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物欲乾坤净,坐有琴书便是仙------边读边写

我的阅读习惯非常坏,基本上是一目十行,只关注故事的发展,没有细细品味文字的妙处。读过一些书,都如过眼烟云般,除了模糊的情节,寥寥几句文字,其他都被完全遗忘。重新出发吧,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编舟记》
2017年新年伊始的第一本书。
先是奔着小田切让和黑木华去看了电影版《编舟记》,日本特有的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在缓慢悠长的情节中悄然打动人心。年末亚马逊促销活动中看到了这本书,立即入手。电影版忠实的演绎了原著精神,遗憾之处是人物个性方面只着重表现了马缔光也天生为语言词汇服务的特性,忽略了其他角色。原著中,几个次要角色才使得“大渡海”编撰工作更加熠熠生辉。西冈正志,岸边绿,这两个自认为和词典编撰工作格格不入的潮流人物,被马缔光也对编撰工作心无旁骛的执着专注所感染,用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编撰工作,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能力协助马缔,共同推动着编撰的渡舟一路向前。尤其是西冈正志,油腔滑调的外表,嘴不饶人的攻击马缔的乖张另类,内心却小心翼翼的仰慕马缔的才华,渴望自己也能得到认可。松本先生则是编撰工作的灵魂人物,为了编撰工作,他放弃了大学教职、学术地位、门生故旧,只为能全心全意的投入。比起马缔光也,他对语言的感悟更高远深刻。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单纯出版词典,他追求的是词汇的自由使用。他庆幸当初没有申请政府补助,他深知,关系到国家威信,语言文字便可能沦为巩固权威和统治的道具,而非传达鲜活心情的手段了。词汇,以及孕育词汇的心灵,和权威和权力无关,应该是自由的,也必须是自由的。
日本人的专注精神令人叹为观止。马缔对词典纸张要求的“润滑感”,反反复复和造纸公司进行测试、改进,直至研发出最满意的效果;三校后发现缺少一个词,便毅然带领众人苦战一个多月重新校正,只为能读者带来一本无瑕疵的词典。历经磨砺十五载,凝聚了诸多人的心血,“大渡海”终于驶出海面,以最完美的形态和世人相见。
人能发现并投身自己喜爱的工作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05 16:09:21 +0800 CST  
《寻欢作乐》毛姆
据说《寻欢作乐》是毛姆最喜欢的作品。读时总有些忐忑不安,生怕没有搞清楚毛姆的真实意图,英式的诙谐和暗喻总让我提心吊胆,尤其如毛姆这般的文风犀利。《寻欢作乐》生动的勾勒了各种作家、评论家、文学投机家的嘴脸,全面验证了,作家和他的作品完全是分裂的。能刻画出种种真善美的作家,其本身可能不具备任何美德。
罗西.德里菲尔德,被上等人轻视、拒之门外的乡村女子,被描述的如此新鲜、芳香、真诚,让人没有办法去介意她的生活中的不够检点。罗西质朴坦诚热情的生活,让喜欢她的人都感受到她的爱。阿尔罗伊.基尔,这个无德圆滑世故的文人,被毛姆明褒暗贬的手法刻画的活色生香。关于巴顿.特拉福德夫人,这位貌似柔若无骨的文艺界操盘手的光荣和失败的片段,读起来让人如沐春风。
让我特别在意的是罗西.德里菲尔德在讲述她失去孩子的当夜,痛苦到流不出眼泪,只想逃离,于是独自离开丈夫去寻欢作乐的心境。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在不为人所理解的重压下的失常举动。
小说最后毛姆阐述了作家的成败虽然有赖于喜怒无常的公众,但他可以得到另一种补偿。只要心中产生一种激情或一种令他困惑不解的想法,他只要把它写成白纸黑字,用它最为一个故事的主题,或者是一篇散文的点缀,好最终把它彻底忘却,他是唯一自由的人。


《远方的鼓声》村上春树
这是村上春树在1986年后的三年旅欧洲的随笔,在这期间他完成了《挪威的森林》。是以逃离日本的心态来到欧洲,在陌生的国度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释放,所以整部随笔有很多无奈、破碎的味道。
村上笔下的南欧,到处是混乱无序的交通、防不胜防的扒手、懒散低效的政府、梦魇一般的邮政系统,完全颠覆了自己以前的认知,印象中意大利、希腊应该是浪漫、热情、古典的。可见得心绪直接影响观看世界的角度。
