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

二百二十二 不适仇国

书接上回,信中有重要一句话,得单独说说:君子违难,不适仇国。日前闻君屈膝降曹,则是忘先人之仇……
这句“不适仇国”不是王粲原创的,它来自《左传·哀公八年》,孔子隳三都,公山不狃和叔孙辄抵抗失败,流亡吴国。吴国因为邾国的关系要攻打鲁国,所谓知己知彼,问叔孙辄(这颇像姜维问夏侯霸),叔孙正恨鲁国呢:(大王)一定能如愿以偿。回来兴致勃勃的告诉公山不狃(我们要复国了),后者说: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责任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效力,这就可以死去。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祖国,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祖国,不也很难吗?)
说的太好了,可是还是带兵攻打鲁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口是心非。有人分析《左传》上说他带兵走山高路险的路线,是故意拖延时间让鲁人做准备(想起来弦高犒师),之后他就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这位叫“曲水斋主”的网友善意的猜测:不是被吴人杀害,就是选择同归于尽。
但愿如想象的美好。
想起了伍子胥,他的故事曲折好看,比别人更多的磨难和传奇,“灭了”自己的国家,鞭尸曾经的主人三百下,觉得不好意思,只好解嘲说: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王粲还是有原创的(咱抄来抄去,拾人家的牙慧),《演义》中没写(在“不适仇国”的后面):交绝不出恶声。
当我写完这个,上网搜的时候,才知道这句话也有出处,《乐毅报燕王书》: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
这就要求太高了,大约罗贯中觉得不现实,就去了,内幕是谁爆料出来的,还不是最亲密的朋友,我无心去说能促进反腐败等什么的?也不想说“为亲者讳,为尊者讳”,只是觉得只在书本上有。
在这同一回里,《演义》还写到一个叫王修的人,为谭被杀哭,曹封为司金中郎将:问之曰:“今袁尚已投袁熙,取之当用何策?”修不答。操曰:“忠臣也。”问郭嘉。
但他违反了另一句话:君子违,不适仇国,况仕乎?这是百里奚说的,所以七十岁了才出人头地。
有本叫《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资治通鉴》要这样读》(天涯那些牛人的帖子往往起个长长的名字,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主)的书,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对这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前面提到的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父亲被蜀汉所杀,但是还是投降了蜀汉,是为车骑将军。而他的侄子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我怎么能为了苟存自己而投降敌国呢?)后被削兵权,后更被判斩刑,灭三族,年仅46岁。
在公山不狃的最后还有一句话叫:不以所恶废乡。我们这里曾经出去一个大官的家属,刚解放的时候,当地把人家老爸(地主一类的吧)逮住枪毙了,人家就很恨乡邻,不过总是有涵养的,不办事也不坏事。若是现在呢?不知道。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07 15:02:00 +0800 CST  
二百二十三 济 可

济者,成就,可者,可以。
大约都是“成”的意思。
这是曹操定冀州后祭袁绍说的话,原文是: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欣欣然溢于言表,如果是这话是真的,就看出两者的差距,想起刘邦来,项羽要与他单打独斗,他回曰:宁愿斗智不斗力。还是人家李傕和郭汜可爱,傕曰:“不须多言!我两个各不许用军士,只自并输赢。赢的便把皇帝取去罢了。”二人便就阵前厮杀。战到十合。不分胜负。
曹操评论袁绍的还有一段,就是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提的话头是人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所以是英雄。曹操则对道: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不说曹操说的这话,看前面的话,就知道虽然袁绍有那么多“能事者”,但不能用,与人家“不忠不孝但有才的也可以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就算燕赵再多的慷慨悲昂之士也没有办法。
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也问过刘备的志向,这家伙志向倒大“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承认“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也许他试探诸葛亮到底能给他出什么主意,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说出来丢人,在水镜庄园与水镜的一番话可见一斑: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所以当曹操看到屡败屡跑的刘备终于打了一个大胜仗,于是问:谁为刘备画策?听了程昱的一番话更是叹曰:“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羽翼成矣?奈何?”
孙权也不闲着,《演义》说: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
所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他们自己教化人有点晚,百年树人吗?主要是招揽人才,不过,在精不在多,龙凤同槽是要出事情的,袁绍的几个谋士分开支持不同的儿子,是够他闹心的了,不过曹操的谋士这样,人家还是成了。
只能说谋士只是一个工具,主要在主人,有人说过极端的话:聪明人是笨人的奴才:瞻前顾后,没有魅力。前面说过,诸葛亮是权衡再三,才选择了刘备,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图中原(三分只是他的一个近期目标)。
所以“济”和“可”不是自己想这样就这样了,要有实现的魅力,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马航的飞机快要有眉目了,中午澳大利亚说发现24米长的物体,下午说美侦察机发现海水下有大规模物体,高科技的今天找了13天,科学家至少在我的眼里打了折扣(再翻看此文的时候,马航还是没有着落,老百姓传言天上的卫星地上一个人都能瞅的清清楚楚,还是看不见飞机,到底是怎么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韩信,再加上另两杰的配合,汉王刘邦的日子就蒸蒸日上了。
所以,有人才,重要,会不会用,更重要,能发挥他们的极致,就成功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08 08:21:00 +0800 CST  
二百二十四 急相救 缓相争

