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96,独眼军师(2)

为了更好的看透信浓国的情况,需要介绍一下背景,信浓是一个大国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成南北信浓,在其中有几个强族,一个是小笠原家、一个是诹访家、还有一个是村上家以及等等,小笠原家是信浓国的守护代(类似于尾张国的斯波家),村上家的村上义清是武田信玄长期的主要对手,重要的是诹访家。

高远赖继背叛了诹访赖重和诹访家以后想争夺的是叫“大祝”的地位,由于信浓土地也不那么富裕,宗教在这里也起到了维护契约的作用,“大祝”是诹访神社的总首领,谁取得了大祝的地位,谁就等于获得了与诹访家的契约关系。

这时候讽刺的情况出现了,原本是策反高原赖继的武田信玄调转过来,明明是逼死了诹访赖重,却突然把一个小孩举到了台前,这孩子就是诹访赖重与武田家的你你生下的儿子寅王丸,反以寅王丸的名义要来打倒高远赖继。

这样麻烦就产生了,虽然暂时打垮了高远赖继,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寅王丸毕竟是诹访赖重的孩子,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武田信玄也是打垮诹访家的始作俑者,所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寅王丸会不会真心的臣服于武田信玄,第二个问题是即便寅王丸真心的臣服于武田家,如果使用寅王丸来统领会不会产生与武田家臣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很难回答,随着战争的扩张武田顺利的增强了实力,这样武田信玄也要面对扩大了势力之后的矛盾,如何处理甲斐与信浓之间家臣的分配将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

所以武田信玄并不能相信寅王丸,武田信玄需要一个自己人来统领诹访家,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点,以当时的传统来说自己的城寨一旦被攻破,不管是家主的妻子还是女儿都会自杀来避免受辱,然而诹访赖重的女儿由布姬并没有选择自杀这条路。

选择了活下来这条路,这一点是非常艰难的,在当时大名的女儿是十分需要自己家族的支持,大名如果强大出嫁的女儿也会被试做上宾对待比如三条夫人,三条家与公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了公家的后盾虽然在势力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但是通过公家来获得更大的扩张权这一点确实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诹访的女儿由步姬不仅失去了父亲更是被亲族高远家背叛,可以说已经是孤立无援,原本应该受到冷落和羞辱的人生却突然发生了颠覆。因为由步姬所生的孩子正是日后武田家的继承人“武田胜赖”。

这一点是非常有趣的,如果说由步姬像谁的话,我认为像“苏妲己”,在之前便谈了这个问题,苏妲己是外族部落进献或者俘虏的女人,作为弱势一方的女人为什么反倒被商纣王试做亲近肆意宠信呢?

答案是他们的环境是相同的。

历史便是如此事物,虽然相距有数千年的差距,并且所处地域不同,文明构成不同,甚至毫无相同之处的两人,却在环境上拥有了相同点。

武田信玄和商纣王同样都要处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压制公族,第二个问题是要如何稳定新获地区。

所以武田信玄大胆的做出了决定宠幸由步姬。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3 19:46:00 +0800 CST  
97,独眼军师(3)

在三条夫人身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三条夫人是“恶妻”不但傲慢而且丑陋,但是这一点我并不认同,首先武田信玄与三条夫人拥有众多子嗣,第二点武田信玄拥有众多宠妃,如果三条夫人真是一个丑陋或者傲慢之人,我相信很快便受到冷落。

作为武田家正妻的三条夫人不仅要处理武田信玄与不同女人之间的关系,更是要维护与家臣之间的关系,所肩负的责任不言自明,但是从腹黑的角度去看。

由步姬所生的儿子武田胜赖将来成了继承人,自然世间的评价会偏向由步姬,把三条夫人说成是嫉妒与傲慢的丑陋之人,为什么一无所有了的由步姬反倒取得了成功呢?

