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于禁

这个帖子,是以前浅谈张郃的续篇,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续篇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04:00 +0800 CST  
安利一下各位大神,欢迎关注:@乐克乐克爱姆依@祭奠你给的未来@遗梦失梦@失去瞳孔的颜涩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04:00 +0800 CST  
于禁,曹营众将之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人们谈到于禁时,总是会想到五子之一,晚节不保这些词汇。本帖是主要是从一些细节入手,谈论一下三国演义之中的于禁,既然是只谈演义,那么五子良将,谁是五子之首,还有朱灵,昌豨这些问题,就不会在本帖出现了。


一、火烧博望坡之谜


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战,曹军一方,夏侯惇作为主将,于禁作为副将也随军征讨,但是从火烧博望坡的细节中,似乎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1)嘉靖本: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不起,夜风不作;昼风既起,夜风必大。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前面败军自认队伍而走。惇传令,趱后军掩杀。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都是芦苇。【典与禁曰:“欺敌者必败。”禁曰:“敌军甚猥音苇,不足畏也!”李典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恐使火攻。”于禁曰:“曼成之言是也。】吾速近前跟都督,你止住后军。”李典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而来,便问如何。【禁曰:“愚意度之,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恐使火攻。”夏侯惇猛省,言曰:“文则之言是也。】”却欲回马,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四面八方尽皆是火,狂风大作,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背后子龙赶来,军马拥并,如何得退?


2)毛本: 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既起,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都是芦苇。【典谓禁曰:“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当往前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军。】”李典便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14:00 +0800 CST  
以上两段文字,是不同版本的关于火烧博望坡的对比,但仔细观察,其中的一些细节是不一样的


不同如下
第一:虽然毛本和嘉靖本,先发现情况有变的都是李典,但是毛本中,于禁只是对夏侯惇传达了李典的意见。嘉靖本中,于禁则是将李典的意见据为己有,对夏侯惇汇报


第二:毛本中,李典对于禁提出看法后,于禁自己也觉得情况不对。而嘉靖本中,于禁最开始相对麻痹,李典追加解释后,于禁才醒悟过来了。


由上所述,可以说相比嘉靖本,后成书的毛本在于禁这一人物形象上是有所回护的,从细节上,减少了于禁的冒功和麻痹的黑点。但是事实上却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于禁的情况,是否是演义作者在对后文水淹七军的一些暗示或暗示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除毛本和嘉靖本的其他版本是怎样描述这一段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23:00 +0800 CST  
黄正甫本: 天色黄昏,又无月色。夏侯惇只顾赶,前兵各白认队伍而走。于禁、李典赶上窄狭处,见两边都是芦苇。于禁停马,对夏侯惇曰:“都督欺敌,此必有失。”惇曰:“我看敌军甚不足惧”于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恐防火攻。”惇曰:“文则之言是也。”正欲回军,只听得背后喊声,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中又着,四面八方火势齐起,狂风大作,人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背后子龙赶来。


郑少垣本: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37:00 +0800 CST  
夏振宇本: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38:00 +0800 CST  
周曰本: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39:00 +0800 CST  
由上述几个版本可见,除了黄本情况完全不同外,其余版本大多数和嘉靖本是一样的设定,也就是在火烧博望坡中,于禁将李典的见解据为己有,同时在一开始,他和夏侯惇一样,对曹军即将到来的危险并没有知晓。而毛本则作出了修改


从此处细节,个人认为,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此处对于禁是存在暗贬之意的,为什么要暗贬于禁冒功(冒言)其实有一个和后文水淹七军嫉妒庞德的一个照应,对于水淹七军的问题,我们下文会谈。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于禁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说愚意度之,似乎也不存在问题,但是这样的话,其实提李典一句,是不是显得更为厚道呢?我觉得是的。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推论,如果推论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说,于禁好像不是那么厚道。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45:00 +0800 CST  
二、火烧赤壁


在火烧赤壁这一节中,于禁不唱主角,甚至出场很少,但是他其实有着很大的作用,他和毛玠代替中计被杀的蔡瑁和张允,成了曹营第二任水军大都督。


于禁是泰山巨平人,毛玠是陈留平邱人,两个人都不是江南人,从履历上看,也没有过指挥参与水战的经历,他们怎么就做了水军大都督呢?然后他们的任上都做了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值得注意


但是有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就是二人训练指挥水军的能力,远不如蔡瑁和张允,对于他们四个人,周瑜的评价截然不同,周瑜说:吾所患者,此二人耳(蔡张)。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可以说,周瑜丝毫没有把于禁他们放在眼里,周瑜是水战内行,他的话,比较有可信性。而诸葛亮更是说: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这样看来,于禁和毛玠的能力确实值得怀疑。如果想为二人证明,我们只能看看,他们在赤壁这个系列战中,究竟做了什么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55:00 +0800 CST  
1)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


诸葛亮来框箭,毛玠、于禁选择的是汇报曹操,这个决定,不能说是错,中规中矩的选择,但是可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他们是没有决定权的


