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



有半年时间,常常,每当劳累了一天,洗了脚,半躺在床上,随手拿起盗版的《三国》,耳边听着妻儿的酣声,看个七八分钟,十几分钟,就有些眼困,要瞌睡了。伴随着三国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悠然入梦,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小时候的小人书伴随着我们那一代人成长起来,里面就有六十集的三国连环画,那时的绘画及改编又谨慎又敬业,不改原著,不夸大绘画,每一本一般都截取回目中的几个字或一句话,象《跨江击刘表》、《煮酒论英雄》、《二士争功》,就是现在我家里还有许多。使我最初对这些故事有点了解。我一直怀疑我们的那些文学大家,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把诸如三国等名著看个爱不释手、滚瓜烂熟,或许这正是我与这些文学大师的距离,说三国我还相信,说红楼,还有以七言赋演百万长卷的《再生缘》(也就是我们见到的越剧《孟丽君》的原著),我也许还应该相信。
乱世是个人材辈出的年代,三国犹为人们津津乐道,据说如三国样的南北朝那样的乱世写不出这样的精彩来,“历史的天空闪烁着几颗星”,“一个个熟悉的姓名”,当年毛阿敏的片尾曲,那种沧桑、抒情、如泣如诉又不失激昂的音调征服了不少观众的心。
翻开风云变幻的三国,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越看越有味。今人有易中天先生《论三国》如日中天,使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有了更好的了解,那种人文、那种风俗、那种智谋,在易先生的嘴里娓娓道来,也是一种享受。
那些耀眼的星我们脍炙能口,默默无闻的人物也会在霎那间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就象当年厚黑教主李宗吾所说的,随便翻翻,跑马观花,但突然遇见一朵特别大的花,要停下马来,细细玩味,倒别有一番情致。小时候,就对许贡的三个门客记忆犹新,这一点熟读三国的人会有印象,因为这是三国比较重要的事,这直接导致了孙策的死亡,孙权即位,三国鼎立的形成。而原著中孙策与于吉的斗法,看着是精彩,却是糟粕的东西。而太守孙权的弟媳还有当年逼马超降张鲁的杨阜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人知道。
上面的这几个人脱不了一个“义”、一个“理”。记着看《再生缘》编校者的序里,就对“义”字给与了很好的阐发。关公是义的代表,土山之围,关羽投降是义;千里走单骑,是义;华容释曹操,是义。义和理相辅相成,关羽有时便要义不要理,明明是借荆州,刘备既得了西川,不还荆州也罢,关羽还把鲁肃吓了一顿,而且被后人改编成戏剧《单刀赴会》,着实把个江东戏弄了一番,这关羽也就离死不远了。不管作者的历史观如何,明眼人是个“理”字。当然何为理,刘家的天下是夺秦家的天下,那秦家的天下呢?想起来卢梭的一段话: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刘备一生命运多骞,真是人生不如意,我看后三国很感到不理解,三国鼎立的三方,曹操一发矫召,天下响应,十八镇诸候讨董卓,及至人心不齐,曹操回去招兵买马,杀向山东,奠定基业,而后皇帝没人保了,乘虚而入,挟天子而令诸候,这就成了三足中的一足。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这倒不假,对孙策的起家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按理说,孙坚死,他的部下将士还保存基本完整,在那乱世,没人不教孙策世袭,也没人夺他的权,却阴差阳错投靠袁术为袁术卖命,最后靠父亲私藏的玉玺做质押借得三千兵马成得鼎立之势。要知道,曾几何时,刘备也不只三千兵马,可就是得不住势,成为一棵墙头草,固然,大丈夫处事,能屈能伸,难道他处在风浪中的北方,互相征战,不能平息。而他刚稍得势,就被别人征讨,没有一丝安歇,别人的成功怎么那么容易。
随便翻翻,便不能整体而言,偶见一朵鲜花,便细细把玩,拿来与人共享,甚是快事。
一句话总结我(们)写的感想:都是站在已成事实的基础上,说话不嫌腰疼的。
纷纷世事无尽遥,天数茫茫不可逃。直至今时今日,仍逃不了天地之行,君臣之道。此刻合起三国奇书,静看东方骄阳初升——晨花曦,杨柳依,莹露滋,珠有思;路长漫漫,征程旦旦,仕途交通,悟在其中。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19 15:46:00 +0800 CST  
赵云的遗憾

小时候,不知为什么,赵云是我的心中楷模(好像我们的小伙伴都这样),一表人材,威风凛凛,单骑救主,近似完人。据说朴槿惠的偶像就是赵云,她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因为每次只要他一出现,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小鹿乱撞。
但慢慢知道他的名声并不大,天下是人家曹操、刘备等人的,再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曹操等人也只能算个角色,在这些璀灿的星光下,他已经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了。
诸葛亮的空城计世人皆知,令得司马懿十五万精兵望风而逃,司马懿的理由是“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三国演义写的神采飞扬,令人百看不厌。
而赵云的空寨计就不为人知了,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说:曹操亲率将士来赶赵云,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曹操急催督众军向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壕中弓弩齐发,曹军自相践踏,落水死者,不知其数,玄德大喜,欣然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后世便留下了“一身是胆”这个成语。
一个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一个是老奸巨猾的曹操,一个不敢攻,后队变前队,仓惶撤退,一个攻后又撤,结果都一样。再看这一方,一个是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一个是浑身是胆的赵云,在大军掩境之际,冒险采取没有办法的办法,孤注一掷,取得成功。
曹操领兵打仗,也讲究计策,也冒过险,不如诸葛亮与司马懿一辈子斗法,所以他见赵云如此,不会考虑太多,挥军掩杀,一看不对,扭头便跑,曹操是个很讲实际的人,作为领袖,成就自己一方霸业,敢打敢冲敢闯。我不知道为什么强大的魏国总在守御,按易中天先生的解释蜀汉的进攻乃是转移矛盾等诸多因素,魏的司马懿也是谨小慎微,作为防御者,作为一个替别人卖命的带兵者,他的所作所为或许我们也能够理解。
回头来再说赵云的默默无闻,空寨计在空城计之前,应该比之有名,都同样的面对强大的老谋深算的身经百战的敌人,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我说过,诸葛亮聪明了,中国人也便聪明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乱捧,如果说诸葛亮学赵云玩空,那诸葛亮咋聪明,中国人咋聪明。诸葛亮成了中国聪明的代表,所以赵云只有退居其后了。这种人为的宣传和取舍,成就了多少人,也毁了多少人。
有文章说,雷锋被政治剪刀剪的各取所需,谁需要什么谁就取什么,雷锋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再看鲁迅,现代研究者根据唯物主义,鲁迅应该这样,就去鲁迅身上找相关的证据,而不是鲁迅所作所为能证明什么。这在前人已早有论述。后世的宣传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赵云你朝后站吧,也不诽你,也不谤你,让你自生自灭,我光宣传空城计,让天下妇幼皆知,诸葛怎么聪明怎么聪明,赵云你就不聪明了,只剩下了武夫之说。
现实生活中许多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从古及来便如此,特别政治上,弄个闲职,凉到那里,只剩下了别人呼风唤雨,不怕你不服气,于是只剩下了憋气。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19 17:44:00 +0800 CST  
诸葛亮的悲哀(自知之明)——自比管乐

