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那些事儿】荣耀与恐惧——那一拨一拨的越南人

太后杨云娥在新皇帝登基后则被封为新皇后。

越南版的黄袍加身就此胜利结束。
又一个厚黑学大师

当年丁部领深谙厚黑学之道。半生追随丁部领的黎桓此时也展示出了极其高超的厚黑学造诣。这充分说明了,一个小国的国君如果没有些心黑脸皮厚的本事,还真对付不了大国的强势挤压。

北宋陈兵边境,准备攻打安南。

即位之后的黎桓立即派人出使北宋,诈称是丁璇的使者,请求接受册封。这其实是一种缓兵之计。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时间。你宋朝的军队毕竟打着复丁的旗号,见到丁璇的使者,总不能不理睬吧?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0:00:00 +0800 CST  
可惜宋太宗并不傻,明知丁氏已经被架空了,自然不会相信这个使者。北宋兵马并没有耽搁,继续向边境增兵。宋太宗也派使者回复黎桓,给了黎桓两个选择。

一个选择,将册立丁璇为统帅、黎桓作为副帅,两人入朝听封;二,若黎桓认为丁璇没有将才,就应将丁璇母子送到北宋,北宋再册封黎桓为统帅,当然也要入朝听封。

黎桓的选择是第三个——继续拖下去,不理睬宋太宗。以安南的兵力对抗北方大怪兽,一般胜少败多,但毕竟还有胜利的可能——不久之前吴权的例子就摆在那里。黎桓绝对不愿意跑到中国河南去任人宰割,便决意一战。

北宋开始大举兴兵进攻安南。这个时候,黎桓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不再拖延,第二次白藤江之战开打。

侯仁宝、孙全兴等先率陆军至谅山,将领陈钦祚兵至西结,双方首次交兵,宋军大胜,斩首两千余。黎军败退。

次年,也就是公元981年,宋军水陆两军在白藤江会师。黎桓开始学习当年吴权的战法,命令在白藤江里打下许多木桩,然而宋军将领们显然学习过历史,并没有重蹈刘洪操的覆辙。结果白藤江一战,黎军再败,被斩杀千余,战船被夺两百余艘,黎军再退。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0:00:00 +0800 CST  
此时宋军内部出了问题,侯仁宝的步兵一直在进军,孙全兴部人马却不听号令,擅自停下等待水军,而率领水军的刘澄又一直滞留不前,足足耽误了七十多天,结果只剩下侯仁宝一支兵孤军深入,这为黎军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黎桓首先派使者向侯仁宝献诈降书,侯仁宝认为黎桓穷蹙之下无计而降,不禁大喜,放松了警惕,黎桓便领降卒趁机夜袭,大败宋军,侯仁宝在袭击中阵亡。至此战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他路宋军得知侯仁宝已战败身亡,急忙率军撤退,宋军本来在他乡作战,长期水土不服,早多疫病缠身,眼见主将阵亡,士气立即瓦解,无法控制。黎桓趁机追击,大获全胜。

一撅之后无力再举,宋太宗只好下令撤军,之后又下诏追责。刘澄对于战败责任最大,听说追责后忧惧而死,倒算运气,孙全兴被押赴京城斩首。其他将领也因各自的责任,或受刑或撤职,或罚俸或降级。只有阵亡的侯仁宝受到嘉奖,追赠为工部侍郎。
决定安南命运的又一次白藤江之战就此结束。

由于这次战争丧失了自唐末以来将交州收复的最好机会,对于中国人而言,非常可惜,然而分析起来,此战宋军最终失利除了因为个别将领失职之外,也有深层次原因。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0:09:00 +0800 CST  
越南那些事(二十)大怪兽北宋的故事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0:09:00 +0800 CST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是那个时代中国最优秀的将军之一,作为军人政变夺权,却也深知军人政变的危害,所以即位不久,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令朝中宿将自动解除兵权。这样做虽然令政权得以稳定,再无唐末藩镇割据之害,却也使朝中良将紧缺。

