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中国航空史上一些有趣的失败方案复原


中文名:C-46“突击队员”

英文名:Curtiss C-46 Commando
机型概述:
C-46“突击队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起义和缴获而得到并使用的美制双发活塞式运输机。在人民空军中曾用代号“19号机”。
30年代初,美国的波音247、道格拉斯DC-2、DC-3等全金属结构旅客运输机相继投入使用,航空运输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寇蒂斯公司于1936年开始研制与DC-3竞争的高性能双发运输机CW-20,首架原型机于1940年3月26日首飞。但由于欧洲战事日益激烈,加上CW-20的续航性能未达到设计值,所以民航公司订货数量很少。但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加强军事空运能力,却看中了CW-20宽大的机体,加以修改后,于1940年以C-46A的型号投入批生产。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订购数已达500架以上。C-46有多种改型,累计生产约3181架,其中生产最多的是C-46A货物/兵员运输机和C-46D兵员运输机。
1942年2月,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向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提供C -46。1942年5月,为打破侵华日军的封锁,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的C -46运输机,开始参加中国—缅甸—印度间的“驼峰”航线飞行,向中国战区运送作战物资和人员。以后还试图用C -46开辟穿越青藏高原的中—印航线,但多次试飞均失败,只得放弃,而继续沿用“驼峰”航线。C -46的运载能力和高空性能均优于C -47,因而是中印空运航线上的主力。由于运输机在“驼峰”航线上以极限高度飞行,加上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常受到侵占缅甸的日本战斗机袭击,中美两国在“驼峰”航线上3 年多共损失飞机5 1 4 架,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C -46。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向国民党军队移交了约200架C -46A和C -46D,成为国民党军队在内战时的主力运输机。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低价购进约55架作为美军剩余物资处理的C -46飞机。
1948年秋辽沈战役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锦州机场缴获1架C -46,检修后飞往牡丹江海浪机场交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使用。1948年10月,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缴获1架C - 4 6 , 1 9 4 9 年2月修复后也转到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使用。
1948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南苑机场缴获1架C -46及22台发动机。1949年1月3日,国民党空军官校1架C -46起义,安全降落郑州机场。以后又有多架起义。1949年8月,中央确定使用C -46运送经费支援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1949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组成,装备了C - 4 6 运输机。1 0 月1 日, 3 架C-46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有良好的C-46运输机8架,待修理的10架。1949年11月“两航起义”时飞回3架。50年代初民航工厂修复14架。使C-46成为建国初期空军和民航的主力运输机。1950年4~5月间,为支援进军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用C-46试航康定、甘孜,开辟了进入康藏高原的空中航线,以后多次空投物资支援进藏部队。C-46是人民空军最早形成批量空运能力的运输机,也是最先用于高原地区的运输机。1959年还被用于西藏平叛。1982年12月,最后14架C-46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退役。■


性能参数

类型 双发活塞式运输机
乘员 4名
尺寸 机长2 3 . 2 7米,机高6 . 6 3米,翼展3 2 . 9 4米,机翼面积126.3米2
重量 空重156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179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5500千克,载重量3000~4000千克
动力装置 2台R-2800-51“双黄蜂”气冷双排星形18缸活塞式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2000马力,配4叶或3叶电动变距螺旋桨
性能 最大速度433千米/小时(高度4570米),巡航速度30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8400米,最大航程2400千米(正常载重)、4100千米(最大油量)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04:00 +0800 CST  

中文名:C-47“空中列车”
英文名:Douglas C-47 Skytrain
机型概述:
C-47“空中列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起义和缴获而得到并使用的美制双发活塞式运输机。在人民空军中曾用代号“18号机”。
20世纪30年代初,全金属结构、带可收放起落架的下单翼双发近代旅客机开始出现。其代表机型有波音公司的波音247和道格拉斯公司的DC-2,这两型飞机分别于1933年5月和1934年8月首飞。随后,航空公司又要求在保留D C -2高速性和经济性的同时,改善乘坐舒适性。道格拉斯公司确定在D C -2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这种新型旅客机最初称为DST,于1935年12月17日首飞,1936年8月8日开始交付航空公司使用,并正式命名为D C -3。D C-3很快成为最重要的旅客机,二战前夕美国国内航线使用的322架旅客机中有260架是D C -3。D C -3的大量使用促进了航空运输大众化,因而被视为现代运输机的先驱。1938年,美国军方开始将D C - 3 用作军用运输机。C -47是D C -3的第一种标准军用型, 其1号机于1941年11月制成,12月23日交付使用,累计生产965架。C -47A是主要的批生产型,累计生产5254 架。C -47B加装2级增压器,改善了高空飞行性能,主要用于中国—印度—缅甸战场“驼峰”航线,累计生产3364架。C -47D是在战后将C -47B去掉增压器的改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除大量订购军用型外,还征用了民航公司的在用飞机以及正在制造的民用型飞机。C-47各种改型累计生产约13000架。
1942年2月,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向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提供C-47及其改型C-53。1942年5月,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的C -47开始在中国—缅甸—印度间的“驼峰” 航线上飞行。C -47B成为“驼峰”航线上的主力机型。中国军队自1944年开始装备C -4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从美军接收了大批C -47,并大量用于内战。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低价购进大批作为美军剩余物资的C -47飞机。这时的C -47B已拆除增压器而成为C-47D型。
1948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南苑机场缴获1架C -47及51台发动机。1949年1月30日,国民党上海民航局一批人员在空中夺取1架C -47,安全降落济南机场。以后又有2架起义。1949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组成,其装备也包括有C -47运输机。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有良好的C -47运输机4架。1949年11月“两航起义”时飞回8架,50年代初期民航工厂修复2架, C -47成为建国初期空军和民航重要的运输机。1982年12 月,最后2架C-47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06:00 +0800 CST  

中文名:雅克-18

英文名:Yakovlev Yak-18
机型概述:
雅克-18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初级教练机。曾用代号“1号机”。雅克-18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初级教练机。曾用代号“1号机”。
苏联飞机设计师雅克夫列夫青年时热衷航空体育运动,投身飞机设计工作后,仍继续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运动飞机和教练机。二战前研制的活塞式双座教练机乌特-2,因操纵性能好,各种改型共生产了7150架,成为苏联使用最广泛的初级教练机。二战期间,苏联航空工业主要生产作战飞机。所生产的教练机,基本都是用于部队改装训练的歼击教练机。直到二战基本结束,才恢复研制专用教练机。1945年,新研制的初级教练机雅克-18首飞。雅克-18是从乌特-2的后期型号乌特-2Л、乌特-2МВ发展来的。从1946年起,雅克-18又发展了多种改型机,该系列飞机成为苏联主要的初级教练机和体育运动机。
1949年10月15日,中国通过满洲里陆路口岸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为20架雅克-18,到年底共进口68架。1950年1月开始在歼击机航校和轰炸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12月13日,周恩来致电斯大林,增加订购24架雅克-18。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8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到1954年共进口256架。中国航空工业部门自1952年起,结合飞机修理开始试制部分零组件,1953年开始试制大部件,年底试制成功全部主要部件。1954年2月,苏联全套图样资料到320厂(现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54年7月3日,320厂仿制的雅克-18 飞机在南昌首飞成功,当月完成国家试飞和鉴定,8月26日批准投入批生产,10月6日首批交付空军航校使用。国产雅克-18飞机最初命名为“红专501”,1964年11月1日命名为初教-5型飞机。到1958年停产,共生产交付379架。1978年最后13架退役。


