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书之吴起传奇》—— 初稿(不断更新)

《天下第一书之吴起传奇》:边整理边更新、、、


一、写作目的
1. 为吴起奋进的一生写个传。
2. 适时各拍一部电影和电视剧《吴起》。
3. 借此说说本人的兵法观、历史观、人生观等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二、写作背景
1. 本人喜欢兵法,对兵法略知一二。本人看得书不算少,而买的书非常少,只有两本:《武经七书》和《资治通鉴》,可见本人有多喜欢兵法,而且也算研究多年。
2. 本人浅才也许算是小小博览群书,对基因学、心理学、历史学、人性等也算有所思有所感。所以希望通过从多个角度来更加全面、深度地展示吴起奋进的一生。
3. 写作的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推理式而非对话式(扬长避短:本人擅长推理而不擅长小说类对话)。

4. 由于史料的缺乏,一些情节/情景/故事,不可避免地存在虚构成分,但故事的框架、纪年都力求尊重史料,而且创作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力图使吴起的人生更完整,同时也便于借此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三、内容
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简介吴起之非常之人;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吴起奋进的一生及相关的历史、兵法等知识。
第二部分共四篇:卫国篇(成长)、鲁国篇(求学和崭露头角)、魏国篇(出将灭中山取西河)、楚国篇(入相改革变法)。

最后,祝历史吧繁荣昌盛,并请允许我广而告之一下,谢谢支持:
国师平天下吧:汇聚天下英雄,引领中国未来,欢迎光临和关注:http://tieba.baidu.com/f?kw=%E5%9B%BD%E5%B8%88%E5%B9%B3%E5%A4%A9%E4%B8%8B&ie=utf-8#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28:00 +0800 CST  
占一楼,预留备用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29:00 +0800 CST  
本段一方面通过吴起简介人才五道,另一方面简析吴起(本人/本吧头像)。
实战派中,吴起是我最崇拜的人(理论派中最崇拜那就是老子了),他的政治和军事综合能力天下无双。吴起到底有多厉害,一言以蔽之:任何一个国家有他就无敌,一个人扛起一个国家(鲁国、魏国、楚国)。

对于吴起的历代评价中,本人最认同下面两种评价:
1. 郭沫若:“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2. 民间网友 @堂堂剑气:一个被误读千年的智者,一个被曲解万世的勇士。
怀抱“明哲保身而惮于前驱,无道则隐而苟全性命”的权贵君子们,又怎么体味下层志士的“人生苦短,只争朝夕;三尺微命,亦何惜哉?”


一、通过吴起简介人才五道:修身之道、招贤之道、育人之道、用人之道、选人之道
1. 吴起 VS 孙武
(1)名声
当时世俗上不分高下,差不多;现在孙武国际/国内名声大于吴起。
《史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
(2)兵学=兵道+兵术
若将兵学分为兵道(侧重世界观、理论)和兵术(侧重方法来、实战)的话,孙武兵道长于吴起(孙武、范蠡、老子都可称之为得道而飘然高隐),吴起兵术胜于孙武(《武经七书?吴子兵法》更侧重具体如何做。
(3)政治才能
吴起出将入相,政治才能强于孙武。(吴起政治家改革家之才能与商鞅难分伯仲。)
(4)老外眼光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卓越的军事家必须是卓越的政治家。”以他的标准,吴起强于孙武。
(5)身世背景
孙武贵族家世,按现在时髦说法是官二代/上层权贵。
吴起基本上,按现在时髦说法基本算是吊丝/下层志士,出门在外完全靠自己,(当然,孙武去吴国也完全靠自己,但毕竟起点高,对方了解其家世后,肯定会另眼相看),更加艰辛、了不起。
(6)战绩
吴起未败过,是秦国之克星,是当时老秦人唯一惧怕之人。

孙武败过,而且理论推理应该算是大败。
《史记》:“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秦派兵助楚击败吴(孙武此时是将领,肯定要负责),理论上应该算是大败,不然夫概敢造反?夫概肯定认为有一定胜算才反他哥吴王,说明吴当时败得不轻。
本人从兵家做事上看好吴起,从为人收手上看好孙武。

2. 吴起简介
吴起的军事才能无可争辩,战场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本帖志在让人/社会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下面探讨吴起如何实现在战场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下面从修身之道、招贤之道、育人之道、用人之道来说明,本人关于四道的陋见如下:
修身之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招贤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武经七书●三略》
育人之道:因材施教。《论语●为政》
用人之道:因能授职,各取所长。《武经七书●六韬》

(一)、吴起非常之功:战绩(引《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二)、吴起非常之道:修身之道、招贤之道、育人之道、用人之道
(1)修身之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起文臣武将之才:编撰《左氏春秋》、治理西河、在楚国变法改革使楚国逐渐强盛,其文臣之才不言自明;著《吴起兵法》、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武将之才也不言自明。
(2)招贤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引《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3)育人之道:因材施教
吴起训练的“武卒”横行天下,《武经七书●尉缭子》写道“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谁?曰:吴起也。”吴起训练这些“武卒”就是根据各自的特点,然后不断锤炼。正如《武经七书?吴子兵法》写道“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
(4)用人之道:因能授职,各取所长。
多兵种: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引《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三)、吴起非常之举
(1)兵败如山倒?吴起要求是兵败山决不倒,结果从来没败过。那吴起是如何要求的?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兵以治为胜。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摩,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引《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2)五万 VS 五十万
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引《武经七书?吴子兵法》
(3)什么才是真正的身先士卒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嫩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引《武经七书●尉缭子》

评:古代兵法 VS 现代法则
(1) 古代兵法重在“奇和阴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孙子兵法》
(2) 现代法则趋于“正和阳谋”
原因:为什么能“奇”?为什么“阴谋”频频得手?最核心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现代社会的网络、卫星等通讯技术越来越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越来越趋于了解规律、应用规律的时代,就看谁更了解规律,谁更会利用规律。强调一下那句“我们获得的结果,与我们对规律(法则)的理解程度和恰当应用它的能力,严格成正比。”。
事例:最简单明了的事例莫过于美国篮球梦之队。什么《孙子兵法》、什么田忌赛马、什么知己知彼、什么擒贼擒王…全来吧,天下谁队能敌。赛前将梦之队研究得体无完肤也没用。这其中 “奇”、“阴谋”用得上吗?
(3) 现代社会,个人重在“以正处不败之地”;兵者现代版:
兵者,以正处不败之地。

