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136,武田减法(1)

作一个成功父亲的儿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武田信玄取得成功以后,诹访胜赖做任何事情都变得艰难起来,如果没有超越自己的父亲会被视为庸才,即便能超越自己的父亲也会被认为是承继了父亲的基因和成功条件下完成的结果。

诹访胜赖一生都困在武田信玄的背影之下,而为了冲破牢笼诹访胜赖比任何人都努力,就如同今川义元一样,历史对失败者总是容易擅加羞辱,但是从诹访回到信玄身边的诹访胜赖,从此复名武田胜赖。

如果认真看待武田信玄的举动会发现,武田胜赖也并非武田信玄所抛弃的儿子,而是将武田胜赖安置于关键的信浓,在武田信玄攻略信浓之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夺取诹访家的过程,将寅王丸利用之后武田信玄并不放心,寅王丸夭折后武田信玄就宠信了诹访赖重的女儿。

武田胜赖是武田信玄稳住信浓的关键一举,并且改名诹访胜赖就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来是剥夺了武田胜赖的武田继承权,二来是通过诹访胜赖的名号来号令诹访家取得信浓的稳固,现在武田义信没有站在自己这边便抛弃了,迎回了武田胜赖。

但是这个举动却未必受甲斐系重臣的喜欢,虽然历史上对三条夫人多有褒贬,这是要为武田胜赖成为家主制造舆论,如果武田信玄真与三条夫人有过多的嫌隙,也不会把儿子们都赶出去,可以说保持武田义信的唯一继承权是为武田义信铺路的绝对举动。

原本顺畅的继承之路被打乱,这样一来就使得武田信玄更为被动,但是武田信玄也已经看破未来之路,所以决意走减法之路。武田信玄开始进攻骏河,此时的今川家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支柱寿桂尼,今川家开始走向陨落。

而武田胜赖在一系列战争之中都始终参与其中,并且屡建功劳算得上一员猛将,但是越是如此情况就越是糟糕,在武田信玄晚年的战争之中不但没有拘束武田胜赖的发挥,相反有一种纵容和鼓励的行为存在。

武田信玄已经感受到自己的衰老和家中的矛盾。所以武田信玄启用了武田胜赖,通过让他立功建业来压制家臣,可这在家臣的眼中就成了另一番景象,武田信玄并没有去做加法,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与家臣的矛盾开始深化,过去可以不断为家臣带来好处的武田信玄开始做减法。

这样的结果使得武田胜赖越是努力越是成功就越是使得甲斐系重臣的厌恶,因为在他们心中并不认可武田胜赖,在他们的思想中武田胜赖是一个旁族的孩子,是信浓诹访家的势力,所以诹访系如果可以继续获得胜利,甲斐系从此就要调转被征伐压制的信浓系压倒。在这一点上家臣与未来家主的矛盾不但不会因为胜利而减弱,相反因为胜利而加深,这就是武田信玄的减法。

眼见武田信玄抛弃了三家同盟,北条家也不会坐视不理,也改变了策略与上杉谦信联盟对抗武田,这里就是上杉谦信“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上杉谦信以讨伐逆贼北条家而从上杉宪政手中获得了关东管领。

但是当武田信玄越来越强大了以后,上杉谦信却与誓言要打倒的逆贼联手了,如果把上杉谦信的思想看成是一个妄人就没有看到他的谋略之处。

之后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并没真正交锋,反倒是北条军与武田军开战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4 19:51:00 +0800 CST  
137,武田减法(2)

武田信玄与北条氏康展开了激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增峠之战。当武田信玄进攻今川家的时候,等于三国同盟自动瓦解,北条氏康出兵骏河攻打立足未稳的武田信玄结果取胜,之后武田信玄决定报复,第二年从信浓东面的出口上野和甲斐两路出兵围攻北条家,很快便围住了小田原城。

而北条家继续保持着坚守小田原城等对方退兵的战术,结果武田信玄退兵,使用了诱敌出城的战术,在北条其他地方的援军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北条氏照和北条氏邦就决定追击武田军,在三增峠这个地方武田信玄将两队人马转变为伏兵,用一队人马引诱对方跟随。

北条军认为武田军已经战败所以贸然出击,这样武田信玄用伏兵打败了北条军,之后双方撤军,这场战争一直存在着争议,北条认为自己打败了武田信玄的进攻,而武田认为自己利用谋略击败了北条。

那么在我看来是谁赢了呢?我认为武田赢得了胜利,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战争是要服从于战略的,武田信玄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其目的并不是要彻底的打垮北条家,可以看到的是过去武田家如果想要进攻北条家只能从甲斐出兵,道路很容易被限制,但是此次出兵是从两个方向共同出兵。

而武田信玄用兵一向以蚕食和不断攻打作为出发点,在已经攻破箕轮城的情况下关东之地已经打开,如果真是要彻底打垮北条家,那么之后武田信玄就会不停的进军北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战过后北条氏康感到无力与武田信玄持续作战,转变了态度。在北条氏康死后北条氏政重新与武田结盟。并且北条氏康派遣了儿子成为上杉谦信的养子,即后来的上杉景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北条家已经在武田家和上杉家寻求相对的战略平衡。

可以说北条家已经从攻势转为守势,但是武田信玄的目的就不同了,武田信玄并不是要进攻关东,而是要向西进军,打败了北条氏以后武田信玄彻底压制了今川家。从战略上说三增峠之战的目的是要压制北条家确保向西的安全。

如果从这个观点上看,出兵北条之后用计诱对方出城打败以后没有继续不停的蚕食关东,目的十分明显,武田信玄已经完成了自己所设想的战略并且迫使北条家转变立场。从这一点说武田信玄已经击败了上杉谦信和北条家成为整个中东部最强悍的大名。

那么为什么是如此呢?

我认为这并非偶然,上杉谦信与北条家虽然一个用“义”来团结家中,一个用“北条化”来巩固地位,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改革都是擅长应对于公族而进行的,当公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在战争无法取得核心突破的前提下,公族的强大已经威胁到了家主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家主不但不能随意用兵,只能从攻势被迫转为守势,而武田信玄虽然内部存在矛盾,但是只要武田信玄本人不死,所组建的法度依然可以号令家臣,在用兵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一方可以更好的利用军队,另两方只能呈现消极的守势,在这种情况的作用下,武田信玄变得更为强势并不奇怪。

今川家的衰亡为武田信玄下一步进攻三河扫清了障碍,这时候终于轮到那个一生都在受困于强主阴影之下的家主出场了。

他就是德川家康。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5 20:11:00 +0800 CST  
138,成大事者(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德川家康的一生就都在按照如此的安排在前进,德川家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是被人当做人质送往今川家,结果却被织田家劫走。在织田家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被当人质交换还给今川家,在这个时候松平家已经衰落,德川家康沦为质臣。

既不算家主又不算家臣的日子一过就是数年,今川义元攻打织田信长的时候,德川家康前往大高城去确保粮草的安全,在这个阶段中德川家康一直忠心耿耿的帮助今川家攻打织田家,并且今川义元为了强化自己与德川家康的关系,把自己的养女之后的筑山殿嫁给了德川家康。

关于筑山殿历史多以贬斥为主,这也是难免的事情,筑山殿比德川家康岁数要大,并且从关系看来筑山殿嫁给德川家康属于下嫁,德川家康在此时更像是一个人质,但是是否能以此 就推断筑山殿是一个恶人呢?