性能参数

类型 单发活塞式初级教练机
乘员 2名
尺寸 机长8.07米,机高3.10米,翼展10.3米,机翼面积17.0米2
重量 空重816千克,载油量112千克,起飞重量1120千克
动力装置 1台М-11ФР气冷单排星形5缸活塞式发动机,起飞功率160马力,配В-501Д-81型木质螺旋桨
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248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000米,最大爬升率3.5米/秒,最大航程105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205米,着陆滑跑距离270米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10:00 +0800 CST  

中文名:雅克-11

英文名:Yakovlev Yak-11
机型概述:
雅克-11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中级教练机,必要时也可作歼击机、侦察机和炮兵校正机使用。曾用代号“2号机”。
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在二战前主要研制教练机,二战爆发时转为研制歼击机,战争期间该局研制的活塞式歼击机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其中雅克-1生产了8721架,雅克-3生产了4848架,雅克-7生产了6399架,雅克-9生产了16769架。雅克系列飞机成为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单发歼击机。同时,雅克夫列夫设计局还扬其所长,在歼击机基础上改型研制教
练机,用于部队飞行员训练。在雅克-1(И -26)基础上研制了乌特伊- 2 6歼击教练机。在雅克-3基础上改型研制了雅克-3У/АШ-82ФН歼击教练机,于1945
年4月29日首飞。为降低生产和训练费用,1945年首飞的雅克-3У Т И,将发动机换成降低功率的А Ш -21。雅克-3У Т И的批生产型被命名为雅克-11。雅克-11有许多部件与雅克-3是相同的。雅克-11共生产了3859架,另外捷克也制造了707架。
1949年年底,中国通过满洲里陆路口岸从苏联进口了20架雅克-11。1950年1月开始在歼击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1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中国航空工业部门也曾组织试制,1956年4月撤销试制任务。1950年11月5日驻中国东北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移交4架雅克- 1 1飞机。1 9 5 5年3月在旅大地区接收苏军炮兵校正机大队雅克-11飞机28架,4月初用其中的6架和2架米格-15比斯、2架伊尔-28组成空军炮兵校正机大队,2名机组成员中包括1名领航校射员。到1956年共进口331架。1969年4月总参谋部批准雅克-11不再翻修,用完寿命即可报废。1974年最后17架退役。■


性能参数

类型 单发活塞式中级教练机
乘员 2名
尺寸 机长8.5米,机高3.187米,翼展9.4米,机翼面积15.4米2
重量 空重1743千克,载油量360升,正常起飞重量217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440千克
动力装置 1台АШ-21气冷单排星形7缸活塞式发动机,起飞功率700马力,配ВИШ-111В-20金属2叶变距螺旋桨
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43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7500米,最大航程1300千米
武器装备 机头上方1挺12.7毫米机枪,机翼下可挂2枚50千克炸弹,机身下部装有1部照相机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12:00 +0800 CST  


中文名:拉-9

英文名:Lavochkin La-9
机型概述:
拉-9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曾用代号“5号机”。
二战结束前苏联空军装备的拉-7战斗机已经达到活塞式飞机的颠峰水平,但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认为该机还有潜力可挖,于是继续对拉-7进行改进,当时推出了装备3门20毫米航炮(Б -20型)的拉-7后期型,但是部队试用之后认为该机的火力不够,对于这些要求,拉沃契金设计局认为只是增加飞机火力并不能全面提升性能,需要从改进结构入手。于是该局于1944年年中开始了最后一代单座活塞式歼击机拉-9的研制工作。原型机组装工作被安排在高尔基(现改名为下诺夫格罗德市)的第21工厂进行,没有安装任何武装的拉-9的原型机(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30)于1946年6月16日首飞,1946年11月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装备部队。
拉-9基本保持了拉-7的气动布局和外形特点,主要改进是采用全金属结构、层流翼型,武器装备为机头安装的4门23毫米Н Р -23机炮,但是很多时候左侧机炮会被拆除,不过机炮整流罩依旧保留;部分早期型号没有使用Н Р -23机炮,而用Ш В А К型20毫米机炮代替。拉-9属20世纪40年代末期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但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拉-9仅生产了1559架,于1953年停产。
1950年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拉-9活塞式歼击机129架,首先用于歼击机航校的飞行训练。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拉-9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1950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驱逐机大队装备了13架拉-9歼击机,用于担负北京的防空作战任务。1950年10月1日,9架拉-9飞机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国内工厂1956年8月停修拉-9,空军到1957年底基本停用。1959年4月17日,总参谋部同意5架拉-9退役。1959年最后5架退役。■


性能参数

类型 单发活塞式战斗机
乘员 1名
尺寸 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72米2
重量 空重2638千克,载油量595千克,正常起飞重量3676千克
动力装置 1台АШ-82ФН气冷双排星形14缸活塞式发动机,配3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850马力
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69 0千米/小时(高度6 2 5 0米),实用升限1080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为4分48秒,最大航程1735千米,起飞滑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490米
武器装备 2~4门23毫米НР-23型机炮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15:00 +0800 CST  

中文名:拉-11
英文名:Lavochkin La-11
机型概述:
拉-11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曾用代号“7号机”。
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拉-9投入批生产后,又在其基础上改型研制单座活塞式护航歼击机拉-11,也是该局研制的最后一种活塞式歼击机,主要用于为远程轰炸机图- 4护航。拉- 1 1的原型机(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40)于1947年5月首飞,8月试飞结束后立即投入批量生产。拉- 1 1与拉- 9的外形和机体结构都基本相同,在外观上的主要差别是将滑油冷却器进气口从机身下方(拉-9)移至机头发动机整流罩内下部的位置(拉-11)。其他主要改进是增大了机内燃油储量, 并且设计了可以安装在翼尖的1 3 7 . 5 升副油箱,使该机最多可以携带1100升燃料,是拉格-1型歼击机(二战期间拉沃契金设计局所设计制造的著名歼击机)的3 倍。武器装备为3门Н С -23型23毫米机炮。拉-11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飞行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但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投入批量生产的数量不是很大(包括约50架乌拉-11型双座歼击教练机),部分改作侦察机使用。苏联于1 9 5 3 年停产。
1950年,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拉-11飞机。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39架。1950~1953年间共进口163架。
1 9 5 1 年1 0 月1 日, 1 8 架拉- 1 1 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1年11月2日,参加抗美援朝的空2师4架拉-11 继空3师米格-15之后对朝鲜西海岸的椴岛、炭岛、小和岛、大和岛进行了志愿军空军第一次航空照相侦察。1951年11月6日、29日,空2师的拉-11两次掩护轰炸机部队轰炸大和岛,并在空战中击落了美国空军的北美F -86“佩刀”喷气战斗机。随后在志愿军空军第一个夜航部队用于夜间防空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大批装备喷气飞机后, 拉-11被用于装备新组建的部队。还有部分拉-11用作侦察机(每架飞机配装1部АФА-ИМ相机)。1951年10月,装备新组建的独1、独2团各30架。
1954年9月~1955年1月,拉-11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作战中担负了照相侦察和掩护轰炸机任务。
1958年3~10月间,8架拉-11用于甘肃、青海地区平叛作战。
国内工厂1956年8月停修拉-11。1959年还有拉-11飞机136架,4月17日,总参谋部同意留1个大队16架担任剿匪任务,50架改靶机,其余全部退役。后发现不适于改靶机,发动机也已转用于图-2轰炸机。即留用10架给拉-11大队,3架给国家体委,其余淘汰处理。空军到1960年底基本停用,1966年最后18架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17:00 +0800 CST  

