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下的“不可说”——冥想和禅性》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他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强迫性思考者(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一个反映了我们大脑越来越分裂的世界。开悟是一个圆满的境界,合一而和平,与生命以及它所显化的世界合一,同时,与你最深“禅性的自我意识的未分化而产生的“意动”( ‘意动’是感觉和判断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和形式。‘意动’必然要指向一个客体,涉及一种内容)。
显然,柳艺诚认为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30 22:06:00 +0800 CST  
我们大脑的信息接受所反馈的认知(即所谓的思维)——它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阻碍了我们所有真正的“本觉”(内在)关系。这些“东西”挡在我和我自己之间、我和其他人之间、我和自然之间、我和当下的自在……。如此这些知识领域的抽象创造并形成了一种无用的形式,我与其他人完全分离的意义。因此,我忘却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我肉身表相看来是与众生分离的情形之下,我其实是与万物合一的。当我说“我忘却了”,我指的是我已经无法感受到“天人合一”这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也许我相信“它”是真的,但是我无法感觉到“本体”的“真在”(真实的存在)。一个信念也许可以被遗忘,但是,我一定要亲身验证它,它才能真正地解放我自己。
因此,“理性”死了,“逻辑”错了,我之所以“存在”,作为本真的本元,那是在体验生命的表象,作为本己的自在……,那是“现实”的观察,那是生活在当下,一种禅性的自我意识,我必然是“向恶而善”的——只有邪恶的眼神才能让我感受到善的紧凑,一旦恶意蠢蠢欲动,我即刻之间心静自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1 11:47:00 +0800 CST  
例如,当我们在解答一个填字谜语或科学实践者制造了一颗原子弹,并不能说明我们在利用我们的大脑。就像狗喜欢啃骨头一样,大脑喜欢思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玩填字游戏和制造原子弹的原因。或许大家对这两个活动都不感兴趣,让我这样问大家吧:无论何时,当我们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吗?我们找到了停止思考的那个按钮吗?
显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停止思考?或许一两分钟还可以……,但此时此刻或者说我们永远都在被“意识流”所控制:——那是我们的大脑在利用我们。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了它,所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它的奴隶。这几乎就像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它所俘虏,所以我认为思考问题的这个实体就是自我。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我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我很好地观察这个“思考者”。在我观察这个“思考者”的同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那就是所谓的“禅性的自我意识”。然后,我会开始意识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一种绝对“未分化连续统一体”的意念知性产生了:我即刻之间认识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等,都是来自于大脑之外的。我开始“觉醒”了——唯有快乐和幸福的天然的自在,那是“洪荒之力”的自在,即是禅性的自然而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1 12:21:00 +0800 CST  
“杞人忧”是一种“神经质”,这种“神经质”来源于本体所预设的“意识能动”(意识流)。通常情况下,在我们的大脑意向中就不自觉的存在“私人语言”——即所谓的“心语”,也就是所谓的心理作用在不断的“下意识”,不停地在“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等等,我们都是不自然的在思维范畴中“理不断,剪还乱”。心语与我们当下所在的表象情境无关,它很可能是关于过去或未来的一些事情,它可能是在回忆往昔,或是在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有时心语还会伴随着一些视觉意象或“神经质”。即使心语与现在的情况相关,它也会以过去的形式来解释它,这是因为“私人语言”属于你被解制约的大脑, “私人语言”是我们过去的经历以及我们继承下来的思维模式的“知识”。所以,我们常常以对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的事情,一定会得到一个完全被歪曲的理解。“私人语言”是人类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是毫不夸张的。许多人在大脑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攻击、惩罚,并耗尽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1 18:36:00 +0800 CST  
有意思的是,在一种预设的定律模式下,人类(大脑的)认知存在着“平衡”——即所谓的“中观”。
“Madhyamaka”(梵文‘中观’的意思),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Madhyamaka(中观)”虽然最早来源于大乘佛教——即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实际上认知精神科学中以被普遍研究。居于“认知能动”的作用,人类行为在“趋利避害”中会赋予经验的意向选择“适中的反身性”。索罗斯在“反身性哲学”中说:“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局部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对于人的认识不完美,我的意思是不完整、扭曲且无法给出清晰的定义。人类的大脑无法直接捕捉现实,而只能经由从现实中推断出的信息来了解现实。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信息却是无限的。人类必须要把能接触到的信息减少到能够处理的程度,故而需要借助各种技巧——归纳概括、明喻、暗喻、习俗、惯例以及其他常规经验等。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处理的信息,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进而使现实变得更加复杂,认识的难度也加大了。要想获得知识,就需要把思维及其客体事实区分开。事实必须独立于人们对它的判断,但是当你是你所要了解的世界的一部分时,就很难做出区分了。你必须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物外的位置上从远距离去观察。在到达那个位置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能创造出奇迹,但始终无法完全逾越的一个现实是,人仍旧是自己所认识的对象的一分子。”
柳艺诚为何选自这段话,是要说明“人本心理的不可知”,我们无法获知“人本信息”,那么只能选择“对冲”,“对冲”实际上就是“中观”。