诸葛亮隆中高卧,自比管乐,很为人们所熟知,原先我也不以为意,比喻吗?为自己出山造声势,总得说自己象谁,能干什么,才能待价而沽,不能自己不出名时说,我就是诸葛亮,咱还是抄喷学呢?这是后世人说自己聪明时说的。
诸葛亮聪明就聪明在有自知之明,悲哀也悲哀在有自知之明,这从他自比管乐就可窥见一斑,管乐何许人也?管仲佐齐桓公,一举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辅弱燕,下齐七十二城。管乐再厉害,也只是辅助其主成就一方霸主,有人评论孔明不出山,就已预知天下三分有多么的先见之明,这只证明自己没本事,不能佐其主统一天下。名士司马微还吹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姜子牙和张子房那是助其主统一天下的人物,互相吹捧吹捧还可以,用于治国平天下可不怎么好玩。他自己可不敢那么说,还算有自知之明。
诸葛亮一辈子谨小慎微,这是一般的评价,易中天先生不这么看,他的隆中对也可能是后世人编的,也可能他确有自知之明,自感时运不能佐主统一天下,又不想甘老山林。我不知道张子房怎样佐刘邦一统天下,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了,就都是成功的理由,诸葛亮偏安一方,七出祈山,七次失败,说项羽刚愎自用,魏国不该灭亡,诸葛亮非成天下之才。这都是后世人因为已经成了事实,在坐而论道,很感惬意,那不管自己的事,所以都会说,喝杯茶,吸根烟,看看论论别人的风花雪月事。人们特别我们这些小人物,跟着前人先哲的想法。我现在甚至怀疑诸葛自比管乐是不是后世人杜撰的,后人看透了诸葛亮的软肋,是对诸葛的一种深深的叹息,文人自恋呢?
为什么他不投靠曹操或者孙权刘表之流呢?我在《神话学》中这样写到:曹操是位吞吐天下的人物,到他那里显不出,说不来刚“啊”一句,“啊!曹丞相。”曹操就生气了,“啊什么你啊!”江东孙权,因有周瑜张昭,这两人一文一武,把持朝纲兵权,自己无有后台,立不住脚的,至于刘表、张鲁等那些不充英雄便充好汉的人,都是草包成不了气候。刘备倒是个合适的人选,有汉宗亲这个正统的法宝,刘备虽半个草包,但能哭,脸皮厚,会笼络人,他身边没谋士,关张乃莽夫,容易控制,孔明权衡再三,趁刘备在表处,便派爪牙四处活动,刘便知了,隆中对策乃怕曹操,还没等自己享受荣华,便被曹操所吞,不是太亏了吗?所以避开曹操,至于江东孙权,根子深,又兼水上作战,北方人难习,也难对付。但刘璋之流,是可以欺侮的,可以说孔明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让刘备看的神话,于是羽扇纶巾,打仗还要别人推。
孔明人如其名,的确一孔窥全豹,而且有自知之明,但他的悲哀也恰恰在这里,太聪明了,有时办事似乎就有点“小聪明”,结局就有点悲哀了。
诸葛亮是自知之明还是悲哀就不知道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0 07:52:00 +0800 CST  
忠义之叹

关羽大忠大义,这咱论不了,《三国演义》中还记载着两个小故事,独立成章,又很感人: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突然插入了一段小故事,说他小,在回目中就没点到,去掉也丝毫不影响什么,加在那里都可以,大意是,孙权弟孙翊被下属所杀,其妻徐氏又被胁迫从贼,徐氏假意应承,秘招孙翊心腹孙高、傅婴伏于密室,诱捕二贼,孙权至,取徐氏归家养老。
《三国演义》经毛氏父子评改,语言跌宕起伏,就是这么短的故事,也写的引人入胜,人物极具个性色彩、活灵活现。遗憾的是,徐氏通篇无名,看来那时对妇女就有了偏见,但同时我又怀疑那时的妇女再嫁等与后世不同,曹丕乘乱纳甄氏,曹操幸邹氏,赵范为其嫂樊氏作媒赵云,所有的女子都是氏,甄氏丈夫尚在,邹氏丈夫书上不显,连曹操都说真吾儿妇也。但到书的后半部司马懿杀曹爽,爽从弟文叔之妻,截己耳,断己鼻,我最早知道这个故事乃是有人来证明其守节,现在看原文,与守节就有点大相径庭了,截己耳,倒可解释守节(看上面的,也不能这样解释),断己鼻就绝对不能这样理解了,因为她泣曰: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截己耳为节,断己鼻为义。这真有点乱糟糟的。
另一个故事就稍微有点复杂了,而且回目上也有,在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中马超将投降的韦康全家四十余口尽斩,韦康参军杨阜之姑时已八十二岁,深责之,同谋者赵昂忌惮其子跟随马超,其妻王氏厉声斥之并尽将首饰资帛亲往军中,赏劳军士,后杀马超全家,及至马超杀昂之子,杀杨阜之姑,杀昂全家老幼,阜宗弟七人皆战死,阜身中五枪,曹封其关内候。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为忠为义,杀身成仁,都落了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
仍然是妇女通篇无名,人活一百,形形色色,有徐氏王氏的英烈,有甄氏邹氏的逆来顺受,世界是个大舞台,人们都是演员。要说怎样演都是一生,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我们,杀身成仁,义薄云天,这几个人就是顺着这个,豪气干云霄。在这里,或者一切评论都成了多余,都是多么的苍白,唯有为忠义之事赞叹。
忠义相连,其实“忠”和“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被郭沫若成为“南缘北梦”的《再生缘》中,作者写了一个奴仆江进喜,他的主人陷害别人时,他出手相救,这就是“义”,但另一方面说明他对主不“忠”,但当他主人得到应有下场倒台时,其他人作鸟兽散时,他又挺身而出,为解救主人多方奔走,这应该算“忠”,所以这个“忠”和“义”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那在自己对忠义的理解。
蔡邕哭董卓要说不能算是忠,也无所谓义,连他自己也承认,尚知大义,但就是想哭,你哭哭就罢了,象现在人在心里家里虚拟的网上发发牢骚,没人知道算了,偏偏又伏尸大哭,这就很难理解了。不过可能,纣王死,也是会有人伤心的,最少伯夷叔齐是不高兴的,而且因此饿死了呢?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前有张辽数其三罪、三便,无非一个“义”,一个“忠”,三罪、三便不说,这三事是那三事呢?其一,降汉帝,不降曹操,这就是他认为的“忠”,这不是图形式,不重实质吗?曹操很直接“汉即吾也”,一嘴啃住豆馅。其三“一知道下落,将万里寻兄”,还是一个“义”字。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0 11:04:00 +0800 CST  
陈宫之难——中国文人的悲哀

