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

中国神奇

华佗是个医生,不知道政治的险恶,老老实实给曹操诊断治病,他怎么会能活命。临死还记念《青囊书》不能传世,不知他为什么没培养徒弟,慌里慌张想赠与一个看监狱的,看监狱的老婆很实际:纵然神妙,落得个死于监狱,要他何用。这样,世间所传的“麻肺汤”后人就难窥其神奇了。
诸葛之“木牛流马”,皆不水食,还可昼夜转运。而且他还有专利(扭转牛马舌头),令得盗版(司马懿造的)损兵折将,他还很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呢?
每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都给我们留个神奇和神密,不只中国,还有外国。华佗和诸葛都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们的神奇很实用,当然后世人怀疑,说“麻沸散”根本不存在,只能减少人的痛苦,根本不能动手术;按书中给的造木牛流马的尺寸根本造不出来,还有人干脆说那就是独轮车。因为没有实物证据,难以有说服力,当年典籍里的“天子驾六”现在终于有了证据,这令历史学家们欣喜不已。
吵的沸沸扬扬的野生华南虎事件是得有个活体才成。是中央电视台的《百科探秘》节目吧,说一个考古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头颅有一个钻孔,能证明是施以手术又存活下来的人的,这更神奇,五千年前的人就掌握了开颅术,要知道,华佗距今才一千多年。
神奇不管毁于什么,都是人类的悲哀,可能当时没那么厉害,后世人传的,成了再后世人嗟叹的证据。我们无法见到古代的神奇,古代更无法见到现代的神奇,有人就说皇帝再厉害,也没看过电视用过手机,“麻沸散”和“木牛流马”在今天看来,没一点用处,现代有更高的技术,这些不过是个小儿科,研究历史的是想明白古代是个什么水平,能昭示一些什么。
最让国人不能释怀的是叫一个万户或者万虎的人,我们已不能确切记得他的名字了,这是谁的悲哀?据说还是西方人给中国人提起了,我们都已经忘记了:他可以与几百年后的美国“挑战者”爆炸有的一比。
又想起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技史》来,他提出的李约瑟难题令我们中国人汗颜,从这点上说,神奇只是古代那些先人们的,与我们没有丝毫关系,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创造自己的神奇。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4 21:15:00 +0800 CST  
诸葛神奇

诸葛不在现场,便办成了两件很厉害的事,夺天地造化的东风就不说了,真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一个是在他生前,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追踪来到“八阵图”石阵,要不是诸葛的老丈人恐怕很难出的来,但死可能不会。是诸葛入川所建,还嘱咐丈人:莫要引东吴大将出来。
在邓艾偷袭最艰险的地方摩天岭,诸葛题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而且邓艾还见诸葛建刘禅废的寨子,嗟叹不已。若是有兵在此,邓艾恐怕死无葬身之地。当年诸葛给姜维的遗言里也是有这里的,姜维难道忘了?
诸葛再神奇,也不能改变历史,后世人编书,自生感慨,多生了许多故事,所以贾宝玉说,世间杜撰者正多,偏我杜撰不成,野史杂史便多了,很有点看头,我所看的《三国演义》中袁健先生写的前言就说,古代的演义小说,往往在罗列史料之外,穿插一些野史逸闻,使故事有一些离奇的效果,以吸引人。蔡东蕃先生的历史演义可能就属于这一种,所以比起《三国演义》来说就差上一截。但《三国演义》也逃不了这个,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野史逸闻人们津津乐道,正象毛姆所说,这是通向不朽和伟大的通行证。但我们也不知道了什么是事实和杜撰,反正糊糊看吧,对自己没什么危害。
也真是,诸葛亮聪明了我们也便聪明了,他几乎是个完人,但说实在的,后世对他也颇多微词,而且与后来的大红大紫的关公甚至封圣有点差远了,现在的关公还是当财神一样供着。
他也不会做为那派的开山祖师,他是典型的文人命?死前艰难,死后也不怎么样?除了他的聪明,人们更多谈论的是他的遗憾,这些神奇更增加了他的遗憾,感慨还要感慨下去。那年去成都,没得去武侯祠,倒是去了杜甫草堂,昔日茅屋为秋风所破,今天宏伟起来,可以想象武侯祠堂的雄伟。
当年的周恩来一路去重庆,看了留坝县苗台子镇的张良庙和成都的武侯祠,几多感慨,他们是相同的身份,我想周会想做个留候,不会想做个武候,绍兴师爷的后代要做中国的大师爷,周是有这个心里准备的。
所以我们应该津津乐道张良,而不应该把这位诸葛先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抑或是《演义》的影响。我们为什么要赞扬这样一个人物呢?没有本事一统天下,难道要一直分裂下去吗?
神奇之外,我们先人创造了一个命中注定,藏兵鱼腹浦和智算摩天岭,这两次战争对蜀汉政权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一次元气大伤,一次亡国。如此看来,诸葛的聪明乃是小聪明,你想刘邦屡次战败,一战而拥有天下,诸葛倒老是打胜仗,我们看着解馋,可就是推翻不了曹魏政权,就是不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候尤其掉链子。
所以神奇还不如人家司马懿的稳扎稳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注意,你有什么办法,只有悻悻败而已。
所以我们遗憾的不是诸葛亮,是遗憾的我们的心。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5 07:52:00 +0800 CST  
三国小人

历朝历代的小人很多,不只三国有,除了芸芸众生,就是小人和大人了。许多人说三国的小人首推吕布和华歆,但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华歆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廉洁自奉,在礼金上做记号,事后奉还,官拜相国,家无担石之储。陈寿的结论是:清纯德素。这可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就说《三国演义》说的不对,我们是受了它的蛊惑,但历代相传的“管宁割席”难道也是从《三国演义》来的,那《三国演义》的影响真有点恐怖了。可查了查资料,这个成语来自《世说新语·德行》,这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作,离三国可不太远。我不是考据家,真是有点糊涂了。
吕布也不说了,他是人物中的小人,还有想成为人物的小人,不管他们怎么被掩埋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我们披沙拣金,还能发现一个端倪。
孙坚认为自己是天授明主,便私藏玉玺,怎奈军中有一袁绍老乡,想成为人物的小兵,便报告了盟主袁绍,使指天而誓的孙坚果真死于刀箭之下。没有人不想成为人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机遇,各人有各人的本事,小兵想成为将军,不是那么容易,这可能是个捷径。这一小小告密,影响了很多人,还是利益力量大啊。
鲁肃应该不能算小人,就《三国演义》来说,他不能为他的主子争取最大的利益,可能真憨厚,夹在都绝顶聪明的诸葛和周瑜之间,夹在厚的刘备和不黑不厚的孙权之间,象一个憋脚的小丑,几方应该对他都满意也都不满意,一会帮主子,一会成了刘、诸的棋子,这应该是罗贯中刻意刻画的人物。历史上他可不是这样子的。他雄才大略,是东吴唯一一个知道联蜀抗魏的大臣,而且一生都在执行这个政策,是老罗为了表现别人,委屈了他。
小人不小,大人不大,想邀功的小兵连名字也没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鲁肃其实是个大大的英雄,他深知联蜀抗魏的重要性,在不违反东吴大局的情况下,在两边和稀泥,自己甘愿做个“小人”的角色,是两方头脑过热的领导们都降降温,使两家能永远制衡曹魏,这种忍辱负重的人令人敬佩,等他死后,蜀吴两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网上有篇文章叫《愤青必看:中国现在为什么要忍辱负重!》,其实愤青也好,不愤也罢,不关心就没有办法了。就像那些“星”,过一段时间就做出点动作让人们关心,否则,一遗忘,“星”的生命就结束了。
当年,马寅初发表人口论遭到批判,北大校园里贴满了北大愤青写的批判马先生的大字报。马先生每天都去看大字报,看学生们怎么批驳他,结果令他失望不已。他说,自己身为北大校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一个能从理论上驳倒他的,都是标语口号式的谩骂。他这个校长太失职了。马先生发现,他能做的只有帮学生检查错别字,圈好,让造反学生回教室重抄一遍。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小人。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5 10:18:00 +0800 CST  
三雄出场