“中观”既不会背离“认知科学的决定论”,又能证伪“因果律的不确定性”(即所谓的,因或果本身是不会存在‘自性’的)。很显然居于“中观”的“对冲”,我们可以避免利害、善恶、优劣、爱恨等社会性的矛盾,实际上“中观”和“中庸”是一致的。以“观察”来认知,“中观”的意识即是禅定——我们注意力集中, 会感觉到在某种思维之下或之后有一种“灵感”的临在,居于这种“灵感”我们会普遍产生认识的自明,这就是所谓的“开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1 19:37:00 +0800 CST  
第二章:“禅意方法论”——“当下”的冥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7:32:00 +0800 CST  
【只要坐下来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心是多么地躁动不安。如果你试图强行让它静止下来,情况只会变得更糟,但随着时间流逝,它自然会平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内心深处那些细微的声音就有了展现的空间——你的直觉会开始延伸,你看事情会更加清晰透彻,你对当下的把握更为准确。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选自Apple Inc.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保罗·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的作品——《乔布斯自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7:38:00 +0800 CST  
冥想是什么?百科的解释是——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冥想,英文是meditation,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7:41:00 +0800 CST  
自我觉醒团体的创始人
帕拉玛汉萨·尤伽南达(Paramahansa Yogananda,1893–1952)在《内心平和》一书中写到:“平静是我们应具有的迎接一切生命体验的理想状态。”
尤伽南达被誉为贯穿东西方最伟大的“灵魂”(瑜伽)导师之一。他曾经写道,通过冥想能使人内心平静,缓解内心压力和紧张。
柳艺诚本人有两年的瑜伽学习经验,通过“平静的灵修”——我认为冥想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神奇作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非常实用的“自我心灵”的感知。在大家未接触到(冥想)之前,大家可能觉得冥想是某种“神秘的”东西,甚至觉得它是某种“邪恶的”东西。或许你仍在怀疑它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是对于我来说,冥想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快乐。拥有快乐,生活的周遭一切皆满意。如果我们能去除身上的自负、欲望、恐惧和不安,剩下的便只有快乐,难道不是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10:00 +0800 CST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唯有刹那才能造就永恒。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
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在当下,都可以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那就是所谓的冥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27:00 +0800 CST  
“当下”这一内涵何在呢?换言之,这一内涵意味着我们芸芸众生的所有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思想”相伴,与“思想”共存。
可以设想一下,难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曾须臾脱离过“思想”吗?我们可以欣赏一下饲养在鱼缸中的一尾尾小鱼,任凭如何拼命地挣扎也脱离不开那个小小的世界,若是强行逃离,最终只能落得个遍体鳞伤、必死无疑的可怜下场。正所谓世间法是梦幻空花,非世间法亦是梦幻空花,都是无法把握的,世人终究跳不出世间法的窠臼。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37:00 +0800 CST  
那么居于这种“思想”的“空性”(闻思空性的意义),柳艺诚认为所谓的“冥想”可以理解为:在我们呱呱落地世间之前业已具有的“头脑”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个“头脑”之意,柳艺诚把这种认知看成是“空冥”。“空冥”最终卷入自身内心的思想纠葛而陷入束手无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赘言,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结局。而正是这种“愚蠢”发问的本身,向我们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迄今为止未曾领悟过的思维领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45:00 +0800 CST  
换言之,所谓“空冥”就是一种“惊奇”。“惊奇”可以称之为“自然的预设”,“惊奇”即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所谓的“神”就是为了更加了解自身“空冥”而创造了人类,继而借助人类来满足自身的“惊奇”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50:00 +0800 CST  
言归正传,拙下既然以“当下的冥想”为(禅意)“方法论”,那么我们就首先由这一“方法论”探讨开来吧。为阐明这一“方法论”,我们可以运用“神”(“神圣的生命”)赋予我们人类内在思维领域的高度发达而丰富的知识,即“思想”。这是因为,所谓“知识”正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知识”二字本身十分繁琐抽象,但知识是我们人类经营日常实际生活的工具,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8:57:00 +0800 CST  
每一个生命都不知不觉地生存于“知识”之中,而只有人类才明了这一生存的奥秘。借助这一奥秘与“神”相交流,是我们人类的特权。但是,当我们掌握了这一奥秘之时,就不能称其为什么“奥秘”了。这一“奥秘”将昭示于所有具备了“意识”之人。这就是所谓“欲盖弥彰”之缘故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9:05:00 +0800 CST  
实际上“道德”即是一种“束缚”,而“禅”向我们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更为广袤无际、更加自由放任的生活天地。“道德”并非一个创造性的概念,所以道德的作用归根结底仅仅局限于其作用本身,而不可能发挥其他社会作用。
所谓“当下的冥想”,就是整个生活本身,即意味着生活本身就是至善至美。因此,这种生活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毫无必要去尝试或刻意寻求主观能动性之外的任何其他之物。如果生存于“宁静”之中,那么无论天气何等恶,日日也是“好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2 19:10:00 +0800 CST  
我是一个科学主义转向,如同维特斯根斯坦所说的:
