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你不曾见过的动物......



加勒比僧海豹,海豹科动物,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21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15世纪之前,加勒比僧海豹广泛生活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区。进入15世纪后,僧海豹宁静的生活被人类彻底打破了,因为加勒比海地区一直是欧洲及美洲列强相争之地。


早在1462年就有西班牙人进入此地,后来英、法、丹麦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人也先后来到这里,并且开始逐渐进入到了加勒比海腹地各个岛屿,而这些岛屿正是僧海豹常年栖息之地。


由于食物短缺,人们来到这里后便开始捕杀海豹来充饥。在陆地上笨拙的僧海豹只能束手就擒。因小海豹浑身长着厚密的乳毛,可以制成上好皮毛制品,因此也没能逃脱厄运。就在猎食僧海豹的同时,人们又发现海豹油是一种非常好的油料,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类开始猎杀它们。。美丽的海滩瞬间变成了屠宰场,到处都是僧海豹的尸骨,蓝色的海水也时时被染成了红色。


1952年,有人报告在牙买加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之间看到一只加勒比僧海豹,经证实这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这种濒危物种的身影。野生动物专家对过去几十年间几起据称看到该物种的报告进行了调查,但是最终证实它们都是其他海豹种类。1967年,加勒比僧海豹首次被列为濒危物种。


2008年6月6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成为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海豹。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18 10:27:00 +0800 CST  


亚洲猎豹,一种猫科动物,它捕食猎物的本领十分像狗,只分布于南亚和中东,因此称为亚洲猎豹,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野外灭绝)。


亚洲猎豹曾分布于南亚和中东地区,栖息在半干旱沙漠或空旷草原和浓密的丛林中。


因它们的性情温顺,容易驯化,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猎豹来进行喂养,但成活率极低。在当时拥有训练有素的猎豹是那些达官显贵们的一种富贵象征,许多有钱有权的人家里都养有猎豹,有的甚至养有几十只。但猎豹在当时人工饲养下根本不繁殖,因此,人工饲养的全部要到野外去捕捉。


而且,它们的皮毛也很珍贵,人们为了获取其皮毛,大量捕杀成年猎豹。那些王公贵族们也以猎杀猎豹为乐趣,小猎豹被人捉走,大猎豹又惨遭捕杀,在这种双重作用下,亚洲猎豹数量急剧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还大量开垦丛林、草原,种植庄稼,使猎豹栖息地大量被毁坏。栖息地的丧失使它们失去了合适的猎物,这更成了本来就不多的亚洲猎豹的致命伤,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它们慢慢的走向了灭绝。


到了1930年后,人们在野外看到猎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到了1940年以后,人们只是几年内才能发现一次亚洲猎豹的踪迹。据文献记载,最后一次发现亚洲猎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之后在印度便没有了亚洲猎豹的踪迹。因此它们野外灭绝的时间也被认为是1948年。


在同一时期的伊朗,通过政府的保护才得以存活一些,但是在野外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全部生活在动物园或者保护区里。到如今,数量也是十分的少,大约只有300只。


有最新消息称,印度一个研究小组正在准备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们希望在伊朗总统的帮助下克隆亚洲猎豹,让这种一度兴盛于南亚丛林的大型猫科动物重回印度。


为了得到亚洲猎豹的基因,细胞和分子生物中心花了2年时间,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得到伊朗的帮助,但却少有进展。不过研究人员终于交上了好运,伊朗总统哈塔米在访问印度时造访了细胞和分子生物中心,对该中心的要求作出了积极回应。


不过这个听起来简单的计划却并不容易完成。专家介绍,就算得到了猎豹的基因,也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克隆出第一只猎豹。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1 11:09:00 +0800 CST  


原牛,一种大型牛科动物,是如今所有家牛的祖先,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后因环境影响和人类捕杀走向灭绝,是17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原牛有3个亚种(欧亚亚种、中东亚种和北非亚种)。


中东亚种是另外两个亚种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出印度,并逐渐迁入中东,北非,以及欧洲并演变出其他亚种。在大约9000年前灭绝,但在那之前部分种群被驯养成为瘤牛。但之后瘤牛杂交甚乱,已经找不到最为原始的纯种血统的原牛种了。