第三十二回,曹操久攻不下冀州城,郭嘉献计: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阴险不阴险。汤因比说的那个内外因也适用于这个。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没有办法,人性的弱点而已。郭嘉临死前还出一毒计:定辽东,大约和这差不多,袁氏家族从此退出了三国的政治舞台。
《演义》写的就是三国,而且是一强二弱的局面,孙刘联盟若能和平相处,急则相救,还能苟延残喘,仓促间魏也奈不了蜀吴何?可一旦北去,这联盟就起了分化,不能欺侮大的,只有和对等的战斗,颇像我专拣如《演义》样的好欺侮的写。觉得好玩好玩的,强敌就不好玩了,《说红楼》那得下大吃本,还不能成。
所以刘备大起兵东吴,孙权向曹丕求救,刘晔与曹丕有段对话,虽然二人对求救的态度不一样,但都知道二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就看会不会蹦跶了。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立场上,觉得刘备和孙权有点猪头,这下好了,渔翁得利。当司马氏稳固了政权大举南下的时候,无论是诸葛亮的后裔还是孙权的子孙,都只能眼睁睁的把先人的基业断送。我们还道先辈们聪明,怎么养了这么一帮窝囊的子孙。
刘备和孙权其实是个现实主义者,两者的矛盾也不可调和,他们知道鸡蛋(这有点小了)不能跟石头(这有点大了)碰,缓则相争,都想吃掉对方,然后和魏国抗衡,这里已经埋下了以后的伏笔。诸葛亮算理想主义者,认为和吴结好而且蛮夷稳定,就可以欺侮大的,船烂还有三千钉,虽然看是胜的回数不少,其实没有动曹魏的任何根基,倒是益州疲弊,那是真的。就像现在,人家美国的国防开支比我们的财政收入还多,那是一个什么概念。
鹬蚌相争,那是一个级别上的,二者似乎很得意(他们也许会夸耀捉住了渔翁的腿,就像螳臂挡车一样,车的前进是我的力量,但也许鹬嘴掉了,也只是吃点小肉,蚌壳坏了,连毛都没伤着):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强秦就是渔翁(要不那时有合纵连横之说),这个道理,其实连诸葛亮都没有学的来。
这颇像“外御其辱,兄弟阋于墙”,这样的故事从古演到今,只要有人类社会在。
后来有个叫朱元璋的,听取李善长的建议:缓称王,让他们争去吧。
所以我们看到,书上还是这一回,也许时间真的没有几月,果不出郭嘉所料,曹操还没与刘表交锋,袁谭与袁尚战败就来投降,这回该荀攸登场了,曰:天下方有事,刘表……无四方之志,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
这就真的永无翻身之日了,不过相比刘表还是好的(仅对他们来说,对天下百姓却是灾难,因为刘琮投降,总是荆州没有战乱,老百姓少死一些),猛人夺天下,受难的是老百姓,千古不变。
前面一百一十六有个《饥则为用 饱则易去》和这有同样的辩证法,我们就是被这包围的。
我无意去说乌克兰的危机,因为不够一千字,能煽动别人(没人说为自己,都是为正义)为自己而战,那就是政治家。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1 08:49:00 +0800 CST  
二百二十五 胡来

胡来,不是胡说,是真真正正的学问,如果说这是打仗的学说,一般人大约会目瞪口呆。
对,就是胡来,和我们平常的语言没什么区别:不按规程,任意乱做。
这不是我说的,是马骏教授说的,儿子刚好调到央视的《百家讲坛—孙子兵法》,就看了几分钟,记住了马骏老师说:打仗是一种胡来。
文雅一点,就是岳飞说的:存乎一心。
或者外国人说的:打仗是一门艺术。
不过岳飞的前面还有话,宗泽说岳飞好打野战,所以将作战阵图传授给他,他就说了这样一番话:战而后阵,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对的,这是常理,但根据战争的形势(古人说瞬息万变),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那就是将才了。有人在评论粟裕的时候说: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亡的事。不同的时间地点,战争态势不同;不同对手,指挥风格各不相同。打赢一场,可能是偶然;胜两场,也许是运气;胜三场,表示你很有才;四场……一连胜七场,那是名将的工作!
在岳飞的传记中还有这样的话:勇敢并不足以依恃,用兵作战贵在先定好谋略。所以应该是有准备后根据现场判断的胡来。于是有这样的话写入历史课本: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我把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摹仿,借鉴,守旧和幻想,传承,开拓,创新,路径依赖……统统称之为抄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不是胡抄胡喷。
至于学,那就在自己的理解,也许一辈子也理解不了,赵括是这样的名人,他的故事孰真孰假,到底情况怎么样?谁也不能再现历史,倒是驾车和这有异曲同工之妙。驾考有严格的标准,墙和信号是虚拟的,所以不怕撞上,路况没有实际的复杂,就是真的驾考考过也全在临场应变,判断路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没有任何时候是重复的。
有多少经典可以胡来,翻拍成风,改写只是少儿版的,重写还没这样的心思,咱也赶赶时髦,写写《新新成语故事》。
有多少青春可以胡来,想起来郭敬明的《小时代》,不适合青少年看的书,反而定位在青少年,一个十足的文化商人,虽然把伪善撕毁的无以复加,但奢华(精神和物质的)还是大伙的向往。
有一款游戏叫《胡莱三国》:以三国战争为背景的战争策略类应用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三国时期的君主,招募将领,训练部队,通过攻打其他玩家的领地中的城池,将其据为己有,获得更多收益,实现攻城略地,体会一统霸业的感觉。
胡莱,胡来也。体会一下在战争中胡来的感觉,一般人一辈子难有亲生经历,因为是游戏,不是真的,好玩好玩的。
泼妇打架应该叫胡来。那是小老百姓的胡来,秦王说的很清楚,不过唐雎说的更清楚: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就把对方吓住了。
胡来还有小孩撒娇的意味,那就是一种惬意了,只要大人不忙的时候。
医生们说的很经典,要按书本上害病,都能治得好,有些治好了也不知道怎样治好的。开着医院,你们来了不能叫走吧。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1 11:24:00 +0800 CST  
二百二十六 掘子军