吴起之外,需要补充一点就是“选人之道”
选人之道=由下选上 + 由上选下 + 能人推荐
由下选上:君竞民择
由上选下:英雄识英雄,有真正本事的“上”很容易识别“下”是否有能力,正所谓行家功夫一出手,那就知道有没有,即武术高手与别人稍微一交手就知道对方到底有没有真功夫,真才实学的智者与别人稍微聊几句也很容易就知道对方是否智慧超群还是只会讲空话/套话/假话(即使后者采取欺骗方式,前者也能识别,因为有真才实学必然具有很多客观的特质)。所以君确定之后,一些职位可由君任命(如国务卿)。
能人推荐:英雄识英雄、重英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鼓励能人推荐。如美国大学教授的评职称,是让该教授向全国同行(包括诺贝尔获得者等行业佼佼者)发出推荐信,如果能收回一定比例的推荐信,就合格,否则不合格,即要向成为相关教授,必须在业内已有相当影响力。
便于理解,用一事例说明(虽不准确但可帮助理解):
(1)由下选上:刘邦和项羽竞选,项羽残暴(如坑杀降军)而刘邦对天下百姓相对宽厚,这样刘邦就会胜出。
(2)由上选下:刘邦选张良作军师,萧何管后勤。
(3)能人推荐:萧何推荐韩信为三军统帅。
此事例不准确,用于帮助理解。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37:00 +0800 CST  
二、简析吴起(奋进和抗争的一生)
下面简析关于吴起比较有争议的标签(部分内容引自网友)
1.杀妻求将 2.为子不孝 3.贪而好色 4.未能善终:他杀 VS 天杀


1.杀妻求将
此事有两种可能:(1)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而自杀(2)吴起休妻被篡改为吴起杀妻
(1)柏杨认为是吴起后来到魏国和楚国,其政敌/腐朽权贵并未牢牢抓住这个小辫子狠狠搞臭吴起,可见“杀妻求将”可能并不属实,而是政客斗臭手段。柏杨关于吴起的点评如下:“吴起何负于鲁国?被疑逃亡。何负于魏国?又被疑逃亡。何负于除王国?更遭杀身之祸。吴起的遭遇,正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心直口快,却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杀妻求将,从稍后再没有人抓这个小辫子,可证明只不过是政客们所使用的一种斗臭手段。鲁国在他手中不再受侵略,魏国在他手中强大,衰老的楚王国在他手中得到重生。忠心耿耿,才干之高,历史上很难找到匹敌,竟不溶于当世,不禁为吴起悲,也为那些国家悲。伏到国王尸体之旁,能在死后复仇,这种智谋,也无人能及。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对他始终重用,历史可能重写。”

本人认为“杀妻求将”可能并不属实,不然吴起后来到魏国和楚国,其政敌/腐朽权贵必然牢牢抓住这个小辫子狠狠搞臭吴起,往死里黑;还有吴起敌将也可能拿此事动摇吴起军心,比如向吴起阵营喊话:“吴起当年为了上位连妻子都杀,杀你们也是分分钟钟的事”。而找不到任何关于用这点搞臭吴起、动摇吴起军心的史料。当时吴起刚到魏国,魏文王问李悝时,李悝也只是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那“杀妻求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本人认为的可能是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心甘情愿主动自杀。在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女人为成就男人而欣然就义者不乏先例,要离之妻便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离之妻为成就要离甘愿做苦肉连环计中一环,欣然就义。大体经过是为刺杀庆忌,伍子胥向吴王阖闾献要离的苦肉计:斩要离之臂并投狱,然后让其成功越狱,再杀其妻,从而让庆忌信任要离,这样要离得以刺杀成功。在这其中,要离必然要将整个苦肉计告知其妻,因为只有得到其妻配合才能成功用计,而且也不太可能让其妻死得不明不白。当时的古人认为要离是英雄,《吕氏春秋》在讲述他的事迹后评论道:“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相似事例还有聂荣为成就聂政而不惧死亡。在聂政为了不连累其姐姐而用剑划破脸/剜出双眼/破腹而死后,聂荣却说“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史记》)大意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聂政的英名埋没呢!”。
这样看来,“杀妻求将”更多可能是一个非常凄美故事:红颜知己为夫甘愿就义。“杀妻求将”这个标签也许可以改为“红颜齐妻”。
(2) 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吴起从未杀妻,妻子也未就义而死,而是吴起休妻。比《史记》离吴起更近的历史记载《韩非子》,里面则是记载吴起休妻一事。大体过程是:吴起让他妻子织一条丝带,结果长度比他要求的短了一些。吴起让她去改一下,他妻子答应了。等到织好了又量了量,还是不符合吴起的要求。吴起非常生气,他妻子回答说:「我开始织的时候就把线定好了,不能再改了。」吴起於是休掉了妻子。吴起的妻子向她哥哥求助,她哥哥说:「吴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他必须要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下去,你不要指望再回去了。吴起因母丧不归,得罪了曾申/儒家部分腐儒们,后来上位千年的部分腐儒们有可能断章取义篡改历史,就是要把吴起黑掉。
这样看来,“杀妻求将”是腐儒们用篡改历史/扣帽子来黑吴起。

2.为子不孝(母丧不归)
吴起的一生,就是不断抗争与奋进的一生:与强权抗争,与世俗抗争,与常规抗争,与旧法抗争,用奋进的一生来回报为他牺牲/爱护他的人,而不屑于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规/传统/世俗。
吴起是立法者,必然要取信于天下。离别母亲时,吴起曾盟誓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吴起用奋进的一生在坚守这个承诺,而不屑于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规。母亲去死,如果吴起悲痛欲绝而沉沦/整天以泪洗面,估计他天堂中的母亲也不忍心看到这一幕。人死不能复生,吴起守孝三年,母亲也不能活过来。在我们今天看来守孝三年显然过时,在当时吴起面对老师曾申的要求而不从是需要勇气的。也有人说让吴起回去是把吴起往火坑里推,吴起在老家可是杀过人,也算杀人犯啊。在吴起看来,坚守承诺做上卿相也许是最大的孝、真正的孝(斯人已逝,人死不能复生)。
这样看来,吴起不是不孝,而是用奋进的一生坚守对母亲的诺言,是大孝、真正的孝。“为子不孝”也许可以改为“守诺于母”。

3.贪而好色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吴起有没有贪人民的权、有没有贪人民的钱,有没有嫖宿幼女,有没有看哪个舞跳得好或歌唱得好而强占民女。
事实上,吴起是一个非常廉平之人,《史记》“廉平,尽能得士心”。能够坚定变法者绝非“贪而好色”之辈,不然瞬间就会被收买、被拉下水。这样,“贪而好色”不攻自破。