三国的人物出场,历来称道,尤其三雄的出场,作者可能真有尊刘贬曹,拥护正统之想:刘备天生就是异命,贵为天子像,而且极尽赞美之情,从长相、人品、别人评价,唯缺点是不好读书,是啊,读书好的都是别人的奴才,都是给别人服务的,难道诸葛亮不是给刘服务的吗?而且肝脑涂地。
曹操就不行了,上去就说他奸诈,是骗他的至亲:父亲和叔父,还在少年时。而且一生都奸诈,但不能不说他是英雄。
不但孙权所领的东吴是个陪衬,连孙自己也是,出场只给简单做了个引子,说他大贵之表,又享高寿。
出场就给人一个介绍,容易使人形成一个定式,影响人的思维,后人批评三国的人物性格缺少变化是比较中肯的,曹操奸诈还能举孝廉,而且秉公执法,可能这也不矛盾。我却是感觉这孝廉怎么能与奸诈一起呢?
但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只是历史改变不了,就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七出,杀的魏兵胆战心惊,但就是灭不了魏国,人家一个偷袭,蜀国就去毬了。
还是写书人的爱憎,为了突出主题,三国开始主要人物刘关张、曹操、吴的开创者孙坚都出场了。我记得没看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时,报纸上说,第一集任盈盈等主要人物就会出场,我怀疑怎样出场,要知道,书中可是很晚才出场的。电视是要因此吸引人的。出场后的刘备等还是要给那些铺垫让路的,让他们充分表现,而后他们才能大浪淘沙,站在历史的前排。
诸葛的出场更是极尽铺垫之能事。正如现在的官员,官职不大,前呼后拥,出场也得有很多铺垫,首先得去自己所辖的界边处去接,有的还得警车开道,你想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小说就是反映的现实,啥人啥打发,重要人物规格也高,小说也要费笔墨,至于能不能得住实情,小说上也会见分晓。
文章能为世人所称道,人物的出场都是着意刻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人总结出三点:1.先声夺人的镇场技巧。2.工笔与写意结合的肖像描写。3.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而另一个人物贾宝玉的出场,曹雪芹又给予了另一种方法,出场前运用他人对他的描述,侧面表现出宝玉的叛逆和特别。
出场会给人一种定格,尤其是以往的脸谱化,不过后来人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一些性格复杂的形象,金庸的作品往往如此,大奸大恶之徒往往还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象聊斋志异唱的那样: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文学毕竟是虚幻,现实中我们也往往误入彀中,昨天晚上在街上闲逛,还听到一首经典老歌:我要奉劝那情窦初开的女孩/如果你要挑男朋友不要只看他外表帅不帅/你要留意他是不是很坦白很实在……这样的人生会过的很幸福很愉快。还有那句歌曲很实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现实很无奈,所以我们感觉既过的不幸福也不愉快,更不用说浪漫了。所以许多问题就出来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能让世间)最好,只能希望更好。哪怕好一点点,我们都要努力。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5 16:40:00 +0800 CST  
三雄亡国

三雄的建国到亡国,都是那样短暂,如历史的三颗流星,在向人们诉说着无奈,先人都曾经大略大才,儿孙却守成不住,不过现在来看,他们的能力是被渲染了,否则为什么不能成功一统而且坐稳天下,不管刘邦的竖子或是流氓,还是朱元璋的游方和尚,他们的能力可不是三国群雄能比的,说生不逢其时,那是借口,大多成大才的人不是一开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
后世一个叫李宗吾的看到三国,发明了《厚黑学》,说曹操黑而不厚,刘备厚而不黑,孙权又黑又厚(不黑不厚),所以三人你奈不了我何,我也拿你没有办法,只有天下三分,唯有他们争夺的江山—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那小子,又厚又黑,所向披靡,有了江山。他们三人各学了一招,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也九五至尊,所以曹孟德也只有叹道: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说是不叫别人称帝称王,他哪能挡得住。后人的理解还道他霸气,还道没有他将诸侯混战,其实他是无奈的叹息。这是他在建安十五年建铜雀台说的话,而在建安十三年,他兵败赤壁,知道自己难再短时间内统一天下,而在《演义》中更增加了他听“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的话时,投笔于地。
赤壁之战是不是大战,已经不重要,他们不会从坟墓里出来与我们争辩,一年多后的曹操有建铜雀台这样的心情,就知道是什么了。
曹氏江山的亡国,被别人依样画了葫芦,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历史不会巧合,但历史太让人回味了:蜀汉的亡国也是同样,几百年前,他们的先祖刘邦抄了秦的后路,现在又被别人抄了。
不过我们看到,抄了后路的邓艾只是别人的工具而已,他比刘邦可差个十万八千里,阿邦知道自己目前大不了,只是取了一个巧,而邓艾一旦得势就不知天高地厚。司马家和曹操走的同一条路:等天子彻底没了利用价值,那就是依样画葫芦之时。
曹家的被依样画葫芦已经从启用宛城闲居的司马懿开始无可挽回,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真的如开水煮青蛙那个故事一样。而刘禅的失败就有点让人遗憾,他真的像秦二世以及赵高、子婴一样,太没本事?抄后路的人兵力能有多强,而致兵不血刃灭了国。这个千古的疑问没人回答,只能说这就是历史。
似乎东吴从来没主动进攻过,主动进功了一下蜀汉(夺荆州),还惹来了蜀汉更强的进攻,蜀吴两家的战略有误,本来应该联合的倒打了起来。孙皓嘴上却不服输∶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所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有那么多国,灭了就灭了,后世不过是个笑谈,充其量落个感慨,但亡国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灭顶之灾,也不尽然,许多能博个封候,不失自在逍遥一辈子。蜀吴的亡国就如此,但鲁肃分析的对,想再九五至尊是不可能了。新的统治阶级安抚原来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安抚全体老百姓,于是历史就又走下去,一批人翻捡前朝,就成了中国有名的二十五断代史。
亡国往往伴随着忠臣和奸臣,所谓忠者,诤言犯上,这可不好玩,这与良臣不同,良臣可是君臣同心同乐。奸臣是个坏蛋,能成为臣者,还要有点本事,所以好人不是对手,最不幸的还是糊里糊涂死的,历史演了多少年,这些人轮番上演,也没有一个头。后世人几多感慨,几多无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是在纸上。曾经的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物,还笑谈不能。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5 17:49:00 +0800 CST  
三雄遗言

