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你不曾见过的动物......



毛里求斯蓝鸠也叫马岛蓝鸠,是毛里求斯已灭绝的鸽类动物,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虽然原住民认识并有说过毛里求斯蓝鸠的一些相关信息,但却没有科学文献纪录,而且很多资料都是伪造的。


1755年有一份较为详细的毛里求斯蓝鸠的描述,当中已提到它们自1730年代起已变得很稀少,其中的原因是森林的减少及被猎杀。


1801年的文献仍有发现部份毛里求斯蓝鸠,但只限于近河流的林地。最后的标本是于1826年在萨凡纳所采集,而当时认为在玛尔·奥·瓦窛阿仍可发现它们。估计它们是于1830年代灭绝。


另外,除了林地的消失及过份猎杀外,长尾猕猴的入侵亦是令它们灭绝的原因。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5 10:56:00 +0800 CST  


腐尸鹦鹉又叫罗德里格斯鹦鹉,鹦鹉科动物,曾经生活在马斯克林群岛的罗德里格斯岛上,是18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有关于记载腐尸鹦鹉的资料非常少,只有一些骨头亚化石及两份描述提及,它们一般呈绿色,头及喙大,尾巴很长,比鸽明显的大。发现的亚化石有部份的头颅骨,证明了它们的喙适应了咬开坚硬的种子。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它们主要生活在罗德里格斯岛以南的海岛上,吃有强烈柑橘气味植物的种子及果实,喝水时则会回到主岛上。


腐尸鹦鹉有可能是于17世纪末因大家鼠的入侵而变得稀少。于1761年就曾发现它们,但却只有小量,而这亦是最后发现它们的文献。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9 09:48:00 +0800 CST  


库赛埃岛辉椋鸟,椋鸟科动物,它们是太平洋西南部加罗林群岛的科斯雷上的特有种,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库赛埃岛辉椋鸟是太平洋西南部加罗林群岛的科斯雷上的特有种。它们的体型较小,成鸟长约20-25.4厘米。外形有点像乌鸦,呈黑色。喙长而且弯,与尾巴一样长。


有关于库赛埃岛辉椋鸟的资料非常少,如今只有五个标本,三个毛皮标本存放在圣彼得堡及莱顿的博物馆内。


根据记载,于1880年就已经未能发现库赛埃岛辉椋鸟的踪迹了,另一项于1931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的研究确定了它们已经灭绝。它们的灭绝可能是因大家鼠入侵的缘故。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0 10:20:00 +0800 CST  


高加索野牛,牛科动物,欧洲野牛亚种之一,曾经分布在东欧高加索山脉,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在17世纪之前,高加索野牛在西高加索的数量仍很丰富。虽然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开始开垦森林,人类的武器也更加有威力,随着人类不断的在山区发展,它们的分布地在19世纪就缩减了只余下十分之一,只有300头左右。


之后,亚历山大一世征服了这片土地,他驱赶农民,由宫廷保护高加索野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它们的数量增加到了700头。高加索野牛被看作是宫廷的宠物,成了帝国的象征,这也给了它们一个短暂的保护时期。


1918年,苏维埃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长时间禁止开垦森林的农民又重操旧业,当时的军队还猎杀野牛,吃野牛的肉,甚至为此动用了枪和车。在欧洲两种野牛中,没有一只野牛还存活着,幸存下来的都是过去俄罗斯宫廷送给外国的礼物。


波兰野牛最终繁殖成功了,于俄罗斯的做法一样,人们保留了野牛的生存环境,现在它已增加到500头左右。而高加索野牛只活了一头,这是一头公牛,属于署名马戏团和动物的经营者──哈根贝格。1925年,它在德国汉堡死去。


最后有关于高加索野牛的记录是1927年,有三头高加索野牛亦相继死亡,之后再也没有它们的消息,因此被认定为已经灭绝。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历史上只有一头高加索野牛是饲养的。这头高加索野牛于1907年生于高加索山脉,并于1908年送往德国,最终于1925年死亡。当时它曾与其他的低地亚种进行混种,故此,它是现今高加索低地育种品系。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1 10:18:00 +0800 CST  


红麋羚,一种曾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动物,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和栖息地被掠夺,已经有两个亚种处于极危的边缘,而另一个生活在非洲北部的亚种却已经有70多年不见踪影了,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红麋羚曾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开阔草原和灌木地区。在塞内加尔、索马里、坦桑尼亚西北部、安哥拉南部和津巴布韦西部,从前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红麋羚身体修长,体长1.5~2.45m左右,其脊背的前面部分宽大,而后半部分却变得狭窄,从前向后倾斜。体毛为浅褐色,臀部的颜色要浅些,头部和腿上有明显的大块黑斑。