4.未能善终:他杀 VS 天杀
楚悼王突然去世,楚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杀吴起,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临死卧伏王尸,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而这正是吴起之所料,《吕氏春秋·贵卒》将此举称为“吴起之智”。而且肃王除掉那么多旧贵族,减少了阻力,扩大和巩固了王权,政令得以畅通;同时,缓和了国内矛盾,有了更安定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为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这其中也有吴起的功劳(临死时还能把大量旧贵族拉下水)。
另外需要说明的就是:怀抱“明哲保身而惮于前驱,无道则隐而苟全性命”的权贵君子们,又怎么体味下层志士的“人生苦短,只争朝夕;三尺微命,亦何惜哉?”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保身,因为不被他杀,还将被天杀。反正都要被杀,人生苦短,不如只争朝夕,人生难得拼一回;当然不能有勇无谋白白送死。吴起如果留在魏国被魏武侯所杀那难免很冤很窝囊,而在楚国大刀阔斧改革中被杀,我认为属于死得伟大(况且楚悼王 40 岁左右突然去世基本是无法预料的)。向那些为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而努力的英雄们致敬,他们是华夏英雄。

综合看来,吴起更多可能是被黑了。因为他的后世经历了整个王朝都惧怕他的秦国,而且又得罪了后来上位千年的部分腐儒文人们。人无完人,吴起应该也有缺点不足,但是与他奋进和抗争的一生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秦最怕的一个人是吴起,吴起用五万人把秦五十万干趴下(阴晋之战),守秦魏边界西河多年,秦不能越半步。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秦统治者可能会想方设法:(1) 毁灭吴起的《吴子兵法》(2) 上御用文人,搞臭吴起。1972山东出土《银雀山汉墓竹简》,里面有多种兵法(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却没有《吴子兵法》,所以推断当时《吴子兵法》肯定是绝对的禁书。

最后,归结吴起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与抗争的一生。与强权抗争,与世俗抗争,与常规抗争,与旧法抗争;他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破坏者和建设者,他叛逆于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规,破坏于一切陈腐不堪的旧法,建设于各尽其长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度;吴起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人物!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41:00 +0800 CST  
第二部分 吴起之非常人生
共四篇:卫国篇(成长)、鲁国篇(求学和崭露头角)、魏国篇(出将灭中山取西河)、楚国篇(入相改革变法)。

一、简单介绍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
1. 时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共295年,约300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共255年,约250年)
春秋战国共约550年,春秋约300年,战国约250年。

(1)时间调整:为了理解记忆,将春秋时长定为 300 年,即到 470 年,而战国时长为 250 年,并将前 770 年定为春秋战国 0 年,以此类推至 550 年结束。吴起:前440年-前381年(60岁)。这样吴起年限变为 330—389 年。
春秋各国时局见下图(已标注吴起四个主要活动地点:成长于1定陶,求学并崭露头角于2鲁国曲阜,建功立业于3魏国西河和中山国,出将入相变法于4楚国郢都);时间调整后,吴起关联人物、春秋五霸和诸子百家重点人物见第二张图。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43:00 +0800 CST  
2. 历史背景
(1)春秋五霸
两个版本,一个为《史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另一个为《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不同版本,不同标准。第一个最先由孟子提出,主要依据儒家之“仁义”,后被司马迁收入《史记》。第二个版本由荀子提出,荀子还提出著名的“性本恶”论,被儒家正统认为是异端。第二个更多依据实力,比如吴王阖闾把楚国干翻,而勾践又把吴国干翻。本人倾向于第二个版本,同时基于秦穆公对秦最终一统天下的后世影响,秦穆公也算;同时本人下面随即讲到谋圣(当时某个时代最有智慧/谋略的人),本人以实力和谋圣的标准认为春秋六霸(考虑到约定俗成的说法,还是春秋五霸,同时加上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在分析他们之前,说一说顶级团队的组成,下面是一般范式,具体到历史上各个顶级团队会稍有不同:
顶级团队=明君+谋圣(文)+兵圣(武)
探讨首先从谋圣入手,此处说的谋圣指的是横向比较,即当时某个时代最有智慧/谋略的人,同理兵圣也是如此(当时某个时代最精通兵法的人)。比如孙武既是纵向比较的兵圣,也是横向比较的兵圣,而此处则指横向比较的兵圣,比如韩信是楚汉时期的兵圣(即那个阶段最精通兵法的人)。顶级团队的最佳配置当然是(明君+谋圣+兵圣),但通常(明君+谋圣)基本上就能王霸天下了,而且三者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独立,相互之间有重合的地方,比如明君本身可能也极具谋略(比如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或谋圣也非常精通兵法(比如姜太公)。
谋圣的最大长处=洞悉天下民心(知道规律)+深谙长远战略(应用规律1)+拿出相应的方案(应用规律2)。到这里,如果你看过我其它书,你可能会想起那句话“我们获得的结果,与我们对规律(法则)的理解程度和恰当应用它的能力,严格成正比。”所以说“得民心得天下”的高级版则是“得谋圣得天下”。正所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或者说“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洞悉天下民心方能顺应天下大势,这是谋圣的最基本素养。而其中最大的难点则是对时势时间点的精确把握,即
什么时候蓄势 → 什么时候起势 → 什么时候造势 → 什么时候发势
谋圣的下一步则是寻明君。《三略》:“智者不为暗主谋”。对于谋圣而言,谁是明君谁是暗主,一眼便知。正所谓“行家功夫一出手,那就知道有没有。”体力如此,脑力也如此。习武的高手轻松知道对方是花拳绣腿还是真功夫。同样,谋圣也可轻松辨别对方是只会喊口号的还是有做事之能。比如,要解决一个问题,根据因果律,显然应该从源头/原因/根本上下手,要是只从结果上下手或治标不治本,谋圣会看不出来?显然一眼便知。
下面来说说也许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谋圣是怎样炼成的?
根据大脑的结构和记忆的原理,用全国路网来帮助理解。大脑中,突触是形成和存储记忆的关键部位。什么是突触(见图)?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细胞,如肌肉细胞)接触和交流的部位。长期记忆的形成流程如下:
事件信息 → 表现为电脉冲 → 为信使分子 → 为突触蛋白 → 改变突触结构 → 形成长期记忆。
Events are represented first as changes in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then as second messenger molecules, and next as modification of existing synaptic proteins. These temporary changes are converted to permanent ones—and long-term memory-by alter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ynapse. (大意:在大脑中,事件信息首先表现为电冲动,然后为信使分子,进而为现有突触蛋白的变更。通过改变突触的结构,这种临时性变更就会被转化为永久变更,即长期记忆。)
简单讲,改变突触结构从而形成记忆,即改变神经元之间的构造而形成记忆。改变突触结构使得下次同样信息就直接可以很顺畅地传输到目的地。换句话用全国路网进行类比的话,我们每次输入信息(如读书)就如同每次在全国修了一条路。书的学科有多种,同样如同路有多种,读不同学科的书(物理化学生物等)如同修不同类型的路(如公路、水路、铁路等)。某学科的书读的越多,相对应的某类路修的越多。这样,你如果读了万卷书(包括各种学科)意味着你在脑中为全国建成了全覆盖的路网(包括各种类型的路)。所以如果将你放到中国任何一个地点(比如广州),然后问你怎么最高效地到达某地(比如北京),你很快就能拿出方案:从广州出发,朝哪个方向走,选择哪条路线,选择何种路种(铁路、公路还是水路)等等。同样,谋圣就是知道方向(民心所向+长远战略)和拿出相应的最佳方案(战术)。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事实上万卷书本身就是高人指路,当然万卷书应该指经受住历史和现实考验的经典著作。简而言之,读万卷书与谋圣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读万卷书不一定成为谋圣,但谋圣必读万卷书。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44:00 +0800 CST  
再来看看明君:明君的最大长处=识人用人+选方案
识人用人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了。明君要识人如同武林高手识别人体力功夫一样,需要对自己的脑力千锤百炼、细心观察。另外,曾国藩的《冰鉴》也不妨参考一下。用人之道如前所述因能授职,各取所长《武经七书六韬》。选方案那也绝对是技术活。比如治标和治本方案本身并没有打上明显标签,表明哪个是治本方案还是治标方案,所以看看君选什么方案就能知道是不是明君,同时也能看出君的智囊是不是谋圣。
明君与谋圣的关系犹如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当然其中千里马也有识别伯乐的能力;整体上而言可以简单看作为明君是伯乐,千里马是谋圣。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永远不缺谋圣,只缺明君。用个事例来说明一下:楚庄王和孙叔敖。楚庄王有了称霸的雄心,缺谋圣怎么办?楚庄王认为只要找,总能找到谋圣。这样深入民间很快请得隐士谋圣孙叔敖,进而得以称霸。同时楚庄王要不是明主,孙叔敖也不会跟他干(智者不为暗主谋)。
古代对于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现代则需要通过竞选保证虽不敢说是绝对的最佳明君,但至少不是无能之君/昏君。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害死三军;一君无能,误国误民/祸国殃民。事实上,个人浅见,如果竞选规则设计好的话,竞选出来的君通常称得上当时最佳的君(详见平天下宪法中的“国强论”)。而且竞选的话,谋圣绝对不可能为暗主谋,暗主根本没有胜出的可能。期待天下有“明君+谋圣”的那一天。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45:00 +0800 CST  
为了开头不把摊子铺的太大,关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顶级团队,则到下面聊魏文侯团队一并说说/比较比较。现在则回到春秋五霸(加上秦穆公六个霸主)。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团队成员只说关键人物和耳熟能详之人,不求面面俱到)。

