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你的分析中还缺了一个人,那就是宁宁的态度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0-29 07:20:00 +0800 CST  
更新会停到下下个星期一,由于更新的小组里已经有7个人了,所以会压一个多星期的更新作为提前量,希望大家可以继续支持,如果有问题也可以提问,我会尽量回答。下下周一开始,希望写作的东西会有些改变。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0-30 09:18:00 +0800 CST  
明天开始会积攒一个星期的量,还供小组内部修改写用,现在还缺一个负责发帖的人,如果有人能来帮我十分感谢。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01 16:23:00 +0800 CST  
明天恢复更新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08 13:36:00 +0800 CST  
211,关白之路(12)


我在一开始的叙述中曾经提到过,丰臣秀吉最懂进退之道,从一个仆人出身的身份来看,最懂得察言观色是丰臣秀吉的优点。那么为什么丰臣秀吉不选择统一之路而选择要继续扩张呢?有两个原因使得丰臣秀吉不得不这样去做。


第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丰臣秀吉没有一个可靠的继承人,对大名来说不仅是要有自己的孩子,还要这个孩子有自己可靠的盟友存在才能真正地成为继承人,这是各大名要将自己的其他孩子过继到别的家族的原因。


为自己所挑选的继承人铺平道路是为了将来继承的时候更加平稳所考虑,但是丰臣秀吉没有这个条件。并且此时的丰臣秀吉也不再是年轻人了,为自己的人生考虑将来,是必须做打算的事情了。第二个原因就更加的残酷,那就是只能去攻打朝鲜半岛。而攻打朝鲜半岛则意味着中国不会坐视不理,在地缘上的困境使得他只能如此选择。


所以此时的丰臣秀吉实际上已经没有“退”这个字,只有“进”才能继续生存,不然自己所搭建的同盟与局势都可能会突然崩塌,在这方面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存在。


思想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当你从一个角度去看一个问题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当你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问题的时候,又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而随着角度越来越多,原本问题的答案也会出现不停的反复。


如果问丰臣秀吉一生最大的得意之作是什么的话?我想“黄金茶室”是他人生最为关键的一个作品之一,这座由黄金打造的茶室是丰臣秀吉向外人彰显自己财大气粗的表现。


从一开始知道黄金茶室的时候会觉得丰臣秀吉是一个厉害的人,因为他能拥有并使用如此多的财富来打造一个茶室。然而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话,似乎条件变化了,这就是千利休①,在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继续使用他作为自己的茶道的茶师。


千利休所饮茶的茶室非常小,而且装潢也很简单,似乎与财富气息形成对比的是千利休的清新淡雅。虽然千利休所能拥有的财富无法与丰臣秀吉相比,但是千利休是一个商人出身,他并不是没有见过钱,也不是没有接触过贵胄。


将千利休的茶道与丰臣秀吉的茶道比起来的话,似乎千利休更加接近茶道的本质,而很多野史和戏说更是让千利休的地位不断上升。


丰臣秀吉的地位越是上涨,其实对于贵族和武士来说越是难以接受。抬高千利休来羞辱丰臣秀吉的说法也渐渐流传开来。据说丰臣秀吉花费重金所获得的茶具在千利休眼里并不值钱,千利休随便制造个茶具或东西在贵族圈子里就能价值千金,这使得丰臣秀吉与千利休的关系慢慢交恶。


但是如果你从一个天下人的角度上再去看这个问题的话,似乎问题又调转了一个层面,为什么丰臣秀吉需要打造黄金茶室?为什么需要那么嚣张跋扈地展现自己的气派?


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退路,所以财富一方面是自己的力量所展示,用来恫吓别人,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他的弱点已经无法被轻易解决。


丰臣秀吉需要新的布局了。








①千利休(1522-1591)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天会在斗鱼直播写作,如果有问题想问的话,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09 18:44:00 +0800 CST  
210,关白之路(11)


在围攻北条家的战略上谁才是最得利的人呢?不用说自然是德川家康①,因为德川家康现在已经控制了进入关东的通道,而讨伐北条家将使得德川家康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德川家康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丰臣秀吉②还要满足他呢?


因为站在丰臣秀吉的角度看,有两个原因支持他这样做。看起来德川家康的实力越是扩大对于丰臣秀吉越是会造成日后的威胁,但需要看清的是条件的变化——丰臣秀吉现在已经控制了钱的上游,钱的流动已经可以在自己手中进行支配,这是丰臣秀吉最大的力量。


石高与资产所构成的价值虽然能体现大名的势力,但是这需要由钱来串联起来,不然自己的家臣亦有可能背叛自己。所以德川家康虽然庞大,可他从根本上并不能对丰臣秀吉造成威胁。


另一点就是德川家康是丰臣秀吉所创造的的“恶人”。“恶人”越大自己内部的团结则越是牢靠。因为就算内部的人进行了叛变,最终得利者将是德川家康,这一点对于各大名来说变得心知肚明。所以丰臣秀吉敢放任德川家康的膨胀,不是因为无可奈何,而是因为德川家康在这一刻已经失去了和丰臣秀吉竞争的基础。


在这个条件下越多地占领封地,可以更好地牢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基础达成以后,丰臣秀吉自然可以消灭北条家③。北条家的基础在于坚固的城池和其它城池的支援,为此丰臣秀吉在北条家的坚城小田原城旁边又修建了石桓山城。


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会从城中杀出来的话,就修建一座要塞进行巩固围城战。在此同时丰臣秀吉将北条家的其它城池都攻下来,使得小田原城真正成为孤城一座。


在这样泰山压顶般的攻势之下,北条家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城内的人心变得非常复杂,从最开始的想要打败敌人变成了想要给自己提供一条出路,最终小田原城开城投降,风光数代的北条家落下了帷幕。


北条家看起来是强大但实际上非常虚弱,这种虚弱在于家主已经不能按照所设想的方法来施展自己的战略。最终名满天下的小田原城既困住了对手的进攻路线,同时也困住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等到西边的力量强大以后,就再难对抗了。北条家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拿下了最后一个对手,而德川家康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好处,势力继续扩展。


那么看似丰臣秀吉距离统一日本已经是只有一步之遥了,可是其实对丰臣秀吉来说问题和隐患其实正在发酵之中。看起来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是非常成功的,可是敌人的衰落对丰臣秀吉来说也并不是只有好处,同时也有坏处。


强大的对手消失了,意味着自己需要对所得到的成果进行维护。而在这方面丰臣秀吉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不管是家臣还是投靠自己的大名都是以利益作为同盟的基础,并且随着地盘的扩大,家主所能保有可直接控制的封地和军队实际上并不多。


