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xj】纪念《变形计》中并不是主人公却给我触动的人

35. 中坡小学的夫妻老师
《紧闭的心扉》那期结束太匆忙,也不是很好写。
因为连年亏本,《变形计》变形不再。2008年以后,变形计结束了。同时结束的,还有那份叫做变形计的经典。之后的变形计,很难再达到前四季的水准——那种走心,那种冷静而深入的分析和娓娓道来。


2012年,因为限娱令,《变形计》复活。而复活的《变形计》的总策划,正是谢涤葵。所以后来的《爸爸去哪儿》始终带有一种变形计的色彩。
不再是没有冠名的“普通人的奇迹”,而是法兰琳卡冠名的“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这一改,说实话也让变形计越走越窄,最终葬送了这个节目。我在写完《在那遥远的地方》后,会暂停写第十季,而是会说说为什么“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葬送了《变形计》。
2012年,《少年何愁》横空出世。一个调皮、洁癖、爱臭美、不知艰辛、有些小缺点的易虎臣,一个有些倔脾气,要强,初到城市不知所措而有些迷失的吴宗宏。关于《少年何愁》,有太多人想要说。不如就从中坡小学,那对坚守大山20多年的夫妻老师说起。

他们送出了一代代学生;却很少有人能走入中坡来给他们一臂之力。他们没有高学历,也只能教小学。破旧的房屋,落后的环境,营养不良的学生,不方便的交通——中坡小学,不过是全中国那些偏远山区的小学的缩影和典型不是吗?如果没有变形计,没有易虎臣和吴宗宏的互换,中坡小学的未来又将怎样?

类似这样的夫妻老师,在《逆风飞翔》、《陌路青春》中都出现过。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牺牲了陪伴自己的孩子,选择了在学校陪伴更多的孩子。就像《一年级》中的孟老师一样。

也许是那份对孩子的爱,对他们的期望——对他们成才的期望,以及成才的他们改变自己的家乡让后代有更好生活的期望——让他们坚持了20多年。

”几年后,他们将退休,那时中坡小学将隐没在大山深处。“节目中的这段讲解并非危言耸听。
农村的教育,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芒果V基金给孩子们的物质。一个好的、愿意坚守、高水平的老师,胜过百万千万的捐助。物质总有破败的那一天,但老师的教育能永恒留存在孩子的心中。
而现在收到良好教育的人,大多都在城市收到了高等教育。但在城市过久了的人,有多少还愿意将自己的才干馈赠给偏远的山村?而就算有愿意来到山村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忍受不发达的资源网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杀出一条血路,为自己的学校吸引到更多的老师、资源、书籍?少之又少。
公益、政府的扶持都是必修。记得《变形计》曾经做过一期《不舍的村学》。山村教师吴义伟,互换背景的老师苏磊。其实这样的呼唤,又何尝不是一种让农村教师借鉴城市的教育方法,让城市教师了解农村的教育困局的方法?又何尝不是城乡老师合作的一种苗头和希望之火?
记得上海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华师大二附中的老师,被派到城郊的较落后的中学去任教一段时间,让优秀的教师资源去影响那里、带动那里。

这样的方法,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不是吗?


全中国,有无数个中坡小学。全中国也有无数对这样的夫妻教师。怎么去帮助他们?怎么去教育农村的孩子?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去想一想。可能这种就是我的大学所提倡的“家国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0:23:00 +0800 CST  
36. 易虎臣的父亲
看到吴宗宏穿着拖鞋来到深圳,易虎臣的父亲差点流下泪来。
十三岁被从湖南邵阳骗到深圳打工。整整七年,每日与废品回收为伴,赚取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填饱自己的肚子。后来凭借自己的打拼,他成为了五金厂的老板。他有了条件,有了大房子,有了能给吴宗宏1000块零用钱的资本,也有了能养得起两个孩子的能力。他从一个脏兮兮,哆哆嗦嗦被骗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打工的小男孩儿,变成了一个凭借自己的拼搏建立家业,能赡养父母的顶天立地的汉子。

他看到吴宗宏,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告诉吴宗宏自己的经历,他告诉吴宗宏不要自卑。他让吴宗宏看看自己曾经工作七年的废品回收厂,他让吴宗宏了解到一个凭借自己奋斗而最终闯出一片天的故事。这远比物质更珍贵不是吗?