第一霸主团队=齐桓公+管仲
齐桓公(54-127)得当时谋圣管仲之助,在春秋时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是公认的五霸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背后的幕后英雄:鲍叔牙。没有鲍叔牙穿针引线,恐怕就没有这个团队了;鲍叔牙是管仲的第一伯乐,齐桓公是管仲的第二伯乐,犹如萧何是韩信的第一伯乐,刘邦是韩信的第二伯乐

第二霸主团队=晋文公
晋文公(73—142)这个团队给后人启发更多的是矢志不渝、历经磨难终成霸业。晋文公重耳流浪19年,当上君励精图治,通过城濮之战打败楚国进而称霸。同时晋国由此强盛了近200年(即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很强盛),即使后来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仍然很强大(属于战国七雄),这与晋文公开好头打基础是分不开的。

第三霸主团队=秦穆公+百里奚
秦穆公(88—149)有两大功劳:一是得谋圣百里奚(五羊大夫)相助,称霸西戎,统一西部广阔地区,可以说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初步奠定了国土基础(土地+人口)。二是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广揽天下人才,包括外国人才),对后来各路谋圣到秦国一展抱负意义深远,也应了那句:得谋圣得天下。简单说说秦一统天下过程中都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客卿。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了几个人,主要包括:商鞅(卫国)、张仪(魏国)和范雎(魏国)。秦一统天下有秦国四雄主(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个人浅见认为秦一统天下有秦国四谋圣(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百里奚之初步奠定国土基础(称霸西戎)、商鞅之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变法)、张仪之完全奠定国土基础(吞并巴蜀)、范雎之奠定一统天下战略(远交近攻)。
看看当今之美国,每年从全球吸收优秀留学生等人才,中华要崛起必当如此(广揽天下人才)。

第四霸主团队=楚庄王+孙叔敖
楚庄王(?—179)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家喻户晓,楚庄王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应该是如上所述:国家永远不缺谋圣,只缺明君;或者说国家永远不缺人才,而缺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即能者上庸者下的舞台(机制)。

第五霸主团队=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
吴王阖闾(?—274)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最终把超级大国楚国给灭了,可见明君、谋圣和兵圣有多重要。同时这些当时的历史主角加上随后的霸主团队(勾践+范蠡+文种),让中华舞台的重心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其中伍子胥印证了“智者不为暗主谋”的重要性。阖闾是明君,其子夫差是暗主,伍子胥是永远说服不了夫差的,硬要为其谋划必死;当然伍子胥也或多或少为阖闾尽忠而不忍舍夫差而去(机智的孙武则见好就收,飘然归隐),同时也对比出范蠡出山后则成为新的谋圣(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六霸主团队=越王勾践+范蠡+文种
越王勾践(250—305)得范蠡和文种相助,卧薪尝胆,美人计,消灭吴国。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无人出其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范蠡则是谋圣和商圣,加上与西施的传说造就范蠡传奇的一生。文种印证“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简介完上面几位霸主,不得不说“春秋小霸”郑庄公,某种程度上郑庄公是春秋霸主的由来,即是郑庄公最先挑战周天子,在“繻葛之战”中把周天子给打败了,周天子自此威信扫地,诸侯卿士郑庄公打败周天子算是捅破天的举措,到后来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随后平民刘邦做了天子,这样弥天大谎“君权神授”最终成了智者/野心家们公开的秘密,即虽知是假,但古时民智未开,野心家们都拿来用(事实上,此谎对于古时民智未开的民众来说极具杀伤力)。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47:00 +0800 CST  
二、简析吴起(奋进和抗争的一生)
下面简析关于吴起比较有争议的标签(部分内容引自网友)
1.杀妻求将 2.为子不孝 3.贪而好色 4.未能善终:他杀 VS 天杀


