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情商故事(从哲理解开迷雾的人生)

故事一:青蛙现象

这个故事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将青蛙扔进一锅热水中,它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很快。但若将它放到冷水中去,再慢慢地给水加温,一旦温度上升至70~80度,它突然发现有危险,想跳出来就晚了。因为这时它的腿会不听使唤,根本跳不起来,最后只能被烫死。

结论:以前见过有人对这个故事做过总结——说不能像青蛙那样因为贪图享受、没意识到危险而葬送生命。

现在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揭示了这些道理:

@ 环境跟个体危险系数之间的关系——

1、陌生环境跟个体危险系统往往成反比,也就是说环境对你来说越陌生,你的个体危险系数往往越低,因为你对陌生环境都会多加小心和警惕。

正如青蛙那样,突然被扔进一锅热水,相当于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警惕性超高,所以,感觉不对或不好就即刻逃离,因此,对它来说,危险系数很低(即没什么危险)。

2、熟悉环境跟个体危险系数往往成正比,也就是说在熟悉的环境中,由于你放松警惕,还以为安全,所以往往难以意识到危险,等你反应过来时,一切都晚了——环境越熟悉,往往越容易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危险。

所以,只要先让青蛙呆在熟悉的环境即冷水中,表面上它是感觉安全舒适,但实际上危险系数已经上升,直到最后酿成悲剧。

这一点也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呆在舒适区,结果往往就是“死”,逆境出人才!

@ 只有对微小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和有效的行动,才能与时俱进,久立不败!

故事二: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一脸不屑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工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愉快地说:“我们正在建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工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呢,成了前两个工人的老板。

结论: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因为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哪怕是面对同一件小事,在不同的人眼里都会有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所谓的意义往往都会对各自的人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你的思想和眼界决定了你最终所处的阶层!

故事三:钉子的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说:“如果发脾气,就去后院的围栏上钉钉子,发一次脾气,钉一个。”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不过,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更容易,于是他决定不再乱发脾气。

父亲又说:“现在开始,你能控制一次脾气,就拔出一颗钉子!”

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父亲:“我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开心地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你生气时说伤人的话就像这些钉子留下的疤痕一样,几乎无法消除。正如你捅别人一刀,不管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疤将永远存在。话语带来的伤害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很多时候都会令人难以承受。”

男孩听了,点了点头。

结论: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僵持而造成长久的伤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1、多学习,提高情商;

2 、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

3、养成开阔的胸怀,不计较那么多,自然就少了很多矛盾或烦恼;

4、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让自己感觉幸福和自信,这样就不会有太多“发脾气”的机会了,只有你变好了,你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好!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9 11:20:19 +0800 CST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9 11:20:5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从前,龙猛菩萨从龙宫等他方世界中,迎请了许多般若经典在人间广弘。此举令魔王波旬火冒三丈,为了加害龙猛菩萨,他投入乐行王后的腹中,成了乐行国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后送给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别致、五彩锦缎的无缝衣(无缝衣:指不见缝痕的精工妙衣。)。太子说:“我现在还不穿,等到继承王位时,再穿不迟。”

母后说:“你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本来,国王驾崩之后,理当要由太子登基。可因为你父王和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生命是一体的,只要龙猛菩萨没有圆寂,你父王就不会离开人世。而龙猛菩萨已获得了寿命自在,如果他愿意住世,就没有圆寂的时候(像布玛莫扎和莲花生大士一样,可以长久住在世间。有些传记中记载,龙猛菩萨一共活了671岁差半岁(见《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也有说是700岁(见《法苑珠林》))。正因为如此,你的许多兄长都没能继位,就已经死去了。”

太子特别着急,问:“那有什么妙计吗?”