因为此时对武田信玄来说比敌人更强大的人并不是远处的敌人,而是身边的重臣,越来越膨胀的强臣使得武田信玄无法处理。所以弱者此时反倒成了强者,正因为一无所有的由步姬才能被武田信玄宠信,如果与由步姬生下了孩子不仅能作为诹访的继承者,更是能成为武田信玄身边的力量。

如果把诹访一下分封给武田家家臣,只会让武田家的家臣更加膨胀,而促成这个事件的就是独眼军师山本勘助,山本勘助随后也开始经营诹访。之后武田信玄举起了新的大旗,这面旗帜上写着“孙子”的名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该怎么看待武田信玄是如何学习和运用“孙子兵法”的呢?武田信玄一生征战中大战几十次,在攻防方面武田信玄更喜欢进攻,防御只有数次。但是在征战中武田信玄非常喜欢攻城战,在孙子兵法之中认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那么喜好攻城的武田信玄是不是就没有学习到孙子韬略的真谛呢?我认为如果把兵书读死就难解其中真谛,为什么武田信玄喜欢攻城战,这是一个客观的情况造成的事实。

武田信玄所处的甲斐和信浓属于复杂地形地区,山川非常多,很容易构成以山为屏障的山城,并且交通不便贸易不畅,所以封地成为了关键的核心。

谁掌握了封地谁就等于掌握了势力,虽然武田信玄是一个非常喜欢用谋略和离间来瓦解敌人的谋略家,但是谋略即是长处也是隐患,就像高远赖继一样。当情况成熟的时候高远赖继既可以背叛诹访家,同样也可以背叛武田信玄。

更由于大多拥有的是山城易守难攻,所以十分难以处理,使用谋略离间的敌人始终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存在,为了更好的稳定家中使用强硬的攻城战虽然会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对于想要反叛的敌人和犹豫不定的势力同样是一种震慑。

即有善于离间的一面、又有铁血冷酷的一面,通过不同的手段应对不同的敌人,把兵法韬略变为自己的逻辑,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应该使用的手段,不必拘泥于兵法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武田信玄确实为兵法的强者,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手段使得武田信玄越来越强大,让他的敌人即害怕他又想投入他的门下。

但是,正如的光的背后是影一样,胜利所常伴左右的是失败一样,武田信玄遇到了他第一个真正的敌人:

村上义清。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4 19:50:00 +0800 CST  
98,独眼军师(4)

诹访家的战败与小笠原的衰落,都势必会引导武田家与村上家进行大战,好决定出谁才是真正的信浓之主来,村上义清成为武田信玄的强敌,在武田信玄的一生之中,最初的失败就发生在与村上义清的交战之中。

当时的信浓豪族和小势力如同野草一样,不仅是随风倒,更是不停的在叛乱和降服之间摇摆,如不能击败村上义清,武田信玄也就无法彻底的收服信浓。第一次大会战是在上田原发生的,通常认为武田信玄被村上义清杀的大败,一批家老重臣战死。

然而我并不这么看,上田原之战是武田信玄取得了胜利的战争,战争胜负不能只依靠战争的结果来判断,表面上看来上田原之战是两个势力在作战,第一个是武田信玄的武田军,第二个是村上义清的村上军。

可事实并非如此,为何村上军可以冲入武田军阵之中如同无人之境,恰恰是因为武田军存在着两个势力,这场战争真正的势力是:武田信玄的武田军,武田重臣们的家臣军,村上义清的村上军。

村上义清作为信浓最后一个强大的大名,谁能打败他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利益,这一点在武田军出现了一种催化作用,表面上是一支军队的武田军,实质上分成了两支,这个分化是决定性的。

家臣们想要依靠打败村上义清取得更多的利益,而武田信玄同样想要击败村上义清取得更大的控制权,家臣与家主在战争之中争斗了起来,原本稳定的阵型就出现了松动,家臣的贪功冒进使得在一个局部村上义清完全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武田家重臣甘利虎泰与作为家主师傅板垣信方战死,这样武田军的阵脚就大乱,村上义清攻入了武田信玄的本阵(家主的阵地),想要以杀掉家主的办法来打垮武田家,作为大势力的两个大名居然到了面对面比试武艺的地步,可以说武田信玄也遇到了人生的危险。

结果村上义清没有办法快速杀掉武田信玄又要陷入被包围的情况才撤退,此次战争结束以后原本偏向武田家的豪族转而投向了村上家。

那么该怎么看待这场战争呢?这暴露出武田家的内部实质上并不团结,甚至可以说这次战争将决定了武田信玄人生的走向,然而这个走向却未必对武田信玄不利。家臣与家主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应了之前家臣支持武田信玄流放武田信虎的一个证据。

在这场战争前胜者是家臣,却不是武田信玄。家臣的肆意妄为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场失败,真正的胜者却是失败了的武田信玄。

虽然失败了,但是重臣战死后对武田家内部的家臣与家主关系带来了颠覆,武田信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善培养新人,通过对新家臣的培养来制衡家中。

武田信玄的重臣死亡为他推行武田家的改革提供了时机,武田信玄决定以“法”来管理甲斐与信浓之地,该怎么看待这个“法”呢?

