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1.本帖首发贴吧,还是为了抛砖引玉,有指教的敬请指教。
2.本贴为“汉末卷”,再分灵帝篇、何进篇、董卓篇,还没完全写完,目前计划是朝着10W+字前进。
3.我没发满20楼,请不要跟帖,否则删无赦。谢谢合作。
4.二楼的楼中楼,我将召唤曾经应许前来捧场的网友。么么哒~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3:28:00 +0800 CST  
简序
或许有人看到本文标题会嗤之以鼻:“史书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凭什么你写的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错,史书白纸黑字确实就在那里,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像白话文也推广上百年了,到如今却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我以为:我这篇文章可以颠覆很多自以为很了解三国史的人众多观念。若有人看过吕思勉《三国史话》、何兹全《三国史》、马植杰《三国史》、张大可《三国史》、《三国史研究》、黎东方《细说三国》、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纪》、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三国史著作,请忘了他们的作品吧。相信我,没错的!
当然,本文还在草创过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若有思考不周的地方、甚至错缪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3:29:00 +0800 CST  
目录
汉末卷
引言
陈志《卫臻传》: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很浅显的事实和道理:但凡新朝接替旧朝,必然会贬损前朝,以证明自己接替前朝的合理性,美其名曰:顺应天意。
如陈志《文帝纪》中,汉献帝刘协给魏王曹丕的禅让诏书中有“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以刘协的口吻承认东汉政权是“无德或失德”的政权,而曹魏政权是“有德”的政权。这内容自然不是刘协的真心话,而是曹丕为了称帝而玩弄权术的托辞。这一点,后世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例如袁宏在《后汉纪》中感慨道:“然则刘氏之德未泯,忠义之徒未尽,何言其亡也?!”
众所周知,史书由胜利者来书写,于是东汉末年就被描写成民不聊生的情况,才能显示其“无德”之处。要说献帝初期倒确实是如此,从董卓之乱到李郭之乱,关东军阀混战,乃至关中李郭两人内讧,中原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饿殍遍地。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范书《仲长统传》: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这些都是汉末百姓疾苦的真实写照。
但是话说回来,大家都知道献帝刘协从八岁登基就是被人摆布的傀儡皇帝,天下大乱导致民不聊生的责任,并不能由献帝来承担。于是,某些史家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就顺便又把桓灵两帝一块给黑了,甚至把“民不聊生”强加到他们头上。而袁宏对此质疑,《后汉纪》云:汉自桓、灵。君道陵迟,朝纲虽替,虐不及民。按说这“虐不及民”是袁宏的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有史实依据呢?
我以为:陈寿《三国志》及范晔《后汉书》流传千年,众多后世史家浅尝即止,将“灵帝昏庸、何进愚蠢、董卓残暴”这三个汉末历史关键人物脸谱化,却很少有人能从史书中的bug看出不公和荒谬来。本文尝试将汉末这三位被脸谱化的人物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讲述汉末权谋斗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PS:我以前单独写过关于灵帝、何进、董卓这三个人的研究文章,这次是重新整合,增加了不少内容,让读者能够系统性了解东汉政权走向衰落的全貌。


灵帝篇
第一章 少年天子
1.1刘宏登基
1.2九月政变
1.3无德不报

第二章 青年时期
2.1熹平石经
2.2鸿都门学
2.3后宫之争

第三章 纸醉金迷
3.1士宦之争
3.1.1党人的政治洁癖
3.1.2政治斗争本质是利益之争
3.1.3真正的政治智慧
3.1.4灵帝时期士宦之争统计
3.2敛财卖官
3.3西园享乐
3.3.1光和四年(181年)
3.3.2中平二年(185年)
3.3.3中平三年(186年)
3.3.4裸泳事件(186年)

第四章 天下大乱
4.1乱世前因
4.1.1战乱考
4.1.2天灾考
4.1.3评袁腾飞的说汉末三国
4.2黄巾之乱
4.2.1黄巾之乱的定性
4.2.1太平道起源
4.2.3平黄巾时的士宦之争
4.2.4谁是正义的?
附 “马元义之死”考据一则
4.3烽烟四起
4.3.1失信于民
4.3.2凉州难平
4.3.3有功难封
4.3.4宦官得势
4.4立志革新
4.4.1重置州牧
4.4.2西园八校尉
4.4.3蹇硕与盖勋
4.4.4任贤举能
附 “张燕招安”考据一则
4.4.5革新的真相
附 “蹇硕其人”考据一则
4.4.6灵帝篇结语

前三章,主要为回顾灵帝刘宏从登基之后至光和六年(183年)生平事迹,重新审视刘宏的人生轨迹,当然自认为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跳过;
第四章,主要为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至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时的事迹,这将是本篇重点,我将提出几个迄今为止尚未有人系统阐述的观点。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3:41:00 +0800 CST  
灵帝篇
前言
话说后世论史,谈及汉末皇权崩溃、诸侯分立时,大都持此观点:皇帝昏庸无道,宦官祸国殃民。若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前出师表》)。《三国演义》中更是将汉灵帝刘宏塑造成无可救药的一代昏君。然而,按李贤在《后汉书》中作注云: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东汉末年的“乱”,我们是一目了然的,而 “不损”又是指什么呢?这个谥号能够准确评价刘宏的生平吗?欢迎大家阅读此文,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刘宏。
本文将会吐槽易中天《品三国》及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这两部作品中曲解史料的内容,谁让这两位名气大呢。


第一章 少年天子
1.1 刘宏登基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刘志驾崩,年仅三十六岁,谥号“孝桓皇帝”。因刘志后继无人,次日,皇后窦妙改称皇太后,临朝问政。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掌控朝政的窦氏家族必然要选择一位刘氏子孙继承大统。

窦妙的父亲(时任城门校尉)窦武召见河间国人侍御史刘儵,询问河间国内的刘氏亲王子孙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刘儵则推荐年仅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再去长乐宫(太后所居宫殿)与窦妙商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窦妙下诏派刘儵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及奉车都尉曹节(原职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可能为临时设置),共持节,率中黄门、虎贲军、左右羽林军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进京。
次年正月初三,窦妙任命窦武为大将军,居住在禁宫之中,以防不测。

正月二十日,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夏门外万寿亭,大将军窦武持节率群臣出城迎驾,刘宏乘坐王青盖车(皇太子座驾)进入雒阳皇宫。
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宁。朝廷任命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
刘宏的生父是刘苌,早在刘宏登基前逝世,生母为董氏。闰三月,朝廷追尊刘苌为孝仁皇,其陵墓称为慎陵。因为此时是皇太后窦妙执政,刘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宫为皇太后,只能封为慎园贵人,仍居住在河间国,为刘苌守墓。

六月十七日,窦氏家族以策立有功获得封赏:大将军窦武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封渭阳侯,拜侍中;其兄子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之弟窦靖封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三个县侯,一个乡侯)【范书《窦武传》:帝(刘宏)既立,论定策功,更封(窦)武为闻喜侯;子机渭阳侯拜侍中;兄子绍鄠侯,迁步兵校尉;绍弟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其他等人各有封赏,只有太傅陈蕃坚决推辞。