很多时候女人的立场并不像男人那么坚定,对大名和贵族家的女人来说出嫁更多就是政治婚姻,婚姻的幸福与安康和背后的自家有极大的关系,出嫁的女人身边的侍女也大多是间谍,需要不停的把对方的一举一动汇报给自家,可是女人很容易变化。

随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出生,很多女人的立场就会发生转变,转而与夫家成为共同体,所以筑山殿与德川家康的关系如何不好揣测,但是筑山殿为德川家康生下来一个嫡长子德川信康,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虽然筑山殿给德川家康生下来儿子和女儿了,可是她和孩子并不在德川的领地里,是作为人质在今川家的骏府里,如果德川家康真的与筑山殿不合或者双方关系达到仇恨关系的话,德川家康完全可以不去救筑山殿,反而是巴不得她早点死了算了。

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德川家康在之后出兵攻打今川氏抓住了两个重要人质,以这两个人质要求换回筑山殿和儿女,在这种情况之下今川氏真气不过杀掉了筑山殿的父母。

如果以这样的结果来看,德川家康对筑山殿明显带有感情,在那个女子自家一旦失势就马上被冷落的时代,德川家康在明显转向了织田信长的前提下仍旧设法营救筑山殿而不是迎娶其她女子替代筑山殿的位置的话,要想证明双方关系恶化实在是不合常理。

这时候的筑山殿也已经失去了后顾之忧,自己的父母被杀虽然是悲惨的事情,可也是的筑山殿失去了自家的约束,反而可以专心跟随比自己小的丈夫生活。

德川家康从此独立成为一个大名,然而与其他大名野心勃勃与雄心壮志不同的是,此时的德川家康却真是:

“无处可去。”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5 20:11:00 +0800 CST  
139,成大事者(2)

德川家康并不是在今川义元死后就马上调转船头联盟织田信长,甚至双方一度弄出来摩擦,因为今川家毕竟是强势的大名,对德川家康来说自己在织田信长眼中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成为了关键,如果织田信长把他视作今川家臣或者治下控制的豪族,那么如果德川家康独立起事,不但得不到织田信长的援助相反可能招来织田信长和今川氏真的共同打压。

所以维持一个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关系是德川家康投石问路的关键,接下来的事情发生了转变,织田信长不但没有因为摩擦而讨伐德川家康,相反是想拉拢德川家康。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家康放下心来决定与织田信长联盟。

双方达成了清州同盟,然而清州同盟本质上是不利于德川家康的,并且从此之后德川家康始终坚定的站在了德川家康一边,比他的家臣还要忠诚的拱卫他的东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看到的就是清州同盟对德川家康非常的不利,已经有了一点成绩的织田信长此时的方向是向北和西边进攻,目标瞄准了美浓,如果可以攻下美浓就拥有了通往京都的道路,织田信长取得的是更加广阔的征伐空间,每一次征伐的成功都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

也就是织田信长去做加法,那德川家康的环境又如何呢?虽然今川氏已经变弱,但是要德川家康单独攻打今川家有一定难度,并且今川家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武田信玄与东边大国北条,今川家已经成案板上的鱼肉,两个强大的势力正在想着如何去分食这块肥美的肉。

在这之中有多少是留给德川家康的呢?当然就是没多少,即便德川家康超常发挥独占今川家的剩余地盘,这样的结果也不会比之前有多少改变,既然实行了联盟,那么就无法向西扩张只能向东。但是向东仍然要面对武田信玄。

此时的美浓国强主已经衰落,可武田家的武田信玄不仅没有变弱,相反已经变得越来越强悍,所以这样的联盟本质上是的德川家只能去做减法。

为什么德川家康要始终信守着盟约呢?

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能、一个是愿意,前面的是不能毁约,因为织田信长变得越来越强,如果德川家康想要攻打织田信长是不可能的,并且一旦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关系破裂,武田家就会压制上来,这样德川家康可能被武田家吃掉。

另一个原因就是愿意这样做,德川家康与很多大名不同,他是一个小国。观看德川家康不能以大国的视角去看待,因为他没有这个发展的空间,只能从一个小国的视角去看,既然只能沦为臣下之国,德川家康就需要考虑投靠谁最有利。

而如果从这个视角上看的话,投靠织田信长反而是对德川家康最有利,德川家康被裹挟在强国之中,想从强国口中夺利,就必须考虑方向问题。

如果德川家康投靠武田家,那么武田家之后的发展方向是向西的,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投靠武田家不但不会德川家康带来利益,相反只会带来损害,因为一旦武田家打败前面路上的敌人,是绝不会把关键的道路让德川家康来看守的。

也就是武田家如果打赢了织田信长就会夺下尾张和骏河,把德川家康包围在其中,将来一旦情形有变,德川家康就会被抛弃而攻打。

但是这对织田信长来说就不同了,织田信长的发展方向在西,他越是向西发展,就越是需要德川家康为他守住向东的关口,这样的结果会使得德川家康从中不断的谋利。

德川家康隐忍的一生从清州同盟便开始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5 20:11:00 +0800 CST  
140,成大事者(3)

西有织田、东有武田,被夹在其中的德川家康似乎从此就这样过上了“无处可去”的日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德川家康真是一个不幸的人,似乎注定一生再难有作为了,但是不幸的人也可能有自己幸运。

德川家康失去了很多但他得到的更多,看起来被封在一个地方无法动弹的德川家康却超越了其他大名,日后的胜利并非一味忍耐隐忍的结果,如果只是将德川家康的一切成功归于他的忍耐,就没有看清德川家康双手中紧握的两样东西。

一样是“法”,一样是“钱”。

正是因为无处可去所以只能治理其管理三河地区,德川家康出身中东部大名的熏陶之中,曾经在太原雪斋门下学习,又一直与织田信长保持同盟,所以能集中两方精华的人是德川家康。