武田信玄所推崇的是“法家非法”。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4 19:50: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4 19:51:00 +0800 CST  
100,独眼军师(6)

当“法”失去地位和作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对“法家法派”来说法律的崩溃只是一个开始,不是一个结束。问题会变得更加恶化,“法”通常由执政者制定和颁布,当其只是在一个小国内的时候,很容易起到效应,因为“法”所面对的受众往往都是公族关系。

但是当一个大国想要推行“法”的时候问题就会起变化。比如法律由甲斐之国颁布,那信浓之国的人会如何看待呢?如果是“法家法派”的话,“善法”就会变成“恶法”。如果说法律颁布的目的初衷是为了“惩恶扬善”,那么当只能用严刑峻法管理的时候,不同族权的人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作为旁族的地区,他们不但不会认为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相反会认为这是一种打压的手段,也就是信浓之国的人会认为法律是甲斐之国故意打压为难他们的手段,在文化上的不同会使得这种偏离非常严重,由于法只可治行不可治心,接下来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信浓地区会重新选择契约关系。

“法”的过密与过重会使得人们把法律当成是不公平的打压,从而失去与之形成契约的关系,那么以信浓诹访地区为例,到时候人们就有了重举诹访神社大旗的想法,这时候法律不但无法弥补或减缓矛盾,只会越来越呈现对立之势,以善为出发点的法就变成了致乱之源。

法律给于人们的不是公平和希望,给于的是仇恨和敌视,当新的契约形成时候,叛乱与战乱就将不停的到来,那么说旁族的混乱是问题,公族会稳定么?

答案我认为会很讽刺,同样不会稳定下来。如果说旁族认为法律是王权或公族打压自己的工具,公族就会认为法律成了王权与他族背叛自己的手段,表面上所追求的平等会被看做是一种压制自己的手段,严刑峻法之下人们不但不会遵守法律相反也会开始寻找漏洞。

为了弥补法律所造成的问题,公族常常不但不会遵守法律,相反是寻找组成势力的机会,实现法的族权化,如果说法家法派最初追求的是制度和文化上的平等关系,那么公族通过寻找法律的漏洞,反过来可以把法律族权化,之后同样会产生叛乱的心,因为法律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一味打压。

而寻找漏洞者却往往能实现获利,善者受害而恶人受益,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法家法派就只能等待着最终瓦解的那一刻到来,不仅是旁族会作乱,公族同样会结成势力作乱,造成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

“法只可治行不可治心。”

那么如果这样说法家非法岂不是也会失败么?法家非法与法家法派最大的不同是对于法律的认识和运作方式不同,法家非法从一开始便不是想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法律,而是通过法律达成保护族权的目的。

所设法律也大多具有偏向,会分为两派。两派分别就在于他们的目的不同,一派法家非法是把法律设置成维护公族利益打压旁族利益为主,另一派法家非法是把法律设置成维护王权的利益,利用权术与法律的结合形成对内部族权调节的一种手段。

武田信玄就是选择的第二种法家非法。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4 19:51: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5 18:45:00 +0800 CST  
102,龙争虎斗(1)

大名们虽然说是一方诸侯,但是这些诸侯是以拱卫幕府将军作为他们的存在基础,而随着征伐的扩张,由诸侯军转向为私军的办法成为了东部大名的普遍做法,通过这样的改革家中势力出现微妙变化,利用“法家非法”的法统来调节内部家臣的升迁、处罚、调配等多重手段有了依据,武田守护代向着真正的武田家发展而去。

现在旧的重臣已经死去,旧臣就再难以与武田信玄对抗,因为武田信玄拥有了法度,法度成为武田信玄与家臣之间保持契约的联系手段,从此对旁族来说也有了有效的与家主武田信玄进行联盟的凭证,再通过对诹访大社的尊重就可以使得诹访地区成为武田信玄的助力。

这样的结果使得甲斐之臣只能选择臣服,武田信玄成了真正的家主,再也不需要看家臣的脸色度日,这可以使得他的策略使用的更加轻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武田信玄又一次遭受到了失败,武田信玄第二次败给村上义清。