——“整个现代的世界观都是建立在一种幻觉基础之上的,即认为所谓的自然律是自然现象的解释。(逻辑)归纳的过程在于我们采取可以跟我们的经验相互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但这个过程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基础。”
所以,柳艺诚可以认为,即我们可以总结——实际上所谓的逻辑最终都无法脱逃我们内在感情体验所赋予的基础,因果只能是适用于自然理论,而绝不能去指导我们的心灵,很多时候“因果”欺骗你的“心灵”。人性的复杂是反身性的,我们去定义一个“真实因”,而这个“真实因”实际上只是我们心灵赋予的“实在”。而这个“实在”显然和“客观现实”并不能完全一致。
例如,太阳即使在过去的四十六亿年中都从东方升起,我们也只能说我们相当大的证据(某种心理安慰),去期待明天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然而明天究竟会如何?诚实地说,我们并不知道。即使一个实验重复了n次都证明是成功的,我们仍无法保证,第n+1次依然如此。我们就像等在树桩下的那个宋国农民,虽然兔子天天都跑过来一头撞死,为我们提供晚餐,但这和必然性无关,仅仅是由于我们运气比较好。“因此,即使我们所希冀的一切事情都将发生,这只能说是命运的恩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7 12:06:00 +0800 CST  
S.N.葛印卡(S.N.Goenka),祖籍印度,1924年出生于缅甸,是一位遵照缅甸已故佛教大师乌巴庆长者传统的内观传授老师。l955年,葛印卡开始跟随乌巴庆长者学习内观技巧。后经乌巴庆长者长达十四年的指导,葛印卡于1969年开始移居印度传授内观法门。 葛印卡在印度及其他东、西方国家传授了三百多个课程,学生数以万计。自从印度开始传授课程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内观中心。1982年起,葛印卡开始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以应付课程日益增长的需求。 葛印卡所传授的内观方法,体现出佛陀时代的传统,深刻吸引了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人来修习。
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
内观(Vipas san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7 12:06:00 +0800 CST  
精彩书摘: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安详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缺乏的东西。人人都希望快乐,而且把快乐视为我们的权利。然而快乐这个目标,是我们努力争取,却鲜少获得的。任何人都曾经经历过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动、烦躁、不和谐、痛苦。即使眼前这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如意,但我们都记得,那些不如意的事曾经如何折磨过我们,也可以预见,会有再发生的时候。最后,每个人都得面对死亡的痛苦。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断地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激动和不快乐。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处处不如意,这就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而我们对这种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却又一无所知。正如我们对自己从哪裏来、往何处去,也茫然无知一样。】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7 12:09:00 +0800 CST  
【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个人决心探究这个问题,以瞭解人类的痛苦。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尝试了多种的途径之后,他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洞见自身的实相,并体验到从痛苦中解脱的大自在。在达到解脱自在、远离忧悲苦恼的最高目标之後,他奉献自己,终其一生帮助人们依他所发现的方法修习,以走上解脱之道。这个人就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ttha Gotama),人们尊称他为“佛陀”,也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就像所有伟大的导师一样,他也成为传说中的主角。尽管人们在故事中对於他的事迹或是不可思议的神通,有多麼出神人化的描述,但是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佛陀从来没有自称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启示。他的所有特质,都是人类本质发挥至尽善尽美、超凡人圣的结果。因此,只要我们能照着佛陀的方法去实践,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成就。 佛陀并不教导教派、哲学或是信仰的体系。他称他的教导为“法”(Dhamma),也就是“法则”,自然的法则。他对於教条或空谈毫无兴趣,而是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放诸四海皆准、实际可行的解决之道。他曾说:我一向所教导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 佛陀不谈任何与离苦无关的话题。 佛陀强调,他所教导的,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经由神迹显现的。他所教导的只是真理、实相,是经由自身的努力而发现的。在他之前有许多人发现过这真理,在他之後也会有许多人发现。他声明真理不是他个人所专有的。 他也不要我们因为别人信仰他,或是因为他的教导看来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导具有权威性。相反的,他曾说,对没有亲身经验的事要存疑,并且加以检验,这才恰当。他说:
——不要只是因为有人这麼说,或是传统如此,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经典记载就轻易相信。不要只透过演绎或推论,或是只看表象,或是因为某种偏见,或因某种见解值得称许,或是因为你的老师这麼说,就轻易接受。只有当你自己直接了知“这些做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议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着去做就会导致伤害及痛苦”时,就应当舍弃。而只有当你自己直接了知“这些做法是好的、无可非议的、智者赞许的;若是照着去做就会带来幸福快乐”时,就应当接受并实践。个人对真理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佳凭据,不应该单凭信仰就接受任何东西,而应细察它是否合理、实际、有益。】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7 12:1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2615

发表时间:2016-11-30 19: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17:20:45 +0800 CST

评论数:17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