“无处可去”成为德川家康成功的关键,因为无处可去所以德川家康只能强化与家臣的关系,那么从中东部大名中学习如何用法度来约束家臣成为现实选择,织田信长用钱驾驭家臣欲望从而以弱胜强,那么德川家康又开发三河的商业,由于三河是中部东南面上的重要通道,振兴商业使得自己从中获利只是一个因素。

德川家康与早期的朝仓家很像,朝仓家不但控制了北面的贸易善于用钱,更是创造了一定程度上约束家臣的法度,正是依靠着左手法度约束家臣,右手金钱控制家臣的手段,朝仓家才成为北面强悍的大名,但是到了朝仓义景一代,他遇到了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的强即来自于自己对于时事的巧妙把握,更赖于对家臣的放纵,织田信长不但不压制家臣的欲望,相反激发家臣的欲望对有功者大肆封赏,比如丰臣秀吉。从一个拿鞋的佣人变为一国之主,这样的事情宛如童话。但是放纵的前提是能掌控,织田信长的强来源于此,弱也如此。而朝仓家到了朝仓义景一代也就走进了弱势,无法再表现出当时的凶猛。并且织田信长的家臣与其说是为家主而战,不如说是为自己而战,双方对于利益的分配和需求不同,导致织田信长更强。朝仓家落败也是自然。

在众多大名之中,实质上都有自己的强与弱,而德川家康因为战略上的封锁使得他进退不得是他的弱,但因为弱使得他拥有大量的时间来形成自己的模式来管理家臣成为了成功的基石,与忙于扩张的大名不同的是,随着扩张的越来越大形成自己的管理系统本质上都是越来越难的事情。

等到大国成形的时候,往往是积重难返,因为家臣也已经有了大量的势力和能力,如果贸然打压会引起家臣的叛乱和投靠他人,所以大多大名只能随波逐流,改革往往也只是强化家臣的手段,虽然有了管理家臣的法度,但是却没有能集中资本的能力,使得家臣越来越强大与难以控制。

但德川家康通过对于三河的治理逐渐掌握了掌控家臣的方法,三河武士为何能骁勇善战,因为德川家康一手握着指挥军队的法度,另一手握着集中钱的能力,使得家臣难以与家主对抗。

“法”与“钱”的拥有使得德川家康在漫长的岁月中组成了自己最强的利器,为他的征战带来便利,那么他首先就与武田信玄瓜分了。

今川家。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5 20:11:00 +0800 CST  
今天要多休息一天,家里有点事,明天继续更新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7 08:37:00 +0800 CST  
141,成大事者(4)

德川家康与武田信玄瓜分了衰落的今川家,使得德川家康与武田信玄有了一定的接触,在势力上也增加了一些拥有了更多的封地,这在织田信长看起来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武田信玄此时已经站稳脚跟寻求突破,而织田信长还在忙着四处与敌人交战,对德川家康的行动是睁一眼闭一眼。

随后织田信长变得越来越强势,和足利义昭关系又走向恶化,足利义昭一度想要拉拢德川家康攻击织田信长的背后,但是德川家康审时度势看破了信长包围网名为打败织田信长而设,实际上是各家为自己的利益参战并不团结。况且这时候武田信玄开始向西发展,如果背叛织田信长,不但得罪织田信长可能被讨伐,更有可能被武田信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家康依旧保持与织田信长的同盟,这之后真正决定的德川家康命运的时刻到来了,武田信玄决定上洛。那么当然就要与织田信长开战,这样德川家康就必须做出选择,由于之前已经叙述过这个过程,最终德川家康还是选择了织田信长,所以在明知道出兵就中埋伏的情况下。

还是出兵三方原被武田信玄打败,然而命运转向了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武田信玄终于积劳成疾病死了,武田信玄死后武田胜赖掌权,对武田胜赖掌权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田胜赖为军代也就是摄政监国的地位,家督由武田胜赖的儿子承担。另一种说法就是认为武田胜赖成为了家督。

这两样说法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武田胜赖成为了武田家的掌控者,而武田胜赖贬多于褒的人生也就开始了,如果说德川家康的人生要不停的隐忍和改造才能见到成功,那么武田胜赖的人生就更加讽刺,越是成功就越是失败。

很多意识认为武田胜赖违反了武田信玄死后的密约,要求三年内不要出兵的意见才使得武田家战败,从而认为武田胜赖是一个庸才,我认为关于这一点过于强调武田信玄的作用而贬斥武田胜赖了。

如果武田胜赖真的坐等三年不出兵,那么武田胜赖便真是庸才。武田信玄为何要武田胜赖不出兵,因为武田信玄认为织田信长一旦知道自己的死讯就会来攻伐,而要攻打武田就要从骏河和甲斐入手,那里是甲斐系的根基,等织田信长攻来的时候甲斐系会为了自己利益而团结在武田胜赖的军门之下一起共同对抗织田信长。

但这一点并非武田信玄留给武田胜赖的上策,而是无奈时候的策略,既然成为了家主能否统御家臣就成了关键,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够管束住家臣,那么武田胜赖就不必听从武田信玄的计策,反之如果在与家臣争斗之中呈现下风的话,就依计行事。

说的更加透彻的话,武田信玄已经意识到武田胜赖的接班不会一帆风顺,武田胜赖要是不能统御家中,就借用织田信长的手来打压甲斐系重臣,然后只要打败织田信长就可以获得家主之位,这才是武田信玄的目的。

武田胜赖是一员猛将,并且十分清楚的明白一件事,如果想要真正的坐稳家主之位,就一定要开战,武田信玄留给武田胜赖的计策是在武田家转入下风时候的无奈之举。

武田胜赖选择主动出击,要用胜利赢取家主之位,也正是因为求胜心态使得将他从有利的地方逐渐引向了不利。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8 19:27:00 +0800 CST  
142,成大事者(5)

对比武田信玄与武田胜赖当上家主之后的处境,就会发现其实双方既是一样的又有点区别,武田信玄并不是以强主的立场成为家主的,相反是以弱主的姿态成为家主。而双方之所以走向不同的地方是对手的级别差距,可以允许武田胜赖犯错的空间几乎为零。

武田信玄开始面对主要的对手是信浓的豪族们,以村上义清为武田信玄最大的敌人,攻打村上义清的战争中旧臣与武田信玄争夺胜利,结果重臣战死。武田信玄战败,但是村上义清的势力较弱,而德川家康背后的是织田信长。

所以对武田胜赖的要求就变得苛刻起来,武田胜赖必须一直保持胜利。而胜利不但不会把武田胜赖引向有利方向,只会更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织田信长决定与武田胜赖决战。

双方爆发激战的地点是长筱城附近,在之前武田军夺下了长筱城,之后德川家康又攻下长筱城,这样武田胜赖以再打长筱城引出了对手,以附近为决战地点的战斗爆发了,这场战争同样不是偶然爆发的,对织田信长来说打败武田家的关键一战。