一但利益和钱的流动被别人掌控,背叛和败盟也只是在一瞬间就会发生的事情。而这使得丰臣秀吉变得与织田信长④一样,越来越诡异了起来。


丰臣秀吉想要攻打中国了。










①德川家康(1543-1616),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武将,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战国三英杰之一,接手丰臣秀吉死后的局面重新统一日本,开创了江户幕府。






②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武将,战国三英杰之一,完成了日本统一大业,后征伐朝鲜但被李如松等名将击败。
③北条家,日本战国时代的关东豪族,以小田原城(今神奈川县)为据点扩张势力。








④织田信长(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武将,战国三英杰之一,对结束日本战国乱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统一前夕被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天会在斗鱼直播写作,如果有问题想问的话,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09 18:47:00 +0800 CST  
212,关白之路(13)

丰臣秀吉为什么要转变为奢华风气,凡事都力求排场、铺张呢?因为丰臣秀吉变得弱了。这种“弱”不是指他的地位和他的成就,而是指他的环境。当丰臣秀吉是家臣的时候,他的身份并不重要,因为功劳和势力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然而等到他成为关白的时候,他的环境与周边所面对的话语权就都变了。身边游走的人也不再是他小时候那些田间地头里忙碌的普通人或者等他成为家臣以后的武士阶级与家眷,现在丰臣秀吉所要接触的是朝廷里的公卿和大名。

这时候他不再是以下对上的态度对人,而是要以上对下的态度对人了。这时他的身份就成了软肋,所以就需要铺张。这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丰臣秀吉忘记了忆苦思甜,而是他没有办法以契约与周边的人形成一个相对平稳的关系。

所形成的是一种表面和平内部时刻都在想要获得更大机会的局面,那么想要应对这一点,就需要用一个“奢”字。一方面奢侈可以将大量的资本囊入手中,但这并不是关键。奢侈一方面确实可以给丰臣秀吉带来更好的享受。

用好材料和优秀的工匠所制造的东西,比如衣服、住所、武具等确实是好东西。他希望用奢侈达到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用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恫吓别人。对于丰臣秀吉来说茶道并不是自己所注定喜好的东西,而是一个舞台。

茶道可大可小,小的时候比如千利休的茶室,婉如一个暗室,屋中只能坐两个客人和一个茶师千利休,在那里以茶的名义来进行交谈。如果大的话可以成为宴会的级别,茶道与黄金的茶屋都不仅是丰臣秀吉的喜好,而是他的战场。

丰臣秀吉已经击败了所有大的对手,现在的他已经如日中天,但是他自己却未必觉得如此安稳。他需要一个新的布局,在这个布局之中的关键人物就是黑田如水①。

很多观点认为丰臣秀吉警惕黑田如水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证据就是黑田如水的封地所在地。黑田如水从开始以播磨国②小寺家臣的身份来游说丰臣秀吉逐渐与他走近,当竹中半兵卫死后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丰臣秀吉的军师,此后大小战事都帮丰臣秀吉出谋划策。

他的封地是哪里呢?被丰臣秀吉扔到了九州北部的丰前国,石高也只有十余万,似乎这成了丰臣秀吉戒备黑田如水的关键证据,然而这正是丰臣秀吉厚待黑田如水和他的布局的关键一步。

看待当时的情况决不能仅以石高来判断力量的大小,而要看布置在那里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对丰臣秀吉来说在西边的毛利家和已经慢慢独立出来的小早川家以及九州衰落的大友家、以及暂时臣服的岛津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

在这盘乱局之中,看似保持了和平,但是这种和平只是因为利益还能不断地被供给的关系。可是如果出了问题,丰臣秀吉的大局面就会混乱,这将引起连锁效应。

所以丰臣秀吉需要一步棋来完成自己的布局,而他的目的不但不是要贬斥黑田如水,相反则是重用黑田如水。

因为丰臣秀吉的目标是中国。


①黑田如水(1546-1604),本名黑田孝高,战国时代名士和安土桃山时代名军师,有“天下第一军师”之称。


②播磨国:历史悠久的小国,领域大约在现在的兵库县南部。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0 18:43:00 +0800 CST  
213,关白之路(14)

有一种说法说得非常像模像样:在丰臣秀吉最后岁月里,曾经一次喝醉了与自己的宾客聊起了天,他问死后谁会成为下一个霸主,有人说是德川家康、有人说是前田利家。但是丰臣秀吉说是黑田如水,于是丰臣秀吉警惕黑田如水成了铁一般的事实。

然而,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对丰臣秀吉来说,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进攻朝鲜半岛,这一点不是他之后计划出来的,而是他一开始就在内心中有这个打算,证明这一点的最关键的证据恰恰是黑田如水。想要进攻中国就需要一个前进基地,这个基地要么放在九州,要么就放在日本本岛的最西边。

这意味着这个点必须要控制在丰臣秀吉的手中,当时的可选人物有数个,可是这个位置不管给了谁都意味着这人将有大笔的利益滚滚而入。一旦这里成为前进基地,兵力会集中,补给线会建立起来,这将使得保障这条线路的安全成为丰臣秀吉的关键。

这个城就是名护屋城①,修建这座城先后让黑田如水、黑田长政、加藤清正、寺沢広高共同建造。而以肥前、筑前、筑后、丰前这四国构成了丰臣秀吉的攻向中国的前进基地。黑田如水的丰前国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因为丰前②是通往那三国的关口,并且也是通往濑户内海的关口,虽然看起来黑田如水的地盘非常小,可是他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最为要害的位置。如果黑田如水的力量过大,那么可能会使得他引起整个西部大名们的疑心。

把看似力量不大的势力放在关键的位置,就能改变局势。即便其中一个大名有了异志,也很需要丰前国这个关键地缘位置上的支持,而这个点等于切断了他们之间联盟的机会。因为自古以来丰前国就是进出九州和本岛的关键门户,丰前国也是一个产铜地。资源也不算匮乏,周围又有不错的小平原伴随,适合养兵。

并且要看到的是,虽然以封地的视角看上去丰前国是一个弱小的地方。可是一旦从贸易的角度上看上去,丰前国就是一个通往日本内陆的重要中转站。要是以日本的视角看来,最富裕的地方在中东部;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假如丰臣秀吉真的征伐朝鲜成功的话,经济中心就会发生偏移。

这种偏移的重点就是向西移,那样的话还能说黑田如水的地方是贫瘠的地方么?如果说丰臣秀吉真的忌惮或者怀疑着黑田如水,就绝不会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他,因为这里可以说是丰臣秀吉进攻朝鲜的命门一般。

所以丰臣秀吉不但是非常信任黑田如水,更可以说是一种倚重的态度。那么说丰臣秀吉就完全没有一点忌惮的心么?当然也会有,黑田如水的封地虽然重要,但是过小确实是事实,想要将如此一国发展到可以动摇丰臣秀吉根基的地步还需要时间的支持。

但是作为的大名也不会坐视黑田如水扩大,在这一点上丰臣秀吉故意的制造了黑田如水和大友宗麟③的矛盾关系,让黑田如水以扩张者的身份深入到了九州。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警惕起来,完成了所有部署的丰臣秀吉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想要进攻朝鲜,那么这时候的朝鲜又在干嘛呢?