易虎臣的父亲告诉吴宗宏的这一切,他却没能及时告诉易虎臣。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有着富家公子哥习性的孩子,我们看到了曾经的易虎臣不懂得珍惜。这可能是他的失误。但人都会犯错误不是吗?
后来我看到了易虎臣上传到自己微博上的视频。里面讲了他和他父亲的交流。易虎臣长大了,他也能和父亲有男人之间的交流了。而能和儿子进行男人的交流,能让儿子想到要和自己交流,易虎臣的父亲非常难得了。
易虎臣的父亲,其实也是一种典型。我想这样的人,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会有很多。一无所有来到这里,却坚韧不拔硬是站稳了脚跟打出了自己的家业。而现在,这样的传奇故事还能上演吗?
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0:48:00 +0800 CST  
37. 杨文寿
他的真名,我是看微博上知道的。
他更为人所知的,是易虎臣给他起的昵称——小黑。
他有才,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动作。但他也有很坎坷的身世。家庭的不幸,导致性格上的内向、喜欢孤独。喜欢独处的人,大约都是安全感不高的人。造一个安全的小窝,一个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享受自己给自己的一份温暖和安稳——小黑在茅草堆中找到了一片安全的天地。
我也同样这样做过:小时候暑假只能独守空房,将自己拿凉席围起来,坐在当中,看到身边都有“城墙”,便感觉安全和实在得多。这样的一种害怕和不安全,曾经困扰过我多年。
他一直被欺负,是易虎臣给了他特别的关注和关心。易虎臣教他街舞,让同学把球传给他。这样一种温暖,对小黑来说有多宝贵?!
易虎臣第一次离开的时候,小黑哭得很伤心。他不希望易虎臣离开。因为那样一个关注他关心他的人,小黑实在太不想失去。孩子的内心,总是这样干净——干净得让人感动、干净得让人心痛。
易虎臣两年后回到了中坡小学。小黑有些生他气了——因为易虎臣那么久都没有回来看他。这样的情感,更多给我的是一种感动——最单纯的怨恨,最单纯的感激和怀念。只是,孩子都会长大,生活背景的天壤之别,是否会让这份最单纯的友谊慢慢褪色?
希望不会。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1:00:00 +0800 CST  
38. 吴宗宏的父亲
第一次看到吴宗宏父亲的时候,我很纳闷——为什么父亲和儿子这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吴宗宏的亲生父亲早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现在的父亲,是继父。
“他对我很好,从来没有打过我”。吴宗宏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继父。很简单,又不简单。
这个男人很沉默,不善言语。或许他奉行着“行胜于言”吧。他把易虎臣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欢迎孩子制备了一顿在他们看来堪比山珍海味的午餐。
他默默得收集松脂,供两个孩子读书。
他总是默默做着很多,仿佛他像空气一般——不说话,但离开了他你活不了。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1:05:00 +0800 CST  
39. 约定哥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在整个节目中也只说了一句话——“吴宗宏,我跟你立个约……”。
就是这句话让我记住了他。
或许相比于眼泪和真情流露,吴宗宏更需要的是一份豪情,一份战士的情怀不是吗?吴宗宏需要一份坚强,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种激励。而约定哥给他的,不正是这些吗?
已经是毕业季,大四的我会和很多人说再见。我不会感伤也不会流泪。我希望能有人和我说:来,我们来立一个月,十年后……。
吴宗宏,请别忘记你在少年时代,那个和你约定了的约定哥。请别忘记你青春时的誓言,别忘记你要飞向的那个地方!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1:10:00 +0800 CST  
40. 施府诚
“你猜他多少岁”
“六岁?”
“我十三岁~~~!!!”


这段对白是《少年何愁》中的经典片段。
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生活条件上的差异,现实得淋漓尽致。
施府诚矮小,调皮捣蛋,有些正太——典型的淳朴善良农村小男孩儿的形象。他也是中坡小学那些孩子的心灵的反应——单纯到极点,善良到让城市人很难想象。
觉得要把他记下来,却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他太简单了,而这份简单又太珍贵。


“你能不能多留两天?”
“我走了就没人跟你抢了,你该高兴了“
”不……“施府诚哭了,易虎臣在车上一把搂住了施府诚的脑袋,施府诚在易虎臣的怀里哭得就像一个六岁摔了跤的小男孩儿。
这是少年何愁的最后的片段。也许很难用文字描述那种哭当中蕴含的什么内容。也许很简单,也许又很丰富。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1-30 21:22:00 +0800 CST  
十一月开始做毕设了,时间可能不会很多了,但我会陆陆续续把想写的写完。感谢大家愿意支持我,你们的顶帖和评论是给我最大的动力。我只是一个好好看节目,并试着去看节目中反映的问题,不想用非理性去糟蹋节目的观众。得一知音,足以。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01 00:02:00 +0800 CST  
41. 李晓——第四季《父爱如山》
写完《他乡有爱》后,我一下子跳到了第五季《少年何愁》。在写《温暖之痛》,想写胡若男爷爷的时候,我才想起我忘记了第四季中的《父爱如山》。温暖之痛和父爱如山,农村主人公都来自会宁——那个贫困却培养出了一代代考上大学的学生甚至状元的地方;那个送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出山,却很少能迎来回乡振兴家乡的才子的地方。