曹操将死,遗言有三:一、仅托家事,遍评四子,言简意赅。二、安排诸妾。三、设疑冢七十二。
刘备就比较麻烦了,而且暗藏玄机。对马谡的评价是警告诸葛亮,不要自以为是,自己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单评价马谡,假惺惺的要诸葛亮为成都之主,那就更是赤裸裸的威胁了,所以诸葛叩头流血,总之一句话,不放心。
孙权很简单,简单到书中没有记载,只是说嘱以后事,是什么,没有说。后世人也没人去猜,上下五千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有没遗言相当于他的家事。
连鲁迅先生都很佩服曹操,唯有他遗言姬妾怎样,不过这也正是他聪明之处,也是无奈之处,死后的事,谁也管不了,那是生者的事,生者听了听,不听你也没办法。不过人都犯贱,象陶渊明一样“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不会的,都要道道的,不放心的事太多,曹操临死,才知道离一统天下还很远,只能顾眼前的,除了儿子就是姬妾和自己的尸体了,安排的很周到,很耐人寻味,没人会料到他会有如此遗言。
刘备奸雄,只想着自己的江山,唯有希望能保自己的儿子登基,管他自己死后被挖了坟,但他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有哲理,也拔高了这个人。
孙权年轻时,自己有本事,也很有几个替他卖命的,但临死环顾四周,很令他心寒,他不会不知诸葛恪,连恪的老爸诸葛谨也对恪不放心,所以连遗言也没有,昭示了后继无人。所以说,三雄都从自己实际出发,为他们的人生画了一个句号,也翻去了他们纵横天下的一页,翻开了别人风云。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是没有办法的。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江山永固,那都是拿来骗自己的。
要说诸葛亮不属于三雄,但他的遗言很有意思,这位三国的重要人物,遗言比刘备还麻烦,嘱姜维,咐杨仪,上表后主,托李福大事,而且更绝,临死还不忘了杀掉身后的障碍,很艺术的把魏延砍了头,民间更流传他死治司马懿。唯恐自己不能什么都当了家,嘱前咐后,俨然是个皇帝,连后后一任的人选都给安排了,他也太高估自己了。这不是刘备托孤的时候,那时才是诸葛亮的时代的开始。
人家是帝王和托孤大臣,我们还是回到现实:对前任酒杯一端,回来就自己有自己一套了,单位是公家的,但决策是自己的,当然换将许多尚不敢,慢慢就会体会到了,明升暗降,还有退下来的,有人说,失落,失落什么,曾经当官的人也看淡了,你普通人连曾经辉煌过也没有,管他溜须的人不理也罢。所以遗言其实是扯淡,所谓当下的人、当下的事,是最重要的,于是死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了,为后世人腾路。
不放心只是自己以为,很少看青春电视剧,央视2012年春节的时候有个叫《新上门女婿》的电视剧,患癌症的主人公的母亲想把一切都安排好再去治病,只能应了网上一句名言:神马都是浮云?虽然电视剧的最后艺术的设计她的心愿完了,而自己的命却走到了尽头……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5 22:35:00 +0800 CST  
三雄登基

曹操不愿做皇帝,后来的司马懿学他,可能并非不愿,是条件不够,后来的赵匡胤陈桥兵变,何至是不愿。曹操为他的儿子铺平了道路,曹丕就急不可待的做了皇帝,还假惺惺的让个几回。
刘备肯定急着当皇帝,奈何那个傀儡皇帝仍在,自己老标榜是皇叔,那时的资本这时倒成了累赘,曹丕的称帝无疑给了他一个机会,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想当,忧虑成疾,是怕自己没借口当皇帝,好歹诸葛聪明,刘备沾沾自喜:陷孤于不义,皆卿等。还没有做皇帝呢?就自称孤了。
孙权的即位,《三国演义》上好象不显,据资料说,他是在曹丕死后才称帝的,因为当年刘备攻吴,孙权降魏,封吴王,好歹曹丕死了,他也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曹丕死,刘备兵败,这是最好的时机。
孙权急于称帝,是有证明的,他给曹操写信:伏望早正大统。不是说的曹,而是自己,奈何自己惹出了麻烦(夺荆州,杀关羽),盼望曹去救: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还给了曹操一个想头:臣即率郡下纳土归降。那是什么归降,他是想渔翁得利。他也知曹操没那么憨,曹也真无那么笨: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此时的曹操已是顾命不瑕,太聪明,脑袋就要出问题(后代有个叫牛群的说,一激动就缺心眼,抄喷呢?)。
没人不愿成为王者,只是你有没有斤两,曹操说的很明白:要不是我,不知有几人称王。想称王的人给别人做了垫脚石,朱升的“缓称王”才是称王的。三雄摸爬滚打,都很实际,这种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你去济源的猴山,那里的训猴人可以给你一番很精彩的讲解,人人都说,猴子是自然界除人外的最精者,而训猴人说的猴子其实是人的翻版,而且他们的所作所为还真像人?
登基应该是个很惬意的事情,可我们见到太多的无奈和太多的故事,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登基的历史,为了那个唯一的位置,打打杀杀,所以走进北京的故宫,无论谁都会发出感慨:乖乖,还是人家皇家气派。
以拥有传国玉玺为标志的皇帝成为尊崇的正统,不过人家蜀汉和孙吴好像并不买账,还悠然做人家的皇帝。可是我们也看到,当不当皇帝,那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你该是多少地盘还是多少,谁说了算,还是谁说了算。所以,好像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搬出皇帝的尊号来呢?
就想起了那位叫袁世凯的人来了,被人称作皇帝就那么美吗?中国是你说了算,女人随便玩,可就是想当皇帝,只能说,我们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骨子里贱。
外国有个称谓叫影子内阁的,这很奇怪,等有一天上台了能马上接班,也算是人家的特色。
苏联所谓的民主进程被“梅普配”所打破,那是一个传统的“强人政治”的国家。不过,我们知道,西方的民主只是一个幌子,民选的总统不过是个代言人,而真正的决策者是那些大财团,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6 22:26:00 +0800 CST  
诸葛兄弟

诸葛亮很风光,他的一胞哥哥诸葛瑾可就差远了,他好象做什么事没有成功过:刚出场时他被周瑜派去劝说他的弟弟,又不会说话,先说伯夷、叔齐,冰雪聪明的诸葛亮怎能不知,一下可给他的口封住了。后来刘备取了西川,孙权的另一个重要谋士张昭又给孙权出了一个臭主意:虚监诸葛瑾老小,最后还是摔了一个灰布袋。孙权所依赖的两个人都给他瞎参谋,也够孙权伤心的了。
再后关公在荆州坐大,诸葛瑾自告奋勇给孙权的儿子说媒与关家联姻,又被告诫: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虽然两次是别人的工具,一次自愿,但他整体来说是个好人,在刘备大举复仇,东吴岌岌可危之际,再次游说蜀汉,分析的是不错,但没切入正题:当下,蜀吴联合,才是生存的保证。张昭不能算小人,孙权倒真是领导,知道自己的部下,分析的透里透彻,使张羞愧。
这都是他做为文人的一面,带兵打仗呢?也不行,在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说,诸葛瑾率败兵逃走,也没见他怎样打仗,反正是败了,好歹依陆逊之言全身而退。此时他的弟弟正把劲敌司马懿困在上方谷,要不是天不灭司马,司马家父子三人恐怕就要被烧成灰了。物极必反,事业最鼎盛的时候也是诸葛自身该灭的时候,禳星未成,撒手尘寰。诸葛瑾虽然病亡,但他叹儿子非保家之主也,果真应验,合家老幼被斩于市。亮子诸葛瞻虽然聪敏好学,也只能给快灭的蜀汉做个铺垫,不过多死一个忠臣而已,如果再加瞻的儿子和满门,就更多了。
诸葛瑾做了,成不成功有很多原因,自己尽心了,问之无愧,比之陈宫强多了。现在看来,他做的事不是百分之百不可能,最少也是机会很小,人的能力有大小,他老弟的伐魏何不是知之不可而为之呢?
诸葛瑾是普通人的代表,干事兢兢业业,人很实在,虽然没惊天伟业。说诸葛亮是五百年而有王者兴的人有点高看他了,但他的确是个人物。所谓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不都是兴云吐雾,上屋看房顶,下来石碑压的也是龙子,但谨子恪聪明外露,如当年的陶朱公范蠡的长子救二子的故事,就不好了,弄巧反成拙。如此看来,还是如瑾普通人好啊。不过普通人也不好,不能生前叱咤风云,死后留名百世,还是如亮是人物好啊。
他们还有个兄弟叫诸葛均,是在蜀汉建立后的216年才入仕的,诸葛亮想他发挥才干的时候到了,而他畅想的“功成之后退隐的理想”越来越渺茫,也许觉得兄弟治世时还勉强可以做个小官,还是得帮兄弟一把。
说起兄弟,自然想起了周家三兄弟和宋氏三姐妹,他们都在自己认为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他们生荣死哀,至于后人的议论,只是后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一厢情愿的认为罢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7 07:49:00 +0800 CST  
将将

