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不认识的动物发来,我来识辨

你们的楼楼我,不干啦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4 22:16:00 +0800 CST  
蜥蜴鱼(The Lizard Fish)

蜥蜴鱼是仙女鱼目合齿鱼科的一族,它们生活于世界各处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09:41:00 +0800 CST  
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共有6属17个品种。具对趾足,每只脚有4只脚趾2前2后。尾极长,属大型攀禽。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最长可达70~80年。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0:08:00 +0800 CST  
图片发不了!!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0:11:00 +0800 CST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0:13:00 +0800 CST  
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is),属于蛱蝶科枯叶蛱蝶。世界著名的拟态蝴蝶。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和中部,喜马拉雅的低海拔地区。峨眉山的枯叶蝶,属于中华枯叶蛱蝶,姿美色丽,拟态逼真。身长4厘米,展翅为9厘米。停息时,两面三刀翅紧紧收竖立,将身子深深地隐藏着,展示出翅膀的腹面。腹面全主古铜色,秋天酷似枯叶,也常常随着季节变化,色彩和形态都和叶色无异。一条纵贯前后翅中部的黑色条纹和细纹,很像树叶的中脉和支脉;后翅的末端拖着的条和叶柄十分相似的“尾巴”,枯叶蛱蝶静止在树枝上,很难分辨出是蝶还是叶来。主要天敌有赤眼蜂、蜘蛛、蚂蚁和鸟类。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1:18:00 +0800 CST  
极北蝰(学名:Vipera berus)为蝰科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龙纹蝰。分布于中亚和北亚森林草原地区、欧洲北部和中部山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吉林等地,多生活于温带、寒带的林区和草原草甸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及沼泽地以及以树根洞穴中或石块下为其隐蔽场所。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6:13:00 +0800 CST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6:15:00 +0800 CST  
众所周知,蛇是一类变温的爬行动物,和其他所有的变温动物一样,它们不能通过新陈代谢产生足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热量,必须通过外界环境来获取热能;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蛇类对高纬度地区的适应能力。然而,有这样一种毒蛇,其分布范围遍布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甚至进入北极圈,堪称蛇类中的“耐寒冠军”。它就是极北蝰。

极北蝰,英文名common adder,学名Vipera berus,是蝰科蝰亚科的一种管牙类小型毒蛇,体长55-60厘米,最大达1.04米,体重50-180克。这种蝰蛇拥有三角形的头部和细长纵向瞳孔的红色眼睛,体粗短,尾短;体色多变,从浅灰色,浅棕色并带有深棕色花纹到全身纯黑无纹的个体都有,大多数个体背面带有形如欧洲蕨叶片的深色花纹,在其栖息地可谓完美的保护色,眼后有一道延伸至颈部的黑纹;雄蛇的体色通常比雌蛇要浅,体型也比雌蛇小得多。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6:18:00 +0800 CST  
极北蝰的分布横越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从朝鲜半岛到中国吉林的长白山地区和新疆阿尔泰和福海,俄罗斯南部,北欧的英国,德国,法国,斯堪的纳维亚一直到南欧的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的山地裸岩,林地,沙地,苔原,草甸直至海拔2700米的高山,都能看到它们的踪迹。在东欧,极北蝰的分布甚至深入北极圈,这使得它们成为了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北的毒蛇,也是英国境内唯一的本土毒蛇。极北蝰对任何能吞下的猎物都来者不拒,其菜单上包括了小型哺乳类(主要是鼠类和鼩鼱,但偶尔也猎食鼹鼠甚至鼬鼠。。。。好吧我也很意外这么小的蛇居然吃过鼬,估计是伶鼬吧),蜥蜴,蛙类和蝾螈等两栖类,鸟类,以及昆虫,蜘蛛,蚯蚓等无脊椎动物。极北蝰的毒液为溶血毒素,LD50为 1.0-4.0 mg/kg,65厘米的个体一次咬物能排出10-18毫克毒液,其咬伤能造成疼痛和肿胀,但是对人类通常不会致命(一般需要40-67毫克极北蝰的毒液才能杀死一个成年人);到1876年,英国仅仅有14人因为被极北蝰咬伤而死亡,实际上只有12%的人被咬伤后需要入院治疗,而极北蝰也只有在受到严重的惊扰,多次警告(发出粗重的嘶嘶声,膨胀身体,摇动尾巴)无效时才可能会咬人。