会宁的两期变形计,给我的更多是一种苍凉,一种深沉。就像黄土地那样,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李晓有一些羞涩腼腆。面对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他显得很坦然。“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我们这里肯定吃不惯”;“外面的世界我也是电视上看到过,也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李晓说这些的时候,总是微笑着。
他可以被刘舜尧要求在雪地中站军姿,被各种欺负命令。他可以为了刘舜尧在冰天雪地中为他打野兔;他可以为了隐瞒刘舜尧抽烟的事实而对父亲说谎。他有些像《春天有多远》当中的猴哥,却比他多了一份沉稳和豁达。他知道了刘舜尧自残,但他从来没有反感舜尧——“自残,难道你想?肯定不想”。他感知到舜尧内心存在痛苦和很多不能说的故事,他也愿意用自己的温暖去拉舜尧一把。
李晓期中考试不很理想,被父亲责骂。他情难自已,却终于将所有压力留给了自己。这是他和舜尧最大的区别,也是他比舜尧成熟也让人心疼的多的地方。会宁,考学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不断读书,不断练习,所有青春的拼搏,为的是那三天的考验,为的是那三位数,为的是一个叫做一本线的东西,为的是一个叫做录取分数线的事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成为了会宁孩子唯一的选择和道路,成为了整个会宁弥漫着的一种空气。很无奈,却又很科学。或许旁人对这样现象说三道四,只因他们没有体会过那种别无选择的感觉,那种毫无主动权的感受吧!
农村孩子身上承担了太多责任,同样的时间,农村孩子要投入时间给家庭责任,给农活和其他事情,教育资源和师资又相对城市而言偏落后。城市孩子呢?
无法可想!
想要完成突破,就要去接受高等教育,和大学带来的各种机会和历练,而后才能变得比原先优秀得多,丰富得多,然后才能有更多实力和资本去做要求更高的事业。要想改变家乡,不能指望外面的人来改变,那就只有指望家乡自己的人去改变。要有改变家乡的能力,他们寄希望于接受高等教育后完成整个人的蜕变历练和涅盘。但这些蜕变成凤凰的人,却又有多少愿意再回到那个干旱、贫瘠、落后的地方,用自己的才智去建设最需要这些才子的家乡?!没有人回来,家乡还是老样子。于是家乡就指望着下一批的人考出大山然后回来建设家乡。
如此的恶性循环,究竟何时才能结束?!
对农村孩子来说,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来到城市已经是接近固定的宣传。但我想问,走出大山以后呢?难道走出大山就足够了吗?
农村和城市,为什么有区别?为什么大家说要走进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优越。那么如果农村和城市一样发达了差距减小了,那还有必要一窝蜂抛弃家乡涌入城市,引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问题吗?
城乡差距的减小,是城市、农村人要共同努力的结果。既然不能总是指望城市人主动来到农村,那就应该在宣传走出大山之后,加上一句——回来让自己的家乡更加美好,不是吗?!
深夜,独处系馆办公室,想到李晓,想到那个有着高原红的男孩儿,也想起了和同学讨论过的城乡,想起了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想起了我的农村老家中人们的精神认知状态。
但愿会宁的恶性循环,有一天能够终止。但愿有一天,我们能说“走出大山,回来建设家乡”。但愿有一天,走出大山不再成为圭臬。但愿有一天,不再有“寒门再难出贵子”。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01 22:51:00 +0800 CST  
41. 李克农——李晓和李博的父亲——第四季《父爱如山》
从第一季看节目看到现在,总有一种农村父亲几乎都是一个类型的感觉。朴实,没有太多话,却爱得深沉。
李晓的父亲是典型的西北汉子。在外打工25年,回到家的日子却少得多。哪个父亲不想念自己的孩子?但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只能依靠父亲。“他在幼儿园的门口,看着别的家长接送孩子。他一直盯着看,幼儿园的保安还以为他是拐卖孩子的人。”李晓的母亲这样说起丈夫的“趣事”,其中心酸少有人能理解。
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在《父爱如山》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未见的孩子,亲热了没多久,父亲就问起孩子的学业,辅导他功课。学业的重要在他们心中可见一斑。对李晓,他也同样严格要求——他怎么不理解孩子的压力,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别无选择。
相对于其他农村父亲,他显得大方很多。他和顺尧聊起袁隆平,聊起杂交水稻,聊起农业用的薄膜。他带着舜尧去看自己家的牲口,在顺尧不想午睡的时候和他拉家常。