如果说强攻可以起到一些好处的话,那么坏处也是同样存在的,武田信玄之所以要屡屡选择强攻一些城寨,其目的是通过对于城寨的强攻恫吓一些中小势力,让他们在摇摆不定的过程中做出选择,不听命或者不加入武田军的势力就将被彻底铲除。

但是这样做也有坏处,因为信浓地区也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之中又有大量依山而建的城寨,想要通过武力强攻对方的城池需要达成一个条件,对方没有援军。从本质上说任何防守严密或者易攻难守的要塞最终都会被攻破,因为攻城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战。

所以很多时候对这些没有办法的营寨,利用围困战消耗对方,敌人的粮食总有吃完的时候,到时候自然不攻自破。可如果被攻击的坚城有援军,那么立于坚城之下的大军反而容易受到突袭。

围城战最普遍的就是多面包围,这样一来军阵便分散开来,当围困城池的时候当然有效,一旦面对城外的援军到来的时候,不仅内部的守军可能从你的薄弱环节突然杀出,更有可能的是对方的援军从你的薄弱地方进攻。

所以孙子才认为攻城为下,古代战争更讲究军阵的排列与组合,一旦阵型崩溃就会引发混乱,武田信玄就败在这一点上,武田信玄虽然占据了时机,却没有占到人和,当时的村上义清正在他处与信浓的豪族高梨政赖作战,武田信玄决定围攻村上义清的坚城砥石城。

可在这个时候村上义清与高梨政赖达成合议停战转而进攻武田信玄,武田信玄因此战败,那么为什么两者可以达成合议呢?

这其实很自然,因为唇亡齿寒,对于当时的信浓之人已经看得非常清楚,诹访家、小笠原家已经衰落,剩下的唯有村上义清,武田信玄总是能发动咄咄逼人的战略来打压信浓国的势力,所以从高梨政赖的角度看来,如果自己趁此机会阻止或者村上义清返回,只能是造成村上义清的战败,村上家一败,占据蝇头小利的高梨政赖也将失败。那么不如放走村上义清让他和武田信玄打个够,对自己更加有利。

虽然武田两次败于村上义清,但是这并不能扭转村上义清越来越孤掌难鸣的事实,信浓大部分已经落入了武田信玄之手,武田信玄之所以两次败给村上义清,原因都出自于他自己,但是打败武田信玄的村上义清并没有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只是暂时的胜利。

所以失败也将接踵而至。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5 18:46: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5 18:46: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5 18:47:00 +0800 CST  
105,龙争虎斗(4)

其实上杉谦信用义来统御家中并非无法解释的怪异之举,其实只要看透义的作用便可明白其中含义,“义”是一种价值观,所以持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就是“我们”,持不同价值观的就是“他们”。

问题就是如此简单,上杉谦信并非用善恶来区分人,而是用“我们”和“他们”来区分人,织田信长用钱是以资本控制家臣的划分,武田信玄用法来调节家臣的划分,上杉谦信便用义的价值观来形成与家臣的契约,服从于“义举”的是我们,不服从的就是“恶”。

以“义”去除“恶”就形成了上杉谦信的手段,那么就要回到之前的谈论上来,上杉谦信回到长尾家的时候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答案是上杉谦信是一个弱者,当时的长尾家控制在他的哥哥长尾晴景手中,从实际的情况上看长尾晴景比上杉谦信大十多岁,基本上都可以视为两代人的关系了,由于当时的结婚年龄较小,大十多岁完全像是两代人。假如站在这个角度上去看上杉谦信与长尾晴景的关系。家臣会站在哪边呢?

长尾晴景是一个真正的无能之辈,不能统御家中,这会如何呢?答案是家臣和豪族会膨胀起来,从上杉谦信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自己的兄长无法成为自己的助力,第二是家臣表面上与自己保持盟友关系,其实大多轻视自己。

这个成长的环境让上杉谦信产生了动摇,以什么作为自己与家臣保持契约的关系成为疑问,到底谁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谁是潜伏在自己这边的,完全不能分辨,于是很自然的上杉谦信的价值观就形成了。

以“义”举世,可以说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三个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决定了三个人以不同方式和逻辑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从小笃信佛教的上杉谦信看到了机会,以怪异的举动,极端的方式维持一个“义”的价值观会成为他与家臣之间的契约。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却是极难的,一生都要保持一种极端的对自我的约束是一件难事,想做到的话佛教确实给上杉谦信带来机会,始终强调对自我欲望的封锁使得家臣也会产生变化。

