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的购书报告

从图书馆借得九州出版社《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周言著),周言只是复旦大学硕士生,但对于文献的功夫让人觉得比较深入,书里大段都是引用王国维与他的学术促进人罗振玉的来往书信,真是言从史出!但对于真实中的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关系和互动及以民国如何把满清遗民王先生一步步逼上自沉的绝路却难有坚实而确证的论述,这是极为遗憾的。也没有看到什么真知灼见,不过也是炒我们都知道的一些史实冷饭,觉得这本书与冯天瑜所写的序言《王国维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局》即王与近代中国政治的相互影响并没有着更多的笔墨,有的不过是众多已有材料的相互堆砌!这本书比林志宏的《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差得太远,当然了,周君还年轻,也不能过于苛责!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5-30 20:24:57 +0800 CST  
看书能够改变命运,可以成名立万日子已经不可能出现了,读书的的日子只是人生的一种无聊的抚慰,真好!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5-31 21:10:04 +0800 CST  
昨晚花两小时看电影《钢琴教师》,是根据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小说改编的,描绘了一个因母亲的过度监管而心理扭曲、变态却极富报复心和占有欲的钢琴女教师压抑性需求、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学琴者却因嫉妒心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女演员的表演十分出色,特别是看色情电影而用刀片自渎、到汽车影院偷窥他人做爱而通过排泄获得高潮等过程使人印象深刻,心理变化上的杰出表现真是到位!是的,保护孩子是父母的职责,但近似于看护犯人的“母爱”却是对孩子的心理摧残。
早上,花七月在八仙庵购得两本小书:《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杜牧诗文选注》。
午后看《民国范儿》,应该是《新周刊》杂志的关于民国文章的文选,上面写“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陈丹青和张鸣的东西不错,我一向是这样认为的,不是大部头,但是说得比较真切!民国穷、民国苦、民国惨,而且还被推翻了,今天说民国的一些好并非象某些人所说的是想回到过去,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对民国的一些捧,不过是羡慕那时的自由风气和宽容、向上精神而已!建国后对的知识人的阉割至今仍存,每个人都在说过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到处弥漫着要钱不要命、死也拉上一个垫背的绝望,这样的社会让人觉得唯有一种心悸和赶快逃离的心灰意冷!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1 17:17:59 +0800 CST  
端午节了,但却与家人分离,唯有逛书店。到汉唐书城,觉得几乎所有的书,订价都明显上升,且与两年前的三十多元相比,现在的图书几乎都在近百元至两百元之间了,三联书店新出《1944腾冲之围》96元,上海古籍《湘军集团与回民大起义》88元,中华书局《古汉字发展论》102元。买了这么多的书,储存也是个问题,运输也是问题,现在开始想入手一个亚马逊的电子书,就是有点担心眼睛受不了。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3 09:11:03 +0800 CST  
感谢网友对我这个电纸书盲的好心提醒!其实电脑里的电子书已经有不下10G,但只是乱翻,没有细看的决心。
整天都在纠结,看周慧梅的《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文献功夫下得多,表格不少,但晚上到图书馆搜集材料时看了一下《俞庆棠教育论著选》,发现周著里的不少表直接来源于民国档案而非自己整理的,有点美中不足!但研究民众教育这一近代社会开展社会教育的的这一重要开民智、长民力、转民心的精英改造社会以治国富民的方式倒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欣赏“这是政府对乡村生活进行干预的一个载体,是社会精英以教育改造社会的一个典范,又反映出新的乡村社会力量与旧乡绅权贵在基层社会中的权力争夺”。这个书看完,真是可怜我们贵州,书中对贵州民众教育馆的研究材料少,也没有统计,大概是当时贵州对民众教育馆的发展不够重视的缘故吧。但在我的记忆里,我曾在《贵州文史资料》及黔东南州及各县文史资料里也不断看到相关信息,可能是无法收集到而已。不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来说,通过民众教育馆的设立,文盲众多、信息闭塞的乡村群众还看到了电影和报纸、听到了委员长的讲话、观摩了乒乓球和运动会以及听到了救国歌曲,至少也算是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改变了面貌。一个天天被我们宣传为漆黑一团的旧社会好象也并非只想围剿、捣乱、杀人,而且还做了一些利民的事情。