红麋羚的雌雄两性都长有一对角,角细长而弯曲,状如竖琴,上有环纹。红麋羚的角虽然于牛角在形状上差异很大,但却象牛角那样在角根部相连。由于这一异于其他羚羊的角根结构,使得本来就面长的它们看上去面部更长。


由于地域的不同,红麋羚的交配和生产期也有所差异。而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草,进食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午,吃完了就找个凉爽的地方休息,而不象其他食草动物那样整天闷头一个劲儿地吃。


红麋羚曾经数量庞大,但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和栖息地被掠夺,已经有两个亚种在《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动物,而另一个生活在非洲北部的亚种却已经有70多年不见踪影了,根据记录,红麋羚非洲北部的亚种最后出现的时间为1923年。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2 10:11:00 +0800 CST  


叙利亚野驴,一种分布在叙利亚山区的马科动物,亚洲野驴的亚种,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19世纪之前,叙利亚野驴还是十分普遍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但给叙利亚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给叙利亚野驴带来了灭顶之灾。


它们同叙利亚人民一样,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煎熬,大批叙利亚野驴死在了炮火的硝烟之中。随着战争的发展,叙利亚很快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叙利亚野驴自然也成了法国人的战利品。法国士兵开始了大规模地猎杀野驴,取食其肉。开始时他们只是用枪,可随着他们占有欲的不断膨胀,他们架起了大炮,轰击成群的野驴,在大炮的轰击之下,叙利亚野驴死伤遍地。


到了20世纪后期,叙利亚高原上已经很难寻觅到野驴的踪迹了。1928年,最后一只叙利亚野驴死在了瑞士的维也纳动物园,至死都没能回到它们的祖先诞生的地方。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5 10:12:00 +0800 CST  


袋狼,也称塔斯马尼亚虎或者称塔斯马尼亚狼,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它们的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大约400万年前,之后在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而走向灭绝,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几万年以来,它们一直与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5000年多前,随着澳洲被欧洲航海家所发现,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


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


当政府欲保护袋狼以免它们遭到灭绝时,情况已无法挽救。


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没有铁证可以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


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成为灭绝动物的一员。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6 10:22:00 +0800 CST  


红鸭是一种独特的动物,曾经生活在恒河和布拉玛普特拉河下游带及现在的班古拉,当时的人们总是说,红鸭是让人见过后就无法忘记的动物,它们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红鸭曾经生活在恒河和布拉玛普特拉河下游带及现在的班古拉,19世纪之前,这里一直是个未开发的地方。19世纪结束后,英国的势力开始渗透到红鸭生活的地区,英国人不仅开垦森林,珍贵的野生动物也难逃他们的手掌。


英国人收藏的标本不断增加,在加尔各答的市场上每只动物的标本以15卢比的价格出售,活的动物价格就更昂贵了。那时候收藏珍贵的动物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红鸭容易被发现,而且需求量大,在1915年以前,一只红鸭的价格曾经达到100卢比。然而它很快在加尔各答的市场上消失了。


到了1924年,已经没有野生的红鸭了,最后的几只红鸭不是生活在印度,而是生活在英国和法国的动物园里。有10只红鸭在英国的伏克斯沃伦的动物园里生活了10年,虽然动物园里的环境十分优越,但是它们却不能繁殖后代。到了1942年,最后的一只红鸭也死去了,它们跟许多灭绝动物一样,在人类的捕杀之下走进了历史。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7 10:39:00 +0800 CST  


冠麻鸭,一种神秘的鸭科动物,人们在自然界中见到它们的机会很少,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忽而几十年间消声匿迹,杳无踪影,人们都以为它绝灭了,忽而又突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有些鸟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


冠麻鸭从未曾大量的出现,估计它们只有在史前广泛分布。


以往只曾数次见到它们,及于1916年在韩国釜山射杀了一只雌鸟。


于1943年在近忠清北道可能见到它们,引起了一阵它们仍然生存的希望。


于1964年在近海参崴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亦见到3只冠麻鸭。


于1971年及1985年,有指分别在朝鲜的东北海岸及俄罗斯东部见到它们,不过1971年的观察却存有疑点。


最近在中国的研究又指在中国东北见到它们。另外在云南的大山包亦有指见到冠麻鸭,但这可能是错认了赤麻鸭。


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已经灭绝,成为灭绝动物之一,因为自1964年后,就未曾有确实的观察报告。若它们仍然生存,数量相信少于50只。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8 10:19:00 +0800 CST  
51放假回乡下~不更新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29 10:03:00 +0800 CST  