《父爱如山》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幕——父亲的第一次流泪。在外地打工,想家想孩子,便出去吼两句秦腔。“吼两句吧”,工作人员说道。“我的家乡并不美……”只吼了两句,这个憨厚、粗犷的西北汉子潸然泪下。他想到了什么?自己多年来的漂泊?自己的重担?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自己的生活境遇?不得而知。
第二幕——那一车的冰。父爱如山的高潮,在刘舜尧看到拉着一车的冰艰难前行的李晓父亲后,第一次改口叫了爸爸。西北缺水,为了能在不得不因必须回去打工而提前离开前让舜尧洗一个澡,让他能干干净净得回去,李父凿冰,运冰。我看到冰渣溅射在他脸上和身上。我看到那一车冰他运得很吃力。但他什么都没有说。就像大山一样——他无言,甘受风水雨打,却承载了一切。


舜尧走了,带走了李父的一封信。全文是什么,或许只有舜尧一个人知道了。我记得工整而干净的字迹,记得那段他摘录的《孟子》“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七天的互换,他给舜尧的是一种全新的父爱——一种不是“我是你的父亲,所以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无言的润物细无声却又深沉得让人动容震颤的父爱。
《父爱如山》,可能是唯一一次将大量的精力、镜头或矛头对准城市和农村主人公的父亲。此后的故事,再也没有这样浓墨重彩了。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13 14:06:00 +0800 CST  
42. 田望春——李晓李博的母亲,第四季《父爱如山》
李晓的父亲在外打工养家,李晓的母亲则在家照顾孩子。
“我原来也出去外面打工。但一直想孩子,夜里流眼泪,也只能偷偷得自己抹掉。没过一个星期我就回了家,看到两个孩子,我们母子三人哭啊哭,哭得好舒服。从此以后,我就发誓,再也不离开我的孩子了。”
这是节目开始介绍城市和农村家庭时,母亲的这段话。
他像极了传统的女性——主内,勤劳,因为操持家室而显得有些结实,也有一些羞涩。她和李晓的父亲构成了鲜明的反差。一阴一阳,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严格严厉一个慈爱关怀。一个粗犷一个细腻。
“我要照顾好他,不能让他受委屈“。这是看到刘舜尧一时无法适应这里生活时,她的反应。没有责怪,也没有反感。所谓理解万岁吧。


《父爱如山》更多得关注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而真正能让我们更多走进母亲的,是08年的《我是冠军》。两位变形计主人公,孔小龙、李晓,踏上了《我是冠军》的旅程。
和来自城市的父母亲不同,田望春显得那么不善言辞。很少看到她说话,她用行动代替了自己的言语。从这点上,她和小龙的父亲又那么相似。
她和李晓被称为PK王。因为连续三次,他们被推到了淘汰的边缘,却总能在最后决定生死的战役中将自己拉回到生存线。
在东江湖的最后PK中,他们和一对城市父子要在烈日下一只手相互牵着,另一只手各自拉起沙包。先松手了就会被淘汰。城市父亲告诉孩子——如果自己觉得坚持不了,没有必要继续坚持让自己痛苦。李晓的母亲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别无选择。最明显的差异,其中折射的已经不仅仅是价值观的不同,更是不同的生存背景、社会差异带给人的截然不同的生存方法、选择余地以及精神状态。
在乌镇,他们需要彼此写作去寻找四散的拼图最后将拼图完成。家长坐在拼图画板前,手中是拼图散落的地点,孩子需要根据家长在传呼机中的指示,去穿梭乌镇,找到拼图的部件。李晓的急躁,田望春的无助,第一次显示在了我们面前。一个陌生的环境,求胜心强的儿子,一个因为陌生所以不知所措的母亲。
不想多做评价。只想把这些我觉得最经典的镜头呈现在这里,记录在这里。评价,留给诸君了。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13 14:22:00 +0800 CST  
43. 刘舜尧的父亲——第四季《父爱如山》
一位检察官父亲。
我很少看到他的笑容。
他冷峻、甚至冷酷。他严格,甚至严苛而不近人情。他原则性强,强到让人觉得他就是一台机器。
洋快餐、漫画书都是他的禁区。他掌控着孩子的食物、书籍、活动。他为孩子设计了他的环境,却没有想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形同陌路——就像《陌路青春》中的那种感觉。
变形计,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孩子的教育之殇,要负责任的也不仅仅是孩子。
《父爱如山》第一次将矛头直指父亲。他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态度,都让人开始反思——我们说为了孩子好,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和我们行为的动机之间是否吻合?放手放多少合适?