陈宫这个人很奇怪,放着好好(在那汉末乱世,也许并不好)的县令不当,跟曹操跑了,说: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典型的文人命,不能自己登高一呼,而号令天下,成为英雄,而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及至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及吕伯奢且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后,陈宫犯了心思,弃曹而去。后来曹操起兵为父报仇,于路杀尽城中百姓,陈宫又出现了,以文人的仁慈来劝曹操,曹操如何肯听,陈宫就曰:吾无面目见陶谦也。要说,劝与不劝是他的事,至于听与不听是曹操的事,要是一说就能解兵戈之事,那这世界上的事也就太简单了。就这陈宫放不下面子了,又投向别人去了。一投别人就献上一计,要夺曹操的老巢,连曹操都大惊,“使吾无家可归矣”。曹操回军,陈宫计计能致他于死地,可吕布就是不听,听了一计,差点要了曹操的命。久事吕布,宫便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及至被俘,与曹操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令后人无限伤感。
我不知道春秋战国的文人怎样纵横天下,以一言而动国家,舌辩之士可以当百万雄兵,诸葛亮似乎也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陈宫就差一截了,他与诸葛亮可能都不能事操,所以我搜索了一下互联网,许多人认为他是性格使然的悲剧。退一步说,他投降曹操会怎么样?可有人说,他就不会投降曹操,所以不会有下面的假设。吕布的两员大将,操问高顺“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操一言不合,拔剑在手,亲来杀张辽,后曰:我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辽感其意,遂降。
自古文人相轻,大部分文人自命清高,看不惯阴谋诡计,华歆已被清除文人序列,说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陈宫与操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在最后二人的对话就可见一斑,操还不大度,如果放了陈宫,会怎么样?或者说,陈宫不投操,也不被杀,他的后半生会怎么样?不好猜测。张辽是个武将,跟着谁,都是卖命,博得封个万户候。这与现在的文职和军人如出一辙,军人不问政治是国家大幸。
另一个文人许攸就更奇怪了,叛袁助曹,攻入冀州,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但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之,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这许攸真是奇怪,功劳是谁的,都是领导的,自己居功,私下里说说罢了,还明目张胆的居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领导可以笑笑,别人就不一定了,在下级面前可以,平级可就说不来了,这不,连命都糊里糊涂葬送了。操仅仅是深责许褚,厚葬许攸。
三国的文人荟萃,极象传说中的诸子百家,乱世出人材,但他们与诸子百家差远了,跟在几个奸雄后面,出谋划策,领导高兴了,听听他们的唠叨,不高兴了,可能离倒霉就不远了。独立的人格,所有的文人都很向往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大戏,各立学说,纵横捭阖,诸葛亮聪明,据说有《武候二十四篇》今人不传,诸葛也只是聪明的代名词,与家就相差远了,他的阵法、兵法,还有神秘的木牛流马、弓弩之法,不知怎的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引为遗憾。乱世时文人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治时他们的思想何不是牺牲品呢?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0 14:33:00 +0800 CST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

生逢乱世,还有如此狗尾续貂,第十三回《李催郭祀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中,李乐、韩暹保驾有功,联名保奏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余名,并为校尉御史等官。书上说“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这真是典型的官本位,活生生的百丑图,乱世时,吃穿尚不能自保,尚书郎以下,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要官何用,就是丞相、皇帝又若何?没有实力,皆落可悲下场。李、韩之辈,不过是跳梁小丑,昙花一现,他们保荐的这些人,恐怕真是刻印不及,就被掉了脑袋。这真是开的大大的玩笑,他们想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道在哪里,天又在哪里呢?
看看都是些什么人:无徒者,无赖之辈;部曲者,豪强地主豢养的家兵;走卒,受人豢养而帮凶作恶的人。
前人有,后人妨之,太平盛世,买官卖官,这社会便就热闹了,从延安时期的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到现在已经七十余年,仍然是越简人员越多,机构越庞大,这真是个怪圈,就是前一段热炒的国务院大部制,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我不知道这样的改革一年说一年,什么时间是个头。
貂不足,狗尾续,总结的很到位,莫说治国平天下,就是修身、齐家,这些人也恐怕不行,原来这官也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能干好不能干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是头带乌纱,可以吓唬吓唬老百姓,虽然后来是个笑谈,全不成体统,是后世人说的,在当时恐怕还是一件很郑重的事。
当官就得有印,否则什么凭据,就像现在国家提倡的亮证执法,我们看香港的影视也是这样,掏出一个小本本:皇家警察。不过现在有的单位的人说,脸就是证件。人家警察更牛,衣裳就是证件。
我的老师曾写一部叫《借乌纱》的戏剧,大意是下属借了昏庸县官的乌纱去为含冤的老百姓公正断了一件案子,还是官帽子重要,那代表着一种老百姓敬畏的权力。
我就是看到《演义》的这句话才想起来要写点什么,看到别的倒没有想起来,歇笔已经十年,而且写到这里,却又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官印只是一个象征,骨子里不是为了老百姓,那是天王老子也没有办法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印而已。
一切都异化了,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像那《钦差大臣》的事情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人家真的是皇帝任命的大臣,为什么不能刻自己的印呢?
张勋复辟的闹剧和这个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人们饭后的谈资,可一个叫鲁迅的人以这个为背景的深刻思考就不是我们能释怀的,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难道永远是个解不开的锁吗?
我想也可以以这个为背景写一个他们保举的部曲等做官后乡邻的反应。
能不能写写今天呢?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0 16:27:00 +0800 CST  
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曹丕不想学他的老子仅仅当个魏王,便玩起了花招,一方面逼宫,另一方面推让,及至欣欣然做了皇帝,不由脱口而出: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得意忘形,忘形了没有事,谁让人家是帝王呢?我们忘形就会有一鼻子灰。罗贯中作践人家,说: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坛上,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
看来古代的人尚且知道尧舜禅让的真实面目,不禅让也没办法了,可能还能落个不失公候、一辈子不愁吃、不愁喝的下场,否则,命不但要丢,灭九族那也完全可能。尧舜看来是深懂得的,舜当年把尧的两个女儿都霸占了,尧你还敢怎样?
舜禹之事接着演,不久,司马炎“再受禅依样画葫芦”,夺了他曹家的江山,这真让人啼笑皆非。舜和曹家能夺别人的江山,他们怎么没料到别人也会学他们呢?我不清楚禹夺舜的江山怎样,曹丕夺汉家的江山的时候,他的兵权自己已不能完全掌握了,功高镇主的时候,就看谁的手腕高了。据说禹子启广有财产,既然他敢家天下,那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叩头流血。刘备穷其一生,得于偏安一方做个皇帝,奈何临死时,诸葛亮功高镇主,无人能敌,刘备自知诸葛亮想自立为王,不过易如反掌,毕竟放不下辛苦的得之不易,一方面希望最后一哭,能哭得个儿子安然成王,另一方面也破罐子破摔,警告诸葛亮,同时给身边的其他大臣提个醒,要是诸葛成王,你们集体反对他,是以吓的诸葛亮叩头流血,不过这尚且是诸葛亮,若是别人,恐怕一扭头就把刘禅给杀了,管他别的。
功高镇主,那在没野心的人,说诸葛亮没这方面的野心,我信。许多人都看透了说,他只是文人的命,历朝历代如此这般的文人,大都没这样的野心,这种人在当时也不好看透。没这样的野心,有别的、文人的野心,诸葛临死,“国家旧治,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已知公复来之意也。”“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费文伟可继之。”这相当于皇帝安排后事,旧治不可改,旧人不可废,这是他一个丞相应该说的吗?丞相有丞相的职责,你认为你是什么?想是诸葛亮管不了再后的事,也是,就他认为在费文伟死后,改继任的现在是毛头小伙,那他也真管不了了,于是诸葛亮薨。诸候死,才叫薨,这确实给诸葛亮一个很好的待遇。看来,诸葛亮和曹操没什么区别,刘禅做个傀儡皇帝,奈何“弱智”刘禅并不领情,“加蒋琓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 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攘候,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连易中天先生也惊叹刘禅之精明,这那是弱智的表现。这真是,政治之事,我们后生小子知道了。
近来看一个资料,说林彪解放后的病都是装的,说平型关大捷留下的后遗症都是假的,这资料说,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没听说他有什么病,解放后,怎么就怕光、怕风了呢?而且据说当年林彪入关,就有人戏称是下江南(他领的四野号称百万,其实和曹操的差不多,八十多万)。一切就明了了,于是解放后毛泽东过一段时间就派一个高级医生去关心他的病情。
解释的还蛮有道理,唉,还是那句话:政治之事,我们后生小子知道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13:46:00 +0800 CST  
政治婚姻

