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最全的(西方哲学史)的梳理和概括

近代哲学有两位创始人,一位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位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成问题的。因为经验主义培根属于过渡性人物,而笛卡尔就不同了,笛卡尔不仅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他熟悉当时最新的科学成就,并且提出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结构】——【主体性结构】。我并不想贬低培根的哲学成就,不过说到近代哲学的创始人,非笛卡尔莫属。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1 16:56:00 +0800 CST  
笛卡尔
(主要著作:——《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
(主要思想:主体性的觉醒——我思故我在)
认识论【epistemology】:
(主体的知识观,也即主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主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认识论转向: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确立了一种【学以致知】的观念,它以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作为追求的目标,所以认识论问题——当然也包括主体性的问题——应该是它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当古代哲学家们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们与自然万物尚处在【物我不分】的境界,不知经过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才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来,所以虽然就认识而言肯定存在着【主体性】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并没有为哲学家们所自觉。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壮大,各个学科在分化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个【成就】来自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亦及所谓的【阿基米德点】——【认识论转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1 19:41:00 +0800 CST  
笛卡尔的【目的】,总共有五点:
❶恢复理性的地位
❷为整个人类知识大厦重新奠定基础
❸人类知识是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或自然哲学是干,其他科学则是枝叶和果实
❹建立牢固的哲学结构
❺哲学的任务——无条件为科学服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1 20:02:00 +0800 CST  
笛卡尔的【成果】,总共有五点:
❶哲学必须【科学化】——具有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特征。
❷哲学【原理】来自数学——几何学——基本的初始原理即公理一旦确定,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原理出发演绎地和系统地推论出其他一切原理。
❸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在于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哲学工作就是数学工作,在笛卡尔看来,“哲学工作”就是“几何学工作”。
❹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亦如【几何学的平衡】。
❺哲学的逻辑方法与科学的数学方法是【类同】的。
笛卡尔的四条方法论原则:
第一条:决不能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公理方法】。
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分析方法】。
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以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间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要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综合方法】。
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理性演绎法】。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1 20:25:00 +0800 CST  
“直观”这个词在英文中没有直接翻译的单词,但我发现【audio-visual】和“它”的意思相近,【audio-visual】的翻译是【视听】;也就是说,“直观”就是【主体理智的看到和听到】,实际上在【感觉材料】中,【看】和【听】是可以引发【理智在先的综合】,而其它的三种感官(闻、尝、触)通常是滞后的。也就是说,除【看】和【听】以外的其它感觉只会在“经验”中出现,没有“先天”条件。所以“直观”的哲学释义可以直接用【理智的视听】来表示——这接近“它”的本来意思。【柳艺城这里发个牢骚,“哲学术语”本应该在哲学史中去理解,而不是乱用;更重要的是,“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词,最好不要出现在哲学文本中,因为哲学定义最解释不清就是这两个词】
根据考证最早使用【直观】这个词的是笛卡尔,准确的哲学翻译叫——【理智的视听】
笛卡尔的方法论——理性演绎法
而所谓【理性的条件】就是——【直观】
笛卡尔原话:
(【直观】既不是【感性的观察】也不是【神秘的反映】,而是【理智的视听】,它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的无可置疑的概念,仅仅由理性之光突然而出;它比演绎本身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1 22:47:00 +0800 CST  
“演绎”这个词在英文中的翻译叫【deduction】,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推论/推理;还有一个单词【deduce】,翻译过来叫——记忆。这里的【deduction】就是【deduce】的【派生词】。也就是说,从【音形】的结构中,我们思维上可以这样去理解“演绎”——【凡是推理的行动都来自于记忆的重现】。