讲到这里就可以看到上杉谦信的目的了,上杉谦信为何不打不义的战争,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扩张虽然是一个非常增长自己势力的方法,但是一旦成为大国就必然要面对的是家臣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问题。

在这一点上织田信长和武田信玄都遇到了麻烦,上杉谦信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上杉谦信的目的是强化“公族”与扩大“声望”。

一方面用“义”的价值观来区分和约束家臣,通过建立一套价值观来打压与自己不同价值观的家臣,长期以后,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家臣便拱卫和围绕在上杉谦信的身边了。

另一方面上杉谦信绝非无欲之人,与筹建自己势力的大名不同,上杉谦信把目标和方向放在了公家和幕府身上。

利用公家来让自己变得强大是上杉谦信的手段。于是上杉谦信就对自己的兄长长尾晴景下手了,上杉谦信的第一个目标是:

统御越后之国。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6 19:50:00 +0800 CST  
106,龙争虎斗(5)

如果从家臣的角度去看上杉谦信成为越后国主之路的话,就能看的更为透彻,当时的越后之国守护上杉定实没有子嗣,长尾家主长尾晴景又是一个贪恋声色犬马之徒,上杉谦信还是一个孩子,在这种主弱的状态之下,臣强就极容易出现。

于是对上杉谦信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是轻视他,第二种是想要利用他。轻视他的人更多围绕在弱主长尾晴景身边,想要利用他的人就围绕在了上杉谦信身边。一个弱小又没有多少根基的上杉谦信想要在乱世存活就需要家臣的力量,而使用家臣的力量则必然使得家臣膨胀,在这种逻辑的作用下我认为上杉谦信想要胜利只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结果一个怪异的上杉谦信就诞生了,在初期对家臣叛乱的战争之中表现的越来越亮眼, 这时候长尾晴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上杉谦信开始替长尾晴景去平定豪族的叛乱,这一点可以说是长尾晴景最大的问题,从长尾晴景的伦理看来上杉谦信也是他的家臣。

并且是长尾家的潜在继承者,自己没有能力又让上杉谦信如此的大放异彩是错误的决定,之后就又做出了更加愚蠢的招数,长尾晴景决定讨伐上杉谦信。家主无能让家臣代职去打压叛乱,现在代职的上杉谦信取得了胜利不但没有进行安抚,反而决定出兵讨伐有功之臣,在长尾家臣的眼中长尾晴景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主呢?

家臣会认为长尾晴景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如果家臣真心跟随长尾晴景去打败上杉谦信,那么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上杉谦信呢?在战争开始前家臣心中就已经各自算计,上杉谦信所需要做的就简单的多,只要打败长尾晴景就能获胜。自然结果是长尾晴景大败而归。

这时候我认为作为越后守护的上杉定实起了私心,自己没有儿子长尾晴景又是无能之辈,现在上杉谦信逆转战胜长尾晴景,上杉定实做出了明显有利于上杉谦信的决定,首先让上杉谦信与长尾晴景形成养子关系,这样做就为上杉谦信铺平了继承长尾家的道路。

接下来让长尾晴景隐退,使得上杉谦信成为长尾家主,就又为上杉谦信成为越后守护做好了准备,那么把视角换到上杉谦信身上。从当时的乱世看来逐父戮兄的事情是不停的上演,为什么上杉谦信没有直接选择杀掉长尾晴景强硬夺取长尾家的方式呢?

这就是上杉谦信的过人之处,聪明的谋略家最睿智的表现并非强硬,而在于柔软。“其行愈软,其志俞坚。”上杉谦信为何能以下克上的打败长尾家主,重点并不简单的在自己的勇猛,而在于长尾家内部的三心二意。

家主长尾晴景嫉贤妒能,家臣便离心离德。看起来是一个柔软的柿子,但是猎人与猎手的位置总会在瞬间改变,如果上杉谦信以强硬的手段去消灭长尾家,只能使得他遇到更多的障碍,到时候内部家臣的膨胀就会出现,长尾家家臣同样会出现叛乱和抵抗。

上杉定实还会不会为上杉谦信安排一条康庄大道就成了问题,如果上杉定时借长尾家的混乱联合家臣与豪族趁机消灭长尾家也是可能的事情。

选择饶过你的对手,同样也就是饶过了自己,在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对对手的仁慈,同样也就是自己的仁慈,之后上杉定实病死,整个越后就变得空虚起来。