孔明将将,取了桂阳、武陵、长沙。孙权将将,甘宁一百骑不折一骑。
这就是艺术,领导人的艺术,据说,当年的韩信对刘邦将将很是佩服,说刘只能带万把人的军队,而他却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刘邦善于将将,把将领的团团转,不怕你兵不听话。革命时期,那些先烈在主义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真把人心事给摸透了。
刘邦的将将也不是天生的,张良为什么跟着他,一句话道破天机:殆天受也。他能听得去话,而且一点就明,他能站在高度上听谋士们的话,又善于运做,所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成功的例子当然是不善于将将了,不只是将,还有那些大臣,最奇特的中国特有现象:那些皇帝的继承者们被不阴不阳的宦官哄的团团转,这些深居简出的皇帝们不知道知政失者在于野,不知道谁在领导谁。被宦官们将来将去。
当年的毛泽东运筹帷幄,领着他的几大元帅,几大元帅又领着他们的虎将,把个蒋介石赶出了中国大陆。现在的领导却不需要,和平时期,一个小单位吗?说用些谗媚小人有点过,那是风言风语的人在说的,一般情况下,人都那么点本事,事就那么点事,叫你干也能干了,离了你别人也能干了,当年少了毛泽东地球还照样转吗?又不要单位去争天下第一?一般的领领也就可以了,只要不给上级惹麻烦,保持一方稳定,就是好领导。所以现在人的怨言也就多了:怨自己是“千里马”,领导不是“伯乐”。
“千里马”也好,“伯乐”也罢,大家都要往前冲,想起来我写的微博:安徒生说:只要你是一个天鹅蛋的种子,你就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所以,世界上穷苦“鞋匠”的儿子有千千万,但只有一个安徒生。想起来,这就是贝多芬为什么那么牛的原因:您之所以成为一个亲王,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我们也希望自己是天鹅蛋的种子,我们也希望是贝多芬,不过人家金庸说的好:正如一个钢琴家每天练琴二十小时,如果天分不够,永远做不了萧邦。
说这有点宿命论的意味在,有人说,这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要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的,金庸说的钢琴家,如果每天不练琴,有天分,他也成不了肖邦。不努力工作怎么可能有灵犀呢?所以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只能说,在同样的努力下,甚至有天分的人比别人少一分的努力,人家也可能成为大家,而你却不行。这就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的儿子是不是能成为爱迪生、肖邦,那在造化。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7 11:45:00 +0800 CST  
煮酒论英雄

青梅时节,小酒一杯,是很广为流传的。曹操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很是惬意,于是纵论天下英雄,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曹操一番论述,真乃高论,论当世称王称霸之人,皇帝此时已被放在了一边,那些拥兵自重的诸候乱世才是最好的潜在帝王,就像满清王朝的后期,首先袁世凯被选中了,后来在我们洛阳的吴佩孚也曾经一段时间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人物。
这些人物中有些是希望成功的,有些便如过如云烟,如跳梁小丑一般,不过是给别人做个垫脚石。曹操遍观天下,不愧自己是英雄,对所有英雄看的透彻,雄视天下,认为无人出其左右,好歹还有自知之明,总得有人做陪,世无英雄,遂用竖子做陪,面前就有,对方高兴,自己心里也舒坦,喝酒吗,就是相互吹捧,称兄道弟,近的穿一条裤子,对面“厚”的刘玄德很是佩服“黑”的这位老兄,自己难学的来,但也当真自命不凡起来,一个黑,一个厚,两人平分秋色,别人又其乃他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象曹操既有智慧,又很聪明,这种人不多,是啊,英雄不敢多,否则就有老百姓受苦的。小聪明,小智慧可以,人不是天生的吗?耍耍小聪明,玩玩小心眼,给生活增添些乐趣,没人不允许别人。于是聪明人也便多了。
龙在人世间之为英雄,在神话传说中却是个地位不高、有点窝囊,受人欺负的对象。马克思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与水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经常的水患使古代人团结起来,在儒家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统一到九五至尊的帝王身边来,龙是司水的,旧时代的水对当时不发达的人类来说可是既爱又憎,这正如古代对于雷,这种经常的自然现象与山崩和海啸不一样,所有人都能见得到,而且会很恐怖,所以希腊神话中天地的主宰宙斯的武器就是雷,不管你何种法力的神或巨怪都不是雷的对手。但中国的神话却很奇怪,龙和雷神都是一个小角色,而且西方人奇怪中国的信仰很多,也没一个主宰的神,所以就没有产生政教合一。
要说聪明的曹操不会那么笨,其实他是太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了,研究当下的英雄,还没功夫研究这小子,否则掉筷子他会没怀疑,没一点根基,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连妻儿都不能保,其实是在嘲笑他,就象现在人赞扬别人:人材,你太有才了。尤其在喝酒的时候,你觉得他是真心的吗?后世人看书,还道曹操既聪明又太笨。说到底,曹操是有点得意忘形了,给自己和后辈留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我老想,得意可以,但忘形就不好了,这个成语来源的阮籍的好友嵇康就有点不好,忘形了,脑袋就掉了,也就青史留名了。阮籍也让“英雄”们不舒服,他慨叹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唯有他是英雄,他也成了名。“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就有想所想而为,钟会和嵇康深谙禅机,禅机说说玩玩可以,但要杀脑袋可不妙,嵇康还悲叹《广陵散》而绝,现实人是不管他的。要不是阮籍和司马氏有点说是,脑袋可能也要搬家。是龙也不中?
我们普通人喝酒,少了英雄,但也是很热闹的,不过喝酒往往是有目的的,我的领导的口头禅:没事,街上那么多人都不叫,为何偏叫你?这酒不好喝,最少背过来就骂你?
于是喝酒比曹操和刘玄德有玄机多了,而且也亲热多了,杜康这毬老头,真把人的心理摸透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7 14:32:00 +0800 CST  
水火