为数不多有趣的部分,是在村上南欧跑步面临的问题,倒是和我一致。一是当地人无法接受这种运动方式,而是无所不在的狗。其中一段忍无可忍的和恶狗对峙,并用日语大声咒骂,倒是妙趣横生。
作为游记,描述的可以说的是事无巨细,天气、路况、餐饮、住宿、景色及其他文娱活动依序逐一记录,其中阴霾潮湿的天气,和挥之不去的各种麻烦,让我只想加快阅读速度,草草翻完。时不时回忆彼特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读起来是何等的轻松愉悦,还有温暖的《托斯卡纳的艳阳》。
村上很犀利的指出了南欧国家体系的深刻弊病。意大利,看样子要破产,可怎么都破产不了;希腊,在历史的重压下,摇摆不定,令人生怜。三十年后的当下,即使没去过南欧,也知道这两个国家还如村上点评的一样,一边消耗历史的遗产,一边在国家破产中阴影飘荡。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06 16:21:49 +0800 CST  
《北京法源寺》李敖
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不太像小说,带着浓重的自说自话的李氏杂文风格。若是作为小说来评判,人物、情节、构思均生硬刻板,完全不合格。书中的形形色色每个人物讲的话都是李敖要说的话;每个人想表述的理念都是李敖的理念,总之,每个人物都是李敖的化身。
故事很简单,一座悲怆凋零的古寺见证了一段世人皆知的戊戌变法的历史,埋葬了一帮热血救国的仁人志士。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变革先锋和虚构的人物交织在一起,也因为注入了李敖的思想,那些活在晚清时代的文人动辄长篇大论的说教变得很有现代的开放的格局,那些对话成为整部小说的精华所在。如康有为在法源寺与佘法师关于“判定善的真伪”、“忠君和忠信仰”的辩论;谭嗣同和大刀王五兄弟们讲述夷狄观念的错误;梁启超与谭嗣同关于佛法的认知、为大义赴死的决心;谭嗣同和日本人关于舍身的定义。
历史留给戊戌变法的是短短几行文字,记录了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及失败。数百年后,世人再无法理解当事人面临生死抉择的复杂心态,只知道事件的结果是有人舍身成就大义、有人逃离故土另起炉灶、有人随波逐流得以保全。
历史课本给了这段历史很高的评价,参与其中的各式人物却被描述的有热血有冲劲没见识。还好有了《北京法源寺》这本书,让被历史刻画的扁平的义士们重新充满血肉灵魂。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07 20:44:35 +0800 CST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 茨威格
这是一本很慢热的书。首次翻阅时,工整严谨的文风,严重怀疑自己能否读完,或又呈走马观花的态势,匆匆了结。洗练又迷惑人心的文字诱惑下,一篇一篇读下去。每一篇都让阅读者身处在历史剧变的瞬间,感受历史人物的或狂喜或悲怆或狂热或无奈的各种心绪。

1、到不朽的事业中寻去庇护。这句话完美的评价了十六世纪西方探险家们英雄行径的轨迹。对黄金、土地、荣誉的极度渴望激发出强大的一往无前。一路惊涛骇浪,一路烧杀掳掠,无数土著人的肝脑涂地、家园破碎成就了探险家的百世功名。
2、攻克拜占庭。宗教的意义何在?和平、博爱,自由……宗教核心意义,在默罕默德二世面前,不堪一击。他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又是残暴的君主。宗教只是他华丽的外套,随时都能脱下来扔掉,也随时都能掸掉尘土重新披上。拜占庭这伟大的城市被攻陷之日,也是多米诺骨牌倒塌之时。西方世界为自己的袖手旁观,最终付出惨重的代价。
3、亨德尔的复活和一夜之间的天才。这二位都是留下传世之作的音乐家。不同的是亨德尔被誉为圣乐之祖,创作了数部流转长久的歌剧,其中《弥赛亚》至今盛名不衰。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勒则是无名小卒,只留下一部《马赛曲》传唱至今。两人为音乐史的贡献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都被一瞬间电光火石般的灵感击中,创作源泉就此迸发,在转瞬间完成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作品。灵感的触发得力于当时的世事人情,亨德尔处在灵感枯竭期,《弥赛亚》的歌词使他听到了他信赖的天主的旨意,为了赞美歌颂天主,一个个音符从他手中倾泻不止;鲁热则是身处法国大革命的热浪,战争即将开始,人们热血沸腾,对暴君的痛恨、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演化成强而有力的节奏。
