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第一章 世界结构之分析
第二章 思想和逻辑图式论
第三章 语言结构的分析
第四章 命题的图式性质
第五章 语言和世界的本质
第六章 逻辑
第七章 逻辑主义批判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12:02:00 +0800 CST  
《逻辑哲学论》的四个层次。(1)关于世界逻辑构造的逻辑原子主义。(假设有不可再分的逻辑原子构成世界,即理论构筑物原子实体)。(2)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式论。(3)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理论。(4)关于不可说之物。(上帝实体)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12:14:00 +0800 CST  
江怡教授总结,从《逻辑哲学论》中,可以看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1)关于世界逻辑构造的逻辑原子主义即本体论。(2)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式论即认识论。(3)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理论即语言哲学。(4)关于不可说之物。我们所有可以思想的东西,其标志在于,我们能用公共语言来表达。也只有被表达了,才可以被叫做思想。是语言在说“我”,而不是我在说“语言”。只有被表达的,才可以叫做是可思想的,极端地理解就是:没有脱离可以说的思想。思想是指用符合逻辑的语言把它说出来的东西。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12:36:00 +0800 CST  
凡是我们可以思想的东西,是指符合我们用逻辑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那么,我们应当以什么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愤怒了,就打一堆问号?不理解了,就乱骂垃圾?自己说不出语言(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就骂别人傻逼?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表达是比思想更重要的话题,当我们谈到思想的时候,是落实在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把它说出来。在这个前提下,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不可说”的概念,其实就是指我们不能够用逻辑的语言,把它清楚表达出来的概念。如果说某一个日常语言,它是在表达者一种思想的话,这样的语言也应当符合逻辑的要求。对这种公共语言的分析哲学,就叫日常语言学派。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不可说的部分我们是有办法来把握它本身的意义,这个办法就是:“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太厉害了,显示!!!你说的这些,一个个单独排列的词,诸如垃圾、傻逼一堆问号显示了什么?不言而喻。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13:52:00 +0800 CST  
在维特根斯坦给朋友的信中,反复强调《逻辑哲学论》是一部伦理学。因为它开显出来现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凡是正常说话的人,他的伦理素质差不到哪里去。因为他的语言是有意义的,是能够说清楚的,必定开显出有意义的部分。如果不能说的,你非得把其毫无逻辑的说出来,诸如傻逼,垃圾等等,这些东西就构造了你的整个世界,没有思想的世界。难怪苏格拉底说:恶是一种无知。我再加一句:一种没有逻辑的无知。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14:06:00 +0800 CST  
要批判维特根斯坦,就得往后追溯,批判现象主义。现象主义是否成立,取决于外部世界是否能在感官知觉的意义上被理解。也就是说,真实不能还原为表象,心灵与世界之间永远横亘这一道鸿沟。顺便说一下,当今世界,认同现象主义的很少,因为现象主义必须承认私人语言,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私人语言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2 23:35:00 +0800 CST  
《逻辑哲学论》说的是能够用逻辑的语言说出的东西。至于不能够用逻辑的语言说出的东西,维特根斯坦把这些东西划归为“游戏”,所谓语言游戏,这是后期《哲学研究》所谈的问题。《逻辑哲学论》限制住了不能够被逻辑表达的东西出现在逻辑语言当中,它向我们表明了我们所有的语言活动,其实都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向我们显示我们的生活形式。我们可以表达厌恶,可以表达愤怒,表达蔑视,这很正常,谁都不是圣人。但独断及骂人的方式是没意义的。游戏是要讲规则的,逻辑不是规则,但规则更像逻辑。注意,这个“像”字,这就是语言游戏。像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它就是一个“大大”的语言游戏,用数学几何学的方式来谈伦理学,来谈道德。几何学的规则是人所掌握的,一旦被人掌握,这种规则就只是像逻辑。宇宙的逻辑是无限的,这是神的逻辑,神的“话语”,我们能懂吗?不能!所以斯宾若莎所谈的伦理学只是“像”伦理“像”道德。人先天的认知结构是自然赋予的“逻辑”,以相似性而接近自然的“逻辑”,却不会因为人本身而达到无限的自然“逻辑”。所有哲学家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与自然“逻辑”的接近。相似性是自然赋予的,不管我们是否应该心存感激。趋进性虽然由自然支撑,但我们人有自由意志,绝对命令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相似性和趋进性这种张力的作用就是理性能力的体现,使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3 10:31:00 +0800 CST  