自古水火无情,如果用的好,那是对别人的无情。三国总得来说,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乱就是砍砍杀杀,在那冷兵器的时代,除了人的能量,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就是必须的了,一对一的抱着摔跤,那是莽汉的行为,所以刘邦说的好:吾宁斗智不斗力。说的项羽没有一点脾气。
“天时地利人和”,自然还占了两个呢?有时甚至是战争成败的关键。所以《三国》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许多人从语法的角度说这个词有毛病,但它太有名了,人们也便承认了它。
于是人说,人算不如天算,更有也算唯心论的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冥冥之中,人们确实感到自然界的威力,在大的危险来袭的时候,真的束手无策。
三国最著名的自然首属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赤壁之战,那么多人马摆开战场,那么多人物用心思,各种力量竞相登场,最后一把火定输赢。而那曹操的几十万雄兵,在大火面前有什么办法,不过要是现在的铁船就好了。其余用火的战例不计其数:诸葛初出茅庐第一兵,就是火烧博望,再后火烧新野。官渡之战,曹操也是靠烧粮草取胜的,后来陆逊营烧七百里,诸葛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连诸葛自己也叹曰: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用水战也是很多:下邳城曹操水困吕布,冀州城曹操决漳河水,新野战后,关羽掘白河水,后关公水淹七军。
今人有蒋介石扒开黄河水,克拉玛依大火,洛阳东都商厦大火,还有2008年的深圳歌舞厅大火,淹的河南人谈河变色,烧的中国人……
战争是残酷的,他是矛盾解决的最高形式,战场上尽用其诡、其计,最能张扬能力,利用水火,更显其驾驭天时地利人和的能力,人类的和平发展更离不开水火,最早从水边诞生了人类文明,火是人类从蒙昧中走出来的重要标志,要不是会有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英雄普洛米修斯千古流传。人们更知道,水火是一把双刃剑,水灾如果说还有一些天灾的话,那火灾却应该说是人祸,血淋淋的事实无法深入人们的心,许多人说,再说世界那么大,总有漏网之鱼。
据说现在的消防管理很有意思,我就不给你发合格证,通过潜规则我允许你开工建设,出了事情反正老是限期整改,也可以洗掉很多责任。
于是国人创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玩。火能至于玩,就太可怕了,玩什么不好,偏玩火。就不可原谅了。玩火者必自焚,这是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真理,不知谁在玩谁。有些可能也不是真心在玩,就有点值得同情了,但没有应有的重视,火这种玩意还是要玩人的。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7 16:17:00 +0800 CST  
立嗣

曹操封魏王,这与一般的大臣就不一样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要立世子,这是潜在的统治者,贾诩献计没事,杨修献计就离死不远了,主要是你跟对了人没有。
孙权立太子,死了一个,废了一个,最后一个当了皇帝,还是傀儡。
刘备聪明一世,立了个扶不起的阿斗,只不知他的另两个孩子永和理怎么样?
候门深似海,这还仅仅是候门,皇帝的家中更是海的最深处,领导只有一个,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太子在当皇帝之前,也可能不是他的,那些没有立为太子,或者又废了的,就热闹纷繁了,这是高级的斗智慧,与老百姓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掌不同,你看曹植与丕的斗法,次次堪称经典。
财产可以分,但天下只能一个人坐。太子还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三国时间短,没有那么复杂,自从禹子启家天下后,天下如再换姓,多数情况下血流成河,百姓遭殃。要不是启吸取了尧和舜的教训,广有家产和土地,他的父亲也会如得来的帝位一样禅让给别人,这个事情历史上没人明说,那应该就是那么一回事,马克思说的好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启有了如此的经济基础,王还不是他的。所以尧禅给舜,舜让给禹,大伙称赞,大禹呢?只剩下治水了。是他坏了规矩吗?
《圣经》云: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诛弟,为什么诛弟?好像中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三国史料为证:曹丕继魏王、丞相、冀州牧,彰罢兵权(虽然鲁莽,但比较聪明),熊(人如其名)惧罪缢死,植太聪明,且志不在王。于是曹操死时的嘱咐便烟消云散了,死后的事情,他真管不了。
该隐也不是要当皇帝,只是他不受上帝的青睐,此时的曹丕只是潜在的帝王,你看看这事情闹得。
秦始皇想传万世,二世而灭,因为死了一个,傀儡了一个。皇帝想多子,广选后宫,也会生个憨子,孩子多了更会有热闹看,清朝的皇帝就有点精明了,传位遗诏藏起来,省的斗来斗去,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民间流传的传于四子和传十四子就难以成立了。不过后来的选来选取选不到人,那么小的孩子扶到宝座上,其数已尽,谁有什么办法?
吕不韦聪明到这也可当做生意来做,他居然做成了,真是有眼光。唐的李世民也是无希望成皇帝的,居然也成了,还成了明君,他可是通过杀兄逼父走上帝王宝座的。宋的烛影斧声就不太清楚了,太子不好当啊!别人争来争去,也有白捡的,上了船,想下来都难。如此说,生于帝王家还不胜平民百姓。不过这是,生在平民,货于帝王,生在帝王,想在民间。
立嗣,想起了现在的官二代,我们不能像帝王一样继承天下,但可继承别的,不是很早有接班之说吗?而且吃香的喝辣的,让普通老百姓羡慕不已,但嘴上却骂他们,就像我们非议(注意,是,非议,因为我们好像与古代人没有什么仇)古人一样?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7 20:27:00 +0800 CST  
经典选入课本

三国故事脍炙人口,选入课本的不少,当然不一定选自《演义》:《隆中对》、《出师表》、《草船借箭》、《群英会》。
隆中对有没有对,后世人很怀疑,诸葛深思做个国父,不用三请,巴不得马上就去,但还得装装样子,后世文人为了拔高自己的群体,于是有了三请,有了预知天下三分的“对”,“喷”的绘声绘色,越加工越精彩,那是在文学上,现实可没那么惬意,可能汉末的兵灾还没到那里,如果到,任你是学富五车还是经纶天下,一样杀头。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对的,不求闻达于诸候却不对,那是诸葛亮在瞎说。所以周大荒先生的《反三国志演义》就说刘备派个人去请诸葛亮一请就到,也没有那么多故事让我们津津乐道。
《出师表》写的好,文情并茂,不再会选入课本,这不会是后世人杜撰的,没有人怀疑?但后世人评价,诸葛真端起了国父的架子,对什么都指指画画,尤其不应该是他插手的宫中之事。三顾就能任驱驰,诸葛也太贱了,乃是诸葛认为这样更能实现他的抱负,至于后来的变化,那就事在人为了。
赤壁之战,后人多认为是一小战,最少不象书中说的那么大,演义中极尽渲染之能事,是书中最精彩之笔,也是三国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从最开始的舌战群儒到群英会蒋干中计再到草船借箭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再到诸葛亮借东风再到华容释曹,一件件一状状,赤壁大战终于演完,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故事也便深入人心,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可惜,这是小说,那些聪明人被罗贯中老先生牵着鼻子走,我们也跟着瞎起哄。
课本中所选的都是上乘之作,不管当时我们学的其他的是否明显打上什么烙印,我觉得大部分还是优秀的、有代表性的,现在孩子们的书我不敢恭维,光是插图我就不喜欢,文章文字也不大好,看来真是有点落伍了。我不知现在鲁迅先生的著作是否还保留很多,当时课本学的最多的作者是先生,我们那时每一册都有,有的还不只一篇。
给武侠小说一个地位,我不反对,包括给那些先生认为的资本主义乏走狗们,教育人的思潮应该是多元的,社会应该多一些容忍,无理由不允许别人,不要希望塑造别人,包括我们的后辈学生。
所以有网友说:看看历史,看看现在,我唯一感觉的是现代的人太聪明,几千年前老祖宗们想的没有做出来的事情他们竟然都知道……人才!以后的人更聪明,现在我们想的没做出来的事情照样他们都知道……是不是现在随便乱说的人该收敛一点,为了让后代的人不至于彻头彻尾的笑话?!
任何人处于一个历史处境的所作所为都是无法选择的,任何历史都是无法假设的,只要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就怕有些不懂历史或者半懂不懂的,就觉得什么都知道,于是,任何历史在他们手中都可以改写……于是,没有历史。
他说的是我抄喷学。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8 16:04:00 +0800 CST  
三国影响