4、滑铁卢的一分钟。时势造英雄,成败却掌握在命运手中。滑铁卢的战败,是拿破仑对敌情侦查、用人选材的失败,也是命运使然。在命运降临时,普通人的美德---顺从,谨慎、勤勉将会被命运所鄙视。命运青睐的是不循规蹈矩的天才,改变人类历史的也是这也敢于突破常规束缚的天才。
5、玛丽恩巴德悲歌。当爱情如滔滔洪流般来袭时,纵然是时值耄耋之年的文学巨匠歌德也没无力抵抗。十几岁少女的甜蜜笑容、曼妙身姿使得老人返老还童,如同情窦初开的少男,开启了一段注定是悲剧的恋情。万幸的是破灭的爱情没有能击垮歌德,“是这支刺伤他的矛本身治愈了他”,失恋的痛苦迸发而出,水晶般明净的诗句也随之流淌。一场贻笑大方的相思成为了歌德文学创作的新转折点。玛丽恩巴德悲歌终结了他最后的欲恋,换来了《浮士德》这部不朽的诗剧。
6、黄金国的发现。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这位圣弗朗西斯科最初的拥有者,可能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最具有法制精神的人之一。不用蛮力而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可惜他出生在空有法律条款,没有法律执行力的年代。狂热的淘金者不承认任何法律,只相信拳头;不承认任何法令,只相信自己的左轮手枪。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本来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命运却玩弄了他,就如他在混乱局面获取的财富,混乱局面也让他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7、英雄的瞬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刑场上死而复生的瞬间,也是他思想理念转变的时机。从一个积极的社会主义运动者,转变成用宗教道德来感化民众的作家。生与死的变换力量,让信仰也发生质的转变。
8、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铺设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一项多么不可思议的巨大的工程,无数史无前例的难题阻拦着项目的实施。当学者工程师们迟疑犹豫时,塞勒斯.韦斯德.菲尔特横空出世了。这个对电一窍不通,也从未见过电缆的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凭借无畏的激情推动了这项伟大的创举。他游说、融资,他在遭受了数次灭顶般的失败打击下,仍大无畏的坚持,直到把欧洲的古老世界和美洲的新世界清晰的链接在一起。从此,地球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这是人类的真正胜利。
9、逃向苍天。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而矛盾的文学巨匠,他唤醒了劳苦大众的肉体中灵魂,却没能身体力行实现自己的主张,带领民众推翻血腥的旧统治,建立博爱民主的新制度。为世俗家庭所累,犹豫彷徨了一生,蜷缩在自己打造囹圄里左右为难。直到他人生中的最后几天 ,才有勇气挣脱精神的枷锁,解放自己。
10、南极探险的斗争。探险不仅是和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战斗,同时也在和时间竞赛.一个月的时间差,使得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这位世界上第二位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功亏一篑。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烦恼,最终抵达时却没得到希望中的荣耀。在寒冷的帐篷中,死神步步逼近,斯科特上校用几近冻僵的手指写下了说给全人类的话。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