他们倒也没有闲着,正沉浸在激烈的内部斗争之中。




①名护屋城:1591年在九州岛修筑的作为入侵朝鲜与中国的前线基地,规模在当时仅次于当时的大阪,为日本第二大城市。



②丰前国:日本古代令制国,领地在九州北部,接近朝鲜。



③大友宗麟(1530-1587),日本战国时代九州的大名。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0 18:46:00 +0800 CST  
214,弱中强者(1)

想要梳理这场发生在明日朝三国之间的战争既是容易的又是困难的,容易的是这场战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对清晰可见,困难的是三个国家都将过程中的细节偏向了自己,这使得在一些战争和胜败的判断上含糊不清,是各说各话。

为了更好地看清这场战争的发展过程,先要谈一下朝鲜王朝的基本状态。在诸多的分析和看法之中,对于朝鲜宣祖的评价过低,认为他是一个只会逃跑的君主,在战争中没有任何建树。但是这是过于低估了宣祖的能力,要看到的是当时的朝鲜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激烈的内斗。

这种激烈的内斗也并不只是发生在朝鲜王朝,在明朝之中一样变得激烈起来:文官与文官的斗争、文官与宦官的斗争;党争异常激烈。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个问题是需要分析的,也只有看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看明白这场战争的发展。

朝鲜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被日本袭击的,而是在已经知道了敌军将至的情况之下却未能做出调整导致被袭击的。那么为什么不去调整呢?因为对于宣祖来说想要做到这件事并不容易。朝鲜是一个小国,如果想看明白一个小国,就不能用一个大国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情。

在元朝的时候,元朝与朝鲜王朝的前朝“王氏高丽”属于支配关系。在元朝陷入农民军起义的风潮之后日渐衰微,而在南方兴起的朱元璋通过努力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逐渐成为最强的势力,最终击败了元朝。

然而在这个时候一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面对新兴起的朱元璋,高丽需要作出选择。是去选择投靠朱元璋,还是继续投靠已经衰微的元朝将成为决定王氏高丽命运的关键选择。可是王氏高丽却最终选择了元朝,决定与朱元璋开战。

而统领大军的人就是朝鲜王朝的开国国王李成桂。其实当朱元璋越来越强势的时候,局势已经开始明朗了——元朝气数已尽。作为一个小国的高丽可以选择投靠新兴的大国,但是为什么高丽的王禑①非要与明朝开战呢?

因为理由非常地矛盾,这种矛盾在于不管是王禑还是李成桂都知道元朝要完了,可是王禑失去了选择,他已经不能轻易地选择投靠明朝了。这才是高丽会最终被李成桂取代的原因,也是作为一个小国的无奈选择。

当元朝兴起的时候,击败了高丽后达成了一个关键的协议,那就是高丽的国王必须是蒙古公主的儿子,还需要长期成为人质在元朝生长。这使得高丽内部与元朝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这种状态之下王禑要如何去做呢?

他的臣子大多都与元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王禑选择背叛元朝改投朱元璋的话,一方面可能遭受到元朝的袭击,另一方面则是王禑的地位和合法性就会动摇。因为王禑想要改换门庭的话,那么要如何保证与他臣子的契约关系呢?那样他会很容易被抛弃。既然横竖都是失败,不如把宝押在开战这条路上去创造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奇迹交给了别人。

李成桂不愿意出战希望班师回朝,王禑的内心中又何尝不是想要班师回朝呢?然而作为高丽国王的他,已经不能这样选择了。如果选择了明朝则有可能被内部的势力背叛,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李成桂随着发展已经壮大,李成桂可以与朱元璋之间构建起新的契约关系,在这种条件的作用下,李成桂最终抛弃了王禑,决定自立为王。

王氏高丽从此落下帷幕,新生的王朝则需要新的盟约关系,朱元璋大笔一挥。

李氏的朝鲜王朝就此诞生。

①王禑(1374-1388年在位),高丽王朝的末期国王。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1 18:44:00 +0800 CST  
215.弱中强者(2)

在选择新的王朝名字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叫朝鲜、一个叫和宁。最终朱元璋选择了朝鲜,这便是朝鲜王朝的创立。对于小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选择如何与大国交往,而时间到了宣祖时候,他却获得了一个令自己内心十分欢喜的巨大成就。

这就是第一次“宗系辩诬”,由于李成桂属于背叛高丽君主最终自立为王,使得这个事情被记录在了明朝的大明会典①上。而大明会典的地位在明朝极高,所以朝鲜王朝得位不正这个事情就一直被这么记载了下来。

那么作为李氏朝鲜的国王们来说就非常渴望修改这个事情,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使臣到明朝要求修改这个记载,可是一直未被应允,这件事宣祖却做到了。这个外交成就对于宣祖来说是无以复加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宣祖是朝鲜国王中一个出身旁系的国王,前任国王明宗的顺怀世子李暊病死了,在无嫡子继承的情况下明宗最终选择了侄子宣祖,所以宣祖的地位并不那么牢固。

而朝鲜国王想要继位需要明朝的认可,这是过去一直延续的传统;明朝的皇帝对朝鲜的这位新国王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他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如果以这个角度去看问题的话,第一次“宗系辩诬”的成功使得朝鲜王朝如愿地将自己祖先李成桂的地位不正修改了过来,这让李氏家族统治朝鲜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合法性。

做成了这件事,可想宣祖的内心是如何的欢喜。然而这种欢喜很快就消失殆尽了,因为朝鲜内部的党争日益严重。其实事情并不难解释,这就是族权争斗的必然结果,当一派兴起的时候,为了对抗就需要团结成另一派,这使得东人党和西人党越来越成气候,以至于到达成了门阀传承的程度。

所以如果没有第一次宗系辩诬,宣祖在东西人之争之中就很难调整。因为他是旁系出身,在未来加入党争时候会有人以此为攻击他的理由。可是有了这次胜利以后,宣祖的地位快速上升,使得他可以通过调整东西人的争斗使得自己获利。如果没有日本征伐朝鲜的事情发生,宣祖最差也可以成为一个守成之君。