三国忠义对人的影响是妇幼皆知的,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经常用的三国典故、成语、传说和歇后语上。
马跃檀溪、三顾茅庐、一身是胆、胆大如斗、势如破竹等成语,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一本名叫《成语里面有科学》的书中,对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成语逐一剖析,还满有科学道理呢?不太懂科学的人见到某种现象总结出来,背后却隐藏着大科学,这真是相得益彰。
马跃檀溪,古人以为神奇,连苏东坡也有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科学说,那是可能的,潜能被激发出来,狗急还要跳墙,何况是训练有素的战马,在科学上是有理论根据的。“势如破竹”,许多人是见到这种现象,就象书中所说,“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却不知为什么,科学会给你解答,也很简单,这在竹子这种植物特有的结构和生长特点。
三国的传说,我听我的爷爷小时告诉我:刘关张桃园结义,争谁是大哥,一致说比赛爬树,张飞哧流一下窜到了树梢,关羽上到树中间抱住树干,心说,反正我不当老大,我也不垫底。谁知刘备抱住树根,说,你们说,是先有树根了还是先有树梢。于是他做了大哥,张飞很不服气,而且每次喝酒时,他老坐在主位、正位上,张飞就和关羽商量在那里掘个坑,谁知刘备坐在那里,谈笑风生,稳坐钓鱼台,没一点事,把个二人眼都看直了,散席后一看,有三条龙在下面托着,关羽说,我坐上去看看,谁知一坐上去,扑通沉了下去,不过没完全沉下去,揭开一看,只有两条龙,张飞不服气,自己一坐,只剩一条龙了,这回真佩服老大了:真龙天子呢?
当年关羽杀蔡阳,因个子小,蔡个子大,不能给他有效打击,就道,蔡阳,蔡阳,我不杀假蔡阳,我要杀真蔡阳。蔡阳说,有什么真假蔡阳。关羽指指蔡的身后说,那不是真蔡阳,人之习惯,蔡阳回头看,可能个大,不太灵活,赤兔马快,关羽立在马上,一下可给蔡的头砍了。
诸葛死后,司马懿得了他的兵书,暗思这回好好学学,怕诸葛暗算,就从后面看,不知怎的,书比较难翻,就用手湿着唾沫一张一张翻,最后一页写的是:死治司马懿。司马便大叫一声,死去,原来书上涂有毒药。
气死周瑜的诸葛还要去吊孝,东吴人便在烧纸的器皿下面埋上火药等物,要诸葛的好看,谁知诸葛不憨,对着器皿猛哭,直把火药哭湿。
看一个笑话说,当年三顾草庐,孔明打哑谜,用手指天,刘备不能回答,张飞自告奋勇,用手指地,孔明见有人能回答,就又伸出一个指头,张飞就伸出三指,孔明伸出三指,张飞又伸出九指,孔明在胸口画了一个圆圈,张飞指了指袖口,于是孔明豁然而起,答应出山了。刘备很感奇怪,一次问孔明,孔明说,你老弟了不起,能知天下大势:我说上知天文,他对下知地理,我说一统天下,他对不,要三分天下,我说三家总要统一,他就说,最后也要九九归一,我说这要胸有良谋,他对还要袖里乾坤,刘备就暗道,高人。又一次问张飞是怎样对出的,张飞道,这还不简单,他用手指天,说天上下雪了,我用手指地,说地下路很滑,他伸出一指,问你们是一顾草庐,我就说,不是,是三顾了,他伸出三指说辛苦了,我叫人烙三张饼充充饥,我说不行,伸出九指,说最少得九张饼,他往胸中一划,说我的饼大,我就往袖里一指,说,吃不完了带走。刘备明白了,敢情是这样。
在当年,茅盾先生认为歇后语总起来不过是些俏皮话,虽然有些很有文学性,三国的歇后语很多:象张飞认针—大眼瞪小眼就说的很调皮,把人的特点给抓住了,刘备摔阿斗—假慈悲活化了刘备这个形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为一心为国的典型,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那在人家文章写的好,曹操下江南—来的凶,败的惨那在警告世人。
小说和故事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加工和传承,我们可能还要继续加工和传承下去,以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异彩。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9 19:48:00 +0800 CST  
曹髦之死

三国之中,功高震主,而且被逼下皇帝位置的不少,都是“欣欣然”接受现实,做个吃喝不愁的人物。独有曹髦螳臂当车,驱车率三百余人镇压叛逆者,落得个还没有出宫廷就被刺死的下场。
他还是有点骨气的,宁愿站着死,不愿苟且生。我突然想起康熙擒鳌拜来,有人说了句公道话,鳌拜是权臣,而不是想篡权的,所以那么简单的就擒了他,康熙是有准备的,而这反之,司马昭是有准备的。所以,成不成,好像不是一句话能说的清楚的。
而且很奇怪,替罪羊成济成卒兄弟被杀了三族,看来,弑君不要身先士卒的好,不能下第一刀子,主子总得给天下有个交代。而那个直接指挥者贾充成了晋朝的开国大臣,他的女儿还嫁给了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呢?
腰斩《水浒》的金圣叹笑话许诸赤膊上阵,不能怪别人,要怪怪自己,曹髦和成家兄弟,当时没考虑后果,死时不但别人连自己也会觉得可惜。是轻于鸿毛吗?据说金的名字也是笑话别人得来的,他看到祭祀孔老夫子的场面即兴作打油诗一首:天晚祭祀了,两廊闹吵吵,猪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坐上孔夫子,喟然叹息曰:在陈我也曾绝粮,没见过这帮莩!于是自己的名字便出来了,金,孔子的金身,圣叹,圣人见了也要叹息。
除了定论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就是定论的还有人怀疑,白白而死,一点影响都没有,石子掉到水里还起个浪花,这连浪花也不起,叹息的同时也会嘲笑。学学阿斗,也会“青史留名”。
曹髦本身应该不会当皇帝的,他做个高贵乡公,也会富贵一生,奈何他的本家曹芳不争气,要被人换掉,他就被推到了前排,司马家学曹家,老玩别人,自己可站到前排了,就是气死别人,自己在后面运做。曹髦当个王,他不会想和司马一拼,当个皇帝,角色就变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曹操有那么多的后代封候,不也看着江山白白的被别人控制。髦是再三辞让,但不当皇帝也不中,他尚知曹芳的下场。当年燕王曹宇不保曹芳,被谕无诏不许入朝,弄个笨蛋曹爽摄政,还有一群“傻才”围在其左右,曹家的江山焉何不葬送。
又是“草”又是“毛”的,怎能当皇帝,不过他的先祖曹操,也是又“草”又“草”的,可人家还是成了,应了鲁迅说的《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咱还是不拿名字说事。
翻开《新华字典》后面附的帝王名字,有些是很可笑的,俨然都是一国之主,后世给的谥号就不同了,极尽褒扬之能事,最少是后一个皇帝及臣子给前面的评价。但名字也是皇家贵族起的,看来名字真的不过是个代号,当年的刘邦后世人说刚开始就没有名字,因为叫刘季吗?伯仲叔季是古代对兄弟的排名,刘邦当上皇帝还欣欣然然的对老爸说:孰与仲多?老二会做生意,可他刘邦做得是天下的生意。
所以你叫皇帝你也当不了皇帝,你叫寄奴也会当皇帝。汉武帝七岁前的名字还叫刘彘呢?彘者,猪也。故此,为孩子起个好名,不过是大人的一厢情愿?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0 08:14:00 +0800 CST  
厉害马忠