晚上看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由于片子本身没有字幕,到射手网下了一个,但时间轨不对,细听了一会,将字幕时间轴缓了10秒,才算是看了这部较好的影片。不知道影院公映了没有,网络真好!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6 16:35:29 +0800 CST  
查了网络,《布达佩斯大饭店》原来还作为第64届柏林电影节揭幕影片。一个作家到一个荒凉得近似无人风光油画里的饭店听一个酒店管事讲他和门童卷入一桩贵妇财产《手拿苹果的男孩》而被冤枉入狱,历经越狱、被追杀、得救助及最后陷入孤老、被救赎的故事。写影评,真是折磨人,不知道这么多的电影杂志是怎么办起来的,那得需要多深的美学涵养、多高的知识程度啊?枉为博士了,自卑中。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6 16:57:22 +0800 CST  
一周过去,又到了购书日。都成了强迫症,不去书市,睡不着,虽然没有什么高层次的收获,但唯有买书这一嗜好能够长久坚持,也为了家里的下一代感受人类智慧(文化)的光辉,基本都是书家眼中的大路货、地摊品。辛苦了一上午,也在此记下今早的所得,聊作安慰:
《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网格本80年一版一印)10元
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两种均一版一印《丧钟为谁而鸣》、《考德威尔中短篇小说选》15元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商务89年2印 7元,费氏乃美国左倾人士,上面居然写个“内部发行”
《基度山伯爵》(共上下册,人文96年4印,全新蒋学模译)15元
《中国图腾文化》何星亮著,中国社科96年2印,7元
《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之一 3元。
书越积越多,光运费都挺多的,也很麻烦,但一颗购书的冲动之心不忍打击,先放着,等毕业一次运走吧。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8 11:25:25 +0800 CST  
算是空闲的日子,看了一本闲书《伊索而德的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三联书店2013年出新知文库)。人类为了追求“性福”,对人类的性欲进行了一些人为控制:催欲和制欲。那时化学知识并不发达,合成药物难以获得,于是多从长相近似于男女性器的植物中获取“秘方”:蛤蟆菌类似男根,而鲜艳夺目的曼陀罗花类似女阴,当然最常用的是神经系统刺激物——鸦片和大麻。为追求意想不到的快感,人们还借助于性爱魔法:芳香的玫瑰汤、葡萄酒、春宫雕刻,“催欲药促进纯肉体快感,而性爱药物则是促进精神和灵魂的幸福结合。”人类文明不只是有我们所喜闻乐见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还有隐秘世界里的用于提升性欲和控制欲望的性方面的努力,“饮食男女,性也,”第一大事除了生活、生存,还有最重要的人类的繁衍。
读这本书,对于生物知识贫乏的人来说,有点痛苦,但你只需记住人类历史上常用的如曼陀罗、鸦片、大麻、薰衣草、玫瑰、烟草、斑蝥、鹿(牛、羊等)鞭及墨西哥老头掌、蟾蜍、育亨宾等就行了,当然还有常见的胡萝卜、土豆、茄子、豆蔻。书中所附人类总结的催欲类植物表长达24页,非性学专家不会认真记住每一种媚药名称的。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在探讨人类提升性爱欢愉度的秘方、魔法,而且还对之进行传承和实验,以不断改进,刘达临等的研究的确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书里最后的一篇文章好象和春药无关,〈环境保护还是心境保护〉,人类从环境中索取,却不知取舍得当,必须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从植物的生长中学习和体验生命的伟大,必然会考虑与自然互敬互重,从而心态正常、内心舒适,性爱的满足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当街上到处都是不孕不育与流产打胎广告,社会的“性福”也变成一件难事。“灾难原来是自己的不节制所引起,因为他在抗拒环境的威力,而环境并不是他的附庸。”不过,作者也谈到,很多催欲药物、性爱魔法并不真实来自于实践,更多的是坐椅上的冥想,就象“美国的人类学,就象一个处女在写性事”。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08 17:32:44 +0800 CST  
一生中最难得的惬意时光,没有学业的重任,也暂时忘却了金钱的困扰,拿起自己中意的书来一会,真是好!