变形互换,孩子离开原有的环境,去发现并找回真正的自己;父母离开自己的孩子,去从新儿子的反馈互动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症结。变形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


我们看到舜尧的父亲去尝试改变。他用对李博的细声细语取代了对舜尧的严厉;他用女性的细腻取代了原来的粗放。但李博却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亲近。
我们看到舜尧迷失——但迷失的人又何尝没有舜尧的父亲?他在尝试改变,却发现自己在新儿子这里也同样失败了。
他不断的调整,不断地去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一些原则被打破,一些禁区他开始尝试去进入。他开始去理解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说”漫画书不应该是你看的“。和孩子一起吃快餐,读漫画书——他的改变又何尝不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变形?他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他似乎明白了无论是亲生儿子还是换来的这个新儿子为什么对自己畏惧和疏远。
他是一个有错误的父亲,是一个开始尝试180°转变却同样失败因而迷失的父亲,也是一个寻寻觅觅,开始尝试改变,对自己动外科手术的父亲。


节目结尾,他向舜尧道歉。要让一个父亲说出这些,谈何容易?他能说出这些,他内心的刺激、斗争和纠结又有多少?
后来看到贴吧中刘舜尧的发言。看到他说多年以来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的确,要让一个成年人去改变多年以来养成的作风谈何容易?但寻觅和探索比改变了更为珍贵。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13 14:37:00 +0800 CST  
44. 胡若男的祖父母
从决定开始写”并不是主人公却给我触动的人“这个主题开始,我就在问自己,写这份东西有什么意义。是为的分享吗?是为了能申请精华吗?是为的能引起关注吗?恐怕都不是。从知道这个节目到现在,不过六个月的时间。看的第一集是《少年游》,而后才慢慢地将所有节目全部看完,而后开始追剧,开始关注新的节目。
八年了,变形计中有很多故事,也讲了很多人。我希望我能在关于《变形计》的记忆衰退前,将所有的体会、感受和想法留在这里。如果有人赞同、关注,当然最好。如果没有,那我不妨将这里当做我的一本日记本,留下关于这个节目,最温暖的一段记忆。




《父爱如山》,《温暖之痛》。都是发生在甘肃会宁的故事。主人公的年龄相仿,民风和氛围也很相仿。写在一起,或许会比较合适。


胡若男的父亲是胡家的痛处。祖父母与孩子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也是这种痛处的反映。因为父亲一时的激愤,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永远缺失了父亲。这样的损失无法可想。
爷爷奶奶在家里的作用,或许就是尽力在最大程度上减小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


胡若男去了广州,龚韦华从广州来到了西北。
”不读书我就不喜欢了“。”回去要读书“
这是爷爷奶奶自始至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读书,学业,选择——这我已经谈过,也不想再多说。


儿子的缺失,对两位老人意味着什么?

节目的最后,老人们因为龚韦华的帮助而去了监狱探望了自己的儿子。监狱中的团圆,无言的祖父母,流泪的胡若男,在一般默默观看沉思的龚韦华。这一幕实在太震撼。


提笔的时候想写很多。但真正到写的时候才发现,这两位老人并不好写。很难说他们有什么特点,但真正《成长之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是这两位老人了吧。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13 15:06:00 +0800 CST  
45. 吴龙生的父母——第五季《阳光的背后》
沉默的山里男人,强壮的苗家妈妈。男人有些木讷,妈妈那样能干、善良——却也因为操持家室落下了腰的毛病。很喜欢将《阳光的背后》和第七季的《少年游》相比。父母的形象、农村主人公的形象都像极了。而城市主人公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李鑫的性格倔强又火爆;顾剑桥语言暴力衣来伸手,但他们两人同样都有脆弱的心——李鑫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顾剑桥从小被严厉管教、体罚,也因为自己的体型让自己很少有自信。


他们敢于之处李鑫的毛病,也批评李鑫语言的暴力和不礼貌。
他们每天给自己的孩子五毛钱买中午饭,但大哥李鑫来了他们给了他一元钱——这一块钱就显得更重了。
他们为了招待李鑫,杀了家里的鸭子——我忘不了龙生的弟弟看着那只鸭子发呆的表情。
他们塞给李鑫的包里有李鑫最爱的雪碧——我也忘不了李鑫在回家的车上看到雪碧后流下的眼泪。
他们看到了李鑫烧炭给他们换来的鸭子——我忘不了他们眼中的惊讶、欣慰和感动,以及一些伤感和心疼。
我也忘不了在微博上看到的这样一条信息——一个编导at李鑫,说“你农村的爸爸打电话过来,说他想你了。“


