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国】 之 四伐真相探讨(附李严被废黜详论)

第一遍初稿~~作者才疏学浅,希望客观的人士给予指正~~~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5:00 +0800 CST  


季汉建兴九年的四伐,长久以来都是亮迷与懿迷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所载史料的互抵,它同时也成为三国史学家们热议的焦点。此战是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的第一次交手,谁胜谁负,汉晋春秋与晋书各有所述,毫不客气的将胜利归美于自家。令人不知以何为真。

不管是借由汉晋来嘲笑司马宣王的胆量,还是利用晋书来抹黑诸葛武侯的才智,都是极不应该的。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首先必须明确: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均是三国时代顶尖的精英人才,在本国的政治体系中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次的成败与否,不能成为决定他们军谋或长或短的因由,更不能借此无限扩大为二者才能长短的对照。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常胜将军,声势浩大如项羽者,最后都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我们又如何能够嘲笑生活在1700多年前,时时要面对生死挑战的三国政治家的胜败呢?

能够在这样的时代生存,并成功登上政治顶峰已经是和平年代的政治家们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

本文的行文宗旨不在于抹黑谁,而是客观公正的借由历史资料重现一千多年前的季汉北伐。深入探讨一下为何晋书与汉晋上的记载会如此大相径庭,而后世修撰晋书的房玄龄等人又为何会不加改动的将这一段历史载入史册。

P.S:介于现今网上有太多人利用此事抹黑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因此在这里,作者先严正警告:

1、武侯与宣王的脑残粉请不要在帖中发言,不许出现任何“XX最威武”“完爆”等无意义的字眼。

2、严禁出现骂战、人身攻击以及脑补言论。

3、禁止任何辱骂、鄙视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的不敬言论。

4、由于作者是亮迷,而且将会充分给予司马宣王面子,不带主观评论,所以请懿粉也展现相应素质,对诸葛丞相予以尊敬。

以上情况如有不遵者,将被立刻当做脑残删帖处理,情节严重者,将会被作者重磅pia飞。如果不要脸的话,大可尽力一试。接受不了者,请不要继续看下去。如果继续,便视为对以上四点要求的默认。也请观文者展现各自阵营的素养,不要丢了亮迷或懿迷的脸面。

此外,欢迎大家和谐讨论,不断完善这段历史真相。可以驳文,但必须有理有据,有史实依据,否则作者将不予理会。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6:00 +0800 CST  
正文:

北伐,是季汉政治家诸葛孔明大力推行的军事方略,以不断蚕食魏境为目的,分步实现自己当年与汉先主刘玄德立下的“汉室中兴”之梦。

现在有太多的专家批判武侯的频频北伐是“穷兵黩武”,不顾季汉国力而强行为之。事实上,在武侯北伐期间,季汉国力一直稳步上升,从先前刘主去世时的混乱孱弱中逐渐恢复。尤其是建兴三年的南中平乱,诸葛武侯从中获得了大量支持北伐及国力的物资,对此,三国志云: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

直到武侯身故十多年后,南中地区依旧在为姜伯约的北伐,为季汉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

【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南中平乱是一次成功的国家统一保卫战,极大的增强了季汉的国威与军力,在解决北伐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因南中地区的开发而为季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资。南人对诸葛武侯颇为心服,整个地区初显【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

虽然之后仍有小股动乱,但再未形成如建兴三年般的浩大声势,也没有惊动到季汉中央政府,而是就地便被汉室太守扑灭。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6:00 +0800 CST  
建兴三年自南中回来之后,诸葛武侯便开始积极着手准备北伐,同时也并未忽略对国内的治理。

关于诸葛武侯的治国才能,早在曹孟德收降汉中时,魏臣刘晔就曾予以肯定: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毒士贾诩也对文帝曹丕言:【诸葛亮善治国】

吴臣张温出使季汉后,深感其朝纲清明,国力日盛,于是时在人前【称美蜀政】,惹得吴主大为不快,最后竟因此遭到贬黜。

三国志与华阳国志中也都不约而同的对葛相治蜀大加赞扬:诸葛武侯时期,国内的锦、盐、铁三业欣欣向荣,军队方面大力改良武器装备,发明了不少新兴武器:

蜀降之后,曾有蜀中旧将奉命攻打吴国,兵败被降后,本是要被吴主斩杀,却因吴人喜爱蜀中侧竹弩之故,将其留于付作部,命其制作侧竹弩,最终保得性命。足见季汉在武器创新方面的成功。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6:00 +0800 CST  
建兴五年,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军队休养后,诸葛武侯上表刘后主,称季汉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于是率诸军驻汉中,正式拉开长达六年的北伐序幕。

在这期间,他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一次对羌中出兵,一次反入侵,前后动兵七次。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及人力的限制,没有在战局上取得太大的突破。

若从结果论,诸葛武侯的北伐无疑是失败的,却不能因此就否认他在军谋上的成就。季汉北伐虽然失败,可前后六次一直握有发动战争的主动权,以一州之地,与兵力胜过己方数倍的曹魏周旋长达六年,未至大胜,却也不曾惨败。并成功取回刘玄德时期就有心争夺的武都、阴平之地,巩固了益州的北防。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9:00 +0800 CST  
对于季汉的频频北伐,曹魏当局一向是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保守态度,从不主动挑衅对方,只是守卫边境,驱赶汉军。

而发生建兴八年的入侵战役,则是曹魏前期历史中鲜有的主动对季汉出兵的记载。

三国志-曹真传云: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这一次出军,是曹魏大将军曹真的主意。他认为季汉不思偏安,年年进取,不给点颜色看看实在有违大国之风。且川蜀四面被困,仅自仗天险,若数道进伐,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魏明帝曹睿于是从其计,调拨大军助曹真伐蜀,又遣司马懿与之一同出征,由三条主道进伐川蜀:子午谷、斜谷道与汉水西城段。

曹真的主力原先打算由斜谷进伐,后来改为子午谷,司马懿则溯汉水而过,从东面入侵,二者相约在南郑会面。

于是乎,浩浩荡荡的曹魏大军出发了。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09:00 +0800 CST  
季汉对此极为重视,丞相诸葛孔明不仅亲自坐镇城固赤阪,守候自汉水及子午谷前来的魏军。还将一贯善战的重臣李严调入汉中府内主持大局,并命令其子李丰督管江州,妥全后事。

令人失望的是,严阵以待的汉军一连等待了一个多月,却压根不见传说中的曹魏大军来犯。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秦岭入秋多雨,蜀人见怪不怪,曹真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会遇见一场连下三十多日的大雨,行军至一半就不得不被迫退回。

另一边,司马懿也遭逢不利天气影响,果断退军:

【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入侵战役,在蜀中大雨的浇淋下,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落下了帷幕。在汉、魏双方未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结束了战局。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0:00 +0800 CST  
曹真伐蜀出兵在八月,彻底退军之后则应该是在十至十一月份。

听闻曹魏方面退军,松了一口气的诸葛武侯却并没有立刻拔营回成都,回府过新年,而是继续留于汉中,进行军事部署,为来年即将到来的北伐做准备。

【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

三国志-辅臣赞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

【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

华阳国志亦有载:

【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延迁前军师,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

在建兴九年,诸葛武侯弹劾李严的表中也说道:

【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

李严来汉中,是建兴八年曹真来犯之际。诸葛武侯当时守在城固赤坂,需要有人为自己镇守汉中大营,于是招李严入汉中相助。此表中所说的“北征”应该就是前往汉中抵御曹真之时,随后的“西征”即是指魏延与吴懿这次与郭淮在西边羌中的大战。

由此可见,魏延与吴懿这次的入羌中,是受到武侯本人的指派,进行西征。

那么,魏延与吴懿为什么要在曹魏退兵之后,好端端的深入羌中,击退郭淮与费曜二人呢?