窦氏家族一门四侯的事,在士人集团中引起强烈反响。首先,窦武名列“三君”,在士人集团中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自从他策立刘宏之后,就显露出对权势、财富的肆无忌惮的贪婪之态引得众多非议。当时还是布衣的涿郡名士卢植,就上书规劝窦武,内容大概是说:策立皇帝算不得天大的功劳,一门四侯已经很过分了,顺便劝他低调做人做事(向陈蕃学习)。而窦武不以为然。

话说,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位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刘宏与刘志血缘亲近,且为晚辈,这样窦妙可以太后的身份继续参政;第二,刘宏年纪小,且在雒阳无任何政治基础,窦氏家族可以轻松地控制刘宏,掌秉朝政。范书《皇后纪》中说的明白:贪孩童以久其政。

至于刘志的两个亲弟弟勃海王刘悝和平原王刘硕,他们的人品差也是有目共睹:刘硕嗜酒成性,而刘悝还曾被弹劾谋反!刘志念在兄弟之情,没有对其斩尽杀绝,而是废其封国,直到临死前才下诏恢复其封国。窦氏家族肯定不会选择一个有罪之人继承王位了。何况他们还是刘志平辈,他们若是登基,窦氏家族就必须靠边站了,所以绝对不可能选这两兄弟。

就在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承皇帝的消息传出后,民间就有谣传:刘悝愤恨自己不能继承皇位,于是组织了人马准备去抢夺诏书。当然这是谣传,刘悝当时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原来的封国,等哥哥刘志驾崩之后,刘悝如愿以偿重获封国,其眼光如此,哪敢奢望当皇帝啊!但是这件谣传案给刘悝之死埋下了伏笔(见2.3后宫之争)。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31:00 +0800 CST  
1.2九月政变
刘宏原本是冀州河间国的一个小小亭侯,一夜之间被朝廷高官们迎接到雒阳当上了皇帝。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皇太后窦妙跪拜,尊其为母后,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董氏反而称为“贵人”。这一点对刘宏来说,他肯定不适应,但这由不得他。

当然事情是有转机的。众所周知,桓帝刘志是依赖宦官干掉了“跋扈将军”梁冀,此后以宦官为心腹,从而宦官集团获得权势利益。党人是士人中的“激进分子”,他们的政治洁癖是不允许宦官干政的,在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双方的激烈冲突最终爆发;至次年永康元年(167年)六月,又以窦武促成的大赦而宣告暂时和解(历时半年),史称第一次党锢。

刘宏登基后,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二人已然可以全盘操控朝政,于是旧事重提,两人密谋诛杀宦官。
本年九月六日晚,窦武把次日用来弹劾宦官的奏章留在宫中而自己回家睡觉去了,不料宦官朱瑀偷看到奏章,于是计划泄露。得知消息的王甫、曹节等宦官决定先发制人,控制住皇帝刘宏和尚书台,当晚就派人去抓捕陈蕃、窦武。窦武负隅顽抗,从大将军府逃至北军军营,鼓动士兵反攻皇宫,可是宦官们早就集结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两军僵持到第二天中午,窦武的军队发生哗变,于是宦官便取得全盘胜利,窦武、陈蕃等人被灭族。这就是九月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刘宏的老师(太傅)陈蕃死了,权臣(大将军)窦武死了,窦太后被赶到南宫去了——刘宏的桎梏一下子全没了。
话说,九月政变(168年)和第二次党锢(169年)都是发生在刘宏元服(171年)之前;168年九月政变后,辅佐刘宏的太傅陈蕃被诛杀,其后朝廷任命胡广为太傅。而胡广又逝世于172年,此后因为刘宏已经元服,能够上朝秉政,所以不再设太傅的职位。

很多三国写手,把九月政变当成第二次党锢的事件经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次政变的结果并未出台禁锢党人的政策,而处理的仅仅是和窦武、陈蕃相关的人。第二次党锢是中常侍侯览与山阳郡督邮张俭两人的恩怨为导火索的。

更有甚者,还把这两件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责任推到刘宏身上,这更是不可取。刘宏虽然是皇帝,但是年纪尚幼,且没有执政决策权,所有朝廷大事都是太傅胡广以及朝廷官员一起商议的结果,刘宏只能负责在圣旨上盖章。并且中常侍王甫、曹节在此时的影响力也很大,例如在党锢政策出台之前,刘宏还问身边的曹节:“什么是党人?”而宦官们自然对党人恨之入骨。

总而言之:第二次党锢政策的出台,是以亲宦官的太傅胡广为首的朝廷官员与各派系政治博弈的结果,论责任,肯定与尚未秉政的刘宏无关。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33:00 +0800 CST  
1.3无德不报
次年(169年),刘宏名正言顺的将亲生母亲董贵人接到雒阳。三月初三,刘宏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后,称董太后,安排其居住在南宫嘉德殿,称为永乐宫。同时入朝的还有亲舅舅董宠,被任命为执金吾。
此时皇宫之中就有了两个太后了。此时的刘宏虽然还不懂得政治,但怎能不暗暗感谢给他带来转机的宦官们?假若没有宦官,他如何能将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接到雒阳和自己一起享福呢?

窦氏家族没有被杀的人(窦妙的母亲)都被流放到交阯(如今的越南)去了,宦官们自然对还在雒阳的窦妙耿耿于怀,无时不刻向找机会向其下手。而刘宏是怎么做的呢?
建宁四年(171年),刘宏年满15岁,已完成元服仪式,可以临朝问政了。在窦妙生日那天,刘宏亲自到南宫向窦妙祝寿,并赠送礼物。南宫的宦官董萌向刘宏哭诉不平,刘宏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便下诏,增加南宫的物资供给。

第二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的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范书《陈球传》:帝(刘宏)曰:“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岂宜以贵人终乎?”】。

等丧礼结束,接着准备下葬时,曹节等人又提出:因为窦氏家族有罪,所以窦妙不能与汉桓帝刘志合葬。这时候,很多正义的大臣(廷尉陈球等人)都站出来反驳,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会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之后,最终刘宏用一句“虽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曹节等人的嘴,以行动报恩【范书《陈球传》:帝(刘宏)省奏,谓曹节等曰:“窦氏虽为不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节等无复言,于是议者乃定。】。

刘宏可能对窦武没有好感,但对窦妙则是做到了知恩图报。至于刘宏的生母董太后,在史料中也能看出她对窦妙的谦卑尊敬,即使她进入雒阳时,窦妙早已失势被幽居在南宫。直到窦妙逝世,她才开始参与朝政【范书《皇后纪下》:及窦太后崩,(董太后)始与朝政。】。


至于在建宁初,董太后家族在后宫是否有势力,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件事上做个简单的分析。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执金吾董宠获罪被处死,罪名是“矫称永乐后属请”。永乐后就是董太后,这个罪名也就是“冒称董太后旨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史料可做参考了。