官渡之战,两军相持,审配献计袁绍说: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这就是掘子军,不过做事太不周密,被人家曹兵望见山后掘土坑,只好作罢。
曹操围攻冀州,听降将计策用掘地道取城,偏偏守将是审配,看见城外无灯光判断出来自己用过的计策,也前功尽弃了。
第九十七回诸葛亮攻陈仓城也玩了一次失败。
但也有成功的,一百一十三回,邓艾预先挖好地道,果然姜维就下寨那里,看来兵法还是相同的,就着了人家的道。亏得姜维临变不惊,损失不大。
看来这玩意都会玩,但好像都没玩好,邓艾的不算,先这样干了(不是临时挖掘),也许是土的问题不好解决,对方容易发现。记得那些年人可怜,去田野里找老鼠的窝要粮,往往是循土找线索。小时候玩屎壳郎,也是这样找的,一个土堆下面必定有。
我们知道希腊有个著名的特洛伊木马,把人藏在马肚子下,比较有创意。
于是人们得到启发,木马病毒比较厉害,专门有查杀这玩意的,有人说这是杀毒公司自己造的,不过都是见不得人的,就像掘地道一样。
现在有人掘地道偷TMT机里的钱。其实不新鲜,福尔摩斯有篇侦探小说叫《红发会》,就是挖地道到银行,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
按照本意,应是古代军营中专攻挖掘战斗工事、壕沟地道的工兵。看来古代兵种已经分的很清楚了,是当时军队十分常见的兵种,配合其他种类的军队作战。于是也出现对付这种兵的方法,向地道中灌水,浇油,用烟熏的方法。
《百家讲坛》讲到凌烟阁功臣的时候讲到掘子军令敌人丧胆,走路都小心,担心不一定什么时候掘子军就从地里钻出来了,我有点不信,在军营四周深挖沟堑,掘子军还有什么办法。
《地道战》曾经很有名,我去看过遗址,竟然在七品芝麻官审诰命的发生地保定府清苑县,一马平川的地方,别处无处藏身,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日本鬼子的下流伎俩。那里的百姓把我们领到家里的地道里收钱,等我们后来发现真正的地道在里面转了一圈后才知道上当了。
有个洛阳铲,盗墓用的,我的老乡司伟平老师专门写了一本小说叫《洛阳铲》。能叫洛阳铲,大约这里的确盗墓成风,因为“若大一个邙山,竟没有卧牛之地”,“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吗?
《水浒》中有没有掘子军不知道,《荡寇志》有:梁山用掘子军挖地道的方法,将陈希真埋下的火药全部点燃,官军死伤无数。
另一部叫《封神演义》的就高超了,直接钻地,土行孙和张奎都有这样的本事,土行孙就是见这样的克星而死,土行孙的师傅惧留孙有指地成钢法,这下张奎逃不过了。
现在有钻地炸弹,甚至能钻到180米的地下深处爆炸, 1999年美帝国主义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炸弹就是一种钻地弹。两枚从我大使馆办公楼的顶部进入,从上到下贯穿了5层楼房,一直钻进楼底和地下室,然后才爆炸。若是这样,想来那些曾经的防空设施也不好用(现在大部分民用了,用来做生意和乘凉),若钻地炸弹再能释放毒气,那就更厉害了。
人的聪明真是用来杀人的。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1 16:06:00 +0800 CST  
二百二十七 髠钳

髠钳,是一种刑罚,剃去头发(全部或部分),用铁圈束颈。
古代的刑罚千奇百怪,许多以侮辱人为主,或者断掉人的肢体。现在剃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许多为了时尚和美,标新立异,街上到处是理发店,一个比一个豪华,但理发不叫理发,起个很时髦的名字(有的叫“今日说发”呢?),光看牌子不一定知道是理发店。
在泰国东北部地区女人以“长脖”为美,怎样才能实现呢?当女孩子只有4到5岁时,母亲们就会为她们戴上第一组重达1公斤的铜项圈;8岁时,再向她的脖子上套上第二组同样重量的铜项圈……这些铜项圈被一层层垒叠起来,将她们的脖子“越拉越长”,她们被人们称做——“长颈鹿女人”。
呵呵,人家是为了美,印度女人的鼻饰是比较有名的,也是为了美吧,咱觉得是侮辱人,人家觉得是美,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吗?
这种刑罚不多见,我们比较清楚的是刺字,大约是《水浒》传的影响,武松、林冲、宋江都是被刺了字的,是宋代的流放罪犯比较普遍的刑罚。
南宋有著名的八字军抗金,所有将士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决心,故称“八字军”,引以为荣。
诸葛亮在摆八阵图的时候,逮住魏国的将领:遂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有点逗!
现在人要文明的多,原来一到重大节日前,为了震慑犯罪,就拉出一些犯人游街串巷,后来学西方的人家有人权,就不这样了。有的犯罪嫌疑人还要蒙着头。不过我们知道新加坡还有鞭刑,将犯人赤条条绑在刑架上,报纸的记者可以现场拍照。许多国际组织要求废除,但新加坡政府坚决支持鞭刑。
这与三国有什么关系呢?第六十三回:(彭羕)因直言触忤刘璋,被髠钳为徒隶,因此短发。
不过好像他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外调后,想策动马超造反,下狱而死。
季布曾受这样的刑罚,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主人公,因为曾是项羽的人被刘邦通缉,被保护,髡钳,衣褐衣,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大约官家想不到他会变成奴隶,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泽”罢了。
历史上有个叫淳于髡,就是一鸣惊人的主人公,司马迁把他归入《滑稽列传》,叫“髡”大约是他受过这样的刑罚,正史上没有,只是后人的猜测。“钳”了没有,还是不知道,也许“髠钳”可以合并使用,也可分开来施行。
古代有句话叫“髡钳城旦舂”,城旦舂是一种徒刑,是指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但实际从事的劳役并不限于筑城舂米,大约这种刑罚的人都要去做苦力。
三国中还有就是曹操割发代首,这种伎俩都知道是叫人看的,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知道这玩意的确是重要的。袁绍死,刘夫人便将袁绍所爱宠妾五人尽行杀害;又恐其阴魂于九泉之下再与绍相见,乃髡其发,刺其面,毁其尸。
小孩子戴项圈,如今的小孩不怎么戴了,就纯粹是祈福了,保佑平安富贵长寿,一般成年后就会摘下。鲁迅的朋友闰土就有这样的项圈,他只是中国千千万劳动人民的代表,无奈的日出日落而去罢了。
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马谡事件被施以髡刑。但陈寿并没有记恨,仍然客观的评价诸葛亮,甚至给他以赞美之词,也算是良史之心。
中国文革期间流行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叫“阴阳头”。黑五类、牛鬼蛇神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主要人“行刑者”不会推头,现在有发型师可是这样设计的,挺时髦的。
唯有这样有用处,而且很温馨: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2 10:45:00 +0800 CST  
二百二十八 昔昆仲,今仇敌