新加坡国立大学黄坚立教授的博士论文《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对策(1927-1949)》(商务印书馆,2010年1版)看完了,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国民党从五四运动中看到学生参与政治运动中除了激情外的非理性行为如影响舆论、鼓动民众乃至违法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最可怕的这种所谓的爱国心常要被居心叵测者利用,于是通过“去政治化”即一方面通过限制学生直接参与政治生活而要求他们埋首学业,修养品行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是通过党化教育和三青团等方式灌输国民党价值观,培植国民党学生活跃分子,培育爱党卫国的自治学生。但这种努力结果却让国民党在学生争夺中败下阵来。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更多的已经交纳了大量学费的大学生面临失业的压力,同时左倾思想对一直深受传统治国安民、先国后已思想影响的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国民党不仅没有能更好地管制学生参与政治的活动,而且还直接将自己培养的人变成了其它阶级的宣传者和参与者,不仅自己得不到学生的拥护,反而使学生对他们的这种两面手法生厌,使国民党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直接的鸿沟而投入敌方的怀抱。
其中一个数据可知民国大学生的来源:1933年每三名大学生中两名以上出身于商人、官员和教育人士家庭,仅3.6%的出身工友家庭,17%的来自农民家庭,但绝大多数不是地方就是富农,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几乎是社会精英的特权。且高校多集中于北京和上海,因此每次学生运动的中心都发生在这两个地方。但那时的经济和社会致使“毕业即失业”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的宿命,不投入运动改造社会,使出身城市的他们难以在城市立足,而穷乡僻壤又非他们所愿。投入了较高的学费又感到没有前途,学习也缺乏积极性,游行示威、享乐一刻必须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3 10:50:50 +0800 CST  
价格也不算便宜了,主要是这些图书都是印数特别可观的大众书,版本也并非什么全是一版一印之类的书友狂追的货品。
又去八仙庵了,继续进行一些毕业前的大路货的找寻,给大家汇报:
瓦尔登湖(馆藏书,上海译文1982年8月一版一印,徐迟译)5元
土生子 (馆藏书,上海译文1983年3月一版一印)5元
侏儒(馆藏书,上海译文1982年8月一版一印)5元,以上三本均有“西安精密合金厂工会图书馆藏书”印,应该是书贩整馆采来,分批出现市场
包法利夫人(张道真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92年印)5元,可惜第一页的划痕;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六种(朱生豪译,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年印)5元。回来后根据网上书友的方法用清水洗了手巾后插拭灰尘,同时发现可以除去图书馆所贴标签,但在整理《瓦尔登湖》时用力过猛,将一本近十品的图书书脊搞破了一点,后悔莫及!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5 16:06:15 +0800 CST  
两天看了一本路遥传记,张艳茜著《平凡世界里的路遥》(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平实而深情地叙述了路遥的一生,其中路遥文革中造反、武斗并担任“红四野”军长,继而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事,看到了社会下层造反革命冲击上层高位的努力。最动人的是路遥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忘我精神,生活无规律、嗜烟、睡眠少、饮食常无着等自然是加剧了路遥身体恶化,而后缺乏生活的关心人、没有感情慰藉、穷困而急于创作以为家庭改善出力也让他充满了压力。他的病应该是家庭遗传的结果,但恶劣的生活却过早地剥夺了他生存的可能。
一个想改变个人生活面貌而追求理想对象的人,一个想通过自己才气弥补两种不同出身界限的人,除了他想象的爱情外,真实的生活好象对他更加重要。看完这本书,觉得他追求的与北京知青的爱情并不美妙,尽管他苦苦表现与表达,但彼此的鸿沟却仍然那样地巨大,假如他面对现实娶了一个陕北婆娘的话,也不至于这般苦命和短命,至少还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吧!