“理智”这个词的英文叫【reason】,不同语境有不同的用法,可以指“原因”、可以指“理由”、可以指“解释”、“道理”、“情理”、“思考”、“理解”……(我喜欢英文单词的用法,完全是遵从逻辑的方式在表达——凡动词【谓词】都是在语境中体现用意)
【演绎】就是从(业已确知的)【理智】出发得出必然性的结论。简单说,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这里【具体的事实】=【记忆的重现】,【一般原理】=【理智】。
由此可见,【直观】(理智视听)的作用是为【演绎】提供进行推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推理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02:16:00 +0800 CST  
我们要对所接收的某项具体知识的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从而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它产生、继承和发展的线索。
柳艺城在这里用笛卡尔的方法论去解释“直观”、“演绎”、“理智”是要保证【真的合法性】——演绎法。
实际上,我们人类的“形式”,都是不断的在收集“表象”,进而能够模拟出“样本”,储存在大脑里,这就是【记忆】。我们是通过对【记忆】“样本”的重现,而后对事物的来源有了一个表面的【演绎】。
我们来看看这个简单的【演绎】。有三个人,张三、李四、王五;其中,张三和王五没有见过面;但是,张三和李四,李四和王五则都见过面。根据【记忆的重现】,我们无法判定张三和王五之间谁高谁低。但是,张三比李四高,李四比王五高,这两个命题都是“直观”【理智的视听】。根据这两个命题,我们可以做如此【演绎】:张三比王五高。这个命题不是“经验”命题,因为张三和王五从来没有见过面。然而,这个命题却是【真命题】。因此,我们称“张三比王五高”这一命题所呈现的【现实性】不在“经验”里,而是在【演绎】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02:50:00 +0800 CST  
唯理论哲学的基础——天赋观念,有两点:
❶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自洽】
❷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公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3:09:00 +0800 CST  
理性的怀疑——【我思故我在】,是要建立两大原则:
❶原则:【我思】(我在思想)是不证自明的——亦是【我在怀疑的真实性】。
(我在思想——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❷原则:【我】是一个明确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这里的【思想】范围很广,它包括一切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3:26:00 +0800 CST  
大前提:一切思维者都存在着;
小前提: 我在思想;
结论:所以我存在。
这个【三段论】是【直观】的真理——【记忆的重现】引导出真实存在的【怀疑论】——【理智的原理】——【我思故我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3:33:00 +0800 CST  
第五节:近代哲学的【难题】——二元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3:48:00 +0800 CST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哲学意义。
第一,通过怀疑寻找无可置疑的基点,可能是惟一可行的策略。这相当于通过否定的方式寻求肯定的结论。
(任何肯定性的判断都会面临笛卡尔的质疑,而笛卡尔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一切知识内容,最终确定否定性本身,而这个否定性本身就是“怀疑”本身)
第二,【我思故我在】在通过普遍的怀疑而最终确定的惟一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天地万物,包括我的身体,甚至还有上帝,是否存在,都是可疑的,但惟有【我思】是无可置疑的。
(【我思】是【知识】首先要【确定性的逻辑前提】——【真的合法性】)
第三,笛卡尔通过怀疑方法确立我思的过程,亦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知识内容,最终剩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开创了近代哲学,但也埋下了“祸根”,这就是他的二元论立场。实际上,二元论植根于笛卡尔的原则之中:笛卡尔是通过将思维内容【客体】与思维形式【“我思”主体】区分开的方式来确立主体性原则的,这样一来就使他难免陷入二元论的困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4:00:00 +0800 CST  
我思实体与物体实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身上,表现为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简称“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当笛卡尔将心灵和物体(身体)看做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之后,他就面临着一个怎样说明两者的沟通和联系的难题。这既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笛卡尔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松果腺的腺体运动】——心身交感论(当代生理医学否定这个观点
在笛卡尔之后,哲学家们在心身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代表性的有:
❶“偶因论”(occasionalism)
❷“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
❸“心身同时发生”或“两面论”(the dual-aspect theory)
❹“先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4:16:00 +0800 CST  
来自托马斯·霍布斯的反驳——人根本就没有【心灵】(好叼,观点激进)……
(【宇宙所有包括生物】都只不过是【机械地运动】,【它】亦是【广延物体的总和】——机械唯物主义)
(感觉经验→印象→概念【知识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是“判断”】)
(所谓【实体】,【它】是独立实在的个体事物,既不诉说也不依存于某物)
(所谓“偶性”,“它”是指【物理特性】——包括广延、颜色、气味、运动……等等,“偶性”依赖于【实体】,并刺激我们感官经验的结果)
