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吧内所争论的科幻相关的话题

不多说废话了,我还是直接发文好。这个话题早已被前人争论过无数次了,我只是搬运些资料。因为是pdf复制过来的,排版有些问题。


科幻“软硬之分” 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作者姜振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


摘 要:“硬科幻”概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原是美国科幻作家为重新确立坎贝尔式黄金年代风格的地位所重新提倡的创作主张。迟至70年代之后,“软科幻”这一概念才最终出现,并与 “硬科幻”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区分模式。80年代初,这一 “软硬之分”被科幻作家引入中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语境当中,被赋予了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幻逐渐复苏之后,这一分类方式因其简明扼要而被广泛采用,但同时,这一分类方式的内在弊病也充分暴露出来。随着新的话语资源被引入中国科幻文类当中,当下科幻作家们、理论家们进行了理论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幻作家渴求一种与苏联科学文艺,以及当时中国科普话语所不同的科幻理论与历史叙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 王逢振、叶永烈、郑文光 等 为 代表的一批科幻学者、作者尝试从西方科幻传统和中国晚清民国时期的科幻实践当中汲取资源。其中刘兴诗等作者对美国 “硬科幻”、“软科幻”区分方式的引入,提供了一种简明扼要的科幻分类观念。一、“硬科幻”的历史来源“硬科幻” (hardSF)这个概念的产生和推广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杂志的 “黄金年代”行将结束之时。研究者往往将它的盛行,与书评家 P.思凯乐·米勒 (P.SchuylerMiller)、 詹姆斯·布莱什 (JamesBlish),作者哈尔·克莱门特 (HalClement)等人的大力提倡密切相联。 这一名词实际上是五六十 年 代 一 大 批 同 类 名 词 如 “真科幻”(􀆴real􀆶SF)、“直科幻”(􀆴straight􀆶SF)、“工程师故事” (engineers􀆶story)等当中的一个,它们共同所指的,是一种主要借由著名科幻编辑家、出版人小约翰 · 坎贝尔 (JohnW CambellJr )之手建立起来的科幻范式。1938年3月,美国知名科幻杂志 《惊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更名为 《惊奇科幻小说》(AstoundingScience-Fiction),坎贝尔正在此时逐渐开始全面接手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他一方面强调对作者创作过程的深刻介入,以此来逐渐确立起一个他心目当中理想的科幻范式;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当时美国 已 然 存 在 一 个 数 量 不 小 且 能 量 巨 大 的“科幻迷”群体,因此在杂志上专门开设了版面以发表读者的评论、见解以及作者的回应。这些做法的结果是在坎贝尔的引导之下,一批热衷于思考和写作的科幻作者、读者快速成长起来,许多读者和论者也趁势加入到创作的队伍当中。由此,我们 所 熟 悉 的“黄金年代”风格和代表性作家如 “三巨头” (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等 在二战前后名声大噪,世界科幻的中心逐渐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也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对于科幻文学和文化的第一印象的基础。
而在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美国科幻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与这一脉络大相径庭的作品。这实际上是科幻文类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雷·布拉德伯里(RayBradbury)、厄休拉·勒奎恩 (UrsulaK.LeGuin),以及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HowardPhillipsLovecraft)等在主流文学界或更宽泛的大众文化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作家 逐步进入科幻创作领域,这之后,“科幻”的核心和边界同时开始变得模糊。与这些 “年轻”作家相比,成名更早的美国科幻作者无论如何强调自身充沛的想象和强有力的文类传统,都难以摆脱围绕在美国科幻文化根源处的 “低俗小说”阴影。此时一方面是极具文学先锋派特质的 “新浪潮” (New Wave)正在酝酿成型,另一方面却是始终难以摆脱的 “太空戏”(spaceopera)窠臼。此前已渐成气候的美国科幻作者、科幻迷群体开始持有一种颇为复杂的心态:其中既有科幻“正统”深受冲击的危机意识,又有他们所标榜的科学话语带来的自我尊崇,以及这些话语逐渐被文学技巧和思想探索所排斥的愤怒。此时,“硬科幻”一词的出现会逢其适。当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Asimov)本人对这一名词的阐释极具代表性:
在过去 的 十 几 年 里,我 们 称 为 “硬科幻”的那 种 东 西 逐 渐 退 到 了 幕 后。所谓 “硬科幻”,我指的是那些科学的细节在其中扮演 重 要 角 色 的 故 事,并 且 作 者对于这些细 节 能 够 准 确 把 握,同 时 不 辞辛劳地把它们解释清楚 …… 我自己就是一个硬科幻人……
容易发 现,此 时 “硬 科 幻”这 一 提 法 当中,立 的 意 义 远 大 于 破。 它 更 像 是 面 对 着“新浪潮”、 “推测小说” (speculativefiction)等新生力量的威逼,一批更早成名的科幻作者意在重新确立自身价值的一次尝试。这一思路在后来演变为对 “硬核科幻” (hard-coreSF)的提倡,其中对 “核心”这一标志性话语权力地位的追逐意图也同样明显。具体到相关的概念阐述当中,无论 “硬科幻”还是“硬核科幻”,与其认为它们是对某一文本类别之题材或审美特征进行的阐述,不如将其视作对历史科幻作家和文脉传统的争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被指认为硬科幻作者的名单当中,非但同时包括了凡尔纳和威尔斯,还同时将坎贝尔、 “三巨头”以及其他在四五十年代就已成名的作者统统囊括在内。
在这样的 情 况 下,美 国 科 幻 话 语 对 “硬科幻”的推崇和提倡,可以视作科幻相关的文学文化理论尚未建立之时,科幻迷群体表达其创作主张的一种直接反映。他们隐约意识到了科幻文类当中,对于 “科学”进行细致描述的核心价值、文化潜力以及审美可能,但还未能清晰地将其理论化。同时也由于这些提倡和讨论往往趋于极端,盖瑞·卫斯法尔 (Gary Westfahl)甚至嘲 讽 此 时 的 “hardSF”应该被理解为 “难读的科幻”,因为 “充斥着详细科学描写的故事难以阅读,特别是对于缺乏科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站在今天回顾, “硬科幻”一词从其诞生,到70年代末被美国科幻界普遍接受,经历了约20年时间。就其影响来看,这一提法颇为成功。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状况是,从70年代末开始,逐渐有学者将所有非 “硬科幻”的科幻流派,统一归入 “软科幻”当中,尽管 “这并非一个准确的名词……大致上指的是书写 ‘软科学’或者干脆不写任何我们已知的科学,而是去阐述人类情感”的科幻故事
应当注意到,直到1971年前后,在日本政府的提倡之下,“软科学”一词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而 “软科幻”自然是在 “硬科幻”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之后才产生的新兴提法。此时20世纪60年代的 “新浪潮”科幻已经逐渐落伍,女性主义科幻的高潮也刚刚过去,新的、具有正面意涵的 “太空歌剧”藉由影视剧的大获成功而被重新定义。将科幻分为 “软”、“硬”两条脉络的二分法,是在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之下,并且经历了颇为复杂漫长的发展对抗之后,才终于大致成型。而这一“软硬之分”对中国科幻作家的影响,也恰在此时。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06:00 +0800 CST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13:00 +0800 CST  
以下内容选自《科幻文学入门》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20:00 +0800 CST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21:00 +0800 CST  
以下选自《剑桥科幻文学史》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41:00 +0800 CST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2:49:00 +0800 CST  
暂时懒得搬了,直接推书罢,虽然我也没看几本
《科幻文学论纲》,科幻研究入门书目。
《科幻文学入门》,同上
《剑桥科幻史》,同上
《奇迹之书》,这个貌似跟幻想文学写作相关
《100科幻之书》(还是《科幻之书100》来着),中,短篇科幻集。
《科幻之路》,同上。
暂时就这些吧。当然还有更多的关于科幻研究的论文,这些应该够大学生看一年了。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19 23:52:00 +0800 CST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20 08:09:00 +0800 CST  
又被吞了一楼(悲)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20 08:28:00 +0800 CST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25 23:20:00 +0800 CST  
在暂停更新的同时,再次推荐100科幻之书。
这本书收录的小说都挺不错的,各个类型都涉及到了,还有各个国家的作者,以及一些不太出名的作者。
对扩展阅读量的帮助极大。

楼主 250一号在路上  发布于 2020-09-26 02:23:00 +0800 CST  

楼主:250一号在路上

字数:3270

发表时间:2020-09-20 06: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1 13:23:42 +0800 CST

评论数:4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