我们来推测一下。如果这个罪名是真的,董宠就是咎由自取被处以极刑,而作为妹妹的董太后,作为亲外甥的灵帝刘宏竟然都无法救他一命;若罪名是假,那就是董太后的旨意触犯后宫禁忌,董宠为了替妹妹开脱,自己顶罪获死,那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管怎么是哪种可能性,我们都可以看出:董太后的势力处于下风,刘宏无权可用,也只能任人摆布。

那么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势力是来自哪方神圣?此时被幽禁在南宫的窦太后肯定没这么大能耐,只能是来自于朝廷中秉公执法的官员,这里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34:00 +0800 CST  
第二章 青年时期
我们接着看172-183年间(刘宏16-27岁),礼法上已经成年刘宏都干了些什么。

2.1熹平石经
刘宏第一个老师(太傅)陈蕃死后,之后的太傅是胡广,这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老官油子,到了172年,胡广也死了。刘宏后来有三个最重要的老师,就是教他读书的杨赐、刘宽、张济。这三人先后在华光殿为刘宏教授儒学经典。

东汉政府从刘秀开国时,是指定龙亢桓氏的桓荣负责教授皇家子弟。到了顺帝的帝师桓焉,他收了两个弟子:杨赐和黄琼。杨赐属弘农杨氏,父亲杨秉(三不惑)、祖父杨震(四知太守),儿子杨彪,孙子杨修;黄琼属江夏黄氏,父亲黄香(扇枕温衾),孙子黄琬。杨秉做了桓帝的帝师,而杨赐则做了灵帝的帝师。杨赐家风稳重,刘宏非常看重他。

而刘宽则是一个宽厚之人,教刘宏读书时,留下了“忧心如醉”的典故;至于张济,他出自豫州汝南人的世家,而非汉末张绣的叔父张济(凉州武威人)。张济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在光和五年(178年),张济还因为亲宦官而被曹操+陈耽弹劾【范书《刘陶传》:吏人诣阙陈诉,(陈)耽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刘宏)以让(许)戫、(张)济,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

东汉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的流传都是人工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因为笔误等缘故导致的错误在所难免。再者,太学里的儒生们因为师承不同,对儒学经典的见解有所出入,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是对的,因此经常争论不休。甚至有人为了分出个高下,向兰台负责管理书籍的官员行贿,将收藏的儒家经典上的文字改动,以符合自己的见解【范书《宦者列传》:(李)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

鉴于当时儒学界的种种乱象,议郎蔡邕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传抄几百年,很多文字在传抄中产生谬误,再加上一些水平低下的儒生穿凿附会,所谓“传道授业”完全是在误人子弟。于是蔡邕、中常侍李巡联合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共同上书奏请由官方来校勘儒家经典,皇帝刘宏批准【范书《蔡邕列传》:(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经过李巡等人齐心合作,由蔡邕亲自书写,将校勘后的儒家经典分别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之上,然后将石碑安置在太学门外,作为经典标准,供人学习。消息传出,每天送人来看碑文的马车就有上千辆,附近的街道人满为患【范书《蔡邕列传》:(蔡)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从此,关于儒家经典的争论也逐渐平息【范书《宦者列传》: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

此太学石经因为是熹平年间所设立,故史称“熹平石经”。经过千年的乱世,石经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些许碎石块,供后人缅怀昔日辉煌。近代考古学家马衡经过整理发掘,着有《汉石经集存》一书,保存了现已经发现的八千余字。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35:00 +0800 CST  
2.2鸿都门学
实际上,刘宏对儒学的兴趣并不大,却擅长辞赋,曾作《皇羲篇》共五十章;另外,刘宏追思已故的王美人(献帝刘协之生母,181年被何皇后毒杀),还作《追德赋》、《令仪颂》以示怀念。

熹平六年(177年),刘宏想招纳擅长辞赋之人,原意是以招纳研究经学的儒生为主,最终却招纳了数十名擅长书法的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又引荐了很多品行不佳,趋炎附势之徒,均待制在鸿都门下。刘宏则和这些人打成一片,非常喜欢和他们谈及地方风俗及民间琐事,并封赏提拔这些人为官【范书《蔡邕列传》:初,帝(刘宏)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憙陈方俗闾里小事,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有数十个市井之徒,自称为先帝刘志守孝达十年之久,是为“宣陵孝子”(桓帝刘志的陵墓称为宣陵),刘宏得知,将这些人任命为郎中和太子舍人【范书《蔡邕列传》: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

本年七月,由于不断出现的天灾以及鲜卑屡次侵犯边境,刘宏下诏请群臣商议对策。蔡邕上书提及七件事,最后一件便是认为所谓“宣陵孝子”都是些欺世盗名之徒,甚至还可能有逃犯,应该驱逐。而刘宏迫于压力,才折中处理,将这些人贬为丞、尉这类副职。

刘宏还喜欢钻研书法,征集了数百个擅长书法的人到鸿都门切磋,其中师宜官的八分书是公认最好的【张怀瓘《书断》: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师)宜官为最。】。师宜官性格孤傲,不喜欢当官,而其弟子梁鹄则官至选部尚书(174年在任)、凉州刺史(184年在任)。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刘宏下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实际上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而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从这里出来的学生都被分配到各级官府担任官吏,有些人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等职位,甚至还有封侯赐爵的人,而士大夫们都耻与为伍【范书《蔡邕列传》: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当时的儒生抵制鸿都门学也是情有可原,自己钻研儒学却没有前途,而那些研究“旁门左道”的人却能飞黄腾达,儒生们心理自然不平衡。实际上,出自鸿都门学的两位大红人郄俭(擅长辞赋)、梁鹄(擅长书法)确实缺乏执政能力,也难怪儒生们瞧不起他们了。杨赐也曾上书弹劾这两人,认为他们“以便辟之性,佞辩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刘宏则认为老师多虑了。

我们都知道,后世士人都以“琴棋书画”作为必备才艺,试看明朝四大才子,哪个不是身怀绝技?隋唐时,辞赋又以华美的骈文体为大雅。如今有多少人会知道,将这些文人墨客追求的才艺大力推广的鼻祖,却正是刘宏呢?