沃那比蛇,一种大型蛇类,它们并非蟒蛇,而是属于已灭绝的巨蛇科。最初是于澳大利亚的纳拉寇特洞穴国家公园发现,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第一种已灭绝的蛇类动物。


沃那比蛇是世界上灭绝动物之一,但具体灭绝时间不详。它们生存在更新世的冰河时期,巨蛇科的其他物种于约5500万年前从其他地方消失,但在澳大利亚的却继续生存演化。沃那比蛇是最后生存的巨蛇科,一直到5万年前才消失。


根据研究发现,沃那比蛇似乎是一类埋伏的掠食者,它们栖息在水池边阳光充足的地方。会伏击袋鼠、沙袋鼠及其他来喝水的猎物。捕猎时会将猎物紧缠至死,而不是使用毒素。


据悉,澳大利亚原住民传统上不容许孩童到这些地方玩耍。


科学家称,沃那比蛇与其他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群可能是因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增多以及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它们失去栖息地,加上一些捕杀,因而灭绝的。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03 10:40:00 +0800 CST  


古杯蛇,一种远古动物,是出现于古新世至渐新世的一种古海蛇,它们是始新世古海蛇中进化出的一种大型蛇类,已灭绝动物之一。


古杯蛇类生活于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栖息于海洋、海口、河流及河边等地,它们于晚始新世后完全灭绝。


最古老的古杯蛇科被发现于苏丹森诺曼阶地层,仅只有不完整的脊椎化石发现,这化石是被认为属于古杯蛇科不定种,能完全确认属于古杯蛇科是来自马斯特里赫特阶至晚始新世时期。


古杯蛇类体型差异极大,有些属种体型能达6.4米及重达36.3公斤,有些据说甚至有9米,310公斤。


像始新世西非的的科洛塞古杯蛇全长更达9至10米,不过有些属种全长却只有50.8厘米。于西欧,埃及,尼日尼亚及美国都能发现古杯蛇类的化石显示它们曾于北大西洋至地中海一带有过分布,据说它们能捕食当时的鲨鱼。


它们的身体构造比较奇特,椎具有前凹和后凸起铰合,肋条很长,没有原动关节和中动关节,连接前额骨上颌突很发育,前颌上有4个牙齿,髓腔扩张,椎壁变薄,估计是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


尽管古杯蛇的脊椎是经常被发现的化石,但它们能提供其的其它资讯却很少,是始新世灭绝动物之一。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04 10:15:00 +0800 CST  


雷蛇属是蛇亚目岛蚺科下的一个相信已经绝灭的单型属,属下只有曾聚居于毛里求斯的雷蛇(又称“圆岛雷蛇”,B.multocarinata)一种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已灭绝动物。


根据记载,最后一次人类发现圆岛雷蛇踪影的时候是1975年,地点是毛里求斯的圆岛,此后再无人发现过它们出没,因此相信现在一般认为它们已经成为灭绝动物之一。


根据资料记录,圆岛雷蛇在灭绝之前,只分布于区区1.5平方公里的细小范围里,它们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尤多出没于圆岛一带,栖息于乔木树林或热带草原之中。


圆岛雷蛇体长约一米,体色以棕色为主。它们的鼻端较为尖锐,体型仿似圆筒。


在1949年的时候,雷蛇的数量已经因为过少而备受关注,自1975年后更加从此销声匿迹。相信它们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其栖息地的植被被大量山羊及兔子嚼食,引致水土流失,令它们生存地区的生态大受影响,并相继死亡。


记载中其标本产地是“积克逊港”,应为手民之误。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09 10:53:00 +0800 CST  


银斑黑鸽,也称琉球林鸽,是日本冲绳群岛一种已灭绝的鸽类动物,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有关于记录银斑黑鸽生活习性及其它特征的资料非常少,只知道它们有一身黑色的羽毛,背面靠近脖子的地方有一块灰银色的区域,它们尾巴较长,长度跟身体差不多一样。


它们曾在伊平屋岛,伊计岛,座间味岛,北大东岛及大东岛出现。


银斑黑鸽容易受到栖息地的变化所影响,它们的生活需要大量未开发的亚热带森林,不过,如伊江岛等地方就已大量开发岛为居住及产业用途,它们最近于1904年在冲绳群岛出现,1936年后大东岛消失,虽然有消息称它们可能仍在外围的小岛上生存,但却未能确定。