交趾历来在对抗北方中央政权的进攻时,都具有很强的地利优势。相比而言,宋军虽然兵力较多,但因为将才的缺少,无法抵消到交趾的地利优势。

中国历史中正统朝代的草创时期都是各色名将的活跃期,如秦朝的白起、王翦王贲父子等,汉朝的韩信、周亚夫等,唐朝的李靖、李勣、尉迟恭等,明朝的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唯独北宋初年,旷世武将寥寥——赵匡胤扫荡天下之后,陪伴其的宿将纷纷主动退休,等到宋太宗时代,只能在矮子中拔大个,找诸如曹彬、潘美这些二流偏上水准的将领充当大军统帅,结果屡败于同时代辽国才华横溢的将军们,而威震北方的杨业虽然名气甚大,其实却是北汉的降将,缺乏君主的信任,结果很快在对辽的战争中战死。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10:00 +0800 CST  
甚至终北宋之世,朝中也鲜有名将出现。杨继业(也就是杨业)的后人杨家将只有在小说里面横行,实际上除了杨延昭做过边将立过战功之外,其他都碌碌无为,鲜有军功建树。将军狄青曾经是北宋最优秀的武将,曾经在对西夏战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其人真正人生的顶峰,却是在几次与少数民族作战中确立的战功。这样,在大多数对外战争中,如对契丹(辽)、西夏、金等战争中,北宋军队守土有余,攻略却不足,作为生产力先进的大国,面对国力远不及自己的对手,反而占不到任何便宜。

深究宋时武人太弱的原因,实由于对五代军人乱政的防范。北宋一直奉行文人治国的国策,重文抑武,以文制武,坚决控制武将拥有过高的地位,而稍有功绩的武官很快便成为朝廷防范的对象。将军狄青在当时身为武将的最高官阶,虽然为人处世谨小慎微,非常低调,却仍然在朝堂上遭到言官攻击,遭到舆论排挤,遭到朝廷猜忌,最终外放,抑郁而死。

这也是北宋能够中止五代的纷乱,建立稳定政权,却不能进一步统一中国(唐代版图)的根本原因。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10:00 +0800 CST  
如此一来,在这种氛围中,宋军在交趾打了败仗,可谓顺理成章的事情。

宋军撤兵,黎桓却非常聪明地遣使与宋修好。脸皮厚的本领用上了。

毕竟安南是小国,虽然击败了北方大怪兽,但代价不小,而对于北宋来说,虽然损兵折将,但却并未伤筋动骨,如果大怪兽休息几年后再来报复,黎桓可没信心还能碰上侯仁宝这样级别的对手。

于是,公元983年,黎桓开始遣使向宋朝朝贡,遣还战争俘虏,上表谢罪。之后每一年也都遣使朝贡,想方设法拉拢与宋的关系。

北宋这边,也自公元983年开始,军事的重心渐渐移向了北方的契丹和西北崛起的西夏(这过程中,北宋的军事败笔仍然很多),再无暇攻略安南,宋太宗只能放弃了收复交州的打算,既然黎桓愿意降服,便默认了黎桓对安南的独立统治。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10:00 +0800 CST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使者出使安南,册封黎桓为检校太保、都督交州诸军事、安南都护、充静海军节度,以册封的方式确立了安南的藩属地位。这一年,北宋大举进攻契丹,遭反击,兵败,名将杨业受到上司排挤,战死。

公元988年,北宋又封黎桓为检校太尉。这一年,契丹攻北宋。

公元993年,北宋又封黎桓“交趾郡王”。这一年,四川民王小波、李顺起义。

可知,每一次北宋对黎恒的加封,都是基于通过加封换取稳定的方针——北宋面对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不得已对于黎氏采取安抚策略。

等到公元997年,北宋又加封黎桓为“南平王”(虽然黎桓自己已经当上了皇帝,但北宋第一次升其为王爵)。这次加封也是有原因的。北宋开国以来,承上启下的皇帝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可见对于北宋而言,已经开始考虑通过爵位维持住黎氏的效忠、西南边疆的稳定。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11:00 +0800 CST  
安安稳稳的南霸天生活