洞庭湖上,李鑫和工友起了矛盾。龙生的爸爸夹在他们中间——”要把他推下湖,先推我下去“。
农村的家中,全家一起看电视,嗑瓜子,李鑫跳舞,妹妹和弟弟学跳机械舞——全家的欢乐和笑声,来得那样简单,却对李鑫来说那样难得。
李鑫什么物质上的都不缺。他缺少的却是最珍贵的家庭温暖——无论是自己挨打还是忍受父母争吵带来的暴力环境,又或是全家看电视却形同陌路的那种冷暴力。李鑫的烈马性格,或许是这种暴力环境所引发的,又何尝不是他为了掩盖自己的脆弱而为自己打造的一面盾牌?


龙生的父母给了他他最想要的温暖——虽然李鑫自始至终没有叫过他们爸爸和妈妈。但龙生的爸爸妈妈早已把李鑫当做了自己的儿子去看待,而李鑫也同样将他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0 14:16:00 +0800 CST  
46. 李鑫的父母
一个暴躁的儿子,换来了一个可爱腼腆却也有些胆小的儿子。
”我不希望他觉得城市就是这样,我希望他能明白即使是这样优越的生活,也是需要自己的努力、拼搏甚至泪水去换来,希望他以后如果要来到城市能够想一想“。在机场接回儿子后,这对父母说了这样的话。
龙生和李鑫,似乎代表了两个极端——一端是乖巧、听话,却放不开有些胆小;另一端是性格倔强暴力,却胆大、直爽,敢作敢为。
龙生从小到大没有挨过一次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个永远听话乖巧的孩子是让父母省心,但没有犯过错误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尝试没有迈出脚步?
吴家父母和李鑫父母的中和,就会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
李鑫父母推龙生出去推销化妆品。龙生的眼泪、哭泣、退缩都没有换来李妈妈的忍让和不忍。也正是因此,龙生迈出了第一步。
李父让龙生去摔跤,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周围的孩子家长都看不下去都来帮龙生出主意教他技巧。龙生最终击败了对手,他的胜利又何尝不是带着摔打的伤痛?
龙生在蒙古的七天互换,是一次最宝贵的经历和成长。而李鑫的父母,无疑是我觉得做得最好的父母之一。因为他们带给孩子的不是一时的物质,而是长久的精神上的磨练。
”龙生回来后,人变得自信了,说话不再扭扭捏捏了“——这是龙校长的话。
”他变得更加可爱“——这是同学的话。
而这种飞跃和蜕变,李鑫的父母在其中扮演了多少的角色,每一位观众心中都有数。
我们感叹节目中农村孩子的淳朴懂事,却常常会忽略节目中呈现出的他们的缺点——乖巧却因此有些胆小;他们的和人的交往能力逊于城市孩子。像艾尔兰、罗先旺、小兴这样自信、懂事、坚强、在城市中一点都没有沟通相处问题的孩子毕竟少之又少。城市孩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的沟通能力、想办法的能力、走出去的能力又何尝不应该是很多农村孩子应该学习的?


城市和农村孩子,彼此学习,取长补短;观众意识到城市和农村孩子身上的有点和缺点,而后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帮助。这样,会很有意义。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0 14:31:00 +0800 CST  
47. 陈玉林的父亲——第五季《化不开的网》
这是一个有三个儿子的父亲。
这是唯一一个当着镜头的面放肆展露自己情绪纠结的父亲。
这是唯一一个即使有镜头也会毫不顾忌,罚跪、拿竹条打孩子的父亲。
这也是唯一一个带着新儿子跨年的父亲。


他对儿子的期望,对儿子不读书的失望,都蕴含在那顿暴打当中。
他对周云峰的爱护和关心,都化在了和给周云峰买的那件保暖衣中。
他对家庭的承担和家庭给他的压力,都化在了他流下的眼泪中。


三个孩子,都让上学。一个农村的父亲又这样的眼界和思维,已经非常难得。真正的农村家庭,真正的农村家长,并不是像我们在《变形计》中看到的那样。真正的很多农村孩子,也不是像我们在《变形计》中看到的那样,正能量,懂事成熟。
为何贫穷,为何受到歧视,为何永远摆脱不了怪圈?
为何对城市有仇恨,为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在拉大?
错的往往不是城市人,而很多时候是农村人自己不是吗?
小农经济、封建思想的残留;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对孩子教育的不管不顾甚至负面引导;愚昧而不自知,短视却自以为高明——这才是很多农村人的现状,很多贫困地区人的现状。
城市的经济发达——但这种发达来自于哪里?教育。
孩子受教育需要投入。为了一些钱让孩子放弃教育,去打工给家里用。父母没有文化去打工,却为了钱让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没有文化去打工。如此的循环,什么时候是一个头?!