马忠,一个小将,许多人印象不会很深。潘璋的部下,潘璋在东吴并不是多么厉害的角色,马忠更不用说了,但他干了两件事,厉害!一件是捉住关羽,不管你前面多少人运筹帷幄,冲打拼杀,但最后的结果是被马忠活捉了,结果是个标志,你看,包括现在,美国悬赏萨达姆、拉登的价格一再高涨,于是人家美国就是牛,终于置他们于死地。所以马忠被赠与赤兔马做奖赏。这是对战将最好的奖赏,吕布和关羽没少在这匹马上得好处。
不过,仔细推敲,吕布198年被杀到关羽220年被害,期间经过了22年,而马的年龄大约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如果再追根问底,丁原死于189年,这正是赤兔马开始在书上出现的时候,就说这时它1岁,到被赠与马忠也31岁了。
刘备伐东吴,潘璋被黄忠屡败,马忠引一军,一箭射中黄忠肩窝,回去后气绝而死。蜀汉的“五虎上将”被小小的马忠折了两员,厉害。但马忠和他的主子潘璋命运也好不到那里去,关羽的儿子兴杀了潘璋,夺了青龙偃月刀,马忠被翻烧饼似的叛来叛去、觉得那里有利就往那里去的糜芳为了邀功所杀,身手异处,如关公一般。
厉害不厉害别人说了算,所以,孔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老先生把统治者比喻成“小人”,不过这个“小人”不是我们说的“小人物”。我写过一篇叫《从找帽子说起的小》的中长篇小说,“小”这里应该是个修饰词,它后面应该还有一个名词,一般来说,“人物”是个统称,用到这里最合适,但我拒绝用它,只有让大家去想吧。
虎落平阳被犬欺,叱咤风云的关云长也会败走麦城,那都怨他自己,马忠一小将,不会想到会立这么一个大功,一般的普通将卒,都是跟着主子卖命,自己的主子跟着更大的主子,但被安排在了这里,就有决定权,当年的关羽还华容释曹呢?这也决定关的命运,为马忠的厉害做个注释。如果放了关羽一马,那马忠就更厉害了。
不要轻视小事和小人物,有时是成事坏事的关键,据说早些年有个探索北极的探险家,因为没有一根针样的东西捅开可以取暖的炉子的气门而被活活冻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是从小事扎扎实实做起的,“大风大浪都见过,却在阴沟里翻船”那是自夸的,连关羽也说,吾乃解良一武夫。有多大的大风大浪?三国群英荟萃,其实都笨的可怜,不但统一天下不行,连守土都守不住,被后世人传的神乎其神,还道天下舍三国还有谁?
想起了电视和电影中,这些人应该是群众演员,2012年春节晚会的《荆轲刺秦王》中秦王也只是一个群众演员,只有三句台词,想想这些,不管你是人物还是不是人物,厉害还是非厉害,什么都能给你撕个稀烂。
于是很敬佩梁晓声的父亲,认认真真的扮演群众演员,梁写了一篇散文《父亲的演员生涯》来赞扬父亲,读来亲切,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小人物。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0 10:15:00 +0800 CST  
三分虚 七分实

明代的大学者章学诚说《演义》七实三虚,历来为人们所引用,我却不大赞同,如果单从大的脉络来说,还能说的过去,谁也不敢篡改三国的历史,一些大的事件,象董卓弄权、李郭交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征南蛮等都是历史事实,但许多细节都与历史大相径庭了,最明显的是后世人依《出师表》(这应该是诸葛做的吧)中提到的将军向庞,极尽赞美,全文篇幅不长,他占的不短,在《演义》中只一句话:留向庞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一句话完了,能得枭雄之刘备、聪明之诸葛称赞的人不多,给安排了这么个职位,仅仅保卫皇家安全。我不知道三国的志书里有没有向庞传,要不是就是《出师表》是后世人杜撰的。
人们熟知能详的事是最好的依托,不但书上、银幕屏幕上翻来覆去,连游戏也以此开发,有了三国,后世也真热闹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浩如烟海,再说《演义》的坏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凭空编造一个不是那么容易的,让人接受就更难了,倒是看那网络红小说《七界传说》和《鬼吹灯》,以往少看灵异和鬼怪,觉得是一个全新的天地,作者是不简单,要不会在网络上一路窜红,自命为本物霸唱天下的作者应该为本人霸绝天下。
如果真有七分实,《演义》也不会那么好看,只要看看《三国志》就行了,我觉得它才是七分实,三分虚,《隋书》中的《帝纪第一·高祖上》中的开篇就是: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你看,隋文帝杨坚生时有紫气,紫气历来被成为祥瑞之气,这还罢了,你说有气就有气吧,而且有高人说不可于俗间养,母亲抱儿,实数正常不过,杨母一抱儿,头上生角,身上起鳞,还因此晚得天下,是不是天机已泄。还有生得一幅帝王相,更奇怪的还有手上有“王”字。这可是明明白白写到史书里的。正史涂饰太厚,那是鲁迅说的,涂饰就可能很多怪异,孔子还自吹一字寓褒贬,是乱臣贼子惧呢?那些正史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书中,留在人们的心中只有三国,它甚至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三七开,不知是不是始于这位章学诚先生,百分之八十就有点自傲了,连小学生八十分以上就是优,许多人心里可能会这样想,刚及格六四开呢,又不甘心,谁也不敢说自己很优秀或者刚及格。黄金分割给人以美感,三分之一的距离与0.618很接近,有点异曲同工。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0 14:39:00 +0800 CST  
师爷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封建社会的县官有一部分是捐的,就是有真才实学的可能在官场上历练不行,也就是我们说的高分低能,象小说和戏剧写的考上状元(其实应该是进士,状元一次才有一个)就直接任命县官或者什么的,你想能干的好?师爷就应运而生了。
诸葛亮应该是个标准的师爷,不过人家叫军师,是“军队的老师”吗?不过最具权威的《辞海》解释为:东汉、三国、晋设置的掌监察军务之职官。这与我们理解的大相径庭。诸葛亮这个师爷可是三国的半个实际统治者,尤其到了刘禅时代,最少我们在《演义》上看到是这样。
命运多骞的刘备马跃檀溪后因祸得福,从而引来了诸葛亮纵横天下。这个师爷当得,他的出世好像帝王一样,甚至比三国的几个帝王还要隆重,看来,这师爷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于是当年的“无绍不成衙”,这些不是官职的师爷们实际上左右着一个县的政治和经济。往大一点说这些师爷们,汉的张良都是师爷的代表。现在从小县城的一个县长一个秘书到中央的书记处,这是一枝庞大的部队,有顺口溜侃“小秘书左右领导”,这与古代的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的师爷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到了清代的张之洞,给了师爷一个终结,不过换汤不换药,就是现在的秘书班子,给了秘书一个地位,这也是官僚阶层的,没几年这些秘书们(师爷)就会进入下级的领导层,或者给你一个非领导的职务,不过,还有一点,给的职位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你跟的是谁。不过现在的秘书是什么都干,从生活到工作,因为领导很少有带家眷的,领导怎么能不喜欢。所以谁有德,领导身边的人,谁有才,领导身边的人,领导是管帽子的,发顶帽子不过是一张纸。绍兴人不做官,大批去当师爷,有人评价他们明智干练、勤恳谨慎、审时度势。这是绍兴人的聪明所在,还是别的,我不会总结。据说,象美国一类的总统经常换,有些对政治上或其他方面并不熟,乃是因为美国有一群相对固定的政客,只是换个领导,这些人基本不动,领导只要知人善任就中。所以,师爷还要碰上好领导,不过,要把师爷分成好中坏、能笨丑,领导也这样分,那他们的排列组合就热闹了。热闹,其实老百姓的不要,因为苦的还是老百姓。说到知人善任,这些士大夫们很有点为知己者死的意思,又有点自鸣得意,虽然与后台老板有点区别,象师爷的代表诸葛亮就有点太厉害了,还是不要这样的师爷好。那天下是不是能太平呢?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0 22:23:00 +0800 CST  
三国时代