返回头说大胜宋军的黎桓。

大破宋军之后,黎桓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在安南国中,获得了朝臣的一片赞誉,其将以对抗怪兽的奥特曼形象记入史册。

公元982年,黎桓为了报答情妇助力之功,册立原丁朝的皇太后杨云娥为大胜明皇后(丁部领曾被尊为大胜明皇帝,黎桓册封给杨云娥这个封号,实在不知是何用意)。

黎桓虽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但他显然觉得丁部领当初册立五个皇后这件事非常有道理,于是也一汽封了五个皇后,除了杨云娥之外,还有奉干至理皇后、顺圣明道皇后、郑国皇后,及范皇后。从此黎桓过上了当年他羡慕的丁部领的幸福生活。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21:00 +0800 CST  
报了杨云娥的恩之后,黎桓同学开始了报仇计划。

黎桓即位之初,曾经派遣使者到占城,而据记载,该使者被占城扣留。这惹得黎桓大怒。

公元982年,为了报复当年协助吴日庆袭击华闾之事,新帐旧账一起算,黎桓亲自率兵攻打占城。占城延续数百年的噩梦开始了。

在安南还是中国一部分的时候,占城曾经长期面对北方大怪兽的征伐,大怪兽实际上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渐渐任由占城侵占九真郡。

因为中南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北方军队难以适应,水土不服常常造成北方士兵的大量死亡。每次北方军队进入中南半岛以后,疾病死亡的人马常常数倍于作战损失的人马。安南独立之后,占城地利的优势在安南面前不值一提——双方地理相近,安南人同样习惯于占城的条件。且因为占城历来好战,南面与真腊也征战不休,人口多年消耗,已经难以为继,安南的侵入,成了占城人的噩梦。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09:52:00 +0800 CST  
黎桓大军一举攻陷占城王都,杀死占城王篦眉税,夷平了占城王都。这一仗获得大量战利品,俘获大量占城人口充为奴隶。此战之后,占城被迫向安南称臣纳贡。越南历年向南方的蚕食开始了。至此,历来受到北方大怪兽威胁的交趾人有了发泄的对象。

后来的几百年间,安南军队无数次地进攻占城势力,不断蚕食,直至占城并入安南,占城成为历史。

挑衅大怪兽的人

虽然黎桓与北宋通好,黎朝也在向北宋称臣,但本心上,黎桓与北宋依然持敌对的态度。黎桓经常纵容或指使越兵骚扰北宋边境和海岸,劫掠人口财物。北宋因为忙于北方的敌人,一直对待黎桓是告诫为主,经常通知边疆的官员们,一定要看好门户,当心白眼狼。

黎桓这个人,心黑脸皮厚,用比较文雅的话来说,就是阴狠狡猾。仗着是山海阻固,从没把北宋的告诫放在眼里,侵犯北宋如故。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0:01:00 +0800 CST  
后来有一次,越兵战船百余艘,洗劫边陲一个叫做如洪镇的地方,劫去人口财帛无数。地方官上报北宋朝廷,北宋忍无可忍,派遣使者李若拙到达交趾,当面斥责黎桓。黎桓表现得相当傲慢,表示这不过是安南的盗贼所为,与自己毫无关系。他的理由是:如果侵掠如洪镇的不是盗贼而是交趾军队的话,应该继续侵入到广西腹地,占据广西才对,怎么会只侵掠一个如洪镇呢?黎桓口气之狂,完全不把宋使放在眼里。

然而这个宋使李若拙却非常善辩,闻言道:原来交州这么多盗贼,连大王你也支付不了——我看还是禀明我们的皇帝,派遣大军过来帮助你们剿灭盗贼吧,一劳永逸解决广、交两地的祸患。