曹操杀伏后,说女大贤大孝,宜居正宫,于是立为正宫。
马超投张鲁,张大喜,乃商议欲以女招超为婿。
袁谭引军投操,操以女许谭为妻。
孙权以妹嫁刘备,这应该是最好的政治联盟,奈何因荆州纷争不休,葬送了两国江山。
三国之中政治上的婚姻颇多,我总怀疑,政治上的婚姻极不可靠,还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说感情那就太奢侈了,政治上的本来就是内奸,你防我我防你。看来,谁的女儿也不好做。候门深似海,厉害比天大。公候一辈子妻妾无数,生个儿子替自己卖命,生个女儿给别人做政治婚姻。都是工具,一切为政治服务,这真是悲哀。
我们这些人奢谈政治,要被别人笑掉大牙的,连政治是什么都没见过,更不说经历过,坐而论道,谈空说空。这在政治家是不啻为道的,他们“默默”地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最少在他们那时那地自己认为是最正确的,在后世的文人清客那里,有些俨然成了笑料,我们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像吃了一个糖豆一样惬意。
当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战争就摆在了眼前了,忽而和亲,忽而战争,亲亲和和,打打杀杀,令我们大饱眼福。
汉的和亲政策是很出名的,那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强,从刘邦的白马之围到汉明帝送王昭君和亲。刘邦的和亲政策不很为人所知,围都围住了,一和亲,匈奴就回去了,没象他的后辈成吉思汗那样挥师南下,这可能是实力问题,想占据中原,还不行,只能胜孤军深入之敌,乐得和亲。王昭君和亲天下闻名,我不知道为什么有名,说沉鱼落雁,那是在春秋战国庄子的寓言里就有,不过那里面说的是毛嫱,难道是后人以讹传讹,把王嫱当成了毛嫱,这王昭君就闻名了,而且王昭君本是哭哭涕涕去和亲的,变成了高高兴兴去,以国家为己任呢?
又使人想起了蔡琰,被北方掳去,作《胡笳十八拍》,左贤王惧操之势,送琰还汉。胡地总是胡地,昭君和亲后不知其所踪,蔡琰离别孩子总是心痛,还要一心归汉。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政治婚姻是要为政治服务,什么都得割舍,当年汉明帝生气把宫廷画师毛延寿给杀了,还得把王昭君送去和亲。记得上高中时有个选择题,就是说上面这件事,答案是汉明帝守信用,守信用个屁,历代的那个帝王是好家伙。
大部分人就是个工具,不过是大小工具而已,而且工具用好了,就名垂千古,用不好,死了也无葬身之地。
当婚姻成为一个筹码的时候,我们会想那是对爱情的亵渎,可我们遍见爱情真的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好时,才知道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婚姻不过是政治婚姻的变形而已,才知道,国家,国家,国和家是连着的。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16:54:00 +0800 CST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宋的辛弃疾感慨世事,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言,还被选入了中学课本,当时读到这里时很不理解,孙仲谋者,不过一介诸候,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没惊天动地的伟业,老辛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还是那句老话,政治上的事,让我们这些不懂没见过政治的人瞎议论,评论说辛弃疾的词晦涩难懂,是啊,老辛的用心良苦,南宋节节败退,辛弃疾那收复河山的愿望一点一点的破灭,文武双全的他便露出了文人的缺点,苟全偏安如孙仲谋者也不愧是英雄,那象南宋皇帝这么窝囊,“生子当如曹操”那是不行的,这真象诸葛的自比管乐,各取所需。
那朝那代的孙仲谋如果在辛弃疾的时代的确算英雄,坐拥江东八十一郡,而有天下三分之一,他做不得天下之主,但尚能虎视天下,后世分析乃是他发展经济方面比魏、蜀做的并不好,这是经济基础,成败的关键。就这,老辛认为已经足够了。
现在应该是生子当如刘阿斗,虽然经历了战乱,但总体来说命还是比较好,“此间乐,不思蜀”,命好,命好,孙仲谋那个帝王不好当,什么事还得自己操心,那如刘阿斗,父亲把自己安排的好好的,有时还闹闹小脾气。活的有滋有味。立夏时称重可能说的就是这位后主,还真是命好。
有人又说,生的好不如娶(嫁)的好,现在又没有候门,也没有深似海,不过不要象陈世美那样,被喀嚓了脑袋,又有“孔雀女”“凤凰男”之说,说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是在谈别人,那笑谈的船夫依然是个撑船的,说他自得其乐,我也相信。
富二代和官二代让人们羡慕,不羡慕那是假的,还是那句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人。
不过,这句话是曹操说的,而不是辛弃疾,《演义》第六十一回,操起兵四十万报赤壁之仇时见孙权的队伍齐整而发出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仔细想想,赤壁一战使曹操再也没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而这一战的真正领导是孙权,而此前的战刘表(也算是刘表之子刘琮,所以会有“生子”之叹)没费吹灰之力,所以发这个感慨情理之中,与辛弃疾的想法有点区别,但都是盼望英雄的。
不过《三国演义》是明清的作品,是不是杜撰的曹发的感慨也说不来,查查资料,裴松之在注《三国志》中就提到这句话,应该来说,不一定是曹操第一个说的,但一定不是辛弃疾第一个说的,比较准确的应该是裴松之说的。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一个叫吴师道的元朝人在他的《赤壁图》诗写下了这样的话,唉,这不怎么着的孙仲谋还有这么多粉丝,就有点令人奇怪了。
而今人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养女应像林徽因,唉,这恐怕令所有的人失望了,孙仲谋只有一个,林徽因好像也只有一个。
可是,我们再往前面看,曹操煮酒论英雄,说孙伯符是籍父之名,非英雄。
这样说,这孙仲谋更是籍父兄之名了。但说是说,是马是骡子,拉出来溜溜,孙坚和曹操没有对过敌,说人家是一疙瘩红薯也可。但和孙权实实在在交过两次手,赤壁之战不说了,又一次就是这回,最后灰溜溜的议和而回。
就又想起了现在的官富二代,超过父兄的人也大有人在,平庸的人也有,我们普通人那么多平庸,何必苛求人家呢?
想起来两件事,一、布什父子为总统。二、我上的是俗称的大中专,和小中专的孩子们在一起,班级优秀的很,第一年什么都是优秀,但班主任终于把我们带到了沟底,越来越不起眼。一个小说上也写到,一个下基层镀金的领导愿意到条件不好的地方:各项工作上去了,是自己的功劳,上不去,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怨不得自己,一个多么稳妥的买卖。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18:40:00 +0800 CST  
善终的亡国之君