11、封闭的列车。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常人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魄力,还有生死攸关时的决策力。为了及时赶回祖国,引领人民奋起抗争,列宁选择了一条稍有不慎足以毁坏他名誉的方式,即和德国政府谈判,得以乘坐一辆封闭的列车,以炮弹的速度,重返俄国,去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整改世界。
12、西塞罗。纵然再才华横溢,在专制独裁面前也会无能无力。崇尚用武力解决一切的罗马,西塞罗的共和、自由的思想只能是个幻影。与其说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软弱个性使他错失良机,不如说他不幸出生在人性脆弱、野蛮残暴的历史时代,他推崇的仁爱精神注定了无从实现。令人庆幸的是,这位罗马共和政体最优秀的捍卫者留下的著作,至今仍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可超越的典范。
13、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隐蔽又肮脏,残酷的战争并没有换来永久的和平或者是政治家的觉醒。威尔逊代表着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国家,他的梦想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为贯彻他的原则,他凭着钢铁般的决心,绝不妥协,决不让步。不要“欺压性”的和平,要公正的和平;不要短暂的和平,要永久的和平。可惜,最终他还是没能抵抗住全世界利益集团对他的指责,永久的和平梦想就此坍塌,时至今日,仍遥不可期。这何止是威尔逊的失败,是全人类的失败。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10 18:43:43 +0800 CST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 茨威格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读过,那时完全不解风情的孩子只当是一个很奇情的故事。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即便是在模模糊糊的印象中仍能感受到那个被漠视的陌生女人无比的悲惨。
如今在自己已饱尝世间人情冷暖时再重读,也是物是人非。陌生女人在信中反反复复的诉说着不需回报的爱恋,没有怨恨,只有爱。我却看到她字间背后的深深的怨恨。为十几年无望的单恋,她付出了一生的时光和儿子的性命。如果她是被命运操控着无反击之力倒罢了,但她有无数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和能力都被自己亲手埋葬了。一个她爱的一个滥情的男人伤害了她,她同样利用了并伤害了一群爱她的男人,并以纯洁的名义。谁更可恶?
茨威格先生把那豆蔻年华时小心翼翼的仰望、青春甜美年华时欲言又止的伤感、风情万种年华时艳丽绽放的悲哀,各个年龄段的单恋描写的缠绵悱恻又痛彻心扉。
还是比较喜欢“倚天屠龙记”中的纪晓芙,那个给她的女儿命名为“不悔”的坚定女子。同样是无望的爱情,一个是真怨恨,一个是真不悔。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11 21:12:39 +0800 CST  
《企鹅课》汤姆•米切尔
从小就一直认为企鹅是生活在南极或是北极,反正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域,完全不能想象企鹅出现在极地之外的场景。所以不能理解企鹅怎么会出现在阿根廷海域?严重怀疑《企鹅课》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虚心问度娘,度娘开宗明义说企鹅是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震惊,这肉嘟嘟,蠢萌萌的家伙居然是鸟不是兽。度娘还说企鹅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甚至有一种是生活在赤道附近。度娘真伟大,无知真可怕。