为此织田信长最重要的准备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数千挺铁炮通常认为有3000挺,另一方面更为关键,这就是各种建造临时木栅栏的材料,而武田胜赖自然也有准备,他特意在梅雨季节出兵,目的就是希望在多雨的时候与织田军开战,因为下雨会影响铁炮的使用。但是这样做也有后果。

武田军的不利因素出现了,想要在梅雨季节出兵,就会影响收成,所以只征集了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卒,与之前三方原之战四万以上的兵力有很大区别,但是这也成为后来的关键问题暂先不谈。

双方在长筱附近的洼地布阵,这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战场,中间有一条河,对阵双方背后都有山势可以依靠,从布置的情况上来看双方都已经下定决心开战,德川家康在前线的中央,左边是织田信长的本阵,身后是织田信忠和冈崎信康,可以说把儿子留在身后就是为了以防不测,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已经下定决心开战。

武田胜赖同样如此,左侧是山县昌景,右侧是马场信房,自己占据中路,也摆开了阵势。双方开始对峙,那么要谈战争就必须先谈战略,双方为何要在这里打起来?

这看起来是一个废话,但是这句话才是围绕在武田胜赖身上的核心,你可以看到的是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鏖战近十年,而真正爆发决战的是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剩下的时间双方都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战记。

所以关乎到两个大名生死的大战,为何在此时此地开打了呢?而不是选择对峙呢?要看到的正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峙下去对谁有利呢?我认为对武田胜赖有利,可是为什么武田胜赖却先发制人的攻击呢?

因为武田胜赖已经失去了选择,他已经只能选择进攻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8 19:28:00 +0800 CST  
143,成大事者(6)

对比织田信长与武田胜赖之间的战争来说,谁的后顾之忧更大呢?我认为是织田信长的问题更大,因为此时对世人来说武田家是非常强大的,很多说法认为武田胜赖急乎乎的开战时因为武田家的金山已经枯竭,所以如果不战武田家的资本也会随之枯竭。

但是要看到的是,情况正在转变,虽然武田家的金源枯竭了,可是另一条金源之路已经打开了,这就是“贸易”。如果说金山中给武田家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子,那么“贸易”同样把大量的利润变为“金子”并且源源不断的涌进武田家。

此时的武田胜赖已经可以打通一条从骏河至信浓之后进入关东的贸易线路,这一点使得武田家可以逐渐的通过贸易为自己赢得利润,并且在武田信玄死后上杉谦信也停止了与武田家的大战,北条氏政也在寻求和平,所以武田、北条、上杉三者在寻求一个新的相互平衡。

而北条占据关东,武田胜赖向西发展,上杉谦信也已经把眼光转向了新的方向,所以旧的金山枯竭,新的金山正在创造之中,以金山枯竭不打不行的理由我认为并不成立,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出兵的季节。

武田胜赖选择梅雨季节出兵使得大量兵员在后方忙于耕种,但是问题就在此处,如果双方开始不停的对峙,武田家如果等到收获季节结束,那么更多的士兵就可以援助过来,这样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在这种中间武田胜赖还可以不停的写信给织田信长的敌人,让他们出兵袭扰织田信长。

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武田胜赖为什么非要如此着急的进攻呢?这是看透武田胜赖的关键,因为此时的武田胜赖已经失去了选择。如果说谋略家可以选择战的同时,也可以选择退。但此时的武田胜赖已经失去了“退”这个选择。

因为他之前一直在“胜利”,只有通过胜利武田胜赖才能压制家臣,但每一场的胜利所带来的结果都没有使得武田胜赖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面对如此局面,武田胜赖已经不能退了,退就意味着自己很难压抑家臣,如此一来不服自己的甲斐系也好,支持自己的信浓系也好都会重新进行角力。

长筱之战与其说是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与武田胜赖的战争,不如说是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与武田胜赖和甲斐系的战争,表面上团结的武田家内部实际上已经分裂开来,甲斐系要想压制家主就同样必须取得胜利,武田胜赖要压制甲斐系也必须取得胜利。

武田胜赖和甲斐系都已经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开战,并且在开战之中取得胜利,从而使得在之后的改革之中取得更有利的条件。之后本来对武田家有利的贸易线路的开通,对家臣来说并不是如此。

贸易线路的开通,会使得资本快速流入家主的手中,这样一来武田胜赖就将得到连武田信玄都无法得到的控制家臣的利剑,资本一旦入手就将成为悬在家臣头上的利剑,家主的势力上涨之后,便可以打败拥有封地权的家臣。

所以,家主想要胜,家臣更想要胜,双方以胜为初衷的战争使得双方都认定长筱之战将成为之后的分界,到底是家臣控制家主,还是家主控制家臣都系于一战之中。

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武田家已经失去了选择,只能选择急乎乎的开战,而当你失去了选择的时候,对方就抓住了你的选择。

反而成了别人打败你的机会。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8 19:31:00 +0800 CST  
144,成大事者(7)

长筱合战在武田胜赖眼里与其说是和织田信长争夺天下,不如说是和家臣之间的一场战争,所以采取主动进攻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这一点恰恰就被织田信长看中了。武田家主的难言之隐也是织田信长说不出口的话。

所以织田信长料定对方一定会进攻,这便是武田失败的最核心原因,当你的战争手段被人提前知道的时候,战争的胜负往往把握在有更多选择的一方。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织田信长要求家臣所带来的建材。

织田信长修建了一个个简易的要塞,武田胜赖所攻打的并不是一个阵地,而是一场攻击要塞的攻城战,这才是长筱合战的真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铁炮“三段击”本质上被夸大了,三段击却是可以有效的提供射击的频率,但是问题在于他只能加快射击的效率,却不能改变命中率。

那个时代的火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前装弹所带来的效率问题,在金属定装弹出现之前,射击的效率都并不快,另一个是由于没有膛线,使得命中的精度很低而且射击的距离也十分有限。

所以效率、距离、精度三个方面使得火枪并不是一个可以打得很准的武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欧洲战场交战的火枪兵们排成阵列队形后,相互递进,在到达射程后进行射击,而英国的红衣军团更喜欢的不是先发制人,相反是后发制人,英国人更喜欢多走几步,在对方首先开火之后仍然走上几步,使得攻击距离更近,让射击的效率的更好之后再进行集中射击。

火绳枪精度射击的距离实际很近,不要说是骑兵,就算是步兵都可以快速冲到跟前,而真正使得骑兵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刺刀的发明,在刺刀发明以后,枪支即可近身搏斗成为长枪,又可进行远处射击成为火枪,当法国骑兵冲进英国阵地的时候。