中文名:伊尔-10
英文名:Ilyushin Il-10
机型概述:
伊尔-10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座强击机,1955年10月之前称为冲击机。曾用代号“8号机”。
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于1939年研制了伊尔-2活塞式双座强击机,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36163架,是苏军装备使用最多的作战飞机。该机装有坚固的装甲和火力强大的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坦克和地面部队。1943年,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2基础上改型研制了双座强击机伊尔-10,1944年4月18日首飞,8月投入批生产。伊尔-10仍保持了伊尔-2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但改为全金属结构,加强了装甲,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提高了飞行速度。伊尔-10累计生产了4966架,其中1200架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称为B -33(一说苏联生产4540架)。
1950年,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伊尔-10飞机。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的冲击第13团移交了25架。1951年10月1日,36架伊尔-10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到1952 年共进口274架。1954年9月~1955年1月间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1972年7月31日,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向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提出报告,建议将空军现有128架伊尔-10、乌伊尔-10飞机油封保存或报废处理。12月4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准最后103架伊尔-10从空28师和第1、第13航空学校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20:00 +0800 CST  

中文名:伊尔-10改发动机
英文名:Ilyushin Il-10
机型概述:
伊尔-10飞机在中国服役了相当长的时间,部队反映良好,但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伊尔-10飞机的部件供应发生困难,特别是АМ-42发动机到寿之后无法补充,使得装备伊尔-10的部队处境艰难,日常训练和战备值勤都受到很大影响。空军曾要求国内某些厂家仿制АМ-42发动机或对现有发动机进行延寿,但由于需求不足而没有继续。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因АМ-42发动机以及相关器材供应几乎停止,空军曾改装了1架飞机,并完成了样机。
其改装重点为自行试验换装国产活塞-8气冷活塞发动机,配4叶变距螺旋桨。改装的飞机上同时也加挂了4个57毫米火箭发射器。■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21:00 +0800 CST  

中文名:图-2
英文名:Tupolev Tu-2
机型概述:
图-2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发俯冲轰炸机。曾用代号“10号机”。
1937年,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在监狱里开始设计代号“58”(АНТ-58)的新型轰炸机。1938年在监狱里组成了КБ-103设计小组,所以该机又称“103”、“ФБ”。以斯勃-2(АНТ-40)轰炸机为基础,优化气动外形,换装加大功率的АМ-35А液冷发动机。1941年1月29日首飞。1941年5月18日,第二架原型机“59”(АНТ-59、103У)出厂,加长了机身,增加第4名乘员,换装增大功率的АМ-37、АМ-39液冷发动机,并将领航员座位从机身中段前移到飞行员座位右后方,1941年11月1日首飞。这两种原型机因工厂紧急向东疏散而未能投产。原型机“60”(АНТ-60、103В)大幅度简化了机体结构以利于批生产,换装М -82风冷发动机,1941年12月15日通过试飞鉴定后以图-2的型号小批生产80架。“103В С”换装М -82Ф Н(А Ш -82Ф Н)发动机,将7.62毫米机枪换成12.7毫米机枪,在射手两侧各增开3个舷窗,加高了垂直尾翼。1942年11月首批3架出厂装备部队试用, 获得好评。1943年1月开始以图-2С(代号“61”)的型号投入大批生产。还生产了海军航空兵使用的图-2Т 鱼雷机和图-2Р侦察机。图-2是二战后期及战后苏联最好的活塞式轰炸机之一。兼有前线轰炸机和强击机的功能,可进行俯冲和水平轰炸,机内弹舱和挂架载荷较大,自卫武器较强,所采用的气冷星形发动机易损性低。批生产一直延续到1953年,并发展有多种改型。各型累计生产了2527架,其中图-2С(含少量图-2Т) 2180架。
1949年底,中国从苏联空中转场进口23架图-2С飞机。1950年1月开始在第一航空学校(轰炸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7月初,首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航空部队第4混成旅的轰炸第12团装备了29架。该团1架图-2飞机于8月9日实施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组建后的第一次战斗起飞,但被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29近卫航空团的米格-15误以为是敌机而击落。同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9架。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图-2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1950年11 月组建的空8师于1951年3月接收驻四平的一个苏联空军师60架图-2、6架乌图-2。到1952年共进口311架。1950 年10月1日,19架图-2飞机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1 年11月6日和29日,参加抗美援朝的空8、10师的图-2飞机两次轰炸了大和岛,并在空中击落了美军的F -86喷气战斗机,为志愿军空军首次执行轰炸任务。1955年初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一江山岛的作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1959年用于西藏平叛。引进伊尔-28喷气轰炸机后,部分图-2转用作侦察机,1953年11月装备了新组建的独5团,该团所用飞机每架配装АФА-ИМ相机和НАФА-6/50夜间相机各1 部。1958年3~10月间,11架用于甘肃、青海地区平叛作战。1960年,在图-2飞机上加装截击瞄准雷达改型成图-2П,8月24日首次用于夜间低空截击国民党空军的P2V-7U侦察机。11月19日夜,空25师74团作战分队2架经改装的图-2飞机截击P2V-7U,1架撞山,1架开炮后失速坠毁。1981年末还有图-2飞机73架,其中53架油封停放,仅20架可用于一般训练和拖靶。1981年12月总参谋部批复同意43架退役。剩余的于1982年12月经总参谋部批准全部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19:23:00 +0800 CST  
由于我弟要用电脑,明天再更新其他机型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3 21:41:00 +0800 CST  