刘宏对书法、辞赋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并不表示他对儒学有抵制情绪。例如,扬州吴郡名士高彪由地方推荐入朝为官,因才识过人得到刘宏的赏识;后来高彪外调任外黄令,刘宏下令让朝廷官员在上东门外为高彪践行,同时还下诏让东观官员画出高彪的人物像,用来劝学勉励后人【范书《文苑列传下》:帝(刘宏)敕同僚临送,祖于上东门,诏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学者。】。

再者,刘宏袒护这些来自民间的底层人士,很可能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毕竟刘宏自从到了雒阳后(168年),就再也没离开过皇宫了。

光和四年(181年)刘宏后来在皇宫之中修建西园供自己享乐,比如修建市集,和宫女一起在里面玩“角色扮演”,很可能是来源自己的故乡情结、童年记忆【范书《灵帝纪》:是岁(181年),帝(刘宏)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着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着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


直到光和五年(182年),刘宏才上林苑(位于长安以南)和广成苑(位于雒阳以南)打猎玩了一次;之后在中平五年(188年),灵帝还想回老家(冀州河间国)看看,后被太史令劝阻而未成行。次年,刘宏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遗憾而逝。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36:00 +0800 CST  
2.3后宫之争
建宁四年(171年)正月初三,皇帝刘宏行元服礼。七月,立宋贵人为皇后。
宋皇后是司隶左扶风平陵县人,父亲宋酆,字伯遇,因女儿封后而官至执金吾,封不其乡侯。
宋皇后是汉明帝刘炟时宋贵人的后人,其家族乃是贵族名门,也因此出身而被选中为皇后。当然当时选择皇后的权力肯定不在刘宏手中,很可能是董太后和大臣们协商的结果。

宋皇后可能姿色不佳,或者不会讨好刘宏,所以刘宏并不喜欢她,长而久之,后宫众多受宠的女人们便联合起来在刘宏面前诋毁宋皇后,刘宏知道废黜皇后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就作冷处理罢了【范书《皇后纪下》:后(宋皇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

刘宏和其他女人生了好几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终于在176年,何贵人为刘宏生育一子,取名刘辨,为了能养活,而交给道士史子眇抚养,人称“史侯”【范书《皇后纪下》李贤注引《献帝春秋》: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刘辨)名,养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

那么宋皇后后来如何被废黜?这事还得从勃海王刘悝说起。
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年),刘悝被废黜封国,此后他一直急于恢复封国,于是向刘志身边的中常侍王甫行贿,并许诺,如果事成之后,将给王甫五千万钱。不料,刘志病重,临死前下诏恢复了刘悝的封国,刘悝就认定这是哥哥的遗愿,并非王甫出力的结果,所以拒绝兑现承诺【范书《章帝八王传》:(刘)悝后因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帝(刘志)临崩,遗诏复为勃海王。悝知非甫功,不肯还谢钱。】。

王甫吃了哑巴亏又不好发作。等到熹平元年(172年),王甫指使司隶校尉段颎构陷刘悝意图谋反,之后刘悝被捕入狱,被逼自杀,其家人一百多口均被处死。
刘悝的妻子正是宋皇后的姑妈,也死于这场政治冤案。由此,王甫知道自己得罪了宋皇后,于是他开始考虑自身安危。

光和元年(178年)十月,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一起弹劾宋皇后,诬告宋皇后因为失宠而怀恨在心,私下使用“巫蛊”诅咒刘宏。可能刘宏早就想废掉这位自己看着心烦的宋皇后,不管是信以为真还是借题发挥,刘宏下诏废黜宋皇后,收回皇后玺绶。宋皇后则自己去了暴室(本是染坊,汉代多为幽闭处罚宫人的监狱),卒【范书《皇后纪下》:初,中常侍王甫枉诛勃海王(刘)悝及妃宋氏,妃即后(宋皇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及与太中大夫程阿共构言皇后挟左道祝诅,帝(刘宏)信之。光和元年,遂策收玺绶。后自致暴室,以忧死。】。

就算这样,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和兄弟宋奇还是被论罪处死。很多宦官都知道宋氏家族是被冤枉的,可怜他们无人收尸,于是大家一起凑钱,将三人的收葬并送回宋氏旧茔皋门亭【范书《皇后纪下》:父(宋酆)及兄弟(宋奇)并被诛。诸常侍、小黄门在省闼者,皆怜宋氏无辜,共合钱物,收葬废后(宋皇后)及(宋)酆父子,归宋氏旧茔皋门亭。】。

另外,宋奇为曹操从妹夫。曹操时任顿丘县令,也因宋皇后巫蛊案受到牵连,被免职【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从妹夫隐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

何贵人,荆州南阳郡宛县人,出身屠户。因于176年生刘辨而获封贵人,其兄何进也因此入朝为官。但因为其门户卑微,所以并不能在宋皇后死后立即登上皇后宝座。
直到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五日,刘宏才立何贵人为皇后。追封何皇后之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也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二哥何苗也被征入朝廷为官,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可是好景不长,花心的刘宏很快又移情别恋了,他又喜欢上了后宫中另一位美女,此人姓王名荣,封为美人。
王荣,冀州赵国人,祖父王苞,官至五官中郎将。从出身来说,王荣已经甩何皇后好几条街了;再者王荣既漂亮又聪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反观何皇后虽然漂亮,但是性格强横、嫉妒心强,刘宏自然渐渐不待见她了。

不久,王荣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知道何皇后的秉性和手段,刘辩又是未来的太子和皇位继承人,自己若要也生个儿子,母子俩必定要被何皇后所害。于是王荣找来堕胎药服下,果然胎儿不动了。
光和四年(181年),出乎王荣的预料,腹中的胎儿非但没有除掉,反而呱呱坠地,这样刘宏又喜得一子。刘宏为这第二个儿子取名为“协”,本意是这孩子很像自己【范书《献帝纪》李贤注引张璠《汉纪》:灵帝以帝(刘协)似己,故名曰“协”。】。当这件事传到何皇后耳中,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她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何皇后立刻指使人前往王荣的寝宫,给她灌下毒酒,可怜的王荣便香消玉殒。

刘宏得知王荣的死讯后,龙颜大怒,决定要废掉何皇后。何皇后这才怕了,因为宋氏家族的下场她也是知道的。
何皇后之妹是中常侍张让的儿媳,张让早已认为何氏家族是可以信赖的政治联盟,于是张让带领诸位中常侍,一同哭着向刘宏求情,最后奉献出千万家财才让刘宏渐渐平息怒火。

刘协出生便失去母亲,刘宏担心他仍会遭到何氏家族的毒手,便将他交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在宫中也只有自己的母亲才信得过了。因为刘协是董太后所抚养,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董侯”。

这里顺带提一下张让、赵忠二人。他俩是继王甫、曹节之后最受刘宏信赖的宦官,平时只会教刘宏卖官赚钱,用于在西园享乐,刘宏常常对人说道:“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所以他们的话确实有效,能够劝住刘宏不废掉何皇后。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40:00 +0800 CST  
第三章 纸醉金迷
3.1士宦之争
某些写手非要搬出“士人+宦官+外戚”所谓的三根台柱子笼统的概括为贯穿刘宏执政时的政治集团,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方法非常呆板。实际上,政治集团的形势是运动变化的。例如:在刘宏执政168-183年中,朝廷中只有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博弈,宋氏外戚没有丝毫影响力就被清除掉了(171-178年),何氏外戚则从181年进入朝廷,从184年何进担任大将军后才逐步走入政治高层。——真正有三者并存且相互影响的也只是184-189年这个时间段。
本节的话题就是讨论士人与宦官之间的政治恩怨。