有了明朝的地位保障,明朝的国力又因为改革出现了中兴,在这种大氛围之下宣祖只需要通过调节矛盾,就能让自己安稳的生活下去。要看到的是作为君主的宣祖虽反感东西人之间的争斗,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他又需要这种争斗。

因为明朝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革,这个改革是需要看明白的。这就是相权的瓦解。朱元璋在统一后建立了明朝,他做出了一个被后人认为是专权独断的事情,就是取消了丞相的地位,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丞相被朱元璋取消以后,看似自己的权力进一步强大——因为在王朝时代只有丞相的相权可以与皇帝的王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博弈。丞相是官权的领袖,虽然看起来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但是这个统治者需要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者配合他完成政策。

这个配合的魁首人物就是丞相,丞相可以说是总领朝政的关键人选。废黜丞相看起来是王权的重大成功,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丞相看起来是王权的障碍,可是反过来说,丞相又是王权最重要的盟友。

朱元璋的举动不但没有增强王权,相反是拉开了王权灭亡的序幕。

①大明会典:记载明代以行政法规为主的典章制度的官修书。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1 18:44:00 +0800 CST  
216,弱中强者(3)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因为他取消了相权。相权很多时候从皇帝的视角看来是障碍,或者换一个角度上说是能制衡皇帝的一个角色,可是很多时候也是皇帝的一个保护。

相权一开始是公族的领袖,在这里面有名的就是比干,为什么比干要强谏商纣王?因为比干是公族的领袖,他所代表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纣王的利益,他是站在了殷人的利益出发点上去想要制衡商纣王对于旁族的重用——当然这些被重用的旁族被称为了奸逆。

王的权力与相的权力所代表的族权是不同的,王权出现以后就会从公族的权力之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权力。用一个比方来说明的话,公族是“我们”的话,王就是“我”,或者是“他们”与“他”的关系。

随着商鞅改革以后,官权逐渐替代了族权思想的运作。官权制度是一个系统化的制度,它不再将族权所区分的“我们”和“他们”视为关键,而是将其官权所能控制的区域统一成为一个系统;不管是系统之内的“我们”还是“他们”都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制度之下,这使得国人的观念出现。

一国之内的人都是“我们”,而相权从族权的领袖就逐渐变为了官权的领袖,但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相权往往是王权的盟友,因为它们最强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官权内部的官僚体系,是在地方的诸侯王与藩镇①。

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任用人才制度,使得系统的构成往往出自于贵族,贵族垄断和地方势力的权力让王朝内部经常陷入内斗之中。到了隋朝之后科举制度被建立起来,这样不同区域的人与不同身份的人进入到了系统之中,藩镇的权力慢慢变弱,贵族开始衰落。到了宋朝的时候实现了文武分治,逐渐瓦解了地方藩镇的权力。

这时候相权与王权的争斗加剧了,因为相权的权力增大了。诸侯与藩镇的势力下降以后,他们被官权逐渐系统化,无形中加强了官权领袖的相权权力。但是要看到的是,这里就有问题了,王权是否喜欢争斗?

答案是喜欢争斗的,王权为什么会出现?本就因为争斗。正是因为族权之间的排他行为使得族权与族权的争斗无法停止,而围绕着控制力的争斗使得拥有最强控制力的势力出现,这个势力就是王权,也就是说王权是生于族权的。

所以族权思想不但不能遏制王权的出现,相反是在制造着王权的出现,那么既然王权喜欢争斗为什么还要使用官权呢?

这是王权的一个矛盾之处。争斗会使得族权的控制力加强,虽然王权不会被消灭,但是会被“替换”,这对于王权来说就是最大的问题了。在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候就体现得最为突出,由于争斗的加剧,使得替换经常性的发生。这使得王权陷入了一个假循环之中。

为了避免王权被替换,王权渴望使用官权的系统化来从不同势力之中获得支持,这样自己的控制力就会达到最高,然而想要获得别人的支持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官权也会系统化王权,这才是王权最大的危机。

①藩镇:也称方镇,为唐代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为保卫之意,镇为军镇,本为保卫唐王朝自身安全而设立,唐玄宗时大大扩张,到后期已有尾大不掉之势。虽名义上忠于朝廷,实则独立行事,反叛也时有发生。唐灭后各地藩镇独立为国家。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2 19:37:00 +0800 CST  
217.弱中强者(4)

系统化对于王权是最大的一种限制。因为一旦制度和法度颁布以后,即便是王权想要肆意妄为也是会遇到阻力的,所谓的独裁专断其实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果王权完全按照官权的系统化制度来做的话——

那他还是“王”么?

他就是不是王了,而只是这个系统之中的一个部分。不管官权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发布或者实施一种策略,其本身都在完成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当这样的结果产生的时候,王就将真正地被毁灭。

所以王想要保住王权,就必须有自己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的追求使得王权开始破坏官权的运作,这就是官权的族权化。而这时候相权则不但不是王权的敌人,相反还是它的朋友了。

因为相权是官权的领袖,虽然看起来处处与王权作对,皇帝和丞相之间争吵不休;可实际上,政治与执政的结果则由相权承担,皇帝退入帷幕之中,在帷幕的保护之下实行自己的国策或者选择国策。承担国策实施成败的人是丞相,如果成功则是君臣把手尽欢颜,如果实施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则是臣子的过失。

臣代君之过是王朝制度之下非常常见的事情,看起来臣子非常的憋屈,实际上并非如此。宋朝时候的君臣斗争非常激烈,然而杀戮大臣的事情却非常少,尤其是杀戮文人和士大夫的事情更是少,所以宋朝被称为文人的天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在这个阶段藩镇的势力衰落了,而相代君之过看似憋屈,实际上使得皇帝与大臣之间形成不可逆转的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减弱了,这使得丞相的更换与替换成为改革和改组的一种方式。执政的成败与相权联系起来,成功就留任,不成则替换。通过这种替换相权隔离开了王权与官权之间的冲突,以此使得官权的族权化,而看起来的结果是相互之间的交锋强度减弱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循环是不是可以延续的呢?