中文名:图-4
英文名:Tupolev Tu-4
机型概述:
图-4轰炸机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四发活塞式大型轰炸机。
1944年7~11月间,3架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B -29 轰炸机(其中1架为B -29A)迫降在苏联远东地区机场。苏联政府确定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进行测绘仿制。苏联飞行员将3架B -29飞到莫斯科后,B -29A被用于分解测绘,另2架B -29被用作训练苏联飞行员。1947年5月19日,测绘仿制而成的图-4首飞成功,成为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最后一种活塞式飞机。同年7月,首批试制的3架图-4参加了土希诺航空节的检阅。年底即制造出20架飞机用于飞行试验。1948年夏季,飞行试验结束,图-4投入批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图-4是苏联远程航空兵的主力机型。累计生产了约900架。
1952年5月,中国空军开始在全军轻型轰炸机部队和运输机部队中优选人员前往苏联空军梁赞航空学院学习驾驶图-4轰炸机。1953年2月25日,苏联交给中国的10架图-4由苏联空军顾问团巴林柯团长带队飞到石家庄,中方派出空军工程部长薛少卿率工作组在石家庄机场开始接收,28日接收完毕。3月10日,中方由薛少卿代表,苏方由库兹涅佐夫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交接证书。3月20日和21日分别由刘亚楼和柯托夫批准生效。
来到中国的图-4一共有12架,其中有10架是1953年引进的,交付给1953年3月成立的空军独立第4团,对外代号“独立第2344支队”,这支当时中国唯一的战略力量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团长姚长川,政委李刚。还有2架为1960年引进,为领航教练机。1960年9月7日下午16时左右,这2架图-4由苏联伯力飞抵北京南苑。这2架图-4被送往原子弹基地,代号029,供空投核试验训练用,虽然只有两架飞机,但仍被编为一个大队,机身号120、121。
图-4轰炸机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围绕中国北部边境巡逻,时间大约是8小时,起飞前,为飞机加满燃油,并在机身弹舱内挂2个副油箱,每个副油箱可装5吨燃油,这样,可以多装10吨燃油,提高航程1/3~2/5。首次长航时巡逻结束后,图-4开始担负战备值班。
1 9 5 4 年夏,独立4团奉命参加国庆5周年的空中阅兵,从石家庄转场进驻北京南苑机场。9月29日下午,进行受阅前的最后一次试飞。0042号机起飞时,突然发现第4发动机(右翼外侧)冒浓烟,随即起火。机组关闭第4发的油门,给正常发动机增压,打开灭火开关和顺桨开关,将大火扑灭。为了不将危险带进城区,在北京南郊大红门上空操纵飞机左转弯,脱离居民区后顺利返场降落。经过地勤人员21小时的连续奋战,于30日下午更换了1台新发动机,0042号机组又抢在日落之前进行了一次试飞,确保了国庆当日全部图-4轰炸机满编出动受阅。
1 9 5 6 年3月,当时的独4团团长,后来的轰炸航空兵36师首任师长姚长川领受了配合试航拉萨的任务,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峰峦叠嶂,气候变化突然,严重影响飞行安全,被称为“空中禁区”,在青藏高原上进行有组织、大规模、连续性的航行,并开辟持续运行的航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第一家。3月19日, 姚长川机组驾驶着图-4开始了第一次试航,后又从中、南、北三路4次试航,经过努力,一条飞越“世界屋脊” 的航线终于被空13师和独立4团等部队协力打通。
1 9 5 6~1 9 6 1年间,西藏和川西藏区先后发生反革命叛乱,总参谋部决定由独4团派出图-4担负剿匪任务。在平叛剿匪期间,图-4充分发挥续航时间长的优势,积极执行巡逻警戒和支援陆军作战任务。
1958年起,图-4陆续执行了多种勤务和特种保障任务。如:为中国空军首支地空导弹部队首次实弹射击打靶试验提供保障,在宁夏中卫地区投放拉-17靶机,供导弹1营操作刚完成改装的苏制С-75地空导弹射击。赴中缅边境地区、拉萨地区、四川成都地区进行航测(广汉、彭山机场勘察,132厂(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址),向进藏部队空投物资,炸祁连山冰川和黄河冰阻,打间谍气球,新疆与内蒙古防治瘟疫播药等。
1960年夏,针对美蒋空军34中队“黑蝙蝠”夜间侦察机多进行夜间低空、低速入窜,我喷气式战斗机难以截击的特点,空军专门成立了图-4截击大队,主要是在图-4上加装1台原用于米格-17ПФ战斗机的ΡΠ-5截击雷达,展开对敌截击。图-4截击大队成立后,于1960年8月24日首次用于夜间低空截击国民党空军的P2V-7U侦察机,但未取得战果。1960年12月29日,1架中国台湾的P2V-7U侦察机通过渤海进入张家口侦察,在航线上连续遭到空军独4团3架图-4轰炸机的连续截击,双方在空中连续缠斗一个多小时,P2V-7U多次向台湾告急,由于图-4瞄准仪精度不佳,导致图-4弹药耗尽未取得战果。其后的3年内,图-4轰炸机以沧州机场为中心,前往沈阳、广州等地参加了20余次截击P2V-7U的战斗,数次将敌逼得无法脱身,频频向台湾告急,可惜均差最后一点运气未能击落敌机。
1963年6月19日夜间,加装截击雷达的图-4轰炸机参加了截击P2V-7U的作战,未取得战果,但驻南昌的空24师独立大队王文礼副大队长驾驶米格-17ПФ歼击机,在低空、夜暗、复杂电子干扰情况下,首次击落了敌5070号P2V-7U侦察机。1964年6月11日,驻青岛流亭的海军航空兵第4师独立5大队用“神炮”照明法在山东莱城上空将美蒋空军5060号P2V-7U侦察机击落。由此,国民党空军苦于屡次被歼,被迫终止了对中国大陆腹地纵深的侦察。图-4轰炸机也终止了自己的“截击轰炸机”使命,拆除了所加装的设备,恢复为轰炸机。
1988年图-4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2:55:00 +0800 CST  

