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主”与圣权制: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治理文化刍议

“鬼主”与圣权制: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治理文化刍议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48:00 +0800 CST  
张小军 雷李洪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48:00 +0800 CST  
【作者简介】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雷李洪,清华大学博士。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48:00 +0800 CST  
【摘要】从唐宋至明代帝国对西南一些地域或族群联盟首领给予“鬼主”称谓,对此进行辨析和思考,可以理解西南地区历史上的国家化过程,并可探讨西南地域的“圣权制”及其治理文化。圣权制是一种有别于王权制的治理形态,关注人们与自然共处的观念体系、社会和谐的知识与认知体系,以及治理民俗知识体系,包括宇宙观、伦理价值观、神判制度、仪式信仰等等。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治理文化偏向“圣治”与“理治”,有别于三王之治以来儒家的“礼治”与“文治”。西南地区“治事之俗曰理”的理俗与儒家礼俗亦有不同,更多包含了民间的治理智慧,而非国家推崇的制度。从政治人类学来看,圣权制是一种人类早期重要的治理制度,从酋邦(国家)一直贯通到基层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为帝国蔑用“鬼主”等概念定位,因而容易忽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逻辑。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49:00 +0800 CST  
【关键词】鬼主圣权制;理俗圣理制;神权政治;神守制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49:00 +0800 CST  
政治人类学对于前工业社会的研究从现代“政治”的视角出发,区分出两类政治治理形态,一类是非集权的(uncentralized)游群(bands)、部落(tribes);另一类是集权的(centralized)酋邦(chiefdoms)和国家(the states)。相应的治理权威包括大人(big man,强人)、酋长(君长)或者国王(皇帝)。另一视角研究来自《非洲政治制度》关于“无国家社会(stateless society)”以及“初民国家(primitive states)”两种政治形态的划分。这些研究多偏向实体政体结构,而疏于对社会治理的神圣性权威之分析。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0:00 +0800 CST  
弗雷泽(James G.Frazer)曾指出古代国王通常也是祭司,他不仅作为人与神的联系人而受到崇拜,还被当做神灵。国王因为具有这种神性才被授予其职位。象征体系与治理的经典研究之一是萨哈林斯(M.Sahlins)关于夏威夷土著围绕王权的神话知识体系与库克船长遭遇的研究。格尔兹(C.Geertz)的《尼加拉》也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关注于从稻田祭祀直到国家祭祀形成的一套象征文化如何安排着诸如农业灌溉等事务,由此理解仪式性的“剧场国家”。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关注治理的文化秩序。近年来,国内关于神圣性与治理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有张士闪的“礼俗互动”研究,张小军和李茜的措卡制度研究,麻勇恒的神判制度研究等等。李松主持的文化部《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的课题成果多数涉及到具有神圣性的治理与象征知识体系之研究。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0:00 +0800 CST  
圣权制(sacred-authority system)是西南地区早期部落和酋邦(国家)社会的普遍政治形态,这是一种用神圣性权威进行社会治理的制度,传统上被称为“神权政治(神权政体)”。政治人类学通常从宗教在政治中的角色对此进行分析:(1)神权政体(theocracy),政体直接基于宗教;(2)宗教被用于建立统治精英的合法性;(3)宗教可以提供给掌权者以可操纵的基本结构、信仰和传统。一方面,这类观点忽视了初民社会的治理形态是一种同时具有象征权威与治理权威的复合神圣权威,不应以现代的“宗教”和“政治”二分概念来简单进行功能分析;另方面,传统象征权威除了权威者,更重要的是一套具有神圣性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仪式信仰体系;而政治权威也非仅仅是政治领袖,还包括诸如神判、“理”等一套制度。它们都服从于建构社会秩序的需要。本文希望通过唐宋至明代帝国对西南一些地域或族群联盟给予“鬼主”称谓的辨析和思考,理解这一被蔑称的治理制度后面的政治人类学含义,藉此探讨西南地域的“圣权制”及其文化秩序的意义。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1:00 +0800 CST  
一、“鬼主”的国家化过程

在历史上,西南少数族群曾长期在“国家”话语中被视为“蛮”、“獠”或“蛮夷”等。本文所论“鬼主”这一称谓,亦是帝国话语中的蔑称,其后面的国家化过程值得思考:“鬼主”之谓不仅仅是污名化,还掩盖了对其所代表的圣权制——人类治理形态中的一种重要制度——之理解。“鬼主”这一称谓被文人上溯至蜀汉,《贵州名胜志》(卷之一)载: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1:00 +0800 CST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时牂牁帅济火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为罗甸国王。其部落有七,曰庐鹿蛮者,即今罗罗。俗尚鬼,号正祭者为“鬼主”,今犹谓之罗鬼。居普里,即今普定卫是。唐开成初年,鬼主阿风内属。会昌中,封为罗甸王。