答案是不可持续的,表面上看起来官权的系统化与官权的族权化在不停地上演,王朝的更替似乎成了一个循环,可是这只是假象。在之前的时候我也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如果可以将历史的观念和时间扩张到更大角度,就会发现这种变化是线型的,而不是循环的。

因为当官权族权化以后,官权就会逐渐失去其原有功能,社会之中“我们”和“他们”的争斗就会继续上演,这使得王朝会最终崩溃,新的王朝会出现。但是新的王朝出现是有要求的。这个要就是将系统化的程度继续加强才可以成立。

第一次官权化是秦朝的商鞅变法至李斯的大一统,失败以后汉朝的官权化使得文化的变化出现,辅助了官权化的进步。失败之后自隋朝开始以科举考试为官权化不断地提供大量新的构成来源,大家族势力被削弱。再次失败以后宋朝建立了文武分治使得藩镇权力和大家族势力逐渐瓦解,官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而朱元璋的改革看似是朱元璋个人的举动,实质上这个改变也必然出现。也就是说因为宋的改革使得相权表现出强势,让朱元璋渴望取消相权。取消了相权并不意味着官权化的失败或者倒退,相反意味着官权化站上了最后一步。

没有了相权的王再也无法躲在相的身后,只能从帷幕之中站出来,他与官权直接接轨了。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2 19:37:00 +0800 CST  
218,弱中强者(5)

丞相就像是一面墙,可以阻挡官权来系统化王,使得王还可以是王。但是朱元璋取消之后,这面墙就消失了。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要与官权之间直接作用,这让朱元璋变得难以处理问题,对于王权来说既需要官权又要破坏官权。

接轨以后政策的成败就没有臣子可以帮助皇帝去抵挡了,另一方面没有丞相后所需要处理的政务也开始堆积如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开始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对国家政策和政务进行处理,形成的意见被成为“票拟(1)”,送到皇帝内廷后进行最终的审议,这种审议叫“批红(2)”。

为了处理政务明朝开始训练太监,虽然明初很反感太监干政,可是之后的发展中让太监进行学习辅助皇帝批红渐渐成了常态。太监之中有两个关键的职务,一个是秉笔太监、一个是掌印太监。其中掌印太监是辅助政令最终盖上印玺的人物,权力最大。

内阁中的首席阁员叫首辅,虽然这个职务看起来很像丞相,但是他只有丞相的义务却极少有丞相的权利。首辅帮助皇帝拟定方针和具体实施计划,可是他没有了可以阻挡皇帝的能力,反过来说也就没有了保护皇帝的能力。

所以内阁并不能替代相权,而是将王权与官权结合了起来。王权破坏了官权的做法,使得官权族权化以后,问题就远比之前严重了,因为没有了丞相之后,王权与官僚直接链接了起来,并且藩镇和强权在之后被不停地削弱,这让官员之间的矛盾骤增。

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朝至清朝时期官员之间争竞不停的关键原因,他们已经没有了可以作为缓冲的空间,这让他们的争竞越来越恶化,以至于到了最后可以在朝议之中就大打出手。看起来王权是越来越强,但实际上真正强大的是官权网络,官权在地方上遏制了藩镇和诸侯们的权力,在官权内部从最小的官员到内阁首辅形成了一条系统化的作用网络。

到了这一步王权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再退让的东西了,这使得王权变得只能将族权化当做自己的手段,在这方面明朝出了两个最为强势的皇帝。明朝总是会被认为皇帝不务正业,有喜欢养动物的、身居皇宫不上朝的两位;还有一个喜欢做木匠活的。

可是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明朝似乎应该很快瓦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与明朝形成反差的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大多勤政而且诸多非常勤政的典范:从早工作到晚还几乎全年没什么机会休息。

可是明朝和清朝在统治的长度上却几乎相等。都是在300年左右;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与日本有关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嘉靖、一个是万历;祖孙两人都是“不上朝”界的强人。并且嘉靖皇帝重用的是被称为奸臣的严嵩,可是严嵩任用了胡宗宪、胡宗宪任用了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领,使明朝从一开始的饱受倭寇之苦到很快就逆转了局势,以至于之后还打败了倭寇。

被称为不上朝皇帝的万历更是任用了张居正进行改革,并且在之后的“万历三大征”中都取得了胜利,其中与日军作战击败了丰臣秀吉。

那么,一个不上朝的皇帝——荒废朝政的皇帝,凭着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呢?这两位皇帝又以什么作为自己成功的手段呢?

答案就是追求对族权化的控制力。

(1)票拟:明代的内阁代皇帝批复各地奏章,先将拟定的办法写在票签,然后附本进呈皇帝裁决。可以是先与皇帝商议,决定后再草拟成文,但更多是内阁拟好文字,再和奏章一起呈上审批。

(2)批红:明代内阁大臣将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后面,而皇帝则用红字作出批示,称为“批红”。明中叶以后,皇帝不理朝政,往往由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与内阁文臣势力相互牵制。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以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左右开始会直播写作,下午可以和想要交流的朋友直接交流,周六休息一天,周日会逐步展开专题节目,在斗鱼搜索真的很博通即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3 19:11: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3 19:15:00 +0800 CST  
220,弱中强者(7)

提出了异议的这个人叫张璁①,张璁认为嘉靖皇帝说的有道理,大礼仪这件事道理并不在杨廷和的那一边。这样使得嘉靖皇帝找到了第一个抓手,于是局势发生了转变。

嘉靖为什么要用这件事情来引发问题?

因为这件事情是一个可以将官权体系族权化的方法,而大礼仪之争恰好是嘉靖可以抓得住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用为父争位置的理由来破坏官权的系统化呢?因为这件事没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这也正是嘉靖精明的地方。

如果用具体的朝局事件,比如人事任免、边境防务、外事交往等事情,往往都有很多解决的办法,官权也有自己的能力去化解或者将事情的方向转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起来,这是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关键。所以嘉靖在选择用于向官权发难的事情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官权难以转变的事情:第一嘉靖皇帝的父亲与他的血缘关系无法变化,更为关键的是嘉靖皇帝的父亲已经死掉——

这样官权也就没有办法对他的父亲展开攻势去劝解他的儿子放弃这件事。

所以一个不能被改变条件或者被换掉条件的事情成为了看似对嘉靖皇帝不利的事情。如果按照宗法顺序来看的话,确实有道理的并不是嘉靖皇帝,而是官员们。

但是,嘉靖皇帝争这件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大礼仪,而是要将自己的控制力提高。因为嘉靖皇帝是一个弱者,并不是一个强者。在明朝的时候皇帝对亲戚们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皇帝的兄弟们往往是一个囚徒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很多时候,这些亲戚兄弟想要进京是不行的,亲兄弟想要会面也很难,出城也是需要与地方官府备案的;即便是想要给家属扫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每年都有固定又不错的钱粮补给,但是从一个势力的角度上看,他们往往都是弱者。

嘉靖皇帝的父亲死掉了,几乎是自己一个人孤身进入偌大的王朝政局之中,如果嘉靖皇帝听从了杨廷和的话,很有可能就被控制了。所以想要真正地成为皇帝,就必须要破坏官权的运作,而这使得嘉靖皇帝选择了大礼仪,从这件事情作为抓手与整个官权系统斗争。

从此开始嘉靖皇帝开始了自己的道路。嘉靖皇帝是一个非常醉心于权术的人,为什么要如此?因为嘉靖皇帝把权术看得最为透彻,用权术者只有不停地争斗才能生存,这是权术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的弱点。

比如嘉靖皇帝最热衷于写青词,青词是道教之中的一种仪式道具,嘉靖皇帝把写好的青词交给内阁看,或者内阁的人将青词写好以后交给嘉靖看。在这方面双方往往把对于朝局和事情的看法写成青词相互交流。

为什么要如此呢?