九十七回,诸葛亮攻陈仓城,派人劝郝昭投降,郝说出这样的话:吾事魏,汝事蜀,各事其主,昔时为昆仲,今时为仇敌!汝再不必多言,便请出城!
诸葛亮久攻不下,粮草接济不上,就退兵了。不过郝昭的命不好,不久就染重病,诸葛亮瞅准时机,昭听知惊死。比较好笑,没死在战场上,却被惊死了。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兵者,诡道也。
是啊,昆仲和仇敌,本来是势不两立的,但就是这样的矛盾体。
故事主角的老爸说:我这两个儿子,一个卖鞋的,一个卖伞的,你说我是喜欢天晴好呢,还是喜欢下雨好?导演张黎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坚硬底下是一丝兄弟、父子之情。
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相残的典型例子,被历代口书相传,绘声绘色,还有就是李斯和韩非子,嫉妒也是为了利益。否则,也许历史就要重写。
其实我们知道卧龙凤雏不能同在一片蓝天下,如果徐庶还在的话,就更热闹了,不为别的,在于人的劣根性。
诸葛亮兄弟不算,虽然为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但二人没有根本的冲突,诸葛瑾不是对蜀的急先锋,他是治理内政的。也许我们可以说,孙膑和庞涓、李斯和韩非子,这样也许会很好。
最大气的是萧峰,但那是小说,他还不认有的兄弟,说人家不配,喝酒,绝情,断义一章,写的气势磅礴,因为那实在是小说。
父(母)子(女)为仇敌就让一般人难以理解,对簿公堂,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很早以前,河南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剧《黑槐树》,最后似乎结局很圆满,但老太太也去世了。
不过,昔仇敌,今昆仲的也大在,看到中越领导人的握手,就想起我们烈士陵园牺牲的那些二十来岁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牺牲,他们大多正在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2 13:28:00 +0800 CST  
末业,在古代指的是商业,有韩非子的《五蠹》为证,当时不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理解了。我说的末业指小说家,宽泛点是作家。
别看现在《演义》比较牛,被人捧上天,那时是末业,这样一个光耀千古(我们今人这样说)的人物,据说在历史上能找到的仅仅是蛛丝马迹,连生卒年都是问号,籍贯专家们更争个不停,普通百姓演义的罗贯中故事和专家们的考证据说有天大的差别。
不管他,一般人只是吸取营养,是谁又有什么关系?连孔圣人和关圣人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争籍贯同样是为了利益,有人考证毛氏(毛泽东的“毛”,否则谁会这么下劲的考证,有陕西华县与我们争抢)的来源是我们这里一个偏僻的再不能偏僻的小地方--毛沟的呢?
这些很光鲜的名字,我们都能娓娓道来一些,施耐庵、曹雪芹、关汉卿,不过如今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现在谁要承认自己是个作家,得需要点勇气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那几十年,伴随着新思潮的影响,作家们应该还算个不错的职业,到如今的沦落,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可以写好几部大部头来论证和说明这个问题。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于是现在不出大家、厚古薄今就可以理解了。
几乎每本史书上都有列女传,尤其兵灾的烈女最多,但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而其次,在地方志中也没有他们的名字,烈女又很多。呵呵,还不如一介妇女。如今我们最普通的老百姓年终还要做个总结,尤其在组织部和人事局都有档案,那些明星的档案就更被深入挖掘了,蔡明就知道人家“四大天王”上厕所的时候,谁最爱看报,谁最爱抽烟?
古代正人君子看《西厢记》和《红楼梦》都是偷偷摸摸的,当年看到《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作诗时互相知道对方看了《西厢》不理解,也许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年代手抄《少女之心》和八十年代看《黑猫旅社》有点区别,《少》不知作者为谁,《黑》确实公开的出版物。
出书在目前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名人可以出书,官员可以出书,只要想出,都可以,最次的自己交给文印社,也可以装几本,送给亲朋好友。
不过,我们知道最残酷的是从印刷厂出来直接进了收购站,我买的《再生缘》、《天棚趣话录》都是半价的。进到书店,看着琳琅满目商品,大部分人只是翻翻看看,觉着这个行业很残酷。
车洪才先生用时36年,经历了无数波折最终完成了200万字的《普什图语词典》,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坚持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仰、学习。我是在《读者》中看到,又在网上搜的,似乎除了敬仰之外没什么说的。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呵呵,太高看了,一种行当而已,强调过了就害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3 10:31:00 +0800 CST  
二百二十九 末业