3.1.1党人的政治洁癖
灵帝刘宏时宦官乱政,与桓帝刘志时不一样。刘志是为了对抗外戚(大将军梁冀),只能用宦官为心腹来谋划大事;而刘宏进入雒阳之时才12岁,完全被他人左右。
由宦官集团+亲宦官的官僚集团培养出来的刘宏,怎么可能拥有一颗剿灭宦官的心?而他依赖宦官才是人之常情,活在宦官的蒙蔽之中也是情有可原,若想他能摆脱宦官的误导,也只能靠他自己去积累人生阅历,分辨是非。
某些写手罔顾事实,天马行空的批判刘宏亲信宦官,不给陈窦二人昭雪,然后论断其昏庸,这是脱离史实的论调。

东汉末年两次政变中发起者,如陈蕃、窦武、何进、袁绍均将矛头指向所有宦官,认为应该全部消灭,他们是全盘否定宦官的先驱。就这样的极端观念到如今都还有人继承,我看过很多写手甚至如袁腾飞之流,都用一些恶毒下流的字眼来咒骂宦官。殊不知范书《宦者列传》在开篇就提出宦官自古就有,并举例宦官中有好人、也有坏人【范书《宦者列传》: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所以说:宦官政治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自然有其合理性,全盘否定并不可取。

但观东汉末年的两次政变,都是士人集团主动挑衅,宦官集团都是被动反击,而平时争斗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举的士人与宦官争斗事迹列表中可见:桓帝时期,是士人首先攻击某些腐败的宦官子弟,然后双方以拉锯式复仇导致第一次党锢的发生。


第二次党锢的导火索是:
延熹九年(166年),兖州山阳郡督邮张俭看不惯同乡中常侍侯览母亲在本地作威作福,于是上书弹劾,而侯览则把奏章给扣下,两人结怨。

建宁二年(169年),侯览的母亲逝世,侯览返回老家治丧,大修坟墓。张俭又弹劾侯览强占百姓房屋、农田修做豪宅以及侯览母亲生前的罪状(交通宾客,干乱郡国),侯览则再次扣押奏章冷处理。
而张俭见弹劾无效,就干脆带人把侯览做的寿冢(活着时修建的坟墓)、房屋给强拆了。

这才真正惹恼了侯览,他指使同乡朱并上书弹劾张俭,说张俭在山阳郡结党营私,危害朝廷社稷。此事经过曹节的发酵,最终扩大为全国性的政治事件,第二次党锢由此产生。(袁纪和范书《苑康传》云:张俭拦路怒杀侯览母亲及其家人一百余人。这应该是虚构的,周寿昌对此有考据。本文从略。)

我们还可以看168年九月政变时,朱瑀骂到:“有罪的宦官当然可以诛杀,但为什么要把我们所有宦官都斩尽杀绝呢?!”【范书《窦武传》:(朱)瑀盗发武奏,骂曰:“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到了189年八月政变时,张让等人责骂何进:“天下纷乱,这不仅是我们宦官的错。你说官署秽浊,我倒问你,公卿以下忠清者还有谁?!”【范书《何进传》:(张)让等诘(何)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九月政变时,王甫当着陈蕃的面,痛斥窦武敛财上亿,强取宫女,而陈蕃却说窦武是“忠君爱国”——这就是政治,无关正义,有关利益。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45:00 +0800 CST  
3.1.2政治斗争本质是利益之争
实际上,所谓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并非是纯粹到格格不入的,士人中也有亲宦官的(如:汝南许氏、袁隗),宦官中也有亲士人的(如:李巡、吕强)。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168年九月政变时,王甫把被窦武抓去的郑飒救了出来;到了172年,王甫为了构陷勃海王刘悝,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将郑飒抓来,最终诬杀之。【范书《段颎传》:(段)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枉诛中常侍郑飒、董腾。】——王甫为了自身利益,同是宦官的郑飒,被其救一次,又死在他手上。这叫“成也王甫、败也王甫”啊!


178年,金商门应对。蔡邕的奏章弹劾了部分宦官和亲宦官的朝廷官员,遭来报复。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和蔡邕的叔父蔡质不和,于是联合程璜、刘郃(刘儵之弟。刘儵迎刘宏登基有功,却因亲近窦武而在九月政变后被诛。)一起把蔡邕、蔡质给告了,最终蔡质被杀,蔡邕被流放。——阳球本来是士人,因为娶了程璜的女儿所以成了亲宦官的一份子;刘郃本来也是士人,哥哥的死让他和陈球(在窦妙能否陪葬桓帝争论时挺身而出,对抗曹节、赵忠)走的很近,但是因为蔡邕,他也和宦官联合起来对付蔡邕了。


179年,阳球任司隶校尉,就把王甫、袁赦(豫州汝南人,袁隗与其结为同宗)等宦官一同法办处死了,同时还有太尉段颎(凉州三明之一,亲宦官而至三公)。不久之后,其岳父程璜向曹节告密,曹节又先发制人,结果阳球、刘郃、陈球被诛杀。——程璜为了团结曹节、张让,把女婿阳球给卖了。


被张让、赵忠出卖而死的宦官有吕强、蹇硕;而士人集团中相互看不起的人,在野的就“老死不相往来”(如贾彪和荀爽,许靖和许劭),在朝的就你死我活(如阳球与蔡质,王允和蔡邕)。



说了这么多,就是请大家记住这样的观点:抛开所谓的政治节操,朝廷高官的大部分政治行为都是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的,这才是唯一不变的政治游戏规则。

3.1.3真正的政治智慧
纵观《后汉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一些清廉正直的宦官存在,例如范书《宦者列传》中提到的五位号称“清忠”的宦官(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佑),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吕强,他就曾拒绝封侯,并多次上书规劝刘宏,后来也是因为他赞同解除党锢的意见被采纳,持续十多年的党锢才算结束。

我不是在为腐败的宦官洗白,唱赞歌,我只是在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样的结论:有选择性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士人与宦官的关系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吗?我们可以来看一位很有来头的宦官:曹操的祖父曹腾(这位大宦官被曹睿追封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曹腾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处理好与士人的关系,他还举荐了很多名士为官,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溪典等人。最初种暠(河南雒阳人,东汉名臣)为益州刺史,掌握了当地官员向曹腾行贿的证据,于是举报,但顺帝刘保把此事压了下来,而曹腾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报复种嵩。

延熹四年(161年),种暠位及司徒,朝廷同僚纷纷祝贺,种暠感慨道:“我能位及三公,是曹公公的功劳啊!”【范书《宦者列传》: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由此可见,士人与宦官并非不能兼容,而是双方必须有政治智慧。

再有豫州颍川名士陈寔,时任大将军(窦武)府掾属,张让的父亲去世后,除了陈寔,其他的士人均拒绝吊唁,此事让张让非常感动。后来(168年)九月政变时,张让保护了陈寔的生命安全,仅仅是免职回乡。(184年)党锢解除后,陈寔仍然拒绝参政。