因为青词是可以改变其本意的,不管是嘉靖写的青词还是内阁写的都是代表他们的意思,可是要怎么去解释这个意思就成为了嘉靖的事情。当他认为这么解释对于自己有利的时候,他就如此解释;当他觉得这样解释不好的时候,就可以踢回去重新写。而通过青词这样的“密码化”使得外人觉得他是变幻莫测。

对嘉靖来说一生都在制造一个感觉,这就是:

神秘。




①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人,官至内阁首辅,也是大礼议事件的重要人物。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因而得到重用。在任时整顿吏治,反腐倡廉。晚年回到家乡,独力编篡了《温州府志》。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6 19:13:00 +0800 CST  
221,弱中强者(8)

嘉靖是一个非常热衷于道教的人,道教和道家还是有很大区别,喜欢炼丹和喜欢清修是嘉靖的个人爱好,这当然也是野史和传闻之中最喜欢热衷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嘉靖如此地狂热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道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他找来给他炼丹的道士。

这些人大多都是瘾品的制造者,通过所谓的炼丹,炼制出来的东西往往容易成瘾。这样皇帝就会持续不断地需求道士所炼出的这个东西,道士则需要对于炼制的东西进行一种伪装,最好伪装就是神秘化。

用一些骇人听闻的东西和看似没有任何道理的伪装将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掩盖起来,真正起到实际效果的是那些道士们不愿意被人知道的普通药品或者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道士们故意制造噱头和使用让人觉得难以辨识的东西来增加迷惑性。

人本身有一定的自愈性,如果一个非危重病患每天都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话,往往自己的身体就真的会更加快速地好起来,炼丹这事情也是一样。

成瘾以后当丹药不停供应的时候,在最初的阶段确实会感觉精神焕发神清气爽,但是炼丹中含有很多伤害身体的成分和有毒物质,长期吃就会伤害身体,这时候成瘾以后又无法离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身体崩坏越是相信自己是丹药吃得不够多和心不诚的原因所致。却不愿意或者忽视自己已经成瘾的结果。

但是道教还有另一个层面的作用,那就是将嘉靖的真实想法隐藏了起来。人们谈到道家往往认为“无为”是道家的一种境界,可是什么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去做,任由其自然发展,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道理的事情。如果皇帝真的“无为”,任由局势发展,那么只会使得族权快速发展最终将他替换掉。所以“无”并不是不作为的意思,而是“我”的意思。

“无为”即“我为”。

将“无为”理解成为不需要作为的最大源泉是在汉初时候所采取的策略,但是汉初的“无为”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西汉的七王之乱,地方的刘姓诸王作乱。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措施可以在当时成立呢?因为这便是汉初的谋略,当西汉刚刚统一的时候,皇帝的势力虽然大但是总体势力并不强,周围的豪族和诸王势力虽然不足以单一地挑战皇帝,可一旦联合起来就会打败皇帝。并且北方还有到达鼎盛、蓄势待发的匈奴国。

皇帝采取“无为”的目的不在于不作为,而是优先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了发展以后到达汉景帝时候,皇帝的能力已经大幅度增强,在这个条件下皇帝决定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①。最终景帝通过联合势力最终击败诸侯王,为以后的汉武帝建立更强势的官权制度打下了基础。

“无为”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种不去作为不去干涉的思想。在“老子”的时代中国的文化还处于一个变化之中的状态,并没有诞生出可以包容更多人的契约出现。所以如果不去作为、不去干涉、任由发展,只会使得局势向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发展。

“无”指的是不去按照可参考的制度和方法去运作,而是按照“我”的想法和做法去运作,所以“无为”即“我为”。

嘉靖皇帝在这方面就是集大成者。

皇帝处于深宫之中,整日醉心于青词和炼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去思考政局和事情,而是通过一种手段让人变得难以知道他的心思。

但是这样的招数对于大臣来说,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因为权术的水平高低与它能发挥的作用相比起来不成正比——权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被利用来把局势调节成对于自己有利的局面。但是对于熟读史书的大臣来说,嘉靖的招数也只是他的契约形成手段。他的对手也会随之出现。

在这方面出了三个非常不同的人,一个叫严嵩、一个叫徐阶、一个叫海瑞。





①七国之乱:前155年,汉景帝采用《削藩策》的建议决定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不满被削,以“清君侧”为由发动的叛乱。后被朝廷顺利平定,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6 19:14:00 +0800 CST  
222,弱中强者(9)

严嵩①是嘉靖所任用的最重要的内阁首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严嵩一直把持着这个地位,严嵩考中科举以后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庶常),等于是进入了皇帝的候选大臣范围。在明代不中进士就很难进入翰林院,不进翰林院则更难进内阁,所以将严嵩描写成只会趋炎附势写些青词从而得到皇帝赏识的说法实在是不够力度。

实际上严嵩从小就被不得志的父亲严格要求学习,五岁就开始学习,十岁时候考过县试、十九岁中举、最终成为进士后进入翰林院成为编修,等于是完成入仕的第一步。由于明朝的族权化已经开始,于是严嵩找到了一个靠山,这个人就是夏言。

在嘉靖皇帝与杨廷和斗争之中崭露头角的张璁由于支持了皇帝的大礼仪之争被提拔,官至内阁首辅,被人称作张阁老。但是随后,取代了杨廷和的张璁与嘉靖皇帝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

在明代使用内阁之中的阁员替换首辅是一种常态,通常都是以次辅来替代首辅,一旦官至次辅就等于是与首辅成为隐性敌人,皇帝通过操弄首辅与次辅或者阁员之间的矛盾来达到维持自己控制力的目的。当杨廷和力量过大的时候,嘉靖就找来张璁来帮自己,可是当张璁势力过大的时候嘉靖便找来夏言来替代他。

等到夏言成为首辅的时候,就又需要有人来打压夏言了,这似乎成了一种循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首辅来说,一但成为了官权的领袖,就必然要考虑如何施政。而如果推行官权化的话通常被称为改革,可是改革所最终将会威胁到王权的地位,这使得皇帝最后会想要破坏官权对于自己的限制。

所以皇帝就需要使用其他官员来打倒首辅,最容易找到的就是内阁的内部的次辅和阁员,通过操弄他们的矛盾使得首辅变得族权化,也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去打压别人,这种打压一旦形成就会造成官员斗争的升级。

对于皇帝来说他实际上是得利的,因为当官权运作的时候将会威胁到他,但是一旦族权化引发斗争的话,最终官员们相互之间的斗争会使得皇帝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这便是首辅在把前任首辅替代以后,又要再被其他官员攻击的理由。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严嵩的成功,一方面是严嵩善于使用权术,但另一个方面就是嘉靖需要他来打倒夏言使得自己走向成功。但是关键其实并不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当严嵩成为首辅之后,为什么可以独占20年呢?