末业,在古代指的是商业,有韩非子的《五蠹》为证,当时不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理解了。我说的末业指小说家,宽泛点是作家。
别看现在《演义》比较牛,被人捧上天,那时是末业,这样一个光耀千古(我们今人这样说)的人物,据说在历史上能找到的仅仅是蛛丝马迹,连生卒年都是问号,籍贯专家们更争个不停,普通百姓演义的罗贯中故事和专家们的考证据说有天大的差别。
不管他,一般人只是吸取营养,是谁又有什么关系?连孔圣人和关圣人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争籍贯同样是为了利益,有人考证毛氏的来源是我们这里一个偏僻的再不能偏僻的小地方--毛沟的呢?
这些很光鲜的名字,我们都能娓娓道来一些,施耐庵、曹雪芹、关汉卿,不过如今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现在谁要承认自己是个作家,得需要点勇气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那几十年,伴随着新思潮的影响,作家们应该还算个不错的职业,到如今的沦落,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可以写好几部大部头来论证和说明这个问题。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于是现在不出大家、厚古薄今就可以理解了。
几乎每本史书上都有列女传,尤其兵灾的烈女最多,但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而其次,在地方志中也没有他们的名字,烈女又很多。呵呵,还不如一介妇女。如今我们最普通的老百姓年终还要做个总结,尤其在组织部和人事局都有档案,那些明星的档案就更被深入挖掘了,蔡明就知道人家“四大天王”上厕所的时候,谁最爱看报,谁最爱抽烟?
古代正人君子看《西厢记》和《红楼梦》都是偷偷摸摸的,当年看到《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作诗时互相知道对方看了《西厢》不理解,也许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年代手抄《少女之心》和八十年代看《黑猫旅社》有点区别,《少》不知作者为谁,《黑》确实公开的出版物。
出书在目前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名人可以出书,官员可以出书,只要想出,都可以,最次的自己交给文印社,也可以装几本,送给亲朋好友。
不过,我们知道最残酷的是从印刷厂出来直接进了收购站,我买的《再生缘》、《天棚趣话录》都是半价的。进到书店,看着琳琅满目商品,大部分人只是翻翻看看,觉着这个行业很残酷。
车洪才先生用时36年,经历了无数波折最终完成了200万字的《普什图语词典》,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坚持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仰、学习。我是在《读者》中看到,又在网上搜的,似乎除了敬仰之外没什么说的。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呵呵,太高看了,一种行当而已,强调过了就害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3 10:32:00 +0800 CST  
二百三十 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怎样才能知彼,大约只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才好,但实际斗争不是一对一的,不能像孙悟空在肚子里打上几拳,乖乖的就把扇子交了出来,宣布投降。
于是有了刺探情报的人—不直接对敌,就是“小偷小摸”的。
早些年,我们的军工企业都是用代号,后来局势缓和了,洛阳的门牌上就挂着“空空导弹研究院”,我们那里的山里据说有个导弹基地,是对准俄罗斯的,山民们在山上见到乞丐,就怀疑人家是间谍。
《演义》是写战争的,自然少不了,诸葛亮说: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于是奸细就“明目张胆”了,后人论述的多了,《群英会蒋干中计》还被选入课本。
我说的得在骨头缝里寻找,说老实话,这不是我看出来的,是看《读者》里面写的:司马懿受了诸葛亮巾帼之辱,问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司马懿得到这样的情报,自然坚守不出,等待诸葛亮的变故,当然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成功率有多大呢?不好说,不过作为司马懿所在的魏国来说,目前能守住疆土是最重要的,早在赤壁的战后,也许魏国的那些决策者们就知道,灭蜀吴已经力不从心了,只有诸葛亮才不顾“益州疲弊”人心不足蛇吞象(有评论说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等魏国真正到司马氏强大的时候,统一全国只是个时间问题,甚至魏蜀吴时期就早已定了。
什么是情报,有用的就是,两国交战,似乎司马懿在不经意的拉家常(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我们拜亲访友都有这样的寒暄:饭量几何?作为使者,觉得这不是什么秘密,反而透露了天机。
垃圾奸细曾经非常有名,寄居在核心机关的附近,每天捡拾倒掉的垃圾纸张,分析情报,所以后来大部分单位就用粉碎机。
用了计算机,我们不知不觉就着了道,秘密被毫不保留的外泄,所以一般的单位内外网隔离,更高级的单位就不用微软的系统。据说打印机公司可以把你复印的东西全部弄出来,所以杜达耶夫打手机着了俄罗斯的道,没有办法的本拉登只好用最原始的东西来传递情报。
听张绍忠说日美特务假冒中国网友聊天刺探情报,是的,我们都会像使者一样,不自觉的泄露关键的秘密,官方报道不报道,老百姓老早就知道国家的老一会去哪个地方视察。
2014世界杯,上届冠军西班牙小组赛提前出局,令世人瞠目。厉害的队有人研究他的打法,再者也老不中用了。记得看电影《李小龙传》,他和泰拳人对打,就先去看泰拳的拳击赛,都算是为了情报。
当然知己也很不容易,诸葛亮能知己,就不会夙兴夜寐了,老觉得别人做的不好,这样的领导最累。
一些题外话,一升大约相当于2斤水,如果是三升,六斤也不算少,科学家说,人一天补充1.5-2.5升水就可以了,其他的吃些食物,赶上常人了,怎么会是“食少”呢?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3 14:12:00 +0800 CST  
二百四十一 怨望作诗,杀之有名