英国士兵组成空心矩形阵,表层士兵把枪组成长枪阵防止骑兵的冲击,深层士兵继续瞄准骑兵射击,使得骑兵不能冲垮对方的阵型,又在不停的被射杀,这就是法国骑兵兵败的关键。

那么武田胜赖的武田骑兵则比英法交战的情况更差,虽然没有刺刀,但是织田信长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要塞,这些要塞由军阵组成,形成连环作用的要塞群,骑兵冲击一个阵的时候,即被一个阵内的铁炮兵射击,又被附近其他阵上的铁炮兵射击,如果想要冲破栅栏又会被阵中的长枪兵攻击。

武田的骑兵在离开阵地冲向织田信长的阵地时候其实并不受火枪威胁,当火枪兵真正能有效打到武田骑兵的时候,武田骑兵已经进入加速状态,即便在三段击的效果之下,也不可能依靠三段击的排列效果遏制武田军。

而是通过阵与阵之间的配合,使得织田信长的军队要塞化,武田骑兵就算冲到阵前,也无法快速的越过和拆除对方的设施,陷入进退不能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又要受到各处的不停袭击,导致战败。

织田信长从未想过主力进攻,而是通过针对性的防守,搭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那么为什么这些设施起到了作用呢?

因为他认定武田军一定发起攻击,结果武田军大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8 19:31:00 +0800 CST  
145,成大事者(8)

战术的失败是因为战略选择的穷途所致,武田胜赖的进攻策略被织田信长牢牢抓住,导致武田胜赖大败,如果武田胜赖多一个选择,那么就不必着急出击,如果铁炮兵失去了防御设施的保护,走到野战之中,没有刺刀的铁炮兵就极容易被快速突袭而来的武田骑兵冲击。

所以,如果是织田信长进攻,那么武田胜赖就可以从容的让步兵首先产生对峙,然后武田骑兵包抄到侧翼去攻打铁炮兵,并且需要看到的是武田军并非没有办法对付铁炮兵,把竹子捆在一起做成的竹盾牌就可以有效的防守铁炮的攻击,这种防御武器就被武田军大量投入战场,只要前排士兵把竹盾当做防护掩护后排士兵,徐徐前进的话,织田的铁炮军也不能产生巨大的战果。

即便在如此失败的影响下,实质上织田军应为惨胜,这也是为何过了数年才去攻打武田胜赖的原因,虽然武田胜赖以惨败为结束,但是问题就来了,之前因耕种而无法征集来的几万军队,此时就反倒保存了下来。

所以武田胜赖并没损失所有军力,而在这场战争中,武田甲斐系重臣大量的死亡,与家主想法相同的是,如果他们失败那么家主之后的改革中,他们的权利就必然被遏制。与其之后被限制,不如战死或者争夺胜利,在这种作用的影响下武田的情况出现了变动。

武田胜赖所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武田信玄有了相同之处,武田信玄在对村上义清的战争中使得重臣战死,之后开始了改革之路,武田胜赖也遇到了甲斐系重臣大量死亡的情况,为什么之后武田家却崩溃了呢?

答案有两点不同,第一点是村上义清与织田信长的不同,村上义清是一个信浓豪族,他无力彻底消灭武田家,只能通过打败对手让自己生存,但织田信长就不同了,在西边取得了战果的情况下,消灭武田家成为了他的选择。

第二点不同是武田信玄所处于的状态时升势,虽然村上义清打败了武田家,但是打败村上义清就能与武田家臣进行分封,所以击败对手的好处是武田信玄和家臣共同所有的,家臣自然乐意去与武田信玄团结在一起。

之后武田信玄进行改革,使得家臣的利益和处罚明确,这保障了家臣与家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武田胜赖则完全不同,向西的战略本质上是收权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武田家做的是减法,胜利的成功将归于家主,失败的结果则要家主与家臣共同承担。

所以,胜利的时候还能用权势压住家臣的意见,一旦失败了家主与家臣的矛盾就会更为对立。之后的所有改革本质上成功都只对家主有利,对家臣不利。

失败的结果又使得家主武田胜赖的权利受到质疑,这样武田家虽然没有遭受到毁灭打击,并且武田家在这场战争中呈现的是攻势,现在只是攻势被打败了而已。

武田信玄人生中同样也有大量的失败存在,然而武田信玄的失败过后一样是和家臣共同得到利益,那么家臣自然愿意团结在他身边。

可是武田胜赖却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改革,为此他修建了。

新府城。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9 19:25:00 +0800 CST  
146,成大事者(9)

当武田胜赖战败以后,开始营造新府城,新府城是一座山城,但是他的营建并不意味着防守,武田胜赖在长筱战败后并不是一蹶不振,相反在处理周边的事件中都有些建树,为了更好看清织田信长的步骤,暂时不谈上杉谦信死后的混乱,单就武田与北条之间的争斗,武田胜赖仍能保持不败之地。

武田胜赖为了改变家中不利的局面开始攻打北条在关东和伊豆半岛的封地,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可是武田家却突然垮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在长筱之战中战败是主要原因,我认为言过其实,长筱合战确实打击了武田家,但是武田家仍有可以征召的军队在。所以并非一下就垮掉了。

真正垮掉的是武田胜赖与家臣之间的关系,甲斐系的老臣战死是否是影响武田胜赖的核心呢?我认为这要分开看待,武田甲斐系确实是一群骁勇善战的重臣,但是随着武田发展壮大如果过分强调甲斐系的作用就限制了家主的作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甲斐系势力的衰落并不一定意味着武田胜赖的弱势,武田胜赖真正的弱势是修建了新府城后,新府城的修建标志着武田胜赖并没有改变对家臣压制的初衷,通过改革以后的情况是有利于家主的。

这一点使得家臣失去了对家主的信赖和忠诚,又因为战败的结果,使得武田胜赖的措施不但不能拉拢家臣,相反使得他们更加厌恶武田胜赖。

武田胜赖的家主人生可以说非常坎坷,人们经常把武田家战败崩溃的责任踢给武田胜赖,却很容易忽视真正开启收权行为的是武田信玄,本就没有继承权的武田胜赖只要守护好诹访地区就可以了,但是武田义信的背叛使得他登上历史的舞台。

不管多么的努力和想要证明自己,最终都只能落下一个被人厌恶的结果,法制虽然给予了武田家强大的基础,却也造成了家主与家臣之间的矛盾,家臣勤奋奋斗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封地,一旦甜萝卜被收起来,想要换成利剑架在脖子上的时候。

就算是磨盘边上蒙着眼的骡马也要反抗的踢上几脚吧,家主与家臣的关系以“家”来维系,但是这个“家”的维持既不是靠亲情也不是友情,而是利益。当有利益的时候家臣就可以一拥而上,如果没有利益的时候就要相互算计,这就是武田家的实际情况。