对 4 楼进行补充(被系统吞了,已申述,应该会恢复,或者欢迎到国师平天下吧阅读,链接见顶楼),上面为4 楼内容大纲:


吴起“杀妻求将”话题,内容补充如下,即用反证法进一步深入探讨一下,证明吴起不可能亲手杀了自己妻子,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心甘情愿主动自杀。

如果吴起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1.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敢用这样的人,没人敢把军队交于这样人手里

吴起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就意味着吴起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是不择手段、任何事都可能干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他任何君王如果许诺给予吴起更高的功名利禄,吴起就可能投诚、也有可能直接反了当时效劳的君王而投向其他君王。所以说任何君王都不敢把军队交给这样的人,也不敢用他。
事实上,有点远见的君王不仅不会用他,反而必杀他。不择手段且有军事才能的人,不为所用必为所害,此类人命必不长。就如“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唯利是图,曹操必杀他,留他就如同留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在身边(随时都可能反他曹操,只要别人的筹码够高)。

2. 不可能成为兵家亚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吴起真的“杀妻求将”,仅凭这这一点,稍懂兵法的人都可以轻松战胜他。
如何轻松战胜他?
所谓“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直接花千金向吴起军队和吴起君王散步两个消息,大意如下:
(1) 使士兵产生疑心:吴起为了将位连妻子都杀,毫无疑问吴起为了更高的将位或其他更高的权位必然不会珍惜你们这些手下士兵的性命。
(2) 使君王产生疑心:吴起为了将位连妻子都杀,我王已许诺给他更高权位,吴起也私下答应并密谋反你君王。
如此吴起没有了君王和士兵的信任,上与下都不能与他同心,而“上下同欲者胜”,横扫天下肯定不可能了,而君王产生了疑心那吴起自身都难保了。

简而言之,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吴起真要走了这步棋“杀妻求将”,就意味着吴起人生这盘棋就永远彻底输了,绝对不可能“出将入相”。而且吴起是“已见占隐”高手中的高手,不可能这点预判都没有,会走这步失信义于天下的棋。即,从各个角度都讲不通“杀妻求将”,而“红颜知己为夫甘愿就义”就一切都讲的通了,即“士为知己者死”:妻子甘愿为吴起就义,士兵甘愿为吴起赴死,这才造就了吴起兵家亚圣的地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1 21:57:00 +0800 CST  
第一篇 卫国篇(成长)

吴起,卫国左氏人。

虽然介绍如此简短,但其中已含有很多、很重要信息。左氏即今山东定陶,定陶古称陶,即图中陶城,图中国土范围在战国时处于不断变化中,即吴起出生时陶城属于卫国。卫国虽小却人才辈出,很多都是旷世奇才:吴起、李悝、商鞅、吕不韦、鬼谷子、子贡、荆轲、乐毅。左氏即陶,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说起陶,不得不说陶朱公,即商圣/商祖——范蠡。


《史记》记载范蠡助越灭吴后,先辗转来到齐国,“耕于海畔”,改名叫“鸱夷子皮”,就是大皮囊的意思,正所谓英雄相惜,此名推测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因为《史记.乐毅列传》“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夫差不听伍子胥,却赐给鸱夷逼他自杀,把他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范蠡在齐国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千万家产并被拜为齐相。后来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并辞去齐相以一身布衣归隐至陶开始经商,没出几年,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另有一说“鸱夷子皮”是为了纪念西施。《墨子·亲士》“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范蠡西施,最终在一起了吗?普遍认为没有。范蠡第一次见到西施,已50多岁,而西施不过十六七岁,两人年龄悬殊很大。西施在吴宫待了10年,范蠡退隐时已60多岁,而且范蠡此时已有家室儿女,可见妻子并非西施。而民间传说范蠡西施,携手泛舟五湖;范蠡是当时的谋圣,西施是千古绝色美人,正所谓郎才女貌、英雄配美人,人们心理上更希望他们在一起,算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当然,也许“鸱夷子皮”一箭双雕,既纪念伍子胥又纪念西施(范蠡不是一般人,起名必有讲究)。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为了纪念伍子胥,其一英雄相惜,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伍子胥的鸱夷记载于正史,而西施的命运更多是一个谜。总之,范蠡也是一个传奇。

吴起出生于“天下之中”,又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应该说吴起占据了地利。

光有地利,吴起并不一定会成为人才。事实上吴起是天才,只要给他合适的土壤,吴起自然破土而出,终将成为参天之材。如何理解吴起是天才、以及什么样的土壤适合天才成长呢?换句话说,如何培养天才?

命题一:如何培养天才?(待续)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16:34:00 +0800 CST  
命题一:如何培养天才?(接上)


在春秋战国时赫赫有名的历史名人中,有相当数量的天才幼年丧父或是孤儿,如孔子、孟子、吴起、商鞅、孙膑等。
从基因上来说,有的人确实是天才,异于常人,天赋异禀。而优秀的基因要得以表达,其条件无疑是有合适的环境让其表达(事实上,任何优秀基因要表达,都需要此条件)。对于天才来说,最合适的环境是让其自由自在地成长,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静待花开。当然,天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成熟的,需要做得更多是不让其学坏,比如要说在现代则不宜让天才小孩沉迷于游戏(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天才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为其设计规划人生(比如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要替天才做决策,但有条件的话应该提供更多信息给你,让他自己做决策(比如上大学时选择专业)。

当然,这里指的是天才。根据二元论,除了天才,这个世界还有普通人才,因材施教,对于普通人才,约束相对要多一点,比如对于天才,可能不要家长叮嘱写作业就自觉完成,而对于普通人才,可能更多需要家长老师叮嘱监督。
简而言之:对于天才,尽可能地让其自由成长,静待花开。