中文名:图-16
英文名:Tupolev Tu-16
机型概述:
图-16轰炸机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双发喷气式大型轰炸机。
图-16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双发高亚声速中程轰炸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要求研制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该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设计编号为图-88。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图-16为服役编号,大约生产了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目前仅有少量在役。中国在图-16基础上仿制改进的轰炸机为轰-6系列,目前仍在生产。
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紧靠机身两侧,平尾和垂尾均有较大后掠角。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在后部滑轨上装襟翼。外翼和内翼的构造相似。外翼翼尖可卸,后部内侧滑轨上装襟翼,外侧支架上装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度,沿滑轨顺气流后退。副翼有内补偿,并装有调整片。外翼前缘后掠角35度,内翼前缘后掠角45度,机翼相对厚度为12.5%。机身半硬壳式结构,椭圆形截面。
机身由前气密座舱、前段、中段、后段和后气密座舱5个部分组成。前气密座舱包括以镁合金铸件为骨架的透明机头罩。各段对接面均为工艺分离面。前段及后段为油箱,中段为武器舱。尾翼悬臂式全金属结构,所有翼面均后掠。平尾前缘后掠角45度,为双梁盒形结构,升降舵为单梁全金属结构。垂直安定面为双梁混合式结构,翼尖为木质,方向舵也是单梁全金属结构。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及尾橇组成。前起落架有油气缓冲器,一对机轮刚性固定于缓冲活塞杆头上旋转的轮轴上。前起落架装有转弯操纵机构,并有机轮中立机构,以保证机轮在起飞离地后能顺航向向后收入前起落架舱内。每个主起落架的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 个机轮,由油气缓冲器,与小车架铰接。每个主机轮都有两个囊式液压刹车装置。主起落架由液压收放作动筒向后收入机翼上的主起落架舱内。尾橇也装有油气缓冲器,由电动机构向后收入机身内。机尾装有减速伞。
动力装置装两台А М -3或Р Д -3М涡喷发动机, 前者推力为85.84千牛,后者推力为93.19千牛,安装在紧靠机身两侧的机翼第2大梁后面短舱内,并固定在机身上。发动机进气道一部分通过机翼两根大梁的腹板开洞穿过机翼,另一部分在机翼的下壁板之下通过。Р Д -3М和А М -3的性能基本相同,只是用Р Д -3 时,飞机的起飞滑跑距离较短,爬升较快。飞机全部燃油装在27个橡皮软油箱内,分布在机身、中央翼、内翼和外翼翼盒内,除最先使用的几个油箱外,其余均为防弹油箱。机内载油量为45450升。燃油系统分主燃油系统和起动燃油系统,机上还有空中加油系统和主燃油应急放油系统。
图-16正常情况下有6个乘员,两个驾驶员并列坐在驾驶舱内。领航员的位置在玻璃机头内,座位的两侧及下部有装甲。后机身的尾翼下有观察舱。乘员从机身下面进入前、后乘员舱。每名乘员均有弹射座椅,在应急情况下,驾驶员向上弹射,其他乘员向下弹射。
图-16装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即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液压系统用于正常收放起落架,开、关炸弹舱门及前轮转弯操纵;刹车液压系统用于正常及应急刹车、应急收放起落架及应急关闭炸弹舱门。两套系统的正常工作压力均为147.1×105帕(150千克力/厘米2),并使用牌号为АМГ-10的液压油。主液压系统的压力由发动机带动的435В高压油泵提供,应急时可用手摇泵HРO-1提供;刹车液压系统则用电动泵产生压力。两套系统共同使用一个油箱增压及通气系统。两套系统的液压油总容量为115~120升。电磁液压附件在两套系统中占很大比例。主液压系统及刹车液压系统均有蓄压瓶,前者用于消除油泵供油不均匀时产生的脉冲现象,后者用于进行主轮的正常及应急刹车。
图-16的操纵系统包括硬式和混合式操纵两种。在驾驶舱内设有供正、副驾驶员使用的双重操纵系统。升降舵和方向舵采用硬式操纵,副翼采用混合式操纵,升降舵调整片采用УТ-11电动机构操纵和钢索式机械操纵,方向舵和副翼调整片分别采用МП-100А-36和МП-100А-60电动机构进行操纵,襟翼由МП3-3М电动机构和襟翼螺杆操纵。飞机上还装有АП5-2М自动驾驶仪,其舵机和主操纵系统相连接。另外,为防止停机时风吹舵面使操纵机构磨损,装有舵面停机制动装置,并与发动机的操纵系统相关联,防止未打开舵面制动装置就起飞。
图-16飞机的空调系统使用由发动机第七压气机来的空气给前、后气密座舱增压和加温。用阀门АРД-54自动保持座舱内部的空气压力,当飞行高度在2000米以下时可保持海平面压力;在2000~7200米范围内,可保持恒定的压力;在7200米以上时可保持座舱内、外压差为0.39×105帕(0.4千克力/厘米2)的恒定值。当飞机进入作战状态时,为防止座舱压力由于蒙皮穿孔而急剧降低,可用手调阀门ККД进行调节。飞机上设有专门系统保证低空飞行时座舱的自然通风,飞机上还有液氧装置。使用由发动机压气机供给的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防止结冰。发动机短舱各部分的前缘也使用由发动机压气机来的热空气加温,防止在飞行时和地面试车时结冰。垂尾和平尾的前缘防冰采用电阻丝加温装置。此外,飞行员座舱前玻璃和领航员前面的瞄准玻璃采用电热防冰装置,其余用热吹风防冰装置。
图-16飞机的机载设备有遥控天文罗盘ДАК(领航员使用,可根据天体位置求出飞机实际航向);1РСБ-70或1РСБ-70М远距通信电台(用于指挥和发报);РСИУ-3М超短波电台;АВРА-45应急救生电台;机内通话设备;远距无线电航行系统(РС、ДН-1)的接收机СПИ-1;盲目着陆系统СП-50;敌我识别系统:装代号为“克里姆林”-1敌我识别器(包括СРЭ询问机和СРО应答机两部分)或“克里姆林”-2(将询问机和应答机综合为一个设备СРЭО)。电子对抗设备有СПС-1或СПС-2电子侦察干扰设备,СПС-1电子侦察精测系统,СПС-3电子侦察粗测系统,ТП-1或ТП-2干扰机。РБП-4或РБП-6轰炸瞄准雷达,与光学瞄准具OПБ-11Р协调工作,可进行盲目轰炸,射击瞄准雷达ПРC-1与光学射击瞄准具交联工作。
图-16飞机的炸弹舱位于机身中段,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大型炸弹可挂于ДБД-6梁式炸弹架上,小型炸弹挂于КД-3、КД-4框式炸弹架上。采用水平投弹方式轰炸。海上作战时,可装载鱼雷或水雷。使用ЭCБР-49А电动投弹器进行单个或成组投弹。经过改装的图-16可载单颗重量为2000千克的遥控炸弹。机上装7门射速为1250~1350发/分的АМ-23型23毫米机炮,一门前炮是固定的,上、下、尾部活动炮塔各有两门机炮。3座炮塔组成飞机后半球的防御火力。上炮塔还可对前半球的上部进行射击。
图-16装有雷达照相机,观察和拍摄轰炸雷达瞄准具荧光屏上的图像。还有几种照相机分别用于昼间照相及检查投弹结果、昼间拍摄低空投弹结果和夜间照相。图-16侦察型可带6部照相机。弹舱内挂4部АФА-34照相机、一部АФА-42/75照相机和一部АФА-33/20照相机。后期生产的图-16可带4枚空地导弹。
1958年9月16日,赫鲁晓夫在雅尔塔接见中国驻苏大使时提出:如果中国认为需要而提出要求的话,苏联可派遣一批带有火箭的图-16轰炸机到中国,配以苏联驾驶人员,用这种飞机可在沿海的中国领水领空给侵略者以严重打击,特别是对蒋军的打击,而加强对美国的压力。中国政府婉言谢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并决定提前进行图-16轰炸机的生产。
赫鲁晓夫最后同意提前提供图-16飞机的技术资料和样品,自1958年11月开始提供技术资料,作为飞机样品,则提供最近出厂的正在使用着的两架图-16飞机。可以派遣必要数量的专家去中国。由苏联供应目前中国还不能生产的某些部件、锻件、冲压件和半成品。
中国政府于11月10日派员去苏联谈判,谈判进展顺利,苏方基本上满足了中方要求。2架图-16样机于1959年1月6日抵达哈尔滨122厂(现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方并于1959年2月4日提前供应了图-16飞机的资料。
中方的6个空勤组、4个地勤组和翻译人员共110人去苏联梁赞进行改装训练。从苏联进口的2架图-16样机后来转交给了空军。空军派往苏联改装训练的空、地勤人员于1959年7月回国。9月19日空军决定,这些人员组成第一个图-16轰炸机大队,驻哈尔滨122厂,该大队所属空军训练部建制。
1961年,为保障这两架图-16飞机的飞行,中国向苏联订购4台РД-3М型涡喷发动机。
当时中国购买的图-16飞机有一架可空中加油的图-16Н标准型飞机和一架加油型的图-16К型飞机。此外,还有一架原子弹投放样机图-16А散件。这种飞机的制造,原确定在哈尔滨122厂进行,后转至西安的172厂(现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172厂长期处于半下马状态,飞机经过长期停放,无人监管,已经不成形,难以恢复。为此,不得不把正在部队使用的图-16Н和图-16К型飞机改装成空投核弹的图-16А型飞机。2架飞机分别于1964年9月(21号机)和1965年3月(22号机)改装完毕,改装后的飞机被称为轰-6甲。
1965年5月14日,空投核试验正式开始,李源一机组驾驶挂载着原子弹的21号飞机飞向靶标,9时59分10秒,领航员于福海将原子弹投下,爆炸高度500米,空爆点距离靶心只有40多米,完全达到了要求。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徐克江机组驾驶22号图-16飞机空投氢弹成功,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爆炸威力TNT当量在300万吨左右。
空投核弹、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建立起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
后来,由于任务调整,两架图-16飞机又恢复为标准状态,与后续服役的国产轰-6一起执行常规任务。
首次空投原子弹的21号图-16型飞机,退役后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对外公开展示。■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01:00 +0800 CST  