母后出主意道:“龙猛阿阇黎是一位菩萨,倘若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施舍,除此之外也无计可施。”

于是,太子迫不及待地来到龙猛菩萨面前,索要他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无数次地将头颅等布施给众生,我也应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迹。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他爽快地答应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奋力砍去。但无论怎样,宝剑都好像在虚空中舞动一样,根本无法砍断菩萨的头颅。

龙猛菩萨和蔼地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还没彻底清净,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就采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萨的头时,头颅果然当下落地。

这时,只见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龙猛菩萨的头颅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根据印度佛教历史记载,龙猛菩萨圆寂之后,他的法体和头部变成两座山,这山如今在印度南方贝谛境内。将来龙猛菩萨会重入此身体,重新弘扬中观的般若空性。那时,时轮金刚的军队也会降临人间,摧毁外道,建立大乘密法。)”太子害怕他的头颅和身体再重新愈合,就把头颅拿到很远的地方,途中被一位罗刹女抢走了……后因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其法体与头颅都化成了山。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说:两山之间刚开始有四由旬远,慢慢地,中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如今只有一闻距左右。关于这事,他的上师也亲眼见过。

在这两座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还修有殿堂。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南方时,有一天我们路经此地,附近有座特别大的水库,水库的两边指向两座山——龙猛菩萨的头和身体。当时我们时间比较紧,就没有去跟前,只是远远地看了。(不知我们学院去印度的人多不多?很多人到那里都迷迷糊糊的,只去一下金刚座就回来了。)

以上这个公案说明,龙猛菩萨虽为一地菩萨,但他的圆寂也跟前世业力有关。所以,我们平时不论遭遇什么,哪怕是两个人在打架时,一个人拿石头把你头砸个窟窿,鲜血喷涌而出,这肯定也跟前世脱不了干系。(索达吉堪布)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0 09:00:33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价和无价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次生病住院,当身体稍微好些时,他就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和圆口布鞋到处溜达了,而那个五十年代生产的人造革皮包常常放在床头柜上。他平易近人,老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根本不像北大的副校长。

他虽然对自己抠门,但是对别人却很大方。

一天,一个小护士对另一个小护士说:“我正在看季羡林先生的那本《留德十年》,很不错,我特别喜欢看。”那个小护士要借,她说不行,自己一看完了就要还给人家。季老听在耳里,马上小声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快去多买几本回来。”有人不解,季老说:“书就是给人看的,哪怕只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也值得了。”

两个小护士喜出望外,拿着季老签了名的书出去逢人便说,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医院都轰动了。大家都跑过来要书还索要签名,后来不光医护人员要,连病人及家属也闻讯而来。

季老始终一脸的微笑,不停地说:“都有都有,快买快去买。”

好多人过意不去,要给钱。季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半真半假地说:“给钱的人到外面去买呀,我这里不做生意。”家人对季老这种做法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一趟趟地往书店跑。邻床的一位大娘咂咂嘴说:“您不是亏大了吗?”

季老认真地说:“钱是有价之宝,他们能受益却是无价之宝。不亏不亏。”这次签名送书,前前后后一共有六百多本。像这样成人之美的事情,他不知道做了多少回了。

季老對价值的理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再加上学富五车的才华,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宗师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1 16:58:0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2 12:27:43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一位沙弥南利,每天看着师兄们早晚都到禅堂里参禅,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气请求雷禅师准许他也能进入禅堂参禅。默雷禅师道:“学禅要用心,绝不能嬉戏、游乐,以你小小的年纪实在不适合,等长大一点再说吧!”

南利沙弥不肯罢休,一再恳求道:“禅师!我一定有始有终,请给我机会。”

默雷禅师不得已,只得允许道:“好!注意听,你可以听到两手拍掌的声音,现在你进入禅堂,给我举示一只手的声音。”

南利沙弥一鞠躬的退出法堂,用心思量这个问题。他从窗口听到不知何来的演奏乐器声音,高兴的叫道:“我会了!”于是便到禅师面前将听到的声音演奏给禅师听。

默雷禅师指示道:“不是!不是!那不是只手之声。”

南利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于是便搬到一个偏僻寂静的地方,思量什么是“只手之声”,忽然听到水滴声,便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默雷禅师听后说道:“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南利沙弥只有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他每天听到的是风声、蝉声、虫鸣、猫头鹰叫,三年来,往默西禅师处跑了十几次,都被否决了,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观照禅心,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

南利沙弥最后说道:“原来世间的声音都是无常的,只有只手之声,那种无声之声才是『只手之声』。”

“双手互拍会有声音,一只手会有什么声音?”这是白隐禅师创始的有名公案。也就是说,两只手掌互相拍击时会发出声音,但是,对一个禅者而言,如何去听出一只不加拍击的手所发出来的声音呢?