西方哲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在对启蒙运动的批判过程中,突然发现,启蒙是永远进行中的事,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而发展中的,根本固定不下来。冷静后,应用哲学变成了显学,哲学的实践转向就是以唯特根斯坦的理论作为出发点(江怡)。谈到实践,分析哲学的两大原则浮出了水面。(1)语境原则。名称的意义取决于它在命题当中的出现方式,逻辑关联是语境中的关联,换句话说,叫整体性逻辑关联。这种观点是颠覆性的,支撑这种观点的是基础数学的成熟,比如函数。正是在数学的启发下,使得整个逻辑学在讨论函数关系时候,即讨论函项概念的时候,关系的重要性被突显出来了。按马哲的说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然,这种普遍联系是逻辑的联系,不是经验的联系。一句话,关系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分析哲学直接研究关系本身,而不去独断“是”什么的问题。因为研究关系本身,所以语境的概念就成为核心概念。也就是说,形而上学不在从内在从发,而是从外在出发。(2)推理原则。推理原则强调每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基本命题中推导出所有的命题。那么,什么叫基本命题?如何构造基本命题?这样的基本命题到底是个经验的命题呢?还是逻辑的命题呢?维特根斯坦认为是逻辑的命题。我的天,形而上学!!!逻辑与人性分开的形而上学,客观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看的是逻辑的世界,让科学家来看经验世界吧。实践不是什么生产的实践,生活的实践,而是哲学的实践。思想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怎么说,正确的观念是通过推论的方式得出来的。哲学提供了超越世界之上的,不同于经验的东西。于是,我们最终可以确信,现在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只要它符合逻辑,也就是符合事实,则将来都有实现的可能。不必非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无可救药的时候才采取行动,做垂死的挣扎。在两条原则的支配下,这样一个世界就是个纯粹形式的世界。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3 13:51:00 +0800 CST  
从不可说的,发现可说的;从可说的,进入命题的讨论;通过命题的分析,发现隐藏的思想;通过思想(观念),为我们构造了这样一个世界。说着,说着,说出潜意识,形成意志。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3 14:13:00 +0800 CST  
生命的意志是被发现出来的。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3 14:15:00 +0800 CST  
不可说:(1)命题的形式。(2)世界的本质(里面包含情感、欲望、激情、美等等)。(3)伦理学问题。(4)宗教问题。我们只有把所有的这些都说过一遍甚至N遍,最后才可能丢掉这些东西,维特根斯坦太孤独了。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3 14:39:00 +0800 CST  
我喜欢回复,因为回复能带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来。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哲学像海浪,后浪追着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迅猛的影响,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创的知识灵魂体系,面对科学的冲击已经毫无招架之力。因此,哲学作品或许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通过通俗化的叙说,来阐释人类灵魂的挣扎及向上。如果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维特根斯坦,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悲观的。实际上,作为人类的精神导师之一,维特根斯坦早就意识到传统哲学写作形式的局限性。在从某种层面上理解,《逻辑哲学论》是一本文学作品。它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做到了传统哲学利用文本来论证却没有做到的效果。《逻辑哲学论》没有引用任何一个正统哲学文本,上来就是一堆命题。凭借这些,我们可以进入沉思的状态,有助于灵魂的发现。也许将来哲学会消失,但作为文学的哲学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人类精神的依靠,无论科学如何。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4 12:23:00 +0800 CST  
