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段两京并重时期,东西两都洛阳更为繁荣

唐安史之乱后,占了289年中的152年,这段时间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政不断,兵变民变四起,西京地位上升为上都,其余皆陪都,只是最后3年半,洛阳成为唐都,长安成为祐国军所在地。
之前占了137年,但直到AC628年消灭梁师都政权,才真正实现统一。也就是说真正统一的127年。
贞观二十二年(649),全国才多少户?300万户,1500万人。经济一直处在恢复中。
在此127年中,长安作为唐都城并非一枝独秀,洛阳作为政府所在地大约近47年(不含唐太宗在洛阳的2年多),长安占据了近80年。
可见这段时间内,唐都除了长安还有洛阳。尤其是AC657到AC736这段时间内洛阳显得尤为重要,近80年时间内,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竟长达近47年,而长安只有32年,无疑这段时间洛阳地位极为重要,可视为两都并重时期。
洛阳从唐高宗的东西两宅、东西两都、东西两京都之一演变到睿宗、武后时期的神都,再演变到唐中宗时期所谓的三川帝里,八水皇州。直至唐玄宗时期的咸洛京师,建都惟旧;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只能说明这段时间,两地都是帝都之一。
事实也是如此,从公元657年到公元736年,近80年间,皇帝及唐中央政府驻跸东都近洛阳47年,驻跸西京长安32年。可见此段时间内唐政治中心地位就在东西两都间不断迁徙。至于北京太原,虽也去过几次,但时间都很短。且也不是李唐皇帝口中的两宅、两都、两京都之一。
《唐会要》中把长安称为京师、京城、西京;称呼洛阳为皇都、都城、东都。也只是为了区分两地。根本不存在京比都等级高,或者都比京等级高的问题。
至于长安洛阳这东西两都在80年中那个更繁荣呢?我们看看李唐王朝统治者是怎么认识的证据更为充分!


维嵩设险,耸危峰於少室;在河称防,导洪波於太史。卜兹洛食,是曰奥区,物产孔殷,形胜斯在。


东都洛阳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西都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

咸雒京师,建都惟旧,乃眷时迈,卜征斯在。朕承天纂历,恭己临人。鼎俎虽甘,念疲甿之不足;宫室信美,惕浮户之未安。事内攒於千虑,心外周於万物,则知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周公测景,寔曰土中。总六气之所交,均万方之来贡,引鱼盐於淮海,通秔纻於吴越,瞻彼雒汭,长无阻饥。暑雨作害,灾沸秦川,岁星有福,祥归豫野。

顷年关辅之地,转输实繁,重以河塞之役,兵戎屡动,千金有费,九载未储,怀此劳轸,以增旰昃。卜雒万方之隩,维嵩五岳之中,风雨之所交,舟车之所会,流通江汴之漕,探引河淇之运,利俗阜财,於是乎在。

百姓屡空,朕孰与足?言及於此,良所疚怀。如闻京畿及关辅有损田,百姓等属频年不稔,久乏粮储。虽今岁薄收,未免辛苦,宜从蠲省,勿用虚弊。至於州县不急之务,差科徭役并积年欠负等,一切并停。其今年租八等以下,特宜放免。

以前议西幸,属岁不登,关辅之间,且欲无扰。今稼渐熟,漕运复多,而陵寝久违,蒸尝永感。农隙顺动,得非其时。前取今年十月幸西京者,以其月三日发东都,取南路。应缘顿所要,务从节减。所司明为条例,勿有烦劳。


上面几段话:贫穷的西都长安和繁华的东都洛阳形成鲜明对比。


既然说东都比西京繁荣,皇帝还总是在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跑呢?还是通过唐朝皇帝的话来回答!


朕将幸秦京,言离雒邑,既省方以观俗,思宏恩以济人。载念狴牢,又恻襟抱。宜敷宽大之典,用敦祝泣之意。其都城内见禁囚徒,除身犯十恶,及造伪头首,馀杂犯死流等,各减一等,徒以下并放。


卿夙怀恭顺,深执诚心,闻朕西巡,欣然望幸。


朕君临区宇,子育黎元,每怀勤恤,不欲劳烦。而镐京之地,陵寝所在,自展义河雒,已历岁年,所以式遵卜征,有事时迈,抑惟常典,宁敢惮劳。将欲西巡,元取北路,今同州有暴水,浸於邑居,载怀忧惕,无忘鉴寐,且从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


朕粤自镐酆,省方瀍洛。属九服宁晏,四时顺成,殊徵庞殷,景福纷委。遂荷灵眷,登於介邱,先天成功,允答休佑。盖敬天知命,不敢以宁也。我来於东。岁亦数稔,而西土蓍老,傒予多怨。况关辅之地,顷则有年,宜叶卜征之祥,式展时巡之义。可以今年闰九月十日取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缘顿支供,一事已上,并用当处官物,不须科敛百姓。其递运及行从官僚等,物从减省。所在公私,不得辄有进献,宣布遐迩,知朕意焉。