玉林的父亲,三个孩子都要读书,从来没有想过要孩子放弃读书。
邰奕江的妈妈,家里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却拼死都要让孩子上学——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了。这有多么难得,观众是否有想过?
其实《变形计》中很多值得人去思考的点,都并不那么明显。而这些不明显的点,却真正是值得人去思考,也反映出很多社会现状的。


玉林还有几年应该就要上大学了。或许,转变的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0 15:10:00 +0800 CST  
48. 杨嘉诚一家——第六季《横漂生活》
很独特的一期。不再是城市主人公、农村主人公的组合。两位主人公都来自城市——一个来自无忧的家庭,一个则来自横店,经营一家小餐馆,横漂的家庭。


父亲有一颗演员的梦,但学表演的成本让他只能将梦想一推再推。
机会,对他们来说是那样宝贵。即使孩子只有一瞬间的出境,父亲也很认真努力得让孩子在那一瞬间表现得好。父亲即使没有出境的机会,他也在很认真练习,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样一个在巨星看来简直微不足道的机会。


他们的努力,与他们的所得,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也许有的时候,机遇的分配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吧。
娱乐圈当中,我们看到了巨星的闪光。但其实巨星也有成长的历程。不是每一个巨星一上来就有演戏的机会,也不是每一次有了演戏的机会他们就能得到赏识、得到主要的角色。每一次上镜的机会都要拼了命付出,这样才能为自己一步步累积经验,名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被提拔的机遇。
《横漂生活》,其实和《梦想巅峰》有那么些相似。一个是群众演员的努力付出,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而付出。一个是藏族男孩儿,在追梦路上遇到贵人相助,却也因此见证了实现梦想道路上的付出、艰辛与纠结。