中文名:安-2
英文名:Antonov An-2
机型概述:
安-2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活塞式多用途小型运输机。
二战结束后,苏联飞机设计师安东诺夫开始单独领导设计集体,从事民用飞机的研制。安-2是其独立研制的第一批飞机中的一种,这是按照苏联农林部所提要求设计的活塞式单发双翼多用途飞机,最初称“С Ф - 1”(农业经济1型),后改称安-2。1947年首飞成功, 1949年投入批量生产。安-2的基本型是小型运输机, 可在较小的简易跑道起降。还可作载10~12人的简易旅客机,以及用作农业机、医疗救护机、联络机,还可用作护林防火、地质勘探、跳伞员训练等。主要改型包括:客运型安-2П、农用型安-2С和安-2М、带浮筒的水上机型安-2В。各型累计生产超过10000架。波兰也进行了批生产。
1954年中国开始进口安-2飞机。当年空军进口5 架,民航进口4架。1956年4月初步确定由320厂仿制安-2飞机,供部队和民航使用。1957年1月底苏联全套技术资料到厂,2月初全面展开仿制工作。10月初制成第一架飞机,11月完成全机静力试验,12月10日在南昌首飞成功,12月23日通过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当月开始装备空军部队。1958年3月完成定型工作并转入批生产。国产飞机最初称为“丰收”2号,1964年11月1日命名为运输-5型,并发展了农业机、5座和11座旅客机、领航轰炸教练机、专用跳伞机、水上机等多种改型。空军到1994年共装备365架。
320厂还对运-5飞机进行了多种改型设计、鉴定和批生产工作。农业机运-5己是1958年根据苏联图样并经改进而制成的。5座旅客机运-5甲是1958年根据使用需要改装设计的,大部分用于空军。11座旅客机运-5甲是1959年根据民航提高商务收益的要求而改装设计的,12月投入批生产供民航地方航线使用。领航轰炸教练机运-5丁是1958年根据空军战术技术要求改装试用,1962年6月鉴定后投入批生产。专用跳伞机运-5乙是1958年根据民航专业大队提出的技术要求设计的,1959年试制成功并投入批生产。水上飞机运-5丙,1964年利用苏制金属浮筒改装2架,1966年改装3架,1967年生产交付了6副玻璃钢浮筒。此外还进行过人工降雨、空中摄影和专机的改型工作。到1970年5月转522厂(现中航工业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时止,320厂共生产交付各型运-5飞机728架,其中出口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尼泊尔等国78架。■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03:00 +0800 CST  

中文名:安-6
英文名:Antonov An-6
机型概述:
安-6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苏联进口的高空低速运输机,也用作航测机。
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安-2飞机研制成功后,在其基础上改装设计了高空低速飞机安-6。安-6的首架原型机于1948年3月21日首飞。与安-2的主要区别是,在АШ-62ИP发动机的排气口上加装了一套ТК-19废气增压涡轮,增大了发动机在高空的进气量,使发动机在9500米高度上仍可发出850马力的功率。还将螺旋桨由原来的В - 5 0 - 9 型换成适合高空飞行的В-513АД-13型,这就使原来只能在5000米以下飞行的安-2可以爬升到10000米以上。为适应任务需要,还改装了领航员设备,装有Б Д -17高度表、У С -35空速表、А Ц Ф时钟、罗盘指示器、Г И К -1电罗盘、大气湿度表以及О П Б -1P瞄准具。氧气设备包括10个2升的氧气瓶,氧气储备量可供2名飞行员使用4小时。
1957年12月,中国从苏联进口2架安-6飞机,装备航测大队(1956年9月以前称航测队)。1976年最后2架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06:00 +0800 CST  

中文名:米格-9
英文名:Mikoyan-Gurevich MiG-9
机型概述:
米格-9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喷气式前线歼击机。曾用代号“12号机”。
苏联在二战后,利用缴获的德国喷气发动机实物及技术,组织研制第一代实用型喷气前线歼击机。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种飞机的内部型号是И-300(图样代号Ф),于1946年4月24日首飞。这架飞机采用平直机翼、全金属结构,座舱非气密,没有使用弹射座椅。动力装置为2台缴获的德国BMW 003发动机,并列安装在机身内,共用1个进气道,喷口在机腹中部。试飞证明该机具有较好的气动性能,单台发动机停车后的安全性也好于其他飞机。改进后的批生产型于1946年10月13日首飞,其内部型号是И-301(图样代号ФС),正式型号是米格-9。与原型机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国产的PД-20发动机(BMW 003的仿制型),加大了垂直尾翼面积,在翼尖还可携带2个235升的副油箱。米格-9成为第一批装备苏联空军的实用型喷气前线歼击机,到1948年12月已生产交付500架。米格-9投入批生产后,还发展了多种改型,有双座歼击教练机、改进的单座歼击机,后期还试验换装了1台大推力发动机,还采用了气密座舱和弹射座椅。苏联于1953年停产米格-9及其发动机。
1950年2月,苏联空军部队应邀来华协助防空,所使用的飞机就包括米格-9。1950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从苏军接收和直接进口米格-9(И -301)共369 架。1951年3月,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谈到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没有空中掩护的问题。斯大林复电内容之一是承认米格-9的性能不如美英最好的喷气战斗机,并主动承担责任,向中国无偿提供可装备6个师的372架米格-15飞机,同时将米格-9也留给中国。1951年7月,空军确定6个师改装米格-15飞机,原装备的米格-9飞机封存。1 9 5 6年1 1月3日,国防部批准米格-9全部淘汰。1959年最后11架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09:00 +0800 CST  