因为严嵩最懂族权思想,同时也看破了官权与皇权之间的争斗,所以严嵩会用一个“隐”字。这个隐字并不是默不出声的意思,而是最会也最知道自己应该去支持谁上。

当夏言得势的时候,严嵩就积极地去依附于夏言的门下。当皇帝与夏言发生争斗的时候,严嵩则投入到了皇帝的帷幕之下;而当他成为首辅之后,他并不是与皇帝经常发生冲突,相反是躲在了皇帝的身后。他与之前的首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善于满足皇帝的需求,不与皇帝发生最直接的相互冲突。

这使得皇帝可以顺畅地施展自己的政策,从此开始势大,可是善用族权思想既成就了严嵩也将给他送来一位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个人就是:

徐阶。




①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1505年中进士,1542年入阁,从此开始擅专国政长达20年,期间打击异己,一味迎合皇帝,败坏朝纲。1562年被世宗削官还乡,后死于荒野,遭世人唾骂。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7 19:15:00 +0800 CST  
223,弱中强者(10)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重用严嵩,而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呢?这并不是因为严嵩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如果嘉靖想要实施自己的政策,这个政策也只有从严嵩这个管道才能推行下去。

如果皇帝直接与官权进行接触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官权有可能会抗拒。皇帝想要为所欲为实际上非常困难,往往是皇帝想出一个政策,官权就会送上来一大堆的反对意见,最终反复推诿相互扯皮,导致政策不但无法推行,相反还有失败的风险。所以任用严嵩就是要他去解决和推行政策。

第二个问题就是政策成败的问题。一旦政策实行失败,如果是皇帝直接实行的政策,就将使得皇帝地位不稳。由于没有宗教的支持,只能利用中国的契约来行事,使得皇帝如果失败就可能造成叛乱从而王朝倾覆。所以任用严嵩就等于将政策的成败归咎于严嵩身上。

所以皇帝使用借严嵩推行政策的方法,这实际上在助长严嵩族权势力的壮大。那么族权最大的问题就开始发酵,当你成为控制力强大的势力的时候,你的对手也会开始聚集,合成一股对抗性的族权势力,这是族权思想最大的问题。

当你族权化以后,你就从此失去了“安全”这个概念,因为你需要守护自己的控制力,在这个前提下就需要不停的打压你的“敌人”。但是你的敌人不会因为你的打压就消失,相反会因为你的打压更加追求控制力,从而就进入了打压、再聚集、再打压的路上。

而为了更好地打压,严嵩也只能在自己的内部聚集控制力。这种循环使得皇帝使用严嵩来推行政策,严嵩又使用内部的公族来巩固自己的势力,造成了越来越追求打压对手的情况出现。为了更好地打压对手和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就使得严嵩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内部。

这才是族权思想的问题,当严嵩到达一个权力的巅峰之后,他所能做到的事情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自己的地位。这使得他需要日夜不停地警惕对手的兴起,但是他越警惕对手的兴起,对手就越是前赴后继的兴起,因为他们都失去了叫“安全”的东西。

严嵩打败夏言以后又击败了仇鸾、沈炼、杨继盛等人,权力达到巅峰,自己的党羽遍及天下。但是最终族权思想为他送来一个真正的敌人,这就是徐阶。为什么严嵩的政敌不停地上疏奏请皇帝罢黜严嵩,结果反倒是自己身败名裂或者身死被杀呢?

因为严嵩总是躲藏于皇帝的身后,将自己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挂钩起来,如果皇帝要罢黜严嵩就必须要有一个足以替代严嵩的人出现,只有这个条件满足以后嘉靖皇帝才会真的罢黜严嵩。如果没有这个人出现,一但罢黜严嵩,自己就将与官权之间形成直接的争斗,这让皇帝不愿意这样去做。

而严嵩不停地打压政敌,政敌不停地上疏攻击严嵩,这些最终都需要由皇帝本人来仲裁,这种仲裁的权利又使得嘉靖皇帝的权威扶摇直上——只要身处于皇宫之中终日假装研究修仙之道,这样当他不需要严嵩的时候就可以假装自己是被严嵩蒙蔽所致。

由于严嵩的敌人都过于强求让皇帝直接打压严嵩,缺少考虑如何替代严嵩去满足皇帝的要求,使得他们最终都失败了。可是族权并不会因此就放过严嵩,因为对于严嵩来说,他已经没有了停止的机会。

当所有人都开始惧怕严嵩、不知所措的时候,徐阶①开始强大起来。因为他会用另一个字来创造机会,这个字就是:

忍。




①徐阶(1503-1583), 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明代中期名相,1523年中进士,初被贬斥,后一步步回到了中央,并斗倒严嵩成为新首辅。继任首辅后励精图治,多有成效,后和皇帝不合而告老还乡。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7 19:16:00 +0800 CST  
224,弱中强者(11)


徐阶是严嵩一生之中,最为可怕的敌人。对于严嵩来说是不害怕夏言或者沈炼、杨继盛这些敢于和他硬着对抗的人的,因为严嵩最清楚一点,那就是嘉靖皇帝无法离开严嵩——只有严嵩,在对皇帝的事务上一贯只说可以,几乎不会进行什么强硬的反抗,并且严嵩的另一个本事就是善于用人。


很多说法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①说成鬼才,但是这在我看来看严世蕃不过是一个蠢材罢了。当严嵩老了以后说过一句话:“我要和东楼商量一下。”东楼就是严世蕃的号,也就是他要跟他儿子商量一下,这使得严世蕃看起来好像多么的机敏一般,可是如果你从实际的举动之中你就会发现严世蕃的愚蠢。


严嵩一生可以成功关键就在于一个隐字,做事只做七分要留三分余地给予别人,对待人才也算是知人善用,如果不是政敌非要置他于死地,他也不会轻易置对方于死地。在私生活上严嵩也极为克制:一生只有一个正妻,可算极为克制。


正是依靠着做事要留余地,尽量不走极端,才使得严嵩始终被嘉靖重用。但是严世蕃就不一样了,严世蕃号称自己是天下才俊三人之一,可是做事飞扬跋扈丝毫不计后果——不仅是整日饮酒做乐,游猎于声色犬马之中,更是贪得无厌以至于连严嵩都看不下去。


曾经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说的:嘉靖皇帝一天晚上看书遇到一处不明白的地方,于是送到内阁问话,这时候严嵩和徐阶等人犯了难。于是严嵩将这个问题叫人赶紧送给自己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很快就对答如流地回答上来,于是严世蕃聪明绝顶的事迹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说严嵩不懂这个问题,别人就都不懂么?