《横漂生活》,《梦想巅峰》,或许是献给所有追梦道路上的人的诗篇。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0 15:37:00 +0800 CST  
49. 胡政尧的父母——第六季《天籁之爱》
《天籁之爱》的农村主人公很多人批评,觉得他不像农村主人公。在我看来,他却很真实——有什么情绪就都会表现出来。农村孩子就一定要乖巧沉默吗?农村孩子就一定不能大大咧咧直爽有错误有缺点吗?
酒瓶子和胡政尧的爸爸妈妈看上去很投缘——更多可能是是因为性格上的契合吧。胡爸胡妈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豪爽,粗犷之中却也不缺少细腻。这种粗犷给了胡政尧大大咧咧的性格,但也同时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产生了不愉快。
胡政尧的改变在五年级时发生。本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误会,老师有错误,家长应该和老师好好沟通,然老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那一次的沟通,胡爸报了警。老师失去了威信,胡政尧也在学校里再难以做人。胡政尧的无视老师,不能说和胡爸曾经和老师这样交涉一点关系都没有。
胡爸胡妈经历过奋力打拼的年代,他们也因此不想让孩子体验曾经的艰苦——但男孩要穷养这一条他们忘记了。胡政尧也因此养成了大手大脚不把钱当事儿的心态。一次胡政尧一夜花掉5000元后,胡爸为了教育胡政尧,给了他一巴掌,却换来胡政尧的报警。虽然最后警察站在了胡爸这边,但胡爸从此不敢再严厉管教胡政尧。
胡政尧走到要去变形,可能还真的要从胡爸胡妈身上找原因。
变形计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曾经的优秀,到突然之间的转变。这其中的原因,有来自学校的——例如魏程(因为秋游带了啤酒,又和老师交涉不愉快,被觉得丢了面子老师打了一个耳光);也有来自家长的——例如高泽文(家庭离异带来的孩子心灵伤害,进而发展到父子不和、报复、颓废)。但更多的,可能是像胡政尧,张寓函(学业压力与家长没有及时沟通)这样,家长、学校、社会风尚等等糅合在一起的。
孩子的教育之殇,需要多方面一起的努力。变形计中一次次出现这样的家庭和孩子,难道不应该引起有类似情况家庭的警惕吗?
胡爸胡妈对酒瓶子的关爱,表现在变形的七天里,也表现在变形结束后他们对酒瓶子一家一直以来的关心。胡爸一直在资助酒瓶子上学,每个星期都会和他们一家通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第二对魏程的父母。胡爸一直很低调,也一直没有在微博上面发过什么东西。我也只是通过微博上搜“酒瓶子”这类的词语,才从一个第三者的文章中,知道了这些事,也知道了胡爸已经资助了40多个像酒瓶子这样的孩子上学。
胡爸胡妈的豪爽,在城市中的大方,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大气,但或许对酒瓶子来说,这样的冲击实在太难快速消化。“这一桌的饭菜,需要爸爸打多少石头才能换来”——旁白的话,又何尝不是酒瓶子,以及很多家庭条件贫寒的农村主人公,进而很多来到城市务工的家庭以及这些家庭中还懵懵懂懂的孩子的感受?
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的经济条件上的反差,对一些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对一些孩子来说会造成他们心里上的缺位和扭曲,但对那些最坚强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一种反差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可能是让他们学会奋斗,但也可能会让他们金本位。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让不同身份、条件、背景的人学会正确得看待金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让农村主人公来到城市,不仅应该让他们感受城市的繁华以及经济上的差异,更需要让他们去感受一遍城市父母从无到有的历程。邹丹阳的父母、魏程的父母做到了。只有让孩子知道和自己一样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机遇,赢得自己想要的事物,才能让孩子正确得去理解城市——
城市不是繁华,城市不是金山。城市欢迎所有人的到来,但城市也无情得将不够强的人推向边缘淘汰出局。这里有机会,这里也充满披着不公正外衣的公正。城市的规则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的能力。城市里包容多样,做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做得好就会有人赏识。城市里坚守契约,没有人欠你的,你也不欠任何人的。人在这里被划分成不同的水准,你是这个水准我就能给你符合你水准的待遇。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的繁华,而在于它的包容、淡然、契约、承诺以及多元。
或许,胡爸胡妈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但话又说回来,能够做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城市和现代文明、经济发达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又会走到需要通过变形计来改变自己吗?
有些扯远了,到此打住吧。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9 16:11:00 +0800 CST  
50. 陈家楠——第六季《天籁之爱》
陈家楠和酒瓶子,年龄相仿,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背景。我们经常会将城市主人公和农村主人公放在一起互相比较。但拍摄的时候,城市主人公在农村,农村主人公在城市。他们面对的环境并不相同。
而陈家楠和酒瓶子,一个是城市孩子,一个是在城市互换的农村主人公。在同样的天空下,同样的环境中,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时候的互动,才更能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心态的激烈冲击。他们之间的冲突、和解,再冲突再和解,也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变形计》这个节目,最忌讳的其实是人物心中的一种意识——我在拍节目;这是农村主人公我要特别照顾;他的生活背景不一样我不能说这些话;这是个叛逆的孩子我应该敌视他等等。当这些意识都消失后,角色才能真正做到互换——城市主人公变成农村孩子,被当做农村孩子看待和要求;农村主人公也在城市中被当做小伙伴而不是节目主人公,城市中的孩子也就像对待自己平时的同学那样去对待他、要求他,城市的父母也这样对他要求他。
陈家楠做到了这一点。
主动过来和酒瓶子打招呼,招呼他一起去玩。他和酒瓶子说话的时候毫无顾忌,仿佛酒瓶子就是城市中成长的孩子。他会和酒瓶子闹矛盾,也会因为贪玩让酒瓶子不高兴而后两人吵架。他会因为觉得酒瓶子冷落了他而生气。
但酒瓶子为何会冷落他不看他,甚至在节目后期说出不想再来城市?
陈家楠没有把酒瓶子当做农村孩子。“钱都不是事儿”,对城市孩子是OK的,但对酒瓶子呢?他毫无顾忌得分享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的思维,也因此让这样的价值和思维与酒瓶子的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撞击。当他说钱都不是事儿的时候,酒瓶子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自己父亲打石头的场景。而当酒瓶子随意的时候,陈家楠的观念中确实一种忽略和漠视。的确,很多观念在酒瓶子心中没有那么深刻,但这种观念却又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教养。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大约都来自于这里吧。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9 17:35:00 +0800 CST  
51. 唐高初——第六季《天籁之爱》
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葬在了哪里。他的家里条件也并不那么好。
同样来自丹巴,同样丧父,同样有着一些深沉——她和《草样年华》中的卓玛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她是个小人物,我们记住的,或许是她在和同学们将一盆盆清凉的山泉水泼向胡政尧时露出的久违笑容;或许是她的滚滚江水边,她父亲去世的地点凭吊亡父时的深沉和眼泪。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9 18:43:00 +0800 CST  
想申请一次精华吧。
@重新注册nice
@她是命不是梦OU
@martinsjj

楼主 CONSTANTINVS_x  发布于 2014-12-29 18:50:00 +0800 CST  

楼主:CONSTANTINVS_x

字数:25712

发表时间:2014-09-17 00: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6 15:49:05 +0800 CST

评论数:1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