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从此承认上杉谦信的地位,统一之路也就变得通畅起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6 19:50:00 +0800 CST  
107,龙争虎斗(6)

“调换立场”是谋略家的必修课,善于调换立场的人能从不利的立场转向有利的立场,使得自己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假设山杉谦信以强硬手段杀掉长尾晴景,就要背负起弑君的罪名,这样躲在弱主背后的强臣们就会跳出来攻打上杉谦信,这样只会让上杉谦信更为不利。

可通过放过对手以较为柔软的方式取得了家主地位后,家臣对家主的不满就是叛乱,长尾政景就以家臣的身份跳出来指责上杉谦信无资格担任家主之位,可是这时候落于下风的是长尾政景了。

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义”与“理”似乎都不再被人重视,只要杀来杀去就可以了,为什么上杉谦信还在拘泥于“空谈”呢?实际上上杉谦信所处地域越后也并非多么富裕之国。所以如何能够更有效的调配封地权就成为了家主的关键。

上杉谦信之所以选择“义”恰恰因为他是一个弱者,弱者想要调配强者的封地权是非常难的,如果肆意为之家臣就会产生动摇,认为上杉谦信是暴政,这样就会不停的叛乱。而上杉谦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先是打败了小叛乱,然后替家主平叛成为越后的强臣,帮助家主却无安抚反被讨伐使得上杉谦信获得了更多道义上的地位。

以弱胜强又让上杉谦信成为强臣不可小看的对手,通过国主上杉定实的调停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长尾家主,进而又有了成为越后国主的条件,可以说一路走下来上杉谦信都站在一个“义”之上。

那么成为家主之后“义”就更有了价值,这就是调节封地权的权利,兴“义”兵讨伐“逆臣”的名号使得上杉谦信有了打压强臣的理由,越后之国并非铁板一块,从本质上一开始谁都瞧不起上杉谦信,但是强臣与强臣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微妙的。

“义”的使用让上杉谦信获得了划分“我们”和“他们”的权利,围绕或拱卫在家主周围本就是家臣的“义”,所以支持上杉谦信的强臣随即就获得了讨伐逆臣土地的权利,这时候的长尾政景跳出来反抗上杉谦信,实际上正中上杉谦信的下怀,上杉谦信并不是一个“空谈”者,他正是通过“义”的使用来调节和吸引势力成为自己的盟友。

“义”从本质上说成为了上杉谦信与家臣的契约,现在有了契约的家臣与家主就可以共同击败“不义”之徒,然后家主上杉谦信就可根据军功封赏家臣,形成了有效的管理。长尾政景自然很快落败,失败的长尾政景并没有被杀,相反是不减封地的仍为家臣。

上杉谦信并不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对反抗自己的人不杀并非不想杀,而是使用了“职杀”,上杉谦信从此以后再也不重用长尾政景,以至于长尾政景成为一个手握军队的闲散人员,在失去了扩张的机会后长尾政景也就成为了无用之人。

不杀、不降、不用的上杉谦信以长尾政景为例子始终警示着家臣,服于家主之“义”即“我们”,不服者即“他们”,强臣与强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出现了改变。因为上杉谦信并不仅是通过自己的势力去打败他们。相反是利用家臣来打败家臣。

“义”同样可以成为谋略家手中的利剑,这样上杉谦信完成了越后的统一。之后信浓国豪族纷纷被武田信玄杀的打败来投奔。

上杉谦信决意与武田信玄开战。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6 19:50:00 +0800 CST  
108,龙争虎斗(7)

在分析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之间的川中岛五次战争前,需要对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不同战略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总述,这其中还发生了武田信玄与长野业正之间的数年战争,为了能够更好的看清战争发生和发展的原因。需要提出的便是武田信玄占据信浓大部以后向何处去与上杉谦信要如何选择的问题。

信浓之地就像是群山之中的十字路口,除了向西非常难翻越以外,向北可以通往越后,向东可以进入关东,之前已经分析了南面,所以西面和南面已经被刨除,剩下的就是向北和向东,如果问武田信玄最想得到的是哪里的话,我认为是东部的关东平原。