著者曾与路遥长期共事,内中原委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当然她并没有刻意表达路遥的艰辛而地着墨创作的拼命、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伟大的作家不少一生都面临着一个生活与创作不能完全很好地兼顾的问题,而也有一些作家家境优越却为了创作而独自生活的确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看了书后,我只想:要是路遥没有与林达结婚而选择一个完全家庭妇女的陕北婆姨的话,他可能还会给我们留下更加丰富而伟大的作品。当然,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路遥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才华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他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常有贵人相助,常有欣赏人的领导、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在创作或作品发表后及时提供一些重要的支持,使他的成功成为可能。书中这方面有揭露,让我们更加深信,在中国,想要成功,不仅要天才,还要看你的社会资本和机遇。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5 16:32:43 +0800 CST  
看李怀宇《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中华书局,2013年6月1版),当中讲到傅汉思与张充和的婚恋,里面讲到杨联升曾就二人事记,“才女嫁与胡儿,未必非才女之福”。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之下,其实并无多少才女成长和成名的空间和时间,一为才女们比较独立且有点女权而常视男人为无物,这是中国男人无法忍受的,二为才女不侍候好老公,不养育好家庭儿女必被视为不守正道,自然也就难以获取社会认同。因此,中国才女们多数的老公应该选择外国人比较理想,一则才女觉得在家中讲点中国文化吓一下老外,出外则以外国老公吓一下国人,觉得自己有本事俘获异种男人的心而满足自己的那份虚荣。于是多数在国人眼里为中华才女的不少女性的丈夫为外国佬,如古之蔡琰、王昭君,今之张充和、龙应台、聂华苓、严歌苓、田晓菲、张戎等所选夫婿皆为异族。看来,只有外国人才能忍受这些才女们恃才傲物(夫)的冷眼,何况中国男人总是觉得女人要笨才可爱,真不敢享受才女们的才大粗和冷眼。
看书胡话,不可当真。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7 17:42:41 +0800 CST  
老郭常说胡话,比如有一文章将他和殷夫对比,二者皆骂国民党,但前者骂是为了吸引国民党的注意好当官,骂完后先退到日本等消息;而后者则骂完了坐等国民党来抓人,好一显英雄气概,于是就产生了前者吃完国党吃共党,一生享受富贵与女人,而后者则只能做了刀下鬼魂。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7 21:37:01 +0800 CST  
@清扬婉兮阿湄 41楼 2014-06-17 17:50:18
若按郭沫若的演义,似乎蔡琰的外国老公还不错,从这个意义上说楼主扯上蔡琰也算沾边:)
-----------------------------
老郭常说胡话,比如有一文章将他和殷夫对比,二者皆骂国民党,但前者骂是为了吸引国民党的注意好当官,骂完后先退到日本等消息;而后者则骂完了坐等国民党来抓人,好一显英雄气概,于是就产生了前者吃完国党吃共党,一生享受富贵与女人,而后者则只能做了刀下鬼魂。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7 21:37:49 +0800 CST  
@Stefan1891 44楼 2014-06-17 23:16:28
楼主你好,看到你发了这样多的购书记录,想必也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吧!那有无推荐关于论语方面的书?知道的是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但未读过她的文章不知道文笔是否不错?
-----------------------------
《论语》的书,于丹的所谓心得是心灵鸡汤。应该读杨伯峻的本子或者李泽厚,不要想一天读多少多少页,二十章,每天读一章,你会感到有收获的。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8 09:16:04 +0800 CST  
昨晚看《天注定》,觉得现在的下层人是受人斩割的对象了,根本没有所谓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这片子应该就是几个案件的串联,但这些案件背后反映的就是社会在所谓经济发展过后穷人的不断被剥夺、不断被抛弃的过程,一种天注定而无法自主决定、无能为力的沉沦感。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8 09:22:01 +0800 CST  
看袁伟时《缠斗:方生与未死》(线装书局,2013年2月1版),是袁老师近十年的讲座与报刊发文的结集,其中自序《告别虚妄,维护历史的尊严》印象深刻,“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一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就是一部谎言史,就是一部伪史,大家都乐于继续所谓的历史知识记忆,也不想去追寻所谓的真相,反正也就那样了,我想揭露,于我有好处吗?是的,每个人都这样想在沉默中等待他人的揭示。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8 17:30:00 +0800 CST  
不过,这个书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错别字不少,只能看一下就了事,无什么保存价值。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8 17:30:57 +0800 CST  
@yangjianzhong 46楼 2014-06-18 09:16:00
@Stefan1891 44楼 2014-06-17 23:16:28
楼主你好,看到你发了这样多的购书记录,想必也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吧!那有无推荐关于论语方面的书?知道的是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但未读过她的文章不知道文笔是否不错?