史料2:《史记》:“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大意:吴起年少时,家累千金,一边游历一边求仕。这样家财被耗尽仍未当上官。乡邻嘲笑,吴起杀了30多个诽谤者,从东城外城门跑出,与母诀别时,咬住自己胳膊,对天盟誓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吴起幼年丧父,而“家累千金”,这说明什么?显然靠的是吴起母亲无比的勤劳和智慧。我们更多地知道吴起智慧过人,事实上吴起无比能吃苦(“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注意,是与“最下者”,这才是身先士卒)。上下五千年,似乎找不到哪位将帅比吴起还能吃苦。吴起是富家子弟,而吴起既“廉平”又那么能吃苦,以及拥有超世之才,这如何解释呢?事实上,完全可以从基因上解释,而且基因能够非常完美地解释。人是双倍染色体,即一半基因来自父亲,一半基因来自母亲。即吴起优秀的基因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或者说,吴起优秀的基因遗传自父母各自的优秀基因,通俗讲,吴起把他父亲的优秀基因选过来,又把他母亲的优秀基因选过来,然后组成自己。简而言之,吴起遗传了其母亲的优秀基因:勤劳和智慧。

这里其实也说明了如下一种道理。简单讲,父或母单个人可能并不是异常优秀,但是如果子女遗传了他们各自的优秀基因,那么他可能会无比优秀。比如这里的吴起,以及其他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英雄们(如刘邦和朱元璋,父母都不是很突出优秀)。

吴起能杀30多人,可见吴起武艺高强。因为嘲笑诽谤而杀30多人,这显然非常不合理,基本不可能(如果一两个人,也许有这个可能,祸从口出,士可杀不可辱,杀几个严重嘲笑诽谤者有可能)。再看看前面“游仕不遂”,合理的推测也许这30多人是诈骗团伙,许诺吴起给钱就能当上大官,结果吴起钱财被骗进而报复。而且从后来母亲并没有随吴起一起逃亡(曾参杀人的典故反映出母亲得知儿子杀人后也很可能是跑路),猜想这些人不仅是诈骗团伙,而且可能是当地恶势力。“曾参杀人”的典故你可能知道,即曾参母亲三次被告知“曾参杀人”,然后翻墙跑路(原文“逾墙而走”)。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主要是说明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三人成虎、流言可怕)。同时这里也说明了一件事情,即在古代母亲得知儿子杀人后很可能是跑路。

吴起杀了这股恶势力,算是为民除害。其母能够安全留下来,以及后来到魏国和楚国,其政治对手从来没有抓住这个小辫子,这就说得通了。事实上,关于吴起的所有流言都出自鲁国,即出自那些腐儒,腐儒真是坑爹啊(当然需要说明一点,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腐儒只是儒家的一部分人,类似御用文人,都是无能之辈,靠诬蔑他人磕头主子苟活)。

吴起在游历各国过程中,了解的各地风土人情,尤其对各地方人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洞若观火,这算是意外收获,尤其对后来吴起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义深远。吴起在《吴起兵法.料敌》中分析过齐人、秦人、楚人、燕人和三晋之人的各自特点和应对之策(后面会详细讲述),可见吴起对当时各国人的特点非常了解。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游历虽说耗尽吴起大量家财,却也长了见识,尤其后来吴起以天下为舞台,而且能够纵横天下,年少时的游历功不可没。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2:38:00 +0800 CST  
由于史料的缺乏,一些情节/情景/故事,不可避免地存在虚构成分,但故事的框架、纪年都力求尊重史料,而且创作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力图使吴起的人生更完整,同时也便于借此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这样,先简单勾勒一下吴起年少时的大致情景:
(1)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既勤劳节俭又智慧过人,家累千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母亲勤劳节俭的一面深深地影响着吴起的一生(能吃苦、廉平)。
(2)吴起拜.师学武,功夫了得。
(3)吴起一边游历各国一边求仕,虽未遂心愿当.上.官,但却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
(4)当地诈.骗.团.伙.恶.势.力,骗.光吴起所剩.家.财;吴起凭借过人智慧和高超武艺,为.民.除.害,一举端.掉这些人。同时这也为吴起立志为卿.相埋下了伏笔,即吴起为了铲.除.天下的恶.势.力而立志要当.最大.的官——卿.相。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2:49:00 +0800 CST  
吴起武.艺高强,有两种可能:其一是自学为主,其二是拜.师学武。自学为主,即看过武术高手习武或比武,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拜为师(比如见到的高手四海为家或本身不想收.徒等),然后自己琢磨、练习。拜师学武可能性也比较大。如果从电.视.剧或传.奇等角度来说,可以假设吴起拜师学武,而且师傅通常也不是收一个徒弟,可以继续假设吴起还有师兄弟或师妹。而且,拜师是发生在陶城,而非游历时拜的师,即吴起学了一身武艺之后游历,这样相对安全,正所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吴起游历之前必然要说服母亲,让母亲放心。所以吴起学完武艺之后游历情理上更和.谐一点(有武艺在身即有能力游历,同时母亲也相对放心)。

事实上,吴起游历也为他后来去鲁国求学埋下了伏笔,即在游历过程中,吴起深深地感觉自己知识非常欠缺(知识用时方恨少),也立下志愿有机会一定要苦学知识。关于这方面,从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的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我和同学考入不同初中,后来他中途辍学去深圳打工,到深圳没多久就赶紧回来继续上学,因为到了深圳,他深深地感觉自己知识太少,他体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应该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有的是机会挣钱、做事业。因为我跟他还是同村,所以知道此事。


从基因上来说,吴起应该是有强悍的政.治基.因,但基因要表达需要一些因素和条件的刺激,而刺激吴起政治欲望的表达,到底是什么因素和条件呢?或者说,有些天才为何立志当.官/当.大.官(或者更广泛地说,为何有人立志.当.官)?

命题二:有些天才为何立志当.官/当.大.官?(待续)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2:51:00 +0800 CST  
第一篇 卫国篇(成长)

吴起,卫国左氏人。
虽然介绍如此简短,但其中已含有很多、很重要信息。左氏即今山东定陶,定陶古称陶,即图中陶城,图中国土范围在战国时处于不断变化中,即吴起出生时陶城属于卫国。卫国虽小却人才辈出,很多都是旷世奇才:吴起、李悝、商鞅、吕不韦、鬼谷子、子贡、荆轲、乐毅。左氏即陶,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说起陶,不得不说陶朱公,即商圣/商祖——范蠡。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2:56:00 +0800 CST  
《史记》记载范蠡助越灭吴后,先辗转来到齐国,“耕于海畔”,改名叫“鸱夷子皮”,就是大皮囊的意思,正所谓英雄相惜,此名推测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因为《史记.乐毅列传》“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夫差不听伍子胥,却赐给鸱夷逼他自杀,把他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范蠡在齐国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千万家产并被拜为齐相。后来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并辞去齐相以一身布衣归隐至陶开始经商,没出几年,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3:01:00 +0800 CST  
另有一说“鸱夷子皮”是为了纪念西施。《墨子·亲士》“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范蠡西施,最终在一起了吗?普遍认为没有。范蠡第一次见到西施,已50多岁,而西施不过十六七岁,两人年龄悬殊很大。西施在吴宫待了10年,范蠡退隐时已60多岁,而且范蠡此时已有家室儿女,可见妻子并非西施。而民间传说范蠡西施,携手泛舟五湖;范蠡是当时的谋圣,西施是千古绝色美人,正所谓郎才女貌、英雄配美人,人们心理上更希望他们在一起,算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当然,也许“鸱夷子皮”一箭双雕,既纪念伍子胥又纪念西施(范蠡不是一般人,起名必有讲究)。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为了纪念伍子胥,其一英雄相惜,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伍子胥的鸱夷记载于正史,而西施的命运更多是一个谜。


总之,范蠡也是一个传奇。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2 23:01:00 +0800 CST  
命题二:有些天才为何立志当官/当大官?