唯恐春寒风剪剪,慢提往事月勾勾。三国时代是个道不尽说不完的时代,斯人已去,唯听后人评说,后人评的三国,比《三国演义》的篇幅多得多,但还有人还要评说,正如《老子》五前言,后世注无数,评《红楼梦》的乃至被称为“家”。《红楼》我不敢涉及,那里大学问呢?《老子》也看不懂,只有欺负能看懂的,但片言只语,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记得矛盾先生评《水浒》,以林冲、杨志、鲁智深为例,从他们的出身、经历以及落草为寇,分析的透彻,对施耐庵也更佩服,小说中人物的经历符合他们的身份。记得看后李雪健演的《水浒》,对宋江的窝囊很多人看不管,有懂得人就说,宋江应该就是这样子。我才觉得看书的肤浅,明白羊带领的狮子群敌不过由狮子带领的羊群。《西游记》千变万化,与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不同,却是老少咸宜的,适合七岁至一百岁人读。虽然能使人生些感慨来,但没那三大名著多,倒是孙悟空那对统治阶级蹦蹦跳跳的人最后还是依附了统治阶级是个很好的教材。
时代被深深打上了烙印,三国时代很为人们所称道,在《三国演义》之前,还有那么多民间的传说和艺人们的加工,成就了一个不朽,罗贯中是个集大成者,是抄喷学的典范之作。那些英雄纵横的战国时代和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都是王者夺利百姓遭殃的时代,也没准有人能写出《战国演义》和《南北朝演义》等来,但与蔡东藩的演义应该有天壤之别,蔡的演义只有抄而扩写,喷却不好,流行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明朝那个似乎被人遗忘的朝代,人们只知道有个叫海瑞和戚继光的人,其他的就模糊了,这可能不得于他没有一些象样的传说。
时代过去了,不能不叫后人评说。以史为鉴,老生不传古,后生离了谱。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是为了指挥他的行动,重庆谈判的毛蒋二人,林间小憩看书,相视一笑,都是《资治通鉴》,奈何从中得到的道理不同,“攘外安内”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而且是中医的准则。
乱世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但杀了头就什么也不能说了,曾经有人笑谈现在的计划生育,谁知在娘胎之中害死了多少乡长和县长。乱世是个杀人如麻的时代,不管你是农民起义还是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资料说,公元221年(是年,刘备称帝,发动夷陵之战)人口只有90万(这有点玄乎,只是现在一个稍大一点县的人口,可能仅中原吧),之前的公元156年5007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经黄巾起义和三国鏖战,人口锐减了98.3%。没人怀疑战争的破坏力,我们还称颂三国的聪明呢?赞扬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呢?
事情总得有个结束,从炎炎夏日写到北风呼呼,期间多了许多挣工资的工作要做,我不能如古龙那样辞了工作,隐居在偏僻安静的瑞芳镇,过起自由写作人的生活,惟有自身追求平静,写些自认为得意的文章了结现实在心中的世界,有时也许不?
开始都会有一些惶恐感,怕许多东西,但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慢慢玩吧,但也不能不认真起来,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洞察点滴的三国,我不是学者也不考证,更深的我也不懂,只懂得要好好把握现在。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1 07:58:00 +0800 CST  
天下大势

国人最讲究辩证法,这是有人考证出来的,说我们没有唯物主义的土壤,倒是辩证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老子》为代表,在四周难以逾越的障碍之内田园广阔,人口稠密,阡陌纵横,见缝插针,造就了国人的生存哲学,《演义》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话。在国人看来,这是大实话,西方人看来,可能并非如此。他们的征服和被征服与我们的同化和被同化一样,土生土长的人已经不见了踪迹,历史不一样吗?
这句话作为全书的总纲,很准确的概括了中国的历史,让人们对这似乎的规律唏嘘不已。经济似乎也走不出这样的怪圈,没有人能讲的清楚,曾经大伙还是一片看好,就像王朝的覆灭一样,大家的脑子也如那时的帝王将相的脑子一样都进了水,相信那些房地产和投资的神话,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了。据说清朝的龚自珍是当时最清醒的人,他很奇怪,因为不能使天下大治,他就号哭天下大乱。是不是想推倒重来,现在的经济大家多这样说,事后诸葛吗?没有乱,就没有治,这种理论就有点恐怖了。
但打破一个旧世界比较容易,建设一个新世界就不那么容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简单,需要多少的刀和血,杀人和被杀,乱离人,不如太平犬,许多人一辈子盼不来一个和平,就这样和别人幸福的和平年代一样度过了自己的苦难的一生,盼望着治的那一天。大多人会这样,少数人要改变这个命运,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有一部分人事业未成身先死,虽然前面有路,没人敢肯定路真的就为自己准备的。
这是天下的大势,离老百姓有点远了,还是实际一点的好,虽然老百姓跟着这个大趋势生生死死,荣荣辱辱,一般人你也改变不了。二战时死了那么多平民百姓,他们虽想但没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的发展趋势似乎很实际,但很浮躁,大伙都这样说,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衡量不值得一提,但很多人又有难挨的苦痛,让当今物欲横流的趋势给吓怕了,发展到那里呢?谁也不好说,尽量往好处吧!
个人的趋势同样,当官的人,当好官,为人民服务,经商办企业的人,做好生意,不坑蒙拐骗,照章纳税,普通的老百姓,心情愉快,生活幸福。这是追求的趋势,这与那天下大势一样,肯定追求的是合,不会是分,分了还得让它合。但什么时间合,没人知道。
趋势会是好的,就像人们议论的股票一样,总的是往上长的,这个趋势没变,所以说的永远是大实话,但股票跌跌宕宕,比人生还让买股票的人喜喜悲悲,最痛苦的是股市涨了,手中没有股票了。换成人生的,生活好了,人没有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31 11:44:00 +0800 CST  

楼主:抄喷

字数:273204

发表时间:2015-03-19 23: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6 19:21:35 +0800 CST

评论数:10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