这只生活在南美洲的企鹅被命名为胡安.萨尔瓦多。人类对海洋的肆意污染摧毁了它的家园和同伴们的性命,侥幸被作者在海边散步时救助了。长途跋涉,穿越国界,到达了阿根廷,开始了一段美好的寄宿生活。那是正是阿根廷国内局势最混乱的时机,国内恐怖主义猖獗,经济形势混乱不堪。胡安.萨尔瓦多随主人寓居一所中学,在那个相对安宁的小小世界里,胡安.萨尔瓦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无数人的欢喜。它,外形优雅且彬彬有礼,沉默不语却善于倾听。它是球队的吉祥物、孩子们的知己、教职员的密友。它在动荡的局势,如一股清泉洗涤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带来了宁静和温暖。
《企鹅课》是本很轻浅的小书,读时常常因胡安.萨尔瓦多不同寻常的行为举止而发笑。读完胡安.萨尔瓦多短暂的一生,不由哀叹,人类在其发展的历程里,一路烧杀掳掠,摧毁了无数物种,连最与世无争的企鹅都没有幸免。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14 19:41:05 +0800 CST  
《罗生门》
手中的这版《罗生门》是林少华先生翻译的,购买时并未发现,顿时觉得亲切了不少。日本小说译本中看的最顺眼的首推林少华先生的作品,可能是习惯了他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的风格,非常喜欢他的翻译风格,简洁、清晰。完全不懂日语,不知道本就是村上春树的文风,还是林先生翻译时加注的个人风格。
这本小说集读起来不轻松。内容虽是短小精悍,干脆利索,就是不太理解背后的寓意,就如学生时期读鲁迅短篇小说,总是提心吊胆的担心没搞清楚博大精深的内涵而贻笑大方。只想说说自己觉得有趣的章节。
《手帕》写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到大学教授家报丧。惨遭丧子之痛的妇人穿着高雅,谈笑风生,宛如只是来唠嗑,此举让教授颇为不可思议,直至教授俯身捡掉在地上的团扇,才发现藏在桌下妇人的手因情绪激烈几乎将手帕撕裂,桌子上妇人的明朗的脸仍满是微笑。教授称之为“日本女人的武士道”,戏剧家称之为“双重演技”。
《密林中》才是黑泽明的《罗生门》的本尊。篇幅非常短,几个案件的关系人各执一词,为自身利益自说自话。貌似简单,却也看的一头雾水,完全独立不相干的人们,却偏偏都没有说出真话。黑泽明的电影补充小说中隐藏的人性复杂自私,并给出一个善的结局。《侏儒警语》中侏儒的祈祷最为惊艳,正如我之心愿,不求大富大贵,只图平安度日。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17 20:04:13 +0800 CST  
《说谎这门艺术》马克吐温
有评论家指出,马克吐温的作品幽默的讽刺了那些不明其幽默的人。我显然是属于那一群人中的一员。
整部杂文集读下来,基本读不懂哪里才是故事的关键之处,对讽刺的真实用意也是完全没有头绪。《新英格兰的天气》、《理发师》、《婴儿》等几部短小精悍的杂文,辛辣的讽刺已溢于言表,读起来,既流畅又有趣,可还是不理解其暗喻的对象。一是自己的文学根基浅薄的很,二是对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缘故。
文集中最后一篇《人是什么》,以一青年人和一老人对话的文体,探讨了人的价值所在。篇幅长,对话的内容也颇为厚重。老人的观点是,“人这台机器,就像一台没有人格的发动机,一个人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先天条件,以及遗传、生活环境、社会交往所附加在其身上的影响。人是被外部影响所驱动、指引和支配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源于他自己的创造。”青年人举了多个例来驳斥老人的观念,却一一被推翻。长篇大论的教化后,估计那个青年人和现在的我一样,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更加的模糊不堪了。
讽刺作家还是做好自己擅长的针砭时弊的为好,探讨人性的业务还是留个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及等诸多专业人士吧。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19 11:38:04 +0800 CST  