这话说得非常到位,脸皮厚如黎桓也知道再装傻就出麻烦了,这才当面向李若拙谢罪,表示要一定整顿好盗贼,千万不劳大国出手。

然而好景不长,黎桓贪图财利,依旧屡犯边境。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0:16:00 +0800 CST  
黎氏暴政

黎桓立威于抗宋,但治国方面,却是恶名累累。

在内政方面,黎桓实行军事统治,严刑峻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加强军事力量,黎桓曾点视全国百姓,之后,制定律令、遴选军士、改全国十道为路、州、府。这些政策对于提升黎氏的独裁统治非常有好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短期内提升了国力。后来,这些政策部分为后继的李朝继承,开启了安南地区霸权之端。

黎桓的横征暴敛使得地方强豪和山区酋长的反叛频繁,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反抗也此起彼伏。

曾经的越南统治者,总有一个历史称谓被人熟知,就像吴权叫吴先主,丁部领叫丁先皇一样,历史给黎桓的诨号叫黎大行。

就中国文化来说,凡是皇帝被称为“大行”都是指皇帝刚死,还没有正式的谥号。为了将死皇帝和新即位的皇帝区分开,臣子们一般敬称死皇帝为“大行皇帝”。“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等谥号、庙号一旦确立,就会改称谥号或庙号,不再称“大行皇帝”。

然而黎桓同学死掉后,却被臣下文盲似的一直称呼大行,以至于其死了一千多年以后,仍然没有摘掉这个帽子。

这个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在下文中解答。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0:25:00 +0800 CST  
分封诸子

黎桓同样为一世枭雄,身具才干,也非常好色。好色的话,结果就是妻妾众多(上文说过,光皇后就有5个),子女也众多。

他的儿子至少有十一个。

分别为:

长子:擎天大王黎龙鍮、

次子:东城王黎龙锡、

三子:南封王黎龙钺(初侯夷女——也做“祗候妙女”——所生)、

四子:御蛮王黎龙钉(也有说他是黎桓之侄)、

五子:开明王黎龙铤(初侯夷女——也做祗候妙女——所生,黎龙钺的同母弟)、

六子:御北王黎龙釿、

七子:定藩王黎龙鎕、

八子:副王黎龙锵、

九子:中国王黎龙镜、

十子:南国王黎龙铓、

十一子:行军王黎龙鍉(也作黎明提)、

此外也册封了一个义子:扶带王杨熙琏、

此外史书中频繁提到一个叫做黎明昶的儿子,但不知是哪一个,可能是上述诸子之一,也可能是另外一个。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0:31:00 +0800 CST  
顺便提一句,当时爵位中,大王比王要高一个等级,不过黎桓把大儿子封为擎天大王,这可以看出,越南当时册封王爵称号的风格与老师中国还是有所不同,基本反映了其独特的品味。“擎天大王”这个称号基本上就和“齐天大圣”是一个水准的称号——就是怎么叫得响亮怎么来。

哪个儿子能接班?

为了保住黎氏王朝,也为了更好控制全国各地,黎桓想了一个自认为聪明,而后世看起来却愚蠢无比的办法。

他把所有儿子全都封为王爵,各自赐予封地。

好处就是,普交趾之下,莫非黎氏之土,整个交趾就是由一群姓黎的地主们组成的。这样有力地缓解了各地的叛乱局势。

坏处则是,各自掌握土地的王子们,都拥有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底盘根基,在条件许可下,都有资格成为皇帝宝座的竞争者。

公元1000年,皇太子黎龙鍮先于黎桓而死。这个擎天大王显然没有名字那么霸气。

现任接班人挂了,接着谁来接班呢?