《三国演义》的最后,交代了三个亡国之君刘禅、曹奂、孙皓皆善终,似乎给人一个安慰。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大到夺取天下,小到小病小灾。普通老百姓生死有命,有如蚂蚁,什么人给个关心,亡国之君仍能在史上占个一席之地。
事物有个轮回,就有兴国之君与亡国之君,想当年,亡国之君的祖先,谁不是叱咤风云,谁曾想有这么个熊包的后代,看来,家天下谁也不能传个万世,开创中国帝王时代的秦始皇只传了个二世,还是民主好啊,虽然还是有钱人的天下,总是还得需要能力,还得有块遮羞布?
刘禅和曹奂还叫人同情,没有功绩但也没什么劣迹,只是生的好也不好,孙皓却是个暴君,他善终却使人有点不得劲,恶人应该有恶报的。
纵观三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不管文人怎样一字寓褒贬,使乱臣贼子惧,当时的人怎能不明白,那不过是后世人的爱憎,《春秋》可是许久年前的古迹的。怕后世人责骂的人会有,其实眼前利益还在多数。上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为什么宦官横行?乃是他们不怕后世人把账记到他们头上。我觉得这不确切,就是涂饰太厚的史学家也不会给宦官什么好评价。乃是他们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当前做得事,最重要的人是当前面对的人。
我们知道比较倒霉的亡国之君就是明的崇祯,有人说:崇祯用了一个倒置的“!”结束了明史的篇章。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但明朝从他手里亡了,对自己、对天下,反正都是一个交代,比之刘禅等人?
有亡国之君,就有亡国之臣、亡国之民、亡国之音、亡国之物。
亡国之臣,套用崇祯的话,这不是他的原话,是后人总结的: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再套用三国鲁肃的话:我可以投降,老板不可以。有些落得个奸臣的骂名,有的却美名远扬。杨家将世代有威名的杨家也是投降过来的。
最倒霉的应该是亡国之民了,我们知道,兵灾一过,各地的县志上烈女的名单就一串串,这是最下层的人,所以小老百姓只能被杀被侮辱的份。
亡国之音,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那些遗老们,另一些人也开始赞扬新社会的好了。
亡国之物,后人用不用前人的东西,看看现在各单位换领导就知道了,小到一个县的小局长,那也是厉害的,连十几万的坐骑都换,还有什么不能换的,那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呢?
有亡国,就有开国,开国要说应该是喜气洋洋的,可是我们往往闻到血腥味,君可能善终,但臣,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不应该,才知道这建国和亡国是一样的让人唏嘘不已。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19:56:00 +0800 CST  
川中双“雄”

东川的张鲁,西川的刘璋,本来偏居一隅,悠闲自在,奈何中原烽火烧来,不得安生,瞬间灰飞烟灭,但也乐的有个善终。
张鲁曰: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刘璋曰:不如投降以安百姓。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的王候不多,不管二人懦弱也罢,强横也罢,能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面前,首先为百姓着想,应该是一个好领导人,难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
他们的叫松的大臣就不那么敢恭维了。佐张鲁的杨松已经快亡国了,还还收受贿赂,最后免不了被“喀嚓”一刀,斩首示众。张松很有意思,要卖主求荣,还放不下面子,舌辩之士对天下枭雄来说,不过是个奴才,不杀他就便宜了他,唯有文人又相轻又同病相连,诘难小觑天下之士的杨修,过目不忘《孟德新书》,修大惊,曰:天下奇才。就是这等天下奇才,死心踏地要葬送主公刘璋天下,被诸葛亮略施小计乖乖献出地图,唉,文人啊,喜欢恭维,不喜欢傲慢。不过,后世人也曾怀疑此地图的巨大作用。最后,被亲兄告密,全家斩于市。
人名很奇怪,当年鲁迅先生有感而发,写了著名的《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是,名字是爹娘取父母叫,除非自己有感给自己取名,是可以开个恐怖的玩笑的。但这东西两川的卖主之士都叫松,“松”者,高洁挺拔不屈服,偏偏这两个人都叫松,很有讽刺意味,是不是这有三分是虚的作者自撰的,那真是讽刺了。
人不进取也是灭亡,好好的川中双雄,没有想去中原争天下,还是不能幸免,看来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的丘处机就明白,那些矮脚的蒙古人将征服半个世界,金国已不是中原的最大敌人,所以欣然接受成吉思汗的邀请,不顾年岁已高,慨然北上。
说旧中国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课桌不是假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从最早的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华夏的整体,牵一发,动全身,没人能幸免,所以,这川中双雄不说当年的秦帝国,就比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差得远了,那可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这里走向全国的。
再看看二人的失国,想安生的人偏偏不叫安生,就像刘表一样,只想守住荆襄,是不是也和民国时期的阎锡山差不多?只能说,合是大势,谁也免不掉。
所以当曹操荡平了中原群雄以后,就要西南进,而且没有自己固定革命根据地的刘备,按照诸葛亮早年在隆中家里的被窝里想出的战略要来夺同宗兄弟的地盘。
碰上曹刘这两个无赖英雄,两人只有倒霉的份。而且刘璋也混蛋,挡还挡不在门外,却要引狼入室,操本是可以先取西川,断了刘备的发展基地,为早日取得天下打好基础,偏偏牛的不知道东西南北了,使统一国家的步伐到司马家才完成。
所以,不要使鱼归大海,否则不但捕不到鱼,有可能鱼还会捕到人。
毛泽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走到远离儒家的黄土高原的时候,他的伟业开始了,那时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一定觉得十几年之后他会统一全国。
不管你是什么雄,统统都是狗熊。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21:02:00 +0800 CST  
人是会变的――说于禁