少帝被废,泪不曾干。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也太直白了吧)
于是董卓说了标题的话。
正没有理由,就送了枕头。世事的残酷可见一斑。
就是没有献帝聪明,下面《相辅相舍》要说,曹操逼宫,献帝说的不亢不卑,第一次见董卓那几句话更分出了高下。但又不过,聪明又怎么样?仅仅是苟活姓名罢了,还是但,的确比我们普通人“幸福”的多了,颇像我们现在一些女孩愿望,坐在宝马车里哭(也许只是愿望,宝马车太少了)。
想起来李煜,没事了歇歇,瞎俅作啥诗,难逃一厄,虽然说的隐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然“佩服”乐不思蜀的刘禅,没办法改变,就苟且偷生吧,也“羡慕”女孩们,毕竟人生苦短。
死前少帝做歌: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看来古人以歌当哭,是真的,想起来霸王别姬--那个千古绝唱,少帝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没有一丝涟漪,这样的帝王多的是,现在被我“抄喷学”重又提起,只是对没落帝王的深深叹息(呵呵,我们老百姓不会被人叹的,被人叹也是一群子在一块:老百姓,苦)。
有个“咄咄怪事”的成语,朝中大臣被废,没有表现出怨言,人们见他整天对空写字,是为“咄咄怪事”。
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勾践在吴国(据说历史上并没有他在吴为质的记载)为奴几年,竟然不被发现,更能忍辱负重,连夫差的大便都敢尝,就没有理由不胜利了。
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文种的话鼓励人可以,要是被夫差听见,那都会没有命。不是怨望,简直是挑战的宣言。
所以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就不得不死了,连死亡时期都不可考。
连袁绍也准备明证田丰的罪,最后在外人看来没有名堂而自己却认为言辞凿凿的杀了田丰,汉末最强诸侯也走到了尽头。
秦桧白忙活了,杀岳飞没有理由,仓促之间说出“莫须有”流传后世,想来这样的大事,以这说辞恐怕不能安人心吧,后代多有考证,不过是皇帝叫他死,那时那代谁也没有办法?后来的定罪严世藩,大臣们就没有告他巧取皇帝意思做的事情,那定不了人家的罪。
我们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拿想要的结果来找原因,没事也要整出事来,就没有办法了。少帝做不做诗,也许并不影响他的死亡,而在人家想不想叫他死。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3 17:22:00 +0800 CST  
二百四十二 玉带和头上

前有衣带诏,现在藏头上。
皇帝藏玉带紫锦衬内,让董承猜想。
穆顺把密信自己藏头上(能遮盖的了吗)。
都是为了对付曹操,都被曹操盘查了。
曹操还穿了董承的袍带,那种惊心动魄,像我少儿时候看一部叫《十天》的电影,三个小孩藏在敌人的卡车上,而敌人搜车就要在油桶后面发现他们了,妈的,突然停电了(那时农村的露天电影,经常停电,等了很长时间还没有来),此后几十年,没有再看,存在心中,今天搜索,网上还真有,也不想看了。
穆顺有点倒霉,天不助刘,也不助顺,忽然风吹落其帽……穆顺双手倒戴其帽。
考验人的时候到了,秦舞阳虽然十二岁杀人,但没见过天下第一皇帝的架势,就晕了(有评论说:勇于私斗者,必怯于公斗,一个市井流氓罢了)。看人家荆轲替他圆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大约就是诸葛亮说的:问之以是非观其志……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还是人家曹丕聪明,藏的就是绢,杨修就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干预皇家的事情,离倒霉就不远了。
有个叫陈娟的作家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写了民国时候的探案小说《昙花梦》,里面的女贼偷了票据伪装伤口包扎在里面,还是没有逃过“中国福尔摩斯”之眼。
古怪的古龙造一群“不合常理的人”:他们暗器是藏在头发里的,这点我现在也想到了,但他们明明已被晒得皮焦肉绽,半死不活,又怎么会有力气动手呢?(《大沙漠》)
他没有遇见我们县的王三山,把情报藏在烟袋锅里。1952年8月,王三山被选为老根据地民兵代表到北京开会,受到毛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毛问他脖子上挂的大烟袋时,他汇报了当年自己将情报藏在烟袋杆里蒙蔽敌人的事情。“真了不起!”毛称赞王三山并授予他“民兵英雄”光荣称号。1960年3月,王三山再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兵英模代表大会,毛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和500发子弹作为奖励。
小时候一篇课文叫《鸡毛信》更为大家所熟知,足见人的聪明智慧。
现在有人聪明不用到正地方:毒品藏在从仪表盘到轮胎、从车轴到发动机盖,从盒饭到手机,甚至人的身体里。唉!
当下技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所以什么都要密码,盗密的也就盛行,又有了验证码,电子技术看不到摸不到,新潮的咱比较排斥,人家都用了觉得方便也没有办法。本拉登据说就是依靠最原始的传信方式藏了那么多年,杜达耶夫用卫星电话,不是给俄罗斯机会吗?
不过据说能看见斑马线的卫星真的拿失踪的M730没有办法,几个月了,活生生的命呀?2016年看这,两年了。
结语,说个笑话的不是笑话,敲竹杠的来历:清朝末年,鸦片走私严重,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信手在竹篙上敲烟灰,船主吓得面色大变,慌忙把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老哥哥,不要再敲竹篙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4 08:26:00 +0800 CST  
二百四十二 玉带和头上