白隐禅师的用意在于透过此种无义的公案,使人直入无法分别的世界。白隐禅师曾将五祖法演禅师和大慧禅师以来的“赵州无字”公案,交给初学者去修行,但是,“无”字较难引起疑团,因此,才提出“只手”的公案,以便修行者下工夫参究,结果较易引导修行者达到了悟的境界。默雷禅师教导后学沙弥南利的悟道方法,终于得到了实用。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3 13:18:0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果有人想成佛,该如何做呢?」

赵州回答∶「干嘛这么费力!」

僧人续问∶「那不费力该怎么做呢!」

赵州回答∶「不费力的话,就已经成佛了!」

禅诗欣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4 10:03:12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面的落叶。再冷飕飕的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它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後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通通摇下,後天就可以不用辛苦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於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的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乾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满地落叶。老和尚走了过来意味深长的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麽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啊!」小和尚终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禅诗欣赏

何必眉不开,烦恼无尽时,一切命安排,当下最悠哉。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5 09:00:2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春秋时代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

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由此可见子产的仁德普及物类,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实已扩大到物类了 。

观察以上事迹,可知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儒家圣贤君子,也是遵守奉行的。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5 14:20:2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商朝开国始祖成汤,是位仁德的贤君,为人处事,上体天心,下顺民意。

有一天出游野外,看见猎人四面张布猎网,并向天祷告说:“从天空飞降,从地下出现,或从四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里。”

成汤见此情景,感叹地说:“猎人这样网罗捕捉,不只手段残酷,而且鸟兽势将绝种,违逆上天好生之德。”因此命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快往左逃,愿向右的,快往右逃,愿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中。”

观成汤能以仁德普及禽兽,其伟大的精神,真值得永远歌颂赞美,只因人民积习已久,难以戒除不猎,因此倡导网去三面,尚留其一,祝愿命该绝的。才入网中,以此方便教化世人,不可残杀物命,以减少罪业,用心良苦,确是一位仁民爱物的伟大贤君。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6 09:22:5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颐,洛阳虎牢人,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慧可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学大师。达摩圆寂后,慧可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向其求学,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传法。在邺传法时,当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听了慧可讲法后都不回来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后“遭贼斫臂”。后他单臂传法,名声大振。慧可在传法于僧璨后于开皇时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7 11:06:1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惠能大师俗姓卢氏,也叫六祖慧能大师,唐代岭南新州人。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慧能大师三岁时,父亲病逝,他便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

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

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8 12:11:4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是僧璨大师,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北齐天保三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之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9 09:16:04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从前,有一个富翁,生性喜爱种植花草果树,因此,在他的园中种了几百株果树。富翁每天勤劳地浇水拔草,视如珍宝。眼看那些果树一天天长大茁壮,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

播种的春天过去,收获的秋天来了,富翁笑盈盈的走到每棵果树下查看。忽然,他发现一棵高大茂盛的树上,所生的果子与众不同,又大又美又甜,富翁把它视如珍宝,对家人下令道:「这棵树的果子,不许任何人采撷,不听话的,打一百响板。」

如此三令五申,没有人敢采摘,但是富翁又不放心,想道:「我有这样好的果实,放着不用,多么可惜,不如献给国王吧。」

主意打定,马上去禀告国王,国王于是派遣侍者到他家中拿取果实。

但是,果树长得非常高大,富翁的家人爬到树上,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弄得头破血流,富翁见了非常生气,咒骂道:「没用的家伙,只会吃饭不会做事,采了半天,采不了几个,又把手脚跌伤,真是没有用。」

富翁望着高大的果树,纳闷了一会儿,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大声喊道:「来人呀!把斧头拿来!」

家人应声,马上拿来一把利斧,富翁自以为聪明,一斧二斧,就把果树砍倒,并且很欢喜地说道:「这样采不是很方便吗?我只要这些好吃的果子就好了。」

说着,便弯下腰去采摘果子,可是树上的果子,在树倒下来的时候就全都跌烂了。富翁很失望,又叫人把砍倒的树再种起来。但是已经砍断了的茎和根,无论如何也无法连接了。这棵树从此枯死,不再生长果子了。」

比丘听了,若有所悟,从此不敢再妄想求得神通的果子,而忽略能生长果子的持戒等根本的修行了。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31 11:07:5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吧。”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不会那么直接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

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这四句话我们能体会多少?又能做到多少?