也许有多种原因,而恶势力的存在和官员的不作为则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吴起年少时,孤儿寡母,恶势力勾结贪官,时常侵凌、收保护费以及各种盘剥,激发吴起将来要从政,拨乱反正,让自己治理下的市民能安居乐业。吴起年少时深受贪官不作为之害,进而萌发自己从政,畅想自己应该如何做,如何为民谋福,这是吴起政治基因被激发表达的重要原因。


场景一:恶势力到吴起家店铺收保护费,吴起被打(由此立志拜师习武)、吴起母亲到官差告状,结果发现恶势力和贪官勾结(吴起由此立志当官)。
场景二:吴起拜师习武,练武极其认真,悉心听从师傅教导,很快功夫了得。师傅教导:文以载道,武以行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吴起师傅叫孟野,有一个与吴起同龄的儿子孟虎,同时也是吴起的师兄和一生的挚友。孟虎的重孙是孟贲。孟贲,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与吴起大约相差100岁(比吴起约晚100年),资治通鉴里凡是提到勇士基本都会提到孟贲。你可能听过秦武王因举鼎血管爆裂而亡,而孟贲就是秦武王手下的武士。


孟虎与吴起关联的重要事宜:
(1)吴起离开卫国去鲁国,而留在鲁国的吴起母亲也得到了孟虎的一些照应一下。
(2)吴起母亲在卫国去世,是在卫国的孟虎给在鲁国的吴起送的信。
(3)吴起在魏国当将帅和在楚国当令尹(宰相)时,孟虎追随吴起,并立过很多战功。
(4)吴起被杀后(当时那些贵族得势还没被秋后算帐,所以很可能将吴起暴尸广场),孟虎夜里夺回吴起尸体并运回卫国(孟虎会武方便夺回),将吴起安葬于吴起母亲坟墓旁,兑现承诺(吴起对母亲的承诺:当上卿相)。

前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天才,事实上对于普通人才以及天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即小时候要多鼓励,即从心理上给予更多的积极暗示,这对于孩子勇于挑战、勇于前进非常有用。顺便说一点,世上几乎没有完全没用的人(除了生活不能自理且脑残人员),而人要用其长(比如霍金生活不能自理,但大脑厉害啊,得用其大脑而不是要他如搞体育运动等其它事宜),这里主要想说部分人常说中国人素质低能力差,其实是管理者能力差不会用人而找的借口。
对于吴起,吴起小时候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心理暗示,注意,是天大的心理暗示。是什么呢?即天上的每颗星星代表每个伟人,这是吴起从师傅孟野那里听来得。虽然孟野只是随便一说,对于普通孩子可能也就随便一听,而吴起却牢牢记下了,并立志要成为伟人,成为天上的一颗星星,因为吴起相信那不是传说而是真的。这个天大的心理暗示对吴起的一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某种程度上是吴起不断奋进的原动力,即吴起相信自己是伟人,必然会干一番大事。事实上,天上的星星代表伟人或非凡人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天,现在的很多地方也流传着它。而且我们从小说或电视剧也可能知道这个传说,比如许仙儿子许仕林对应天上的文曲星,水浒108位好汉对应天上108个星宿。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07 12:10:00 +0800 CST  
顺便简单聊聊兵家四大天王:孙吴韩白《旧唐书》。孙:孙武,吴:吴起,韩:韩信,白:白起

上面主要介绍了吴起,顺便介绍了孙武,对于孙武补充一下:孙武伟大之处更多是留下了一部旷世奇作《孙子兵法》,思想之深远、语言之简练,在兵法著作方面无人出其右。尤其用简练的语句传达深远的思想,非常便于流传,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极其深远。耳熟能详的语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上下同欲者胜;兵者,诡道也、、、

韩信VS白起
韩信和白起一起介绍,为了便于理解,也许可以这样说:韩信告诉人们如何出神入化地打好一副“烂牌”,白起告诉人们如何把一副好牌打得空前绝后。

1.韩信
(1)体现的如何靠高超的智慧谋略打好一副“烂牌”,韩信靠一支弱旅打败各路英雄;
(2)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告诉人们,没有无用的兵,只有无能的将。
启示:国家层面,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无能的君。

2.白起
白起杀神、杀人多啊、歼灭战。老毛: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背后是强大的秦国和明君。白起能力毫无疑问出类拔萃,称得上兵家四大天王(并不表示只有这四个天王,天王级兵家还有如姜尚),但不宜过分拔高(如白起单挑廉颇不能取胜,只能采用反间计换下廉颇而换上赵括;当然这也是廉颇背后的赵国及赵君无能的表现)。
启示:权力不等于能力。有些人权力极大,但并不表示能力也极大(虽然胖.三.金表示不服)。

谈到将,往往也会谈到军制。事实上,古代对军制VS将哪个更重要有不同看法,比如诸葛亮更看重军制,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武经七书》

本人把军制换成国制(国家制度),对于国制、君、将三者关系,浅见如下:
无民主难出明君,一君无能误国误民/祸国殃民。
无明君难出良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害死三军。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10 14:17:00 +0800 CST  
卫国篇重要情景总结:

(1)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既勤劳节俭又智慧过人,家累千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母亲勤劳节俭的一面深深地影响着吴起的一生(能吃苦、廉平)。
(2)恶势力到吴起家店铺收保护费,吴起被打(由此立志拜师习武)、吴起母亲到官差告状,结果发现恶势力和贪官勾结(吴起由此立志当官)。
(3)吴起拜孟野为师学武,功夫了得,并结识师兄孟虎。
(4)吴起一边游历各国一边求仕,虽未遂心愿当上官,但却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
(5)当地诈骗团伙恶势力,骗光吴起所剩家财;吴起凭借过人智慧和高超武艺,报新仇旧恨,为民除害,一举端掉这些人(贪官王舒温和流氓团伙马洪)。同时这也为吴起立志为卿相埋下了伏笔,即吴起为了铲除天下的恶势力而立志要当最大的官——卿相。
(6)吴起出走卫国,奔向鲁国。离别母亲时许下一生承诺: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10 14:47:00 +0800 CST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吴起的三次出走。

