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上风云:中国历史名人的胡须消亡史

王戡、胡博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5:00 +0800 CST  
军人是近代中国最西化的群体。当百姓还在穿长袍马褂,他们已经换上了衬衫外套的西式军装。即使到1949年之后,“土八路”也曾有过一段军官穿苏式呢子大衣,士兵戴船型军帽的岁月,领一时风气之先。

抛开身外之物,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军人身上变化最大的部分当属胡须。不同款式的胡子在军人唇上争风,也是那个年代的一条风景线。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6:00 +0800 CST  
胡子素来是中国武人的骄傲。《三国演义》第一回关羽登场时便强调“髯长二尺”,张飞则是“燕颌虎须”。按古人的说法“在颐曰须,在颊曰髯”,想来这两位都是从上唇到下巴一嘴的胡子。这种胡须风格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靠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军政大员个个都留着上下全套的胡子。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7:00 +0800 CST  
清朝末年,国家逐渐开放的同时,武人们的胡子却日益稀疏起来,大多数人下巴上的胡子已经不见了。民国肇建之际,南北洋武人合影颇多,从留下来的照片可见胡子多数只是唇上或唇边的两撇,就连孙中山和袁世凯都不例外。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7:00 +0800 CST  
辛亥革命后群雄并立,每位大帅都有一口胡子,这似乎是种权威的象征。虽然这些胡子样式五花八门,但多半是在上嘴唇下功夫,唇下即使有胡子,也只是贴在下巴而已,飘逸美髯皆不见矣。而唇上那两撇胡须或长或短、或密或疏、或垂或翘,甚至变成了个人特色。

当时报章便有教人用胡子分辨袁世凯之后四位大总统的说法,如黎元洪“一对剑髯”、徐世昌“两撇垂须”、冯国璋“满嘴狗毛”、曹锟“倒生杂草”。四位总统四种胡子风格,其中老黎可作为八字胡的代表,老徐可作为山羊胡的代表,老曹可作为牛角胡的代表,至于老冯……我只能说这是冯氏特色胡,实在太杂乱了。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9:00 +0800 CST  
大帅如此,全军自然上行下效,蓄起胡须。连初出茅庐的青年军官也因担心被资深同僚和老兵油子轻视,纷纷蓄须以示老成,寻求认同。卫立煌24岁就在粤军当上了营长,经常被戏称为“小营长”。这对卫立煌来说绝对是种轻视。为表老成,他开始留胡,这一蓄就是三十几年。1955年卫立煌由香港返回北京时,为避免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才将胡须剃除。此外,他还头戴瓜皮帽、围上蓝围巾、足蹬老棉鞋、戴上大眼镜,更有趣的是还在太阳穴上贴了一张膏药。您说这打扮,就是他夫人都未必能认得出来。

其实在北洋时代,曹锟的牛角胡颇为流行。牛角胡据说由德皇威廉二世“发扬光大”,此后在日本发展到“颠峰”,再由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带回国内。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39:00 +0800 CST  
1920年代的中国军人还都比较“含蓄”,他们既想效仿欧美的胡子风格,又不想做得太夸张,毕竟这类胡子不好打理,一不小心,就可能像黎大总统一样,把原本牛角胡给留成了粗八字胡。所以中国军人对牛角胡的处理方式是在“自然发展”后稍加处理,既易于打理,又能彰显牛角风格,一举两得。曾任黑龙江代理督军的万福麟,东北讲武堂教育长张厚琬、军长岳盛宣都是如此。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0:00 +0800 CST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新一代革命军人带来新的风尚,胡子由长变短。国民政府时期,上至委员长蒋介石、“小委员长”陈诚,下到各级军官,凡是留胡子的普遍不超过唇边。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1:00 +0800 CST  
待到黄埔军校生踏上历史舞台,蓄须反倒成了稀罕事,甚至连引领着年轻时蓄须风尚的保定军校老师们也纷纷剃掉胡子。从抗战时期的高级军官合影上可以看到,唇上风光已经与北洋时期截然不同。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1:00 +0800 CST  
当蓄须不再成为风尚,仍旧蓄须的人往往会给胡子赋予新的含义。否则便和革命元老、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一样,空留一嘴胡子,让人把“于胡子”喊得比本名还响。

话说抗战时期有一孩童问于右任在睡觉时,是将胡子放被子外面,还是放被子里面。于右任一想,发现还真没在意过此事,便在当天晚上睡觉时将胡子放在被子外面。不一会儿,他发现很不舒服。便又将胡子放到被子里,可又觉得不自在。就这样,整个晚上于右任就为了胡子放被子里面还是外面而辗转难眠。谁都没想到一个孩童的天真问题竟将堂堂监察院长给弄得一夜未眠。胡子无用之说由此传开。其实像于右任这样留大把胡须的不乏其人,如上文提到的柏文蔚,还有孔庚、张澜、沈钧儒等退役将领及文人。

长征时周恩来也留过一嘴胡子,据说是因为他发誓“不抓住蒋介石就不刮胡子”。近年来,周身边工作人员又提出新说法,“在国民党统治区留胡子,是对敌斗争的需要”,“从中央苏区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一直留着胡子,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刮胡子的刮脸刀”,从其他中共领导人的情况看,后一点恐怕很难成立。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4:00 +0800 CST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生普遍不留胡须,到解放战争期间倒是出了几个例外。黄埔一期最早当上师长的范汉杰在锦州被俘时白须飘飘,颇有古人风范,另一位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担任东北“剿总”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时也蓄起了胡子。“黄埔虎将”陈明仁在第三次四平之战中因守城成功获青天白日勋章,所拍的照片上也能看到唇上蓄了一捧胡须,而一年前的合影上他还是不留胡子的。这究竟是战事紧急来不及剃须,还是蓄须以待战败转移时掩人耳目?不得而知。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5:00 +0800 CST  
解放战争中,大批国军将领在与解放军作战时兵败被俘,他们纷纷进入全国各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教育。在此期间,大部分人都能认真学习以期迎来新的自由。但有部分不甘失败或者说是对打败仗并不服气的将领,则出人意料地开始蓄起胡须。

根据沈醉回忆,曾任第12兵团司令官的黄维进入功德林后,胡子长到一尺五寸(约55厘米)时仍然不肯剃掉(管理所规定男性不能留须),其他同押人员因此开会批评他“思想反动”。黄维对此“紧闭双目,如老僧打坐般纹斯不动”。等到别人说完后,他便“气运丹田,一连放上三个响屁,以示不屑”,弄得诸人哭笑不得。但不管如何,这毕竟是个例,笑过即可。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9-01-25 11:45:00 +0800 CST  

楼主:八千代注册成功

字数:1941

发表时间:2019-01-25 19: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2 01:51:33 +0800 CST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