2)【水旱二军,俱分五色旗号:水军中央黄旗毛玠、于禁,前军红旗张郃,后军皂旗吕虔,左军青旗文聘,右军白旗吕通;马步前军红旗徐晃,后军皂旗李典,左军青旗乐进,右军白旗夏侯渊。水陆路都接应使:夏侯惇、曹洪;护卫往来监战使:许褚、张辽。其余骁将,各依队伍。令毕,水军寨中发擂三通,各队伍战船,分门而出。是日西北风骤起,各船拽起风帆,冲波激浪,稳如平地。北军在船上,踊跃施勇,刺枪使刀。前后左右各军,旗幡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来巡警催督。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法;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


这个是赤壁一战曹操具体的兵力安排,毛和于在水军中央,这个名单可以留意一下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2:59:00 +0800 CST  
3)曹操赤壁被火烧后,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看前面无一处不着。正走之间,毛玠救得文聘,引十数骑到。
作为水军大都督的毛玠还办了一些事情,于禁则消失





以上就是赤壁大战中,这二位水军大都督所作的贡献,可是这二位水军大都督几乎是毫无表现,诈降书苦肉计认不出也就算了,连环计没有怀疑也就算了,没有指挥打仗也就算了,败军逃命的时候,于禁都不见去哪里了,这个水军大都督守护中央是怎么当的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毛和于其实只是名义上的水军大都督,他们并不懂水战,真正的水军大都督,其实是曹操自己,只有曹操自己才有决断权。当蔡瑁活着的时候,蔡瑁和张允虽然没有决断权,但是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来训练水军,而于禁和毛蚧时期,并不懂水战,自然没有足够的能力训练,水军大都督职务相比前任,更是摆设,很难体现出实际作用。


那么为什么是他们两个当水军大都督,而不是别人来当呢?个人认为这个当与他们两个是较早投奔曹操的臣子有关。http://tieba.baidu.com/p/4486714134三国演义中曹营内部矛盾小论一贴中,曾有相关探讨,如果按我曾经提到的圈子划分,毛和于属于第二圈子的曹营成员。


在曹操安排的水军将领名单中包括毛玠、于禁,张郃,吕虔,文聘,吕通。而作为老臣的毛,于名义上充当最高指挥,也是再合适不过。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11:00 +0800 CST  
虽然有上述客观原因,但是我还是认为,他们2人,尤其是于禁,作为水军大都督是不称职的,理由就在最后的起火。同样在水军,同样守护曹操,出去拦截黄盖的是文聘,射倒黄盖,救了曹操逃命的是张辽,毛蚧救了被射的文聘,于禁毫无表现。作为水军大都督,在水军被打垮的情况下,毫无表现,不能不被批评。至少当被文聘被射倒,各个船只开始起火的时候,水军大都督一方面要指挥众将撤退,逃命。更重要的是得寻找曹操,曹操有失,远比一场大败的损失大得多。


个人认为,曹营中除蔡瑁张允外,原为刘表大将,且水上颇熟的文聘,武统兼备的文聘,才是水军大都督的最合适人选。只不过文聘属于新降将,又刚发生了降将蔡瑁张允被杀之事,曹操恐怕不能放心用文聘指挥。故此选择人旧臣毛蚧和于禁。这一任命,从事后来看是错误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17:00 +0800 CST  
三、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是于禁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最后表现,也是让他晚节不保,身败名裂的一次战役,对此次战役,我将对于禁的表现作仔细分析。



1)疑心庞德
曹操点将,意在于禁为主,庞德为将,庞德归降曹操,虽然时间并不长久,但是也随曹操力战,对孙权有斩杀陈武的战绩,对刘备可以杀退射伤曹操的魏延。曹营众将也都夸其好武艺,可是于禁却听信了两个将校的建议,认为于禁不可信。他的做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于禁的本心,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如果他一开始就不放心庞德,绝不会有董家兄弟的戏份,只能证明,在董超董衡建议之前,于禁是没有疑心庞德的。作为一名统帅,自己拿不定主意,被简单的几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实在是不应该。没有出兵,于禁就先输了一招。


2)胆怯关羽
庞德第一次出战关羽战到百合之上,双方收兵。作为统帅,于禁应该勉励庞德,鼓舞士气,这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做的,于禁呢?禁曰:“闻将军战关公,百合之上,未得便宜,何不且退军避之?”德奋然曰:“魏王命将军为大将,何太弱也?吾来日与关某共决一死,誓不退避!”禁不敢阻而回。相比庞德的壮烈,胆大,锐气士卒。于禁给人的感觉是年老怯战,还没有见到关羽,自己就先害怕了,这样的表现,仍然不是一个统帅应该有的。对于于禁的表现,庞德给予了驳斥,于禁则是不敢阻而回,不敢阻有的版本保留,有的版本则去掉(详见版本对比贴)不过于禁对于庞德如果都是不敢阻的话,作为统帅,惧怕大将,他的表现就更不合格了。


3)嫉妒庞德
如果说前两次于禁的表现只是不那么好,但是也确实没有大的失误。不放心庞德,曹操也似乎有此意。畏惧关羽,毕竟关羽曾在曹营,于禁亲眼见识过斩颜良诛文丑,对于关羽畏惧也不足为怪。但是这一次,于禁的表现,就让人憎恶了。