前有衣带诏,现在藏头上。
皇帝藏玉带紫锦衬内,让董承猜想。
穆顺把密信自己藏头上(能遮盖的了吗)。
都是为了对付曹操,都被曹操盘查了。
曹操还穿了董承的袍带,那种惊心动魄,像我少儿时候看一部叫《十天》的电影,三个小孩藏在敌人的卡车上,而敌人搜车就要在油桶后面发现他们了,妈的,突然停电了(那时农村的露天电影,经常停电,等了很长时间还没有来),此后几十年,没有再看,存在心中,今天搜索,网上还真有,也不想看了。
穆顺有点倒霉,天不助刘,也不助顺,忽然风吹落其帽……穆顺双手倒戴其帽。
考验人的时候到了,秦舞阳虽然十二岁杀人,但没见过天下第一皇帝的架势,就晕了(有评论说:勇于私斗者,必怯于公斗,一个市井流氓罢了)。看人家荆轲替他圆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大约就是诸葛亮说的:问之以是非观其志……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还是人家曹丕聪明,藏的就是绢,杨修就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干预皇家的事情,离倒霉就不远了。
有个叫陈娟的作家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写了民国时候的探案小说《昙花梦》,里面的女贼偷了票据伪装伤口包扎在里面,还是没有逃过“中国福尔摩斯”之眼。
古怪的古龙造一群“不合常理的人”:他们暗器是藏在头发里的,这点我现在也想到了,但他们明明已被晒得皮焦肉绽,半死不活,又怎么会有力气动手呢?(《大沙漠》)
他没有遇见我们县的王三山,把情报藏在烟袋锅里。1952年8月,王三山被选为老根据地民兵代表到北京开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毛主席问他脖子上挂的大烟袋时,他汇报了当年自己将情报藏在烟袋杆里蒙蔽敌人的事情。“真了不起!”毛主席称赞王三山并授予他“民兵英雄”光荣称号。1960年3月,王三山再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兵英模代表大会,毛主席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和500发子弹作为奖励。
小时候一篇课文叫《鸡毛信》更为大家所熟知,足见人的聪明智慧。
现在有人聪明不用到正地方:毒品藏在从仪表盘到轮胎、从车轴到发动机盖,从盒饭到手机,甚至人的身体里。唉!
当下技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所以什么都要密码,盗密的也就盛行,又有了验证码,电子技术看不到摸不到,新潮的咱比较排斥,人家都用了觉得方便也没有办法。本拉登据说就是依靠最原始的传信方式藏了那么多年,杜达耶夫用卫星电话,不是给俄罗斯机会吗?
不过据说能看见斑马线的卫星真的拿失踪的M730没有办法,几个月了,活生生的命呀?2016年看这,两年了。
结语,说个笑话的不是笑话,敲竹杠的来历:清朝末年,鸦片走私严重,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信手在竹篙上敲烟灰,船主吓得面色大变,慌忙把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老哥哥,不要再敲竹篙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4 10:16:00 +0800 CST  
二百四十三 相辅相舍

曹操拿刘备、孙权无法,只好对汉献帝出气,操曰:“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如之何?”帝曰:“尽在魏公裁处。”操怒曰:“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帝曰:“君若肯相辅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操闻言,怒目视帝,恨恨而出。
不过《后汉书·皇后纪下》不是这样说的: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曹操后来因事入殿中见到献帝,献帝极端愤怒,因说:“您假使能够辅助我,那么就希望你优厚相待;否则的话,就希望你恩爱相加把我抛弃。”曹操大惊失色,磕头求出。旧有的规矩,三公大官领兵朝见皇上,要让虎贲兵员执锐利武器左右相挟。曹操退出之后,顾盼左右,汗流浃背。自此以后,曹操不敢再这么朝见皇上了)。
就不知道谁说的更接近事实了,有一点很清楚,献帝不是他的先祖了。
献帝也是无奈的“聪明”,总不能不吭声吧,说话自然不要失了“大汉的气象”。孙亮识蜜,大权旁落,智慧没有任何用处。小时候看他的聪明,极为佩服,长大才知道世事的艰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腐儒舌剑,难住人家,可人家该怎样还怎样?
辅,辅助。舍,丢弃。
曹操没有辅助他(说是没有辅助,名义上还是他是皇帝),他也没有丢弃皇位(说是没有丢弃皇位,事实是曹操当家)。
都在曹操的裁处(对己是悲哀,对方是豪气,别人则分不同的情况,穷山沟的老百姓还是贫穷),所以后人说“挟天子而令诸侯”,也许是来源于曹操,我们主要指曹操。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朝代几乎都有发生,让人们看到光怪陆离的社会,唏嘘不已。
我不敢怀疑诸葛亮,他是一种化身,写到这里,不能不叫那样想。
这不是个成语,相辅相成是个成语: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这也有点这样的意思,更应该说是相反相成的意思: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
是啊,曹操离不了献帝,起家造势,荡平群雄,靠着皇帝的“权威”,对他“帮忙”不小,当曹丕掌权,皇帝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就立马赶下了台(而且还假惺惺的,禅让吗?);献帝离不了曹操,最少比董卓、李郭交兵时候强的多,赶的东跑西窜,连玉玺也丢了,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宫院中只有颓墙坏壁。百官朝贺,皆立于荆棘之中。
前思后想,世间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献帝比起他哥少帝要好一点,即位仅四个月,就被赶下位,14岁就被毒杀而亡。曹操却获得了千古奸臣的名义,赢得生前事却给身后留下骂名,舞台上的他老是个白脸,看着就不是个好人。
想来,“大丈夫当如是也”是所有人的追求,只是实现的魅力,能万人之上何必一人之下,那种风光,嘿嘿!不过咱没处过高位,没见过,更别说什么至尊了,都是听别人说自己想象的,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想着是真的。世间就没有假的事情了。
鲁迅在《谈皇帝》中说的很调皮,话可以这样说,世事不是调皮来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只是没到自己的头上。鲁迅在父亲得病和日本开始办《新生》杂志的遭遇懂得了世事,但人家的另一个看到就高了,“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深深懂得了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悲哀,人家能看到感觉到这个,所以人家成为了思想家。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4 12:45:00 +0800 CST  
二百四十四 看( )之面