中文名:米格-15
英文名:Mikoyan-Gurevich MiG-15
机型概述:
米格-15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喷气式前线歼击机。曾用代号“13号机”。
1947年,苏联政府按照发展喷气飞机的第二阶段任务,安排几个设计局同时开始研制装英国“尼恩”喷气发动机的前线歼击机。米高扬设计局原型机的内部型号是И -310(图样代号С),于1947年12月30日首飞。И -310采用了德国的最新气动研究成果和英国的喷气发动机技术,代表了40年代末喷气战斗机研制的最高水平。二战结束前,德国在后掠机翼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设计了后掠翼战斗机T a 183,但该机未及试飞德国已战败。战后,苏联缴获了有关资料,在试制平直机翼喷气歼击机的同时,安排拉沃契金设计局和米高扬设计局试制后掠翼喷气歼击机。拉沃契金设计局的试验机首先试飞,但И-310更为成功。И-310的动力装置是1台英国罗·罗公司的“尼恩”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2230千克力。“尼恩”发动机不但推力属当时最大,而且工作稳定可靠。第二架原型机换装了最大推力2270千克力的“尼恩”Ⅱ发动机,于1948年5 月27日出厂。И -310第三架原型机С -03被正式赋予米格-15的型号,安装了А С П -1Н瞄准具、С -13照相枪,还可携带2枚ФАБ-100炸弹。米格-15的批生产型(图样代号СВ)发动机改为国产的PД-45Ф(“尼恩”Ⅱ的仿制型),后机身两侧加装了减速板,换装了新型瞄准具АСП-3Н和НР-23机炮,机载设备也有改进。米格-15是世界上第一代喷气战斗机中的优秀型号,共发展有17种改型。除苏联外,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也进行生产。到1956年停产,累计生产了约12000架。
1950年2月26日,苏联防空军第106歼击机师(巴基斯基混成集团)携米格-15飞机来华协助防空,进驻徐州、南京、上海机场。4月28日,该师所属近卫第29歼击机团的加利尼科夫少校驾驶喷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徽的米格-15飞机,击落国民党空军F-5侦察机1架,为苏联喷气飞机的首次战果。5月11日夜至12日凌晨,该团的辛加连科大尉驾驶米格-15击落国民党空军的B-25轰炸机。以后还击落了多架飞机。1950年8月3日,协助中国东北地区防空的苏联近卫第151歼击机师携米格-15飞机到达沈阳北陵机场,随后分驻鞍山、辽阳机场。11月1日,该师所属近卫第72歼击机团首次在安东上空击落2架侵朝美国飞机。11月8日,该师米格-15在鸭绿江上空与侵朝美军F-80喷气战斗机发生空战,为世界空战史上首次喷气飞机间的空战。
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混成旅移交38架米格-15。中国还直接进口以及从其他驻华苏联空军部队接收了大批米格-15飞机。1951年苏联政府决定赠送中国可装备6个师的372架米格-15飞机,6、7月间分3批进口。1950~1951年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米格-15飞机654架。米格-15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主力歼击机。1950年12月开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空军主要使用米格-15歼击机。1951年1月21日,志愿军空军4师10团的米格-15飞机首次击落美国F-84喷气战斗机1架。1951年10月1日,42架米格-15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3年5月30日,空4师10团夜航大队米格-15在夜间凭目视击落1架美国F-94战斗机,首创志愿军空军夜间击落敌机的战例。米格-15还被用作侦察机。1951年11月2日,空3师4架米格-15对朝鲜西海岸的椴岛、炭岛和小和岛、大和岛进行了志愿军空军第一次航空照相侦察。米格-15比斯装备部队后,米格-15逐步转用作侦察机和航空学校的训练飞机。1954年11月,一批米格-15被改装成照相侦察机,装备独1、独2团,取代原装备的拉-11。以后米格-15主要在飞行学院使用。1978年7月25日,总参谋部批准最后72架米格-15飞机到寿的即退役,有余寿的继续使用1年。1980年最后18架米格-15从第6、第12飞行学院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13:00 +0800 CST  

中文名:米格-15比斯
英文名:Mikoyan-Gurevich MiG-15BIS
机型概述:
米格-15比斯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前线歼击机。曾用代号“43号机”。
米格-15比斯是米格-15的改进型,图样代号СД。主要改进是:加强了机翼等部位的结构;换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700千克力;在副翼操纵系统加装了БУ-1液压助力器,改善了横侧操纵性能;机翼下加挂2个250升的副油箱;武器和机载设备也有改进;最大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提高。米格-15比斯的首架原型机于1949年9月首飞,1952年成为米格-15系列中主要的批生产型,大批装备苏联空军。同年装备了1950年2月开始应邀来华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米格-15比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的主要装备,被视为朝鲜战场上最优秀的飞机。米格-15 比斯有多种改型,主要包括:加大航程的米格-15比斯(С Д - У П Б),加装了А Ф А -40照相机的照相侦察机米格-15Р比斯(СP),作为КС-1空地导弹雷达空中试验平台的米格-15比斯(С Д К -5)。苏联还曾在米格-15比斯上加装空中受油探头,与图-4改装的空中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试验。除苏联外,捷克斯洛伐克以S -103的型号生产了620架,波兰也以L i m -2的型号进行生产。
1 9 5 2 年4~5月间,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斯大林, 要求增加进口米格-15飞机。6月13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 答应供给3 4 8 架, 并全部为新型的米格- 1 5 比斯。1952年8月23日~10月17日间,先后从满洲里、
71绥芬河陆路口岸进口。当年进口的348架。10~12月中旬先后完成改装,开始用于作战。1953年5~10月间第二批进口134架。1954年11月在安东、沈阳地区接收苏军的米格-15比斯飞机281架。1955年3月在旅大地区接收苏军米格-15比斯飞机250架。1952~1955年间,共进口米格-15比斯飞机1460架。1953年10月1日,米格-15比斯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米格-15比斯飞机除大量用于抗美援朝战场外,还于1955年初用于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以及50年代的东南沿海防空作战。米格-17和国产歼-5装备部队后,米格-15比斯逐步转用作侦察机和航空学校的训练飞机。1956年5月,31架米格-15比斯改装成照相侦察机,取代原装备的米格-15侦察机。1958年9月23、25日,6架米格-15比斯侦察机对大、小金门进行了照相侦察。1959年空军为适应航校、部队训练需要,确定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双座教练机。1959年7月、11月,空军先后批准了2个改型方案,随后开始批量改装。改装机称为乌米格-15比斯,简称乌比斯。60年代以后米格-15比斯还用作新组建部队的装备。1963年还确定参照米格-15М靶机(代号8012产品),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用于导弹打靶的靶机,1964年改装成2架后即开始批量改装。在歼击航空兵部队装备更新、强击航空兵部队的伊尔-10飞机逐步退役后,米格-15比斯开始转用作强击机,1965年4月22日确定将强击机部队米格-15比斯飞机的射击瞄准具改装成射击轰炸瞄准具。1972年12月,最后2个伊尔-10强击航空兵团改装米格-15比斯。1986年8月28日,总参谋部批准米格-15比斯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15:00 +0800 CST  