心得:

1.“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

2.“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

3.“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

4.“把自己当成自己”是“人格”,可能是前三者圆满之后才能体会与实现吧!所以须要用这辈子去经历。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1 18:09:2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数年后,准备回天竺国。临行前,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跟我学了这么多年,总应该有些心得吧?大家说说吧!”

道副首先说:“我的见解是:不执文字,不离文字。将文字作为悟道的工具。”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皮。”

尼总持接着说:“我的见解是:就像念佛的人,必须升起信心的时候,一念就往生到了东方阿闪佛国。一见就不再见了。”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我的见解是:四大本来空,五蕴亦非有,所以无一法可得。”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轮到慧可,他什么话也不说,走到祖师前礼拜祖师,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髓。”

接着,达摩祖师告诉慧可:“从前,佛祖将正宗禅法传给了迦叶大士。后来一直辗转传承,传到了我这里。今天我就将它传给你,你要好好爱护保持。我还要授给你袈裟和传法信物。”

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刚才自己的表述,已经看出你们修炼的程度。你们心里也一定明白。”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2 10:52:1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一个禅师问他的门徒说:前一些日子,我将一只鹅放进一个瓶子里。现在那只鹅已经长大了,瓶口很小,所以那只鹅出不来,那个瓶子很珍贵,我不想将它打破,所以现在有了个危机,如果那只鹅不出来,她将会死在里面,但是我又不想打破那个瓶子,因为那个瓶子很珍贵,而我也不想杀死那只鹅,所以你看怎么办?

这就是那个难题!鹅在头脑里,而那个瓶口非常小,你可以打破头,但它是珍贵的,或者你可以让鹅死,但那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你就是那只鹅。

有很多门徒试了很多问答,但总是被师父打,然后说:不。有人会建议说从瓶子下手,但是师父会再说:那个瓶子会被打破,或者什么事会被弄错,那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有人会说;如果那个瓶子那么珍贵,那么就让鹅死好了。这是仅有的两个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而师父不给任何暗示。

那个老禅师继续问他的门徒,而且打他们,他告诉他们说:找出一个方法!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而他只允许最后回答一次。有一个门徒说:鹅就在外面!

对这个门徒,师父他弯下了身子向他顶礼,然后说:他是对的——鹅就在外面!她从来就不曾在里面待过。

你就在外面!你从来不曾在里面,那个你在里面的感觉只是一个虚假的观念。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2 19:34:5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3 10:02:5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百丈怀海侍马祖道一到郊外,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那是什么?”百丈云:“野鸭子。”马祖再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马祖回头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而大叫,马祖曰:“又道飞过去也。”百丈因而大悟。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4 19:01:4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小和尚站起来,躺下;躺下,又站起来。

禅师见小和尚举止怪异,便问:“你在做什么呢?”

小和尚搔搔脑袋,疑惑地问:“当我站起来时,阴影就出现了;当我躺下时,阴影便消失。为什么一个人站着有阴影而躺下没有呢?”

“一个人躺着时,会摔倒吗?”禅师问。

“一个躺着的人怎么会摔倒呢?躺着是最安全的了。”小和尚说。

“正因为一个人躺着最安全,所以也就没有人生的阴影,没有摔倒和失败的担忧,躺着的人生,虽然最安全,便也是最毫无作为的人生啊!” 禅师说:“一个人站着,就会有阴影,就会有遭遇摔倒和失败的风险,但站着的人生,进取的人生,迎来的更多的是光明,是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快乐。”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8-05 10:36:22 +0800 CST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字数:47566

发表时间:2020-07-19 19:20: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3:04:50 +0800 CST

评论数: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