综上所述:在封建时代,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能追求至德至圣,真正的政治智慧应该具备包容性。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46:00 +0800 CST  
3.1.4灵帝时期士宦之争统计
桓帝时期的事我不算太熟悉,所以采用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汇总;灵帝时期的事,我相对熟悉一些,所以看出柏杨的统计内容并不完整。故在此,我重新做一次统计。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九月政变爆发。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其同党被诛杀,以中常侍曹节、长乐食监王甫等人为首的宦官取得政变胜利。


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中常侍侯览指使山阳郡人朱并弹劾本地督邮张俭结党营私;十月,中常侍曹节提出全国性的党锢政策。第二次党锢爆发,虞放、杜密、李膺等百余人被捕入狱诛杀、张俭逃亡塞外。全国牵连者达六七百人(如孔融的哥哥孔褒)。


熹平元年(172年)五月,中常侍侯览被弹劾免官,自杀。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窦太后(窦妙)逝世;七月,有人在朱雀阙上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司隶校尉刘猛因同情党人,办案月余未结案,被免为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段颎接任,逮捕太学生,牵连者达千余人。


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益州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刘宏不从,反而将曹鸾逮捕诛杀,并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均禁锢终身。


光和元年(178年),金商门应对。议郎蔡邕及光禄大夫杨赐上书弹劾亲宦官官员,蔡邕的奏章被泄密,于是中常侍程璜联合阳球、刘郃等人弹劾蔡邕、卫尉蔡质;蔡质被杀、蔡邕被判流放、杨赐免职。


光和二年(179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认为按照礼法从祖兄弟已经算分家,而党锢政策牵连涉及五族,这是不合礼法的。刘宏听从,宣布放宽党锢限制。


光和五年(182年)十月,前司徒陈耽与议郎曹操上书弹劾亲宦官官员(太尉许戫等人),刘宏采纳,罢免相关官员(许戫、张济等人)。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之乱。中常侍吕强及北地太守皇甫嵩上书要求解除党锢,刘宏听从。持续十四年的第二次党锢结束。



184年后事件略,将在第四章中介绍。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47:00 +0800 CST  
3.2敛财卖官
上一节讨论的是士宦之争,宦官干政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第一,世家会培养子弟、还有故吏、门生;而宦官也是如此。例如曹腾,但看陈志《诸夏侯曹传》,曹氏家族就出了不少太守级别的高官;再者中常侍唐衡、王甫、侯览也都有亲属为官的记载【范书《宦者列传》:(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再有很多人(包括士人)向宦官示好,以换取官职,例如孟佗(孟达之父)向中常侍张让进献葡萄酒,换来凉州刺史的职位;其他靠着巴结宦官而当上高官的人更是多如牛毛【范书《许劭传》:(许)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


第二,宦官们就是喜欢捞钱,而且都有盖豪宅(置办家业)的习惯。
建宁二年(169年),张俭弹劾侯览的奏章,内容就是说侯览在本地(山阳郡)侵占老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修筑豪宅(见前文3.1.3);

中平元年(184年),皇甫嵩率军讨伐张角,路过邺城,就发现中常侍赵忠(籍贯冀州魏郡邺城)的私宅规模逾制【范书《皇甫嵩传》:(皇甫)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

宦官们在雒阳的私宅也修建的非常豪华,(约185年)有一次,灵帝刘宏想登高观看雒阳城的全貌,宦官们就着急了,怕刘宏看到自家的高楼,追问起来,不好解释。于是就让另外一个老宦官(尚但)去劝刘宏,说:“天子不能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春秋潜潭巴》:天子无高台榭,高台榭,则下畔之。】。”刘宏信以为真,就作罢。可见刘宏是非常相信宦官的话。

刘宏的小时候家里穷【范书《宦者列传》:帝(刘宏)本侯家,宿贫。】,这和宦官们的出身家境应该是一样的(哪有富人愿意送自家孩子送去做宦官?),包括刘宏的母亲董太后,同样对钱财有种无法自控的贪欲。董太后可能是以前穷怕了,其爱财的表现更显病态:她喜欢把黄金堆在厅堂之上来欣赏【《五行志一》: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以为堂也。】,甚至还嫌黄金不足,让人舂黄粱(一种粟米,煮熟后呈黄色。)煮给她吃【《五行志一》:言永乐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刘宏就是在母亲和身边宦官们的影响下,也爱上了“敛财置业”【范书《皇后纪》:(董太后)使帝(刘宏)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

刘宏独辟蹊径,在皇宫之中设立西园,把天下奇珍异宝都转移到这里,用于自己享乐。还派人回老家买地修房【范书《宦者列传》:(刘宏)又还河间买田宅,起第观。】,甚至以此嘲讽桓帝刘志不懂得治家。刘宏还把私藏的钱财分别寄存在许多宦官家中【范书《宦者列传》:(刘宏)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臧,复寄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可见刘宏对宦官是多么倚重。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0:00 +0800 CST  
接着我们来说说“卖官”。按《皇后纪》的内容,是董太后在窦太后(窦妙)逝世(172年)后上台,然后教儿子去卖官换钱的。我们去翻史料,记载刘宏卖官的时间是光和元年(178年)和中平四年(187年)两次标价。



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史料的背景环境。
熹平六年(177年),护乌桓校尉夏育吹下海口,说破鲜卑易如反掌。当时东汉政府正苦于多年被鲜卑侵犯边界,年轻气盛的刘宏不顾蔡邕等人的反对,立即派夏育、臧旻、田晏三人领兵去打鲜卑,结果被檀石槐(鲜卑首领)打得一败涂地【《五行志一》:先是鲜卑前后三十余犯塞,是岁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将南单于以下,三道并出讨鲜卑。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三将无功,还者少半。】。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原来这次讨伐鲜卑出征时,掌管国库的大司农都拿不出军费来,只好从地方征调军粮,结果还打输了。

中平四年(187年)正是全国叛乱的最高峰,发生叛乱的地方有凉州(韩遂、马腾)、荆州长沙郡等三郡(区星、观鹄等)、扬州庐江郡(黄穰)、幽州与冀州(张纯、张举)、并州(南匈奴)、冀州与并州(黑山军),连天子脚下的河南荥阳也有黄巾残余势力发动叛乱。

可以想象:这两次卖官政策出台的背后真相是军费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刘宏被迫搞卖官来改善困境,虽然是饮鸩止渴,但是又简单有效。

再者,卖官真的是不可原谅,错误荒谬的政策吗?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乃时至今日,卖官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无非是私人或者是公办的,如今的史书上成了“私人卖官”嘲笑“公办卖官”是“亡国之举”,这是五十步笑百步。


如陈志《夏侯玄传》裴注引《魏略》: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司马懿)与(蒋)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夏侯)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 这就是曹魏时期的“私人卖官”现象,蒋济、夏侯玄担任护军时都无法禁止,直到司马师上任后才被禁止。

