所有万物相通之时,即为“觉”或“本觉”。换言之,即为不可思议,即通往所谓的“神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19:08:00 +0800 CST  
虽然通常被称之为神秘的境界,但当你自身投入到其中之时,将会发现毫无任何神秘之处。从那里返回历史的现实世界,山即为山,苦即为苦,死即为死,在日常繁杂的生活中,“未分化连续统一体”一直分化下去。这就是禅者所说的“日日是好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14:00 +0800 CST  
在东方的哲学中,称通晓上述道理之人“为道之人”、“为逍遥之人”、“为格物之人”、“为致知之人”等,即为“基于禅而存在之人”。所谓“禅者”就是与自然相通。那么,如何与自然相通呢?其实并无任何特殊之事。所谓“为禅之人”,就是清早乘坐公交车出行,傍晚又沿着喧嚣未息的街道归来之人。公交车(瞬间)刹车,乘客之间肩与头互相碰撞而发出疼痛的叫声。如果意识到“未分化连续统一体”之意识,则将安心于疼痛之感,由疼痛之感而获得解脱。这种人就是“基于禅而生活之人”。正如引用的苏轼诗句“到得还来别无事”所咏叹的心境。这是一个无忧无虑、安详平和的境界。这种貌似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亲身体验蕴涵着无比神秘的境界,就是人生之“大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15:00 +0800 CST  
生有时,
死有时,
栽种有时,
拔毁有时……
哭有时,
笑有时,
哀恸有时,
欢跃有时……
抛有时,
聚有时,
寻获有时,
散落有时……
得有时,
舍有时,
爱有时,
恨有时,
战有时,
和有时……
以上的诗,是号称“智慧国王”所罗门的歌。那歌的结论,其实也只在说明,人在周围种种事件中行过,在每一次“禅性的自我意识”中完成了(我们该有的)生平历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17:00 +0800 CST  
“开悟”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些超人类成就的玄学,但是,它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与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几乎矛盾的是,它其实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伟大。它找到了超越你名字和形象的真正本质。如果你不能感觉到这种联系,你就会有一种与自己以及与你周围的世界相分离的幻象。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立的碎片。然后,你内外部的恐惧、冲突和矛盾也随之产生。
我喜欢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在这个定义里没有超人类观念的存在。当然,作为定义,它是不完整的。它仅告诉你开悟的否定性定义:
受苦停止。但是,当没有受苦存在时,还剩下什么呢?佛陀对此沉默不语。他的沉默意味着他自己也没有找到答案。他下了一个否定形式的定义,所以你不会认为开悟是一个超人类的成就或不可达到的目标。尽管这样,绝大部分佛教徒仍然没有体会佛陀的苦心,仍然相信开悟是为佛而准备的,而不属于他们,至少在此生中不属于他们。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19:00 +0800 CST  
经过上千年的滥用,“上帝”这个词的意义已经变得很空洞。我有时用“上帝”这个词,但极少这样做。这里的滥用指的是人们在从未理解这个词的真谛的基础上就自以为是地去运用它,像是很了解它的样子,或是极力地反对它,好像很清楚他们在反对的究竟是什么似的。这种滥用就引发了可笑的信仰、结论以及自大的幻象,比如:我的或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真正的上帝,而你们的上帝则是假的,或如尼采说的“上帝死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20:00 +0800 CST  
很显然,本体内涵了“未分化连续统一体”,并外延了“开悟”。实际上,“本体”不可被解构,即是“不可言说”。“本体”作为“自在之物”是最深的自我意识和真实的理念本质,我们可以在每个禅性生活中接触到“本体”。别试着去掌握“本体”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本体”。只有当我们的思维处于静止时,我们才会领会到“本体”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即所谓的冥思、冥想我们才能感觉到本体,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重新觉知到本体,并保持这种觉知体验的状态才能延伸到开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33:00 +0800 CST  
第一章:“当下”的开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47:00 +0800 CST  
体验这种现实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认同于你的思维,它使人们进行强迫性的思考。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1:50: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2615

发表时间:2016-11-30 19: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17:20:45 +0800 CST

评论数:17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