喊着“人即城墙”的武田信玄,也只不过在不停给家臣供给甜萝卜的家主罢了,如果继续不停的朝着甜萝卜的方向发展,家臣只会是越来越强大,但是当家臣足够强大以后又想要收起家臣的力量,任其左右摇摆是很难做到的。

谋略在我看来不过下等水平,因为谋略是通过将对方从有利的地方引向不利的地方,那么别人为什么要被你引诱呢?并非别人的“傻”,而是对方的“精”。

谋略家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以“利”引诱,而不是把别人看成傻瓜,但是谋略的本质就是甜萝卜,当你能够给出来的时候,被看成是骡马的家臣还会傻乎乎的围着那个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磨盘转上一转。

但是一旦甜萝卜没有了,最终家臣就变成了武田家的敌人。

武田家的家臣反叛潮开始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9 19:25:00 +0800 CST  
148,天下人(1)

让我把视角重新回到织田信长身上,并且从武田信玄病死以后说起。由于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已经病死,并且在围困织田信长的朝仓家和浅井家已经灭亡,一向宗所引发的的战争也以长期的围困战取得成果,织田信长与佛教决裂杀死了大量的信徒。

这样围绕在织田信长身边的敌人大多都已经战败或者转入守势,现在的织田信长剩下了四个主要敌人,第一个是西方大国毛利、第二个是失去武田信玄的武田、第三个是越后的上杉谦信,还有一个就是石山本愿寺。这时候的织田信长已经从一个大名转变日本人眼中的天下人。

可在织田信长的内部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动,随着势力的增大其家臣也已经具有一国国主的力量,这使得织田信长需要考虑如何使用和限制家臣的问题,织田信长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布局,织田信长在琵琶湖南部修建安土城,这样的举动标志着织田信长彻底垄断了中部的贸易通道,从北面的敦贺港到南面的堺港。

织田信长将丰臣秀吉封在了近江国接收浅井家的地盘,让柴田胜家接收朝仓家的地盘,那么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安排?因为织田信长即不相信丰臣秀吉也不相信柴田胜家。

丰臣秀吉和柴田胜家已经是织田家最为不同的家臣,柴田胜家本就是织田家的重臣,丰臣秀吉从一个仆人身份成为一国国主,可以说是耀眼的明星。所以如何能使得两人的关系为己所用成为织田信长调整家臣的重要步骤。

调整家臣的势力成为织田信长人生后半的关键,随着家臣的强势,再依靠掌控已经变得很难了,所以通过调整使得家臣之间出现矛盾和裂痕是家主的惯用手段,如此分封虽然看起来柴田胜家获得了更为优势的条件,得到了朝仓家的港口和势力。

但是他如果反叛织田信长,那么他的贸易线路则被丰臣秀吉掌控着,如果丰臣秀吉切断柴田胜家的贸易,柴田胜家就要陷入被动,反之亦然,如果丰臣秀吉背叛织田信长的话,那么织田信长就可以和柴田胜家共同夹击丰臣秀吉。

这样的分封手段看似满足了柴田胜家家中首席的位置,但是实质上安排了丰臣秀吉作为钉子插入了柴田胜家的关键道路之上,在这件事情上丰臣秀吉非常懂织田信长的目的,于是大张旗鼓的修建了长滨城。

得到了浅井的地盘以后丰臣秀吉没有继续驻扎在易守难攻的小谷城,而是选择兴建新的长滨城,长滨城修建在琵琶湖的边上,不选择防守更好的山地相反选择容易被攻打的河边,这样的选择是丰臣秀吉向织田信长表示绝无反义的誓约。

在这种分封的情况下实质上是相互戒备和相互防范的设置,由于家臣已经有了国主地位,织田家内部与武田家一样引发了家臣的矛盾关系,由于织田信长并不压抑家臣的欲望,所以大量的下层家臣展现了自己能力。

那么如何使得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家臣的内部都产生了相互的动摇,依靠家臣的动摇和相互防范,织田信长通过调整他们的封地使得他们形成相互的防范的关系。

这就使得织田信长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但是背后的隐患也逐渐升起了,织田信长投下了关键的一步与武田胜赖开战。

结果获得了惨胜。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9 19:25: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9 19:28:00 +0800 CST  
149,天下人(2)

武田胜赖失败以后,织田信长只剩下三个敌人,一个是西面的毛利家与石山本愿寺,另一个上杉谦信。上杉谦信明显感觉到了织田信长的强势,如果不能击败织田信长越后将面临危机。

这样上杉谦信决定出兵越中和能登,由于在关东和信浓上杉谦信已经呈现出了颓势,所以开辟新的战场成上杉谦信最后的选择,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被废以后,上杉谦信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征伐越中的行动,然而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如果说上杉谦信是一个妄人的话,那么他就不该攻打越中和能登地区。

因为越中和能登地区的守护是畠山家,畠山家与幕府关系虽然曾经一度冲突,但是在幕府将军足利义持的斡旋之下使得畠山家与幕府和解,当时一度成为美谈,之后畠山家就一直在这一地区发展,居城七尾城也一直非常繁华与朝仓家的一乘谷有一拼号称小京都。

所以当时的畠山家已经夹杂在织田信长与上杉谦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上杉谦信不是去打垮织田信长,相反是先围攻了畠山家,这样看来上杉谦信的义不就破产了么?

答案当然是上杉谦信是一个谋略家,在关东和信浓无法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必须开拓新的通道,如果没有织田家来攻打畠山家,那么上杉谦信就很难得到如此痛快就吞并越中和能登的机会。当时的畠山家内部就出现两派的分歧。

是倒向已经很强大的织田家,还是倒向来势汹汹的上杉家成为难题。对上杉谦信来说他已经把当时的时局看的很透彻,如果不能打败织田家就不能吞并越后和能登,在这种情况之下,上杉谦信开始了他的战略。

他把七尾城围困了起来,然后等待时机的到来,上杉谦信的目的是要引诱织田军进入越中,这样上杉谦信就可以与织田军决战,可以说是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术。

可是织田军这边出了很大问题,由于柴田胜家得到了朝仓家的封地,那么继续从北路攻打其他势力成为了他的出路,柴田胜家对抗上杉谦信成了双方交战的自然结果。

但是在这时候,织田信长步了一手非常有玄机的“棋”扔到了柴田胜家的阵中,织田信长命令丰臣秀吉去援助柴田胜家共同对抗敌人上杉谦信。

在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帮助丰臣秀吉攻打两个“中国”的军师黑田如水,一个中国是指得是日本西边的中国地区毛利家,另一个中国是明朝,黑田如水从姬路城出发作为小寺家的使者来会见丰臣秀吉,极力劝说丰臣秀吉去收服播磨国,然后攻打毛利家。

这时候的丰臣秀吉也自然明白织田信长控制自己的目的,所以如果能去攻打播磨国自己就将跳出被包围的结果,但是织田信长命令丰臣秀吉去帮助柴田胜家。

织田信长明知道柴田胜家看不起丰臣秀吉,也知道丰臣秀吉瞧不上柴田胜家,但是为何要如何如此?