这就要看徐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徐阶在嘉靖二年以探花的名次进入翰林院做编修,也是一个厉害的人才。但是徐阶却总不与严嵩发生冲突,相反对于严嵩的羞辱和打压徐阶是一忍再忍。那么对于这样的徐阶,当严嵩不知道的时候,徐阶会说自己知道么?


如果徐阶说他知道,在严嵩的眼里就会将徐阶视作威胁——族权的斗争往往是极为阴狠残酷的。


对于嘉靖皇帝来说,这个问题也许是他内心十分想知道的问题,也许只是一种试探。明代的情报工作十分发达,即便皇帝不出宫整个王朝内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洞若观火。嘉靖皇帝一定会知道严嵩回答不上来以后送给严世蕃解答,严世蕃虽然回答上来问题,但是嘉靖皇帝会开心么?答案就是不会。


为什么这样说?严嵩想培养自己的独子严世蕃成为自己之后的首辅继承人是昭然若揭的事情,京城内外的大小事情一时间都曾经让严嵩推给严世蕃去处理,以至于严嵩有大阁老而严世蕃有小阁老的戏称。


那么嘉靖皇帝就必须要考虑如果用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以后将产生什么后果,这才是严世蕃该如何作为的关键。


嘉靖使用严嵩来推行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非常顺手,另一点就是严嵩知人善用,作人又相对低调收敛。即便是严嵩将一些事情牵扯到了皇帝,皇帝也会为他居中调和,即便是打压和处死了一些官员,对于皇帝本身来说,只要他的地位稳固就完全不是问题。


但是严世蕃做人极度嚣张,做事不知收敛。严嵩之所以得势是因为嘉靖的需要而成功,现在严世蕃如此行事,皇帝就无法一忍再忍下去了。


而严世蕃自称人才却不懂收敛,这样的人才算什么真正的人才呢?


①严世蕃(1513-1565), 字德球,号东楼,江西新余人,严嵩之子。他走上仕途并未经过科举,而是借父亲的权利,进入了国子监读书,后再做官。其人狡猾机灵,学识渊博,十分贪婪。1564年因品性恶劣被人弹劾,后被问斩。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8 19:01:00 +0800 CST  
225,弱中强者(12)

对于严嵩的最强敌人徐阶来说,表面上所表现出的,的确极为软弱——对于严嵩的羞辱和打压都是以妥协和退让作为回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徐阶就是一个弱者,相反徐阶是一个强者,可谓“其行逾软、其志逾坚”。

严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满足了皇帝对于族权化的需求,而与之对抗的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被皇帝抛弃。徐阶做法则完全不同,徐阶不但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成为姻亲关系,更是对严嵩处处退让,对于严世蕃的各种羞辱也装作视而不见。

在政务上徐阶也善于写青词琢磨皇帝的想法,这让嘉靖皇帝开始注意到了徐阶。徐阶处处谦让并不代表着徐阶的心中对严嵩有丝毫的善意,相反则是一直等待机会。对于严嵩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敌人。

严世蕃越发地飞扬跋扈,使得嘉靖皇帝开始反感严嵩父子。

严世蕃甚至到了敲王爷竹杠的地步!嘉靖皇帝有八个儿子,长子朱载基生下来两个月就去世了,次子朱载壡身体并不好,十几岁时候病死了,他的三子叫朱载垕①。

从宗法的地位上看,朱载的排序地位基础很好,被封为裕王。但是就是如此地位的一个人,严世蕃都敢敲诈,到了如此地步还能说严世蕃聪明么?很多说法认为裕王并不受嘉靖待见,但是这一定是真的么?

当时有一种说法非常地盛行,叫二龙不相见——由于嘉靖的长子出生以后就被立为太子,结果两个月就死了,而道士陶仲文告诉嘉靖皇帝,要想让继承人长久地活着就要二龙不相见(皇帝、太子),在次子也病死的基础之上似乎嘉靖更加地相信了这一点。

但是这一点对于嘉靖皇帝来说既是一件伤心的坏事,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对于皇帝来说内心中真正想要任用谁来继承皇帝位置,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嘉靖皇帝对于自己的其他儿子大多薄情寡义,导致严世番敢于如此的放肆。

这件事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坏的信号,因为对嘉靖来说最反感和讨厌的事情就是受到官权的控制,对于严世番来说未必真的缺那点从裕王手中诈出来的钱财,而是想要得到一种控制力。

这让嘉靖皇帝开始想要抛弃严嵩,时机一到就任用了徐阶而要让严嵩退休回家。对于一般人来说,忍耐与等待了良久之后,终于一朝成功会多少露出一些欢喜的举动来,但是徐阶并非如此行事。就在罢黜严嵩之后,徐阶还亲自去严嵩的家中安慰,严嵩父子还求徐阶在嘉靖皇帝面前求情。徐阶满口答应,等到回到家中时候徐阶的儿子非常不满,认为早该出了这口恶气,但是徐阶却训斥了他儿子。

这便是徐阶。嘉靖皇帝是一个非常在意控制力的人,如果徐阶在严嵩刚刚被罢黜的时候就变得跋扈起来,则有可能被嘉靖皇帝选择其他人来替代他。

当徐阶当上首辅之后,他营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海瑞。如果说嘉靖皇帝与严嵩和徐阶都是族权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海瑞就是一个异类。

对嘉靖皇帝来说常常玩弄大臣于鼓掌之间,可是海瑞却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击败的一个人。



①朱载垕(1537-1572),即明穆宗,为嘉靖第三子继承大统。少年时很少得到父爱,为人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他统治期间比较关注时局,任用贤臣,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同时党争也始自这一时代。后因沉迷媚药,36岁即病逝。

----------------------------------------
写作小组招募朋友们加入其中(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字修改)和有想赞助作者(有您的支持会让原创更加完善)或有问题想要提问的朋友们,可以加企鹅号码五二四六八一五零八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1-18 19:03: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