读书其实有很多种读法的,功利性的阅读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也是今天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如果号召读什么和不能够读什么,阅读就容易变得很劳心的身份性阅读,读书就成了一个沉重的压力,一点趣味、一点点闲适、一点点自由也没有了。

---王纪潮 《读书不必沉重》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23 19:55:28 +0800 CST  
《读书和旅行》詹宏志
完全被书腰上宣传词所蛊惑,什么“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等等,加之数个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力荐此书,使得我丧失了抵抗能力。
这个叫詹宏志的台湾人,可能很博学,并且学以致用,在新闻出版界、娱乐界还有互联网经济都做得非常成功,号称台湾的“马云”,被誉为台湾重要的历史支点性人物,光环很夺目,可就“读书和旅行”这本来言,他并不是个出色的作者。数篇旅游心得体会,既不诙谐幽默也不沉稳厚重,只是平铺直叙的记叙。书名为“读书和旅行”,除了数本旅行指南、美食指南,没看出读书和旅行有什么水到渠成般的交汇,连历史典故,地域风情,都是了了带过,只是描述旅行的片段。有几篇是用倒叙的方式,就更显得生硬又重复,类似于,想耍花枪,却被枪戳到了脚。
整本书,很流畅很好读,也很羡慕作者能自由自在的,不受财力物力的限制的环球游历。放下书,脑海里空无一物,什么都没留下,除了小野二郎的寿司。这一篇中,把在小野二郎的寿司点中整个用餐过程描述的相当精细,18道和最后的玉子烧从食材到外形到口感,娓娓道来,文字虽寡淡却又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寿司之神的现场表演。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并不在这寿司享用的过程,而是,事后纠结于同行友人的问题“二郎寿司究竟好不好吃”。米其林三星的荣誉,加上寿司之神的光环,让人很难不附和权威,而给出自己的评判。此时,作者很忠于内心的答复友人,“不能立即说它好吃,因为和吃过的其他好吃的寿司不一样,又说不出它有任何地方不好吃……”这个答复估计是不少吃过二郎寿司的客人不能公开言表的事实吧。如此盛名之下,加之年过80的谦谦老者的亲手炮制,光是这份工匠精神,已让人无法妄言了。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26 15:57:36 +0800 CST  
《多情客游记》斯特恩
斯特恩,18世纪英国小说大师,被誉为意识流,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多情客游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游记,基本没有异国景物和典故的描写,更着重于情绪的表达。这一版本的译文略显生硬,也不够贴切,更使得这18世纪的英式诙谐让人胆战心惊。
游记的篇幅非常短,描述的场景既跳跃又漫不经心。寥寥几个途中的人物,也是意犹未尽,非常的随性,其好处是不必从头开始阅读,随手翻阅,绝不会连接不上。没读过《项狄传》,不太好理解这以第一人称“我”自居的约里克牧师曾有过怎样的经历。
总之,通过阅读此书,来一场18世纪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8-31 21:03:22 +0800 CST  
《培根随笔》
对培根爵士唯一的了解,就是那句震聋发馈的一句“知识就是力量。”这位出生于16世纪中叶的贵族老爷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均颇有建树。这本《培根随笔》流传了几百年更是句句玑珠,直达人心。随笔涉及面及广,从人性、宗教、政治乃至建筑、旅游、养生,很多理论至今仍很适用,很多人生的疑虑都能找到答案。丰富的阅历、透彻的智慧、通达的理念让人叹为观止。每篇随笔篇幅长短都很适宜一口气读完,没有空谈,都是有的放矢的细致指引。
培根爵士对古罗马的政治家、理论家、法学家们甚为青睐,文中常常会引用塔西陀、西塞罗、马基雅维利的言论。拥有律师资格的培根爵士深信只有法律和正义才是国之命脉,即便是复仇,这种原始的公道,因其触犯了法律,会使得法律失去效用,他是绝不赞成,但,他又指出,如果是针对那些没有法律惩治的罪行,对其实施复仇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复仇者也要注意,最好让自己的复仇行为因无法可依而不受惩治。