(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
(【自然法】“法理”是一切秩序的开端)
(【道德】只是生存方式,它由【自然法】法律所规定)
(人性本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说明【竞争】无所不在,而人类【自然权力】的根本只是为了【求存】)
(人倾向于和平的热忱其实是怕死,以及对于舒适生活之必要东西的欲求和殷勤获取这些东西的盼望;社会若要和平就必需有【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就是【义务】,【它】是绝对的威权——社会是一群人服从于一个人的威权之下,而每个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了【社会契约】——喻指【利维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4:59:00 +0800 CST  
荷兰人格林克斯(应该算哲学家吧)和法国哲学家马勒布朗士——他们主张“偶因论”
他们的观点:
(我们看到的物质不过是物质观念【来源于上帝,上帝通过观念创造世界】;解决心身二元——→上帝作为中介调节心与物的关系)
经验主义者们包括霍布斯的观点认为:
(所谓的“副现象论”是关于心身关系的一种“庸俗”【或机械)的唯物主义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真实存在着的只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不过是生理活动的“影子”,也就是“副现象”)
斯宾诺莎持有“心身同时发生”的观点:
(斯宾诺莎坚决贯彻一元论原则,他把心身关系理解为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两面论”)
至于莱布尼茨则主张“先定和谐”的观点:
(莱布尼茨认为心灵与身体之所以协调一致,不是因为上帝随时随地的调整,而是因为上帝在创世时就已经预先规定好了的和谐关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5:23:00 +0800 CST  
第四部分:近代西方哲学(中篇)——欧陆哲学的梳理和概括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5:35:00 +0800 CST  
希腊人以知识作为最高的理想,然而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认识论问题的重要性,或者说,认识论问题尚未提到哲学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朴素直观的古代哲学主要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由于知识尚未明确地分门别类,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尽管知识归根到底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但是这对于希腊人来说似乎还没有成为问题,不过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实际上已经把哲学所面临的认识论难题摆在了哲学家的面前。中世纪哲学所研究的领域尽管非常狭窄,然而当哲学家们在纯粹思想的领域营造一个精神的世界的时候,自然与精神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领域,而他们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工作终于失败之后,不仅动摇了信仰的基础,也使人们对理性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在此之后,哲学家们需要收拾残局,重新恢复理性的地位——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学科当以理性为其基础,不研究认识论问题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因此,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5:39:00 +0800 CST  
第一节:笛卡尔的另外两个形而上学命题——“上帝存在”和“物质世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5:47:00 +0800 CST  
我意识到我的心中有一个“上帝”的概念,“上帝”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我在故上帝在?
(上帝存在证明:当我怀疑时,我就是不完美的【有限制的完满性】,有限制的完满性必然依据无限制的完满性存在,这个无限完满的观念即来源于上帝这个实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5:54:00 +0800 CST  
我们的观念和概念,既然就其清楚明白而言,乃是从上帝而来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只能是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确有关于物质世界的清楚明白的观念,问题是,这些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上帝在故物质在?
(物质世界证明:上帝保证了我们的观念的实在性,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而也保证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有效性。笛卡尔之所以大费周折绕圈子通过上帝存在来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根源在于他的二元论立场。我只是思想实体,所以我不能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证明我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与它是符合一致的,只好请上帝来帮忙。上帝保证了我们心中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真实性,因而也保证了外界事物的实在性,同时亦保证了心灵与物体之间的一致性:上帝一方面把自然规律建立在自然之中,一方面又把它们的概念印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12 16:02: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24193

发表时间:2021-01-09 19: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9 17:53:25 +0800 CST

评论数:11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