于禁这个人,在三国中的篇幅不多,值得重彩一笔的是,当年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夏侯惇的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于禁于路剿杀,安抚乡民,青州兵言于禁造反,于禁也不分辨,冲杀张绣,曹操大加赞赏,封益寿亭侯。后跟随曹操三十年,没有别的建树,曹操看起他,命他讨伐关羽,这于禁就变了,处处与先锋庞德为难,生怕他夺了头功,还屯于大路,使庞德不能进军,自己却屯兵瓮口,及至被捉,拜伏于地,乞哀请命。
人真是奇怪,战张绣时的于禁那里去了,三十年后成了生怕别人出其左右、压制贤能、摇尾乞怜的小人,三国中除了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外,大部分武官文将能屈能伸,不愧为大丈夫,于禁的这一败笔,连曹操都不禁叹道: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篡位的曹丕很奇怪,他还好意思鄙视别人,令画水淹七军擒于禁之事,使其忧愤而死。
真的,人是会变的,性格是多重的,曾经不计个人得失、冲锋陷阵,现在瞻前顾后、唯恐荣华富贵东流去,看来真如人们做的那个实验:放入开水中的青蛙一蹦老高,在慢慢烧开的水中等他明白过来已经晚了。要说打天下就是为了享受,刘邦在咸阳宫觉得真到了天堂,打死他也不想走。
可人家还是走了,是为了更大的富贵。
盖棺才能定论,等人死了,我们才能给他一个评价,人一日不消失,我们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头就写到: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
钱能通神那个成语说的好,那个当官的不是廉洁,而是礼没有送到位,据说赖昌星俘虏一个小小的海关官员出手就是五十万,你想还有谁能逃过去呢?
有的说的更绝,鬼推磨算什么,我说有钱能使磨推鬼。
可有的也未必,三国的曹操在盖棺了二千年人们还争论不休,看来这棺好盖,论不好定,人都是有其复杂的一面,像我们曾经宣扬的那些高大全的形象已经成为历史,没人认为这些人真的存在。
一棵小树睡的正好,又何必把他摇醒。在各种利诱面前,人们确实是棵小树,这棵小树,到底会长成什么样的树,那应该还在自己?
我们看到人的命运真的不可捉摸,说天意那是唯心主义,说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那是……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他们最终的命运让人们唏嘘不已,认定一个目标走下去,话是这样说……
就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也不会认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是错的,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有什么说的……
在我看的《演义》袁建老师写的前言中说:我国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往往在罗列史料之外,穿插一些野史逸闻,以便在故事情节上产生一些曲折离奇的效果,但人物的精神、性格却显得空洞古板。《演义》的作者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艰苦的创作道路。人人物的个性鲜明而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以人家罗贯中能不朽,我抄喷学就只好自娱自乐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2 22:24:00 +0800 CST  
中涓作恶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汉末即将大乱,“十常侍”乱政,张角“替天行道”,这些最早的乌合之众也有个心计,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十常侍“之列,反正是不是,都有话说。(我看的《演义》书,前后的封*不一样,后来看别的书,又成了一样。)
中国的两位文学大家,鲁迅和金庸先生,对这种人有个深刻的刻画。金庸先生在他的《碧血剑》里提到当时明的大太监也结连满清,有人很感不理解,皇帝对你不错,什么荣华富贵你都享受,还要来这一手,别人就解释,满清就答应他一句话,城陷后不杀他的头,他就乖乖投降了。金庸先生写的是小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二丑艺术》就分析深刻的多,他感慨世事、世人,说,“他明知道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他们并非一伙”。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这种人多矣!鲁迅先生还称赞老百姓明白这,其实我们不一定明白,经这些大师上升到理论上指点,有点明白了。跟随美国的那些跟屁虫,“有点上等人模样,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大抵一面又回过头来,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我自感比先生遣词造句差得远,斗胆借用先生的,不会影响他的版权吧!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国家不是谁的国家,单位不是谁的单位,所以“二丑”也就是“二花脸”多起来了,这种人比较能迷惑人,但说的客气一点,客观来说,这也是生存之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下面还是要骂上面的。一方面要自己作恶,一方面还想划清界限,这便有点可恨了。单位总要换领导,不过没关系,换了领导的单位还需要“二丑”和“二花脸”,于是真的很有市场,“二花脸”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很有研究头。
这些人因为去了势,而行为乖巧,在动物,目的是消除家畜的性欲和繁殖能力,使家畜的性情变得温顺耐劳,便于管理;肉用动物的肉质得以改善、产量提高;还可控制畜群中的交配行为,从而有利于良种的繁殖和选育。在人类,可大不妙,整天看着一个皇帝享受,那还能一个安心。
这些皇帝身边的人真的把皇帝哄成了,管住身边的人其实是历朝历代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想唐朝后期皇帝的废立都是这些宦官们说了算,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妻贤夫祸少,妻廉夫得益,这是说给我们当下人听的,身边的人是另外一回事,如今的“夫妻店”多了起来,也真够我们纪检监察部门忙活的。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3 09:39:00 +0800 CST  
郎舅之亲

真应了刘备自己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断了不可续,妻子没了还可娶。不顾孙刘同盟,大起军马为兄弟报仇,刘备的郎舅糜芳判断失误,“阿斗是我外甥,他念我国戚之情,必不肯加害”,他可能没听到刘备的衣服之论,否则妄丢了姓命,还是用刀剐之。想想刘备攻吴失败后对黄权的降魏还是很有气度的,这郎舅就更心灰意冷了。
兄弟听到这个故事会高兴,亲家听到这个故事会生气。现在可能刚好相反,称兄道弟的大都是利益使然,有短信说,人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比裙带关系尚差一点,这可能也是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有人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现在这种环境和古代有很大差别,裙带关系不会再是战场上的敌人,现在的利益错综复杂,裙带之间根本的冲突很少,而这维系血缘关系在一夫一妻制的情况下更加突出,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然我也不否认刘备给人造做的成分,他是一贯如此的,糜芳有什么用,再说他的妹妹已死了,有大将替自己卖命是最主要的,要做给替自己卖命的人看的。你想阿斗刘备都敢摔,他一个郎舅算个什么。
春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小舅子,为了郎舅之亲(当然不全是)窃符救赵后不敢回家,寓居在赵,把姐夫的门客“抢走”了一半。
孙权和刘备这两个郎舅算是最没意思了:本来孙权想来个假郎舅,谁知假戏真做,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黄花妹妹嫁给了一个半百老头,这政治上的事情让老百姓算领教了。
国舅在我们老百姓的印象中是个不好的词语,大约是因为老包铡了国舅,而且这好像国舅和太师因为养了一个好妹子和好女儿,就为非作歹起来,我们把他们当做政治暴发户而眼红,巴不得他们都去死。
蒋介石和宋子文算郎舅了,蒋组织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要时任财政部长的宋每五天拿166万军费,宋反对,蒋竟然打了宋一记耳光。看来不但古代,什么是重要的?除了自己,都是外人。
郎舅之外还有一个外甥,拉萨大昭寺门前有块赫赫有名的甥舅会盟碑,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吐蕃尊唐为舅,自称为甥,这个称谓有意思,这就是外交,看来古人和我们今人一样聪明。
在我们这里,通常,母亲如果和子女之间发生矛盾,往往有舅舅出面进行调解,因此,外甥一般都很尊重舅舅。不过看看人家帝王的舅舅,他敢这样吗?
《三哭殿》是一出很有名的折子戏,那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你就知道连皇帝也要让三分的,普通老百姓高兴的:乖乖,皇帝也有难念的经?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3 11:14:00 +0800 CST  
那个叫“郎”的

“郎”应该是对人的爱称,就象“子”一样,能称得上“子”的人可是不简单的,在一方可是独有建树的。“郎”应该也不简单,那个叫“郎”的周郎不简单,虽然千古成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给他落了个永远嘲笑,但这是民间流传,真实的呢?是不是如苏东坡说的,谈笑间,樯楼灰飞烟灭。
也不会有这么潇洒,不管是真的抑或假的,讲述的人肯定带自己的感情色彩。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曾做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幕客,会带有一些正统思想,文人们可是诸葛亮聪明了自己也便聪明了,元代异族统治,国人会更有正统思想。这个叫“郎”的会被歪曲吗?
因苏东坡这篇《赤壁赋》而诞生了文武赤壁,有人就提出,博学的苏东坡不会不知道他所贬的黄州不是当年赤壁的古战场,这就是说他可真是托物言志,邀想公瑾当年,想想现在的自己,可真是感慨。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后,那是一种得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一种快乐;郎啊郎,下一世来你为女来我为难,那是一种无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一厢情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那是幽怨的哀伤;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是一种狡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种庆幸;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遗憾;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是一种希望;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这是一种世间沧桑。
我们永远无法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现实,人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否则天下岂不太平。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览可是吕不韦得意时门客们的著作,与太史公的遭遇可是有天然之别的,这一点司马迁怎能不知道,但有这股安慰剂也好,否则,世上岂不少了一点什么。
早上赶班车,碰见了在单位都尊称李工的,阴差阳错叫成了老李,我觉得他并不在意,在单位其他人都是这样叫的,想起来人家说的,有威望的人叫李老,只有我们普通人年纪大了才叫老李的,这字前后一颠倒就叫出了意思,我们的文字博大精深呀!
还有就是“先生”一词,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北上北京,抬头就是庆龄先生,查查,这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约定成俗,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但起码应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人格魅力;二是术有专长;三是家庭环境和谐,夫妻志同道合,均为专家;四是持久不衰的社会普遍认同,名气绵延。这四条当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人格魅力。无私天地宽,大公方能大容。
乖乖,这男人要称女士恐怕就麻烦了吧?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3 14:32:00 +0800 CST  
面厚心黑