北非亚种生活在今北非地区。北非远比湿润,不是沙漠而是森林,草原,以及灌木林的混合生态环境。在大约7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开始扩张时由于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灭绝。


欧亚亚种是唯一一个存活到了近代的,但它们也在17世纪灭绝。


欧亚亚种在更新世时曾经广布于欧亚大陆的草原与针叶林中,我国北方也有存活。在大约1万年前与很多其他的冰河时期的大型动物一同减少。驯养在大约8000年前开始,这加速了它们灭绝的速度。


并且,在2000年前,罗马帝国抓捕了大量的原牛到马戏团,与狮子、老虎以及甚至奴隶来搏斗用于取乐。到了13世纪,原牛仅在东欧有少量种群,而原牛的捕猎成为当地贵族的特权与娱乐。在当时,好胜斗狠的年轻人则以捕牛为一种强身之法,在追杀中取乐,还以拥有多多益善的牛角为荣耀。


到了1359年,东普鲁士,立陶宛的原牛相继灭绝。只有在波兰还能见到它们的踪迹,虽然在1299年的时候,鲍莱斯劳斯公爵在其领地马索维亚下禁杀令,并且在1359年,泽姆维特公爵也曾保护过原牛,使波兰成了原牛最后的庇护地。但是这样依然没能挽救它们灭绝的命运,1590年原牛仅余20只,1620年便剩下最后1只,这只原牛活到1627年。


随着1627年这头母原牛在波兰自然死亡,标志着整个物种的灭绝。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2 10:42:00 +0800 CST  


原牛,一种大型牛科动物,是如今所有家牛的祖先,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后因环境影响和人类捕杀走向灭绝,是17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原牛有3个亚种(欧亚亚种、中东亚种和北非亚种)。


中东亚种是另外两个亚种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出印度,并逐渐迁入中东,北非,以及欧洲并演变出其他亚种。在大约9000年前灭绝,但在那之前部分种群被驯养成为瘤牛。但之后瘤牛杂交甚乱,已经找不到最为原始的纯种血统的原牛种了。


北非亚种生活在今北非地区。北非远比湿润,不是沙漠而是森林,草原,以及灌木林的混合生态环境。在大约7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开始扩张时由于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灭绝。


欧亚亚种是唯一一个存活到了近代的,但它们也在17世纪灭绝。


欧亚亚种在更新世时曾经广布于欧亚大陆的草原与针叶林中,我国北方也有存活。在大约1万年前与很多其他的冰河时期的大型动物一同减少。驯养在大约8000年前开始,这加速了它们灭绝的速度。


并且,在2000年前,罗马帝国抓捕了大量的原牛到马戏团,与狮子、老虎以及甚至奴隶来搏斗用于取乐。到了13世纪,原牛仅在东欧有少量种群,而原牛的捕猎成为当地贵族的特权与娱乐。在当时,好胜斗狠的年轻人则以捕牛为一种强身之法,在追杀中取乐,还以拥有多多益善的牛角为荣耀。


到了1359年,东普鲁士,立陶宛的原牛相继灭绝。只有在波兰还能见到它们的踪迹,虽然在1299年的时候,鲍莱斯劳斯公爵在其领地马索维亚下禁杀令,并且在1359年,泽姆维特公爵也曾保护过原牛,使波兰成了原牛最后的庇护地。但是这样依然没能挽救它们灭绝的命运,1590年原牛仅余20只,1620年便剩下最后1只,这只原牛活到1627年。


随着1627年这头母原牛在波兰自然死亡,标志着整个物种的灭绝。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2 10:43:00 +0800 CST  


纽芬兰白狼也称北美白狼,是一种大型犬科动物,曾经生活在加拿大东岸的纽芬兰岛上,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是北美洲狼许多亚种中第一个灭绝的亚种。


纽芬兰白狼生活在人烟稀少的纽芬兰岛的荒山上,在加拿大土著人贝尔托克人的领地内,北美白狼以树洞,岩洞,草丛作为藏身和栖息的处所。贝尔托克人原始的捕猎方式并没有给纽芬兰白狼带来生存的威胁。