而出现“公办卖官”的原因,一般都意味着国库空虚,例如清朝末年,朝廷开始卖官,就是因为被列强瓜分,赔款各地,乃至和太平军对抗,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干脆撕破脸皮,直接由官方来搞卖官。
官方卖官有好处,就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像某县长给了某市长多少钱,结果某市长拍屁股走人,县长也没能调到市里去,只好吃个哑巴亏。如果把钱交给中央政府,这位县长大人就可以放心等着收升官任命书了。

在当时,张温、崔烈、曹嵩、樊陵等人都是花钱买到三公位置的。崔烈是其中最出名的,留下了“铜臭”的典故;而曹嵩是曹操的爹,为了当官,花了一亿万钱。

当然也有正直的官员拒绝出钱,例如:中平二年(185年),河内人司马直担任冀州钜鹿郡太守,不肯出买官钱,便自杀死谏。刘宏自责,暂停征收修宫钱。实际上不久之后依然征收,卖官依旧【范书《宦者列传》: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刘宏对征收买官钱,是有一定灵活性的,如《山阳公载记》云: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所以有廉洁名声的司马直就减了三百万钱,但他仍然不肯出。


无独有偶,在中平六年(189年),刘宏想提拔羊续为太尉,派左驺(西园负责征收买官钱的人)去收钱,羊续就丢出一件破棉袄说:“我就这件棉袄值钱,你要不要?”左驺当然不要,悻悻而归。最后刘宏把太尉的位置给了刘虞,当然刘虞也没出钱(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刘宏本来就想让刘虞当太尉,而刘虞推荐羊续等人。结果绕了一圈回来,还是刘虞做了太尉。)。

再有,中常侍吕强曾向刘宏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分公和私?【范书《宦者列传》: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归之陛下,岂有公私?】刘宏不听。这原因很简单的,钱入国库,就姓“公”,自己再想取出来用,大臣们会来劝阻,而巧立名目进入西园的钱可以随便自己花。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2:00 +0800 CST  
3.3西园享乐
上一节说到灵帝刘宏把卖官和其他巧立名目得来的钱都用来建设西园。刘宏在西园里享乐,做了很多无节操的事,都成了后世史家用来揶揄他的黑材料。 例如,袁腾飞做节目时就把“裸泳”和“脑子进了水”挂在嘴边【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黄巾之乱》:他(刘宏)正忙着和宫女裸泳呢!】【又:他平日喜欢和宫女一起游泳,估计脑子进了不少水。】。本节就来把所有黑材料都理出来分析分析可信度。
我从范书《灵帝纪》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中摘录黑材料,归类如下(如有遗漏,望告知,将补充)。
3.3.1光和四年(181年)
范书《灵帝纪》:是岁(光和四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辨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
李贤注引《续汉志》曰:“灵帝宠用便嬖子弟,转相汲引,卖关内侯直五百万。令长强者贪如豺狼,弱者略不类物,实狗而冠也。
李贤注引《续汉志》曰:“驴者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驾之乎!天意若曰,国且大乱,贤愚倒植,凡执政者皆如驴也。”
《五行志一》: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放效,至乘辎軿以为骑从,互相侵夺,贾与马齐。
《五行志一》:熹平中,省内冠狗带绶,以为笑乐。
《五行志一》: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令后宫采女为客舍主人,身为商贾服。行至舍,采女下酒食,因共饮食以为戏乐。


这些内容简略说来就三件事:1.在后宫与宫女玩角色扮演;2.西园弄狗;3.驾四驴车。这些事仅仅是说刘宏的兴趣爱好而已,和“劳民伤财”无关。


刘宏喜欢驾驴车,雒阳的公卿贵族们也争相效仿,导致驴的价格上涨,与马匹的价格一样。另外刘宏还喜欢匈奴人的服饰、日常用具等,这也成了雒阳的贵族们竞相效仿的内容【《五行志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再上个劲爆的史料。《五行志一》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汉书》曰:光和四年,又于西园弄狗以配人也。
这段史料,一般人不能在大庭广众时说,违反人伦嘛。但这史料的可信度如何?1.范晔写《后汉书》,广录野史入书,但袁山松书中此史料却未录入;2.司马彪的《续汉书·五行志》博录异文,也未录入此文;


退一步说,范晔和司马彪可能考虑到人伦道德问题的影响而未采录。私以为:只有初尝权柄的皇帝或后宫无皇后的年少皇帝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事。但看光和四年(181年),刘宏25岁,何皇后在位第二年,刘协已经出生。刘宏作为一个秉政十余年的皇帝,一个有两个儿子的父亲,真的很难想象刘宏能做出这种事来。


最后说说刘宏在184年之前所做“劳民伤财”的事。
范书《宦者列传》: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臧,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这份奏章是中常侍吕强写的,按《宦者列传》记载顺序,应该在中平元年(184年)之前。这里能反映出两个问题:1.敛财导致大司农和太仆的职务架空(或与西园重叠);2.因为“导行费”的存在,使民间征调导致官员腐败,引发民怨。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5:00 +0800 CST  
3.3.2中平二年(185年)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年)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年)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来,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这是黄巾之乱的次年,在这年二月,南宫发生火灾,刘宏想修缮皇宫,但是国库空虚,于是放弃了皇甫嵩“休息养民”的建议,而听信张让、赵忠的建议“税天下田,亩十钱”,此举导致冀州因去年战乱而出现的饥民不满,黑山军得以发展壮大。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6:00 +0800 CST  
3.3.3中平三年(186年)
范书《宦者列传》:明年(中平三年),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范书《陆康传》:时灵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调民田,亩敛十钱。而比水旱伤稼,百姓贫苦。
范书《灵帝纪》:(中平三年)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铸四出文钱。
李贤注:时使掖廷令毕岚铸铜人,列于仓龙、玄武阙外,钟悬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事具《宦者传》。

本年,刘宏继续修南宫,做了四座铜人,四口黄钟,天禄、虾蟆、翻车、渴乌。当然别忘了,此时天下仍然有叛乱,连续两年修皇宫,刘宏可以说把东汉的老本都掏空了。关于这段话题将在下一章详述。而在这里,我来吐槽一下易中天教授的阅读能力。


易中天《品三国·能臣之路》:(灵帝)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

易教授能从上述史料中解读出:灵帝研究出了自来水和排水系统。1.明明是刘宏让宋典、毕岚去做的,怎么就成了刘宏发明的?2.刘宏的目的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怎么就成了“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蔡邕说:“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大概就是易教授这样的人吧。


或许有人会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易教授偶尔犯一次错也无伤大雅嘛。
那我们再看看他解释的“崔烈买官”的事吧。当时三公职位要一千万钱,而崔烈通过程夫人只花了五百万就得到了司徒。之后在庆祝会上,刘宏对身边的人说:“我都后悔没有再稍稍讨价,本来可以卖到一千万的。”而程夫人说:“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


就程夫人这句话,我们来看易教授是怎么翻(qū)译(jiě)的:他这个话音刚落,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