刘备征袁术,张飞留守徐州,招呼大家:今日尽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帮我守城。今日却都要满饮。
偏一个叫曹豹的人不饮酒,又偏偏是张飞的死对头吕布的女婿,更偏要拿出张飞本不知道的挡箭牌:看我女婿之面。
这曹豹不依仗还吧,一说,更火上浇油,走向了愿望的反面:打你,便是打吕布!
不过,一般来说,看( )之面,还往往能行的通的。从一般的办事找个熟人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人大玩大转,另有人小玩小转。
看孔方兄的面子是个一般的常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你看《演义》中战乱时期还要那么多金银,只能说,这家伙真厉害,要是“孔方兄不认识咱,咱也与孔方兄素昧平生”就没有办法了。
“一损俱损”说的好,把你消灭,也得看“面子”把相关的人收拾掉,不是吗?
不过,都按规矩办事应该没有熟人也一样,偏偏许多事情规矩之外还有规矩,规则之外还有潜规则,就无理由不要国人重视的“面子”了,所以于是乎我要写一本书叫《面子》。
尝见农村邻里争端,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压茬的村干部,就摆平了事情。段荃法老师说的很逗,《天棚趣话录》中老好人田老三:村里人吵架,别人劝不行,他一劝准劝的开,他并不啰嗦大道理,只说,都不再骂了,算是骂我哩;或说,谁再多吵一句,我是狗,我是**,双方就住了口。
于是各乡的司法所长成了副科,上级很重视基层调解呢?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标。
世间最大的泰山是皇帝的,依仗半个儿子(呵呵,人家未必会承认,想想《红楼梦》中的贾政就知道了)的面子,为非作歹,这是我们看多了传统戏剧小说的影响,里面有西宫娘娘(不是正的,就会为非作歹),也有太师(成了代名词),白脸的,生出许多事来。但老百姓作践人家,比较解气的是《三哭殿》,太师被杀,不是拿秦英也没办法吗?更解气的是刘墉和包公都有《铡太师》的一场戏。
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据说是出自《西游记》中宝象国一章,孙悟空见到唐僧变的虎,调侃人家: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沙僧实在: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看了谁的面子,不知道,看该看的面子……
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所以,一位同事告诉我:领导可知道谁远近,必须央住能打动他的人,也算还了别人一个人情。
宴会场上,不饮酒的人不少,有些人是过敏,那是不敢饮酒,据说战场上最怕女人和道士和尚,喝酒场上也会怕,现在有了严格的交通法,开车成了最好的挡箭牌,也算是给了法律面子。
能叫人害怕而不敢做,就是最大的胜利。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5 08:27:00 +0800 CST  
二百四十五 亭长能缚君

这句话来自据说被称为天下第一毒士的贾诩之口。
董卓被杀,王允不赦李催郭汜等人,贾诩制止了想各自逃生的众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于是导致数百万人失去生命的李、郭之乱开始了,曹操描述的很形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说贾诩一句话这么厉害,并不一定,李郭的跑肯定是一时冲动,不会说跑就跑,但造反前肯定要深思熟虑,就是武夫也得想想(所谓第一莫做,第二莫休),贾诩的这句话肯定对他震动不小,想来是真的。不要把账算在谋士的头上,这是文人们想着自己厉害强按的,文人就是太高看自己了,自己不高看自己的同类,要别人吗?呵呵。
世间最有名的亭长就是刘邦,网上说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我感觉像派出所所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所以贾诩才有此一说。
是啊,林冲一个人是斗狠,上了梁山就成了造反,若不是领头羊软弱,真不知道事情会向哪里发展(更或许是文人写的太厉害了,若写方腊,说不来一样拉风)。
也许李催郭汜就不是天降大任的人物,后人多把他们看做跳梁小丑,许多人想假如没有这次动乱会怎么样?也许还有别的,世间不应该有假如二字,有点想法的人都想秀一把,就像阿Q一样,所以鲁迅说: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于是《演义》说:以正天下;鲁迅说: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据说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条虫,李催郭汜谁也不聪明、谁也制服不了谁,老百姓的苦日子就无期限了。
个人微不足道,组织看不见摸不着,却非常强大,今天前呼后拥,门庭若市,明天三尺牢房,更或咔嚓杀头,都是组织惹得祸。
弃军单行,真的有现实版,洛阳失联的副市长,和平年代吗?政府想动谁,只好跑了,谁又怎么样?
所以一切还在形势,不过,形势还在人的判断,那就千人有万人的观点了,所以只好成王败寇了。
�领导可知道谁远近,必须央住能打动他的人,也算还了别人一个人情。

宴会场上,不饮酒的人不少,有些人是过敏,那是不敢饮酒,据说战场上最怕女人和道士和尚,喝酒场上也会怕,现在有了严格的交通法,开车成了最好的挡箭牌,也算是给了法律面子。
能叫人害怕而不敢做,就是最大的胜利。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7-12-15 11:41:00 +0800 CST  

楼主:抄喷

字数:273204

发表时间:2015-03-19 23: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6 19:21:35 +0800 CST

评论数:10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