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三言二拍”有二百多个短篇,每天一两篇要读下来也得些时日,这些天找来了《今古奇观》,它是从“三言二拍”里选取的四十个白话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三言二拍”的简版和精华版。这些作品思想比较复杂,但皆是建立在对事事的洞察和练达之上的。比如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这一卷,倪太守临终前对家财的分割,是建立在人性私欲的深刻理解,他明知道改变不了人的这种秉性,只能通过智谋来达到自己对后事的安排。他将财产分两处埋藏,说白了是他知道三百两是不能满足办事人员的私欲的,私吞一半财产才能借其之手完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了小说又用鹬蚌相争这一典故来点醒人们只顾自身往往是会损害自身利益的。《理智与情感》里埃莉诺父亲的遗嘱则是夸大了人性善的一面,才有了接下来的这段故事,虽然也是温情的收场。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6 13:12:52 +0800 CST  
还让人玩不?内容都不见了,我这可以读书的文字,没有沾任何不妥的内容啊!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7 18:34:52 +0800 CST  
现实太沉重、太荒诞,不想动脑筋,又找出本毛姆的一个长篇小说《笔花钗影录》来读。是书原名为《Cakes and Ale》,莎剧中语,国内一般译为寻欢作乐,辛怡的译本就是《寻欢作乐》,章含之和洪晃的译本也是,后来的新译本也沿用了这个译名。寻欢作乐本来就是意译,那么高健先生的这个译名更是“意”料之外了,可似乎又较寻欢作乐更切题。小说内容实为英国文坛秘辛,起名为“儒林外史”也无不可,只不过《儒林外史》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不能重名,只好用个“鸳鸯蝴蝶”味道的译名,虽然我没有一点瞧不起的意思。周瘦鹃先生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民国大家。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7 19:25:11 +0800 CST  
毛姆在这部小说里谈到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喜欢,他的大部分受人喜爱的长短篇小说都是运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而且还通过间接叙述、转述和虚构场景等手法,来弥补第一人称单数叙述的局限性。所以在现代欧美长短篇小说中,说毛姆是此种技巧运用中最成功的作家也不为过。他甚至还有一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就是《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的叙述其优点是让读者感到亲切,容易使人很快融入到所讲述的故事情景之中,但弊端是其叙述人物的观点有时又影响读者情感和价值判断。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8 15:18:15 +0800 CST  
这些天和毛姆较上了劲,读完《笔花钗影录》又开始读起了《面纱》,还翻出了《人性的枷锁》(人民文学叶尊译)和《英国特工》(上海译文高健译)。毛姆在文学史上算是二流作家,他自己也自嘲是二流作家中的前几名,这还真做实了这个定位,当然了这决不是高傲的毛姆所意料到的。我不知道一流的标准是谁定的,是文学的研究人员,还是大众的欣赏口味?如果以西方的荷马、但丁、莎世比亚、歌德,东方的屈原、李白、紫式部、曹雪芹为标准,那么这世上究竟又有多少一流作家呢!对个人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喜欢的,对那些超超一流的作家我只有敬畏,当然要读,那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但自愿读的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毛姆,这也足以证明我的阅读品味是不入流的。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9 12:17:04 +0800 CST  
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如果写得平实一些,绝对是有关小说创作与鉴赏类最佳读物之一。他书读得多,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但总感觉稍有卖弄之嫌,这或许是他有意为之,带点嘲弄的意味,但嘲弄谁呢?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9 19:37:32 +0800 CST  
相较于毛姆另两部著名的长篇,我更喜欢这本篇幅稍短一些的《彩色的面纱》。这个译本较早了,出版于1988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译者刘宪之。他还译过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插曲》,百花文艺出版社版,就是从这本短篇集让我喜欢上了毛姆。在这部作品里毛姆一反常态地塑造了一位“淫妇从良”的女性形象,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与毛姆较劲,认为等待着她最终的命运是在回英国的船上跳海而亡,可终归输给毛姆的宽容(这在毛姆是少有的,可他心有不甘,又让我们恶心了一回,让她屈从自己的情欲,再次失身同一人)。我敢说我甚至体验到毛姆在塑造凯蒂时的矛盾心理。凯蒂可以说是包法利夫人的再现,却宗教献身精神的感召下,体会到了同情和善良,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2-29 20:29:14 +0800 CST  
虽然喜欢《面纱》这部作品,但认为凯蒂这个人物的塑造较为成功的,但其情节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一部长篇小说,如果压缩成中短篇,或许更合适些。电影版的《面纱》扩充了内容,增添了两个人物,将地点从香港搬到了上海,在背景里设置了华洋对抗的矛盾,悬念增强了,故事更加好看了,但结局的改编将毛姆的小说硬生生地变成了好莱坞似的美国大片。
华尔特戴上绿帽子后,看到凯蒂不思悔改,他已经生无可恋,到疫地去的动机是想赴死,这一点电影里有所交代。他们到了疫地之后,华尔特忘我的工作其实是种自戕行为,但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看来是英雄之举,特别是在修道院的院长和嬷嬷的眼中;而凯蒂在此过程中为丈夫举动和修女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也逐步意识到情夫的虚伪自私和自己在此件事上的错误,也开始有所改变,投身到修道院做义工。华尔特在这过程中似乎也有所变化,可这个故事是凯蒂的故事,毛姆对他着墨不多,我认为是没什么本质上的改变。故事的转折来自于凯蒂的怀孕,当华尔特问孩子是谁的时,凯蒂不愿再撒谎欺骗他,而是承认孩子不是他的,这句话终于杀死了华尔特。小说曾经暗示华尔特是死于自杀。电影则做了完全相反的改编,将华尔特塑造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更好看了,但却是有违毛姆的本意。
凯蒂和华尔特给我的印象就是包法利夫人和包法利,包法利在小说里是个值得人同情的家伙,他善良、木讷、懦弱,无能,但他深爱着包法利夫人,这一点华尔特与包法利很想像,不过华尔特的决绝是包法利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这一点让他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最终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毛姆并不喜欢凯蒂这个人物,但她的命运却是由她的阶级背景和家庭所造成,贪慕虚荣,自私自利,为追求所谓的爱情,不惜委身成为别人的情妇,最后因东窗事发,而遭受惩罚。这是她罪有应得。在经历了一番苦难之后她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不再继续堕落,却因逃脱不了自身的情欲,再一次委身于同一个男人,让她陷入了更深的自责之中。毛姆在这一情节的设置上表现出了他的极度刻薄,甚至是邪恶。他虽然同情凯蒂的遭遇,也承认她诚实善良的品质,但他将女性的爱欲当成了女性的弱点和悲剧根源却有失偏颇。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3-01 14:24:59 +0800 CST  
读《英国特工》,高健译本。手上有另一本陈以侃的《英国特工阿申登》。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3-02 10:46:43 +0800 CST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50945

发表时间:2019-05-17 03:38: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2 18:36:50 +0800 CST

评论数:4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