因为织田信长就是要让丰臣秀吉与柴田胜家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为自己牟利。但是精妙的算计背后却隐藏着背后的阴影。丰臣秀吉果然和柴田胜家吵了起来。

之后丰臣秀吉突然撤回封地。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30 19:03:00 +0800 CST  
150,天下人(3)

柴田胜家和丰臣秀吉就援助已经被围困起来的七尾城吵了起来,那么他们为什么吵呢?其实很显然的是上杉谦信就在等着你渡河作战,当时又正是汛期,所以如果你贸然的渡河了很有可能成为背水之阵,属于极为不利的一种情况。

这一点我认为柴田胜家和丰臣秀吉都可以明白,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吵起来,因为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是被人安排出来的,把两个相互瞧不上的人放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很显然的是吵架,而当吵架双方都以一个不知道结果的事情进行预测的时候,说服就不再管用。

于是事情就变成了“敢不敢”和“行不行”这两种意见上去了,由于两人的关系不好出身又非常迥异,这种对于胆量的辩论很快就延伸到身份上了,而柴田胜家出身武士之家自然瞧不起出身底层的丰臣秀吉,开始人格侮辱。

但是人格上的侮辱并不能改变实际情况,甚至我认为连柴田胜家都已经看明白了当时的局势,可是借题发挥侮辱已经成为一国之主的“猴子大将”是以前得不到的机会,最终丰臣秀吉决定撤走。

那么问题便来了,柴田胜家打赢了战争么?答案是没有,被称为水取川之战的大战其实规模并不大,织田军在渡河以后收到了七尾城已经陷落的消息于是开始撤退,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上杉谦信杀到,截住了最后没有渡河的一些部队攻杀。

织田军和上杉军的实力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如果织田军真的被杀的大败,那么上杉谦信就会渡过河杀向一乘谷去,但是并没有发生。而是以上杉谦信获得能登和越中作为完结双方退兵了。

而对于丰臣秀吉的撤军织田信长表示大怒,但其实这不过是织田信长演绎出的一个戏码罢了,大将在战争爆发前突然撤兵属于重罪,然而仅仅是被罚在家紧闭,这显然不合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这场战争已经落入了下风,不应该渡河是织田军柴田胜家和丰臣秀吉的共识,所以才在之后快速撤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是现在的情况变化了,丰臣秀吉认为撤军是正确的意见,如果柴田胜家可以打赢上杉谦信的话,可能情况会变得对丰臣秀吉不利。

可是柴田胜家内心也应该清楚打不赢,所以柴田胜家作为一个败者已经无法气焰高涨的叫嚣处罚丰臣秀吉了,而织田信长在此时内心其实并不生气,相反是在暗喜。因为这场闹剧本就是他一手导演的,演员们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在运作着为什么要生气呢?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织田信长已经转变了立场,不能以一个大名的视角去看他了,因为领地已经大到一定的地步,所以问题出现了一个精妙的改变。

是以自己的家臣不断打败敌人后形成自己的统治好呢?还是以笼络和达成和平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统治好呢?

由于封地权本质上是一旦分封就不再是自己的了,所以此时的敌人即是敌人也是朋友,而朋友有时候反倒是敌人,通过战争来改变家臣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产生矛盾后为自己牟利,行了织田信长的新手段。

在织田信长让丰臣秀吉紧闭以后,不知道安静为何物的松永久秀又反了,这样织田信长就把紧闭的丰臣秀吉放了出去攻打松永久秀。找了一个台阶就平息了这件事,但是这件事还是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这个影响就是丰臣秀吉和柴田胜家都暗生反叛之意。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30 19:03:00 +0800 CST  
151,天下人(4)

如果要问丰臣秀吉是在何时心生不臣之念的话,我认为在手取川之战就是开端,丰臣秀吉最懂进退之道,所以时常暗中揣摩家主的心态,这也是他能屡建奇功的原因,在家主想做一件事前就把准备工作做好,是成功的关键。

要是说武田家内部的家主与家臣关系已经恶化,那么在织田家同样如此,甚至还不如武田家,如果说武田家在渴望做减法的话,织田家一直都在做着加法,家臣从一个个的小豪族变成了一国之主本质上已经分得了大量的利益。

但是,大有大的难处,从实际情况上说此时的丰臣秀吉也已经是羽柴(当时用名羽柴秀吉)家的家主了,所以考虑进退之道是关键,为此丰臣秀吉才把居城修建了琵琶湖边上,以此为宣誓自己永不背叛,因为一旦背叛就极容易受到攻打。

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处,织田信长为什么要让已经谋求西进的丰臣秀吉去北面支援?因为他就是要制造矛盾,这一点丰臣秀吉一思考就会明白。而这其实透露了一个很隐晦的事情 ,那就是织田信长正在失控。

以制造家臣的矛盾来控制家臣本质上说是织田信长统治之术枯竭的表现,表面上把家臣耍的像猴子一样,柴田胜家与丰臣秀吉的争吵是织田信长一手制造的。但是这并不高明,因为这说明织田信长已经没有办法弥合与家臣之间的平稳关系。

只能通过挑拨家臣之间关系来维持,家臣为何会对织田信长保持忠诚,因为织田信长可以给他们带来利益,可以给一个仆人身份的丰臣秀吉一国之主的地位,但是很显然的是织田信长对这些已经膨胀的大家臣已经不再那么信任。

所以以利掌控家臣的织田信长已经转变为以矛盾掌控家臣的手段之上,这样的话丰臣秀吉就不得不生出不臣之心,不臣之心不是因为自己强大后想要挑战织田信长而生出来的,从伦理上看,丰臣秀吉应该对织田信长感恩至极,如果没有织田信长的话丰臣秀吉是绝不可能成为这样的国主。

但是为了安全丰臣秀吉也要开始防备织田信长的掌控了,家主即希望家臣继续立功又开始限制和猜忌家臣的成功使得家臣们内部开始有一种追求自我安全的意识出现,这种意识就是不臣之心。

现在只是制造家臣的矛盾来控制家臣,那么之后有没有可能直接处罚家臣和废黜家臣呢?这样的思考就会慢慢的渗透进家臣的心中,不安和疑心是两味毒药,因为他们都能把细小的动作变得扩大化。