随着英国用“现代文明”的枪炮征服了纽芬兰,消灭了贝尔托克人之后,纽芬兰白狼才迎来了厄运。


由于移民的不断涌入,人们大量开发土地砍伐森林,白狼被追赶得走投无路,再加上白狼分布范围广,与人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人们更加憎恨白狼,而且失去栖息地的白狼总是袭击他们的家畜,因此人类大量捕杀它们。


1842年,英国以保护驯鹿不受狼威胁为由,下令悬赏捕杀和毒杀白狼,英国纽芬兰地方政府还为追捕白狼的人设立奖金,杀死一头白狼,赏5英镑。人们在鹿的尸体中注入马荀子茧,放在白狼可能经过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公狼母狼还是狼仔都无法逃脱厄运。这种投毒方式不仅害死了白狼,别的野生动物往往也不能幸免于难。


在人类疯狂的杀戮下,随着1911年,世界上最后一只纽芬兰白狼被枪杀后,宣告灭绝,它们也成为北美洲狼许多亚种中第一个灭绝的亚种。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3 10:18:00 +0800 CST  


威克岛秧鸡,秧鸡科动物,1903年被首次命名,但是到20世纪中期便走向灭绝了,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威克岛旧称哈尔西恩岛,太平洋中部的环礁,美国无建制领地。包括三个珊瑚小岛,总陆地面积6.5平方公里,三岛有堤道相连,呈新月形展开,中间有潟湖。这里与世隔绝,20世纪之前威克岛秧鸡在这里一直生存的很好。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威克岛同时遭到轰炸,并被日军攻占,成为日军太平洋防线的重要一环。随着战局的转变,守在这里的日本兵开始出现饥荒,结果秧鸡就成了牺牲品,直到1945年9月4日,岛上的驻守日军向美国海军特遣舰队投降后将威克岛交还给美国,但是这时候,岛上已经没有秧鸡了。


但是当时也没有过多的记录记载它们确切灭绝的时间,因此经过推断是在20世纪中期灭绝的。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4 10:03:00 +0800 CST  


墨西哥狼,一种小型犬科动物,它们是北美最小的狼,曾经分布于美国西南和墨西哥西北部的山岭中,后因人类捕杀而灭绝,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野外灭绝)。


墨西哥狼是存在于墨西哥中部山区的一个独特亚种。它们的出现表明古代墨西哥人,如阿兹克人和印加人有对犬进行育种的遗传基因材料。


墨西哥狼曾经广泛分布在墨西哥中部至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新墨西哥州南部及亚利桑那州中部的索娜拉沙漠及奇瓦瓦沙漠。


但到了20世纪,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人类砍伐森林开垦土地而导致它们的猎物数量下降,引致它们开始袭击家畜,逼令政府下令清灭它们。


1950年代,在人类的大量捕杀之下,墨西哥狼经已野外灭绝。仅剩下一些动物园饲养着几百只。


1998年,美国开始将墨西哥狼重新引进亚利桑那州。于2006年的统计发现已有60只分成几群的在野外生活。


虽然通过人工繁殖数量增加了,同时也已重新放养到野外,但它们仍然是非常罕见的野生哺乳动物。现今估计就只余300只墨西哥狼存活着。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5 11:11:00 +0800 CST  


夏威夷监督吸蜜鸟是所有已灭绝的鸟类动物中最美丽的一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夏威夷群岛上,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夏威夷监督吸蜜鸟是夏威夷其中一种最有荣誉的鸟类。夏威夷原住民将它们橙黄色的羽毛用在皇室的装饰上,这亦是令它们灭绝的其中一个原因。穿上它们橙黄色羽毛的装饰物代表了个人的权位。卡美哈梅哈大帝著名的黄色长衣估计就用了8万只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的羽毛来制成。


夏威夷原住民会将檀香及面饱树的树汁,加上水造成黏土。他们会将这块黏土放在山梗菜属花朵的附近,等待夏威夷监督吸蜜鸟自投罗网。饥饿的夏威夷监督吸蜜鸟会在花朵内吃花蜜,而脚则会被黏土黏住。他们回来会将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的橙色羽毛逐一拔出。之后有指会将夏威夷监督吸蜜鸟当为家禽饲养、煮来吃掉、或是放生,各有不同的说法。不过这几种情况都会造成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的减少。