-----------------------------
@Stefan1891 50楼 2014-06-18 22:56:57
《论语》的书,于丹的所谓心得是心灵鸡汤。应该读杨伯峻的本子或者李泽厚,不要想一天读多少多
—————————————————
谢谢楼主的推荐,已在当当加入购物车。想顺便买些别的凑邮费,那有无别的诗词鉴赏推荐呢?我比较喜欢国学,但是连门都找不到不知道怎么进去
-----------------------------
叶嘉莹的很不错,但是多数适合学术型的人看。唐诗繁荣,诗人过多,直接买一本三百首读就行了,而宋词建议看沈祖棻《宋词赏析》。祝贺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9 09:35:59 +0800 CST  
从昨晚到现在,终于看完了《燕京大学:1919-1952》(陈远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作为一本大学史著作,它是成功的,文笔也很生动,大量的口述史丰富了它的内容。教会大学,从过去的观点看,属于“伴随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进行的文化侵略”,是“侵犯中国教育主权和实施宗教教育的工具”,“用宗教灌输以麻痹国人”。但是,不能忘记,这些帝国主义传教士来中国办学、行医、乡建、办报、慈善等,不少是出于一种将主的带到世界的相对纯洁心理,穷乡僻壤却有少传教士的坟墓,荒凉之地却有福音传来,这也是需要一种献身精神的。在我的家乡贵州,现在最早的关于黔地疫情的记录及种痘等的病历存于瑞典,是传教士带去的医学档案。在不少“爱国者”眼里,这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我们就是病死了也不吃帝国主义的药物,不需要他们虚情假意的施舍。这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国家的基层卫生系统处于空白状态,是传教士的传教与背叛事业带动了一些蛮荒之地的发展,让他们了解了卫生与文明。最明了的就是,传教士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陈远的这本书,我认为最传神的一章是“燕京的消亡”,建国后党对教会学校的一系列改造和“打击”:从对校长陆志韦的任免、清算、调动及对燕京各学科的分拆,使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直接走向了毁灭。这所历经三十三年的成长而好不容易建立起广泛声誉的名校,只要进行了政治思想的改造,‘批倒、批臭’从司徒雷登到陆校长等知识分子,让这些还有点清高的知识人向权力和高压失去了自信和自尊,那么要摧毁一所著名学府就很容易了。被指使和指派的人一天天地向这些高傲的头颅说着“不满意”、“不深入”、“不老实”而要求他们一次次地自贬、自损、自我否定的时候,知识分子就不可能有什么春天,迎接他们的只有完全的沉默和死亡——有知遭遇无知,以无产和无知作为最大光荣的阶层你还希望他们有什么好的作法、好的态度呢?在当中,也了解到一个事实,一些红色历史学家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为了树立他们的威望,他们采取的两招就是:摆革命的谱(让学者有罪恶感)和把真正的学者打发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让学者不威胁自己的地位)。
当然,陈远的书,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把燕京在成都华西坝的办学与成就着墨太少,有点不够尽兴。但是,想不到年轻的历史学者能对一所大学倾注了这样多的心血,看他的介绍发现,陈远已经就燕京大学写了两本书,希望他继续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燕京研究作品中。
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出版社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版了一些文史和经济类的好作品,让我们在三联、中华、商务、上海古籍、北大、人大等传统人文名社中,又增加了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这个出版社的关注,特别就是浙大的“铁葫芦”和广西师大的“理想国”。
楼主 yangjianzhong  发布于 2014-06-19 17:15:51 +0800 CST  

楼主:yangjianzhong

字数:195426

发表时间:2014-03-23 19: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08:12:25 +0800 CST

评论数:20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