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遍翻史书,看到三国,茅塞顿开,世间成英雄者,无非面厚心黑而已。刘备刘玄德脸皮厚,占有天下三分之一;曹操曹孟德心黑,一统北方;孙权孙仲谋不(又)厚不(又)黑,占有富饶江南。
李先生一针见血,直刺将相王候、英雄美人、寻常百姓,谁都有这些影子,正如鲁迅先生的《阿Q》,每一个人都战战兢兢,唯恐骂到自己,其实现在没有这个担心,有些人做为案头书,唯恐自己吃了亏。有什么《官场厚黑学》、《经商厚黑学》、《处世厚黑学》,乐此不疲。
汉初年的刘邦,可是又厚又黑的人,所以天下无敌,后人也只有感叹的份,大人材啊!但唯有到他这里“成则为王败者为寇”不成立,项羽是个英雄,他是个小人,后代都是这样说的。
辅佐他为王的张良可是被周恩来奉为楷模的,不知当年的张良伺候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感想,人总得实现自己的志向,这个留候掂过来掂过去就只有跟着这个人物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也就实现了。
我所见到的《厚黑学》的书,书皮就是一抹黑,没有别的任何装饰,红色的宋体三个字:厚黑学。而且我就有一本盗版的,最早是听一位上班的人士说的,那时我还在上学,他说人就得面厚点,人们好像对“黑”字有点忌讳,这“厚”字可是不用的,于是我就去买了一本。
书很有一黑到底的意味,厚者,书并不厚,阐述这样一个理论大约不要很大篇幅,是要人去用心体味的,可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厚黑,李先生不过说的太赤裸裸,象《春秋》一样不但使乱臣贼子惧(喜),还是普通老百姓惧(喜),惧者,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厚黑”到自己头上,喜者,终于学来了法宝。谁敢说,谁没厚的时候,谁没黑的时候,大丈夫相时而动,该谦虚就谦虚,该厉害就厉害。
当年我写《抄喷学》的时候,确实自大的很,认为世间东西皆在抄喷,“抄”自不用说,“喷”者,外地的什么闲聊、侃大山、摆龙门在我们这里统统都叫“喷”,一个很形象的字眼,我就想继承和发展、学习、借鉴、摹仿、守旧与幻想、开拓创新,都是抄喷的,我说的也很赤裸裸。最后在《神话学》中,我不过借用这个词,说“能使人相信的都是神话,人们既是神话的宣传者,也是受害者”。这同样不得“正宗人士”的喜欢,世间难道不就是这样?
世间的邪端异说不也正多,天才和白痴其实是一种人,不过是基因遗传错了一个密码而已,当年在学化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金刚石和石墨是一样的东西,这是科学证明了的,我当时很惊诧。但愿大家从此不再惊诧?
还面厚心黑一个本来的面目。
以厚黑教主自创挽联结束吧: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野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3 16:18:00 +0800 CST  
美女貂婵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浣纱时沉入水底的有人说是死鱼,而且说此女耳垂小;落雁的王昭君是被人射伤的大雁,而且她双肩不平;能闭月的貂婵那是恰有浮云遮月,她脚太大;杨玉环抚摸的是含羞草,还是狐臭之身。评四大美女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是老爷们在玩弄女性,对女性的污辱。其实在最早的庄子的文章里提到的美女可不是她们。
她们真正的作用是在影响着当时的历史,美艳绝仑的女子几千年的历史不会只有这四个。她们的狐媚或者手段能有多少(这也是男人们论的)。我看过所谓的红衣人(也就是俗称的人妖)的表演,他们兼有男子和女子的两重表现,那种妖艳,我认为也足能使古代成功的男人神魂颠倒,这些人玩弄女性已经厌倦了。
貂婵随着她历史使命的结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连死都没有一个交代,总是人们的玩物。她是一个小小的歌妓,在王允的导演下,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实现了自己的辉煌,这是应该鼓励人们这样的,宁愿辉煌,哪怕只一瞬间,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抛头颅、洒热血,博得个青史留名,不管好的或者坏的。
导演王允很奇怪,成功后的他做了两件大错事,杀蔡邕、不大赦李催等人,落个身首异处,很清楚的人也很糊涂,可能真的对这事清楚,对那事糊涂,不能导演天下,在家里玩玩可以。他不是个好导演。导演首先得容许别人,不要自认为自己是老大,其实王允离老大的位置还远的很,他不去巩固,却自拆其台,还自认为为国,可悲可叹啊!
美人江山,江山美人。李丽芬那略带男音的《爱江山更爱美人》很有磁性,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江山美人,每个人也有她自己的英雄好汉。最朴素文字,最简单的文字意象,单单拆开看,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能够找到唐诗宋词元曲的韵味,连起来,又充满了最中国最古典的情意。所有的中国顶尖故事里,最本质的,无非就是江山与美人。词意练达,但旋律却又异常通俗,任何人都能够上口。古时候说有井水的地方就能够歌柳词。而现在要说: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够一起跟着唱这首江山美人。
当年的杨贵妃跟着唐玄宗倒是吃香喝辣,以致人们说,偏是生女好和以胖为美,可危难一来,面对群起哗变的士兵也只有赐之以死,还假惺惺的落几点泪。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耳垂小的西施老带个大耳环,肩不平的王昭君就披个披风,脚大的貂婵以长裙掩地,狐臭的杨玉环总日泡在华清池里。美人伟人的缺点给我们一个安慰,人无完人吗?夸大了一方面,缩小了另一方面,但愿人不要在这上面作文章,人不能求全责备,只能做个自我安慰。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3 22:55:00 +0800 CST  
曹操杀人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但他亲手杀的不多,领导嘛,动动口,自有人替他卖命,说他不杀老百姓,老百姓却因他而死,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唉,不过,夺江山、让天下老百姓做个太平犬就得有血的代价吗?
曹操杀董卓不成,仓惶出逃,杀吕伯奢全家,这是很出名的,末了还振振有词,想跟随他施展抱负的陈宫便离他而去。
曹操第二次杀人更荒唐,当他酒醉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时候,扬州刺史刘馥说乃不吉之言,他大怒,“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三国演义说,众皆惊骇。其子还告请父尸归葬,连怨言也没有,看来,领导就是领导,错了也不错,这是杀人啊,人头落地,可不像割韭菜那么好玩。
曹操再次杀人,就很老谋深算了,这时已是真正的领导了,连近侍也不相信,说自己会梦中杀人。杨修不知天高地厚,卖弄本事,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践踏麦苗尚能割发代首,杀人可是要偿命的,哪怕是乱世,当年刘邦进咸阳,与民约法三章,而民皆欢呼。陈宫也说,杀吕伯奢家人尚可理解,再杀吕就不可饶恕了,乱世中的百姓,死了也就死了,还是盛世好啊,乱离人不如太平犬。乱世时,怀疑至上,政治力量的组合,谁知谁为谁服务,昔日的朋友会是今日的敌人,昔日的敌人也会是今日的朋友,抱负天下的曹操能被理解。
继之曹操春风得意,大举南下,胜利在望,被刘馥打了兴致,现在的酒醉杀人,可是罪加一等的,这领导就太难伺候了,还倒霉在死了白死,也真无说理的地方,糊里糊涂的,但好在领导人怜悯,这尚可,那位近侍死的更糊涂,作梦一般被杀,领导人也怜悯,但这尚是做给别人看的,领导奸诈可见一般,但大家还得围着他转,领导嘛,领着转,导着看,唯有百姓做梦。
直接杀人,杀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影响面也不大,可要间接杀人,特别这些领导们,应该是帝王们,那就很骇人了,血流成河,而且都是当时的精英,都这样随着不明不白的原因其实都明白的原因去了。
所以有借刀杀人的成语、有卸磨杀驴的成语,还有莫须有的成语,相比之下,杯酒释兵权的成语就有点温文尔雅了,所有人算长了见识。
和平年代,杀的人少了,但别样的东西多起来了,我的家乡有个俗语叫“二股道”的,网上说是“龙头尾尖两只股票的走势形成的通道就叫二股道”,和我家乡的意思可大相径庭:把有才能的人凉在一边,就是不用你。
不过现在好像人人觉得自己有才,都有被放在“二股道”的感觉,还是想想吧,那些历史上的能人不是往往被更“强梁”的人打进了地狱,你就安生过日子吧。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4 07:55:00 +0800 CST  
二士争功