中文名:伊尔-28
英文名:Ilyushin Il-28
机型概述:
伊尔-28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前线轰炸机。曾用代号“40号机”。因该机在齐齐哈尔交付,所以在空军内部又曾称“齐尔”飞机。
1947年,苏联政府按照发展喷气飞机的第二阶段任务,安排几个设计局同时开始研制装2台喷气发动机的前线轰炸机。伊留申设计局以伊尔-28参加竞争。研制工作进展顺利,首架原型机于1948年7月8日首飞。试飞结果证明伊尔-28的性能优于其他飞机,即投入批生产。1950年5月1日,数10架伊尔-28组成的空中编队参加了红场阅兵。伊尔-28在50年代是苏联前线轰炸航空兵部队主要装备,还发展有多种改型,主要有:伊尔-28У轰炸教练机、伊尔-28P照相侦察机、伊尔-28ЛЛ弹射座椅试验机。退役后的伊尔-28还被改装用作无人驾驶靶机。1950~1955年间各型共生产了约1959架。
1952年9月,中国首次向苏方提出订购60架伊尔-28喷气轰炸机。首批交付的60架飞机于1952年10月底飞抵齐齐哈尔机场,装备空8师的3个团。1953年7~10月间第二批60架伊尔-28飞抵齐齐哈尔。到1956年共进口171架。1953年10月1日,45架伊尔-28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9年用于西藏平叛。1959年11月,苏联专家帮助将空10师的伊尔-28飞机改装成电子侦察机和电子干扰机各1架,另自行改装电子干扰机1架。这是空军第一批电子战飞机。1959年12月22日~1960年1月12日,空军的伊尔-28电子侦察机在沿海地区执行了多次侦查任务。苏联专家改装的电子干扰机于1969年底调独5团。1981年1月13日,8架(空8师5架、空10师3架)伊尔-28各加装1部953-1型10厘米波段回答式干扰机和1部954-1型3厘米波段干扰机。1982年10月7日,伊尔-28开始用国产轰雷-3型雷达和轰瞄-1甲瞄准具代换苏制设备。1986年8月28日,总参谋部批准伊尔-28退役。
国产轰-5是在伊尔-28基础上对结构和各系统成品件做了重大更改的轻型轰炸机,自行设计的图样占原型机的40%,是在没有任何苏联现成工艺资料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试制成功的。1963年完成改型设计,年末开始试制,1965年完成部件装配,1966年9月24日在哈尔滨首飞成功。1967年6月8日批准定型投入批生产,8月首批装备部队。1 9 7 2 年开始进行优质过关, 1974年实现优质批生产,1975年通过国家验收。还改型了教练机、鱼雷机、侦察机、拖靶机等。1 9 6 8 年5 月4日~6月9日,空10师5架轰-5进行核训练弹试投。1981年1月13日,空10师2架轰-5各加装2部963型10厘米波段干扰机。到1984年停产,共生产271架。在空军内部,通常将国产飞机称为“国轰-5”,将伊尔-28称为“苏轰-5”。1986年伊尔-28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17:00 +0800 CST  

中文名:米格-17
英文名:Mikoyan-Gurevich MiG-17
机型概述:
米格-17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苏联进口的喷气式前线歼击机。
1949年,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15比斯刚研制成功时,就对其作进一步改进。这种新的前线歼击机的设计局内部代号是И-330,图样代号СИ。主要改进是将机翼后掠角由35度增大到45度。И-330的首架原型机是直接用一架米格-15比斯换装后掠角45度机翼而成的,所以在设计局内又称为“米格-15比斯45度”。该机于1950年1月13日首飞。在2000米高度上的最大速度为1114千米/小时,比米格-15比斯提高了40千米/小时。1952年9月开始试飞的第二架原型机加强了机体结构,动力装置换成1台ВК-1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增大到2700千克力。И-330最大平飞速度为马赫数1.03,在试飞中曾达到过马赫数1.14,所以苏联人将其视为第一种在平飞中超过声速的前线歼击机。И-330很快就以米格-17的制式型号投入批生产。除苏联外,波兰也以Lim-5的型号进行生产。1954年11月16~20日,中国从苏联进口米格-17飞机96架,装备空14师,1955年2月开始担负首都防空值班。1955年10月1日,米格-17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由于8个月后又从苏联进口了性能更先进的米格-17Ф,并开始仿制生产,所以米格-17没有继续进口,仅少量装备部队。1986年8月28日,总参谋部批准米格-17退役。■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20:00 +0800 CST  

中文名:米格-19П
英文名:Mikoyan-Gurevich MiG-19P
机型概述:
米格-19П是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苏联引进的全天候喷气截击机。
1950年,苏联米库林发动机设计局研制成大推力轴流式发动机AМ-3及其缩小型AМ-5,苏联政府于同年6月30日下令研制以AМ-5为动力装置的歼击机。米高扬设计局用СИ-2“米格-15比斯45度”的机体,换装2台AМ-5A轴流式发动机,飞机改称为И-340(图样代号СМ-1),于1951年4月20日首飞。后又用换装了带加力燃烧室的AМ-5Ф发动机。同时米高扬设计局还研制了装大后掠角机翼的单发歼击机И-350。在综合了И-340发动机试验成果和И-350大后掠机翼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米高扬设计局设计了И-360(图样代号CМ-2)超声速前线歼击机。首架原型机СМ-2/1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CМ-2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马赫数1.19。1953年,研制工作重点转为换装单台加力推力3250千克力的AМ-9Б(后改称PД-9Б)发动机,由此产生了СМ-7和СМ-9。CM-7是全天候截击机的原型机。1954年8月28日首飞。机头装有PП-1“绿宝石”截击瞄准雷达。但后来大量生产的米格-19П换成了PП-5雷达,尽管这两种雷达在外观上没什么区别,但后者可用不同的频率进行搜索和跟踪。PП-5可与АСП-5НМ光学瞄准具配合使用。
第二架原型机CM-7/2采用了全动式水平尾翼和力臂调节器。批生产型加装了下减速板和背部整流带。CM-7/2被赋予米格-19П的型号,是苏军装备的第一种超声速全天候截击机。1955年下诺夫格罗德的GAZ-21厂开始生产代号米格-19П的雷达截击机。该机立即装备了国土防空军的截击机中队。所有的米格-19П和后来的米格-19ПM都是由GAZ-21厂生产的。
在米格-19П与米格-19С之间也有不少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安装了雷达。另一个区别是空速管位置不同,米格-19С的空速管安装在进气道下方,米格-19П则安装在右翼翼尖处。此外米格-19П进气道上方装有АСК-3М照相枪,机头右侧有了一个带整流罩的С-13-100-ОС照相枪。飞行员的氧气瓶增加到了5个(每个5升),无线电系统也作了改进,用РСИУ-4В电台取代了РСИУ-3МГ电台。
出于减重考虑,米格-19П只在翼根处装备了两门备弹120发的НР-23机炮,其炮口防焰板与早期的米格-19С型相近。另外米格-19П可以在机腹下挂一个ОРО-57火箭巢。米格-19П后机身上的冷却空气进气口作了彻底的重新设计,米格-19С有3个进气口一列排列,而米格-19П只有2个且不规则排列。
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其中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米格-19、米格-21飞机等新型装备。1958年8月2日,从苏联以每架140万卢布价格购买的首批8架米格-19П到达中国。空军确定以11航校为改装基地,9月2日开始改装训练。■





三视图



历史图片


楼主 热血军迷nice  发布于 2016-10-04 13:29:00 +0800 CST  

楼主:热血军迷nice

字数:107529

发表时间:2016-10-03 23: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27 23:39:37 +0800 CST

评论数:88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