由于其分布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全年多数时间内气温都较低,极北蝰的冬眠期很长,在英国它们通常会冬眠150-180天,在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冬眠期则长达8个月;大约有15%的成蛇和30%-40%的幼蛇会在冬眠期间死亡,但这样的死亡率并不影响种群的繁衍。极北蝰通常在4月底到5月初交配,也曾有人目击到它们在6月甚至8月交配但是秋季的繁殖行为通常不会产生任何后代;和所有的蝰亚科成员一样,极北蝰也是卵胎生,雌蛇隔年生产一次,每胎能产下3-20条14-23厘米长的幼蛇。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5 16:18:00 +0800 CST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0:00 +0800 CST  
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是鸟纲鸱鸮科的鸟类, 全长23-26厘米。共有6个亚种。雌雄羽色相同。额、头顶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椭圆斑。面盘白色外侧羽缘褐色。胸以下为白色,有褐色纵斑。翅褐色。主要栖息于草原、沼泽、苔原附近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属于留鸟,秋冬季也常常游荡到低海拔地区的森林中,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亚洲中部、日本北海道、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地。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1:00 +0800 CST  
角鸮是雕鴞属(Bubo)头上有角状羽束的鴞类,17种。尤指美洲的大雕鴞(B. virginianus)。分布自北极树限到南美东部,但亚马逊雨林则无。这是一种强壮、具斑驳褐色的猛禽,体长超过60公分(约2呎),雌鸟展翅长几达2公尺(6.6呎)。主食是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但大雕鴞能捉走比较大型猎物(如母鸡)。能适应沙漠和森林区,仅在食物短缺时方迁徙。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2:00 +0800 CST  
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为270°。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猫头鹰的卵是逐个孵化的,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猫头鹰是恒温动物。
在非洲有种猫头鹰,眼睛可以发出像手电般的光,而且亮度可以调节,当地土著人就利用猫头鹰来捕猎,更为神奇的是,猫头鹰眼睛里发出的光照在动物眼睛上,动物竟毫无察觉。据非洲当地人说,猫头鹰的眼睛射出的光可以让猎物呆立不动。并未知道其他地方猫头鹰是否如此。

形体特征
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被有蜡膜,且多被硬羽所掩盖。它们的眼睛形大而向前方,上眼睑能自由活动,瞬膜板发达。角膜和水晶体具有较高的曲率,瞳孔大而圆,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丰富,特别还有反光色素层,可在夜间视物,有的种类在白昼时成为白盲。耳孔大,周围有雏襞,有的在头的两侧还具有显著突起的耳簇羽,有利于收集音波。听觉十分灵敏,内耳大,脑部的听觉神经细胞丰富。此外,它们的左右耳朵不对称,在捕捉同一声音时可产生细微差别,使它们极其准确地测定猎物的立体方位。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4:00 +0800 CST  
目下分3科:原鸮科、草鸮科和鸱鸮科。原鸮科已灭绝;草鸮科世界有10种,中国有3种;鸱鸮科世界有126种,中国有24种,如雕鸮、鸺鹠、长耳鸮等。中国鸮形目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雕鸮、鸺鶹(xiu liu)、长耳鸮和短耳鸮。红角鸮(Otus scops)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嗜食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雕鸮(Bubo bubo)是大型鸮类,体长约半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是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它的整个上体以棕褐色为主,密布有狭细的棕白色横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条鲜明的白色横带,头部不具耳羽,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与红角鸮区别开来。鸺鶹是昼夜活动,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为我国南方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及青蛙等。
长耳鸮(Asio otus)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动,黄昏后飞出觅食,以小型兽类和昆虫、小鸟为食,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对农业有益。
短耳鸮(Asio flammeus)与长耳鸮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长耳鸮色较淡,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耳羽较小。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昼间常可见于平原或沼泽地带,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啮齿类为主,白天以昆虫为食。繁殖于我国北方,越冬时刻遍及全国。对农业有益。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5:00 +0800 CST  
哪来的直播。。。。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28:00 +0800 CST  
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30:00 +0800 CST  
薮(sǒu)猫,是产于非洲的中型猫科动物,为薮猫属的唯一成员。主要栖息地是非洲大草原,有时也出现在山地。它们会爬树,但很少这么做。一般以群体为单位聚居,食物基本上是啮齿类动物。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薮猫被当作宠物驯养。在意大利,薮猫是托马西家族的象征动物。薮猫的价格非常昂贵,最普通的薮猫价格也在6万美金以上。
薮猫是托马西家族的象征动物,在南非,西非美国等地被大量贵族及部落首领饲养。由于数量少,非常稀有而被大部分爱好者追捧。纯种的冠军级别薮猫价格甚至可以卖到数十万美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薮猫的忠实粉丝,出了拥有梵猫,金猫以后还亲自到非洲寻找薮猫[1] 。【很像ps的。。】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31:00 +0800 CST  
巨松鼠是一种大型松鼠,体长27~46.5厘米,尾长36~51.5厘米,比它的身体还长,圆而蓬松,尾端有时带浅土黄色。体腹面和四肢内侧为鲜黄色或橙黄色。巨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动物。濒危等级:易危(v)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34:00 +0800 CST  
藏獒(英文名Tibetan Mastiff),拉丁学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又名藏狗、蕃狗、龙狗、羌狗,原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是一种高大、凶猛、垂耳的家犬。身长约130厘米左右,体毛粗硬,丰厚,外层披毛不太长,底毛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浓密且软如羊毛,耐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而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则非常稀少。

楼主 小小鼠在路上  发布于 2015-01-26 10:35:00 +0800 CST  

楼主:小小鼠在路上

字数:9666

发表时间:2015-01-25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09 20:04:34 +0800 CST

评论数:9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