很明显,他们是在为接下来建兴九年的四伐做战前准备。

建兴九年的四伐,诸葛武侯与王平屯兵南北围,又称卤城与南围,均在陇右,祁山之边(卤城距离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魏延与吴懿的出兵极大可能是在为这次的驻屯扫清障碍。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0:00 +0800 CST  
在击败郭淮等人后,魏、吴二人也并未离开,而是驻守其中,等待着数月之后的第四次北伐。

建兴九年春,孔明第四次北伐,兵出陇右,急围魏将贾嗣、魏平。于是曹魏立即出兵相救,领军者,正是司马宣王。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汉晋春秋》与《晋书》叙事中的矛盾。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1:00 +0800 CST  
先看汉晋春秋:

【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1:00 +0800 CST  
再看晋书: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1:00 +0800 CST  
这两部史料的前半部分几乎是相似的,可后面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那么究竟是谁在说谎呢?

从史料角度分析,《汉晋春秋》成于东晋,以汉、晋二代为正统,且当值此世,仍是司马氏掌权。不太可能厚此薄彼,将汉室正统夸的天花乱坠,而将后晋世皇朝贬得一无是处。毕竟当世是仍是司马氏的天下,习凿齿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为孔明说好话,而伤害晋朝的老祖宗司马懿?

而晋书成于唐代,是房玄龄等人编撰,似乎也没有刻意去抬高司马氏贬低季汉的必要。但是要明确,晋书的宣王纪确实存在曲笔,诸如在详述司马宣王击退孔明时,竟然只字不提张郃之死,且之后描述魏明帝曹睿托孤的时候,也将对司马懿的曲笔照直抄入。曹睿托孤司马懿,是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绝没有晋书所言的那般信任: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2:00 +0800 CST  
三国志-刘放传: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见放、资,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放、资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资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资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2:00 +0800 CST  
曹睿托孤,是经过了三次更改,才下定决心,由司马懿、曹爽辅政。

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晋书上的史料有误,也不能一口咬定汉晋春秋才是事实。

如此太武断,也太不把前人撰史的辛苦放在眼中。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2:00 +0800 CST  
那么,回头再来看看,三国其他地方对于此的记载:

【《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三国志-郭淮传: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三国志-牵招传: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3:00 +0800 CST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上邽之麦确有其事,而汉晋春秋开头所说的“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与三国志-牵招传里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不仅如此,汉晋春秋与晋书对此战起初人员部署、言行建议之类的描述也是互相吻合的: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3:00 +0800 CST  
汉晋春秋:

【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晋书: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3:00 +0800 CST  
曹真与司马懿当时刚从子午谷、汉水退兵未久,曹真病重,司马懿由荆州晋见明帝的说法正确。司马懿由东三郡段汉水进入川蜀,退兵后自然会回到荆州。

可见汉晋春秋前半部分的记载是属实的。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4:00 +0800 CST  
二者真正的不同是在中后段描述魏汉两次交兵时,先看第一次在上邽的交兵:

汉晋春秋: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晋书: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参照王沈魏书于此的记载:

【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4:00 +0800 CST  
上邽地属陇右,是汉阳的一个郡,孔明当时所驻的地方离它不远。

首先,诸葛武侯是先出祁山,围了魏将贾嗣、魏平之后,曹魏才出兵相救。并且早在前一年间,武侯已派魏延、吴懿西征,大败郭淮,且不论其西征目的为何,都应该是为第四次北伐做准备。魏延、吴懿之后没有返回成都,至少,魏延是肯定留守在汉中,等待第四次北伐。

既然如此之早就已经开始做准备,并且司马懿未到之时,也在祁山之边围困了魏平、贾嗣两人,而且武侯也命王平驻一路别军驻于南围,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在司马懿未来之前,季汉军营就已经安派稳固。怎么会如晋书中所说,直到听说司马懿大军将至,才慌慌张张安营自固,甚至没时间芟上邽之麦吗?

所以汉晋春秋中“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的说法是正确的,也十分符合武侯一贯的战场作风:分兵为援,主动出击。且三国志王平传中也证实了诸葛武侯分兵一说: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楼主 狻猊龙子  发布于 2013-07-22 15:14:00 +0800 CST  

楼主:狻猊龙子

字数:13266

发表时间:2013-07-22 23: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5 23:21:01 +0800 CST

评论数: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