十几个儿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0:55:00 +0800 CST  
最有表现欲的是五王子黎龙铤。黎龙铤性格非常酷似黎桓,更遗传了其父拿手的厚黑学本领,也是野心勃勃。



黎龙铤首先发挥脸皮厚的功夫,直接请求父亲册立自己为皇太子,但是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按照群臣的意见,虽然老大死了,但你黎龙铤仅仅排行老五,你上头还有二、三、四,三个哥哥排队呢,小小年纪不能随便插队……

作为中国文化的学生,安南的皇朝同样视废长立幼为大忌。接班这种事,如果没个先来后到,没个顺序,都想着当皇帝,那还了得。

黎桓觉得众臣想法有理,于是拒绝了黎龙铤这个请求。

虽然黎桓没答应黎龙铤,但如果你认为他会顺着群臣的意思改立二儿子为皇太子,那你就错了。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1:21:00 +0800 CST  
这个事情很类似于一个故事。

某富二代征婚,三个女子前来应征。为了考察三女,富翁给了三女每人一吊钱,让她们用各自买到的东西填满一间屋子。女子甲买了一大捆柴火,然而柴放到屋里,仅仅填满了一个墙角。女子乙买了一大车稻草,稻草很多,但仍然不能填满整个屋子。这时候最智慧的女子丙出场了,她买了一盏灯,点亮之后,光芒填满了整个屋子。

这时候问读者:你该知道,富二代最终会选择谁做妻子吧?

答:最终富二代选择了三个女子中长得最好看的那个……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1:49:00 +0800 CST  
这个世界上,个人好恶,简直是凡人做事的最适用的动机。很显然的,黎桓同学身为皇帝,更是不会把别人的想法当回事。

公元1004年,迟迟不打算立太子的黎桓得病,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不得已册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既不是次子黎龙锡,也不是毛遂自荐的黎龙铤,而是黎桓最喜欢的三子黎龙钺。

为了安抚黎龙锡和黎龙铤,两人分别被加封为大王。黎桓的本意,是要断绝两个人的继位之念。

那么黎桓的目的达到了吗?请看下回故事。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2:01:00 +0800 CST  
越南那些事(二十三)兄弟犹可杀

死不瞑目黎大行

公元1005年,黎桓驾崩,寿六十四岁。

被老子强行压制的矛盾一瞬间激化了。

太子黎龙钺,老五开明大王黎龙铤、老二东城大王黎龙锡、老九中国王黎龙镜各自据守自己的城池,纷纷动武争夺皇位,而不久之后,黎桓第六子御北王黎龙釿亦加入斗争,据守扶兰寨,并得部份国人依附。争斗持续许久,在此期间皇位悬空。

黎龙钺久受父亲喜爱,手下兵多将广,掌握国家最精锐的军力,武力最强,在当年十月,首先击败了老二黎龙锡,黎龙锡想学吴日庆,逃亡去占婆,然而途中被杀。

除掉了黎龙锡,余下竞争者里,稍具实力的就是老五黎龙铤了,不过黎龙铤要更聪明一些。上文说过,众子之中就数老五最像黎桓,掌握了黎氏厚黑学的精髓。黎龙铤眼见太子黎龙钺兵精粮足,咄咄逼人,立即认识到自己肯定斗不过,马上厚着脸皮求饶。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2:02:00 +0800 CST  
说起来,黎龙钺与黎龙铤是同母兄弟,母亲为黎桓的一个小妾,所以两人血缘更近些,黎龙钺见弟弟求饶,也觉得不好下手,也就抬手饶了弟弟一命,收归部下。从这一点上来说,黎龙钺显然表现不及格——他的心黑程度远不及其父和兄弟,而不久之后,他会付出代价的。

黎龙铤投降后非常积极,在兄长鞍前马后奉承备至。黎龙钺很满意,见天下太平,其他几个弟弟再也翻不起风浪,遂于华闾即位为帝。

平心而论,黎龙钺个人能力还算可以,倘若加以时日,也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他为不够心狠手辣付出了代价。黎龙钺在位仅三天,就被刺杀,谥号为中宗。

后继为帝者是他的弟弟黎龙铤,他的治国之术也许一般,但绝对继承了黎桓的厚黑精髓,也正是他派遣刺客趁黎龙钺不备而杀之。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8 12:08:00 +0800 CST  

楼主:ztea_lin

字数:298824

发表时间:2014-09-17 21: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29 14:18:04 +0800 CST

评论数:46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