栖息环境被破坏亦是它们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类的增加和活动的不断扩大,夏威夷监督吸蜜鸟所居住的地方改变成为农耕的地方,它们的栖息地遭到大量的破坏。虽然很早就已经发现了夏威夷监督吸蜜鸟,但是它们消失的也非常快。另外入侵的蚊亦带来了鸟类的疾病。


如今在美国及欧洲有很多它们的标本,都是大量捕捉所获得的。它们最后于1904年被观察到,但于1915年就已经不能寻得它们的踪影。于1981年,有指在茂宜岛发现它们,但却得不到证实。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8 10:31:00 +0800 CST  


欧胡吸蜜鸟,吸蜜鸟科下一属动物,曾经分布在夏威夷欧胡岛的山区森林,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有关于欧胡吸蜜鸟的资料记载比较少,根据记载,约翰·古尔德于1860年第一次描述欧胡吸蜜鸟时,它们已经消失了接近30年。最后确实的观察纪录是来自德国自然学家FerdinandDeppe于1837年在檀香山所搜集的三只欧胡吸蜜鸟的标本。


1880年至1890年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欧胡吸蜜鸟已经灭绝。现时共有七个标本存放在柏林、伦敦、纽约及美国的剑桥。


根据资料和一些古书记载,学者们推断欧胡吸蜜鸟的灭绝能是因鸟类疾病、栖息地破坏、伐林及被大家鼠掠食或获杀所致。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29 10:18:00 +0800 CST  


豚足袋狸,一种豚足袋狸科动物,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一样,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豚足袋狸的第一个标本是于1836年在维多利亚州北部近穆理河及马兰比吉河交界处采集的。其余的标本是在南澳州、西澳州及北领地的干旱郊区采集的。最后确实的标本是于1901年采集的。有指它们在南澳州生存多了20年以上,而在西澳州则生存至1950年代。


豚足袋狸在欧洲殖民前种群数量已经很少。到了20世纪初时,它们就已经在西澳州灭绝了。它们灭绝的原因不明。消失当时狐狸及野兔并未到达西澳州,而野猫则有可能掠食它们。它们最有可能的是失去栖息地而灭亡。


根据最新研究表明,豚足袋狸的灭绝有可能是来自人类无止境的垦荒运动。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的增长,垦荒、放牧等不断发展,再加上外来动物,如狐、犬等的引入,使豚足袋狸逐渐丧失了栖息地,种群数量锐减。


在1970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豚足袋狸为濒危动物。但事实上1926年以来,就没有任何有关它们的报道了,世界上很多动物学家认为豚足袋狸在那时已经灭绝了,动物学家推测野生的豚足袋狸的灭绝时间为1907年。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30 10:50:00 +0800 CST  


鬓吸蜜鸟是夏威夷蜜鸟里的其中一种,夏威夷蜜鸟是管舌鸟科动物的统称,它们都仅见于夏威夷群岛的森林中,而且大多数种均称以土名。


鬓吸蜜鸟不像监督吸蜜鸟般是黄色羽毛,也不像欧胡吸蜜鸟般在尾巴上有白边。身体的颜色也没有其它吸蜜鸟那么鲜艳,它们的羽毛是棕黄色的,眼睛下面有一块黑色的区域,跟嘴连在一起,微博是棕色的。


有关于鬓吸蜜鸟的资料非常缺少,根据一些零星的记录得出,鬓吸蜜鸟应该是在欧洲人发现夏威夷前就已经开始减少,甚至夏威夷原住民亦似乎并不认识它们,而其灭绝的原因亦不清楚。


鬓吸蜜鸟的羽毛并不会放在装饰品上,亦没有在诗歌或传说中提及它们。现时只有四个标本存放在博物馆内,都是在夏威夷发现的,而在其他的岛屿上亦有发现它们的化石。


根据科学家的推断,它们的灭绝应该与疾病和环境有关,现在一般认为它们在1859年灭绝,是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3-31 10:26:00 +0800 CST  