吴起三次出走:1卫—>鲁、2鲁—>魏、3魏—>楚
吴起的人生有三次重要出走,简单分析其中之背景和启示,尤其启示很重要,从启示中会看到吴起身上有哪些不足,人无完人,本书显然不是要神话吴起(把吴起塑造的非常完美),而是相对客观地展示吴起的一生,希望带给读者更多启发。
1. 卫—> 鲁
吴起此次离开原因只有一个:杀人跑路。
虽说吴起杀的是地方恶霸,但毕竟30多条人命,加上吴起也没啥后台,只有先跑路。
2. 鲁—> 魏
吴起此次离开原因有二:
(1)红颜齐妻之死。
(2)鲁国君臣不容吴起留下。
3. 魏—>楚
吴起此次离开原因有二:
(1)魏国君臣不容吴起留下。
(2)吴起心愿未了——为卿相。

详解:
第一次跑路。
事实上,吴起在准备铲除恶势力之前,进行了精心谋划,这正是吴起过人之处。什么谋划?地方恶霸组成:贪官王舒温和流氓头目马洪勾结。吴起在杀人之前先让恶霸们互咬,让贪官王舒温血书马洪如何陷害吴起的过程,然后吴起才一举端掉他们,并将血书贴在城门上以昭告天下自己的除暴安良和正义反抗。贪官王舒温的政治对手也希望早日除掉王舒温,加上马洪平时作恶多端,所以百姓得知此事无不拍手称快,这样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离鲁入魏。
首先从红颜齐妻自杀那一刻起,吴起就已决定离开鲁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跟对人,赢一世”,当时鲁君既无雄才大略又轻信谗言,跟着他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况且鲁国太小(舞台太小,格局太小),吴起岂非池中物,离开鲁国是早晚的事。要说吴起有什么缺点,此次离开以及下次出走(离魏入楚),都反映出吴起在择主而事方面不够主动,不够积极,基本都是被逼无奈才重新择主而事。换句话说,吴起择主而事方面因不够积极主动,所以显得总是慢半拍。比如此次离鲁,如果吴起快半拍,即当鲁国君臣提出怀疑时(认为吴起之妻是齐国人而有可能叛变鲁国),吴起此时应该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和妻子离鲁入魏。而且这样也不会留下话柄,因为鲁国君臣竟然认为吴起之妻是齐国人而有可能叛变鲁国,这是明显搞事情啊,明显是怀疑吴起、不想用吴起的借口嘛。因为鲁国君臣不可能不知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经常联姻,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君多娶齐女,比如鲁恒公至鲁成公七位国君,除了闵公未提及婚配外,皆以齐女为夫人。既然怀疑我吴起又不想用我,而我又有伟大抱负,自然不会留下而选择离开。

那后来为何又用吴起了呢?其一鲁国君臣原来以吴起之妻是齐女而不授兵权,现在吴起齐妻已死,鲁国礼仪之邦,只好用吴起为将。其二,鲁国君臣此时非常需要一名有才的将领对抗齐国的大兵压境。现在可能有人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即吴起之妻已死,吴起为何还要当这个将?这是由吴起作为兵家亚圣的做事风格决定的,即此时此刻最佳的做法是什么,后悔没有意义;战场上风云变幻,犹豫、后悔是兵家大忌,见《吴起兵法》:“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妻子已死,而且是为吴起能成为将帅而死,所以吴起当这个将才真正对得起妻子,而且要打胜齐军,不然妻子之死毫无价值。当然,吴起也需要这个机会一展才华,不然妻子也不会为他赴死。

简而言之,这个将吴起为了妻子必须当,而且要打胜,同时吴起也得以一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吴起以少胜多,一战成名,为后来到魏当上将帅作了铺垫。此战比肩曹刿论战,都是弱鲁对抗强齐,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当两战的战法不同,曹刿以一鼓作气的方式拿下齐军,而吴起的战法及过程将在后面‘吴起四场战役’一节中详细探讨。吴起一生大小战役76场,不追求面面俱到、不可能场场介绍,‘吴起四场战役’将会比较详细介绍如下四场战役,借此阐述相关兵法知识:两个成名战(分别是为鲁抗齐和阴晋之战,都是以少胜多)、入魏当将首次攻秦的长途奔袭战、灭中山国的三年民心战。

第三次离魏入楚
吴起有宰相之才,却迟迟不能上任。要说魏文侯时期,不缺相才(比如有法家鼻祖李悝)而相对缺将才,论资排辈,吴起尚能接受,而到魏武侯时期,却多年不用吴起为相,吴起应该察觉出魏武侯远没有他父亲魏文侯贤明也称不上明君,而且魏武侯身边越来越多地聚集庸才/只会玩弄权术之人,吴起应该早做决断,尽早离魏入楚,而且吴起不走早晚必危(如同伍子胥可为阖闾谋划,但不能为夫差谋划,智者不为暗主谋)。

简单勾勒一下吴起先后从卫到鲁到魏再到楚的路线缘由。
首先从卫到鲁而不选其它国家,主要原因是鲁基本上算是当时的教育中心(孔子是首创私学第一人,打破学在官府,让教育平民化,这方面孔子功不可没),吴起此次前去主要是学习知识。
从鲁选择到魏,主要原因是当时魏文侯广招天下人才。
从魏到楚,主要原因是楚悼王渴求人才(吴起守西河多年,对天下各国情况应该都比较了解,自然应该知道楚悼王渴求人才这一点,这也是上面说的,即吴起应该早做决断,与楚悼王试探性接触)。吴起没有尽早与楚悼王接触以便入楚,基本上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吴起不够积极主动择主而事,其二是或多或少也有报恩的成分而不忍离开魏国(魏文侯知遇之恩),以及对魏武卒的不舍,其三对魏武侯存在幻想,或者说对魏武侯不够了解而判断有误(认为魏武侯终究会任他为相)。

下面将进入“鲁国篇”

楼主 国师平天下  发布于 2016-11-10 14:50:00 +0800 CST  

楼主:国师平天下

字数:40049

发表时间:2016-11-02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6 09:25:47 +0800 CST

评论数:14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