即便哲学有十层,达到了又怎样?达不到又怎样?最后都是必须丢弃的,不是你要丢弃,是自己的灵魂让你丢弃。摆在态度,哲学其实做不了什么。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4 12:33:00 +0800 CST  
一般人根本达不到所谓的十层。我们都是旁观者。哲学人对待哲学是这种:惊心动魄,没有折中的选择,要不就全部,要不就不要。比如,胡塞尔,尼采,苏格拉底,斯宾诺沙等,连康德都不算,因为他的信仰被社会包容。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4 13:04:00 +0800 CST  
一早起来,又见回复。说到欲望,看了个大概,感觉吧友说的不是叔本华的生殖欲望,而是指广义的意志。这些小细节不影响交流,先按下不表。好,就按你的说法,主体就是欲望,无论这个主体是块石头,是张桌子都是欲望。然而这不是维特根斯坦的意思。逻辑实证主义把《逻辑哲学论》推导至极端处,科学的欲望就足够了。这种否定哲学的观点认为,只思考那些能够通过逻辑验证的事物,即能够运用数学和逻辑进行解释,通过经验,了解并再次确认的事物,也就是自然科学,足够了。维特根斯坦对于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本人却对这种观点很反感,并且与这一学派保持距离。维特根斯坦只是为了治疗“形而上学患者”,由于语言的误用而产生无意义的命题。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5 08:53:00 +0800 CST  
在表象主义看来,真实的信念(语言)是对真实世界的确切描绘,就这样了,不争议了,定下来了,信就信了,不信拉倒。这一观点,把对于世界的信念视为世界的表象。从表象主义的观点看,只有真实的信念才称得上知识,而只有当信念是它所涉及的事实状态的正确表象的时候,它才是真实。然而,表象主义的整个前提是可以被质疑的,当代分析哲学家罗蒂就是个反表象主义者,他的理论我不懂,正在学习中。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5 11:38:00 +0800 CST  
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它所叙述的事实的图式,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事实的图式,是因为它与事实分享着共同的逻辑形式,进行哲学分析能够展示这一形式。维特根斯坦主张,所有真正的命题都可以被还原为逻辑上最基本的命题,而这些基本命题由基本对象的名称构成。一串名称的组合就是世界上一系列对象组合的图式。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5 17:52:00 +0800 CST  
但是,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研究中》,完全抛弃了图式理论,它在《哲学研究》中重新指出,归根结底取决于图式是如何被使用,即语言实践。最后,维特根斯坦还说,语言的使用千差万别,它们没有普遍的共同点,不存在一种理想的基本命题。总而言之,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工作,全部否定了《逻辑哲学论》,但没有否定他的系统。从某个层面上看,图式已经完成了整体论的形而上学功能;而对语言游戏地零敲碎打、澄清、实践,完成了还原论的分析哲学功能。乾坤大挪移!!!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5 17:59:00 +0800 CST  
什么叫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是这样说的,“我也将把语言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在这里,语言游戏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者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以后,我一再提醒你们注意,我称为语言游戏的东西,这些语言游戏是使用符号的方式,这些方式比使用我们高度复杂的日常语言的方式要简单,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语言形式”。
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比如说,当整个社会以金钱为目标的时候,彼此交往、交际、工作都是一个功利性质社会事实。在这种规则里,所有的语言都是以金钱为价值尺度。大家谈论王宝强离婚,最关心的是财产分配。如果有一个人跳出来说,“夫妻要讲情分”,肯定会遭致众人的拍砖,因为他的语言别人不懂。
日常语言相当复杂,跟历史文化纠缠在一起。不仅仅是此情此景的语言,更加是某个范围活动人群的历史语言积淀。比如,看电视抗日神剧,“八格牙路”,大家都懂,痛恨之情立马涌出。
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本真的状态。维特根斯坦认为,要真正了解语言游戏,符合规则的应用,从儿童的视角看就非常明了。对儿童来说,语言游戏就是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于世界的描述,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之类的,诸如“主义”之类的形而上的语言游戏。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5 23:49:00 +0800 CST  
不写了,看罗蒂。

楼主 松数的风格  发布于 2016-10-26 21:41:00 +0800 CST  

楼主:松数的风格

字数:10260

发表时间:2016-10-20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8 22:45:26 +0800 CST

评论数:2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