武田家善用骑兵,而很多实际情况是武田家的骑兵都把马匹当做快速反应的运输工具,受限于山地崎岖和复杂的条件所困,真到了作战时候也需要下马作战,可是一旦进入平原骑兵就会如鱼得水,并且平原上封地所能产出的资源也将比山中的产量高,虽然有金山,可是金子的产出是以衰减趋势存在,获得更多更稳定产出的封地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你的对手不会因为你的渴望就放弃自己的战略,实质上上杉谦信在获得了越后统一的成功以后也遇到了发展的问题,其实上杉谦信也想进入关东,越后同样相一个十字路口,北面是大海,南面是信浓,西面是越中,东南面是关东。

西面的越中需要上杉谦信翻山越岭,如果不能平定身边的势力,贸然西进很容易受困,所以可行的其实也只有两样,进入信浓或者进入关东。从这种地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的是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并非偶然原因搅在一起拼杀,而是遇到了相同的地缘环境所致。

所以,打败对方成了地缘上的困境唯一解决之道,那么为什么上杉谦信要主动介入信浓的战争,因为天时所致。上杉谦信管理家臣的手段是“义”,如果自己先破例杀向关东管领上杉势力,这样就等于是破坏自我价值观,“义”的契约效用就会瓦解。上杉谦信不能明说的真话就是,他不能进攻关东。

上杉谦信唯一的可行道路就是和武田信玄打个够,这时候又恰好是信浓势力大部战败,除了信浓最北部与越后接壤的地方武田难以控制,其他地方已经进入囊中,于是信浓势力以村上义清为主就需要外部援助,找“义兵”而灭“恶兵”就成了最后的赌注。

这对于上杉谦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变,上杉谦信的出兵是以“大义”来击败以欲望而动的武田信玄,从而匡扶乱世。这样的借口上杉谦信说起来也是完全不会脸红和尴尬的。信浓的战败和信浓的求援成了上杉谦信进入信浓的理由。

地缘上的困境和时机上的转变,让上杉谦信找到了扩张的理由,但是上杉谦信的扩张并非传统的领土扩张,要看到的是上杉谦信总是打“义战”不打“不义战争”不是因为上杉谦信有多么的善良和天真。

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家臣的手段,上杉谦信从弱主变强主的道路就是以“义”作为契约,所以不能破坏“义”的契约性又要实现扩张要如何做呢?

与传统大名以吞并战略不同的是,上杉谦信采用“支配”策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6 19:50: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7 20:03: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7 20:05: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7 20:06:00 +0800 CST  
112,北条的加法(3)

强大的大名都会雇佣忍者作为自己的附庸,与武士不同的是忍者与家主的关系更为紧密,甚至忍者通常都是栖身于大名,忍者很多时候都是大名的私人直属组织,如果大名势力瓦解所雇佣的忍者往往也会消亡,因为极为机密又和大名保持密切关系的忍者大多各大名都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一旦失去大名,自己的立身之所也就随即失去。和影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忍者不同。

现实中忍者最大的功效是刺探情报和特种作战与暗杀,风魔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对北条早云来说获得更为准确的关东大名之间的情报,有助于他的关东攻略。在很多时候家主由忍者来传递情报。

忍者之所以神秘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其工作的任务都是隐秘又见不得光的,所以很难被家臣团所接受,忍者成了家主背后的工具。通常完成极艰险的任务,却始终无法被接受。忍者成了一个异类。我谈忍者是想谈论他们在大名家中的作用,而不是那些文学中的神仙妙法。

在北条早云进取关东最为关键的一战就是夺取小田原城,关东地区的大名都很昏庸,还在忙于相互的攻伐没有看到来自西面的危险,到了北条早云占据伊豆半岛以后还没有对北条家提起警惕,小田原城守护着非常险峻的地势,易守难攻,想要强硬夺取非常艰难。

于是北条早云开始通过笼络和结交手段接近小田原城城主大森氏赖,他的儿子十分昏聩,或者这便是名城的问题,对于很多天险和坚固的堡垒来说,通常往往意识不到危险总来自于温柔的算计,而非强硬的攻打。

北条早云用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理由来攻打小田原城,一开始北条早云对大森藤赖说自己领地的野猪和鹿跑到大森藤赖这里,想要越境狩猎。而大森藤赖就同意了,这样北条早云的军队开始不断的渗透进小田原城周围。等到夜里北条早云让忍者利用火牛计(把牛掎角绑上火把)攻向小田原城,就如此简单的夺取了这座名城。在随后的战争中风魔都非常善用动物进行袭扰和破袭战。