《唐纪》也曾记载罗甸(殿)国:“诏以牂柯为牂州”。其注释曰:“昆明东九百里,即牂柯蛮国。其王号鬼主,其别帅曰罗殿王。”按照上述说法,罗甸国有七个部落,其中的“庐鹿蛮者,即今罗罗”,被认为是今天彝族的前身,而庐鹿蛮属于乌蛮的一支。相关的正式“鬼主”记载见《新唐书》: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1:00 +0800 CST  
乌蛮与南诏世昏姻,其种分七部落……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

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邛部、台登之间。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巂、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2:00 +0800 CST  
依《蛮书》卷一所载各部落地域状况看,唐朝前期的乌蛮七部落,都实行鬼主制。南北朝以后至唐朝时期,汉、晋时期的昆明、人逐渐分化与重新组合出乌蛮、和蛮、施蛮、顺蛮等等。和蛮为今之哈尼族,施蛮、顺蛮为今之傈僳族。正因为唐朝前期的“乌蛮”中尚包括施蛮、顺蛮、和蛮,所以“乌蛮”不能简单对应今之彝族。方国瑜先生曾考证勿邓、雨林、董蛮是后来的普米族,粟蛮二姓是今天的傈僳族,锅锉蛮是今天的拉祜族,磨些蛮就是今天的纳西族。黔西的鬼主,后来称鬼蛮,或罗蛮。格梅江曾讨论鬼主制的分布:川西的鬼主为乌蛮、白蛮和其他杂姓蛮三大类。这一区域的民族至少包括彝族、苗族、仡佬族和布依族等。董姓鬼主是白族。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2:00 +0800 CST  
上述记载表明,蜀汉已有诸葛亮所封的罗甸国王,之后的唐、宋、元都有罗甸国的建制和罗甸王的分封。在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的“鬼主”之谓。唐代樊绰有“东爨乌蛮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凌纯声在《唐代云南的乌蛮与白蛮考》中认为,建宁为东爨,晋宁为西爨。易谋远整理了历史上各地鬼主被诏封的情况,如今四川小凉山马边、雷波县等地东蛮之董蛮部。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3:00 +0800 CST  
引《新唐书·南蛮列传(下)》:“戎州管内有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嘉庆,累世内附,以忠谨称,封归义郡王。”《旧五代史·明宗纪》载,天成元年十月丁亥,“云南巂州山后两林百蛮都鬼主、右武卫大将军李卑晚遣大鬼主傅能、阿花等来朝贡……丙午,以巂州山后两林、百蛮都鬼主李卑晚为宁远将军,大渡河山前邛川六姓都鬼主、怀安郡王勿邓摽莎为定远将军……十二月戊子……诏曰:‘其巂州刺史李及、大鬼主离吠等,或遥贡表函,或躬趋朝阙,亦宜特授官资,各迁阶秩。’”《宋史·蛮夷(四)》:“(开宝)八年,怀化将军勿尼等六十余人来贡,诏以勿尼为归德将军,又以两林蛮大鬼主苏吠为怀化将军。……熙宁三年,苴尅遣使来贺登宝位,自称‘大渡河南邛部川山前、山后百蛮都首领’,赐敕书、器币、袭衣、银带。是年,苴尅死,诏以其子韦则为怀化校尉,大渡河南邛部川都鬼主。”还有学者认为:这些小政权结盟中的盟主称为“大鬼主”,“如果结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么最有权势的盟主才被称为‘都大鬼主’”。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3:00 +0800 CST  
在上述记载中,“鬼主”这类蔑称究竟是指什么角色?表面上看,鬼主作为首领(君长)的称谓无疑,但是细看至少有几类:一是祭司或巫师;二是宗族长老或耆老;三是部落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苴(兹)”。

首先,将彝族“毕摩(巫师)”等专门的神职人员称谓“鬼主”。有“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但是,其中的“主祭者”是否为毕摩?还是主持更高公共仪式的“苴摩”或者“突穆”?有学者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鬼主,是对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的称呼”: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4:00 +0800 CST  
清道光《大定府志》附录《安国泰译夷书九则》载贵州大定府彝族巫师布摩父子相继习俗,并说;“其先蛮夷君长突穆为大巫,渣喇为次巫,暮德为小巫。”此追记彝族古代社会的史料,记忆彝族君长称为“突穆”,是主持宗教事务的“大巫”,“突穆”兼行布摩的神职,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宗教首领。在彝族毕摩经书及民间叙事中,述说中古时期曾有“兹、莫、毕”的社会阶层,“兹、莫、毕”是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和宗教祭司三位一体的政教制度。鬼主制度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主要是政教两权逐渐分离,作为鬼主的巫师退出政治舞台。

上面说“蛮夷君长突穆为大巫”,是主持宗教事务的大巫,似乎不妥;说他是政教合一的首领比较合理;不过最后说政教分离后“作为鬼主的巫师退出政治舞台”又嫌不妥。实际上,布摩(毕莫)是专职的巫师,突穆不是巫师,不参与具体的巫师仪式,他作为部落最高的象征权威和首领,会主持一些具有部落公共性的仪式,所以常被误认为“鬼”主。突穆这个角色在彝族还称为“兹莫”、“苴摩”、“纪莫”、“主穆”,是政教合一的酋君长。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4:00 +0800 CST  
第二,关于宗族长老或者耆老称为鬼主。有学者指出:“彝族先民实行长子世袭制,由长子管宗祠斋荐等宗教事务,长子更是政治事务的掌权者,这与唐宋时期鬼主的世袭制是相通的。”对此类说法,有学者进行了讨论:

《大定府志》等汉文史志,把这种宗法社会形态,描述为“西南夷俗尚鬼(尚鬼,应为彝族崇拜祖先)以竹为葆(葆为尊重、保护)谓之鬼筒(彝族称祖宗灵筒)推其大宗主祭(大宗,即长房、长子)谓之大鬼主”(彝语称长房、长子为“赫歇”,没有“鬼主”的意思;明朝天启年间的彝族起义将领安帮彦称自己为“四裔大长老”,可见安帮彦当时也认为“大鬼主”之称不确切)。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4:00 +0800 CST  
作者在上面括号中叙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推其大宗主祭(大宗,即长房、长子)谓之大鬼主”是不确切的。换句话说,酋君长不是亲属制度下的宗族长,而是政治领袖。且在基层部落社会,很多酋长不是世袭的,只是到了部落联合的酋邦(国家)才会出现世袭。有学者指出“耆老”与“鬼主”的不同之处:其一,“耆老”一定年纪较长,而“鬼主”可能正值骁勇之年;其二,“耆老”是村社成员,参与村社事件讨论,而“鬼主”则是政治首领和决策者。由此可见基层部落社会与酋邦联盟的区别。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5:00 +0800 CST  
第三,鬼主是部落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宋史有“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字面上看,这里的“主祭者”和“酋长”应是同一人。在《贵州名胜志研究》编者的解释中,鬼主被认为是“彝族地方微型政权的政治、军事、宗教三位一体的首领”。这个最高权威不是巫师(鬼师),而是诸如彝族被称为“兹莫”、“苴摩”、“纪莫”、“主穆”(上文所论“突穆”应是发音有差异的同一称谓)等同音而汉字异写的角色。在彝族南华方言中,巫师为ɑ21pe55mɑ21(阿披祃);头人为dzi21mɑ21(兹莫),两者不同。而纪莫、苴摩、兹莫的发音,相近于哈尼阿卡人的“尊祃(苴祃)”,即领袖大人。哈尼语属于彝语语支,凉山土司阶层叫tsi31(兹),浊音声母。另外,南诏国以乌蛮和白蛮为主,南诏国古都(现大理)叫“阳苴咩”,有学者指出前一个“阳”没有实际意义,而“苴咩”与“苴摩”、“纪莫”的发音十分类似。有学者指出:巍山彝语称大理作ci33mi55,为“苴咩”的本音。彝语中部南华方言也称大理作ci33mi55,mi意为地,ci有两种含义:一为“主人”,一指打歌,因此ci33mi55也有两种理解:主人之地或打歌场。对于大理这两个地名含义的解释,南华一带彝族民间有两个对应的传说故事,分别解释两种词的来历,且都涉及南诏历史。“主人之地”的解释是该地凡事井井有条,有如天地生成。推测“苴咩”就是最高政教合一的权威,阳苴咩就是最高权威所在地。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6:00 +0800 CST  
有学者认为早在唐南诏时期,“苴”已是较常用的语言,而南诏王室的后裔为后来分布在滇西的彝族。在南诏,王子被称为“信苴”,南诏的人名、城镇、河流等多以苴谓之。苴有勇猛、壮大、显赫之意。以官员、人名含苴字的如:骠苴低、低牟苴、放苴……等;以地名含苴的如利备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里苴倾、六苴、苴却等。贞元中,以勿邓大鬼主苴蒿兼邛部团练使,封长川郡公,及死,以苴梦冲为大鬼主;两林都大鬼主为苴那时;丰琶大鬼主为骠傍。“皇帝下诏封苴那时为顺政郡王,苴梦冲为怀化郡王,丰琶部落大鬼主骠傍为和义郡王,给印章、袍带。”这里的苴蒿、苴梦冲、苴那时,为何都有“苴”?苴是姓氏?还是地位之称?由上述讨论,“苴”很可能是指部落社会最高的权威,后面是其名字。如苴蒿,意为名字为“蒿”的领袖大人;苴那时意为名字叫“那时”的领袖大人。另外,“罗苴”,是南诏大理国(主要为乌蛮和白蛮)时期对武士、勇士的称呼,即罗罗中的大人、主人。罗罗即乌蛮。关于苴的发音,属于乌蛮话,有主人之义。统领罗苴的武将又称罗苴佐。《蛮书》、《新唐书·南诏传》中均有对罗苴、罗苴佐的记载和描述。可见,“罗苴”表达的是罗罗中的杰出军事人物。

楼主 无敌大嘴特朗普  发布于 2019-02-14 15:56:00 +0800 CST  

楼主:无敌大嘴特朗普

字数:12041

发表时间:2019-02-14 23: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0 23:53:00 +0800 CST

评论数: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