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禁威风,故鸣金收军。庞德回马,问:“何故鸣金?”于禁曰:“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


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作为统帅这样做,如果曹操知道了,不知道作何感想。如果火烧博望坡的一次,还可以用意外和偶然来解释,这一处,恐怕于禁很难有理由开脱。同样是曹营老将,和张辽不和的李典在关键时刻放下仇怨,和张辽同仇敌忾,迎战孙权。而和庞德没仇的于禁,却选择了互相拆台


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曰:“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此时的于禁已经越走越黑,不仅让庞德不能成功,更是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38:00 +0800 CST  
4)走向绝路‘
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远。即今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宜早为计。”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成何羞惭而退,却来见庞德,说此事。德曰:“汝所见甚当。于将军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军屯于他处。”



不仅是庞德不被重用,连成何提出的合理意义也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呵斥,此时的于禁已经病入膏肓,一意孤行,如果说,三国演义之中,曹操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个人觉得,这一战用了于禁绝对榜上有名。


5)厚颜乞降
关公回到高阜去处,升帐而坐。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


相比于庞德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辅佐曹操三十年的于禁晚年只能说让人既可怜,又可恨,可怜的是,于禁作为一名老将,且曾有出色表现,但是没有善始善终。可恨的是,作为一名统帅,且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于禁在独挡一面的时候,表现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一无是处,昏聩透顶。甚至到了最后,连失败自杀或者杀身成仁的勇气都没有,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45:00 +0800 CST  
上文分列了于禁的五点表现,其实同样是于禁的五大失误和五大罪状,所以说于禁有着悲惨的结局,也不足为怪。


四、于禁结局


关于于禁的各个版本结局,现列举于下层: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48:00 +0800 CST  
1)汇评本,底本为毛本
丕令彰回鄢陵自守,彰拜辞而去。于是曹丕安居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毛夹批:未篡位,先改元,奇绝。○谚云:自肚里改年号,即此便为篡位之兆。】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大小官僚尽皆升赏。谥曹操曰武王,【毛夹批:曹操自比文王,而曹丕偏不谥之曰文,偏隘之曰武。】葬于邺郡高陵,令于禁董治陵事。禁奉命到彼,只见陵屋中白粉壁上,图画关云长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之事。【毛夹批:文字照应之妙。】画云长俨然上坐,庞德愤怒不屈,于禁拜伏于地,哀求乞命之状。【毛夹批:教他看曹操的坟墓,却看了自己的行乐。既看了自己的行乐,又看了关公的喜神。】原来曹丕以于禁兵败被擒,不能死节,既降敌而复归,心鄙其为人,故先令人图画陵屋粉壁,故意使之往见以愧之。【毛夹批:曹丕羞臣下是一幅画,难兄弟是一首诗。看画所以陶情,吟诗所以遣兴。自有诗画以来,未有如于禁、曹植之不堪者也。】当下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毛夹批:死迟了。】后人有诗叹曰: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2)嘉靖本
却说关公将七军淹死大半,降者万余,擒了首将,回到高阜去处,升帐而坐。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狗彘耳,枉污刀斧也!”令人解赴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于禁后来 转在东吴。吴还魏,魏文帝将于禁一事绘于魏武帝庙内,却令禁往拜之。禁见壁上画关公坐于帐上,禁拜伏于地,庞德立而不跪。【禁大惭,因此服毒而死。】


3)黄本
关公见捉了庞德,收军回寨,升帐而坐。喝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乃拜伏于地曰:“愿降。”关公曰:“汝何敢领军来拒我耶?”禁曰:“上命所差,身不由己,望君侯怜之,誓当死报。”关公曰:“吾若杀汝,空污刀斧,令人押送荆州大牢监收,待吾回军,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后来于禁转在东吴,吴送还魏,文帝将于禁此一节事画于武祖家庙,却使于禁往观之。禁见壁上所画关公坐于帐上,于禁拜伏于地。画庞德立而不跪。于禁大惭,服毒而死。此是后话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50:00 +0800 CST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50:00 +0800 CST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51:00 +0800 CST  
楼上分别为,叶逢春本,汤宾尹本和郑少垣本


由各个版本可见

1)毛本将于禁结局放在曹丕即位后交待,其余版本放在水淹七军时交待

2)于禁各个版本均为服毒而死,毛本遵从历史,改成羞愧病死。魏书卷十七于禁本传【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3)嘉靖本与毛本提到关羽说杀于禁如狗彘尔,黄本郑本朱本等均删去
按三国演义关羽归曹时,曾征汝南贼寇,曹操壮之,点兵五万,使于禁、乐进为副将。二人曾一起共事,如狗彘之语似乎当删去合适。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55:00 +0800 CST  
--------------------------------今天到这里,明天继续吧---------------------------------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5-17 23:57:00 +0800 CST  

楼主:白马将军上官迪

字数:8612

发表时间:2016-05-18 06: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4 17:05:18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