夏威夷暗鸫,一种细小及深色的鸟类动物,原住于夏威夷的考艾岛,栖息在峡谷密林中,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夏威夷暗鸫是一种小型鸟类,它们是夏威夷考爱岛暗鸫及褐背孤鸫的近亲。成鸟长8呎,雄鸟及雌鸟外观相似,上身呈深褐色,下身呈灰色,双脚黑色。


主要峡谷密林中出没,很多时会不动的停留在下木上。以昆虫为食,但偶尔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


19世纪之前,它们是考艾岛最普遍的鸟类,差不多在整个岛上都可以看到它们。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和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清除林地及蚊带来了残疟原虫而令它们大量减少。另外入侵的动物,如野生的猪及大家鼠,以及鸟类之间的竞争亦是令它们灭绝的凶手。


它们具体的灭绝时间不详,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没有了它们的踪迹。


鸫科的许多种中小型雀形鸟,都是著名的食虫鸟类,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有人饲养一只14日龄的雏鸟,发现它全天竟吃掉68条蛆,其重量比它的体重还要重41%。由于鸫的肉味鲜美,在非繁殖期又有集群的习性,常成为狩猎对象,应该加以限制。我国常见的鸫类有红尾鸫和乌鸫等。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01 10:30:00 +0800 CST  


新西兰鸫鹟,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雀类动物,已知有两个亚种,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新西兰鸫鹟曾经广泛生活在新西兰南岛,但是在1863年它们开始衰落。到了1880年代,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到猫及大家鼠的掠食,并且人类活动而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1888年它们在新西兰已很稀有,1905年接近灭绝。但是具体灭绝的时间不详,另外有多次未确认的观察报告。


新西兰鸫鹟的斯蒂芬岛亚种T.c.minor亦于1897年灭绝,同样是受到野猫的掠食所致。最后的标本是于1897年采集的,到了1898年就已没有再见到它们。


新西兰鸫鹟只有12个标本,分别存放在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多伦多的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匹兹堡的卡内基博物馆及不来梅的海外博物馆。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05 10:17:00 +0800 CST  


查塔姆蕨莺,一种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莺科动物,是皮特岛及芒哲雷特有及已灭绝的鸟类,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查塔姆蕨莺最先是于1868年由新西兰自然学家CharleTraill在芒哲雷发现。他用石头打死了一只查塔姆蕨莺,并将其标本送到博物馆。


根据沃尔特·布勒的描述,在1871年的描述中提及它们在芒哲雷很普遍,而在皮特岛的数量则下降了。


研究表明,它们灭绝主要是因烧林、山羊及兔过份的吃草、及被大家鼠及猫所掠食所致。最后的标本是于1895年射杀并成为罗思柴尔德的标本,它们最终于1900年前灭绝,但是确切的灭绝时间不详。


如今,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及基督城、美国的剑桥、芝加哥、纽约市及匹兹堡、德国的柏林、英国的伦敦及利物浦、法国的巴黎及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地的博物馆内存放了查塔姆蕨莺的标本。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06 10:22:00 +0800 CST  


新西兰鹌鹑,雉科动物,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新西兰有褐鹑和新西兰鹌鹑。褐鹑是作为猎鸟在1860年到1870年间被带到新西兰的,而新西兰鹌鹑则是新西兰的原住居民。


新西兰鹌鹑曾经广泛分布在新西兰,17世纪中期,随着第一批殖民者来到新西兰之后,它们的厄运便从此开始。


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在新西兰享受到了瞄准猎物枪杀新西兰鹌鹑的乐趣,有记录记载,1848年,D.莫勒先生和里士满上校两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总共捕杀到43只新西兰鹌鹑,当年他们的狩猎场,就是现在纳尔逊市。


过度的狩猎和普遍的烧荒,是导致新西兰鹌鹑在一两年时间里突然衰亡的根本原因,之后,虽然政府制定了政策想要保护它们,并因此划出了大片的保护区,但是不论他们多么努力,新西兰鹌鹑仍然在1875年左右灭绝了。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07 10:23:00 +0800 CST  
没什么人关注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08 10:40:00 +0800 CST  