培根爵士通晓人情世故。关于婚姻,他说任何时候 都是有理由的。关于子女和父母,他说子女使父母的辛苦变甜,也使父母的不幸更苦。关于爱情,他说爱情和智慧不可兼得。关于财富,他说不要过于相信那些表面上蔑视财富的人,他们看不起财富往往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财富,已经对财富绝望。一旦他们和财富沾边,那么他们的表现比任何人都糟糕。培根爵士谈学习是说,书籍如同食品。有的书只须浅尝,有的书可以吞咽,只有少数有必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而《培根随笔》无疑是那少数好书,一定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9-03 10:01:03 +0800 CST  
《杰夫在威尼斯 死亡在瓦拉纳西》
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机开始读这部书很不明智。完全想不出去年此时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八成又是中了村上春树的毒,因为书腰上印刷着大写的“村上春树、麦克.翁达杰、阿兰.德波顿一致推崇”。作者杰夫.戴尔被誉为英国国宝级的作家,可惜这部作品被翻译的支离破碎,毫无韵味。室外的温度几近40度,书里的威尼斯也是热浪滚滚,加上不甚流畅磕磕巴巴的译文,燥热又增加了几分。
上半部“在威尼斯”讲的是一个颓废的中年自由撰稿人在威尼斯的一场艳遇。厌倦自己的职业又无力舍弃,在威尼斯双年展会期间经历着数场盛宴狂欢、纵欲、吸食毒品后,居然感受到了自我救赎。不知道是被毒品麻痹了神经,还是在空无中参透了存在的价值,反正我是觉得非常的神经加莫名其妙。妙处是很精准的给出了关于威尼斯的城市定义:“威尼斯这座从不让人失望也不给人惊喜的城市,跟它应该长成的样子完全一致,与每个游客脑中的印象完全一致。真正的威尼斯并不存在,真正的威尼斯一直是也永远会是明信片、照片和电影中的威尼斯。”
下半部“在瓦拉纳西”就让我更加迷糊了。好长时间都没能区分出下部的男主角和上半的男主角是不是同一个人。同样是中年自由撰稿人,只是这位在印度的游览圣地瓦拉纳西公费旅游。男主穿梭在瓦拉纳西的大街小巷,对印度教、交通状况、乞讨的孩童、不如人意的公共卫生等等几近所有事物都充满憎恨之情,积攒了如此多的厌恶,却迟迟不肯离开。慢慢的他变成了所憎恶的东西,或者说是融入了瓦拉纳西。在公共场合随意大小便、衣不遮体、众目睽睽下跳进恒河洗澡……。最后呢,没有结局,起码我是没看出。
草草翻完此书后,威尼斯和瓦拉纳西这两个旅游胜地,再激不起我任何向往。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9-05 20:01:13 +0800 CST  
《夜莺与玫瑰》 王尔德
“童话不是为儿童而写的,是为十八岁到八十岁之间孩童般的人所写”王尔德如是说。
在不惑之年再读儿时的童话故事,已是时过境迁,芳华不再。儿时惊异于童话的奇幻情节,如今看到的确是童真下的人世悲凉。
王尔德只写过9个童话,此后再没有人能把童话故事写的如此唯美璀璨。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场景都是一幅幅色彩强烈的油画,各种艳丽鲜活的色彩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冲击着读者的感官。而文字更是以匪夷所思的狡黠,牵引着读者。他描写覆雪的大地,可以是“大地已经死了,他们已经用白色的裹尸布将她收敛了”也可以是“大地快要出嫁了,这是她的新娘礼服”。
爱,最终都是破碎了。每个故事都是以死亡为终局。即便如此,因为画面如此唯美,读完每个故事,只有淡淡的哀伤,而不是愤世嫉俗的悲怆。
童话是现实的一种折射方式,充满着各种隐喻,奇幻文字的流淌着人世间的种种美好和残酷。
楼主 椒盐九翼2017  发布于 2017-09-08 21:22:59 +0800 CST  

楼主:椒盐九翼2017

字数:9587

发表时间:2017-08-06 00:09:2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09 12:01:12 +0800 CST

评论数: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