这样北条早云为后世北条家打开了通往关东的道路,接下来的关东是一片平原,可是失去伊豆与小田原的关东势力终于开始意识到眼前的这个敌人。这时候的北条早云也开始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势力,想要一口气吞并关东平原上的两个上杉氏。

但是从本质上看扇古上杉氏和山内上杉氏虽然丢失了关东的屏障,却仍旧拥有大片优质领土,北条唯有实现改革才能更好的集聚力量对抗强敌,在这个阶段中北条处于“加法”状态下。

这个“加法”是北条家的秘密,以“四六均分”的办法让领民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强自己的利益,这一点看起来很美,其实不然,为什么北条家能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的眼前拥有更优质的土地。

以最早的贫瘠土地去看伊豆半岛,伊豆半岛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封地是必然的,所以家主与家臣和领民达成了更多的均分,北条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势力为己所用,而一旦打下伊豆半岛,将会出现更多的封地和资源。

等从伊豆半岛看整个关东平原的话,关东平原的资本自然就更多,北条家的均分之所以可以成功,关键就是其战略的目标拥有更多的资源,所以攻下一地便做了一次“加法”,然后利用“北条化”强化和吸收成为自己的势力。

但是这样做始终有隐患。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7 20:06: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8 19:52:00 +0800 CST  
114,北条的选择(1)

北条早云从一个寄食于他人之下的家臣,经过自己一生的努力终成为一个大名,并且完成了“北条化”的基础,为后人打开了前进的通路,却也从此给后人套上了枷锁,使之难以突破,不得不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北条早云已经认识到了一点,关东的大名们虽然愚蠢腐化,但是毕竟所占据的土地十分优厚,自己想要一口气吞并上杉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唯有交好邻国,然后强化自国才有可能打败对手,在这个过程中今川家来向北条早云求助,变相等于承认了北条早云的大名地位,这样北条早云的背后得到了一定安稳,进入关东成为北条早云的战略,想要打败强大的关东上杉氏,一口吃掉是不太可能的,这一点北条早云已经充分认识到。

首先夺取相膜的控制权是北条早云出伊豆后从南向北进攻关东之地的战略,想要完成这个战略就要打倒扇古上杉家的豪族三浦家。通过风魔的渗透掌握了准确信息,北条早云发起了突袭,在这种快速的攻势下三浦家战败,相膜大半已经落入北条早云之手。

为了更好的打击扇古上杉家,北条早云发动了最后的攻势攻击坚城新井城,通过数年的围困再坚强的城寨也达到了极限,在过程中三浦家向扇古上杉家求援,北条早云快速分兵返回要地与扇古上杉家进行激战,打败了对方的援救,这样新井城孤立无援,最终陷落。

北条早云就此夺取相模,这样北条家就拥有伊豆半岛和相模两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完成了从家臣到大名道路北条早云决定退隐,把家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北条氏纲。

北条早云直到五十多才娶亲,所以当北条早云八十多时候,北条氏纲才三十多,可以说是年轻气盛,北条氏纲又获得了一个极好的环境,已经开始走向强势的北条家现在有了两个选择,作为北条家主的北条氏纲也必须有自己的战略。

我对北条家为何没有过多的赞扬之情?因为北条家越是成功则越是面临失败的风险,赢得战争成功的北条家正逐渐进入战略的失败之中,这是北条家为何最终失败的关键,如果在一座颤巍巍的桥之上放上几十锭金子,我想理智的人是不会去拿的。

危险就在眼前,即便得到了金子也未必有能力去活着花。但如果换个条件,在同样的危桥上每隔一段就放一锭金子,人往往就会铤而走险,得了第一块时候,会想得到第二块也许也不会有危险,就得到了第二块,然后就会一直捡,等到突然回头看时候发现自己身上已经踹满了金子,变得负重不堪反而动弹不得。

这便是北条家,如果说北条早云没有任何选择的只能依靠向东去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在北条氏纲眼里已经不是如此,北条氏纲已经拥有伊豆和相模两国,那么他是否可以选择新的道路呢?

这其实已经成了难题,与北条家不同的是今川氏亲开始逐渐编写今川家的法度,今川家不想做加法,想要得到是强化家主与家臣关系的法度。今川家开始渐强。

那么,现在这道选择题就来了,北条氏纲是选择与关东大名们开战,还是选择越过高山去攻打今川家呢?答案当然是攻打关东大名了。

因为那样才更加的有利可图。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8 19:52: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8 19:53: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