奇怪了!崔烈出了五百万钱买官是铁板钉钉的事,怎么到易教授这里,就成了是程夫人帮崔烈免费弄来的呢?
程夫人的话应该这么翻译才对:崔公(崔烈)乃冀州名士,(以他的名望)岂肯(花钱)买官?全靠我出的力(让他从“不肯买官”到“肯买官”),(刘宏你得了五百万钱)怎么反不知道好呢?
据说易教授是教中文系的,怎么对史书文言文还会有阅读障碍呢?!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8:00 +0800 CST  
3.3.4裸泳事件(186年)
本小节就来说说袁腾飞老师在其大作中念念不忘的“裸泳”事件。
此史料最早出自东晋王嘉(?-390年)《拾遗记·卷六·后汉》,原文为: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阶,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楫,摇漾于渠中。其水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又奏《招商》之歌,以来凉气也。歌曰:“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叶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千年万岁喜难逾。”渠中植莲,大如盖,长一丈,南国所献。其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曰“夜舒荷”。亦云月出则舒也,故曰“望舒荷”。
帝盛夏避暑于裸游馆,长夜饮宴。帝嗟曰:“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以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毕,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又使内竖为驴鸣。于馆北又作鸡鸣堂,多畜鸡,每醉迷于天晓,内侍竞作鸡鸣,以乱真声也。乃以炬烛投于殿前,帝乃惊悟。
及董卓破京师,散其美人,焚其宫馆。至魏咸熙中,先所投烛处,夕夕有光如星。后人以为神光,于此地立小屋,名曰“余光祠”,以祈福。至魏明末,稍扫除矣。



首先,此文开头就错掉了,“初平三年(192年)”是献帝的年号,到了明朝王世贞辑《艳异编》抄此段时,将其改成了“中平三年(186年)”以符合灵帝在位时间。故本小节以此为注。


其次,司马彪(?-306年)作续汉志时,关于动物的记录却没记录“驴叫鸡鸣”之事,后世刘昭(南朝梁时人)为续汉志做注,连袁山松的“狗配人”都注上了,却也不提“驴叫鸡鸣”;

再至范晔(398-445年)作《后汉书》时,记载了许多刘宏在西园耍乐的内容,但也未及“裸泳”等事。

再者,王嘉乃术士,非史家,写《拾遗记》本来就是为了记载一些野史传闻;及后世刘义庆(403-444年)作《世说新语》也是如此,两者均为笔记型的短篇小说集。且裴松之(372-451年)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大量《世说新语》内容,而未引用《拾遗记》。

综上所述:《拾遗记》的可信度并不为历代史家所认可。而袁老师抱着野史和小说不放来讲“正史”,水平乎?态度乎?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7:59:00 +0800 CST  
第四章 天下大乱
4.1乱世前因
笔者以为:灵帝刘宏在168-183年这段时间里的种种作为可圈可点,而在184-187年的乱政才将东汉带入乱世。
如前文(3.3西园享乐)所示,刘宏的黑材料主要集中在185-186年间;但观许多三国写手把刘宏的“黑材料”全部归整到184年之前,以此认定刘宏的腐败政治引发黄巾之乱,这是混淆了前因后果。
大概他们也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本章第一节就将看看黄巾之乱之前,是否有如他们所说的“民不聊生”的史料。在本节最后一小节将继续请袁腾飞老师来躺枪。
4.1.1战乱考
首先,我从范书《灵帝纪》中摘录发生在168-183年间,东汉政府的军事行动和当时影响百姓生活的大范围天灾。
1-168.1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
1-168.2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
1-168.7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
2-168.12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1-169.7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3-169.9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
4-169.9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
5-169.11鲜卑寇并州。
6-170冬,济南贼起,攻东平陵。
7-171冬,鲜卑寇并州。
8-172.11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遣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
9-172.12鲜卑寇并州。
10-173.12鲜卑寇幽并二州。
8-174.11杨州刺史臧旻率丹阳太守陈寅,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
11-174.12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12-175.5鲜卑寇幽州。
13-176.4益州郡夷叛,太守李颙讨平之。
14-176鲜卑寇幽州。
15-177.4鲜卑寇三边。
16-177.8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17-177.11鲜卑寇辽西。
18-178.1合浦、交址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
19-178鲜卑寇酒泉。
20-179. 10巴郡板楯蛮叛,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刺史讨之,不克。
21-179.12鲜卑寇幽并二州。
22-180.4江夏蛮叛。
23-180.10鲜卑寇幽、并二州。
18-181.4交址刺史朱隽讨交址、合浦乌浒蛮,破之。
24-181.10鲜卑寇幽并二州。
20-182.7巴郡板楯蛮诣太守曹谦降。
另外在范书《卢植传》中,还有两条。
25-175九江郡蛮叛
26-176-177南夷反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8:39:00 +0800 CST  
目前整理的数据就这么多,如果有见多识广的热心网友提供未录入史料,我也很乐意更新进来。统计数据如下:

168-183年年间,东汉政府对内及对外军事行动共计26条。
其中,鲜卑骚扰幽州、并州、凉州等地。一共15条,包括编号16(东汉政府主动出击鲜卑,结果大败)。鲜卑骚扰次数占军事行动数量比例为57%。
凉州羌乱,从168.1-169.7,由段颎平定。至183年,未再乱。
扬州会稽许生叛乱,从172.11-174.11,由臧旻平定。
交州乌浒蛮叛乱,从178.1-181.4,由朱儁平定。
益州巴郡板楯蛮,从179.10-182.7,由曹谦平定。

剩下7条中,有6条是蛮族叛乱,只有一条(170冬,济南叛乱)可认定为汉人叛乱。
169.9江夏蛮。
169.9丹阳山越。
170冬,济南贼。
175九江郡蛮。
176-177南夷。
176.4益州郡夷。
180.4江夏蛮。

综上所述:异族叛乱(包括鲜卑犯边)占92%,汉人叛乱仅两条:一条172.11-174.11的会稽许生叛乱,一条是170冬的济南叛乱。

关于许生叛乱,读了陈志《孙坚传》的人都应该知道,史书上注明是“妖贼”【陈志《孙破虏讨逆传》: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什么是“妖贼”?还不就是靠邪教发家。无怪乎后来孙策执意要杀于吉,估计是受他爹的影响。

最后剩下唯一一条可以用来证明“确实”属于农民起义的就是170年冬的济南叛乱了。

诸位,你们不奇怪吗?说好的刘宏执政时期“百姓被压迫,以至于盗贼蜂起”呢?!
或许有人会质疑“170年冬的济南叛乱”也能证明是刘宏的昏庸所致,我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170年,刘宏14岁,尚未元服。而他是171年才开始临朝问政的。

在军事方面,可见真相是:东汉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来平定边境州郡的异族叛乱上;而中原(司隶河南尹、豫州)及大部分腹地州郡是和平的,百姓生活是基本稳定的。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11-28 18:40:00 +0800 CST  

楼主:没完没了的咸鱼

字数:88280

发表时间:2014-11-28 21: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15:15:22 +0800 CST

评论数:108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