当年投汉的夏侯霸还吹嘘“魏国新有二人,正值妙龄之际,若是领兵马,实吴、蜀大患也。”保不准是后世人杜撰的。
钟会和邓艾,很象当年的刘邦与项羽,一个在正面战场上奋力拼杀,一个悄无声息的抄了后路,把个蜀国给灭了,无奈二人各怀异志,也不看看自己的斤两,最后都落个可悲的下场。
秦末乱世,刘邦取了个巧,后世虽然众口一词说他是个无赖,但无人否认他真是位真命天子。他进咸阳也曾欣欣然,当时的领袖楚怀王就说谁先进咸阳谁就是王,刘邦尚能明白自己,对项羽谦和有加。
邓艾此时的情况与刘有异,也不是个独立的集团,也不想想自己的羽翼未丰,就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落个“魂绕汉江云”不能归故乡。钟会不吸取邓艾的教训,还骂邓艾“养犊小儿,何敢如此!”又说,“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做刘备也。”他也做不了刘备,只能如后世人评价,“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又一个魂落外地。
中国有很多成语:卸磨杀驴、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过河拆桥。不管邓艾和钟会真的是不是想造反,司马昭没那么憨,他尚知他的地位是从那里来的,他的前任是从那里来的,“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能站到一定的位置,都有一定本事,就看谁会玩谁了,末了都说政治是残酷的,这些不愿甘老山林的人物,最后也是两手空空,博得个后世人嗟叹。
“二士争功”,争得个他们的主子司马昭暗自欢喜,虽然收拾他们也得费些脑子、用些士兵的命,但也警告了许许多多有这样和那样想法的人。当年的乾隆皇帝就说,就得让那些臣子们斗法,否则他们会一起来反对皇帝,那就危险了。皇帝这边笼络那边打,这真是艺术。三个人在一起就是艺术,大实话,孔老夫子说话很隐晦,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见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两只猫竞相向主人邀功,最后两只猫逮住主人修理了一顿,你想它们的命运……所以二士争功变成二士争亡,争着往死亡的边上去。
其实我们往往是这样,想邀功的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走向问题的反面。
功者,功利也,有利益在,还有什么无用其所极,说是为国为家,是,没人说是为了自己,和平时期,没有那么些死呀亡的,可老百姓就跟着倒霉了,这就是官员的政绩工程,争的不是老百姓的口碑,争的是上级的青睐,你想还不念歪经。
没有一任官员想碌碌无为,没有一任官员不想干出些名堂,扎扎实实干活的人不多,像邓艾和钟会那样出生入死的人更不多,可还是邀功求赏,如果是邓、钟那样的人,尾巴还不翘到天上,所以邓、钟二人只有见阎王了。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4 17:49:00 +0800 CST  
辱尸

普通的人被杀,喀嚓一声,人头落地,也就过去了。但有些也未必,我记得有网上就罗列古代的酷刑,看的人心惊肉跳,人聪明到杀人还要变着方法杀,很怕人的。有些连死后也不得安生,足见深仇大恨。
董卓尸首号令通衢,有人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油满地。很解恨,老百姓也如此。火置其脐,聪明的很,但反正董已死,没有什么感觉了,唯有大伙拍手称快,辱尸以解恨。
姜维自刎,魏兵共剖维腹,其胆大如斗。没能亲手杀掉姜维,只能给尸体以污辱。
辱尸很有一些打死老虎的意味,老虎可能与人类有仇,辱尸却是与部分人有仇,连一代名士蔡邕尚伏尸痛哭(残暴之人也会有知音),王允杀他,蔡说自己脸上刺字,砍脚仍不中,振振有词道:昔汉武不杀司马迁,使谤书流于后世。这是比辱尸更厉害的,最少古代人这样看。
古人注重全尸,受之于父母,得之于天地,活着时候尚要保全,死时更要了,所以现在捐献器官那样难。古代的太监是不能进祖坟的,死后还要再做个那玩意安上。司马迁受宫刑,写完史记就死了。现在火化,国家政策,留什么全尸,人也只有接受了,连平坟的后辈也说:爸,现在不行住瓦房了,国家都叫改成平房。于是坟平了,不说古代,往年的挖祖坟也是对主家极大的污辱。赵本山的电影《叶落归根》也正反映了这种思想。
人死了,就什么也不说了,可能是一厢情愿,死者长依依,反正是不知道什么了,不知道到阴间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否真的知道,反正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不知道。连凯撒也说,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盖上,让世人看看,如我之伟大者,死后也空空如也。
人物死后,防止被挖了坟,千方百计的埋,设些机关,在流行的网络小说《鬼吹灯》中被称为挖坟挖的最好的摸金校尉的祖宗的曹操遗言造疑坟七十二冢,这是一个讽刺,《三国演义》也说他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想当年的伍子胥历尽艰险受苦受难就为了一日复仇,最后也只能挖开河床下的平王坟鞭尸三百解恨,真如他所说:吾日暮途穷,故倒行而逆使。是啊!天要黑,路途远,只有倒着走路。
伍子胥还文武全才呢?哲学家呢?
现代人好猎奇,什么样的恐怖故事都能编的来,像什么张震讲鬼故事那是很有名的,所以殡仪馆的事情多了起来,还有什么殡仪馆辱尸惊魂之类的小说,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我是个胆小鬼,胆小能成为鬼,据说这三字来自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来鬼是胆小的,而不是人,否则,辱尸这伤天害理的事情鬼怎么不报复呢?

楼主 抄喷  发布于 2015-03-24 19:53:00 +0800 CST  

楼主:抄喷

字数:273204

发表时间:2015-03-19 23: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6 19:21:35 +0800 CST

评论数:10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