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美食散文精选》:那些活色生香的美食美文

上面这篇文章出自我的写食新书《山风吹来薯芋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本来我准备连载到最后,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放上来。无奈责任编辑因为销量一般压力很大,要求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的作品比不上诸位写食大家,但是应该不至于遭到大家唾骂。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2 10:25:25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3 08:54:2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4 12:53:4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5 08:08:07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5 12:25:27 +0800 CST  
梁实秋


在民国诸位大师中,郁达夫是郁闷沉沦的代表,梁实秋是春风得意的典范。梁实秋的人生和姓名正好相反,一生都是春风桃李花开日,几乎没有秋雨梧桐叶落时,晚年还娶了个出身豪门的电影明星。民国大师很多人都是滥竽充数,废话连篇徒有虚名,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是少数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读者看完下面这篇文章会以为梁实秋家境清寒,事实上梁实秋是民国北京著名餐馆厚德福的少东,他家在不止一个北京饭庄有专用包厢。从家庭出身看,梁实秋也许是最适合做美食作家的文人。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6 09:54:03 +0800 CST  
梁实秋《炸丸子》
选自《雅舍谈吃》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博集天卷



我想人没有不爱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我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为可口。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可惜一盘丸子只有二十来个,桌上人多,分下来差不多每人两三个,刚把馋虫诱上喉头,就难以为继了。我们住家的胡同口有一个同和馆,近在咫尺。有时家里来客留饭,就在同和馆叫几个菜作为补充,其中必有炸丸子,亦所以餍我们几个孩子所望。有一天,我们两三个孩子偎在母亲身边闲话,我的小弟弟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没头没脑地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妈,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我们听了哄然大笑,母亲却觉得一阵心酸,立即派佣人到同和馆买来一碟小炸丸子,我们两三个孩子伸手抓食,每人分到十个左右,心满意足。事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记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
炸丸子上面加一个“小”字,不是没有缘由的。丸子大了,炸起来就不容易炸透。如果炸透,外面一层又怕炸过火,所以要小。有些馆子称之为樱桃丸子,也不过是形容其小。其实这是夸张,事实上总比樱桃大些。要炸得外焦里嫩有一个诀窍。先用温油炸到八分熟,捞起丸子,使稍冷却,在快要食用的时候投入沸油中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变老。
为了偶尔变换样子,炸丸子做好之后,还可以用葱花酱油芡粉在锅里勾一些卤,加上一些木耳,然后把炸好的丸子放进去滚一下就起锅,是为熘丸子。

如果用高汤煮丸子,而不用油煎,煮得白白嫩嫩的,加上一些黄瓜片或是小白菜心,也很可口,是为汆丸子。若是赶上毛豆刚上市,把毛豆剁碎羼在肉里,也很别致,是为毛豆丸子。
湖北馆子的蓑衣丸子也很特别。是用丸子裹上糯米,上屉蒸。蒸出来一个个的粘着挺然翘然的米粒,好像是披了一件蓑衣,故名。这道菜要做得好,并不难,糯米先泡软再蒸,就不会生硬。我不知道为什么湖北人特喜糯米,豆皮要包糯米,烧卖也要包糯米,丸子也要裹上糯米。我私人以为除了粽子汤团和八宝饭之外,糯米派不上什么用场。
北平酱肘子铺(即便宜坊)卖一种炸丸子,扁扁的,外表疙瘩噜苏,里面全是一些筋头巴脑的剔骨肉,价钱便宜,可是风味特殊,当做火锅的锅料用最为合适。我小时候上学,如果手头富余,买个炸丸子夹在烧饼里,惬意极了,如今回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最后还不能不提到“乌丸子”。一半炸猪肉丸子,一半炸鸡胸肉丸子,盛在一个盘子里,半黑半白,很是别致。要有一小碗卤汁,蘸卤汁吃才有风味。为什么叫乌丸子,我不知道,大概是什么一位姓乌的大老爷所发明,故以此名之。从前有那样的风气,人以菜名,菜以人名,如潘鱼江豆腐之类皆是。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6 10:03:38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7 11:12:15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7 13:08:4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8 09:53:04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9 08:59:23 +0800 CST  
这个主要是容器好玩,所谓美食美器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29 09:01:13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30 13:20:42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6-30 15:55:4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1 15:40:49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2 09:43:25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3 09:06:2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3 10:32:03 +0800 CST  
周作人

周作人最有名的身份是鲁迅的弟弟,其次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成就超越鲁迅。兄弟俩因为生活琐事闹翻,结局命运也截然相反,鲁迅是万众维护的文化长城,周作人却是人人喊打的汉奸。
周作人早年曾和鲁迅一起考取官费留学,精通日文和希腊文,翻译过很多日本和古希腊经典。他的散文源自明清小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他和鲁迅都擅长描写故乡风情。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5 13:05:55 +0800 CST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9-07-06 08:06:30 +0800 CST  

楼主:李晓润

字数:39724

发表时间:2019-05-27 18:47:3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8 06:55:30 +0800 CST

评论数: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