以前议西幸,属岁不登,关辅之间,且欲无扰。今稼渐熟,漕运复多,而陵寝久违,蒸尝永感。农隙顺动,得非其时。前取今年十月幸西京者,以其月三日发东都,取南路。应缘顿所要,务从节减。所司明为条例,勿有烦劳。


朕怀西土,陵寝在焉,至自东都,诚慰罔极。兼兹巡省,且无怨思,徯予之望,多谢哲王,饮至之规,岂忘前典。其供顿州应缘夫役差科,并免今年地税。行从飞骑万骑三卫引驾监门各赐物五百段,兵彍掌闲及诸色当番人各赐物三段,缘路供顿刺史县令及专知官各赐一中上考,从行有职掌武官赐勋一转。京兆及岐、同、华三州,畿辅之间,百役所出,至於征镇,又倍馀州,其今年租,并依本州纳。其脚纵已支入京,亦令所司计折酬还。两京城内及京兆府诸县囚徒,反逆缘坐,及十恶故杀人造伪头首死罪,特宜免罪,长流岭南远恶处。其馀杂犯死罪,隶配效力五年。流罪并放。罪人犯赃,量罪贬降。缘近顿所损麦苗,宜令州县即简括,量酬价直。畿内侍老九十已上,量赐酒面。鳏寡茕独及征行之家,宜令州县长官亲自存问,如有疾患,量加医药。使近甸之内,咸有赖焉。


初闻三辅之间,今岁善熟,朕缘陵寝,诚欲西行。然积虚累年,乍得小稔,即又聚食,所虑重难。倘夏麦不登,未免匮乏,百姓不足,朕孰与安?所以再三疚怀,欲去不忍。


可见:在隋唐朝皇帝眼中,西京是陵寝所在,不得不回去看看,但西京那里又十分贫瘠,不如东都繁华,总吃不饱。所以心理矛盾表现在他们的诏书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3-30 20:09:00 +0800 CST  
西安人的神论,以帝陵判断唐都所在,说洛阳只有一个帝陵,所以只能是陪都。如此:唐王朝一个帝陵都不在西安境内; 北宋帝陵一个都不在开封境内, 元帝陵都不在北京境内,是否可以按他们的意思延伸出结论:西安绝对唐都城;开封不是北宋都城;大都不是元都城?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4-06 11:10:00 +0800 CST  
隋以奄宅区宇,公私殷富,恃此繁盛,炀帝遂创两都。


唐之肇始都长安,遵循旧制,一帝一都。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武氏垂政,复以旧制,遂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


中宗反正,二都并建,各立神主,都洛则有洛庙,还秦则有秦庙。


玄宗三秦九洛,建都惟旧,遂使后人皆曰两都不疑矣。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4-13 02:52:00 +0800 CST  
李治曾说:
朕虽居九重之内,常以万姓为心,而诚不动天,遂使阴阳错谬。自从去岁,关中旱俭,禾稼不收,多有乏绝。百姓不足,责在朕躬,每自思此,深以为愧。今雒口仓廪,且复充实,更为转运,於是艰辛。理有便宜,所以行也。



长安居民在唐安史之乱前所谓的盛世经常遭遇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被史料记录在案的比比皆是。如:
频年霜旱,京畿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
因霖雨长安城内道路不通,米价暴贵。
雍、同、华、蒲、绛五州百姓乏绝。
以旱避正殿。
长安大旱。
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 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
诸州四十余饥,关中尤甚。
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腾踊。
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
关中旱、霜,大饥。
关内旱,日色如赭。
长安人相食,寇盗纵横。
关中久雨,害稼,长安饥。
等等。
位居社会下层的长安百姓在所谓的盛唐京城长安都经常饿肚子,人食人,寇盗从横。
位居上层的权贵也一样,连唐高宗的身边人都被饿死,士庶从者多殍踣于路。盛唐时期李唐皇帝动不动喜欢去繁华富足的东都居住,而返回住在饿的人相食的贫穷西京去,连他们自己都多次说是因为陵寝在焉的缘故,是不得已而为之。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4-27 17:03:00 +0800 CST  
古代帝王都想遵守礼制:


法紫微以居中, 拟明堂而布政。


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5-06 13:43:00 +0800 CST  
王者当法天紫宫,高居北辰,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致中和,不偏不倚。

楼主 闲逛欧洲  发布于 2019-05-06 13:44:00 +0800 CST  

楼主:闲逛欧洲

字数:3166

发表时间:2019-03-31 04: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03 19:14:29 +0800 CST

评论数:8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