新不列颠紫水鸡,秧鸡科动物,是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特有一种秧鸡,19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新不列颠紫水鸡首先是于1790年描述,由于它们生活的岛屿交通不便,所以直到18世纪末一直很少有人到这里来开发耕地。


1804年,随着英国移民的到来,给岛屿上的紫水鸡和其他水鸟带来了灭顶之灾。


紫水鸡因其肉味鲜美更是倍受英国移民者的青睐,由于岛屿上原来很少有人进入,因此紫水鸡根本不知道躲避人类,极容易就被人们捉住,常常一下子就捕捉上百只。英国移民不但猎杀它们,还捡拾它们的卵。同时英国移民带来的猫也成了紫水鸡的天敌,因为紫水鸡的雏鸡是猫的美味佳肴。


再有英国移民大面积的开发岛屿岸边的水草地种植庄稼,使紫水鸡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躲藏之地,更失去了充足的食物。它们不得不吃人们种下庄稼,这样更给了移民们猎杀它们的理由。


从1804年到1930年二十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只紫水鸡死在移民枪口之下。从此,紫水鸡越来越少,到了1834年,人们只发现了一窝紫水鸡的卵,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过紫水鸡的踪迹。


现时有两个新不列颠紫水鸡的标本,分别存放在利物浦及维也纳。另外亦有一些图画及亚化石骨头。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1 10:19:00 +0800 CST  


黄嘴秋沙鸭,曾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岛广泛分布,之后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杀而走向灭绝,是新西兰灭绝的动物,也是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黄嘴秋沙鸭曾广泛分布于奥克兰岛,这里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地带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19世纪之前,岛上毛利族居民在一般情况下从不捕杀黄嘴秋沙鸭,认为它和许多其它鸟类都是神灵赐予他们的朋友。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它们才开始走向灭绝之路。欧洲人不断涌入新西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上它们的肉味道鲜美,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黄嘴秋沙鸭更经受不起大量的捕杀,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根据记载,最后被发现是在1902年1月,之后便再也没有了它们的踪迹,因此宣告灭绝。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2 09:42:00 +0800 CST  


所罗门冕鸽,鸠鸽科动物,于1904年被首次描述,曾经生活在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所罗门冕鸽是由AlbertStewartMeek于1904年发现,它当时射杀了六只所罗门冕鸽,另外亦有采集了一只所罗门冕鸽的蛋,并交与位于特灵的沃尔特·罗思柴尔德动物学博物馆,之后由罗思柴尔德在同年描述。据称当时所罗门冕鸽的数量就已经比较少。


罗思柴尔德将五个所罗门冕鸽的毛皮售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于1927年及1929年的旅程中没有再发现标本,由于记录它们的资料非常少,根据一些零碎的记录,科学家猜测它们是被人类猎杀及被猫与狗掠食而灭绝,确切的灭绝时间不详。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3 10:09:00 +0800 CST  


笠原腊嘴雀,一种已灭绝的蜡嘴鸟,雀科动物。曾经分布在太平洋的小笠原群岛上,20世纪灭绝动物之一。


笠原腊嘴雀是由FrederickWilliamBeechey于太平洋旅程发现,并于1827年在父岛采集到两个标本。翌年亦发现了几个标本,但却只纪录在小笠原群岛发现。根据两个遇难水手的报告,小笠原群岛是捕鲸船的中途站,而殖民是于1830年开始。


于1854年,当约翰·罗杰斯(JohnRodgers)等人的研究船队集合在父岛时,史蒂波生(WilliamStimpson)未有发现笠原腊嘴雀。他只发现了一些于1828年已存在的大家鼠、野生山羊、绵羊、狗、猫及猪等。


笠原腊嘴雀像启利氏地鸫般,可能是于1830年因栖息地消失及被入侵物种掠食而灭绝。


资料来源于动物笔记(http://www.dwbiji.com)

楼主 backpackerlin  发布于 2016-04-14 10:26:00 +0800 CST  

楼主:backpackerlin

字数:41309

发表时间:2015-12-16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1 09:51:29 +0800 CST

评论数:2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