从“家主这样做是不是要打压我呢?”到“家主这么做看来是要消灭我了。”思考总会把结果越带越坏,越是渴望安全得到的结果就越是不安和疑心,那么为了能够不被打压只有一条路可走,让家主不敢轻易的打压自己。

这样的路的前方只有一条,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起来,如果强到家主想要打压自己的时候都需要左思右想的程度,自己才会安全。这就是不臣之心开始出现的地方,于是丰臣秀吉决意启用一个人的意见。

这个人就是黑田如水。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30 19:03:00 +0800 CST  
152,播磨攻略(1)

对黑田如水的介绍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黑田如水生在播磨国,是链接西部的关口,对分析中国的毛利、四国的长宗我部与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走向都有一个渐进的作用。黑田家四代分别是祖父黑田重隆、父亲黑田职隆、黑田如水、儿子黑田长政。

通过四代的时间完成了从平民到国主的历程,祖父黑田重隆是一个商人,因为战乱逃到播磨国,之后和神社的神官一起联合靠卖治眼的药物起家,以侍奉赤松家走上武士的舞台,不过不久就转向投入到小寺政职的军门之下。

黑田职隆在帮助小寺政职杀死政敌成为重臣家老,并且娶了家主的养女,这样就成了姬路城的城主,从一个商人已经变成了城主。之后黑田如水出生,但是这一阶段黑田家开始遇到问题,对小寺政职来说黑田家虽然非常的有用,可快速的成功也使得黑田家受到小寺家其他家臣的妒忌和排挤。

为了平衡这个关系小寺政职收黑田如水为近侍,并且通过婚姻把志方城城主的女儿和黑田如水联系起来,从而使得黑田家的地位更为高涨,之后不满小寺家的赤松家联合豪族别所家一共进攻姬路城,黑田如水用300兵力击败了3000兵力的赤松和别所的联军,使得名声响亮播磨国。

等待一个月的赤松家发动第二次进攻,这次赤松家把目标放在了小寺家主的方向,黑田如水引150左右的兵力与之对抗,保护家主撤走,家臣数人战死。黑田如水迅速整军再战赤松,疏于防范的赤松军再次败退。

以弱者战胜强者的黑田如水名声大燥,那么为什么要介绍这么小规模的战争,当黑田家还在为几千人的战争奋斗的时候,东面的战争早已经完成了整合,人数和质量都在快速上升。这就不得不看一下毛利家的政策了。

毛利元就从一个一百多人的家主成就为西部最为强悍的大名后采取了固守西进的策略,由于战线一直在中国地区打,对东进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使得播磨国嫣然成了世外之国,在西边是毛利家与大名们的绞杀,在东边是织田信长与信长包围网的敌人拼斗。

可是播磨国仍然是风平浪静,这是由地缘造成的结果,但是当毛利家和织田家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后,他们就必然把目标转向播磨国,在这个事情上就产生了分歧,是投靠以扩张为主的织田信长,还是以固守的为主的毛利家成为分歧点。而当时两者链接处的强国宇多喜直家已经决定加入毛利一方。

在这个问题上黑田如水站在了织田信长这一边,所以,因为自己不停的为小寺家带来利益,使得黑田如水已经成为小寺家的重臣,那么当时的很多人包括小寺家主都以投靠毛利为主,而黑田如水提出了反对意见,最终说服了小寺家主获得了出使织田家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黑田如水看中了善于侵略的一方呢?

因为黑田如水已经感到两个危机,第一个危机是织田信长的扩张性,第二个危机是投靠毛利家则可能反受其害。黑田如水选择织田信长的关键是因为:

利。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30 19:04:00 +0800 CST  
各位吧友节日快乐,10.6左右恢复更新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0-04 17:49:00 +0800 CST  
153,播磨攻略(2)

在黑田如水成长的时代,毛利元就已经是老人了,到了讨论投靠谁的时候毛利元就已经去世,现在的毛利家的策略更多为固守,这使得毛利家不以吞并播磨国而以联盟形式对抗织田信长为主要策略。

能够在不被吞并的情况下与大国联盟是小国的梦想,所以以中等大名身份的宇多喜直家马上就投入毛利的怀抱,而在实现这个战略的时候,一个和尚走上了舞台,他就是安国寺惠琼,原本他也是武田家的一员,但是这个武田家是西边的安艺武田家。与甲斐的武田家不是一回事。

安艺武田家被大内家攻打最终灭亡,安国寺惠琼就流落到安国寺,长大以后又到京都的寺庙进修,通过师傅的关键转变为毛利家的外交官。可以说播磨国的较量中,毛利家的安国寺惠琼与支持织田家黑田如水形成对立,两方分别游说各豪族和大名,使得他们投入自己所代表的势力之中。

在最初的一轮外交战中安国寺惠琼到处游说播磨国,表示毛利家只想保护自己的领地,没有扩张的欲望,而说动了很多豪族和大名,但是为什么黑田如水却鹤立鸡群的非要投靠之织田信长呢?

因为“利”,毛利采用的策略是笼络,使得播磨国投入自己的联盟,而织田采用扩张的角度去征伐各地,从表面上看毛利家给予的条件很诱人,毕竟封地是身份的最重要组成,一旦封地离手,万事皆休。

但是,投靠织田信长却同样有好处,这是黑田如水看到的形势,在未来可见的争斗中毛利家和织田家肯定会上演争斗,虽然毛利家给出的条件看起来不错,实质完全不是如此,一旦实际的绞杀在一起以后,小国是不可能孤立于两者之前的。

表面上毛利的不占据策略对小国有利,可一旦交战也同样会沦为属国,因为织田信长一方以扩张为手段,所以谁将成为与织田信长对抗的人成为关键。

那么当形势有利于毛利家的时候,毛利家自然是站出来维持一个公道的形象,这对播磨各国来说可能会有好处,但是如果一旦陷入不利的状态之后,毛利家是优先保护毛利家的利益还是播磨各势力的利益呢?

不用说自然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播磨国人就可能被毛利出卖,那么这就要看毛利家与织田家之间的区分了,毛利家表面上是百万一心,实质上是内部的矛盾已经现象,三元体系之间的较量隐患无法忽视。

而织田家一直采取家臣奖惩制度,有能力的家臣都在拼命的寻求扩张,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是家臣为扩张正在想尽办法,一方已经呈现守势,一方呈现攻势,在两者之中选择一个的话,黑田如水认为选择攻势更为有利。

那么他想要得到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条件,就需要去与一个织田家的家臣形成联盟关系来促成这件事,而他为什么选择了丰臣秀吉。

因为只有丰臣秀吉才会真的使用他。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10-07 19:14: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