理论上,在冲绳群岛的山区仍有适合琉球银斑黑鸽生活的地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庆良间群岛的渡嘉敷岛,当大部分地方仍未开发,但却从来没有发现银斑黑鸽。


据称,1930年是看到银斑黑鸽身影的最后一年,之后再也没有记录,因此一般认为它们已经成为灭绝动物的一员。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0 10:40:00 +0800 CST  


昆士兰毛鼻袋熊,一种食草动物,曾经在澳大利亚广泛分布,由于栖息地遭破坏和人为捕杀等原因而走向灭绝,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据研究表明,它们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及和家畜争夺食物而遭到捕杀。而栖息地有小规模火山爆发,也对它们生存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新南威尔士州的里否赖纳地区,曾经生活着数量众多的昆士兰毛鼻袋熊,但如今已经没有了它们的踪迹。


在昆士兰东南部,人们最后一次见到昆士兰毛鼻袋熊是在1900年,之后就再也没了它们的消息,因此它们也被宣告成为灭绝动物之一。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1 10:28:00 +0800 CST  
没人了。。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2 10:39:00 +0800 CST  


骇鸟,又称恐怖鸟,一种大型肉食类动物,生存于距今2700万年到150万年间,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灭绝动物之一。


有关骇鸟灭绝的原因可能有2个:


骇鸟繁殖后代是产卵孵化,在地面上的鸟蛋对狼等食肉动物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而且,骇鸟是单独狩猎,群体生活的狼可以一起制服骇鸟。


骇鸟的祖先疑似跟恐龙是近亲,所以它们继承了恐龙的一部分基因,就是对气候敏感、适应能力差,在气候变化后,食物短缺、生活环境改变,骇鸟未能及时适应,因此走向了灭绝。


不过至今还没有研究出它灭亡的真正原因,但是目前为止只有这两种原因是最能说服它们为何成为灭绝动物的。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6 20:40:00 +0800 CST  


马斯卡林鹦鹉,这种动物最早于1674年被描述,是留尼旺马斯克林群岛上的一种已灭绝的鹦鹉,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据资料记载,马斯卡林鹦鹉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被抓来人工饲养。


1800年以前,所有饲养的马斯卡林鹦鹉都已死去,只余下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所饲养的。


1801年有关留尼旺鸟类的描述中并没有记载马斯卡林鹦鹉,故此估计它们是于此时在野外灭绝。


从1934年或1935年所描绘属于路德维希一世的马斯卡林鹦鹉可见它已年老,相信于画后不久就死去。


若它们也存在于毛里裘斯,那么它们应该在更早的时间消失。JohannChristianHoffman是最后纪录马斯卡林鹦鹉的人,而18世纪的纪录则很模糊,有可能是描述其他在引入的物种。


而且导致它们灭绝的原因也比较模糊,有指是因为人们的大量捕杀及其栖息地的破坏而导致它们成为灭绝动物之一。


现存只有两个它们的标本及一些后来发现的骨头,这两个标本现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及维也纳的自然史博物馆。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8 10:17:00 +0800 CST  


喜马拉亚鹑也叫高山鹑,是一种雉科动物,最早是1846年由约翰·爱德华·格雷根据德比伯爵在诺斯利的活体标本来描述,1876年是记录到它们的最后一年,之后便无消息,相信已经成为灭绝动物。


从记录来看,喜马拉亚鹑的数量应该不会很多,加上那些曾经的栖息地区环境已经被大幅改变,而且已经有100多年没有它们的消息,因此现在一般被认为已经成为灭绝动物的一员。


喜马拉亚鹑只曾于印度西北部北阿坎德邦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两个地方见到,旅游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很难说它们能逃避观鸟者。


从喜马拉亚鹑的分布及栖息地要求,有可能它们是生活在尼泊尔。由于尼泊尔大部份人民因宗教的缘故都是素食者,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亦不及印度般严重,尼泊尔西部有可能是它们曾经生活的地方。不过,由于这里是尼泊尔共产党及尼泊尔政府经常起冲突的地区,到现时仍未有尝试寻找喜马拉亚鹑的研究。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19 10:50:00 +0800 CST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5-20 10:51:00 +0800 CST  

楼主:backpackerlin

字数:41309

发表时间:2015-12-16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1 09:51:29 +0800 CST

评论数:2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